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冷焰火喷发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01342发布日期:2018-11-20 19:29阅读:1062来源:国知局
一种冷焰火喷发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焰火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用于冷焰火喷发的设备。

背景技术

烟花是我国的一个传统发明,常用于舞台演艺、庆典、和会场中。由于烟花传统上是通过火药进行燃放,燃放时产生较为浓烈的烟雾以及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容易污染环境,也存在安全隐患。近年来,国家对产品的环保、安全性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迫切需要增加其安全性,无火药的烟花喷发设备取代传统的火药喷发成为必然趋势,走入人们的视野。

如专利申请200620089199.0公开了一种可使舞台冷烟花在点放过程中,进行摆动、旋转或轮动的装置。它由电机带动,通过偏心轮及连杆、或者旋转横梁,使插在夹持杯中的冷烟花产生摆动,旋动、或轮动的机械动作方式,使普通直喷烟花变为扇形、锥形、以及两股对绕盘升的动感烟花造型。

然而上述装置并不能实现冷烟花的喷发控制,仅仅通过模拟来体现冷烟花的燃放效果,效果并不理想,于是人们对此进行了改进,如专利申请201620475120.1公开了一种冷冷焰火喷发设备,包括储料机构、设于储料机构的输出端的送料机构以及设于送料机构的输出端并用于将点燃后的金属颗粒向外喷发的喷发机构;送料机构的输出端上设有用于加热送料机构内的金属颗粒以点燃金属颗粒的加热机构,送料机构设有加热机构的部位构成送料机构的加热段,加热机构外包裹有用于保温隔热的隔热层,送料机构的内腔为负压腔,送料机构的负压腔内设有用于通过螺旋推进的方式进行送料的推料丝杆,隔热层上开设有同时贯穿隔热层、喷发机构和加热机构并用于将外部空气引入至送料机构内腔以平衡负压腔负压并促燃金属颗粒的进气口。

又如专利申请201610384034.4公开了一种冷焰火喷发设备,包括用于储存金属粉末并以旋转推送方式下料的下料机构、连接于下料机构的输出端用于输送金属粉末并在输送过程中激发并点燃金属粉末的送料管、连接于送料管的输出端并用于喷发点燃后的金属粉末的出口管以及用于向出口管内供应气流以使点燃后的金属粉末向外喷发的送风机构,送风机构上连有通向送料管并用于从送料管的金属粉末输入端向送料管的金属粉末输出端方向送风以带动送料管内的金属粉末向出口管流动的送风支路;送料管外设有用于火焰加热送料管外表面的方式对送料管内腔中的金属粉末进行激发和点燃的点火加热装置。

上述两个专利申请均能够实现冷焰火的喷放,然而这些实现方式通常具有较大的体积,运输及安装均不方便;二是只能向上喷发,无法实现向下喷发的效果,使用功能过于单一,不能满足演出场所及舞台的多方面需求。

另外,现有冷焰火喷发设备,例如图1所述的形式中,冷焰火原料经过点燃单元点燃后,在离心风机10的出风口3喷出的风力作用下实现冷焰火燃料的向上喷发。离心风机10一般为图2的形式。当叶轮旋转时,用于点燃后的冷焰火原料的加速装置的离心风机需通过进风口1吸入空气,空气收到叶轮转动的离心作用,沿出风口3排出。但是,这种离心风机应用于冷焰火喷发设备中的加速装置时存在如下问题:

(1)由于只有一个进风口,离心风机的风机壳体内的气体通路存在各种能量损失,导致在出风口所释放的气体存在压强损失,无法达到较佳的点燃后的冷焰火原料加速效率;

