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排球力量训练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53530发布日期:2018-08-24 20:14阅读:25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运动器材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女子排球力量训练装置。



背景技术:

排球是球类运动项目之一,球场长方形,中间隔有高网,比赛双方各占球场的一方,球员用手把球从网上空打来打去,女子排球则是指女子排球运动的简称。

女子排球运动属技能类集体对抗性项群中的隔网对抗性项目,女子排球运动员的体能特征主要表现为:整体力量、弹跳力、专项速度、运动耐力四大因素;其中要求最高的则是女子排球运动员的上肢收发球力量以及下肢弹跳力;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女子排球运动在我国得到了迅猛发展,无论是在球队整体战术配合,还是球员技术、身体素质等方面都发展迅速,比赛变得更加精彩,竞争更加激烈,女子排球运动员要想适应当今快速发展的竞技比赛节奏,必须要有非常优秀的身体素质作为基础,从而才能适应高强度的训练和比赛对抗,而目前存在的女子排球力量训练装置在使用时存在以下弊端:不能快速选择女子排球运动员需要训练的合适器材重量、操作复杂、调节不便且力量训练的效果不理想。

由于现有技术中存在上述的技术缺陷,是本领域内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因此,一种女子排球力量训练装置显得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女子排球力量训练装置,有效的解决了现有装置的不能快速选择女子排球运动员需要训练的合适器材重量、操作复杂、调节不便且力量训练的效果不理想的问题。

本发明包括固定在地面上的上肢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肢训练装置包括固定在地面上的两个竖直设置的升降基体,两个所述升降基体的上端通过橫梁固定连接;所述升降基体沿竖直方向中间开设有贯穿的空腔,所述升降基体沿竖直方向固定有置于空腔内部的导向杆,所述导向杆内部中空且与升降基体顶部开设的孔洞连通,所述导向杆外部套设有可沿导向杆上下滑动的四个配重块;

所述配重块均包括置于空腔内部的配重基块,所述配重基块均开设有可套设在导向杆上的滑动孔,所述配重块还包括置于配重基块两端的卡块,四个所述配重块的卡块大小均不相同且从上到下依次减小,所述空腔的两侧开设有滑道,所述滑道从上到下开设有大小依次减小的卡槽,四个配重块经由不同的卡槽分隔且与各自所在的卡槽滑动配合,四个配重块均包括相同大小的置于卡块两端的滑块,所述升降基体开设有供滑块滑动的滑块通道;

所述导向杆上套设有置于四个配重块下端的起重盘,所述导向杆沿竖直方向开设有贯穿导向杆的通道,所述通道将导向杆分为两个半圆柱形,所述起重盘中间的空洞通过滑杆连接,所述滑杆与通道为滑动配合,所述滑杆上端固定连接有置于导向杆内部的钢丝绳,所述钢丝绳上端穿透至孔洞外侧,两个所述升降基体内部的钢丝绳经由固定在升降基体和橫梁上端的滑轮导向,两个所述升降基体内部的钢丝绳穿透橫梁与置于两个所述升降基体之间的盒子固定连接,所述盒子下端固定有两个拉环。

优选的,两个所述升降基体的下端均一体连接有基盘,所述基盘开设有螺纹孔,所述基盘通过与螺纹孔螺纹配合的螺栓固定在地面上。

优选的,所述滑轮包括固定在升降基体和橫梁上端的滑轮固定架,所述滑轮经由钢丝绳缠绕的部分外圈均固定有隔挡板,所述隔挡板使得钢丝绳不会脱离滑轮。

优选的,两个所述升降基体均沿竖直方向开设有置于空腔两侧的贯穿槽,所述贯穿槽贯穿升降基体设置且与滑块连通,所述上肢训练装置还包括置于置于四个配重块下端的起重架,所述起重架连接两侧升降基体的贯穿槽且与贯穿槽滑动配合,所述起重架包括置于两侧对应贯穿槽内部且可沿贯穿槽上下滑动的两个横杆,两个所述横杆的两端均置于滑块下端,使得两个所述横杆向上端移动时带动配重块一同移动,两个所述横杆通过置于两个所述升降基体之间的两个连接杆固定连接,两个连接杆分别与两个所述升降基体紧紧贴合且滑动配合,两个连接杆相对面均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均滑动配合设置有卡杆,所述卡杆与连接杆通过均匀设置的弹簧固定连接,所述卡杆完全置于凹槽内部时弹簧处于压缩状态,两个连接杆均开设有可供卡杆滑动的卡杆通道,所述贯穿槽均沿竖直方向开设有对应的三个卡杆卡槽,所述卡杆可置于三个所述卡杆卡槽内部,所述卡杆置于三个所述卡杆卡槽内部时,由下到上的卡杆卡槽使得起重架承重两个、三个、四个配重块。

