模块化底层地板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2612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模块化底层地板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总体涉及由多块互锁的模块化地砖组装而成的合成/人造运动地板构型, 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模块化底层地板系统,其构造成代替常常用于支撑合成运动地板构型的常规混凝土板或浙青板。
背景技术
近年来,使用由合成或人造材料制成的地板构型来形成用于体育比赛和其它活动的地板表面越来越受欢迎。这些合成地板或覆层构型由于几个原因而是有利的。例如,它们易于制造且通常由一般不昂贵并且重量轻的材料形成。因此,如果地板构型的一部分损坏, 则其可容易地以比更永久性的体育比赛表面低得多的成本被去除和更换。此外,这些合成地板构型在性质上是模块化的并且由于它们被暂时放置在支撑基部上而可被容易地去除。 例如,如果需要迁移整个地板构型,则组成地板构型的单独的地砖能够容易地互相分离、迁移进而重新组装以在新地方形成地板构型。形成这些地板构型或覆层的耐用塑料比主要由天然材料制成的可供选择的传统浙青地板和混凝土地板更耐用。另外,合成材料可提供更好的工作特性,例如改善的震动或冲击吸收,其降低在摔倒的情况下受伤的可能性。例如,用于每一块模块化地砖的连接装置甚至被特别设计成吸收横向力,以进一步降低受伤的可能性。合成地板构型进一步的有利之处在于,与诸如硬木板等非合成地板材料相比,它们通常需要更少的维护。为了构成可用的合成地板构型或覆层,需要适当的支撑基部。该支撑基部提供众多功能,即提供和维持地板构型可靠置于其上的水平表面,并提供阻止覆盖于其上的地板构型翘曲的适当支撑。支撑基部通常由混凝土或浙青构成,特别是在将要被覆盖在支撑基部上的合成地板构型计划用于诸如休闲中心、体育馆等室外或大型室内场所的情况下。虽然普遍使用传统的混凝土和浙青支撑基部,但存在与这些相关的几个固有的难点。首先,也是最重要的,这些是安装起来费力且安装费用高的永久性结构。另外,一旦安装好,在希望将覆盖的合成地板构型运输至新地方的情况下,去除并迁移这些支撑基部从成本和劳动力的观点来看是非常不实用的。相反,在去除合成地板构型并将其迁移至不同地点之后,旧支撑基部被破坏并且通常在新地点构建新支撑基部。此外,支撑基部的成本通常高达安装合成地板构型的总成本的一半或更多,特别是在支撑基部需要任何类型的保持或加固的情况下。这是合成地板构型的安装成本高的原因之一。获得材料的各种不确定性也造成所述安装成本高。例如,在自然灾害或其它不可预见事件过后,普通建筑材料会短缺,从而使得成本更高。从国际层面上考虑,许多国家根本无法买到混凝土或浙青。在这些地方,混凝土必须进口,这对于运动场来说在大多数情况下成本过于高昂并且不现实。在其它国家,构造大型混凝土板或浙青板所需的技术仅由少数人实践过或了解,并且所需的设备稀缺或不存在。另一个明显的问题集中在排水方面。在大多数场合下,目前的支撑基部无法排水, 因此必须带有一定程度的斜度或坡度以允许水从其表面流动。近来,对在市区使用混凝土和浙青加以限制的政府条款和/或规定的数量不断上升,因为不可渗透板使得雨水流掉并输送到暴雨排水系统而不是被捕获并被就地吸收到周围的地面中。除排水问题以外,许多城市和国家已由于各种原因、包括维护和责任成本而限制建设额外的混凝土板或浙青板。这明显限制了一些地方中游乐场地的数量,特别是在大部分景观已经包含混凝土或浙青的大城市中。由于这些约束,这些地方的居民常常无法获得游乐场地或运动设施。传统的混凝土和浙青支撑基部也是很坚硬的。它们未提供任何程度的固有柔性或弹性,也未呈现任何冲击吸收特性。因此,任何冲击或其它力都要求仅由覆盖的地板构型来承受或吸收。由此,这一点已变成许多合成地板构型的一个关键设计因素。此外,混凝土和浙青还很容易开裂。由于这些板常常经历范围为从夏季炎热到冬季冰雪的极端气候状况,这些状况会对混凝土或浙青表面产生不利影响,所述表面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得不规则、不稳定和无法使用。基于前文,有利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合成地板构型或覆层的支撑基部,该支撑基部不是永久性的且其可容易地迁移并安装在另一个地方,安装起来比较容易且不昂贵,能够更好地有利于从覆盖的覆层排水,并且可包括有利于体育比赛表面的总体性能的特性或性质,例如有助于降低受伤的可能性等。

发明内容