(2)由于离心风机本身的结构特性,待加速的点燃后的冷焰火原料必须设置在离心风机的出风口处才能被加速,而且需从出风口处需行进一定距离才能实现加速,因此增大了整个加速装置的体积,影响了装置的小型化。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是针对现有冷焰火喷发设备的体积较大、无法实现向上喷发及加速装置的离心风机的压强损耗大、占用体积大的问题,提供一种冷焰火喷发设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冷焰火喷发设备,包括离心风机和用于将冷焰火原料点燃的点燃单元,所述离心风机包括风机壳体、装设在风机壳体上的第一转轴、装在第一转轴上且位于风机壳体内的第一叶轮,所述风机壳体内围绕第一叶轮形成有第一气流通道,所述风机壳体上设置有出风口和位于第一叶轮一侧的第一进风口,还包括设置在风机壳体上且与第一气流通道连通的第二进风口,所述第二进风口的截面积不小于第一进风口的截面积,所述第一叶轮转动从而带动从第二进风口进入风机壳体内的气流朝向出风口运动;所述第二进风口与出风口之间形成有第二气流通道;点燃单元的出口与第二进风口连接。

本发明中,点燃单元将冷焰火原料进行点燃,点燃后的冷焰火输送给离心风机的第二进风口,由离心风机的出风口排出进行喷发,从而形成冷焰火燃放的效果。由离心风机进行向下或其他方向加速喷发,从而形成冷焰火燃放的效果。本发明中,点燃后的冷焰火原料通过第二进风口进入风机壳体内部,在叶轮转动的离心作用下,沿出风口排出,由于叶轮的转动,使得不仅对第二进风口进入的冷焰火有“吸入”作用,还对沿出风口排出的冷焰火有“推出”作用,第一叶轮转动从而带动第一气流通道内的气流运动,从而带动从第二进风口进入风机壳体内的气流朝向出风口运动,从而带动从第二进风口进入风机壳体内的待加速的冷焰火朝向出风口运动,由此实现了较好的吹风和点燃后的冷焰火原料加速效果。同时,由于待加速的点燃后的冷焰火进入风机壳体内,加速后从风机壳体排出,因此其加速路径均在风机壳体内,从出风口排出的冷焰火已实现了加速,由此优化了装置内的布局,节省了空间,便于实现装置的小型化。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气流通道与第二气流通道具有重叠的部分。由于第一气流通道与第二气流通道具有重叠的部分,使得第一气流通道内的气流运动可以带动第二气流通道内的气流运动,从而带动从第二进风口进入风机壳体内的待加速的点燃后的冷焰火原料的气流朝向出风口运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进风口、第二进风口的截面积之比的范围为1:9至4:6。本发明中,通过设置第一进风口、第二进风口的截面积之比的范围为1:9至4:6,可以使得第一进风口吸入空气的体积与第二进风口吸入点燃后的冷焰火原料的体积的比例更优,从而实现更优的加速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出风口的轴向方向与第二进风口的轴向方向的夹角范围为[90°,180°]。本发明中,出风口的轴向方向与第二进风口的轴向方向可相互垂直或在同一直线上,也可夹角为钝角。出风口的轴向方向与第二进风口的轴向方向的夹角为180°时,即二者在同一直线上。此时加速的效果较优。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叶轮设置在所述第二气流通道的中心线l的一侧。本发明中,由于叶轮旋转带动被加速的点燃后的冷焰火原料旋转。若第一叶轮距离第二进风口的轴线的距离太近,或该轴线穿过叶轮,则从第二进风口进入的点燃后的冷焰火原料可能无法由叶轮的旋转带动实现较好的加速,或距离叶轮太近从而在风机壳体内旋转运动,不易于从出风口排出。通过将第一叶轮设置在第二进风口的轴线l的一侧,使得从第二进风口进入的点燃后的冷焰火原料可以与叶轮保持一定的距离,便于其加速和排出。

进一步地,所述离心风机还包括装设在风机壳体上的第二转轴、装在第二转轴上且位于风机壳体内的第二叶轮,所述风机壳体内围绕第二叶轮形成有第三气流通道,所述第二叶轮转动从而带动从第二进风口进入风机壳体内的气流朝向出风口运动;所述第一气流通道、第三气流通道在第二气流通道上汇合。

