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玩具车,尤其是涉及一种可前后摇摆的摇摇车。
背景技术:
电动摇摇车是一种目前比较流行的儿童娱乐玩具,其通过电机和相应的机械传动机构实现摇摇车的前后以及上下摆动,也就是平动,同时还可以伴随有音乐,从而受到儿童的喜爱。例如,在中国专利文献上公开的“一种儿童摇摇车”,授权公告号为CN202051343U,,包括内设乘坐空间的摇摆主体,还包括包覆在所述摇摆主体上的充气层。相对于硬质壳体来说,充气层的柔软性、弹性和鼓囊状能有效防止儿童因在车上磕碰导致痛感和伤害,且为儿童带来极佳的触感及视觉体验,产生更大的吸引力。然而此类电动的摇摇车只能单纯地让儿童得到一种娱乐效果,无法让天性好动的儿童在娱乐的同时得到一种身体的锻炼,也就是说,儿童自身的参与性差,为此,人们又发明了一种无动力的摇摇车,其基本的结构类似成年人使用的休闲用摇椅,一般具有一个圆弧形底面的车架,儿童正常坐在上面时,其重心刚好垂直地经过车架的圆弧形底面与地面相切点,该相切点即为摇摇车的支点,此时的摇摇车保持平衡状态;当儿童身体向后侧晃动时,身体重心的位置向后偏移并因此而形成一个摆动力矩,进而使摇摇车向后弧形摆动,相应地,此时的摇摇车与地面之间的相切点——即支点也逐步地向后移动。由于摇摇车自身的重心位置是不变的,因此,此时摇摇车自身的重心位置相对于新的支点逐渐地向前偏移,从而成为一个逐渐增大的阻止摇摇车向后摆动的阻力力矩,以便使摇摇车逐步停止向后摆动。然后儿童的身体向前晃动,此时,摇摇车自身重量所形成的阻力力矩转变成推动摇摇车向前摆动的摆动力矩,当儿童的身体逐步向前晃动、摇摇车逐步越过原来的平衡位置并向前弧形摆动时,儿童自身的重量再次变成一个摆动力矩,而摇摇车的重量则变成阻力力矩,如此循环往复,即可实现摇摇车的前后摆动,在娱乐的同时使儿童的身体得到锻炼。但是,此类无动力的摇摇车存在如下问题:由于其基本的摆动原理与成年人的摇椅相同,而儿童自身的体重较轻,相应地,摇摇车的自身重量也不能过重,因此当摇摇车前后摇摆动时的摆动力矩较小,这样,摇摇车不能较快地进入正常的前后摆动状态,并且和摇椅相类似地,其前后摆动的频率较低,对于儿童作为锻炼身体的作用和效果较差。另外,儿童在乘坐摇摇车时,只是简单的上身的前后晃动,因此无法使身体得到多方面的锻炼。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的适合儿童使用的无动力摇摇车所存在的启动慢、摆动频率低、儿童在乘坐时的锻炼效果差的问题,提供一种容易启动、摆动频率高、并且能让儿童的身体得到全方位锻炼的摇摇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便于儿童使用的摇摆玩具车,包括具有圆弧形底面的车架,所述车架包括一圆弧形外凸的底板、竖直地设置在底板两侧的立板、以及跨接在两块立板上的盖板,立板的上下两侧分别通过至少两个连接构件与盖板下表面、以及底板上表面形成T字形的固定连接,底板的左右两侧边分别设有高出底板外表面的圆弧形挡边,在车架内的前部横向地设有一可转动的主传动轴,一竖直的传动杆的中部固接在主传动轴上,传动杆伸出车架的上端设有扶手,传动杆的下端连接一横向的踏脚,踏脚的左右两端伸出机架,在机架内的中部横向地设有可转动的次传动轴,次传动轴上设有竖直向下的摆动杆,摆动杆的下端设有摆锤,所述主、次传动轴之间通过传动机构相关联,所述传动机构包括设置在主传动轴上的主动齿轮、设置在次传动轴上的从动齿轮、以及设置在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之间的双面齿条,该双面齿条的上下两面分别设有啮合齿,双面齿条的一面与主动齿轮相啮合,双面齿条的另一面则与从动齿轮相啮合,从而使主、次传动轴之间的转动方向相反。
