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仰卧起坐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612402阅读:338来源:国知局
折叠仰卧起坐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健身器材,特别是一种折叠仰卧起坐器。包括前板、双头螺栓Ⅰ、棘轮、棘爪、脚固定架、棘爪控制头、双头螺栓Ⅱ、链环Ⅰ、双头螺栓Ⅲ、中板、双头螺栓Ⅳ、链环Ⅱ、双头螺栓Ⅴ和后板;通过前板与脚固定架通过双头螺栓Ⅰ相连接,棘轮固定于前板上的槽内,脚固定架的中轴内部中空,棘爪控制头与棘爪相连接,棘爪控制头穿过中轴上的小孔而突出,棘爪位于中轴的下端。链环Ⅰ的一端与前板通过双头螺栓Ⅱ相连接,另一端与中板通过双头螺栓Ⅲ相连接。链环Ⅱ的一端与中板通过双头螺栓Ⅳ相连接,另一端与后板通过双头螺栓Ⅴ相连接。本实用新型可以使仰卧起坐器折叠起来随身携带,也可以折叠起来放置在墙角,避免影响人们的生活。
【专利说明】折叠仰卧起坐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健身器材,特别是一种折叠仰卧起坐器。

【背景技术】
[0002]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大,对体育运动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一些健身器材来辅助运动,而仰卧起坐运动又是人们偏爱的一项运动。做仰卧起坐运动可以锻炼运动者的腹部肌肉,而腹肌属于核心肌肉群,对稳定身体的平衡,支撑人们从事其它体力活动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并且做仰卧起坐运动可以燃烧腹部的脂肪,起到减肥效果。而目前市面上的仰卧起坐器大都比较笨重,流动性高的人群买的时候就会有很多顾虑,且仰卧起坐器闲置时占用室内的空间也较大,在当前住房面积紧张的情况下,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不便。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折叠仰卧起坐器。解决了现有仰卧起坐器不能折叠起来随身携带,闲置时占用空间较大,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不便的问题。
[0004]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
[0005]一种折叠仰卧起坐器,包括前板、双头螺栓1、棘轮、棘爪、脚固定架、棘爪控制头、双头螺栓I1、链环1、双头螺栓II1、中板、双头螺栓IV、链环I1、双头螺栓V、后板;前板与脚固定架通过双头螺栓I相连接;棘轮固定于前板上的槽内;脚固定架的中轴内部中空,棘爪控制头与棘爪相连接,且棘爪控制头穿过中轴上的小孔而突出,棘爪位于中轴的下端;链环I的一端与前板通过双头螺栓II相连接,另一端与中板通过双头螺栓III相连接;链环II的一端与中板通过双头螺栓IV相连接,另一端与后板通过双头螺栓V相连接。
[0006]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合理设计前板、中板、后板和脚固定架的连接方式及连接元件,可以将仰卧起坐器折叠起来,方便携带,还可以避免占用过大室内空间,从而避免影响人们生活。
[0007]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是:
[0008]脚固定架可绕双头螺栓I转动,转动角度的范围为O?90°。
[0009]棘爪与棘爪控制头通过连杆相连接,连杆穿过中轴内部。
[0010]前板可绕双头螺栓II转动到中板的下面,转动角度的范围为O?90°。
[0011]链环I可绕双头螺栓III转动,转动角度的范围为O?90°。
[0012]链环II可绕双头螺栓IV转动,转动角度的范围为O?90°。
[0013]后板可绕双头螺栓V转动到中板的上面,转动角度的范围为O?90°。
[0014]前板上端和后板下端分别呈弧形结构。
[0015]中板两端呈弧形结构。
[0016]前板上面铺设海绵层、左右两侧设置铁板层;中板和后板的上面分别铺设海绵层,左右两侧分别设置铁板层。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实用新型折叠过程中的侧视图。
[0019]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棘轮棘爪配合的局部放大图。
[0020]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脚固定架结构示意图。
[0021]附图标记说明:
[0022]I—前板;1-1 一槽;1-2—海绵层;1-3—铁板层;2—双头螺栓I ;3—棘轮;4一棘爪;5—脚固定架;5-1—中轴;5-2—小孔;6—棘爪控制头;7—双头螺栓II ;8—链环I ;9—双头螺检III ; 10—中板;11—双头螺检IV ; 12—链环II ; 13—双头螺检V ;14—后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附图1至附图4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阐述,但这些实施例不对本实用新型构成任何限制。
[0024]一种折叠仰卧起坐器,参见附图1至附图4,前板1、双头螺栓I 2、棘轮3、棘爪4、脚固定架5、棘爪控制头6、双头螺栓II 7、链环I 8、双头螺栓III 9、中板10、双头螺栓IV 11、链环II 12、双头螺栓V 13和后板14。
[0025]前板I上端和后板14下端分别呈弧形结构。
[0026]中板10两端呈弧形结构。
[0027]前板I上面铺设海绵层1-2、左右两侧设置铁板层1-3 ;中板10和后板14的上面分别铺设海绵层;中板10和后板14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铁板层。
