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扩胸器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78613阅读:350来源:国知局
一种扩胸器械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健身器械,具体涉及一种扩胸器械。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用于扩胸运动的健身器械有多重形式,比较常见的是蝴蝶臂式的健身器,此类器材一般带有一双蝴蝶臂,蝴蝶臂通过钢丝绳、滑轮等结构和配重块连接形成蝴蝶臂向前转动的阻力。使用时,使用者的下臂向上弯曲顶住蝴蝶臂的受力部位,上臂与肩膀保持水平,通过胸肌的发力带动蝴蝶臂进行转动,从而完成扩胸动作。

然而上述蝴蝶臂式的健身器在实际使用中,由于发力的肌肉群仅为胸肌和三角肌前部,无法同时锻炼其他部位的肌肉。而大多数健身爱好者希望得到一个比例协调、匀称的形体,因而上述蝴蝶臂式健身器械在实际使用中塑形效果过于单一。针对蝴蝶式扩胸器塑形效果过于单一的缺点,现有技术中还存在一些拉绳式的扩胸健身器,例如龙门架,一般包括两条一端带有把手的拉绳,拉绳另一端通过滑轮和配重块连接。健身时,使用者的双臂水平展开,两手握住把手后,双臂向前合拢的同时,双臂向内弯曲。此类拉绳式的扩胸器械能够调动上身多个肌肉群参与运动,不仅胸肌和三角肌能参与进来,肱二头肌、肱三头肌以及下臂肌肉群也能参与到运动中来,因此,此类拉绳式的扩胸器械的塑形效果相对蝴蝶臂式扩胸器才更加均匀和全面。

然而,上述拉绳式扩胸器在实际使用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由于拉绳式的扩胸器的阻力产生点为手部的把手,并且拉绳的运动方向是全自由度的,没有任何导向措施,同时使用者仅有背部有靠背作为支撑。这样在双臂向内弯曲并合拢的过程中,一方面由于拉绳为全自由度的运动,没有任何导向措施,当使用者力量不足或者配重过高时动作非常容易发生走形,轻则影响健身效果,重则导致磕伤手臂,这种情况在初学者中尤其容易发生;另一方面,拉绳式的扩胸器在整个手臂向前合并和弯曲的过程中,上臂和下臂均缺少必要的支撑,仅仅依靠关节和肌肉的力量完成整个负重动作,这样非常容易诱导健身爱好者将过多的负重施加到肘关节和腕关节上,而在健身中,依靠关节发力而非依靠肌肉发力的方式是造成关节损伤的罪魁祸首,特别是在高负重的情况下,健身爱好者往往急于完成健身动作而选择错误的发力方式。因而,上述拉绳式扩胸器在实际使用中存在容易损伤关节、动作容易走形的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扩胸器械塑形效果过于单一、动作容易走形、容易损伤关节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塑形效果更加协调、动作易保持、对关节保护效果更好的扩胸器械。

为此,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扩胸器械,包括:

支架;

后背支撑部,所述后背支撑部安装于支架上;

展臂负重部,所述展臂负重部为两个,并安装在后背支撑部的两侧,所述展臂负重部可在水平状态下进行抗阻力地夹合;

握持装置,所述握持装置为两个,并分别固设于两个展臂负重部的末端;

所述每个展臂负重部均包括上臂支撑部和下臂支撑部,所述上臂支撑部和下臂支撑部可进行抗阻力地夹合,所述握持装置固设于下臂支撑部的末端。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上臂支撑部和下臂支撑部均包括水平设置的条形支撑板。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上臂支撑部和/或下臂支撑部还包括与所述条形支撑板平行设置的条形夹板,所述条形夹板与条形支撑板中间形成容纳人体手臂的隔腔。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两个上臂支撑部分别铰接于后背支撑部的两侧,并可绕铰接轴进行抗阻力地夹合。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后背支撑部两侧均设置有第一曲臂,所述上臂支撑部上设置有第二曲臂,所述第一曲臂和第二曲臂在远离后背支撑部和上臂支撑部的位置进行铰接。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两个下臂支撑部分别铰接于两个上臂支撑部的外端,并可绕铰接轴进行抗阻力地夹合。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上臂支撑部的外端设置有第三曲臂,所述下臂支撑部的内端设置有第四曲臂,所述第三曲臂和第四曲臂在远离上臂支撑部和下臂支撑部的位置进行铰接。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还包括配重结构,所述配重结构适于对上臂支撑部和下臂支撑部的夹合动作提供阻力。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配重结构包括一端与上臂支撑部或下臂支撑部固定连接的缆绳,所述缆绳弯绕过若干滚轮后与配重块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上臂支撑部与后背支撑部安装处设有适于对上臂支撑部最大张开角度进行限位的第一限位部,所述下臂支撑部与上臂支撑部的安装处设有适于对下臂支撑部的最大张开角度进行限位的第二限位部。

