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式混合武道训练用打击器改良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0636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立式混合武道训练用打击器改良构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运动器材,特别是一种立式混合武道训练用打击器改良构造。
背景技术
时下一般在武术打击练习时所使用的打击器,其构造如美国专利US5624358、US6790167、US6027435、US7086997所示,从该专利内容上可以看到其构造上的组合行态,都是采取设置成在打击面被打击后,所承受到的打击力量会集中在柱体与水箱间接合或接触到的地方,所以在使用多次后,很快就会在该柱体与水箱间接合或接触到的水箱部位,因应力集中现象而发生破裂、漏水情形,其中该美国专利第US5624358上的构造组合行态,除了具有上述容易发生水箱漏水的情形外,而且也因为其柱体与水箱间是设置成一体的结构形态,所以整个物品体积很大,使其运送成本变高,而且也不方便搬动、运输及储放,另外一方面也因为其柱体上并没有设置具调整高度的结构来方便消费者使用;虽然该美国专利第US6027435上的构造组合行态,有将其构造组合行态设置成具调整高度的功能,但是在水箱的部分则是设置成一体的结构形态,并没有解决到材积大这方面的问题;而美国专利第US6790167上的构造组合行态,虽然有做了具调整高度以及将水箱部分设置成具可拆卸组合性这方面的改善,但是因为基柱与各个打击相关零组件间并不具有可兼容的组合替换变化性,所以在使用上很单调,还是无法符合消费者的需求;该美国专利第US7086997上的构造组合行态,虽然有具基柱与各个打击相关零组件间可兼容的组合替换变化性,但是并没有调整基柱高度的功能以及将水箱部分设置成具可拆卸组合性这方面的改善,最重要的是其结构材质上成本很高昂,根本无法符合消费者经济利益上的需要。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将立式混合武道训练用打击器设置成具可组合及拆卸特性,使其在使用上具有质轻、缩小材积、耐用与可组合替换变化性。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立式混合武道训练用打击器改良构造,其包括有:第一基柱1,其底面设有插梢11、12,并于该插梢11、12的外缘部位依序排列设有多个上下贯通的螺孔座13,以及在第一基柱I的圆周面依序排列设有由顶端至底部的第一嵌槽14与第一柱面15,并于第一嵌槽14与第一柱面15间设有多个与左右两第一嵌槽14相通的第一槽口 141,同时于该多个第一柱面15中选择其中两个对向位置的第一柱面15来作为调整高度的基柱面,并于该两个柱面上,设置具有数个由下往上依序排列近似于“ π ”形的凹入槽沟17、171、172、173,而且使该数个凹入槽沟17、171、172、173的开口端能与第一嵌槽14联结导通,在第一基柱I的顶端面上中央部位,设有一个凸出的颈部18 ;第二基柱2,在其底端设有一个与第一基柱I顶端面上凸出的颈部18相互嵌接的套筒28,以及在第二基柱2的圆周面由顶端至底部的依序排列设有第二嵌槽24与第二柱面25,并于第二嵌槽24与第二柱面25间设有多个与左右两第二嵌槽24相通的第二槽口 241,同时于该多个第二柱面25中选择其中两个对向位置的第二柱面25来作为调整高度的基柱面,同时于该两个第二柱面25上,设置具有数个由下往上依序排列近似于“Π”形的凹入槽沟27、271、272、273,而且使该数个凹入槽沟27、271、272、273的开口端与第二嵌槽24联结导通;底座3,是由底盘30、防撞泡绵圈301与吸盘装置8所组合构成,其中在底盘30的中央部位设有与第一基柱I底面插梢11、12相互对应的通孔31、32,并于该通孔31、32的外缘部位依序排列设有多个与第一基柱I底面多个螺孔座13相互对应的第一螺孔33,另外在该第一螺孔33的外缘部位依序排列设有多个可供组装吸盘81的通孔34以及另外可供组装拉环824的两个通孔35 ;水箱组合体4,由两个对称可组合成一体的箱体41、42与第一黏扣束带43所构成,并且在箱体41、42的顶面各设有填装水口 44以及在箱体41、42的边面设有一个凸桩45与两个凹入环面46 ;打击面体5,由一个内套筒51与一个外套筒52所组合而成,其中在内套筒51、夕卜套筒52的内径缘面上,依序排列设有数个与第一基柱I面上数个近似于“ π ”形的凹入槽沟17、171、172、173相互对应到的凸出定位插块53、54 ;附加打击面体6,是为一圆筒状并有一个与第一基柱1、第二基柱2外径大小相近的具开口内径61,而且在其外缘面体上设有两条第二黏扣束带62 ;踢脚板7,其前端设置成具有一个板面71而后端具有一个衔接座72,该衔接座72上成形具有两个凸出的夹块73。在第一基柱I顶端的凸出的颈部18上具有两个“Π”形的凹入槽沟181以及与该凹入槽沟181相通的嵌槽182。第二基柱2底端上的套筒28面上设有通孔281以及在其内径缘面上设有凸出插块 282。底座3内的吸盘装置8是由吸盘组件81与铁框圈82组成。吸盘组件81包括有吸盘811、衔接轴812、螺丝813、弹性垫片814、垫片815。吸盘组件81中的吸盘811,在其上方成型具有一个柱体816,柱体816的顶面开设有一个上下贯通的通孔818,而在柱体816的柱面上开设有一个第一孔座817,吸盘811的盘面上凸出成型有一第二孔座819。衔接轴812的柱面上开设有一贯通的第二螺孔820。铁框圈82是框体状,利用铁丝线823系固于吸盘811盘面上的第二孔座819与一拉环824上。第一基柱I与底座3间的组合关系是:第一基柱I底面上的插梢11、12对准插入底盘30中央部位上的通孔31、32内定位,用螺丝逐一对准旋入第一基柱I底盘面上的螺孔座13以及底盘30缘面上的第一螺孔33内螺丝的尾端再搭配螺帽825旋合固定。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提供一个将底座设置成由两个对称可组合式的水箱搭配具有多个吸盘的底座来构成,基柱与底座间是由插梢穿插定位后再以多个螺丝、螺帽螺固,使基柱与底座结合后,基柱面上被打击后的承受力量能均匀的分配到多个螺丝处,使水箱永远不会因为会承受到应力集中而发生水箱面有破裂漏水的事情,进而达到耐久实用的目的。本实用新型利用本实用新型的整体构造设计,具可组合及拆卸特性,能使整个物品在运输上材积变小,降低成本,同时因为材积小、不占空间也能够方便于搬动及储放。本实用新型利用基柱缘面上的嵌槽、柱面与两基柱顶、底面上的凸出颈部及套筒设置,使基柱具有调整高度的功能以及使基柱与各个打击相关零组件间具有可兼容的组合替换变化性。利用本实用新型的整体构造设计中,具有固定的吸盘底座与包覆于底座外的水箱能方便消费者依不同环境中的地面材质来弹性选择是否要使用水箱,以符合消费者的经济利益需求。
图1是本实用新型基柱、底座与其它相关构件间的关系构造分解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基柱下端与底座及其它相关构件间的关系构造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整体构造组合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基柱与底座间的关系构造分解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基柱与底座间的关系构造分解图。图6-7是本实用新型基柱与打击面间的关系构造平面剖视图。图8_9是本实用新型基柱与底座及其它相关构件间的整体构造平面首I]视图。图10是图8的外观 立体构造组合图。图11-12是本实用新型基柱与底座及其它相关构件间的部分构造平面剖视图。图13是本实用新型吸盘组件中各构件间的关系构造立体图。图14-30是本实用新型在使用上可组合变化出的各实施图例。