优选地,所述离心风机还包括驱动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转动的第一驱动电机。

优选地,所述第一叶轮、第二叶轮分别设置于第二气流通道的中心线的两侧;更优选地,所述第一叶轮、第二叶轮对称设置在第二气流通道的中心线的两侧。

本发明中,第一气流通道、第三气流通道在第二气流通道上汇合,由于第一叶轮转动的带动和和第二叶轮的转动的叠加作用,可以实现更好的物料的加速效果。由于第一叶轮转动的带动和和第二叶轮的转动的叠加作用,可以实现更好的点燃后的冷焰火原料的加速效果。本发明中,通过将第一叶轮、第二叶轮对称设置在第二进风口的轴线l的两侧,使得待加速的点燃后的冷焰火原料可以有更好的加速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冷焰火喷发设备还包括用于储存冷焰火原料的储料单元、将储料单元内的冷焰火原料传送到点燃单元的入口的动力单元。

优选地,所述动力单元包括第二驱动电机、与第二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连接的给料机构,所述给料机构伸入储料单元内且用于将冷焰火原料从储料单元传送到点燃单元的入口。

更优选地,所述给料机构设置于储料单元的底部。

更优选地,所述给料机构为丝杆。

动力单元将储料单元内的冷焰火原料传送给点燃单元。给料机构伸入到储料单元内,将冷焰火原料从储料单元传送到点燃单元的入口。例如给料机构将冷焰火原料传送到点燃单元的入口上方,掉落到点燃单元中。给料机构设置于储料单元的底部,以能够基本上将冷焰火原料依次推出于储料仓。丝杆的外表面设置有螺纹,使得丝杆旋转时可以连续地将冷焰火原料传送到点燃单元。

进一步地,所述点燃单元包括燃烧管和环绕燃烧管设置的加热线圈;

优选地,所述储料单元与点燃单元之间设置有用于接收来自储料单元的冷焰火原料的漏斗,所述漏斗与燃烧管连接。

更优选地,所述漏斗与燃烧管为一体结构。

更优选地,所述漏斗与燃烧管均设置在竖直方向或水平方向上。

漏斗与燃烧管连接,以收拢推出的冷焰火原料,使冷焰火原料能够被有效点燃。漏斗与燃烧管为一体结构且竖直设置,以便于冷焰火原料在其自身重力的作用下依次掉落到漏斗和燃烧管中,便于将其点燃。

进一步地,所述冷焰火喷发设备还包括箱体和设置在箱体顶部的挂钩,所述离心风机、点燃单元、动力单元、储料单元均设置在箱体内,所述箱体底部设置有第一开孔,所述第一开孔与出风口相互重合;优选地,所述储料单元顶部设置有冷焰火原料投放口,所述箱体的顶部设置有第二开孔,所述冷焰火原料投放口、第二开孔相互重合。

通过将离心风机、点燃单元、动力单元、储料单元设置在箱体内,且将箱体通过挂钩悬挂,便于实现冷焰火向下喷发的效果。通过设置第一开孔且第一开孔与出风口相互重合,便于经过风机壳体加速的冷焰火向箱体外喷发。通过设置冷焰火原料投放口,且冷焰火原料投放口、第二开孔相互重合,便于从箱体顶部向箱体内的储料单元中投放冷焰火原料。

进一步地,所述冷焰火喷发设备还包括固定设置在箱体内的支撑架,所述支撑架设置在竖直方向或水平方向上,所述第一驱动电机、第二驱动电机设置于支撑架的一侧,所述点燃单元、储料单元、风机壳体设置于支撑架的另一侧。

优选地,所述储料单元、点燃单元、离心风机在水平方向上由一侧至另一侧依次设置;更优选地,所述出风口的轴向方向、第二进风口的轴向方向均在水平方向上。

优选地,所述储料单元、点燃单元、离心风机在竖直方向上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更优选地,所述出风口的轴向方向、第二进风口的轴向方向均在竖直方向上。

本发明中,支撑架设置在竖直方向或水平方向上。第一驱动电机、第二驱动电机装设在支撑架的一侧,所述点燃单元、储料单元、风机壳体装设在支撑架的另一侧。这样可以保证整个装置在支撑架两侧的重量的平衡,保证装置的安全。第一驱动电机、第二驱动电机、点燃单元、储料单元、风机壳体均固定设置在支撑架上。