优选的,所述盒子前端开设有两个棘轮腔,所述棘轮腔内部转动配合有棘轮,所述棘轮腔内部均连通有棘爪腔,所述棘爪腔内部转动配合有棘爪,所述棘爪与棘轮外侧设置的齿配合使得棘轮只能单向旋转,两侧的两根所述钢丝绳贯穿盒子至不同的棘轮腔内部,所述钢丝绳与棘轮固定连接使得棘轮转动时可缠绕钢丝绳,所述棘爪固定连接有置于盒子外侧的棘爪转柄,旋转棘爪转柄可使得棘爪脱离棘轮完全置于棘轮腔内部,所述棘轮固定连接有置于盒子外侧的棘轮转柄,所述棘轮腔设置有盖板,所述棘轮转柄与盖板转动配合,所述棘爪转柄与盒子转动配合。

优选的,还包括固定在地面上的下肢训练装置,所述下肢训练装置包括有下肢训练基体,所述下肢训练基体设置为内部中空两侧开口设置的长方体形,所述下肢训练基体前端面设置有爬梯,所述下肢训练基体内部转动配合设置有训练块,所述训练块包括正方体形的转块,所述转块的上端面、下端面和前端面、后端面均设置有蹬力装置,所述蹬力装置包括有与训练块固定连接的蹬力基体,所述下肢训练基体上端设置有与下肢训练基体内部空腔贯穿的开口,所述蹬力基体在训练块转动时上端面能够实现与下肢训练基体的上端面平齐,所述蹬力基体沿水平方向开设有t形的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内部沿水平方向滑动配合设置有蹬块,所述蹬块下端固定有与第一滑槽滑动配合的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与蹬力基体通过第一弹簧固定连接,所述蹬块前端设置有蹬力训练弹簧,所述下肢训练基体上端设置有置于蹬力训练弹簧后端的挡板,使得蹬块在第一滑槽内部滑动时可压缩蹬力训练弹簧,四个所述蹬力装置上的蹬力训练弹簧弹簧劲度系数依次增大且与上肢训练装置的一个、两个、三个、四个配重块的重量一一对应设置。

优选的,所述下肢训练基体两侧均设置有固定在地面上的固定架,两个所述固定架通过置于下肢训练基体内部的转轴连接,所述转轴与固定架为转动配合,所述转块开设有贯穿的转动孔,所述转动孔内部穿射有与转动孔固定连接的转轴。

优选的,所述挡板滑动配合设置有固定在下肢训练基体上端的u形挡板滑槽,所述挡板设置为对应的u形,所述挡板滑槽沿水平方向设置使得挡板可沿水平方向滑动,所述挡板包括水平设置与挡板滑槽滑道配合的两个滑动杆和连接两个滑动杆的主挡板,所述主挡板置于蹬力训练弹簧后端,使得蹬块在第一滑槽内部滑动时可压缩蹬力训练弹簧,所述滑动杆前端的上部固定设置有手柄,所述滑动杆前端开设有第一卡洞,所述挡板滑槽前端开设有第二卡洞,所述第一卡洞和第二卡洞可通过活动设置的卡销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转轴固定有置于固定架外侧的槽轮,所述槽轮圆周均布开设有四个径向槽,所述槽轮转动配合有与固定架转动配合的转盘,所述转盘上端固定有限位块和圆柱销,所述槽轮可在转盘转动时由上端固定的圆柱销和径向槽配合驱动旋转,使得转盘转动一圈时槽轮转动四分之一圈。

优选的,所述转盘固定有置于固定架外侧的第二棘轮,所述固定架外侧转动配合有第二棘爪,所述第二棘爪与第二棘轮外侧设置的齿配合使得第二棘轮只能单向旋转,所述第二棘轮固定连接有置于其外侧的转柄。