由于双面齿条的两面分别与主动齿轮、从动齿轮相啮合,因而使主动齿轮、从动齿轮的转动方向相反,进而使主、次传动轴之间的转动方向相反,也就是说,本发明中的传动杆和摆锤形成相反的摆动方向。这样,当扶手向后移动、踏脚向前移动时,摆锤则向后摆动。儿童在乘坐摇摇车时,双手抓住扶手,两脚则踩在踏脚上,一方面可通过身体的前后晃动改变重心位置使摇摇车摆动,同时,当身体后倾时,双手自然地向后拉动扶手,而双腿则可自然地向前伸直,从而推动传动杆在竖直平面内转动,并带动主传动轴转动,进而通过传动机构带动次传动轴反向转动,由于次传动轴上设有较重的摆锤,因而使摆锤同步地向后摆动,从而可在不改变摇摇车自身重量的基础上快速地增加摆动力矩,并相应地减小阻力力矩,使摇摇车能很快地向后摆动。相反地,当身体向前倾时,双腿自然地弯曲收缩,而双手则推动传动杆反向转动。这样,儿童身体和摆锤的重心位置同时向前移动,使摇摇车能很快地向前摆动。如此循环往复即可使摇摇车快速地进入摇摆状态,并且相应地提高摇摇车的摆动频率。与此同时,儿童在乘坐摇摇车时,双手和双腿都能同时得到锻炼,提高了锻炼的效果,并且乘坐时的动作与骑马的动作相类似,因而可增加儿童的乘坐兴趣。另外,作为儿童玩具的摇摇车车架通常都是塑料件,其适用于通过模塑成型大批量生产。然而当需要更新产品时,却必须重新开制生产车架的模具,由于车架的外形尺寸较大,因此,相应的模具制造成本高,周期长。本发明的摇摇车车架采用拼接结构,因而车架可用密度板拼接构成,这样,在更新产品时无需新开昂贵的塑料模具,可降低新产品开发周期和开发成本,使新产品更具竞争力。
作为优选,在车架内位于摆锤的前后两侧对称地设有蓄能机构,所述蓄能机构包括固定在车架上且一端开口的滑筒、滑动地设置在滑筒内的撞杆,撞杆上朝向摆锤的外端部设有硬质的防撞块,防撞块位于摆锤的摆动轨迹上,撞杆的內端与滑筒的底面之间设有弹簧。
蓄能机构一方面可对摆锤起到一个缓冲作用,避免其反向摆动时出现的冲击,更重要的是,利用弹簧的反作用力,可使摆锤先于乘坐者的身体而快速地反向摆动,从而使摇摇车在摆动到一侧的极限位置时快速地形成一个额外的阻力力矩,以便使摇摇车能迅速地减速并反向摆动,进而有利于提高摇摇车的摆动频率。
作为优选,所述连接构件包括用于形成T字形连接的万向连接组件和用于控制T字形连接的夹角的角度调节组件,所述万向连接组件包括连接U形卡套、适配在连接U形卡套内的连接芯环、以及连接在连接芯环内的支承轴,连接U形卡套的内侧面为球面,相应地,连接芯环外侧面为与连接U形卡套内侧面适配的球面,连接U形卡套上远离支承轴的一端设有一圈具有螺钉过孔的连接环,连接U形卡套上靠近支承轴的端面上沿圆周方向等分设有两条宽度大于连接芯环高度的插入槽,所述插入槽沿连接U形卡套的轴向延伸,插入槽的外侧面为圆柱面,并且与连接U形卡套的内侧面相切,支承轴远离连接芯环的一端连接有U形卡扣,U形卡扣两个相对的侧壁上设有螺钉过孔。
现有技术中,两块呈T字形结构的板材之间通常是用一个简单的L形角铁连接的,虽然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的优点,但两块板材之间的夹角却难以准确地控制,特别是,L形角铁的角度是固定的,因此,不同的夹角需要用到不同的L形角铁,增加了配件的品种数量,不利于生产的组织和管理。本发明的连接构件包括万向连接组件和角度调节组件两部分,其中万向连接组件使两块板材形成T字形连接,而角度调节组件则可固定两块密度板之间的夹角。安装时,连接U形卡套利用连接环先固定在横向的盖板和底板上,然后将连接芯环竖直地塞入插入槽中,此时的连接芯环轴线与连接U形卡套的轴线相垂直。