考虑到现有技术固有的问题和不足,提供一种用于将覆层支撑在地面上方的模块化底层地板系统,该模块化底层地板系统包括具有第一基本平直顶面的第一底层地砖,以及与第一底层地砖相邻并且具有第二基本平直顶面的第二底层地砖。该底层地板系统还包括至少一个桥接器,所述桥接器联接在第一和第二底层地砖之间,以有利于底层地砖之间的受控的相对横向移动并约束/限制底层地砖之间的相对竖直移动,同时维持跨越第一和第二顶面的相邻边缘的基本平滑的顶面对齐。根据在此所述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将覆层支撑在地面上方的模块化底层地板系统,该模块化底层地板系统包括位于地面周围的多块底层地砖,其中每一块底层地砖具有适合接纳和支撑覆层的基本平直的顶面,以及带相对的接合表面的至少一个连接界面。该底层地板系统还包括多个可去除的桥接器,每一个砖连接器具有多个砖界面,所述砖界面具有接合连接界面的相对接合表面的互补接合表面。底层地砖和桥接器构造成使得桥接器的砖界面与相邻的底层地砖的相应连接界面联接,以在两个方向上约束相邻底层地砖之间的相对竖直移动且无需锚固在地面上,并有利于相邻底层地砖之间的受控的相对横向移动。根据在此所述的再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将覆层支撑在地面上方的合成底层地板系统,该合成底层地板系统包括位于地面周围的多块合成底层地砖,其中每一块底层地砖具有适合接纳和支撑覆层的基本平直的顶面,以及至少一个连接界面。该底层地板系统还包括多个合成桥接器,其中各桥接器具有与底层地砖上的连接界面互补的多个砖界面。此外,任何桥接器的砖界面与任何相邻的底层地砖的相应连接界面联接并形成具有基本类似于混凝土或浙青的球回弹特性的合成底层地板系统。根据在此所述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将覆层安装在地面上方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将具有第一基本平直的顶面的第一底层地砖安装在地面上,并且邻近第一底层地砖将具有第二基本平直的顶面的第二底层地砖安装在地面上。该方法还包括将至少一个桥接器安装在第一和第二底层地砖之间,该桥接器适合于有利于底层地砖之间的受控的相对横向移动同时约束底层地砖之间的相对竖直移动,并且维持第一和第二顶面的相邻边缘之间的基本平滑的顶面对齐同时允许每一块底层地砖单独倾斜并与地面一致。该方法还包括将覆层安装在相邻的第一和第二顶面上。根据在此所述的再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制备用于将覆层支撑在土质地面上方的模块化底层地板系统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土质地面平整(准备,整理, prepare)至基本平坦的高度;获得多块底层地砖,其中每一块底层地砖具有适合接纳和支撑覆层的基本平直的顶面和带相对的接合面的至少一个连接界面;并且将所述多块底层地砖彼此相邻地安装在平整好的土质地面上。该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获得具有多个砖界面的至少一个可去除的桥接器,其中各砖界面具有能与所述相对的接合面连接的互补接合面;并且将所述至少一个桥接器安装在相邻的底层地砖之间使得所述相对的接合面与互补的接合面互相连接。该方法还包括约束底层地砖之间的相对竖直移动并允许底层地砖之间的受控的相对横向移动,同时不论任何单独的底层地砖的角向方位如何变化都维持跨越多块底层地砖的基本平滑的顶面对齐。根据在此所述的再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将覆层支撑在地面上方的模块化底层地板系统,该底层地板系统包括具有第一基本平直的顶面的第一底层地砖、具有第二基本平直的顶面的与第一底层地砖相邻的第二底层地砖、以及与第一和第二底层地砖分离并用于连接第一和第二底层地砖的桥接装置,其中该桥接装置适合于约束相邻的底层地砖之间的相对竖直移动同时有利于相邻的底层地砖之间的受控的相对横向移动。根据在此所述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接收并吸收作用在其上的冲击力的合成运动地板系统。该运动地板系统包括设置在底层地板系统周围的覆层。该覆层包括用于接收冲击力的接触面,以及具有第一冲击吸收特性的力传递元件,其中该力传递元件吸收冲击力的至少一部分并且将冲击力的其余/剩余部分传递至底层地板系统。该运动地板系统还包括底层地板系统,该底层地板系统包括位于地面周围的多块底层地砖和联接在相邻的底层地砖之间的多个桥接器。每一块底层地砖还包括在其上支撑覆层的总体平坦的顶面,以及多个支柱部件,所述支柱部件为主负荷支承构件并具有第二冲击吸收特性。桥接器适合于允许相邻的底层地砖之间的受控的相对横向移动同时约束相邻的底层地砖之间的相对竖直移动。另外,从覆层传递过来的冲击力的其余部分主要被分配给任何底层地砖的所述多个支柱部件并且未被分配给相邻的底层地砖。


