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滑雪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60822发布日期:2020-05-22 21:33阅读:609来源:国知局
一种滑雪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滑雪用品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滑雪板。



背景技术:

现有的滑雪板形态笨重,携带、存放不方便,并且对于新手而言难于启停、转弯,且容易摔跤,无形中影响了人们对滑雪的体验热情。

此外,现有滑雪板穿戴较为繁琐,若穿戴不当反而会影响滑雪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因此,如何获得一种操作简单、收纳便捷的滑雪板成为本领域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滑雪板,小巧便携,操作简单,使用安全,男女老少皆可使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滑雪板,包括板体和束带;板体包括一体成型的底板,侧板和后挡板;底板前端向上翘起;底板底面延长度方向设置有至少两条凸棱,底板底面的尾端沿宽度方向向上凹陷形成凹槽;底板顶面设置有镂空踏架;后挡板位于底板顶面的尾端,并且后挡板高度高于镂空踏架;侧板围绕于底板两侧,并且侧板高度高于镂空踏架;束带为两条,每条束带的两端分别安装于两侧侧板上。

本实用新型底板底面延长度方向设置有至少两条凸棱,有助于滑行;底板底面的尾端沿宽度方向向上凹陷形成凹槽,可用于辅助停止滑行;底板顶面设置有镂空踏架,减轻滑雪板重量的同时提高滑行的稳定性;后挡板位于底板顶面的尾端,与束带配合固定穿戴位置,使得穿戴牢固,提高安全性;侧板高度高于镂空踏架,为滑行提供保护。

优选地,凸棱为四条,在底板底面等间距分布,其中位于底板底面两边缘的两条凸棱上分别嵌合有一金属条。

凸棱的分布使滑行更为稳定,金属条的设置方便滑行过程中转向、控制速度。

优选地,凸棱由凹槽边缘延伸至底板底面前端,并且凸棱的高度在底板底面前端逐渐减小;减少前端摩擦阻力,使滑行速度更快。

优选地,每条束带均包括第一带和第二带;第一带与第二带分别可拆卸地安装于两侧侧板上;第一带上安装有卡扣件;第二带上具有多个卡槽,第二带通过卡槽可调节地连接于卡扣件上。

可根据使用者鞋子大小调整束带连接长度,进而使滑雪板适用性更强。

优选地,第一带及第二带分别通过螺栓连接于两侧侧板上,方便第一带及第二带拆卸更换及调节。

优选地,第一带和/或第二带上开设有多个用于固定螺栓的调节孔,可用于调节长短。

优选地,卡扣件包括u型架,第一扳手和第二扳手;u型架包括一体成型的两u型架侧部和一u型架底部;u型架底部固定于第一带上;第一扳手通过第一轴连接于两u型架侧部之间,并且第一轴上安装有第一扭簧,第一扭簧使第一扳手在未受外力扳动状态压紧u型架底部;第一扳手受外力扳动状态下与u型架底部之间形成可通过第二带的间隔;

第二扳手的一端具有两个卡头;第二扳手通过第二轴连接于两u型架侧部上,并且第二轴上安装有第二扭簧;第二扳手在未受外力扳动状态与u型架底部之间具有可通过第二带的间隔;第二扳手受外力扳动过程中,两个卡头可分别契合于第二带上相邻的两格卡槽内;第二扭簧给予第二扳手回复至未受外力扳动状态的力。

第二带穿插于第一扳手与u型架底部之间,第一扳手受第一扭簧的力可卡于卡槽上,使第二带相对于第一带固定,进而将使用者鞋子位置固定住;扳动第一扳手,第二带可在第一扳手与u型架底部之间自由进出。

扳动第二扳手过程中,两个卡头依次契合于第二带上相邻的两格卡槽内,进而推动第二带朝向第一扳手与u型架底部之间穿动。第二带穿动时卡槽推动第一扳手,即每穿动一个卡槽的距离,第一扳手自动弹起并卡住下一格卡槽。反复扳动第二扳手,即可逐步紧固束带。在无其他外力扳动第一扳手的情况下,第一带与第二带的连接长度不会延长,因此,束带系紧后不会松脱,使用安全。

优选地,第二扳手上具有一个开口;第二扳手处于未受外力扳动状态时扣合于两u型架侧部上,并且开口套于第一扳手外。

经由上述的技术方案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公开提供了一种小巧便携、操作简单、使用安全的滑雪板,男女老少皆可使用,为家庭必备滑雪装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附图为本实用新型侧视图。

