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滑蹦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25635阅读:44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涉及一种防滑蹦床,尤其是一种涉及支撑脚结构、带有吸盘的一种防滑蹦床。



背景技术:

蹦床是一种体育运动设施,其最基本的形式通常包括固定到支撑框架上的弹性布,从而使得该弹性布支承跳跃者在蹦床上。使用者在弹性布上跳跃或弹跳以进行娱乐和锻炼,使用范围可在室外,也可在室内。现有技术中蹦床的设计结合有外周的金属框架,在金属框架上设有单独的支撑杆套筒,在金属框架下面设有竖直的支撑脚。在一些小型家用蹦床使用过程中,支撑脚与地板接触,在支撑脚受力不均匀的情况下,支撑脚会出现滑动的现象,对使用者具有很大的危险隐患。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新的技术方案,通过在每根支撑脚的两端设置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下端设有吸盘,在我们使用蹦床之前,可将支撑杆底部的吸盘紧紧的吸住地板,即便支撑脚受力不均匀,也不会出现蹦床滑动的现象,使用者可以在上面尽情享受蹦床带来的乐趣,不必担心会有危险隐患出现。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防滑的蹦床,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防滑蹦床,包括蹦床本体,所述蹦床本体包括支撑脚和扶手,所述扶手设置在蹦床本体的上方,所述支撑脚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支撑脚均匀设置在蹦床本体的下方,每根所述支撑脚的底部两侧均设置有支架,所述支架由两根支撑杆构成,两根所述支撑杆固定连接形成一个直角,所述支架的底端设置有吸盘,所述吸盘的内部设有吸盘腔,所述吸盘腔的内壁设有橡胶层,所述支撑脚的底端设置有橡胶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蹦床本体的支撑脚的底端两侧设置有支架,所述支架由两根支撑杆构成,两根支撑杆一段相互固定连接,形成一个直角,所述支撑杆的底部与吸盘连接,另一端与支撑脚连接。使用者在安装蹦床的时候,将支架上的吸盘贴紧地板,通过挤压吸盘,使吸盘腔内的空气减少,在吸盘体与地板形成的腔室内形成负压,从而吸紧地板,保持稳定,使用者在起跳或下落过程中,防止受力不均匀而支撑脚产生滑动的现象,解除蹦床的安全隐患。

作为优选:所述支架的上端设有一段扁平状的钢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即所述支架端点出设有一段弯曲,且为扁平状,此设计是为了支架便于跟支撑杆通过螺栓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钢板通过螺栓与支撑脚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即钢板与支撑脚是通过螺栓连接,在我们使用后,可通过螺栓进行拆卸,减小拆卸后蹦床的占用空间,而且还方便使用者搬运。当发现吸盘与地板的吸力太大,很难将吸盘与地板分开是,也可以将支架与支撑脚分离,然后通过摇动支架,使空气进入腔盘,从而将吸盘与地板分离。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使用者在安装蹦床的时候,将支架上的吸盘贴紧地板,通过挤压吸盘,使吸盘腔内的空气减少,在吸盘体与地板形成的腔室内形成负压,从而吸紧地板,保持稳定,使用者在起跳或下落过程中,防止受力不均匀而支撑脚产生滑动的现象,解除蹦床的安全隐患。此设计的蹦床具有安全可靠、拆装方便快捷,收叠后的存放空间小,便于搬运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防滑蹦床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吸盘;2、支架;3、蹦床本体;4、支撑脚;5、支撑杆;6、钢板;7、扶手;8、橡胶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防滑蹦床,包括蹦床本体3,所述蹦床本体3包括支撑脚4和扶手7,所述扶手7设置在蹦床本体3的上方,所述支撑脚4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支撑脚4均匀设置在蹦床本体3的下方,每根所述支撑脚4的底部两侧均设置有支架2,所述支架2由两根支撑杆5构成,两根所述支撑杆5固定连接形成一个直角,所述支架2的底端设置有吸盘1,所述吸盘1的内部设有吸盘腔,所述吸盘腔的内壁设有橡胶层,所述支架2的上端设有一段扁平状的钢板6,所述钢板6通过螺栓与支撑脚4连接,所述支撑脚4的底端设置有橡胶套8。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防滑蹦床,通过在蹦床本体3的支撑脚4的底端两侧设置有支架2,所述支架2由两根支撑杆5构成,两根支撑杆5一段相互固定连接,形成一个直角,所述支撑杆5的底部与吸盘连接,另一端与支撑脚4连接。使用者在安装蹦床的时候,将支架2的吸盘1贴紧地板,通过挤压吸盘1,使吸盘腔内的空气减少,在吸盘体与地板形成的腔室内形成负压,从而吸紧地板,保持稳定,使用者在起跳或下落过程中,防止受力不均匀而支撑脚4产生滑动的现象,解除蹦床的安全隐患。本实用新型的蹦床具有安全可靠、拆装方便快捷,收叠后的存放空间小,便于搬运的特点。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多个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