本发明的特征和优点将从以下结合附图并通过示例举例说明本发明的特征的详细描述而变得显而易见。应该容易理解的是,这些附图仅仅示出了本发明的典型实施例,因此,它们不应该被认为是对其范围的限制,并且本文中一般地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本发明的构件可以布置和设计成各种不同的构型。尽管如此,仍然要通过使用附图更加具体和详细地描述和说明本发明,附图中图1是根据一个典型实施例的模块化底层地板系统的透视图;图2是根据图1的实施例的模块化底层地砖的透视图;图3A-3C —起示出了图2的模块化底层地砖的顶视图、侧视图和底视图;图4是图2的模块化底层地砖的第一连接界面的放大透视图;图5A-5C—起示出了图4的第一连接界面的顶视图、侧视图和(经剖面线A-A截取的)截面图;图6是根据图1的实施例的桥接器的透视图;图7A-7C —起示出了图6的桥接器的俯视图、侧视图和(经剖面线B-B截取的) 截面图;图8A-8B —起示出了带和不带桥接器的图1的两块相邻的底层地砖的放大透视图;图9A-9B —起示出了分别经剖面线C-C和剖面线D-D截取的图8B的联接的底层地砖和桥接器的截面图;图10是根据图1的实施例的第二连接界面的分解透视图;图11是经图8B的剖面线E-E截取的利用第二连接界面联接在一起的两块相邻的底层地砖的截面图;图12是经图8B的剖面线C-C截取的利用第二连接界面联接在一起的两块相邻的底层地砖的截面图;图13A-i;3B—起示出了分别处于热收缩和膨胀状态并具有覆层的图1的模块化底层地板系统的示意性侧视图;图14是示出根据另一典型实施例的用于制备用以将覆层支撑在地面上方的模块化底层地板系统的方法的流程图;图15是示出根据再另一典型实施例的用于将覆层安装在地面上方的方法的流程图;图16A-16C —起示出了根据另一典型实施例的拆卸的和组装好的模块化底层地板系统的透视图和俯视图;图17是根据再另一典型实施例的模块化底层地板系统的分解透视图;图18是根据再另一典型实施例的模块化底层地板系统的分解透视图;图19A-19B—起示出了根据再另一典型实施例的分解的和组装好的模块化底层地板系统的透视图;图20是根据再另一典型实施例的模块化底层地板系统的分解透视图;图21A-21C—起示出了根据再另一典型实施例的拆卸的和组装好的模块化底层地板系统的透视图;图22是根据再另一典型实施例的模块化底层地板系统的透视图;图23A-2;3B —起示出了根据再另一典型实施例的模块化底层地板系统的顶视图
10和底视图;图24是根据再另一典型实施例的模块化底层地板系统的底部透视图;图25是根据另一典型实施例的模块化底层地板系统的透视图;图26是根据图25的实施例的模块化底层地砖的透视图;图27A-27C —起示出了图25的模块化底层地砖的顶视图、侧视图和底视图;以及图28是根据图25的实施例的侧面连接界面的分解透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的详细说明参照了附图,附图形成本发明的一部分,其中通过举例说明示出了可以实施本发明的各种典型实施例。虽然足够详细地描述了这些实施例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施本发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也可以实现其它实施例并且可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对本发明作出各种修改。因此,以下详细描述不是为了限定本发明请求保护的范围,而是出于说明的目的,以描述典型实施例的特征和特性,并足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实施本发明。因此,本发明的范围仅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此外,参照附图将会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下述详细说明和典型实施例,其中,本发明的元件和特征自始至终用数字标记。图1- 示出了用于支撑覆层例如合成运动地板构型的模块化底层地板系统的几个典型实施例,这些实施例还包括用于制备和安装底层地板系统的各种方法。如在此所述, 该模块化底层地板系统较其它用于支撑合成运动地板构型的底层地板系统而言提供了几个明显的优点和益处。然而,所列举的优点并非意在以任何方式进行限制,因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的是,在实施本发明后,也可实现在此未描述的更多优点。图1示出了模块化底层地板系统10的典型实施例,该底层地板系统10包括多块模块化合成底层地砖20,所述底层地砖20被放置在地面上并利用多个桥接器80联接在一起以形成组装好的合成底层地板系统。桥接器80和底层地砖20均可被单独去除和更换。 在底层地板系统10的组装期间,桥接器和底层地砖的互补连接界面彼此接合而形成非刚性的桥接互连部14,该桥接互连部14约束相邻的底层地砖之间的相对竖直移动,并从而维持跨越相邻的砖的相邻边缘观的基本平滑的顶面对齐。