图2附图为本实用新型仰视图。

图3附图为本实用新型立体图。

图4附图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带与第二带分解状态示意图。

图5附图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带与第二带组合状态示意图。

图6附图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扳手受外力扳动状态示意图。

图7附图为本实用新型第二扳手扳动状态一示意图。

图8附图为本实用新型第二扳手扳动状态二示意图。

附图标记:1.底板;101.凹槽;102.凸棱;103.镂空踏架;2.侧板;3.后挡板;4.金属条;5.第一带;501.调节孔;6.第二带;601.卡槽;7.卡扣件;701.u型架;7011.u型架侧部;7012.u型架底部;702.第一扳手;703.第二扳手;7031.第一卡头;7032第二卡头;8.缓冲垫。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3所示,一种滑雪板,包括板体和束带;板体包括一体成型的底板1,侧板2和后挡板3。

底板1前端向上翘起;底板1底面的尾端沿宽度方向向上凹陷形成凹槽101,底板1底面延长度方向等间距并列设置有四条凸棱102,四条凸棱102均由凹槽101边缘延伸至底板1底面前端,并且凸棱102的高度在底板1底面前端逐渐减小。位于底板1底面两边缘的两条凸棱102上分别嵌合有一金属条4。底板1顶面设置有镂空踏架103。

侧板2围绕于底板1两侧,并且侧板2高度高于镂空踏架103。

后挡板3位于底板1顶面的尾端,并且后挡板3高度高于镂空踏架103。

束带为两条,均用于固定鞋面(两条束带的长度、宽度可根据实际情况分别进行调整)。每条束带均包括第一带5和第二带6。

第一带5一端通过螺栓安装于底板1一侧侧板2上,并且第一带5上开设有多个用于固定螺栓的调节孔501,可用于调节长短。

第一带5的另一端顶面(穿戴好后背向底板1的一面)安装有卡扣件7,底面(穿戴好后朝向底板1的一面)安装有缓冲垫8。

第二带6一端通过螺栓安装于底板1另一侧侧板2上,第二带6上具有多个卡槽601,第二带6通过卡槽601可调节地连接于卡扣件7上,进而调节第一带5与第二带6的连接长度。

本实用新型穿戴时,使用者踩踏于镂空踏架103上,鞋后跟顶住后挡板3;通过卡槽601与卡扣件7的配合于鞋面系紧两条束带,即完成穿戴。

由于本实用新型轮廓仅略大于使用者的鞋子,因此穿戴好后行走方便。滑动时脚微动方向,由于金属条4的设置即可方便转向;需要停止滑行时,将滑雪板前端微抬,通过凹槽101即可增加与雪面的摩擦。

如图4-8,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中,卡扣件7包括u型架701,第一扳手702和第二扳手703。

u型架701截面为u型,包括一体成型的两u型架侧部7011和一u型架底部7012;u型架底部7012一端通过铆钉固定于第一带5上(第一带5上具有用于固定铆钉的铆钉孔),并且u型架底部7012另一端朝向第一带5伸出一插板,插板插入第一带5上的另一铆钉孔内。

第一扳手702通过第一轴连接于两u型架侧部7011之间,并且第一轴上安装有第一扭簧,第一扭簧的两臂固定在两u型架侧部7011上,使第一扳手702在未受外力扳动状态压紧u型架底部7012;第一扳手702受外力扳动状态下与u型架底部7012之间形成可通过第二带6的间隔;当该间隔插入第二带6后,第一扳手702在未受外力扳动状态卡住第二带6上的卡槽601。

第二扳手703的一端具有第一卡头7031和第二卡头7032。

第二扳手703通过第二轴连接于两u型架侧部7011边缘,并且第二轴上安装有第二扭簧,第二扭簧的两臂固定在两u型架侧部7011上。第二扳手703上具有一个开口;第二扳手703处于未受外力扳动状态时扣合于两u型架侧部7011上,并且开口套于第一扳手702外。

第二扳手703在未受外力扳动状态与u型架底部7012之间具有可通过第二带6的间隔;将第二带6插入该间隔,扳动第二扳手703,第二扳手703受外力扳动过程中,第一卡头7031契合于第二带6上的一格卡槽内(图7);随着第二扳手703继续扳动,第一卡头7031向前推动卡槽,第二卡头7032契合于第二带6上的另一格卡槽中(图8),使第二带6朝向第一扳手702方向穿动;第二带6穿动时卡槽推动第一扳手702,即每穿动一个卡槽的距离,第一扳手702自动弹起并卡住下一格卡槽。松开第二扳手703后,第二扭簧给予第二扳手703回复至未受外力扳动状态的力,第二扳手703回复至未受外力扳动状态;而此过程中由于第一扳手702卡住卡槽,因此,第二带6不会随第二扳手703回复而退回。如此反复扳动第二扳手703即可收紧束带。

如需松开或解开束带,可扳动第一扳手702,第二带6可在第一扳手702与u型架底部7012之间自由进出。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