本发明结构巧妙,实用性强,通过上肢训练装置和下肢训练装置的综合训练,使得训练人员的应对接球以及发球能力和弹跳能力都得到大大的提高,而且本装置可实现快速选择女子排球运动员需要训练的合适器材重量、操作较为简单、调节便利且力量训练的效果十分理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整体立体图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上肢训练装置立体图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上肢训练装置侧视图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升降基体立体图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升降基体剖视图示意图1。

图6为本发明升降基体剖视图示意图2。

图7为本发明钢丝绳与盒子装配关系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配重块立体图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起重盘与钢丝绳配合关系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滑轮立体图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起重架立体图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卡杆立体图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盒子处装配关系立体图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盒子立体图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钢丝绳、棘轮和棘爪配合关系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下肢训练装置立体图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下肢训练装置正视图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下肢训练基体立体图示意图。

图19为本发明训练块立体图示意图。

图20为本发明蹬力装置立体图示意图。

图21为本发明蹬块立体图示意图。

图22为本发明挡板立体图示意图。

图23为本发明下肢训练装置槽轮和转盘装配关系立体图示意图。

图24为本发明第二棘轮和转柄装配关系立体图示意图。

图25为本发明第二棘爪立体图示意图。

附图标记:1、地面;2、上肢训练装置;3、下肢训练装置;4、升降基体;4-1、橫梁;5、基盘;6、螺纹孔;7、螺栓;8、空腔;9、导向杆;10、孔洞;11、配重块;12、配重基块;13、滑动孔;14、卡块;15、滑块;16、滑道;17、卡槽;18、起重盘;19、钢丝绳;20、通道;21、滑杆;22、滑轮;23、滑轮固定架;24、隔挡板;25、盒子;26、拉环;27、贯穿槽;28、起重架;28-1、横杆;29、连接杆;30、凹槽;31、卡杆通道;32、卡杆;33、弹簧;34、卡杆卡槽;35、棘轮腔;36、棘爪腔;37、棘轮;38、棘爪;39、棘爪转柄;40、棘轮转柄;41、盖板;42、下肢训练基体;43、爬梯;44、训练块;45、转块;46、转动孔;47、蹬力装置;48、蹬力基体;49、第一滑槽;50、蹬块;51、第一弹簧;52、蹬力训练弹簧;53、第一滑块;54、固定架;55、挡板滑槽;56、挡板;57、主挡板;58、滑动杆;59、手柄;60、第一卡洞;61、第二卡洞;62、卡销;63、转轴;64、槽轮;65、径向槽;66、转盘;67、限位块;68、圆柱销;69、第二棘轮;70、转柄;71、第二棘爪。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发明的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附图1至图25对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结构内容,均是以说明书附图为参考。

下面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各示例性的实施例。

实施例一,本发明为一种女子排球力量训练装置,请参阅图1,包括固定在地面1上的上肢训练装置2和下肢训练装置3,其中上肢训练装置2用来锻炼训练人员的上肢力量(主要用于应对接球以及发球),下肢训练装置3用来锻炼训练人员的下肢力量(主要用于应对弹跳力的训练),请参阅图1、图2和图4,所述上肢训练装置2包括固定在地面1上的两个竖直设置的升降基体4,两个所述升降基体4的上端通过橫梁4-1固定连接;请参阅图3,所述升降基体4沿竖直方向中间开设有贯穿的空腔8,所述升降基体4沿竖直方向固定有置于空腔8内部的导向杆9,所述导向杆9内部中空且与升降基体4顶部开设的孔洞10连通,所述导向杆9外部套设有可沿导向杆9上下滑动的四个配重块11;

请参阅图8,所述配重块11均包括置于空腔8内部的配重基块12,配重基块12套设在导向杆9外侧且可沿导向杆9上下滑动,所述配重基块12均开设有可套设在导向杆9上的滑动孔13,所述配重块11还包括置于配重基块12两端的卡块14,四个所述配重块11的卡块14大小均不相同且从上到下依次减小,所述空腔8的两侧开设有滑道16,所述滑道16从上到下开设有大小依次减小的卡槽17,四个配重块11经由不同的卡槽17分隔且与各自所在的卡槽17滑动配合,请参阅图2,如图中四个配重块11所示,下端的配重块11可沿滑道16向上方滑动,但是由于卡槽17的作用,上端的配重块11不能进入下方的滑道16,四个配重块11均包括相同大小的置于卡块14两端的滑块15,所述升降基体4开设有供滑块15滑动的滑块通道,滑块15的存在使得配重块11可自由上下滑动,避免了配重块11进入上方的滑道16时,由于卡块14大小与滑道16不对应而复位困难的问题;