因此,模块化底层地板系统10提供带基本平滑的顶面12的可去除和可更换的基部支撑结构,所述顶面12适合用于支撑覆层6,例如由多块互锁的模块化地砖8组装而成的合成运动地板构型。桥接器80和底层地砖20两者均可由耐用塑料或类似的合成材料制成,包括但不限于任何塑料、橡胶、泡沫、混凝土、环氧树脂、玻璃纤维或其它合成或复合材料。此外,桥接器80和底层地砖20两者均可利用用于形成塑料、合成和/或复合零件的本领域技术人员熟悉的任何制造工艺来成型,包括但不限于注塑、模压、热成型、挤出、铸造、树脂浸渍或传递模塑工艺等。所述塑料或合成材料可构造成具有预定的弹性模量和热膨胀系数,以控制每一块单独的底层地砖和整个底层地板系统10的冲击吸收特性和热膨胀特性。一方面,此外,该合成材料可包括一种或多种可回收成分,所述成分可降低成本并引起更环境友好的底层地板系统。除约束相对竖直移动以外,非刚性的桥接互连部14有利于底层地砖之间受控的相对横向移动。这种受控的横向移动的能力可由桥接互连部的竖直表面之间的多个第一间隙18提供,所述第一间隙18足够大以适应相邻的底层地砖之间的小的横向移动,例如由于热膨胀和收缩、在下方的地面2中的偏移和从上方的覆层传递过来的冲击力或稳态力造成的那些移动。例如,桥接互连部14中的第一间隙18可允许每一块底层地砖在其本身的覆盖范围(footprint)内膨胀或收缩而不会变成被限制在联接界面内。这会是有利的,因为适应底层地砖在炎热夏天的热膨胀的能力用于消除或显著减少会伤害或损坏覆层6的平滑运动表面的底层地板系统的任何热致翘曲。同样,适应在寒冷冬夜期间的热收缩的能力可消除或显著减少当底层地砖远离彼此拉动时作用在各连接界面上的任何拉伸负荷,所述拉伸负荷否则会导致承受应力的部分的开裂和/或断裂。底层地砖与桥接器之间的非刚性的桥接互连部14可构造成不论下方的地面2如何变化都维持顶面对齐,同时仍然允许任何单独的底层地砖20所接收的冲击力主要通过同一底层地砖被吸收并分配至地面。因此,模块化底层地板系统10可通过吸收从覆层6接收的冲击力并将其基本上直接地分配至地面2而不是分配至相邻的底层地砖来提供类似于混凝土或浙青的性能。桥接互连部14可构造成约束相邻的底层地砖之间的相对竖直移动而不必另外锚固在地面上,从而整个底层地板系统10可横向“漂浮”在地面2上。如在此使用的,术语“漂浮”表示底层地板系统并未使用或需要锚固装置(例如桩柱等)来将底层地板系统固定于地面上。相反,底层地砖的底部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和/或物理接合可足以在使用期间保持底层地板系统10,但如果有必要的话,其仍然允许底层地板系统在地面2上作为一体膨胀、收缩或偏移。反过来,覆层可以也可以不锚固在从下方支撑覆层6的底层地板系统10上。在其中其未被锚固的情形中,覆层也可横向“漂浮”在底层地板系统的顶面12上,在这种情况下底层地板系统与覆层之间的摩擦力可将覆层固定就位,同时仍然允许底层地板系统10与覆层6之间在由不同结构设计和/或不同热膨胀系数造成的热循环期间的相对横向移动。同样如图1所示,模块化底层地板系统10的底层地砖20可包括非刚性的对齐互连部16,其有利于在附接桥接器80之前将彼此相邻的底层地砖对齐并放置在地面2上。与桥接互连部14中的第一间隙18相似,对齐互连部16可构造成在底层地砖的侧壁之间具有第二间隙68,所述第二间隙68维持但不限制桥接互连部14所提供的受控的相对横向移动。 此外,分隔底层地砖的侧面的间隙68也可提供通向地面的排水通路,以及在液体可被地面吸收之前用于临时存储液体的有限容积。图2示出了根据图1的底层地板系统的典型模块化底层地砖20。底层地砖20可包括顶面22、底面M和外侧壁沈,其中顶面和外侧壁在围绕该底层地砖的周边延伸的顶部边缘观处结合在一起。此外,底层地砖包括第一连接界面30,其与桥接器上的砖界面接合而在底层地砖与桥接器之间形成非刚性的桥接互连部,如上所述。在所示的典型实施例中, 第一连接界面30可包括各种位于合成底层地砖的角部32的结构,例如形成在每个角部中的角囊(pocket) 40,其中两个角槽34邻近角囊40形成在角囊的任一侧上。然而,应当理解的是,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界面30可包括在与角部分开和远离角部的位置(例如在沿底层地砖的侧壁的一个或多个中间位置)或沿底层地砖的侧壁的整体长度成型或附接在底层地砖上的结构。
