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型握力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充气型握力器。所述充气型握力器包括气囊、握力手柄、隔板、握力弹簧、气泵、第一入气阀和第二入气阀,所述握力弹簧和所述气泵都设置在所述握力手柄内,所述气囊与所述握力手柄连接,所述隔板设置在所述气囊与所述握力手柄之间,所述第一入气阀设置在所述隔板上,所述第二入气阀设置在所述握力手柄的侧壁,所述第一入气阀和所述第二入气阀都有所述气泵连接。本发明具备趣味性高、实用性好及使用寿命长等优点。
【专利说明】充气型握力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健身器材,特别涉及一种充气型握力器。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健身的需求也渐渐提升。各种健身场日益 增多,各种多功能健身器材相继面世。但是时间安排的限制,导致人们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去 健身场所健身,另外,由于场地和消费能力的限制,使得很少有人在自己的家中购置各种大 型健身器械,因此各种传统的小型健身器材仍然存在较大的市场需要,对传统的小型健身 器材的改进也很有必要。
[0003] 然而,已知的握力器仅作为握力训练的用途,因此产品外形构造较为单调,缺乏互 动趣味性。此外,因为握力器仅利用扭力弹簧产生弹性应力,其只有一种握力负载大小,所 以无法对应不同握力训练要求作调整,降低了握力器的实用性,也导致了使用寿命较短。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握力器存在的产品单调、实用性差及使用寿 命短等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充气型握力器。本发明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0005] 本发明提供一种充气型握力器,其包括气囊、握力手柄、隔板、握力弹簧、气泵、第 一入气阀和第二入气阀,所述握力弹簧和所述气泵都设置在所述握力手柄内,所述气囊与 所述握力手柄连接,所述隔板设置在所述气囊与所述握力手柄之间,所述第一入气阀设置 在所述隔板上,所述第二入气阀设置在所述握力手柄的侧壁,所述第一入气阀和所述第二 入气阀都有所述气泵连接。
[0006] 进一步的,所述充气型握力器进一步包括出气阀,所述出气阀设置在气囊的顶部。
[0007] 进一步的,所述充气型握力器进一步包括出气泵,所述出气泵设置在所述气囊内, 其用于根据气囊内的气压自动向外部排气。
[0008] 进一步的,所述充气型握力器进一步包括阻力弹簧,所述阻力弹簧的两端与所述 握力手柄的两个手柄端连接。
[0009] 进一步的,所述充气型握力器进一步包括第一导气管和第二导气管,所述第一导 气管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入气阀和气泵连接,所述第二导气管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入气阀和气 泵连接。
[0010] 进一步的,第一入气阀和第二入气阀为单向进气阀。
[0011] 进一步的,所述气泵为打气筒型气泵或压缩型气泵。
[0012]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提供一种充气型握力器的主要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所 述充气型握力器具有气囊和气泵,其利用气泵为气囊充气,使得气囊可以显示出人们设置 的形状结构,增加了产品的趣味性,并且也延长了产品的使用寿命。另外,本发明充气型握 力器还具有阻力弹簧,其可以根据使用的需要调节阻力大力,使得产品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3]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充气型握力器的正面示意图。
[0014]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充气型握力器的侧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5]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 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 不用来限定本发明。
[0016] 实施例1
[0017] 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充气型握力器,其包括气囊1、握力手柄 2、隔板3、握力弹簧4、气泵5、第一入气阀6、第二入气阀7、第一导气管8、第二导气管9和 出气阀10,所述第一导气管7、所述第二导气管8、所述握力弹簧4和所述气泵5都设置在所 述握力手柄2内,所述气囊1与所述握力手柄2连接,所述隔板3设置在所述气囊1与所述 握力手柄2之间,所述第一入气阀6设置在所述隔板3上,所述第二入气阀7设置在所述握 力手柄2的侧壁,所述出气阀10设置在所述气囊1的顶部。所述气囊1用于储存空气;当 所述气囊1充满空气时,其显示为人形结构,其也可以根据实际使用的需要设置为各种不 同形状结构。所述出气阀10用于将所述气囊1内的空气排出到外部。