传统的训练器材是逐个向导向杆9上添加配重块11,直至适合训练人员使用时停止,或者是用卡销卡好不同重量的配重块11,相对于传统的训练器材来说本装置更为方便,当训练人员仅能拉动俩个配重块11时,仅仅需要拉动两侧最下端的配重块11,当训练人员能拉动四个配重块11时,需要拉动最下端的配重块11进入上方配重块11的滑道16内,此时拉动的是两个叠加的配重块11,由此得到训练人员能够拉动六个、八个配重块11时的情况;

请参阅图2、图3和图7、图9,所述导向杆9上套设有置于四个配重块11下端的起重盘18,向上端拉动起重盘18可以间接抬起配重块11,为便于拉动起重盘18,请参阅图3和图4,所述导向杆9沿竖直方向开设有贯穿导向杆9的通道20,所述通道20将导向杆9分为两个半圆柱形,所述起重盘18中间的空洞通过滑杆21连接,所述滑杆21与通道20为滑动配合,使得起重盘18可沿导向杆9上下滑动,所述滑杆21上端固定连接有置于导向杆9内部的钢丝绳19,所述钢丝绳19上端穿透至孔洞10外侧,请参阅图2,两个所述升降基体4内部的钢丝绳19经由固定在升降基体4和橫梁4-1上端的滑轮22导向,两个所述升降基体4内部的钢丝绳19穿透橫梁4-1与置于两个所述升降基体4之间的盒子25固定连接,所述盒子25下端固定有两个拉环26,训练人员拉动拉环26,使得钢丝绳牵引配重块11向上方移动,起到上肢锻炼的目的;

本实施例在具体使用时,首先当训练人员仅能拉动两个配重块11时,仅仅需要拉动拉环26,使得钢丝绳牵引两侧最下端的配重块11向上方移动,利用配重块11的抬升和降落实现上肢锻炼的目的,当训练人员能拉动四个配重块11时,需要拉动拉环26,使得钢丝绳牵引两侧最下端的配重块11向上方移动进入上方配重块11的滑道16内,此时拉动的是叠加的两个配重块11,由此类推得到训练人员能够拉动六个、八个配重块11时的情况。

实施例二,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为使得装置更为牢固的固定,增加装置的安全性,请参阅图1、图2和图4,两个所述升降基体4的下端均一体连接有基盘5,所述基盘5开设有螺纹孔6,所述基盘5通过与螺纹孔6螺纹配合的螺栓7固定在地面1上,其中基盘5的硬度要足够,螺栓7采用防爆螺栓,下端深埋于地面1的下端。

实施例三,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为使得本装置的使用更为合理有效,请参阅图10,所述滑轮22包括固定在升降基体4和橫梁4-1上端的滑轮固定架23,所述滑轮22经由钢丝绳19缠绕的部分外圈均固定有隔挡板24,所述隔挡板24使得钢丝绳19不会脱离滑轮22,采用如图10所述的隔档板24使得钢丝绳19被限制在滑轮22内部,避免出现钢丝绳19脱离滑轮22检修不便的弊端,大大加强了本装置的实用性。

实施例四,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当训练人员需要拉动最下端的配重块11时仅仅需要向下拉动拉环26很小的距离,而当训练人员能够拉动全部的八个配重块11时,需要向下拉动拉环26很大的距离,此时训练人员训练需要进行深蹲起,而针对训练人员训练可能出现的不便,我们设计如下装置解决问题,请参阅图3,两个所述升降基体4均沿竖直方向开设有置于空腔8两侧的贯穿槽27,所述贯穿槽27贯穿升降基体4设置且与滑块15连通,所述上肢训练装置2还包括置于置于四个配重块11下端的起重架28,所述起重架28连接两侧升降基体4的贯穿槽27且与贯穿槽27滑动配合,所述起重架28包括置于两侧对应贯穿槽27内部且可沿贯穿槽27上下滑动的两个横杆28-1,两个所述横杆28-1的两端均置于滑块15下端,使得两个所述横杆28-1向上端移动时带动配重块11一同移动,两个所述横杆28-1通过置于两个所述升降基体4之间的两个连接杆29固定连接,两个连接杆29分别与两个所述升降基体4紧紧贴合且滑动配合,设置两个连接杆29的目的在于对起重架28起到限位的作用,避免起重架28的位移影响了训练效果,两个连接杆29相对面均开设有凹槽30,所述凹槽30均滑动配合设置有卡杆32,所述卡杆32与连接杆29通过均匀设置的弹簧33固定连接,所述卡杆32完全置于凹槽30内部时弹簧33处于压缩状态,两个连接杆29均开设有可供卡杆32滑动的卡杆通道31,所述贯穿槽27均沿竖直方向开设有对应的三个卡杆卡槽34,所述卡杆32可置于三个所述卡杆卡槽34内部,所述卡杆32置于三个所述卡杆卡槽34内部时,由下到上的卡杆卡槽34使得起重架28承重两个、三个、四个配重块11;