底层地砖20还可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二连接界面50,所述第二连接界面50与相邻的底层地砖上的镜像的(mirroring)第二连接界面接合而形成非刚性的对齐互连部。该界面也可构造成使得任何底层地砖的上缘部分不会延伸越过相邻的底层地砖的下缘部分。换句话说,任何底层地砖的下缘部分不会被相邻的底层地砖的中心或上缘部分覆盖,诸如榫舌连接或类似的覆盖型互连的布置结构那样。这方面可允许每一块底层地砖可沿着竖直轴线并且在不去除或干扰相邻底层地砖的情况下被单独去除。在图2的典型底层地砖中,例如,第二连接界面50可包括连板M,该连板M从底层地砖的侧壁沈向外突出且其紧挨着也如图3A所示从同一侧壁向内延伸的互补切口 60。 连板讨和切口 60可共同形成一对拼接件(puzzle pieCe)52,其以非刚性的方式与形成在相邻的底层地砖中的一对匹配的拼接件互相连接。此外,互相连接的拼接件可被定尺寸成使得连板松弛地装配在切口内以便不会一旦模块化底层地板系统被组装好就约束横向移动。如图;3B和3C所示,底层地砖20的下侧可包括多个交叉的支撑肋72,所述支撑肋 72与提供底层地砖的顶面22的平直面板的下侧表面70联接或整体成型。支撑肋的底部边缘74因此可限定出底层地砖20的底部平面24,并且可定位在平整的和未平整的地面两者上方。一方面,平整的地面可包括平滑的或弄平的泥土、草地、粘土、沙地或松散骨料等的表面,其可向上偏移到由交叉的支撑肋形成的空腔76内以进一步包围和夹持支撑肋72的下侧。另一方面,平整的地面可包括预先存在的可单独通过摩擦来夹持底层地砖的底部边缘74的混凝土板或浙青板。这一点例如在混凝土或浙青可能处于不良修理状态并因此将不适合直接支撑覆层而且在安装新地板系统之前去除和处理起来极为昂贵的情形中可能是必要的。与经平整的地面相反,未平整的地面可包括泥土、草地、粘土、沙地或骨料等的未改良层,其在表面中包括可由底层地砖之间的非刚性的且有一定柔性的互连部接纳的微小轮廓或自然起伏,所述互连部允许每一块砖相对于相邻的砖倾斜。然而,可以理解的是,微小轮廓和起伏可通过底层地砖、覆层的组合重量和由底层地砖分配至地面的被施加的力和冲击随时间推移而变得平滑和平坦。在该模块化底层地板系统的一方面,侧壁沈和在下面且平行于底层地砖20的外缘或侧壁延伸的限定周界的支撑肋78可一直延伸至地面,以便沿每一块底层地砖20的外周缘提供最大支撑。然而,在该模块化底层地板系统的另一方面,限定周界的支撑肋78可从侧壁26后退/缩进距离“D1”。该后退可在外缘和第二连接界面的正下方提供更多空间以便地面的偏移或移位,并将侧壁的底部边缘在地面上方提升距离D2。该额外的空间可降低任何材料或颗粒物质被卡住或捕获在相邻的底层地砖之间的第二间隙68中(这可能会限制底层地砖的预期移动范围和/或模块化底层地板系统的柔性)的可能性。然而,横向向外并垂直于任何外缘延伸的下方的支撑肋72也可一直延伸到各侧壁,以便为顶面22提供完整的边缘到边缘支撑。在此所述的模块化底层地板系统的一个独特的优点是为覆层或合成运动地板构型提供支撑基部的能力,该支撑基部的性能在许多方面基本类似于更传统的混凝土板或浙青板,但其还可容易地去除和更换同时提供更高的抵抗摔倒和冲击的安全裕度/余量。例如,作为选择任何特定的支撑基部的考虑因素的一个性能参数是“球回弹”。基于本申请的目的,可将球回弹定义为从地板上方的一定高度释放的跳跃的球弹起并回到低于但基本上接近释放高度的水平的能力,其中考虑了在球与地板接触时球弹性变形期间的摩擦和能量损失效应。虽然可变形的球和一层合成或硬木地板两者均可提供一定水平的弹性响应,但有助于球回弹的结构因素可包括支撑覆盖的地板构型的底层地板系统所提供的硬度和/ 或弹性响应,以及整个地板系统(底层地板和体育运动覆层两者)是否足够硬以允许球以最低量的衰减和能量吸收向上回弹。对于完全由混凝土或浙青制成的传统室外体育比赛表面来说球回弹参数会较高, 但具有提高受伤风险的坚硬、不具备屈服性的顶面的明显伤害。具有由硬木或类似材料制成的表面的悬空室内运动地板系统可提供同样降低受伤机会的缓冲作用,但仅可用于室内。为室内/室外使用而设计的合成运动地板与混凝土或浙青相比也可提供一些减少伤害的缓冲以及支持高球回弹的下方硬度。然而,如上所述,灌注永久性的混凝土或浙青基部作为用于合成运动地板表面的底层地板层是极为昂贵的。发明人已发现,在此所述的模块化底层地板系统可为合成地板系统提供基本类似于单独通过混凝土提供的球回弹参数的球回弹参数,同时与纯混凝土表面和由混凝土上的合成砖组成的体育比赛表面相比显著改善冲击吸收。如以下表1所示,可利用标题为"Standard Specification for Athletic Performance Properties of Indoor Spots Floor Systems (室内运动地板系统的运动性能特性的标准规范)”的改型ASTM F2772-09 测试来获得与混凝土进行比较的模块化底层地板系统的百分比球回弹测量值,同时可利用 1^11 "Standard Specification for Impact Attenuation of Surfacing Materials within the Use Zone of Playground Equipment (运动场设备的使用区内的表面材料的冲击衰减的标准规范),,的改型ASTM F1292-09测试来获得临界下落高度测量值。表1-球回弹/临界下落高度性能数据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将覆层支撑在地面上方的模块化底层地板系统,所述系统包括具有第一基本平直的顶面的第一底层地砖;与所述第一底层地砖相邻并具有第二基本平直的顶面的第二底层地砖;以及联接在所述第一和第二底层地砖之间的至少一个桥接器,所述桥接器允许所述底层地砖之间的受控的相对横向移动并约束所述底层地砖之间的相对竖直移动,同时维持跨越所述第一和第二顶面的相邻边缘的基本平滑的顶面对齐。
