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重竞技搏击力量、速度测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45936发布日期:2019-08-16 22:24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一种重竞技搏击力量、速度测试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运动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重竞技搏击力量、速度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重竞技搏击运动是全身发力的多关节复合运动,打击的效果主要取决于下肢蹬伸,躯干扭转,伸臂缠绕三个环节的用力,因此增加训练者多关节复合运动的专项力量是有效提高竞技能力效果的基础,专项力量训练方式应尽量与该运动的动作路线、幅度相近似。现有的相关训练器械无法根据训练者的高度进行调节、无法自动复位,且无法提供主动力带动训练者进行练习。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难题,提供一种重竞技搏击力量、速度测试装置,辅助重竞技搏击练习者进行重竞技搏击练习。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重竞技搏击力量、速度测试装置,包括底板,在底板上设有人偶底座和至少一组配重机构;

在所述人偶底座的上方设置有人偶;

所述人偶底座包括升降机构和复位机构;

所述配重机构位于人偶底座的后方。

所述升降机构包括丝杠底座、梯形丝杠、梯形螺母;

所述梯形丝杠的下端安装在丝杠底座内;

所述梯形螺母位于丝杠底座的上方,且套在所述梯形丝杠上;

所述丝杠底座为圆柱体结构,在丝杠底座的中心开有与其同轴线的中心通孔,在所述丝杠底座的下端设有翻边,在翻边上设置有安装孔;

所述梯形丝杠与梯形螺母配合实现上升和下降;

或者所述升降机构包括:直线轴承、垂直升降轴、推杆电机;所述垂直升降轴与推杆电机连接,推杆电机能够带动垂直升降轴沿直线轴承上升和下降。

所述复位机构包括平行设置的上底盘、下底盘,所述下底盘位于上底盘的下方;

在所述上底盘、下底盘之间设有多组复位弹簧;所有复位弹簧的上端均与上底盘的下端面固定连接,下端均与下底盘的上端面固定连接;所有复位弹簧在圆周上均布。

或者,在所述上底盘、下底盘之间设有扭力弹簧,在所述扭力弹簧上设有扭力传感器;

或者,在所述上底盘、下底盘之间设有旋转气缸;在所述旋转气缸上设有进气孔和排气孔,所述进气孔通过进气管路与第一气压调节阀连接,第一气压调节阀与电磁阀连接,所述排气孔通过排气管路与第二气压调节阀连接,第二气压调节阀与所述电磁阀连接,所述电磁阀通过管路与压缩空气源连接。

所述升降机构设置在复位机构的下方,所述人偶设置在复位机构的上方;

所述人偶与复位机构中的上底盘的上端面固定连接;所述升降机构的底部固定安装在所述底板上;

所述升降机构的上端与复位机构中的下底盘的下端面连接,能够带动复位机构上升和下降。

所述升降机构设置在复位机构的上方,所述人偶设置在升降机构的上方;

所述复位机构的上底盘与升降机构的底部连接;

所述升降机构的上端与人偶连接,能够带动人偶上升和下降;

所述复位机构的下底盘固定安装在底板上;或者在所述下底盘与底板之间安装有回转平台和回转步进电机,当回转步进电机带动回转平台进行回转时,通过复位机构带动升降机构进行回转;所述回转平台的回转角度为正负45度。

每组所述配重机构均包括配重梯形丝杠、配重梯形丝杠螺母和配重杠铃片;

在所述底板上开有丝杠安装孔,配重梯形丝杠的下端通过螺纹安装在所述丝杠安装孔内;

多个配重杠铃片依次从上之下套在所述配重梯形丝杠上,所述配重梯形丝杠螺母与所述配重梯形丝杠配合,且位于最上端的配重杠铃片的上方,将所有配重杠铃片压紧。

所述重竞技搏击力量、速度测试装置包括三组配重机构,三组配重机构在圆周上均布,即三者的配重梯形丝杠的轴线平行设置,三个轴线在底板上的投影点在圆周上均布,三个投影点所在的圆的圆心与人偶底座的中心在同一条直线上,将该直线作为中心线,第一组配重机构的配重梯形丝杠的轴线与该直线垂直相交,另外两组配重机构的配重梯形丝杠的轴线对称分布在该直线的两侧。

在所述底板上设置有栅栏;

所述栅栏包括两段弧形栅栏,两段弧形栅栏均设置在配重机构的后方;两段弧形栅栏的轴线与所述中心线垂直相交,两段弧形栅栏的中部相互外切;两段弧形栅栏位于同一侧的上端通过上横梁连接,位于同一侧的下端通过下横梁连接;

