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趣味游戏盘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棋盘类玩具,尤其是一种趣味游戏盘。
背景技术:
当前孩子们所玩的游戏棋盘种类很多,但是很多都比较老套,甚至有些游戏棋盘结构复杂,玩法偏难,与孩子年龄不相适应。而本实用新型是通过拼接组合不同格局,以多种小动物之间相互推动攻击的故事情节而设计的一款棋盘类玩具。它可以开发孩子的创作力,促进孩子与孩子之间、孩子与家长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使孩子在快乐中开拓自己的智力
实用新型内容
·[0003]针对传统棋盘类玩具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趣味游戏盘,它可利用模块自行拼接组合成多种棋盘格局,并通过选择不同的动物角色进行推动攻击策略来增强游戏的趣味性,开发孩子的大脑,有效解决了上述问题。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趣味游戏盘,其特征在于它由棋盘、组装模块、指示箭头和动物模块构成;所述的棋盘为长方体板块,其上设有插孔;所述的组装模块安装在棋盘的插孔上;所述的指示箭头粘贴在棋盘表面;所述的动物模块由动物方块和底座构成,动物方块通过磁铁连接在底座上。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结构多样,设计新颖独特,可开拓孩子创造力,培养孩子的团队协作能力,同时还可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使孩子在快乐的游戏中开发自己的智力。
以下结合附图
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图I为本实用新型主视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俯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左视图。图4为组装模块A结构图。图5为组装模块B结构图。图6为组装模块C结构图。图7为组装模块D结构图。图8为动物模块结构图。图中I-动物模块、2-组装模块、3-指示箭头、4-棋盘、5-组装模块A、6_组装模块B、7-组装模块C、8-组装模块D、9-动物方块、10-底座。
具体实施方式
[0016]在图I、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图8所示的第一实施例中,一种趣味游戏盘,其特征在于它由棋盘、组装模块、指示箭头和动物模块构成;所述的棋盘为长方体板块,其上设有插孔;所述的组装模块安装在棋盘的插孔上,可拆卸组装;所述的指示箭头粘贴在棋盘表面,可拆卸;所述的动物模块由动物方块和底座构成,动物方块通过磁铁连接在底座上。在图I、图2、图3、图4、图5、图6、图7所示的第二实施例中,组装模块有四种,分别为组装模块A、组装模块B、组装模块C、组装模块D,每种模块各50个。在图I、图2所示的第三实施例中,指示箭头分为左指示箭头和右指示箭头,各9个,可自救,可循环使用。在图I、图2、图3、图8所示的第四实施例中,动物模块有六种,分别为大力熊、开心猫、笨笨狗、郁闷猪、冲动虎、聪明鸡,它们分别对应的分值为2分、2分、I分、2分、2分、3分。在玩本实用新型时需要配合骰子,骰子摇至几点表示摇骰子方应该连续走几步;根据四种组装模块不同的拼接和组合,将各种组装模块按照预定的路径拼装起来,形成游戏路线;通过抽牌的方式选出自己的动物角色,并将动物方块与底座连接起来形成动物模块。各种动物模块在游戏中分别具有的功能为大力熊,将敌人推走之后,自己可向前进两步;开心猫,当与敌人并排且挨在一起时,可跳过敌人攻击下一个目标;笨笨狗,只有在与敌人并排且有空隙的时候才可推走敌人;郁闷猪,推走敌人时只能将敌人推开一步,自己也会走一步;冲动虎,可将并排且无空隙的敌人推走,而自己留在原地;聪明鸡,会功夫,可将挨在一起的两个对手一起推走。当两只小动物挨在一起时,不能进行攻击,除了聪明鸡以外;此玩具最多可6个人一起玩,最后一个留在棋盘上的为赢家;当2-4人玩时,可以以团队比赛积分来进行游戏,积分闻的团队为赢家。
权利要求1.一种趣味游戏盘,其特征在于它由棋盘、组装模块、指示箭头和动物模块构成;棋盘为长方体板块,其上设有插孔;组装模块安装在棋盘的插孔上;指示箭头粘贴在棋盘表面;动物模块由动物方块和底座构成,动物方块通过磁铁连接在底座上。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趣味游戏盘,其特征在于组装模块有四种,分别为组装模块A、组装模块B、组装模块C、组装模块D,每种模块各50个。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趣味游戏盘,其特征在于指示箭头分为左指示箭头和右指示箭头,各9个。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趣味游戏盘,其特征在 于动物模块有六种,分别为大力熊、开心猫、笨笨狗、郁闷猪、冲动虎、聪明鸡。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趣味游戏盘,它由棋盘、组装模块、指示箭头和动物模块构成;棋盘为长方体板块,其上设有插孔;组装模块安装在棋盘的插孔上;指示箭头粘贴在棋盘表面;动物模块由动物方块和底座构成,动物方块通过磁铁连接在底座上。本实用新型结构多样,设计新颖独特,可开拓孩子创造力,培养孩子的团队协作能力,同时还可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使孩子在快乐的游戏中开发自己的智力。
文档编号A63F3/02GK202777732SQ20122037061
公开日2013年3月13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28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28日
发明者樊友竹, 张天洁 申请人:樊友竹, 张天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