2.根据权利要求1的底层地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桥接器是能去除的。
3.根据权利要求1的底层地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桥接器还包括多个砖界面,各砖界面具有与形成在所述第一和第二底层地砖中的第一连接界面的相对接合面互补的一对接合面。
4.根据权利要求1的底层地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层地砖之间的受控的相对横向移动的范围为从约1/16英寸至约3/16英寸并且有利于每一块底层地砖在其本身的覆盖范围内的热膨胀和收缩。
5.根据权利要求1的底层地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底层地砖之一的边缘周围的竖直高度变化转换为另一底层地砖的相邻边缘的对应的高度变化。
6.根据权利要求1的底层地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桥接器被接纳在形成于所述第一和第二底层地砖中的多个凹进区域内,其中所述桥接器的顶面与所述底层地砖的顶面齐平或在其下方。
7.根据权利要求1的底层地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桥接器包括跨越多块底层地砖的角部接合处联接并约束所述底层地砖的相邻角部之间的相对竖直移动的角部桥接器。
8.根据权利要求1的底层地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底层地砖和所述至少一个桥接器沿竖直轴线组装和拆卸并且有利于在不使相邻的底层地砖移位的情况下去除和更换任何底层地砖和桥接器。
9.根据权利要求1的底层地板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一块底层地砖还包括使相邻的底层地砖相对于彼此对齐同时允许受控的相对横向移动的第二连接界面。
10.根据权利要求9的底层地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界面沿竖直轴线组装和拆卸并且有利于在不使相邻的底层地砖移位的情况下去除和更换任何底层地砖。
11.一种用于将覆层支撑在地面上方的模块化底层地板系统,所述系统包括位于地面上的多块底层地砖,每一块底层地砖具有适合于接纳和支撑覆层的基本平直的顶面,并具有带相对的接合面的至少一个连接界面;以及多个可去除的桥接器,各桥接器具有多个砖界面,其中各砖界面具有接合所述至少一个连接界面的所述相对的接合面的互补的相对接合面,其中,任何桥接器的砖界面与任何相邻的底层地砖的相应的至少一个连接界面联接, 以约束所述相邻底层地砖之间的相对竖直移动并且有利于所述相邻底层地砖之间的受控的相对横向移动。
12.根据权利要求11的底层地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块底层地砖之一的边缘周围的竖直高度变化转换为相邻的底层地砖的相邻边缘的对应的高度变化并且维持跨越所述相邻边缘的基本平滑的顶面对齐。
13.根据权利要求12的底层地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块底层地砖中的每一块能够单独倾斜以与地面中的起伏基本一致。
14.根据权利要求11的底层地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桥接器在未锚固在地面上的情况下在两个方向上约束所述底层地砖的相对竖直移动,并且有利于所述底层地板系统在地面上的横向移动。
15.根据权利要求11的底层地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桥接器包括多个角部砖连接器,所述角部砖连接器跨越所述多块底层地砖之间的角部接合处联接并约束相邻的底层地砖的相邻角部之间的相对竖直移动。
16.根据权利要求15的底层地板系统,其特征在于,各角部砖连接器被接纳在形成于所述底层地砖的所述角部中的多个凹进区域内并定位成与所述底层地砖的顶面齐平或在其下方。
17.根据权利要求11的底层地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块底层地砖和所述多个桥接器沿竖直轴线组装在一起并且有利于在不使相邻的底层地砖移位的情况下去除和更换任何底层地砖和桥接器。
18.根据权利要求11的底层地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块底层地砖中的每一块还包括使相邻的底层地砖相对于彼此对齐同时允许受控的相对横向移动的第二连接界面。