本实施例在具体使用时,首先训练人员向上端抬起起重架28,在起重架28向上端移动的过程中带动配重块11一同移动,如果训练人员仅能间接的抬动一侧的一个配重块11,则可直接拉动拉环26进行训练,如果训练人员仅能间接的抬动一侧的两个配重块11,则使得卡杆32置于三个所述卡杆卡槽34中最下端卡杆卡槽34的内部,此时起重架28固定使得起重架28承重两个配重块11;由此得到训练人员能够抬动一侧的三个、四个配重块11时的情况,当训练人员将起重架28固定至适合自己使用的承重时,此时可收缩或缠绕拉环26上方的钢丝绳19,选择合适的钢丝绳19长度进行训练,当需要恢复装置或移动起重架28时,仅需按压卡杆32,使得卡杆32脱离卡杆卡槽34进入凹槽30内部,此时可沿贯穿槽27移动起重架28。

实施例五,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为实现对拉环26上方的钢丝绳19更好的收缩或缠绕,使得本装置的使用更为方便,我们设置以下装置,请参阅图2图13和图14,所述盒子25前端开设有两个棘轮腔35,所述棘轮腔35内部转动配合有棘轮37,所述棘轮腔35内部均连通有棘爪腔36,所述棘爪腔36内部转动配合有棘爪38,所述棘爪38与棘轮37外侧设置的齿配合使得棘轮37只能单向旋转,两侧的两根所述钢丝绳19贯穿盒子25至不同的棘轮腔35内部,所述钢丝绳19与棘轮37固定连接使得棘轮37转动时可缠绕钢丝绳19,所述棘爪38固定连接有置于盒子25外侧的棘爪转柄39,旋转棘爪转柄39可使得棘爪38脱离棘轮37完全置于棘轮腔35内部,所述棘轮37固定连接有置于盒子25外侧的棘轮转柄40,所述棘轮腔35设置有盖板41,所述棘轮转柄40与盖板41转动配合,所述棘爪转柄39与盒子25转动配合;

本实施例在具体使用时,首先训练人员将起重架28固定至适合自己使用的承重时,此时转动棘轮转柄40缠绕钢丝绳19,继而选择合适长度的钢丝绳19进行训练,由于棘爪38与棘轮37外侧设置的齿配合使得棘轮37只能单向旋转,所以钢丝绳19在训练时不会受到影响,当训练完毕后需要复位时,仅需旋转棘爪转柄39使得棘爪38脱离棘轮37完全置于棘轮腔35内部,此时棘轮37可实现自身的反转放松钢丝绳19,继而使得装置回到初始的状态。