当连接芯环完全进入插入槽内时,连接芯环外侧的球面与连接U形卡套内侧的球面同心,此时即可将连接芯环转动90度,使连接芯环的轴线与连接U形卡套的轴线重合,然后将支承轴的端部连接在连接芯环内,这样连接芯环不会从连接U形卡套的内腔中脱出,立板即可用螺钉固定在支承轴另一端的U形卡扣内,从而使盖板、底板和立板形成可转动的连接。当用一个固定角度的量规确定立板和盖板、底板之间的角度后,再用角度调节组件使立板和盖板、底板之间的角度固定即可。这样,一方面可准确地定位两块T字形连接的板材之间的夹角,同时使连接构件成为一个通用构件,极大地提高了适用范围,有利于简化制造过程的组织和管理。
作为优选,所述连接芯环的端面设有沿轴向延伸的螺纹孔,支承轴的一端螺纹连接在连接芯环的螺纹孔内,支承轴上还螺纹连接有紧压连接芯环端面的锁紧螺母,连接U形卡套的侧面设有径向的穿孔,连接芯环的侧面对应穿孔位置设有径向的定位孔。
安装时,支承轴可方便地螺纹连接在连接芯环的螺纹孔内,然后用一根定位杆穿过连接U形卡套的侧面径向的穿孔,并插入到连接芯环的定位孔内,以避免连接芯环的转动,此时即可将锁紧螺母锁紧并紧压连接芯环的端面,确保支承轴不会自行从连接芯环的螺纹孔中松脱。上述结构既有利于简化安装,同时便于日后的拆卸维修。
作为优选,所述连接U形卡套的连接环向外延伸形成过渡臂,所述角度调节组件包括上连接杆、下连接杆,上连接杆的一端转动连接在过渡臂的外端,下连接杆的一端转动连接在U形卡扣一个侧壁的外端,上、下连接杆的另一端通过一调节轴套对接,上、下连接杆上分别设有旋向相反的外螺纹,相应地,调节轴套的两端分别设有旋向相反的螺纹孔,上、下连接杆与调节轴套构成螺纹连接,上、下连接杆还螺纹连接有紧压调节轴套端面的锁紧螺母。
对接后的上、下连接杆对T字形连接的两块板材形成稳定的三角形支撑结构,通过转动调节轴套,上、下连接杆可同步地旋入或旋出调节轴套的螺纹孔,从而改变上、下连接杆对接后的总长度,并通过锁紧螺母锁紧以固定总长度,即可方便地调节两块板材之间的夹角。
作为优选,所述过渡臂的外端以及U形卡扣一个侧壁的外端分别设有U形卡套,两个U形卡套的轴线相互平行,上、下连接杆均呈L形,其包括转动连接在U形卡套内的定位段、以及相互对接的调节段,上、下连接杆上横向的定位段分别位于调节段的两侧。
L形的上、下连接杆可方便地从U形卡套的一端插入U形卡套内,由于上、下连接杆上横向的定位段分别位于调节段的两侧,因此,用调节轴套对接固定后的上、下连接杆不会从U形卡套内脱出,具有良好的自锁作用,同时又方便其拆卸维修。
作为优选,所述盖板上设有纵向的滑动通槽,所述传动杆可滑动地卡位于滑动通槽内,所述立板上设有弧形通槽,踏脚包括呈T字形地连接在传动杆下端的横杆,横杆的两端可滑动地卡位于弧形通槽内,横杆的两端部转动连接有踏板。
滑动通槽形成对传动杆的导向作用,而弧形通槽则对踏脚起到导向作用,从而有利于提高传动杆前后摆动时的稳定性。
因此,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容易启动且摆动频率高,同时能让儿童的身体得到全方位锻炼,车架采用拼接式结构,有利于产品的更新换代。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侧向的局部剖视图。
图3是本发明中连接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连接构件的局部剖视图。