或者所述栅栏包括一段弧形栅栏,其轴线与所述中心线垂直相交;在所述底板上设置有弧形轨道,所述弧形栅栏的底部能够沿弧形轨道移动;在练习者练习时,所述弧形栅栏位于配重机构与人偶底座之间,不练习时,沿弧形轨道移动弧形栅栏,使其位于配重机构的后方;

在所述弧形栅栏的上端的两侧设有推拉把手;通过推拉把手可以方便地推动整个装置;

人偶底座两侧的底板的边缘均设计为弧形,当弧形栅栏位于配重机构与人偶底座之间时,人偶底座两侧的底板的弧形边缘分别与所述弧形栅栏的两侧相外切;

在所述弧形栅栏面向人偶底座的表面上设置有弹性防撞击层;

在所述弧形栅栏上设有多个连接圆环,在每个连接圆环上连接有拉力传感器;每个拉力传感器的一端与连接圆环连接;另一端与拉力弹力带的一端连接;

所述拉力弹力带的另一端能够与位于配重机构后方的练习者连接;

或者在所述人偶上也设置有多个连接圆环,所述拉力弹力带的另一端在人偶上缠绕至少一圈后与人偶上的连接圆环连接。

在所述底板上安装有多个升降地脚,其包括地脚丝杠、地脚螺母和底座块;

在所述底板上开有地脚丝杠安装孔,所述地脚丝杠安装在所述地脚丝杠安装孔内;

所述地脚丝杠的上端位于底板的上方,与升降螺母配合,下端位于底板的下方,通过螺纹与位于底板下方的所述底座块连接;

在所述底板的下方安装有多个万向活动轮和多个吸盘;

优选地,在所述人偶上设置有多个压力传感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人偶可绕轴水平面内旋外转,人偶体内的扭力传感装置能自动旋转复位,能够记录扭力、扭转角度;通过气动装置产生快速拧转力;可远程操纵气动装置带动练习者练习;

通过升降地脚的支撑,能够解放装置下的万向活动轮,使之从固定支撑变成滑动支撑;

人偶后置栅栏利用弹性保护材料,同时可以沿着弧形轨道旋前,起到遮挡杠铃片,防止运动员失手撞击后面杠铃等装置的作用,后置栅栏旋转前后可以反向拴住练习者起到节省原料和空间的作用;弧形轨道旋转前后,后部双支撑杆安置推拉把手,方便通过滑动支撑的万向活动轮,移动整体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立体图;

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俯视图;

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主视图;

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主视图;

图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主视图;

图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主视图;

图7-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的立体图;

图7-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的主视图;

图7-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的旋转气缸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六的立体图;

图9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七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的重竞技搏击力量、速度测试装置包括底板,在底板上设有人偶底座、至少一组配重机构、栅栏;在所述人偶底座的上方设置有人偶;所述人偶底座包括升降机构、复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可以采用现有的多种升降机构,例如直线电机,采用线控和遥控进行控制,例如类似千斤顶的升降机构,也可以采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给出的丝杠、螺母组合,即包括丝杠底座、梯形丝杠和梯形螺母,所述梯形丝杠的下端安装在所述丝杠底座内,所述梯形丝杠的上端从丝杠底座的中心孔中伸出;所述梯形螺母位于丝杠底座的上方,套在所述梯形丝杠上,与梯形丝杠配合,采用手动旋转或者采用电机带动梯形螺母旋转,实现梯形丝杠的上升和下降。所述升级机构能够实现最低距离地面70厘米,最高距离地面90厘米,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计。所述丝杠底座为圆柱体结构,在圆柱体的中心开有与其同轴线的中心通孔,在所述丝杠底座的下端设有翻边,在翻边上设置有安装孔。所述复位机构包括平行设置的上底盘、下底盘,所述下底盘位于上底盘的下方。

所有配重机构设置在人偶的后方,每组配重机构包括配重梯形丝杠9、配重梯形丝杠螺母8和配重杠铃片7,在底板上开有丝杠安装孔,配重梯形丝杠9的下端设有螺纹,通过螺纹安装在所述丝杠安装孔内,多个配重杠铃片依次从上之下套在所述配重梯形丝杠9上,在最上端的配重杠铃片上方安装所述配重梯形丝杠螺母。可以根据需要在底板上设置多组配重机构,例如在下面的实施例中均采用的是三组配重机构,三组配重机构在圆周上均布,即三者的配重梯形丝杠的轴线平行设置,三个轴线在底板上的投影点在圆周上均布,该圆的圆心与人偶底座的中心在同一条直线上,将该直线作为装置的中心线,其中第一组配重梯形丝杠的轴线与该直线垂直相交,另外两组配重梯形丝杠的轴线对称分布在该直线的两侧。