实施例六,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为实现对训练人员下肢力量的训练,使得训练人员的弹跳力得到加强,请参阅图16和图18,所述下肢训练装置3包括有下肢训练基体42,所述下肢训练基体42设置为内部中空两侧开口设置的长方体形,所述下肢训练基体42前端面设置有爬梯43,训练人员经由爬梯43登上下肢训练基体42的上端进行训练,请参阅图19,所述下肢训练基体42内部转动配合设置有训练块44,所述训练块44包括正方体形的转块45,所述转块45的上端面、下端面和前端面、后端面均设置有蹬力装置47,所述蹬力装置47包括有与训练块44固定连接的蹬力基体48,所述下肢训练基体42上端设置有与下肢训练基体42内部空腔贯穿的开口,所述蹬力基体48在训练块44转动时上端面能够实现与下肢训练基体42的上端面平齐,请参阅图16,如图所示为训练人员训练时蹬力基体48所处的位置,所述蹬力基体48沿水平方向开设有t形的第一滑槽49,所述第一滑槽49内部沿水平方向滑动配合设置有蹬块50,所述蹬块50下端固定有与第一滑槽49滑动配合的第一滑块53,所述第一滑块53与蹬力基体48通过第一弹簧51固定连接,第一弹簧51起到复位弹簧的作用,使得蹬块50实现复位,所述蹬块50前端设置有蹬力训练弹簧52,请参阅图23,所述下肢训练基体42上端设置有置于蹬力训练弹簧52后端的挡板56,使得蹬块50在第一滑槽49内部滑动时可压缩蹬力训练弹簧52,实现对训练人员的下肢训练目的,四个所述蹬力装置47上的蹬力训练弹簧52弹簧劲度系数依次增大且与上肢训练装置2的一个、两个、三个、四个配重块11的重量一一对应设置,如果训练人员在进行上肢训练使用上肢训练装置2时仅能拉动一个配重块11的重量,则进行下肢训练使用下肢训练装置3时可使用弹簧劲度系数最小的蹬力训练弹簧52进行训练,依次可得不同弹簧劲度系数的蹬力训练弹簧52与上肢训练装置2的一个、两个、三个、四个配重块11的重量一一对应设置,此种方式使得训练人员的上肢和下肢的协调性得到更好的训练;

本实施例在具体使用时,首先确定训练人员在进行上肢训练时使用上肢训练装置2可以拉动配重块11的数量,如果训练人员在进行上肢训练时使用上肢训练装置2仅能拉动两个配重块11的重量,则进行下肢训练使用下肢训练装置3时可使用弹簧劲度系数最小的蹬力训练弹簧52进行训练,依次可得不同弹簧劲度系数的蹬力训练弹簧52与上肢训练装置2的一个、两个、三个、四个配重块11的重量一一对应设置;

此时旋转训练块44,使得所述蹬力基体48在训练块44转动时上端面实现与下肢训练基体42的上端面平齐,如图23所示,训练人员双脚沿水平方向蹬蹬块50,蹬块50在第一滑槽49内部滑动时配合挡板56压缩蹬力训练弹簧52拉伸第一弹簧51,完成对下肢的训练,当训练人员收缩双脚时,由于第一弹簧51起到复位弹簧的作用,使得蹬块50实现复位,反复过程中实现对训练人员下肢的训练目的。

实施例七,在实施例六的基础上,为实现训练块44更好的旋转,请参阅图18,所述下肢训练基体42两侧均设置有固定在地面1上的固定架54,两个所述固定架54通过置于下肢训练基体42内部的转轴63连接,所述转轴63与固定架54为转动配合,所述转块45开设有贯穿的转动孔46,所述转动孔46内部穿射有与转动孔46固定连接的转轴63,当需要转动训练块44时,仅需转动转轴63,继而实现训练块44的转动。

实施例八,在实施例六的基础上,为防止挡板56对训练块的转动造成干扰,设置挡板56为可滑动式,所述挡板56滑动配合设置有固定在下肢训练基体42上端的u形挡板滑槽55,所述挡板56设置为对应的u形,所述挡板滑槽55沿水平方向设置使得挡板56可沿水平方向滑动,所述挡板56包括水平设置与挡板滑槽55滑道配合的两个滑动杆58和连接两个滑动杆58的主挡板57,所述主挡板57置于蹬力训练弹簧52后端,使得蹬块50在第一滑槽49内部滑动时可压缩蹬力训练弹簧52,所述滑动杆58前端的上部固定设置有手柄59,所述滑动杆58前端开设有第一卡洞60,所述挡板滑槽55前端开设有第二卡洞61,所述第一卡洞60和第二卡洞61可通过活动设置的卡销62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在具体使用时,首先将挡板56置于后端,防止挡板56对训练块的转动造成干扰,继而旋转训练块44选择适合训练人员的蹬力装置47,此时通过手柄59拉动挡板56水平方向沿滑槽55滑动,使得挡板56抵住蹬力训练弹簧52,此时通过卡销62将第一卡洞60和第二卡洞61固定连接,训练人员开始进行训练,当训练人员训练完毕后移除卡销62将装置复位。

