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胎位的助产快走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98558阅读:417来源:国知局
调整胎位的助产快走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助产设备,具体涉及一种调整胎位的助产快走机。



背景技术:

在晚期妊娠,激素水平的变化能够松弛骨盆关节的韧带和软骨,使得骶髂关节和耻骨联合有更大的活动度,骨盆的活动度能够使骨盆的形状和大小产生细微的改变,这将促使第一产程胎头以最佳位置入盆以及第二产程胎头的俯屈,胎儿内旋转、下降。

产妇改变体位可以对以下方面产生有利的影响:

(1)骨盆关节的调整使骨盆塑形和容量增加;

(2)增加宫缩的频率、持续时间、强度;

(3)调整角度,即调整胎轴与骨盆轴间角度有利于胎儿下降;

(4)重力作用;

(5)胎儿供氧量。

产程中,体位变化促使胎儿与产妇骨盆之间相互适应,有助于解决枕后位、头盆不对称、胎位不正等问题,也有助于减轻疼痛,增加产妇的舒适度。而持续的运动(骨盆摆动、摇摆、行走)使得骨盆各骨骼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骨盆的形状发生持续性变化,有助于胎儿进入更佳的位置。

因此为了让产妇能够自然分娩,更倡导产妇下床进行走动和适量的运动,并非在床上一直保持一个体位躺着。(具体可详见《助产手册:早期预防和处理难产(第3版)》p36-38)

而产妇临产后特别是进入第一产程活跃期持续运动需要有一定的活动空间,目前国内医院产科无产妇活动空间,未设置和提供产妇专用的助产运动器械配备,产妇临产后到产房或待产室以外的空间如:走廊、楼道活动较为危险。

去年国家二胎政策的开放,医院的产科在没有足够空间的情况下,急需配备一种能够模拟产妇快走运动又不占空间的助产设备,为产妇提供有效的骨盆和下肢运动,通过持续的骨盆摇摆运动,增大骨盆的径线和容量,促进自然分娩率、减轻分娩痛、增加产妇舒适度、降低会阴侧切率、减轻会阴裂伤的程度、降低阴道难产分娩和剖宫产率,保障母婴安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调整胎位的助产快走机,使产妇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内借助设备进行有效的快走运动,通过持续的骨盆摇摆运动,帮助调整胎轴和骨盆轴的角度,增大骨盆的径线和容量,使临产后胎儿胎头能够更好的入盆、下降、俯屈、内旋转,直立体位增加宫缩的频率、持续时间和强度,促进自然分娩,降低阴道难产分娩和剖宫产率,保障母婴安康。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调整胎位的助产快走机,包括跑带装置和底座,跑带装置固定于底座上方,使用快走机时使用者正面朝向的一端为快走机的前端,所述跑带装置朝向前端向下倾斜设置,所述底座上设有用于产妇双手支撑握紧使胎轴与骨盆轴垂直的侧卧杆,所述侧卧杆固定于底座上方,侧卧杆位于跑带装置的两侧。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的调整胎位的助产快走机,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为产妇提供一定的运动空间,产妇可在快走机上自由的走动,通过持续的骨盆摇摆运动,增大骨盆的前后径和横径,骨盆关节的调整使骨盆塑形增加骨盆的容量,促进产妇自然分娩,重力作用增加宫缩的频率、持续时间、强度,降低阴道难产分娩和剖宫产率,保障母婴安康。

2.侧卧杆是用于产妇的支撑,通过双手支撑在侧卧杆上,支撑躯干,而脚底的跑带装置前端向下倾斜,使得下身的脚部向前方倾斜,使胎轴和骨盆轴相垂直,该角度最利于临产后胎儿胎头的入盆、下降、俯屈、内旋转,促进自然分娩。