由于储料单元、点燃单元、离心风机在水平方向上由一侧至另一侧依次设置,便于储料单元的冷焰火原料依次传输经过点燃单元、离心风机,便于实现冷焰火喷发的效果。通过将出风口的轴向方向、第二进风口的轴向方向均在水平方向上,便于冷焰火在水平方向上喷发。

由于储料单元、点燃单元、离心风机在竖直方向上由上至下依次设置,使得位于上方的储料单元的冷焰火原料进入到点燃单元中,经过点燃单元的点燃后进入下方的风机壳体中,经加速后向下排出,实现冷焰火向下喷发的效果。通过将出风口的轴向方向、第二进风口的轴向方向均在竖直方向上,便于冷焰火在竖直方向喷发。通过设置出风口的轴向方向、第二进风口的轴向方向均在竖直方向上,可以使得点燃后的冷焰火原料在自身的重力下进入第二进风口,在风机壳体内加速后沿竖直方向向下喷发。在需要将点燃后的冷焰火原料竖直向下排出的应用场景中,可以实现较优的加速效果。

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果为:本发明中,点燃后的冷焰火原料通过进风口进入风机壳体内的流道,通过风机壳体内部叶轮的旋转将点燃后的冷焰火原料加速后,通过出风口排出,叶轮的旋转对进入进风口的点燃后的冷焰火原料有吸入的作用,且对从出风口排出的点燃后的冷焰火原料有推出的作用,提高了应用在加速装置中的离心风机的效率,减少了离心风机的压强损耗,从而减小了离心风机占用的空间,从而减小了整个冷焰火喷发设备的体积。本发明通过几个简单的储料单元、点燃单元,离心风机等部件组合在一起即可实现焰火向下喷发的效果,具有构造结构简单、易于实现、体积小、操控性好的特点,且运输及安装均方便,且上述简单的构造便于运输及安装使用,在使用过程中也不会占用过多的空间,便于设置,例如轻松地悬挂于舞台上方内,配合表演进行焰火喷放,增加舞台的演出效果;也可以依据具体要求悬挂于合适的场所。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现有的冷焰火喷发设备。

图2是现有的冷焰火喷发设备中所使用的离心风机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冷焰火喷发设备的纵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冷焰火喷发设备的动力单元和储料单元的纵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3的冷焰火喷发设备的点燃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所示结构的纵剖面示意图。

图7是图3的冷焰火喷发设备的点燃单元的燃烧管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所示结构的纵剖面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离心风机的一种立体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的离心风机的另一种立体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9的离心风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9的纵剖面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点燃单元和离心风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带有第一叶轮和第二叶轮的离心风机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的又一种实施方式的带有第一叶轮和第二叶轮的离心风机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实施例所应用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带有箱体的冷焰火喷发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图16所示结构的剖视图。

上述附图中,10、离心风机,20、点燃单元,201、点燃单元的入口,202、点燃单元的出口,203、燃烧管,204、加热线圈,205、漏斗,30、动力单元,301、给料机构,40、储料单元,401、冷焰火原料投放口,402、储料单元出料口,403、储料单元顶盖,50、箱体,501、第一开孔,502、第二开孔,503、挂钩,1、第一进风口,2、第二进风口,3、出风口,4、第一驱动电机,41、第一转轴,43、输出轴安装口,44、第一驱动电机安装面,51、第一气流通道,52、第二气流通道,53、第三气流通道,6、第二驱动电机,11、第一叶轮,12、第二叶轮,100、顶板,200、底板,300、侧壁,l、第二进风口的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如图1—图12、图16-图17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冷焰火喷发设备,包括离心风机10和用于将冷焰火点燃的点燃单元20,还包括用于储存冷焰火原料的储料单元40、将储料单元40内的冷焰火原料传送到点燃单元的入口201的动力单元30。

如图9-12所示,离心风机10包括风机壳体、装设在风机壳体上的第一转轴41、装在第一转轴41上且位于风机壳体内的第一叶轮11,所述第一叶轮11外周与风机壳体之间形成有第一气流通道51,所述风机壳体上设置有出风口3和位于第一叶轮11一侧的第一进风口1,还包括设置在风机壳体上且与第一气流通道51连通的第二进风口2,所述第二进风口2的截面积不小于第一进风口1的截面积,所述第一叶轮11转动从而带动从第二进风口2进入风机壳体内的气流朝向出风口3运动;所述第二进风口2与出风口3之间形成有第二气流通道52;点燃单元的出口202与第二进风口2连接。