[0028]前板I与脚固定架5通过双头螺栓I 2相连接,脚固定架5可绕双头螺栓I 2旋转 90。ο
[0029]在不使用时,脚固定架5位于0°位置,脚固定架5折叠进槽1-1内。
[0030]使用时,打开脚固定架5,棘轮3与棘爪4配合可以限制脚固定架5在45°时稳定下来,用户就可以把脚放在脚固定架5下面,在板上做仰卧起坐运动。
[0031]棘轮3固定于前板I上的槽1-1内;脚固定架5的中轴5-1内部中空,中轴5_1内安装有弹簧和连杆,弹簧对连杆施力进而可以对棘爪4施力,从而使棘爪4复位。
[0032]棘爪控制头6与棘爪4通过连杆相连接,且棘爪控制头6有四分之一部分穿过中轴5-1上的小孔5-2而突出,棘爪4位于中轴5-1的下端。
[0033]在折叠脚固定架5时,上提棘爪控制头6,使棘爪4脱离棘轮5,使脚固定架5可以往折叠方向转动,脚固定架5放好后,松开棘爪控制头6,弹簧对连杆施力进而使棘爪4复位。
[0034]链环I 8的一端与前板I通过双头螺栓II 7相连接,前板I可绕双头螺栓II 7转动到中板10的下面,转动角度的范围为O?90°。
[0035]另一端与中板10通过双头螺栓III 9相连接,链环I 8绕双头螺栓III 9旋转,转动角度的范围为O?90°,可使前板I与中板10相互贴合或展开。
[0036]链环II 12的一端与中板10通过双头螺栓IV 11相连接,链环II 12绕双头螺栓IV 11旋转,转动角度的范围为O?90°。
[0037]另一端与后板14通过双头螺栓V 13相连接,后板14绕双头螺栓V 13旋转,转动角度的范围为O?90°,可使中板10与后板14相互贴合或展开。
[0038]在脚固定架5与前板1,前板I与中板10,中板10与后板14相互贴合或展开的过程中即完成了可折叠仰卧起坐器的折叠与展开。
[0039]本实施例可以将仰卧起坐器折叠起来,方便携带,还可以避免占用过大室内空间,从而避免影响人们生活。
[0040]本领域技术人员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和精神,可以有多种变形方案实现本实用新型,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可行的实施例而已,并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范围,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化,均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折叠仰卧起坐器,包括前板(I)、双头螺栓I (2)、棘轮(3)、棘爪(4)、脚固定架(5)、棘爪控制头(6)、双头螺栓II (7)、链环I (8)、双头螺栓111(9)、中板(10)、双头螺栓IV (11)、链环II (12)、双头螺栓V (13)、后板(14),其特征在于:前板(I)与脚固定架(5)通过双头螺栓I (2)相连接;棘轮(3)固定于前板(I)上的槽(1-1)内;脚固定架(5)的中轴(5-1)内部中空,棘爪控制头(6)与棘爪(4)相连接,且棘爪控制头(6)穿过中轴(5-1)上的小孔(5-2)而突出,棘爪(4)位于中轴(5-1)的下端;链环I (8)的一端与前板(I)通过双头螺栓II (7)相连接,另一端与中板(10)通过双头螺栓111(9)相连接;链环II (12)的一端与中板(10)通过双头螺栓IV (11)相连接,另一端与后板(14)通过双头螺栓V (13)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仰卧起坐器,其特征在于:脚固定架(5)可绕双头螺栓I(2)转动,转动角度的范围为O?9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仰卧起坐器,其特征在于:棘爪(4)与棘爪控制头(6)通过连杆相连接,连杆穿过中轴(5-1)内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仰卧起坐器,其特征在于:前板(I)可绕双头螺栓II(7)转动到中板(10)的下面,转动角度的范围为O?9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仰卧起坐器,其特征在于:链环I(8)可绕双头螺栓III(9)转动,转动角度的范围为O?9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仰卧起坐器,其特征在于:链环II(12)可绕双头螺栓IV(11)转动,转动角度的范围为O?9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仰卧起坐器,其特征在于:后板(14)可绕双头螺栓V(13)转动到中板(10)的上面,转动角度的范围为O?90°。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仰卧起坐器,其特征在于:前板(I)上端和后板(14)下端分别呈弧形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1或4或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折叠仰卧起坐器,其特征在于:中板(10)两端呈弧形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仰卧起坐器,其特征在于:前板(I)上面铺设海绵层(1-2)、左右两侧设置铁板层(1-3);中板(10)和后板(14)的上面分别铺设海绵层,左右两侧分别设置铁板层。
【文档编号】A63B23/02GK204261268SQ201420791666
【公开日】2015年4月15日 申请日期:2014年12月16日 优先权日:2014年12月16日
【发明者】赵小坤 申请人:唐山学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