优选的,所述侧卧杆水平设置,可用于保持产妇上半身前倾或笔直,倾斜则难以保持上身的角度。

跑带装置可以是通过使用者快速走动被动的带动其跑带移动,也可以是跑带作为一个主动件,跑带通过驱动器旋转实现主动移动,本方案中优选跑带作为主动件,降低使用者腿部施力,降低使用者负荷,使用者可以花更多的精力用于跑步而非用腿蹬动跑带,降低产妇体能负担并且能够达到适量的运动效果,尤其利于增大骨盆的前后径和横径。

侧卧杆上设有用于调节跑带装置移动速度的调速按钮,调速按钮与驱动装置连接,当使用者双手持握在侧卧杆上支撑时,可以根据自身的活动量的需求,可通过摁压调速按钮快速的调整跑带的移动速度。

优选的,所述底座设有用于产妇双手支撑握紧的前撑杆,底座还设有用于前撑杆上下移动的第一限位杆,所述前撑杆两端设有套管,所述套管套设于第一限位杆,套管和第一限位杆之间设有用于固定二者的第一限位机构。通过增设前撑杆,提供产妇前部支撑,更适应不同的人群的使用习惯。其次,前撑杆的高度可以调节,可以调低为个别身高较为矮小的产妇提供支撑,也可以调高用于牵拉,以保持上身与下身之间的角度。

优选的,所述第一限位杆或侧卧杆上还设有用于产妇双手举高牵拉使胎轴与骨盆轴垂直的牵拉杆,所述牵拉杆位于前撑杆或侧卧杆上方。前撑杆主要用于支撑,而牵拉杆则是用于双臂举高进行牵拉控制上身与下身之间的角度。

优选的,所述牵拉杆通过两个第二限位杆固定于第一限位杆或侧卧杆上方,所述牵拉杆两端设有套管,所述套管套设于第二限位杆,套管和第二限位杆之间设有用于固定二者的第二限位机构。

限位机构主要起到限制前撑杆或牵拉杆相对移动,可以采用螺栓、插销等多种方式实现二者的固定。本发明中优选的,所述第一限位机构包括螺纹孔和限位螺栓,所述螺纹孔位于套管上,限位螺栓穿设螺纹孔压靠在第一限位杆表面,第二限位机构的结构与第一限位机构相同,第二限位机构内的限位螺栓压靠在第二限位杆表面。

优选的,所述限位螺栓为蝶形螺栓。无需工具即可拧开螺栓,更方便调节。

优选的,所述跑带装置的前端与底座旋转连接,跑带装置后端设有坡度调节机构,增设坡度调节机构后,首先可以调节坡度,使下半身的角度可以调节。甚至可以将跑带装置放平,使普通的使用者也可以用来健身,而非产妇专属,避免健身设备浪费。

坡度调节机构可以采用伸缩件进行调节,也可以通过翻转支撑件进行实现,优选的,所述坡度调节机构为可翻转的支撑件,最为节省成本。

优选的,所述第二限位杆与第一限位杆或侧卧杆可拆卸式的插接设置,当第二限位杆上的牵拉杆不用时可以卸下,避免影响视线。

其中,所述跑带装置与水平面之间的倾斜夹角为25-30度。此倾斜角度相对的倾斜角度较小,仅需孕妇前倾上半身,下半身保持站立姿势在跑带装置上快走,即可很容易的达到上述要求“胎轴和骨盆轴相垂直”的身体姿势。

优选的,所述快走机前端还设有用于调节和显示跑带转速操作面板,操作面板的设置使其功能更为完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调整胎位的助产快走机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1中前撑杆及第一限位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施例1中快走机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5为本实施例1中快走机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6为本实施例1中跑带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施例1中坡度调节机构放平后快走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施例2中快走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施例2中快走机第二限位杆拆卸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施例2中牵拉杆及第二限位杆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底座;10、侧卧杆;100、调速按钮;11、前撑杆;110、套管;111、限位螺栓;12、第一限位杆;13、支撑杆;14、第二限位杆;15、牵拉杆;2、跑带装置;20、支撑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至3所示一种调整胎位的助产快走机,包括跑带装置2、底座1和操作面板,跑带装置2朝向操作面板的前端向下倾斜设置,底座1上设有侧卧杆10,侧卧杆10水平设置,侧卧杆10固定于底座1,侧卧杆10位于跑带装置2的两侧。