主要组件符号说明I第一基柱2第二基柱3底座30底盘301防撞泡绵圈4水箱组合体41,42箱体43第一黏扣束带62第二黏扣束带74第三黏扣束带44填装水口45凸桩46凹入环面431扣头环5打击面体5I内套筒52外套筒53、54定位插块6附加打击面体61开口内径7踢脚板71板面72衔接座73夹块11、12插梢13螺孔座131第一螺丝813第二螺丝14第一嵌槽24第二嵌槽15第一柱面25第二柱面141 第一槽口241 第二槽口[0056]17、171、172、173、27、271、272、273、181 凹入槽沟18颈部28套筒182嵌槽282凸出插块283插梢33第一螺孔31、32、34、35、281、818 通孔8吸盘装置81吸盘组件82铁框圈811吸盘812衔接轴814弹性垫片815垫片816柱体817第一孔座819第二孔座820第二螺孔821框架823铁丝线824拉环825 螺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令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与构造上所应用的技术手段能被更进一步的具体了解,兹配合下列图式,详加说明如后,首先请参阅图1-10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构造包括有:第一基柱1、第二基柱2、底座3、水箱组合体4、打击面体5、附加打击面体6与踢脚板7等构件所组合而成,其中在第一基柱I的底面设有插梢11、12,并于该插梢11、12的外缘部位依序排列设有多个上下贯通的螺孔座13,以及在第一基柱I的圆周面依序排列设有由顶端至底部的第一嵌槽14与第一柱面15,并于第一嵌槽14与第一柱面15间设有多个可与左右两第一嵌槽14相通的第一槽口 141,同时于该多个第一柱面15中可选择其中两个对向位置的第一柱面15来作为调整高度的基柱面,并于该两个柱面上,设置具有数个由下往上依序排列近似于π形的凹入槽沟17、171、172、173,而且使该数个凹入槽沟17、171、172、173的开口端能与第一嵌槽14联结导通,除此之外在第一基柱I的顶端面上中央部位,尚设有一个凸出的颈部18,该颈部18的两个对向位置上具有近似于π形的凹入槽沟181以及可与该凹入槽沟181相通的嵌槽182,来供与第二基柱2衔接组合时使用;第二基柱2在其底端则设有一个可与第一基柱I顶端面上凸出的颈部18相互嵌接的套筒28 (如图4、5、8、9所示),此套筒28的面上设有通孔281以及在套筒28的内径缘面上设有可与第一基柱I顶端面上凹入槽沟181相互对应位置的凸出插块282,能利用该凸出插块282与通孔281设置,使第二基柱2底端套筒28在与第一基柱I顶端面上凸出的颈部18相互嵌接时,该凸出插块282能插入于凹入槽沟181中旋合后,再藉由两根插梢283插入于通孔281中予以固定位,使第一基柱I与第二基柱2在枢接后不会脱离开来,又在第二基柱2的圆周面由顶端至底部的依序排列同样设有第二嵌槽24与第二柱面25,并于第二嵌槽24与第二柱面25间设有多个可与左右两 第二嵌槽24相通的第二槽口 241同时可选择其中两个对向位置的第二柱面25来作为调整高度的基柱面,并于该两个柱面上,设置具有数个由下往上依序排列近似于π形的凹入槽沟27、271、272、273,而且使该数个凹入槽沟27、271、272、273的开口端能与第二嵌槽24联结导通;底座3是由底盘30、防撞泡绵圈301与吸盘装置8所组合构成,其中在底盘30的中央部位设有可与第一基柱I底面插梢11、12相互对应的通孔31、32,并于该通孔31、32的外缘部位依序排列设有多个可与第一基柱I底面多个螺孔座13相互对应的第一螺孔33,另外在该第一螺孔33的外缘部位依序排列设有多个可供组装吸盘81的通孔34以及另外可供组装拉环824的两个通孔35 ;吸盘装置8则是由吸盘组件81与铁框圈82组成(如图2、11、12所示),其中吸盘组件81(如图13所示)包括有吸盘811、衔接轴812、螺丝813、弹性垫片814、垫片815等构件,上述构件中的吸盘811,在其上方成型具有一个柱体816,柱体816的顶面开设有一个可上下贯通的通孔818,而在柱体816的柱面上开设有一个第一孔座817,吸盘811的盘面上凸出成型有一第二孔座819,衔接轴812是由金属材质制成,在其柱面上开设有一贯通的第二螺孔820 ;铁框圈82 (如图2、11、12所示)是制作成框架状搭配铁丝线823与拉环824所构成,上述各构件间的关系位置为:衔接轴812可先插入装设于吸盘811柱面上的第一孔座817中后,然后将吸盘811上的柱体816由下往上穿入放置于底座3面上的通孔34中,再以螺丝813自吸盘811柱体816顶面的通孔818搭配弹片814、垫片815后旋入第二螺孔820内螺固;铁框圈82上可利用铁丝线823系固于吸盘811盘面上的第二孔座819与拉环824之间来联结吸盘811与拉环824,如图
8、9、11、12所示,只要拉动拉环824向上,即可向上牵动铁框圈82向上牵动吸盘811的盘面上的第二孔座819,使吸盘811的盘面被掀开一部分后让空气能流入,这样一来就能简单的使底座3与地面分离;水箱组合体4如图1-3所示,是设置成由两个对称可组合成一体的箱体41、42与第一黏扣束带43所构成,并且在箱体41、42的顶面各设有填装水口 44以及在箱体41、42的边面设有一个凸桩45与两个凹入环面46,是否要使用水箱组合体4,则可以依消费者使用场地的不同需求,来弹性选择是否要包覆组合在第一基柱I底座3外围上使用,当要使用该两个箱体41、42时,则就不采用吸盘装置8,仅用底盘30搭配两个箱体41、42来使用,反之,当要使用吸盘装置8时就不采用两个箱体41、42来使用,故若要其使用该两个箱体41、42时,在组合后的实施方式,可参阅图1、2、15所示,首先只要先将第一黏扣束带43 —端边上的扣头环431圈套于箱体41、42的边面上的凸桩45上,然后再将第一黏扣束带43平贴至入于箱体41、42边面的凹入环面46内圈绕,最后予以束紧黏扣即可将两个箱体41、42包覆在底盘30外固定住而不会分离开来;打击面体5如图1、6、7所示,是由一个内套筒51与一个外套筒52所组合而成,其中在内、外套筒51、52的内径缘面上,依序排列设有数个可与第一基柱I面上数个近似于π形的凹入槽沟17、171、172、173相互对应到的凸出定位插块53、54,利用该数个定位插块53、54设置可使内、夕卜套筒51、52相互结合成一体,并可供在组合后圈套于第一基柱I或第二基柱2面上时嵌插入于该第一基柱I或第二基柱2面上的二个凹入槽沟凹272、273中(如图6所示),或者是嵌插入于另外三个凹入槽沟271、272、273中(如图7所示)固定位后来达到调整出不相同高度的目的,其调整后的整体组合情形可参阅图8、9所示;打击面体5在使用时,可以选择组合固定在第一基柱I或第二基柱2面上的不同高度位置上来使用(如各实施图例所示);附加打击面体6 (如图1、3所示)是为一圆筒状并有一个与第一基柱1、第二基柱2外径大小相近的具开口内径61,而且在其外缘面体上设有两条第二黏扣束带62,能利用此两条第二黏扣束带62构件使附加打击面体6圈套于第一基柱1、第二基柱2外径面上的适当高度后予以束紧固定;踢脚板7如图1、3、8、9所示,其前端设置成具有一个板面71而后端具有一个衔接座72,该衔接座72上成形具有两个凸出的夹块73,可利用此两个凸出夹块73嵌入于第一基柱1、第二基柱2外缘面上的两个第一嵌槽14、第二嵌槽24内后再利用两条第三黏扣束带74予以包覆束紧固定(如图3所示),其在实施上的情形可参阅各实施图例所示,可分别依消费者需求选择单一、两个以上或者全部四个踢脚板7皆同时嵌插于第一基柱I或第二基柱2面上的任何一个不同角度面第一柱面15、第二柱面25上来使用。