19.根据权利要求18的底层地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界面沿竖直轴线组装和拆卸并且允许在不使相邻的底层地砖移位的情况下去除和更换任何底层地砖。
20.根据权利要求11的底层地砖系统,其特征在于,任何底层地砖的下部未被相邻的底层地砖的上部覆盖。
21.根据权利要求11的底层地板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一块底层地砖还包括有利于排水的穿过所述顶面的至少一个排泄孔。
22.一种用于将覆层支撑在地面上方的合成底层地板系统,所述系统包括位于地面上的多块合成底层地砖,每一块底层地砖具有适合于接纳和支撑覆层的基本平直的顶面,并具有至少一个连接界面;以及多个合成桥接器,每个桥接器具有与所述至少一个连接界面互补的多个砖界面,其中,任何桥接器的所述砖界面与任何相邻的底层地砖的相应的至少一个连接界面联接并形成具有基本类似于混凝土的球回弹特性的合成底层地板系统。
23.根据权利要求22的合成底层地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桥接器中的每一个在未锚固在地面上的情况下与所述多块合成底层地砖联接以形成所述合成底层地板系统。
24.根据权利要求22的合成底层地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合成桥接器中的每一个能单独去除。
25.一种用于将覆层安装在地面上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将具有第一基本平直的顶面的第一底层地砖安装在地面上;邻近所述第一底层地砖将具有第二基本平直的顶面的第二底层地砖安装在地面上;将至少一个桥接器安装在所述底层地砖之间,所述桥接器适合有利于所述底层地砖之间的受控的相对横向移动同时约束所述底层地砖之间的相对竖直移动;维持所述顶面的相邻边缘之间基本平滑的顶面对齐同时允许每一块底层地砖单独倾斜并与地面一致;以及 v在相邻的第一和第二顶面之上安装覆层。
26.根据权利要求25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邻近所述第一底层地砖安装所述第二底层地砖还包括使用非刚性的对齐界面,所述非刚性的对齐界面适合于使相邻的底层地砖相对于彼此定位同时允许所述受控的相对横向移动。
27.根据权利要求沈的方法,还包括沿竖直轴线将所述第二底层地砖组装在所述第一底层地砖上以有利于在不使相邻的底层地砖移位的情况下单独去除和更换任何底层地砖。
28.一种制备用于将覆层支撑在土质地面上方的模块化底层地板系统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将土质地面平整至基本上平坦的高度;获得多块底层地砖,每一块底层地砖具有适合于接纳和支撑覆层的基本平直的顶面, 并具有带相对的接合面的至少一个连接界面;将所述多块底层地砖彼此相邻地安装在平整的土质地面上方;获得具有多个砖界面的至少一个可去除的桥接器,各砖界面具有能与所述相对的接合面连接的互补接合面;将所述至少一个桥接器安装在相邻的底层地砖之间使得所述相对的接合面与所述互补接合面互相连接;以及约束所述底层地砖之间的相对竖直移动并允许所述底层地砖之间的受控的相对横向移动,同时不论任何单独的底层地砖的角方位如何变化都维持跨越所述多块底层地砖的基本平滑的顶面对齐。
29.根据权利要求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安装所述多块底层地砖还包括使用第二连接界面,所述第二连接界面适合于使相邻的底层地砖相对于彼此对齐同时允许所述受控的相对横向移动,以有利于每一块底层地砖在其本身的覆盖范围内的热膨胀和收缩。
30.根据权利要求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安装所述多块底层地砖还包括在平整过的地面上将所述底层地砖竖直地组装在一起以有利于在不使相邻的底层地砖移位的情况下单独去除和更换任何底层地砖。
31.一种用于将覆层支撑在地面上的模块化底层地板系统,所述系统包括具有第一基本平直的顶面的第一底层地砖;与所述第一底层地砖相邻并具有第二基本平直的顶面的第二底层地砖;以及与所述第一和第二底层地砖分离的桥接装置,所述桥接装置用于连接所述第一和第二底层地砖,其中所述桥接装置适合于约束相邻的底层地砖之间的相对竖直移动同时有利于相邻的底层地砖之间的受控的相对横向移动。
32.根据权利要求31的底层地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桥接装置还包括多个砖界面, 各砖界面具有与形成在所述第一和第二底层地砖中的第一连接界面的相对的接合面互补的一对接合面。