本发明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提供的扩胸器械中,包括支架、后背支撑部、展臂负重部和握持装置,所述后背支撑部安装于支架上;所述展臂负重部为两个,并安装在后背支撑部的两侧,所述展臂负重部可在水平状态下进行抗阻力地夹合;所述握持装置为两个,并分别固设于两个展臂负重部的末端;所述每个展臂负重部均包括上臂支撑部和下臂支撑部,所述上臂支撑部和下臂支撑部可进行抗阻力地夹合,所述握持装置固设于下臂支撑部的末端。将展臂负重部设置为上臂支撑部和下臂支撑部两截的形式后,上臂支撑部和下臂支撑部可以分别进行抗阻力地夹合。在使用时,健身人员双臂张开,手握握持装置,肱二头肌发力带动下臂首先向前进行负重弯曲,当下臂弯曲到一定程度后胸肌发力带动上臂向前进行负重弯曲。在整个夹胸动作中,上臂支撑部会为上臂提供受力支撑,下臂支撑部会为下臂提供受力支撑,避免负重动作的力度过多的分配到腕关节、肘关节和肩关节,从而避免了关节损伤;同时由于在弯曲过程中上臂支撑部和下臂支撑部之间、上臂支撑部和后背支撑部之间只能进行可夹合的动作,整个夹胸动作在两截式的展臂负重部的引导下进行,从而有效避免了因为力量不足、负重过高而引起的动作走形;最后,因为整个夹胸动作中,下臂肌肉群、上臂肌肉群和胸肌及三角肌肌肉群均可以参与到夹胸动作中来,从而有效的保证了负重夹胸的塑形效果,使塑形效果更加均衡、上身肌肉比例更加协调。

2、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中,所述上臂支撑部和下臂支撑部均包括水平设置的条形支撑板。通过将上臂支撑部和下臂支撑部设计成条形支撑板,能够使整个展臂负重部的形态更加贴近手臂的形状,在手臂负重弯曲的过程中能够为手臂提供更加全面的支撑。

3、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中,所述上臂支撑部和/或下臂支撑部还包括与所述条形支撑板平行设置的条形夹板,所述条形夹板与条形支撑板中间形成容纳人体手臂的隔腔。使用时,利用隔腔可以对整个手臂进行更好的固定,当进行夹胸动作时,不仅条形支撑板能够对上臂和下臂形成受力支撑,条形夹板还能为手臂的夹胸动作提供更多的着力点,让手臂在负重运动过程中收到更多的约束,从而进一步的防止手臂的动作发生走形,使设备对于力量不足的初学者更加友善。

4、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中,所述两个上臂支撑部分别铰接于后背支撑部的两侧,并可绕铰接轴进行抗阻力地夹合。所述两个下臂支撑部分别铰接于两个上臂支撑部的外端,并可绕铰接轴进行抗阻力地夹合。通过将上臂支撑部与后背支撑部之间、上臂支撑部与下臂支撑部之间的安装形式设计成铰接的形式后,上臂支撑部以及下臂支撑部的动作自由度被进一步限制在与相应铰接轴垂直的平面内,使设备对于手臂的动作约束性进一步加强,进一步避免使用者在进行夹胸动作过程中发生走形的情形。