关于本实用新型使用上的组合与变换情形,则可参阅图1、2及15所示,当不使用该两个箱体41、42,而仅采用吸盘装置8与底盘30时,其在组合上可先将第一基柱I底面上的插梢11、12对准插入底盘30中央部位上的通孔31、32内定位,然后再分别用第一螺丝131逐一对准旋入第一基柱I底面上的底盘30面上的螺孔座13以及底盘30缘面上的第一螺孔33内,最后于螺丝的尾端再搭配螺帽旋合固定;至于该吸盘组件81部分则可分别用第二螺丝813通过第一基柱I底面上的通孔34后再通过插入于吸盘811柱面上第一孔座817内并通过与衔接轴812柱面上的第二螺孔820搭配弹片814、垫片815、螺帽825予以螺合固定,当要使用该两个箱体41、42,而不采用吸盘装置8时,在吸盘组件81与底盘30组合完成后,接着就可将两个箱体41、42组合包覆于第一基柱I底面外缘,然后再将第一黏扣束带43平贴至入于箱体41、42边面的凹入环面46内圈绕,最后予以束紧黏扣就可将两个箱体41、42固定住而不会分离开来(如图15所示);因此在结构上本实用新型是设计成可依使用者的场地来弹性选择是否包覆水箱组合体4来使用,或者选择只使用吸盘811来吸附于地面上而完全不用水箱组合体4固定的方式(如图14-30各实施图例所示)。由于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设置是采用将底座设置成由两个对称可组合式的水箱搭配底盘或者由具有多个吸盘与底盘来构成,基柱与底座间是由插梢穿插定位后再以多个螺丝螺固,使基柱与底座结合后,基柱面上被打击后的承受力量能均匀的分配到多个螺丝处,使包覆在底盘30外的水箱永远不会因为会承受到应力集中而发生水箱面有破裂漏水情事,进而可达到耐久实用的目的而且又因为结构上具可组合及拆卸特性,使其在使用上亦能具有质轻、缩小材积与可组合替换变化性,故诚为一极具实用价值的构造设计。
权利要求1.一种立式混合武道训练用打击器改良构造,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有: 第一基柱(1),其底面设有插梢(11、12),并于该插梢(11、12)的外缘部位依序排列设有多个上下贯通的螺孔座(13),以及在第一基柱(I)的圆周面依序排列设有由顶端至底部的第一嵌槽(14)与第一柱面(15),并于第一嵌槽(14)与第一柱面(15)间设有多个与左右两第一嵌槽(14)相通的第一槽口(141),同时于该多个第一柱面(15)中选择其中两个对向位置的第一柱面(15)来作为调整高度的基柱面,并于该两个柱面上,设置具有数个由下往上依序排列近似于“Π”形的凹入槽沟(17、171、172、173),而且使该数个凹入槽沟(17、171、172、173)的开口端能与第一嵌槽(14)联结导通,在第一基柱(I)的顶端面上中央部位,设有一个凸出的颈部(18); 第二基柱(2),在其底端设有一个与第一基柱(I)顶端面上 凸出的颈部(18)相互嵌接的套筒(28),以及在第二基柱(2)的圆周面由顶端至底部的依序排列设有第二嵌槽(24)与第二柱面(25),并于第二嵌槽(24)与第二柱面(25)间设有多个与左右两第二嵌槽(24)相通的第二槽口(241),同时于该多个第二柱面(25)中选择其中两个对向位置的第二柱面(25)来作为调整高度的基柱面,同时于该两个第二柱面(25)上,设置具有数个由下往上依序排列近似于“ π ”形的凹入槽沟(27、271、272、273),而且使该数个凹入槽沟(27、271、272,273)的开口端与第二嵌槽(24)联结导通; 底座(3),是由底盘(30)、防撞泡绵圈(301)与吸盘装置(8)所组合构成,其中在底盘(30)的中央部位设有与第一基柱(I)底面插梢(11、12)相互对应的通孔(31、32),并于该通孔(31、32)的外缘部位依序排列设有多个与第一基柱(I)底面多个螺孔座(13)相互对应的第一螺孔(33),另外在该第一螺孔(33)的外缘部位依序排列设有多个可供组装吸盘(81)的通孔(34)以及另外可供组装拉环(824)的两个通孔(35); 水箱组合体(4),由两个对称可组合成一体的箱体(41、42)与第一黏扣束带(43)所构成,并且在箱体(41、42)的顶面各设有填装水口(44)以及在箱体(41、42)的边面设有一个凸桩(45)与两个凹入环面(46); 打击面体(5),由一个内套筒(51)与一个外套筒(52)所组合而成,其中在内套筒(51)、外套筒(52)的内径缘面上,依序排列设有数个与第一基柱(I)面上数个近似于“ π ”形的凹入槽沟(17、171、172、173)相互对应到的凸出定位插块(53、54); 附加打击面体(6),是为一圆筒状并有一个与第一基柱(I)、第二基柱(2)外径大小相近的具开口内径(61 ),而且在其外缘面体上设有两条第二黏扣束带(62); 踢脚板(7),其前端设置成具有一个板面(71)而后端具有一个衔接座(72),该衔接座(72)上成形具有两个凸出的夹块(73)。