第一进风口1、第一转轴41设置在风机壳体上相对的面上。优选地,第一进风口1设置在风机壳体的顶板100,第一转轴41装设在风机壳体的底板200上。优选地,第二进风口2设置在风机壳体的侧壁300上且与风机壳体内部连通。优选地,第一驱动电机4的第一转轴41从风机壳体的底板200插入风机壳体内。所述风机壳体内围绕第一叶轮11形成有第一气流通道51,所述第一气流通道51中的气流为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运动。

本发明中,优选冷焰火喷发设备为冷焰火喷发瀑布机。本发明中,离心风机10即为喷发单元。

第一气流通道51与第二气流通道52具有重叠的部分。

风机壳体的底板200上无进风口。风机壳体具有空腔,空腔由顶板100、底板200和侧壁300共同围成。风机的顶板100、底板200和侧壁200共同构成风机壳体。

风机壳体内围绕叶轮具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运动的风道。

第一叶轮11设置在第二气流通道52的中心线l的一侧。

第一叶轮11固定设置在第一转轴41上。优选地,第一进风口1、第二进风口2的截面积之比的范围为1:9至4:6。优选地,出风口3的轴向方向与第二进风口2的轴向方向的夹角范围为[90°,180°]。出风口3的轴向方向与第二进风口2的轴向方向的夹角也可设置为锐角。出风口3的轴向方向与第二进风口2的轴向方向的夹角为180°(即二者在同一直线上)。优选地,出风口3的轴向方向、第二进风口2的轴向方向均在竖直方向上。

第二进风口2为有待加速的点燃后的冷焰火原料的入口,出风口3为点燃后的冷焰火原料的出口。

点燃后的冷焰火原料通过风机壳体内部,并被风机风力进行加速后,由风机的出风口3喷出,形成冷焰火喷放的效果。

若需要向下燃放冷焰火,则可将本装置悬挂使用。

点燃单元20包括燃烧管203和环绕燃烧管203设置的加热线圈204。

储料单元40与点燃单元20之间设置有用于接收来自储料单元40的冷焰火原料的漏斗205,漏斗205与燃烧管203连接;优选地,漏斗205与燃烧管203为一体结构;更优选地,漏斗205与燃烧管203均设置在竖直方向上。

动力单元30包括第二驱动电机6、与第二驱动电机6的输出轴连接的给料机构301。给料机构301伸入储料单元40内且用于将冷焰火原料从储料单元40传送到点燃单元的入口201。给料机构301从储料单元40的一侧伸入储料单元40且从另一侧伸出。优选地,给料机构301设置于储料单元40的底部。更优选地,给料机构301为丝杆。丝杆的外表面设置有螺纹。

为了保证冷焰火原料基本被燃放,动力单元30由第二驱动电机6实现。储料单元40可采用储料仓实现。储料仓内装有冷焰火原料,如金属粉末或金属颗粒。动力单元30具有一给料机构,给料机构伸入到储料仓中,并能够从储料仓伸出一部分,以推出储料仓中的冷焰火原料。点燃单元20由燃烧管和加热线圈实现。第二驱动电机6与给料机构301连接。给料机构301伸入到储料仓中,并能够从储料仓伸出小部分,以推出储料仓中的冷焰火原料。

给料机构301连接于第二驱动电机6的输出轴上,给料机构301设置于储料仓的底部,以能够基本上将冷焰火原料依次推出于储料仓。储料仓对应于给料机构301的另一端具有储料单元出料口402,便于使给料机构将冷焰火原料推入到点燃单元20中,储料单元出料口402接于点燃单元20。储料单元40顶部设置有冷焰火原料投放口401。冷焰火原料投放口401可由储料单元40上设置的储料单元顶盖403盖合。通常情况下,丝杆连接于第二驱动电机6的输出轴上,呈水平设置。

