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网球教学训练用捡球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22072发布日期:2019-09-20 22:09阅读:419来源:国知局
一种网球教学训练用捡球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网球教学相关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网球教学训练用捡球装置。



背景技术:

在网球训练时,其训练场地常常散落着大量的网球,若采用人工弯腰的方式捡球,将极大的增加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且工作人员的效率将随着其工作的时间逐步的降低,不利于快速的将网球捡起,为了增加工作人员捡球的效率,研究设计了一种网球教学训练用捡球装置,且能便于工作人员快速的捡起网球。

但是现有网球教学训练用捡球装置在使用过程中,网球会不断的集聚在捡球的框中,随着框中网球的增多,工作人员将需要耗费较大的力气移动该装置,以及需要耗费较大的力气下压框体,以便于继续捡球。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网球教学训练用捡球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现有网球教学训练用捡球装置中网球过多时,需要工作人员耗费较大的力气移动装置,以及需要耗费较大的力气下压框体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网球教学训练用捡球装置,包括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下端连接有万向脚轮,且支撑架的内侧连接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的两端分别贯穿支撑架的前后两侧,且螺纹杆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推拉杆的两端,所述支撑架的上端通过连接板与收集框相连接,且支撑架的上表面连接有支撑板,所述螺纹杆的外侧连接有撑顶结构,且撑顶结构的上下两端分别连接于滑槽和罩框上,并且滑槽设置于支撑板上,所述罩框的上表面通过折叠软管与管道板相连接,且管道板的内部设置有通道,所述通道内部的上端和折叠软管内部的下端分别连接有上连接环和下连接环,且上连接环和下连接环的内侧均通过复位转轴与挡板相连接,所述下连接环之间通过连接块贯穿位移槽相连接,且位移槽设置于管道板和折叠软管上,并且最外侧的下连接环通过连接块贯穿位移槽与套管相连接,所述套管连接于轴杆的外侧,且轴杆的下端通过蜗轮蜗杆结构与螺纹杆相连接,并且轴杆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收集框和支撑架上。

优选的,所述罩框通过折叠软管与通道贯通连接,且通道均匀的分布于管道板内。

优选的,所述撑顶结构包括2个套环、3个连接轴、2个连接臂、2个支撑臂和2个滚轮,且2个连接臂的一端均通过连接轴分别与2个套环的下侧相连接,并且2个连接臂的一端通过连接轴连接于罩框上,同时套环的上侧通过支撑臂与滚轮相连接,滚轮连接于滑槽内。

优选的,所述套环的内侧采用螺纹连接的方式与螺纹杆相连接,且2个套环内侧的螺纹方向相反。

优选的,所述轴杆的外侧采用螺纹连接的方式与套管相连接,且轴杆的两端均采用轴承连接的方式分别与收集框和支撑架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挡板为转动结构,且挡板的转动角度范围为0-90°,并且挡板的转动区域范围为复位转轴的水平面上方。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网球教学训练用捡球装置能便于工作人员移动,且能将捡起的球输送至收集框中,以免网球集聚在装置的下方,从而能便于工作人员处理捡起的网球,并且能轻松的下压罩框,以便于将网球捡入该装置内,有利于减小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1、万向脚轮的设置,能便于该装置的移动,避免了以往的捡球装置,需要工作人员耗费较大的力气去移动,有利于工作人员轻松的使用该装置;

2、推拉杆、螺纹杆、蜗轮蜗杆结构、轴杆、套管和下连接环的设置,能将进入下连接环上的网球输送至收集框中,有利于工作人员处理捡起的网球;