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混合武道训练用打击器改良构造,其特征在于:在第一基柱(I)顶端的凸出的颈部(18)上具有两个“Π”形的凹入槽沟(181)以及与该凹入槽沟(181)相通的嵌槽(182)。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混合武道训练用打击器改良构造,其特征在于:第二基柱(2)底端上的套筒(28)面上设有通孔(281)以及在其内径缘面上设有凸出插块(282)。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混合武道训练用打击器改良构造,其特征在于:底座(3)内的吸盘装置(8)是由吸盘组件(81)与铁框圈(82)组成。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立式混合武道训练用打击器改良构造,其特征在于:吸盘组件(81)包括有吸盘(811)、衔接轴(812)、螺丝(813)、弹性垫片(814)、垫片(815)。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立式混合武道训练用打击器改良构造,其特征在于:吸盘组件(81)中的吸盘(811),在其上方成型具有一个柱体(816),柱体(816)的顶面开设有一个上下贯通的通孔(818),而在柱体(816)的柱面上开设有一个第一孔座(817),吸盘(811)的盘面上凸出成型有一第二孔座(819)。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立式混合武道训练用打击器改良构造,其特征在于:衔接轴(812)的柱面上开设有一贯通的第二螺孔(820)。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立式混合武道训练用打击器改良构造,其特征在于:铁框圈(82)是框体状,利用铁丝线(823)系固于吸盘(811)盘面上的第二孔座(819)与一拉环(824)上。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混合武道训练用打击器改良构造,其特征在于:第一基柱(I)与底座(3)间的组合关系是:第一基柱(I)底面上的插梢(11、12)对准插入底盘(30)中央部位上的通孔(31、32)内定位,用螺丝逐一对准旋入第一基柱(I)底盘面上的螺孔座(13)以及 底盘(30)缘面上的第一螺孔(33)内螺丝的尾端再搭配螺帽(825)旋合固定。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运动器材,特别是一种立式混合武道训练用打击器改良构造。一种立式混合武道训练用打击器改良构造,是由基柱搭配底座所组合而成,将底座设置成由两个对称可组合式的水箱搭配底盘或者仅由具有多个吸盘的底座构成,基柱与底座间是由插梢穿插定位后再以多个螺丝、螺帽螺固,使基柱与底座结合后,基柱面上被打击后的承受力量能均匀的分配到多个螺丝处,使包覆于外的水箱永远不会因承受到应力集中而破裂漏水的事情发生,同时利用基柱缘面上的嵌槽、柱面与两基柱顶、底面上的凸出颈部及套筒设置,使基柱与各个打击相关零组件间具有可调整高度及兼容的组合替换变化性,据以提高该立式混合武道训练用打击器的使用价值为其特征。
文档编号A63B69/22GK202961796SQ20122059332
公开日2013年6月5日 申请日期2012年11月12日 优先权日2012年11月12日
发明者张国基 申请人:张国基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