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击剑剑体上的剑头接触传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28893阅读:699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击剑剑体上的剑头接触传感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击剑器材技术,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击剑剑体上的剑头接触传感器。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越来越多人关注自己的生活质量,参加各项体育运动,家长更是注重孩子体质和爱好。击剑虽然是一项以攻击为最终目的的项目,但是在“格斗”中,贯穿始终的都是优美的动作,高雅的气质,互相尊重,崇尚公平的礼节。击剑能够锻炼人的思维、随机应变的能力和战胜困难的心理素质。因此,击剑运动不仅是一项有意义的健身活动,更是适应现代社会的一种优秀教育方式。国家更是提出“发展全民健身运动,普及运动文化,推动大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平衡发展”。

众所周知,击剑是双人比赛,比赛中,双方用剑体刺击或击打对手的有效部位,以刺中有效点多者获胜。剑头接触传感器是击剑剑体的重要部件,其设置于剑身的头端,当击中对方时,剑头接触传感器触发并发送信号给控制器。目前现有的剑头接触传感器存在结构复杂、安装不便和易发生误判的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击剑剑体上的剑头接触传感器,其具有结构简单、便于安装和误判率低的特点,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用于击剑剑体上的剑头接触传感器存在的上述问题。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击剑剑体上的剑头接触传感器,其包括击打头、外筒体、定位套、复位弹簧和传感器,其中,所述击打头的底部向下延伸有触发杆且可移动地套于所述外筒体内,所述定位套固定于所述触发杆的底部且位于所述外筒体内,所述外筒体与所述触发杆之间设置有用于控制击打头移动行程的限位部件,所述定位套与所述传感器之间设置有复位弹簧,所述传感器通过线路连接控制器。

特别地,所述限位部件包括限位套筒,所述限位套筒活动套于所述定位套上方的触发杆上,配合所述限位套筒于所述外筒体上开设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孔内安装有限位螺钉,所述限位螺钉的尾端位于所述限位套筒的两端之间,所述限位套筒的两端外径大于中间部分的外径。

特别地,所述传感器固定于安装座内,所述安装座为上端开口的空心圆柱体结构,所述线路连接于所述传感器的底部且穿过所述安装座设置。

特别地,所述复位弹簧的一端套于所述定位套之外,另一端套于所述传感器之外。

特别地,所述定位套通过螺纹结构固定于所述触发杆上,所述触发杆的底部设置有外螺纹,所述定位套的内孔为螺纹孔。

特别地,所述击打头包括圆柱体结构的金属头部,所述金属头部底面的中心处向下延伸有触发杆,所述触发杆的上部于所述金属头部的下方套有塑料夹套,所述塑料夹套之外套有金属外套。

特别地,所述外筒体的底部为锥形结构。

特别地,所述触发杆为金属材质,其与所述金属头部为一体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与现有技术相比所述用于击剑剑体上的剑头接触传感器通过触发杆克服复位弹簧的弹力,触碰到传感器触发击中信号。不仅结构简单,易于加工;而且便于装配,结构稳定可靠,误判率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1提供的用于击剑剑体上的剑头接触传感器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请参阅图1所示,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1提供的用于击剑剑体上的剑头接触传感器的剖面图。

本实施例中,一种用于击剑剑体上的剑头接触传感器包括击打头1、外筒体2、定位套3、复位弹簧4、限位套筒5和传感器6,所述击打头1包括圆柱体结构的金属头部7,所述金属头部7底面的中心处向下延伸有金属材质的触发杆8,所述触发杆8的上部于所述金属头部7的下方套有塑料夹套9,所述塑料夹套9之外套有金属外套10。

所述击打头1的底部可移动地套于所述外筒体2内,所述定位套3通过螺纹结构固定于所述触发杆8的底部,所述限位套筒5活动套于所述定位套3上方的触发杆8上,配合所述限位套筒5于所述外筒体2上开设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孔内安装有限位螺钉11,所述限位螺钉11的尾端位于所述限位套筒5的两端之间,所述限位套筒5的两端外径大于中间部分的外径,通过限位螺钉11和限位套筒5来对击打头1的行程进行定位。

所述传感器6固定于安装座12内,所述安装座12为上端开口的空心圆柱体结构,所述传感器6的底部连接有线路13,所述线路13穿过所述安装座12设置。所述传感器6为圆柱体结构,所述复位弹簧4的一端套于所述定位套3之外,另一端套于所述传感器6之外。

所述外筒体2的底部为锥形结构,所述定位套3、复位弹簧4、限位套筒5和安装座12均位于所述外筒体2内。

当击打头1击中对方时,整体向下移动,同时复位弹簧受力压缩,当压缩到一定程度时,所述触发杆8的底部触碰到传感器6,所述传感器6通过线路13发送信号给控制器,控制器发出击中指令。

以上实施例只是阐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特性,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事例限制,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有各种变化和改变,这些变化和改变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