图5是连接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6是连接构件中连接U形卡套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车架 11、底板 12、立板 121、弧形通槽 13、盖板 134、滑动通槽 14、圆弧形挡边 2、扶手 3、万向连接组件 31、连接U形卡套 311、插入槽 312、连接环 313、穿孔 32、连接芯环 321、定位孔 33、支承轴 34、U形卡扣 4、角度调节组件 41、上连接杆 42、下连接杆 43、调节轴套 44、过渡臂 45、U形卡套 46、锁紧螺母 5、主传动轴 6、传动杆 7、踏脚 71、横杆 72、踏板 8、次传动轴 81、摆动杆 82、摆锤 91、主动齿轮 92、从动齿轮 93、双面齿条 94、滑轨 95、支撑轴 10、蓄能机构 101、滑筒 102、撞杆 103、防撞块 104、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1所示,一种便于儿童使用的摇摆玩具车,包括一个可在地面上前后弧形摇摆的车架1,车架采用拼接结构,具体包括一圆弧形外凸的底板11、竖直地设置在底板的左右两侧的立板12、以及跨接在两块立板上的盖板13,立板的上下两侧分别通过至少两个连接构件与盖板下表面、以及底板上表面形成T字形的固定连接,其中的立板构成T字形连接的直向板材部分,而盖板和底板则构成T字形连接的横向板材部分,车架的各板材可采用密度板制成,而盖板则为一个压制成型的曲面板,当然,为了增加舒适性,我们可在盖板后侧铺设柔软的弹性垫,从而使其成为座垫。为了减小车架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底板的左右两侧边分别设有高出底板外表面的圆弧形挡边14,两侧的圆弧形挡边的下边缘位于同一圆弧面,从而构成一个圆弧形底面。此外,为了增加车身的刚性和强度,立板可由下至上向内倾斜设置,具体地,立板与底板之间内侧的夹角在80度至85度之间,从而使车身的横断面大致呈梯形。
另外,如图2所示,在车架内的前部横向地设置一主传动轴5,该主传动轴的两端分别设置轴承座,轴承座固定在车架的左右两侧立板上,从而使主传动轴可转动。还有,我们需要在主传动轴的中间位置固定连接一根竖直的传动杆6,该传动杆的上端向上延伸并穿出车架的盖板,当然,车架的盖板上需要设置一条纵向的滑动通槽134,从而使传动杆可滑动地卡位于滑动通槽内,传动杆伸出盖板的上端设置相应的扶手2,从而使乘坐在车架上的儿童可通过拉动扶手使传动杆沿着滑动通槽前后摆动,并相应地带动主传动轴来回转动。进一步地,我们还需在传动杆的下端连接一横向的踏脚7,以便乘坐者通过双脚带动踏脚前后摆动,进而带动传动杆前后摆动。具体地,踏脚包括呈T字形地连接在传动杆下端的横杆71,横杆的两端伸出车架左右两侧的立板,同时在横杆的左右两端部各自转动连接一个踏板72。可以理解的是,我们需要在左右两侧的立板上设置弧形通槽121,横杆可滑动地卡位于弧形通槽内,并且弧形通槽的半径应该和横杆到主传动轴的距离相等,从而使横杆能沿着弧形通槽前后往复移动。
特别地,本发明在车架内的中部位置横向地设置一根与主传动轴平行的次传动轴8,该次传动轴的两端也分别设置固定在车架的左右两侧立板上的轴承座,从而使次传动轴可转动。同时在次传动轴上设置竖直向下的摆动杆81,摆动杆的下端则设置一个摆锤82。这样,只要我们在主、次传动轴之间设置相应的传动机构,即可使主、次传动轴形成关联。当乘坐者用手拉动扶手、用脚蹬踏踏板带动主传动轴转动时,即可使次传动轴转动,并带动摆动杆使摆锤前后摆动。可以理解的是,传动机构可以采用现有的链传动、齿轮传动、皮带轮传动等多种形式。本实施例中,传动机构采用齿轮传动机构,具体地,传动机构包括设置在主传动轴上的主动齿轮91、设置在次传动轴上的从动齿轮92、以及设置在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之间的双面齿条93,该双面齿条的上下两面分别设置啮合齿,双面齿条的上面与主动齿轮相啮合,双面齿条的下面则与从动齿轮相啮合。