3、推拉杆、螺纹杆、撑顶结构、支撑板和折叠软管的设置,能便于工作人员轻松的下压罩框,从而能便于轻松的将网球捡入该装置的内部,有利于减小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支撑架剖视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螺纹杆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管道板侧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图4中A点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1、支撑架;2、万向脚轮;3、螺纹杆;4、推拉杆;5、连接板;6、收集框;7、折叠软管;8、罩框;9、撑顶结构;901、套环;902、连接轴;903、连接臂;904、支撑臂;905、滚轮;10、支撑板;11、蜗轮蜗杆结构;12、轴杆;13、套管;14、滑槽;15、通道;16、下连接环;17、上连接环;18、位移槽;19、连接块;20、复位转轴;21、挡板;22、管道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网球教学训练用捡球装置,包括支撑架1,支撑架1的下端连接有万向脚轮2,且支撑架1的内侧连接有螺纹杆3,螺纹杆3的两端分别贯穿支撑架1的前后两侧,且螺纹杆3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推拉杆4的两端,支撑架1的上端通过连接板5与收集框6相连接,且支撑架1的上表面连接有支撑板10,螺纹杆3的外侧连接有撑顶结构9,且撑顶结构9的上下两端分别连接于滑槽14和罩框8上,并且滑槽14设置于支撑板10上,罩框8的上表面通过折叠软管7与管道板22相连接,且管道板22的内部设置有通道15,通道15内部的上端和折叠软管7内部的下端分别连接有上连接环17和下连接环16,且上连接环17和下连接环16的内侧均通过复位转轴20与挡板21相连接,下连接环16之间通过连接块19贯穿位移槽18相连接,且位移槽18设置于管道板22和折叠软管7上,并且最外侧的下连接环16通过连接块19贯穿位移槽18与套管13相连接,套管13连接于轴杆12的外侧,且轴杆12的下端通过蜗轮蜗杆结构11与螺纹杆3相连接,并且轴杆12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收集框6和支撑架1上。

罩框8通过折叠软管7与通道15贯通连接,且通道15均匀的分布于管道板22内,能便于网球通过罩框8进入折叠软管7内,再由折叠软管7进入通道15内。

撑顶结构9包括2个套环901、3个连接轴902、2个连接臂903、2个支撑臂904和2个滚轮905,且2个连接臂903的一端均通过连接轴902分别与2个套环901的下侧相连接,并且2个连接臂903的一端通过连接轴902连接于罩框8上,同时套环901的上侧通过支撑臂904与滚轮905相连接,滚轮905连接于滑槽14内,能便于省力的使罩框8向下移动,以便于将罩框8将网球挤入折叠软管7内,有利于工作人员使用该装置捡球。

套环901的内侧采用螺纹连接的方式与螺纹杆3相连接,且2个套环901内侧的螺纹方向相反,能便于2个套环901在螺纹杆3转动时,相互靠近或者相互远离。

轴杆12的外侧采用螺纹连接的方式与套管13相连接,且轴杆12的两端均采用轴承连接的方式分别与收集框6和支撑架1相连接,能在轴杆12转动时,套管13在其上移动。

挡板21为转动结构,且挡板21的转动角度范围为0-90°,并且挡板21的转动区域范围为复位转轴20的水平面上方,能便于网球进入挡板21的上方,且能避免网球从挡板21的上方进入挡板21的下方。

工作原理:首先通过万向脚轮2将该网球教学训练用捡球装置移动至使用场地,在使用时,先通过万向脚轮2将该网球教学训练用捡球装置移动至落在场地上的网球处,使得网球处于罩框8的下方,再转动推拉杆4,使得推拉杆4带动螺纹杆3转动,进而使得罩框8在撑顶结构9的作用下向网球移动(折叠软管7能避免管道板22随罩框8一同移动),直至罩框8将网球挤压至折叠软管7内,在此过程中,网球使得挡板21向上转动,待网球完全进入折叠软管7内后,挡板21将在复位转轴20的作用下反向转动,从而避免网球从折叠软管7内漏出;

此时,将推拉杆4反向转动至垂直于支撑架1上表面,在此过程中,推拉杆4带动螺纹杆3反向转动,进而通过蜗轮蜗杆结构11使得轴杆12转动,从而使得轴杆12上的套管13向上移动,以便于通过连接块19将折叠软管7内部下端的下连接环16移动至通道15内上连接环17的下端(在推拉杆4正向转动时,下连接环16将从上连接环17的下端移动至折叠软管7内部的下端);

在下连接环16移动至与上连接环17下表面接触时,将使得网球通过上连接环17进入收集框6内,从而完成网球的捡球,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指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为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内容的限制。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