为了安装稳固以及调节底板的水平度,在所述底板的下方安装有多个吸盘,由于受到各种地面条件的限制,吸盘式固定不能完全发挥其作用,也可以在底板上安装多个升降地脚6,其包括地脚丝杠、地脚螺母和底座块,在所述底板上开有地脚丝杠安装孔,所述地脚丝杠安装在所述地脚丝杠安装孔内,地脚丝杠的上端位于底板的上方,与升降螺母配合,下端位于底板的下方,在下端设有螺纹,通过螺纹与位于底板下方的所述底座块连接。为了更好地保证稳固性,设置的升降地脚的连线呈等腰或者等边三角形的结构。

为了移动方便,在底板的下方安装有万向活动轮10,当需要移动时,上移底座块,使万向活动轮与地面接触,移动整个装置到位后,下降底座块,使底座块与地面接触,万向活动轮与地面不再接触。为了移动时的稳定性,设置的万向活动轮的连线呈等腰或者等边三角形的结构。

为了测量练习者对人偶的击打力,在人偶上还设置有多个压力传感器。为了测量练习者的速度,可以在配重杠铃处安置惯性飞轮,利用绳索将人偶与惯性飞轮连接,通过惯性飞轮测量练习者的速度。

本实用新型装置的实施例如下:

实施例一:

如图1到图3所示,所述升降机构设置在复位机构的下方,所述人偶设置在复位机构的上方;具体来说,所述人偶与复位机构中的上底盘的上端面固定连接;所述丝杠底座固定安装在底板上,通过在丝杠底座的安装孔中插入螺栓将丝杠底座与底板连接,所述梯形丝杠的上端从丝杠底座的中心孔中伸出后与复位机构中的下底盘的下端面连接。所述栅栏设置在配重机构的后方,包括两段相切的弧形栅栏,两个弧形栅栏的轴线与所述中心线垂直相交,两个弧形栅栏的中部相切连接;两个弧形栅栏的同一侧的上端和下端分别通过上横梁、下横梁连接。所述复位机构包括复位弹簧,在上底盘、下底盘之间设置所述复位弹簧,复位弹簧的上端与上底盘固定连接,下端与下底盘固定连接。上底盘、下底盘均为正方形,在正方形的四个角上分别设置一个复位弹簧,复位弹簧的轴线与上底盘、下底盘垂直,或者上底盘、下底盘为直径相等的圆形,在圆形的边缘设置四个在圆周上均布的复位弹簧,复位弹簧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增减。也可以根据需要,用聚氨酯橡胶部件代替复位弹簧,这样可以减少使用时的噪声。

实施例二:

如图4所示,包括模拟人偶1、升降用梯形丝杠螺母2、丝杠底座3、升降梯形丝杠4、4组复位弹簧5、可升降地脚6、配重杠铃片7、配重梯形丝杠螺母8、配重梯形丝杠9、万向活动轮10。升降机构采用梯形丝杠和梯形丝杠螺母配合来实现。所述升降机构设置在复位机构的上方,所述人偶设置在升降机构的上方。具体来说,所述复位机构的下底盘固定安装在底板上,在所述复位机构的上底盘上开有孔,与所述丝杠底座3的翻边上的安装孔对应,通过在丝杠底座3的安装孔中插入螺栓将丝杠底座3与上底盘连接,所述升降用梯形丝杠4的上端从丝杠底座3的中心孔中伸出后与人偶的底部连接。所述升降用梯形丝杠螺母2设置在丝杠底座3的上方,当升降用梯形丝杠4旋转时,通过升降用梯形丝杠螺母,所述升降用梯形丝杠带动人偶上升和下降。实施例二中的所述复位机构与实施例一的复位机构的结构相同。

实施例三:

如图5所示,包括模拟人偶1、4组复位弹簧5、可升降地脚6、配重杠铃片7、配重梯形丝杠螺母8、配重梯形丝杠9、万向活动轮10、直线轴承11、垂直升降轴12、推杆电机13、底座14、回转步进电机15、回转平台16。复位机构位于升降机构的下方,模拟人偶1位于升降机构的上方。所述升降机构包括推杆电机13、垂直升降轴12、直线轴承11,推杆电机13带动垂直升降轴12旋转,垂直升降轴12通过直线轴承11带动人偶1实现上升和下降。在所述复位机构的下方还设置有回转平台16,所述复位机构的底盘安装在回转平台16上,所述回转平台16由回转步进电机15提供回转动力,回转的角度为正负45度。实施例三中的所述复位机构与实施例一的复位机构的结构相同。

实施例四:

如图6所示,与实施例一的结构相同,但是其栅栏与实施例一中的栅栏不同,该栅栏包括一个弧形栅栏,其设置在配重机构与人偶之间,弧形栅栏的圆心位于配重机构一侧。在底板上设置有弧形轨道,所述弧形栅栏的底部能够沿弧形轨道移动,在练习者练习时,所述弧形栅栏在配重机构与人偶之间,不练习时,可以沿弧形轨道移动弧形栅栏,使得其位于配重杠铃的后方,在弧形栅栏的上端的两侧设有推拉把手,通过推拉把手可以方便地推动整个装置。该栅栏起到遮挡杠铃片,防止运动员失手撞击后面杠铃等装置的作用,栅栏能够前后旋转,可以反向拴住练习者,节省了原料和空间;另外,为了便于练习者更好地与人偶进行重竞技搏击,人偶两侧的底板的边缘设计为弧形,当弧形栅栏位于人偶底座与配重机构之间时,两侧的弧形边缘分别与所述弧形栅栏的两侧相外切。为了防止运动员因绊倒或撞击产生损伤,在所述弧形栅栏面向人偶底座的表面上设置有弹性防撞击层。

实施例五:

如图7-1到图7-3所示,与实施例四的栅栏、升降机构相同,但是复位机构采用的是旋转气缸,具体包括:旋转气缸702,在旋转气缸702上设有进气孔701和排气孔703,所述进气孔701与进气压缩空气管704连接,进气压缩空气光704与第一气压调节阀705连接,第一气压调节阀与电磁阀706连接,所述排气孔703与排气空气管连接,排气空气管与第二气压调节阀708连接,第二气压调节阀708与电磁阀706连接,电磁阀706通过管路与压缩空气源707连接。实际使用时,通过调节进气孔、排气孔的气压调节旋转气缸扭矩,通过旋转气缸产生快速拧转力,可以远程操纵旋转气缸带动练习者进行练习。

实施例六:

如图8所示,与实施例四的栅栏、升降机构相同,但复位机构采用的是扭力弹簧801,在扭力弹簧801上设置有扭力传感器802,通过扭力传感器能够记录练习者的扭力和扭转角度。

实施例七:

如图9所示,在上述6个实施例中的任意一个栅栏905上设有多个连接圆环901,连接圆环的具体位置根据实际测试的需要来确定。在每个连接圆环901上连接有拉力传感器902,每个拉力传感器902的一端与连接圆环901连接,另一端与拉力弹力带903的一端连接,拉力弹力带903的另一端与练习者904连接,当练习者904拉动拉力弹力带903时,拉力传感器902产生变形时输出拉力数据,数据能够输出到显示器上进行显示。这样能够节省空间,并提高本装置的利用率。

实施例八:

在所述人偶上也设置连接圆环901,在每个连接圆环901上连接有拉力传感器902,每个拉力传感器902的一端与连接圆环901连接,另一端与拉力弹力带903的一端连接,与实施例七不同之处在于:所述拉力弹力带的另一端不是直接与练习者连接,而是在人偶上缠绕至少一圈后与人偶上的连接圆环连接,人偶上的连接圆环的具体位置根据实际测试的需要来确定。当练习者对人偶进行扭转时,通过拉力传感器测量练习者施加于人偶的扭转力和扭转角度的同时,记录拉力弹力带在人偶身上不同角度扭转产生的位移,以便结合扭转力、扭转角度、拉力弹力带位移长度、拉力弹力带位于栅栏端(水平、垂直)的角度、拉力弹力带位于人偶端(水平、垂直)的角度,对人偶的运动进行空间、时间、力、角度等的多维分析。

上述重竞技搏击力量、速度测试装置的使用方法如下:

(1)上移底座块,使万向活动轮与地面接触,将装置移动到位后,下降底座块,使底座块、吸盘与地面接触,将装置固定住;

(2)调整所述升降机构,将人偶的高度调整到与训练者匹配的高度;

(3)将人偶通过绳索与惯性飞轮连接;

(4)练习者与人偶面对面,与人偶进行重竞技搏击,在重竞技搏击过程中通过人偶上的压力传感器测量练习者的力量,通过惯性飞轮测量练习者的速度;

或者通过调节旋转气缸的拧转力,通过人偶带动练习者进行重竞技搏击;

或者练习者站在栅栏的后方,练习者通过多个拉力弹力带与栅栏上的拉力传感器连接,当练习者拉动拉力弹力带时,通过拉力传感器测量练习者的拉力。

或者将所述拉力弹力带的另一端在人偶上缠绕至少一圈后与人偶上的连接圆环连接;当练习者对人偶进行扭转时,通过拉力传感器测量练习者施加于人偶的扭转力和扭转角度的同时,记录拉力弹力带在人偶身上不同角度扭转产生的位移。

上述技术方案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而言,在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原理的基础上,很容易做出各种类型的改进或变形,而不仅限于本实用新型上述具体实施例所描述的结构,因此前面描述的只是优选的,而并不具有限制性的意义。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