儿童在乘坐摇摇车时,可双手抓住扶手,两脚则踩在踏板上,以保持身体和摇摇车的平衡。当身体后倾时,身体的重心后移而产生一个向后摆动的摆动力矩,此时双手自然地向后拉动扶手,而双腿则自然地向前伸直,从而推动传动杆在竖直平面内转动。传动杆则带动主传动轴转动,进而通过主动齿轮、双面齿条、从动齿轮带动次传动轴转动。由于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分别和双面齿条的上下两面相啮合,因此,次传动轴和主传动轴的转动方向相反,进而带动摆锤同步地向后摆动。这样,在不改变摇摇车总体重量的基础上使摇摇车向后摆动的摆动力矩进一步增加,并相应地减小阻力力矩,使摇摇车能很快地向后摆动。相反地,当身体向前倾时,双腿自然地弯曲收缩,而双手则自然地前伸以推动传动杆反向转动。这样,儿童身体和摆锤的重心位置同时向前移动,使摇摇车能很快地向前摆动。如此循环往复即可使摇摇车快速地进入摇摆状态,并且相应地提高摇摇车的摆动频率。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可以在左右立板的内侧面分别设置滑轨94,而双面齿条的前后两端则分别设置横向的支撑轴95,支撑轴的两端设置适配于滑轨内的滚轮,从而使双面齿条得以可靠的支撑,并可沿着滑轨前后移动。
我们还可在车架内位于摆锤的前后两侧对称地设置蓄能机构10,蓄能机构包括固定在车架上且一端开口的滑筒101、滑动地设置在滑筒内的撞杆102,前后两个蓄能机构的滑筒开口端相对,撞杆上朝向摆锤的外端部则设置硬质的防撞块103,撞杆的內端与滑筒的底面之间设置弹簧104。这样,当摆锤前后摆动到一定位置时,即可与防撞块碰撞,进而使撞杆克服弹簧的阻力向滑筒内压缩,以便对摆锤起到一个缓冲作用,避免其反向摆动时出现的冲击。而摆锤在到达其极限位置后依靠弹簧的弹力快速地反向摆动,从而使摇摇车在摆动到一侧的极限位置时快速地形成一个额外的阻力力矩,此时的摇摇车迅速地减速至零并开始反向摆动,从而有利于提高摇摇车的摆动频率。可以理解的是,防撞块应位于摆锤的摆动轨迹上,以便于摆锤和防撞块的碰撞。
为了准确地定位立板和底板以及盖板之间的夹角,如图3、图4所示,本发明的连接构件包括用于形成T字形连接的万向连接组件3和用于控制T字形连接的夹角的角度调节组件4。其中的万向连接组件包括连接U形卡套31、适配在连接U形卡套内的连接芯环32、以及连接在连接芯环内的支承轴33,支承轴远离连接芯环的一端连接一个U形卡扣34,该U形卡扣两个相对的侧壁上分别设置螺钉过孔。连接U形卡套的外侧面为圆柱面,而内侧面则为球面,相应地,连接芯环外侧面为与连接U形卡套内侧面适配的球面,从而使连接芯环呈两端小、中间大的鼓形,这样,支承轴通过连接芯环既可在连接U形卡套内转动,同时可形成摆动,并且连接芯环不会从连接U形卡套中脱出。为了方便将连接芯环安装到连接U形卡套内,如图5、图6所示,我们可在连接U形卡套上靠近支承轴的端面上沿圆周方向等分设置两条插入槽311,也就是说,此时的两条插入槽位于连接U形卡套端面的直径上,插入槽的宽度应大于连接芯环的高度,插入槽沿连接U形卡套的轴向延伸直至与连接U形卡套的内侧面相切,可以理解的是,插入槽的外侧面应为圆柱面,并且其直径应与连接U形卡套内侧面的球面直径相同。这样,当需要将连接芯环安装到连接U形卡套内时,可使连接芯环的轴线与连接U形卡套的轴线相垂直,然后即可将连接芯环竖直地塞入插入槽中。当连接芯环完全进入插入槽内时,连接芯环外侧的球面与连接U形卡套内侧的球面贴合并同心,然后将连接芯环转动90度,使连接芯环的轴线与连接U形卡套的轴线重合,连接芯环即完成安装,且不会从连接U形卡套的内腔中脱出。