实施例九,在实施例六的基础上,为实现训练块44转动更为方便,请参阅图23,所述转轴63固定有置于固定架54外侧的槽轮64,所述槽轮64圆周均布开设有四个径向槽65,所述槽轮64转动配合有与固定架54转动配合的转盘66,所述转盘66上端固定有限位块67和圆柱销68,所述槽轮64可在转盘66转动时由上端固定的圆柱销68和径向槽65配合驱动旋转,使得转盘66转动一圈时槽轮64转动四分之一圈;

本实施例在具体使用时,首先转动转盘66,使得槽轮64在转盘66转动时由上端固定的圆柱销68和径向槽65配合驱动旋转,实现转盘66转动一圈带动槽轮64转动四分之一圈,继而带动与槽轮64固定连接的转轴63转动四分之一圈,最终实现训练块44转动四分之一圈,通过此方式实现训练块44的更为方便的转动。

实施例十,在实施例九的基础上,为防止训练块44造成训练不便,请参阅图16、图17和图24,所述转盘66固定有置于固定架54外侧的第二棘轮69,所述固定架54外侧转动配合有第二棘爪71,所述第二棘爪71与第二棘轮69外侧设置的齿配合使得第二棘轮69只能单向旋转,所述第二棘轮69固定连接有置于其外侧的转柄70;

本实施例在使用时,首先转动转柄70,继而带动第二棘轮69和转盘66转动,使得槽轮64在转盘66转动时由上端固定的圆柱销68和径向槽65配合驱动旋转,此时槽轮64带动固定连接的转轴63转动,最终实现训练块44的转动,训练人员此时双脚沿水平方向蹬蹬块50时,由于第二棘轮69在第二棘爪71的作用下不能实现反转,间接实现训练块44不能反转,保障了装置的稳定性,使得装置的使用更为合理。

本发明在具体使用时,先使用上肢训练装置2对上肢进行训练,首先训练人员向上端抬起起重架28,在起重架28向上端移动的过程中带动配重块11一同移动,如果训练人员仅能间接的抬动一侧的一个配重块11,则可直接拉动拉环26进行训练,如果训练人员仅能间接的抬动一侧的两个配重块11,则使得卡杆32置于三个所述卡杆卡槽34中最下端卡杆卡槽34的内部,此时起重架28固定使得起重架28承重两个配重块11,由此得到训练人员能够抬动一侧的三个、四个配重块11时的情况,当训练人员将起重架28固定至适合自己使用的承重时,转动棘轮转柄40缠绕钢丝绳19,继而选择合适长度的钢丝绳19进行训练,由于棘爪38与棘轮37外侧设置的齿配合使得棘轮37只能单向旋转,所以钢丝绳19不会受到影响,当训练完毕后需要复位时,仅需旋转棘爪转柄39使得棘爪38脱离棘轮37完全置于棘轮腔35内部,此时棘轮37可实现自身的反转,继而使得装置回到初始的状态;

其次使用下肢训练装置3对下肢进行训练,首先确定训练人员在进行上肢训练时使用上肢训练装置2拉动配重块11的重量,如果训练人员在进行上肢训练时使用上肢训练装置2仅能拉动一个配重块11的重量,则进行下肢训练使用下肢训练装置3时可使用弹簧劲度系数最小的蹬力训练弹簧52进行训练,依次可得不同弹簧劲度系数的蹬力训练弹簧52与上肢训练装置2的一个、两个、三个、四个配重块11的重量一一对应设置,将挡板56置于后端,继而旋转训练块44选择合适的蹬力装置47,此时通过手柄59拉动挡板56沿滑槽55滑动,使得挡板56抵住蹬力训练弹簧52,此时通过卡销62将第一卡洞60和第二卡洞61固定连接,训练人员开始进行训练,训练人员双脚沿水平方向蹬蹬块50,蹬块50在第一滑槽49内部滑动时配合挡板56压缩蹬力训练弹簧52以及拉伸第一弹簧51,完成对下肢的训练,当训练人员收缩双脚时,由于第一弹簧51起到复位弹簧的作用收缩,使得蹬块50实现复位,反复过程中实现对训练人员下肢的训练目的。

本发明结构巧妙,实用性强,通过上肢训练装置和下肢训练装置的综合训练,使得训练人员的应对接球以及发球能力和弹跳能力得到大大的提高,而且本装置可实现快速选择女子排球运动员需要训练的器材重量、操作较为简单、调节便利且力量训练的效果十分理想。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