在使用时,参照图4和图5,产妇双手支撑在侧卧杆10上用于支撑上身,而上身向前倾斜,腿部踩在倾斜的跑带装置2上,上身与下身之间产生一个利于自然分娩的角度,时产妇一直保持这个动作在快走机上快速行走。

调速按钮100设置在侧卧杆10上,方便产妇自行调节快走机的速度。

底座1设有用于产妇双手支撑握紧的前撑杆11,底座1还设有用于前撑杆11上下移动的第一限位杆12,前撑杆11两端设有套管110,套管110套设于第一限位杆12,套管110和第一限位杆12之间设有用于固定二者的第一限位机构。第一限位机构包括螺纹孔和限位螺栓111,螺纹孔位于套管110上,限位螺栓111穿设螺纹孔压靠在第一限位杆12表面。

前撑杆11的高度在侧卧杆10之下,可用于体型较为矮小的产妇双臂握住支撑,且该前撑杆11的高度可以调节,以适用于不同身高体型和使用习惯的产妇。

第一限位杆12下端与底座1固定,其上端与侧卧杆10固定,形成一个固定的限位结构,通过前撑杆11两端的套管110套在第一限位杆12上,对前撑杆11的移动方向进行限制,使其能够上下进行移动调节位置,限位螺栓111拧紧以使二者固定。

其中,限位螺栓111为蝶形螺栓,无需另外的工具即可使螺栓拧紧,调节操作更为方便快捷。

如图6和图7所示,跑带装置2的前端与底座1旋转连接,跑带装置2后端设有坡度调节机构。坡度调节机构为可翻转的支撑件20。通过翻转支撑件20的角度,使跑带装置2尾部的高度得以调节,当支撑件20完全翻出时,可以使跑带装置2的尾部离地最高,该角度适宜于产妇使用,倾斜的夹角为25度,此倾斜角度相对的倾斜角度较小,仅需孕妇微微前倾上半身,是一种较为自然的前倾方式,下半身保持站立姿势在跑带装置上快走,即可很容易的达到上述要求“胎轴和骨盆轴相垂直”的身体姿势。

若倾斜角度过大首先是易滑倒,危险过高,并且身体前倾过大标准姿势难以保持,达不到所要的训练效果;其次,若是角度过小或水平,则产妇需要刻意的前倾以达到该标准姿势,需要产妇腰部发力,本来腹部已经负重过大,若刻意前倾则会迫使产妇腰部发力控制身体姿势,导致运动量未达标而身体负重过大体力不支。

而当支撑件20翻转折叠后,则跑带装置2可以放置水平,可以给普通的使用者健身跑步用。使其用途更多,适用更广。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是以实施例1作为基础,在侧卧杆10上增设牵拉杆15,牵拉杆15的高度高于侧卧杆10,主要用于产妇双手举高牵拉以保持上身与下身之间的角度,因此其高度较高,以适应不同产妇的使用习惯。

牵拉杆15通过两个第二限位杆14固定于侧卧杆10上方,牵拉杆15两端设有套管110,套管110套设于第二限位杆14,套管110和第二限位杆14之间设有第二限位机构。第二限位机构的结构与实施例1中的第一限位机构相同,第二限位机构内的限位螺栓111压靠在第二限位杆14表面。

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二限位杆14与侧卧杆10可拆卸式的插接设置。第二限位杆14下方即为第一限位杆12,因为在牵拉杆15使用时会下压,因此通过将其设置在第一限位杆12上方,使第一限位杆12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避免侧卧杆10变形。

第二限位杆14可拆卸的优点在于,在装载时,可以适应更多的产妇使用习惯,而拆下后,其功能与实施例1中的快走机功能相同。

由于第二限位杆14与牵拉杆15在不使用时会影响到视线,且不方便使用者调整操作面板,因此当不需要时将其卸下。

以上所述使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型和改进,这些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