当需要用万向连接组件连接盖板和立板时,如图3、图4所示,我们可先将连接U形卡套固定在作为横向板材部分的盖板上,当然,我们可在连接U形卡套上远离支承轴的一端设置一圈具有螺钉过孔的连接环312,从而可用螺钉方便地将连接U形卡套固定。然后如前所述地将连接芯环安装到连接U形卡套内,再将支承轴连接到连接芯环上,此时即可将作为直向板材部分的立板的上侧边卡到支承轴的U形卡扣内,并用螺钉使U形卡扣与立板固定,即可使立板与盖板形成可转动的连接。然后用一个固定角度的量规准确地确定立板和盖板之间的角度,并用角度调节组件使立板和盖板之间的角度固定即可。当然立板和盖板之间至少应间隔地设置两个万向连接组件,而立板与底板之间则可采用相同的方法用万向连接组件相连接,在此不做过多的描述。可以理解的是,量规可根据两块板材之间的设计夹角制成,使用时使量规的两个侧边同时紧密抵靠两块板材,即可使两块板材形成符合要求的夹角。
为了方便支承轴和连接芯环的连接,我们可在连接芯环的端面设置沿轴向延伸的螺纹孔,从而使支承轴的一端可螺纹连接在连接芯环的螺纹孔内,并且在支承轴上螺纹连接一个锁紧螺母46。这样,当旋转支承轴使其螺纹连接到连接芯环的螺纹孔内后,即可转动锁紧螺母,使锁紧螺母紧压连接芯环端面,以锁死支承轴,避免支承轴的松动。此外,我们还可在连接U形卡套的侧面设置一个径向的穿孔313,同时在连接芯环的侧面对应穿孔位置设置一个径向的定位孔321。这样在转动锁紧螺母前,可先用一根细长的定位杆穿过连接U形卡套上的穿孔,并插入到连接芯环的定位孔内,从而避免转动锁紧螺母时连接芯环一起转动。
本发明的角度调节组件包括相互对接的上连接杆41和下连接杆42,上、下连接杆通过一个调节轴套43对接,上、下连接杆均呈L形,其包括横向较短的定位段、以及直向较长的调节段,上、下连接杆的调节段上分别设置旋向相反的外螺纹,相应地,调节轴套的两端分别设置旋向相反的螺纹孔,从而使上、下连接杆的调节段螺纹连接在调节轴套两端而形成对接。此外,我们可使连接U形卡套的连接环向外延伸形成扁平的过渡臂44,然后在过渡臂的外端设置一个U形卡套45,相应地,在支承轴的U形卡扣的一个侧壁的外端设置一个U形卡套。为了便于加工制造,连接U形卡套的连接环与过渡臂可用板材冲压制成,然后将连接环通过焊接等方式固接到支撑套上,相类似地,U形卡扣也可用板材冲压制成,从而便于过渡臂和U形卡扣整体加工出U形卡套。当我们用万向连接组件连接盖板和立板、以及底板和立板时,须确保过渡臂和U形卡扣上的两个U形卡套的轴线相互平行,然后将上连接杆的定位段从一侧可转动地插接到过渡臂上的U形卡套内,再将下连接杆的定位段从相对的一侧可转动地插接到U形卡扣上的U形卡套内,此时上、下连接杆上横向的定位段分别位于调节段的两侧,接着调节立板和盖板、立板和底板之间的夹角,使上、下连接杆的调节段同轴相对并保持间隙,并将调节轴套放置到上、下连接杆的调节段之间的间隙处,使上、下连接杆的调节段对准调节轴套两端的螺纹孔,此时转动调节轴套,上、下连接杆的调节段即可同步地旋入调节轴套内,使上、下连接杆对接成Z字形,即可避免对接后的上、下连接杆从U形卡套中脱出,然后用一个固定角度的量规卡在盖板和立板、底板和立板之间的夹角内,再次转动调节轴套以调整上、下连接杆的调节段对接后的长度,直至量规的两个侧边同时与盖板和立板或底板和立板相贴合,即可完成盖板和立板或底板和立板之间固定夹角的连接。当然为了避免调节轴套的松动,我们可在上、下连接杆的调节段上螺纹连接一个锁紧螺母46,这样,当调节轴套位置确定后,即可转动两端的锁紧螺母,使锁紧螺母紧压调节轴套端面以锁死调节轴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