储料单元40与点燃单元20的连接部设置有一个漏斗,漏斗连接于燃烧管,以收拢推出的冷焰火原料,使冷焰火原料能够被有效点燃。

点燃单元20的漏斗与燃烧管一体设计且垂直设置,以便于冷焰火原料的掉落。

如图3所示,本发明的冷焰火喷发设备包括有离心风机10、点燃单元20、动力单元30及储料单元40,储料单元40存储用以燃放的冷焰火原料,动力单元30连接于储料单元40,储料单元40连接于点燃单元20,动力单元30将储料单元40内的冷焰火原料传送给点燃单元20,点燃单元20将冷焰火原料进行点燃,点燃后输送给离心风机10,由离心风机10进行向下加速喷发,从而形成冷焰火燃放的效果。

储料仓通常为漏斗型结构,其内装有冷焰火原料,如复合钛粉等金属粉末或其它的金属颗粒。点燃单元20由燃烧管和加热线圈实现,点燃单元20通过现有技术即可实现,在此不再赘述。

若需要向下燃放冷焰火,则可以将本发明的装置悬挂使用,这就需要设计得中心稳定而且达到一种平衡状态才能实现稳定地燃放,基于此,瀑布机中,储料仓由于需要装冷焰火原料,开始时的重量是最重的,因此储料仓设置于中央位置,储料仓的两侧设置第二驱动电机6、燃烧管及离心风机10。

给料机构通常为丝杆,以便于与第二驱动电机6连接并便于进行控制。丝杆的外表面具有螺纹结构,以便于推动冷焰火原料。

结合图4所示,在储料仓对应于丝杆的水平位置设置有丝杆装设口,且丝杆装设口与丝杆之间进行密封设计,以避免冷焰火原料泄露。

同时,储料仓对应于丝杆的水平方向的另一端具有出料端,出料端延伸出并伸入到漏斗中,且出料端的外侧具有一出料口,通过该出口将冷焰火原料推入到漏斗中,便于准确将冷焰火原料推入到点燃单元20中。

给料机构可以是表面光滑的结构,仅仅通过水平方向的运动将冷焰火原料推入到漏斗中。也可以将给料机构设计成外表面具有突出的外螺纹结构,这样可以通过丝杆的旋转运动,即能实现将冷焰火原料推入到漏斗中。

在储料仓与燃烧管衔接的部位设置有一个漏斗,漏斗连接于燃烧管,以收拢推出的冷焰火原料,使冷焰火原料能够被有效点燃。

燃烧管的外壁上装有加热线圈,燃烧管垂直设置,以便于冷焰火原料的掉落。

储料仓存储用以燃放的冷焰火原料,电机连接丝杆置于储料仓下部,丝杆将储料仓内的冷焰火原料传送到漏斗,然后垂直下落到燃烧管,燃烧管在加热线圈的作用下将冷焰火原料点燃,使其形成火花,火花从燃烧管中垂直掉落,掉落过程中通过离心风机10被加速,从而形成冷焰火燃放的效果。

结合图9-12所示,离心风机10中,气流对火花进行加速,形成焰火喷放的效果,由此可使火花达到快速降落燃放效果。

结合图16、图17所示,本发明的一种具体应用是将上述的冷焰火喷发设备设置于一个箱体内。冷焰火喷发设备还包括箱体50和设置在箱体50顶部的挂钩503,离心风机10、点燃单元20、动力单元30、储料单元40均设置在箱体50内,箱体50底部设置有第一开孔501,第一开孔501与出风口3相互重合。箱体50的顶部设置有第二开孔502,冷焰火原料投放口401、第二开孔502相互重合。

冷焰火喷发设备还包括支撑架,还包括固定设置在箱体50内的支撑架。第一驱动电机4、第二驱动电机6装设于支撑架的一侧,点燃单元20、储料单元40、风机壳体装设于支撑架的另一侧。支撑架设置在竖直方向上,所述储料单元40、点燃单元20、离心风机10在水平方向上由一侧至另一侧依次设置。或者,支撑架设置在水平方向上,所述储料单元40、点燃单元20、离心风机10在竖直方向上由上至下依次设置。