[0018] 所述握力手柄2设置有一个中间部(未标示)和两个手柄部(未标示),所述两个 手柄部都与所述中间部连接,所述中间部与所述气囊1连接,所述隔板3设置在所述中间部 与所述气囊1之间。所述手柄部的材质可以选择弹性塑胶材质。所述握力弹簧4用于提供 弹性应力,所述握力弹簧4为U型棒结构,其包括一个接头部(未标示)和两个棒体部(未 标示),所述两个棒体部都与所述接头部连接,所述接头部设置在所述握力手柄2的中间部 的内部,所述两个棒体部分别设置在所述握力手柄2的两个手柄部的内部。所述握力弹簧 4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
[0019] 所述气泵5、所述第二入气阀7、所述第一导气管8和所述第二导气管9都设置在 所述握力手柄2的中间部。所述第一导气管8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入气阀6连接,另一端与 所述气泵5连接。所述第二导气管9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入气阀7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气泵5 连接。所述第二入气阀7用于将外部空气引入所述充气型握力器内,并通过所述第二导气 管9输入到所述气泵5。所述气泵5用于压缩空气产生气压,使得空气通过所述第一导气管 8输出到所述第一入气阀6。所述第一入气阀6用于将所述气泵5提供的空气引入到所述 气囊1内。所述第一入气阀6和所述第二入气阀7为单向进气阀。所述气泵5为打气筒型 气泵或压缩型气泵。
[0020] 所述充气型握力器的工作原理为:当所述充气型握力器处于未挤压状态时,所述 第二入气阀7开启,所述第一入气阀6关闭,外部空气通过所述第二入气阀7进入所述气泵 5中;当所述充气型握力器处于挤压状态时,所述第二入气阀7关闭,所述气泵5压缩空气 产生气压,使得空气通过所述第一入气阀6进入所述气囊1 ;当所述充气型握力器再次处于 未挤压状态时,由于所述气泵5内的气压低于外部气压,则所述第二入气阀7打开,外部空 气通过所述第二入气阀7进入所述气泵5中;当所述气囊1内储存的空气达到一定气压时, 所述出气阀10用于将所述气囊1内的空气排出到外部。
[0021] 实施例2
[0022] 本发明提供的充气型握力器与实施例1的充气型握力器基本相同,其主要区别在 于:所述充气型握力器将出气阀设置为出气泵,所述出气泵设置在所述气囊内,其用于根据 气囊内的气压自动向外部排气。
[0023] 实施例3
[0024] 本发明提供的充气型握力器与实施例1的充气型握力器基本相同,其主要区别在 于:所述充气型握力器进一步包括阻力弹簧,所述阻力弹簧的两端与所述握力手柄的两个 手柄端连接,所述阻力弹簧用于增大所述充气型握力器的弹性应力,其可以根据实际使用 的需要调节弹性应力的大小。
[0025] 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 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 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 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权利要求】
1. 一种充气型握力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气囊、握力手柄、隔板、握力弹簧、气泵、第一入 气阀和第二入气阀,所述握力弹簧和所述气泵都设置在所述握力手柄内,所述气囊与所述 握力手柄连接,所述隔板设置在所述气囊与所述握力手柄之间,所述第一入气阀设置在所 述隔板上,所述第二入气阀设置在所述握力手柄的侧壁,所述第一入气阀和所述第二入气 阀都有所述气泵连接。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型握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型握力器进一步包括 出气阀,所述出气阀设置在气囊的顶部。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型握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型握力器进一步包括 出气泵,所述出气泵设置在所述气囊内,其用于根据气囊内的气压自动向外部排气。
4. 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充气型握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型握力器进一步包 括阻力弹簧,所述阻力弹簧的两端与所述握力手柄的两个手柄端连接。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气型握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型握力器进一步包括 第一导气管和第二导气管,所述第一导气管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入气阀和气泵连接,所述第 二导气管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入气阀和气泵连接。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型握力器,其特征在于,第一入气阀和第二入气阀为单 向进气阀。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型握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泵为打气筒型气泵或压 缩型气泵。
【文档编号】A63B21/02GK104138653SQ201310577245
【公开日】2014年11月12日 申请日期:2013年11月14日 优先权日:2013年11月14日
【发明者】宣新乐, 郑冬平 申请人:贾思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