5、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后背支撑部两侧均设置有第一曲臂,所述上臂支撑部上设置有第二曲臂,所述第一曲臂和第二曲臂在远离后背支撑部和上臂支撑部的位置进行铰接。所述上臂支撑部的外端设置有第三曲臂,所述下臂支撑部的内端设置有第四曲臂,所述第三曲臂和第四曲臂在远离上臂支撑部和下臂支撑部的位置进行铰接。由于曲臂之间在远离支撑部的位置进行铰接,当支撑部进行旋转时会绕远离支撑部的铰接轴进行旋转,这样的设计可以有效的避免支撑部在旋转过程中夹伤皮肤,提高设备使用时的安全性。

6、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中,所述上臂支撑部与后背支撑部安装处设有适于对上臂支撑部最大张开角度进行限位的第一限位部,所述下臂支撑部与上臂支撑部的安装处设有适于对下臂支撑部的最大张开角度进行限位的第二限位部。通过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的作用,能够对整个展臂负重部的张开幅度进行限位,通过调整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能够使整个展臂负重部的张开幅度与操作者的双臂展开的幅度相适应。避免上臂支撑部和下臂支撑部在配重结构的牵引下过度张开,进而避免拉伤肌腱、扭伤关节等不良后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提供的扩胸器械的立体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扩胸器械的俯视图;

图3为本发明第一种实施方式中提供的扩胸器械中展臂负重部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支架,2-后背支撑部,3-握持装置,4-展臂负重部,41-上臂支撑部,42-下臂支撑部,401-条形支撑板,402-条形夹板,403-隔腔,51-第一曲臂,52-第二曲臂,53-第三曲臂,54-第四曲臂,61-缆绳,62-配重块,71-第一限位部,72-第二限位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3所示为本发明的实施例1,本实施例提供给了一种扩胸器械,包括支架1、后背支撑部2、展臂负重部4和握持装置3,所述后背支撑部2安装于支架1上;所述展臂负重部4为两个,并安装在后背支撑部2的两侧,所述展臂负重部4可在水平状态下进行抗阻力地夹合;所述握持装置3为两个,并分别固设于两个展臂负重部4的末端;所述每个展臂负重部4均包括上臂支撑部41和下臂支撑部42,所述上臂支撑部41和下臂支撑部42可进行抗阻力地夹合,所述握持装置3固设于下臂支撑部42的末端。

将展臂负重部4设置为上臂支撑部41和下臂支撑部42两截的形式后,上臂支撑部41和下臂支撑部42可以分别进行抗阻力地夹合。在使用时,健身人员双臂张开,手握握持装置3,肱二头肌发力带动下臂首先向前进行负重弯曲,当下臂弯曲到一定程度后胸肌发力带动上臂向前进行负重弯曲。在整个夹胸动作中,上臂支撑部41会为上臂提供受力支撑,下臂支撑部42会为下臂提供受力支撑,避免负重动作的力度过多的分配到腕关节、肘关节和肩关节,从而避免了关节损伤;同时由于在弯曲过程中上臂支撑部41和下臂支撑部42之间、上臂支撑部41和后背支撑部2之间只能进行可夹合的动作,整个夹胸动作在两截式的展臂负重部4的引导下进行,从而有效避免了因为力量不足、负重过高而引起的动作走形;最后,因为整个夹胸动作中,下臂肌肉群、上臂肌肉群和胸肌及三角肌肌肉群均可以参与到夹胸动作中来,从而有效的保证了负重夹胸的塑形效果,使塑形效果更加均衡、上身肌肉比例更加协调。

作为扩胸器械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后背支撑部2具体为竖直安装在支架1上的背靠板,背靠板的宽度小于人体后背的宽度,从而保证不影响双臂的展开。握持装置3具体为安装在下臂支撑部42末端的柱形把手。而抗阻力地夹合具体解释为,上臂支撑部41可绕其与后背支撑部2之间的安装点进行一定角度的旋转,或者下臂支撑部42可绕其与上臂支撑部41之间的安装点进行一定角度的旋转,尤其可以向内进行一定角度的收拢,在上臂支撑部41或下臂支撑部42在旋转的过程中其受到来自外界的阻力,该阻力可以由配重结构来提供也可以由液压装置、偏压装置等其他装置来提供。

