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水耳塞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87859阅读:707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水耳塞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游泳用品,特别涉及一种游泳、潜水或者其他水下作业或碰水活动时用的防水耳塞。



背景技术:

很多游泳爱好者在游泳时会使用防水耳塞来避免水进入耳部造成不适,一般的耳塞为独立设置,依靠自身的结构实现在耳部的密封,但是,由于水流或者动作影响或其他原因,耳塞会自动脱落,又由于耳塞的独立设置使得耳塞丢失后无法找回,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防水耳塞,该防水耳塞使用简单、携带方便,且多级的塞耳片设计使得防水效果更佳,同时,该耳塞能套住泳镜的头带与泳镜一起使用,耳塞不易丢失。

为此,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它包括入耳部分及悬挂部分,所述入耳部分与悬挂部分间通过一连接带连接,所述入耳部分包括2个或2个以上直径逐渐变大的环状塞耳片。

进一步的,所述悬挂部分中间开孔,所述悬挂部分为弹性材料制成,撑开后供入耳部分穿过,使得防水耳塞能跟头带绑定在一起,不易丢失。

进一步的,所述环状塞耳片为三个,三级环状塞耳片的设置防水效果最好,也更利于产品的生产。

进一步的,所述环状塞耳片包括:

设置在入耳部分最前端的第一级塞耳片,所述第一级塞耳片为底面平整顶面伞状结构;

设置在第一级塞耳片之后的第二级塞耳片,所述第二级塞耳片为平整环状片或底面平整顶面伞状结构;

设置在第二级塞耳片之后的第三级塞耳片,所述第三级塞耳片为底面平整顶面伞状结构。

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级塞耳片与第三级塞耳片的间距大于第二级塞耳片与第一级塞耳片的间距。

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级塞耳片与第二级塞耳片之间通过第一连接带相连,所述第二级塞耳片与第三级塞耳片之间通过第二连接带相连,所述第一连接带和第二连接带都为软性材质制成,所述第一连接带的直径小于第二连接带的直径。

由于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防水耳塞能挂在泳镜头带,不易丢失;此外,防水耳塞使用方便,多级的塞耳片能轻易实现耳部的防水,且使用软性材质,使用舒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防水耳塞的整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防水耳塞的仰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防水耳塞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防水耳塞的侧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防水耳塞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阐述。

参考附图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防水耳塞包括入耳部分1及悬挂部分2,所述入耳部分1与悬挂部分2间通过一连接带3连接,所述入耳部分包括2个或2个以上直径逐渐变大的环状塞耳片4。

进一步的,所述悬挂部分2中间开孔5,所述悬挂部分2为弹性材料制成,撑开后供入耳部分1穿过,入耳部分1绕过泳镜的头带穿过悬挂部分2的开孔5中,直接挂在头带上,与泳镜连接,保证了该防水耳塞使用稳定性,不易丢失。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防水耳塞的仰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防水耳塞的俯视图。

进一步的,所述环状塞耳片4为三个。

如图1、4、5所示,在实施例中的环状塞耳片4一般包括三片,分别是:

设置在入耳部分最前端的第一级塞耳片41,所述第一级塞耳片41为底面平整顶面伞状结构;

设置在第一级塞耳片之后的第二级塞耳片42,所述第二级塞耳片42为平整环状片或底面平整顶面伞状结构;

设置在第二级塞耳片之后的第三级塞耳片43,所述第三级塞耳片43为底面平整顶面伞状结构。

伞状结构的塞耳片有利于进入耳部,且进入耳部后会根据耳道内的形状实现一定的变形,形成完整密封,并具有多级的塞耳片,更保证了防水性能;且,伞状结构不易于往后滑脱,进一步保证了塞耳片入耳的稳定性。

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级塞耳片42与第三级塞耳片43的间距大于第二级塞耳片42与第一级塞耳片41的间距,根据耳道的具体人体学形状设置的间距。

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级塞耳片41与第二级塞耳片42之间通过第一连接带51相连,所述第二级塞耳片42与第三级塞耳片43之间通过第二连接带52相连,所述第一连接带51和第二连接带52都为软性材质制成,所述第一连接带51的直径小于第二连接带52的直径,直径的减小增加了材料的变形性能,即更容易变形,此种设置迎合了耳道内部越向内越易受损的特点,在保证了防水性能的同时保证了使用的安全性。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