优选地,储料单元40、点燃单元20、离心风机10在竖直方向上由上至下依次设置。

结合图16、图17所示,箱体的顶部具有一个开孔,开孔对准储料仓的顶部开口,以用以投放冷焰火原料。同时在箱体顶部的中间位置固定有一个悬挂,悬挂的顶端固定有挂钩,可以通过挂钩将瀑布机悬挂起来,使冷焰火向下喷放,具有特别的喷放效果。

本实施例中,通过几个简单的储料单元40、点燃单元20,离心风机10等部件组合在一起即可实现焰火向下喷发的效果,具有构造结构简单、易于实现、体积小、操控性好的特点,且上述简单的构造便于运输及安装使用,在使用过程中也不会占用过多的空间,便于设置,例如轻松地悬挂于舞台上方,配合表演进行焰火喷放,增加舞台的演出效果;也可以依据具体要求悬挂于合适的场所。

实施例1

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中,离心风机还包括装设在风机壳体上的第二转轴、装在第二转轴上且位于风机壳体内的第二叶轮12。优选地,第二叶轮12位于第二气流通道52的中心线l的另一侧。第二叶轮12外周与风机壳体之间形成有第三气流通道53。第二转轴装设在风机壳体上。优选地,第二转轴装设在风机壳体的底板200上。第二叶轮12转动从而带动从第二进风口2进入风机壳体内的气流朝向出风口3运动。优选地,第一驱动电机4的第二转轴从风机壳体的底板200插入风机壳体内,第二叶轮12固定设置在第二转轴上。第一驱动电机4驱动第二转轴转动。。本实施例中,第一叶轮11、第二叶轮12对称设置在第二气流通道52的中心线l的两侧。第二叶轮12外周与风机壳体之间形成有第三气流通道53。第一气流通道51、第三气流通道53在第二气流通道52上汇合。该实施例中,第一气流通道51、第三气流通道53中流动的气流同时作用,带动在第二气流通道52内的气流由第二进风口2向出风口3运动,从而实现从第二进风口2进入的点绕后的冷焰火原料的更好的加速效果。优选地,第一叶轮11、第二叶轮12为対置式设置。风机壳体内围绕第二叶轮12形成有第三气流通道53。第三气流通道53中的气流为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运动。

当需要将点燃后的冷焰火原料竖直向下加速并排出时,则将第一叶轮11设置为顺时针旋转,将第二叶轮12设置为逆时针旋转,如图14所示箭头方向。

当需要将点燃后的冷焰火原料竖直向上加速并排出时,则将第一叶轮11设置为逆时针旋转,将第二叶轮12设置为顺时针旋转。

实施例2

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第一叶轮11、第二叶轮12错开设置。优选地,第一叶轮11、第二叶轮12在轴线l的两侧错开设置。

本实施中,由于第一叶轮11、第二叶轮12错开设置,因此从第二进风口2进入第二气流通道(52)内的点燃后的冷焰火原料先在第一气流通道(51)中的气流的带动下向出风口3运动,再在第三气流通道(53)中的气流的带动下向出风口3运动,从而实现从第二进风口2进入的点燃后的冷焰火原料的更好的加速效果。

实施例3

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中,可将出风口3的轴向方向与第二进风口2的轴向方向的夹角可设置为90°。这种方式适用于需要在水平方向上对物料进行加速。例如,可将出风口3的轴向方向设置在竖直方向上,第二进风口2的轴向方向设置在水平方向上。点燃后的冷焰火原料(火花)从水平方向进入离心风机10的风机壳体内,第一叶轮11转动,第一气流通道51内气体的流动带动点燃后的冷焰火原料向出风口3运动,实现加速过程,从而从出风口3喷出,形成冷焰火喷放的效果。

可参考专利申请号为201510737018.4、名称为“用于冷焰火喷发设备的冷焰火激发装置及冷焰火喷发设备”对动力单元30、第二驱动电机6、储料单元40进行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发明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发明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专利涵盖范围之内。在阅读了本发明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各种等价形式的修改均落入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