为了给上述上臂支撑部41和下臂支撑部42之间的夹合动作提供阻力,本实施例还包括配重结构,所述配重结构适于对上臂支撑部41和下臂支撑部42的夹合动作提供阻力。所述配重结构包括一端与上臂支撑部41或下臂支撑部42固定连接的缆绳61,所述缆绳61弯绕过若干滚轮后与配重块62连接。当上臂支撑部41或者下臂支撑部42进行夹合动作时,会牵引缆绳61,缆绳61通过若干滚轮的作用后将牵引方向转化为竖直方向,进而拉动配重块62为展臂负重部4的动作提供阻力。

作为上臂支撑部41和下臂支撑部42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上臂支撑部41和下臂支撑部42均包括水平设置的条形支撑板401。通过将上臂支撑部41和下臂支撑部42设计成条形支撑板401,能够使整个展臂负重部4的形态更加贴近手臂的形状,在手臂负重弯曲的过程中能够为手臂提供更加全面的支撑。

作为上臂支撑部41和下臂支撑部42的一种变形实施方式,所述上臂支撑部41和下臂支撑部42还包括与所述条形支撑板401平行设置的条形夹板402,所述条形夹板402与条形支撑板401中间形成容纳人体手臂的隔腔403。使用时,利用隔腔403可以对整个手臂进行更好的固定,当进行夹胸动作时,不仅条形支撑板401能够对上臂和下臂形成受力支撑,条形夹板402还能为手臂的夹胸动作提供更多的着力点,让手臂在负重运动过程中收到更多的约束,从而进一步的防止手臂的动作发生走形,使设备对于力量不足的初学者更加友善。

作为上臂支撑部41、下臂支撑部42和后背支撑部2安装形式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两个上臂支撑部41分别铰接于后背支撑部2的两侧,并可绕铰接轴进行抗阻力地夹合。所述两个下臂支撑部42分别铰接于两个上臂支撑部41的外端,并可绕铰接轴进行抗阻力地夹合。通过将上臂支撑部41与后背支撑部2之间、上臂支撑部41与下臂支撑部42之间的安装形式设计成铰接的形式后,上臂支撑部41以及下臂支撑部42的动作自由度被进一步限制在与相应铰接轴垂直的平面内,使设备对于手臂的动作约束性进一步加强,进一步避免使用者在进行夹胸动作过程中发生走形的情形。

作为上述铰接安装形式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后背支撑部2两侧均设置有第一曲臂51,所述上臂支撑部41上设置有第二曲臂52,所述第一曲臂51和第二曲臂52在远离后背支撑部2和上臂支撑部41的位置进行铰接。所述上臂支撑部41的外端设置有第三曲臂53,所述下臂支撑部42的内端设置有第四曲臂54,所述第三曲臂53和第四曲臂54在远离上臂支撑部41和下臂支撑部42的位置进行铰接。由于曲臂之间在远离支撑部的位置进行铰接,当支撑部进行旋转时会绕远离支撑部的铰接轴进行旋转,这样的设计可以有效的避免支撑部在旋转过程中夹伤皮肤,提高设备使用时的安全性。

为了防止展臂负重部4张开角度过大而拉伤肌腱,本实施例中所述上臂支撑部41与后背支撑部2安装处设有适于对上臂支撑部41最大张开角度进行限位的第一限位部71,所述下臂支撑部42与上臂支撑部41的安装处设有适于对下臂支撑部42的最大张开角度进行限位的第二限位部72通过第一限位部71和第二限位部72的作用,能够对整个展臂负重部4的张开幅度进行限位,通过调整第一限位部71和第二限位部72能够使整个展臂负重部4的张开幅度与操作者的双臂展开的幅度相适应。避免上臂支撑部41和下臂支撑部42在配重结构的牵引下过度张开,进而避免拉伤肌腱、扭伤关节等不良后果。

作为第一限位部71和第二限位部72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部71和第二限位部72均为抵接副形式,每个抵接副均包括两个分别设置在不同曲臂上的抵接面,当曲臂绕铰接轴旋转到一定角度时,分设在两个曲臂上的抵接面相互接触从而形成限位效果。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