33.根据权利要求32的底层地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底层地砖还包括第二连接界面,所述第二连接界面适合于使相邻的底层地砖相对于彼此对齐同时允许所述受控的相对横向移动。
34.根据权利要求31的底层地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桥接装置是可去除的。
35.根据权利要求31的底层地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底层地砖及所述桥接装置沿竖直轴线组装在一起并且有利于在不使相邻的底层地砖移位的情况下去除和更换任何底层地砖和桥接装置。
36.一种用于接收并吸收作用在其上的冲击力的合成运动地板系统,包括 设置在底层地板系统上的覆层,包括用于接收冲击力的接触面;以及具有第一冲击吸收特性的力传递元件,所述力传递元件吸收所述冲击力的至少一部分并且将所述冲击力的剩余部分传递至所述底层地板系统;并且所述底层地板系统包括位于地面上的多块底层地砖,每一块底层地砖包括 将所述覆层支撑在其上的总体平坦的顶面;以及多个支柱部件,所述支柱部件为主负荷支承构件并具有第二冲击吸收特性;以及至少一个桥接器,所述桥接器联接在相邻的底层地砖之间并允许所述相邻的底层地砖之间的受控的相对横向移动同时约束所述相邻的底层地砖之间的相对竖直移动,其中,所述冲击力的所述剩余部分主要被分配给任何底层地砖的所述多个支柱部件而不分配给相邻的底层地砖。
37.根据权利要求36的地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冲击吸收特性与第二冲击吸收特性之间的震动吸收分配比例是可选择的。
38.根据权利要求36的地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覆层包括多块模块化合成地砖。
39.根据权利要求36的地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桥接器在未锚固在地面上的情况下在两个方向上约束所述底层地砖的相对竖直移动,并且有利于所述底层地板系统在地面上的横向移动。
40.根据权利要求36的地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覆层布置成未在所述多块底层地砖的所述顶面周围连接,以有利于所述覆层在所述底层地板系统上的横向移动。
41.根据权利要求36的地板系统,其特征在于,各底层地砖还包括用于与相邻的底层地砖互相连接的非刚性的对齐界面。
42.一种用于将覆层支撑在地面上方的模块化底层地板系统,所述系统包括 具有第一基本平直的顶面的第一底层地砖;与所述第一底层地砖相邻并具有第二基本平直的顶面的第二底层地砖;以及至少一个互相关联的侧面连接界面,其使所述第一和第二底层地砖在组装期间相对于彼此对齐同时允许所述底层地砖之间的受控的相对横向移动,其中,任一个底层地砖的下缘部分未被另一底层地砖的上缘部分覆盖,以有利于沿竖直轴线组装。
43.根据权利要求42的底层地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层地砖之间的受控的相对横向移动的范围为从约1/16英寸至约3/16英寸并且有利于每一块底层地砖在其本身的覆盖范围内的热膨胀和收缩。
44.一种用于将覆层安装在地面上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将具有侧面连接界面和第一基本平直的顶面的第一底层地砖安装在地面上; 沿竖直轴线将具有互补侧面连接界面和第二基本平直的顶面的第二底层地砖组装在所述第一底层地砖上;以及将覆层安装在相邻的第一和第二顶面上,其中,所述侧面连接界面互相关联以允许在所述覆层下面所述第一和第二底层地砖之间的受控的相对横向移动并且有利于每一块底层地砖在其自身的覆盖范围内的热膨胀和收缩。
45.根据权利要求44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覆层包括多块模块化合成地砖。
全文摘要
一种用于将覆层支撑在地面上方的模块化底层地板系统包括位于地面周围的多块底层地砖,其中每一块底层地砖具有适合接纳和支撑覆层的基本平直的顶面和带相对的接合面的连接界面。该底层地板系统还包括多个可去除的桥接器,其中各桥接器具有多个砖界面,并且其中各砖界面具有构造成与连接界面的相对接合面接合的互补接合面。桥接器的砖界面与任何相邻的底层地砖的相应连接界面联接以约束相邻的底层地砖之间的相对竖直移动同时有利于底层地砖之间受控的相对横向移动。
文档编号A63C19/04GK102231998SQ201080003390
公开日2011年11月2日 申请日期2010年5月5日 优先权日2010年1月22日
发明者D·赫德奎斯特, G·L·戴, R·N·塞尔尼 申请人:康纳尔运动场国际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