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术后康复治疗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412332发布日期:2020-10-02 08:34阅读:99来源:国知局
宫颈癌术后康复治疗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企业器材领域,尤其是涉及宫颈癌术后康复治疗装置。



背景技术:

公知的,宫颈癌的发病率非常高,在女性患者中是仅次于乳腺癌的第二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宫颈癌的发病一般认为呈双峰状,即35-39岁和60-64岁。随着宫颈细胞涂片的普遍开展,宫颈癌的检出率明显提高,死亡率也随之不断下降;做宫颈癌手术后会导致排尿困难,所以患者需要对阴道、盆底肌以及膀胱进行康复锻炼,很多患者因为缺乏锻炼,腰部柔韧性很差,现有的装置无法针对性对患者的阴道、盆底肌以及膀胱锻炼,还不能训练腰部柔韧性,为此提出宫颈癌术后康复治疗装置解决上述中所提到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宫颈癌术后康复治疗装置,能够对患者的阴道、盆底肌以及膀胱做针对性的锻炼,在锻炼的同时还可以被动的训练腰部柔韧性,有效地解决了上述背景中所提到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宫颈癌术后康复治疗装置,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上端前侧安装有两个可向外侧移动的脚踏板,所述脚踏板后端表面均固定连接有向内侧弯曲的弧形板,两个弧形板另端内侧表面均固定连接有弧形齿圈,两个弧形齿圈内侧啮合有一个可前后移动的直齿条,所述直齿条上端安装有可随直齿条前后移动的顶板;所述底板上端安装有圆坐板,圆坐板中心处安装有三个分布均匀的按摩板,所述圆坐板下端安装有可控制三个圆坐板自转的同时又可围绕三个圆坐板中心处公转的结构。

优选的,所述直齿条后端表面固定连接有挡板,挡板后端表面上侧开设有螺纹通孔,螺纹孔内壁螺纹连接有第一螺纹杆,第一螺纹杆后端表面固定连接有梯形手柄,第一螺纹杆前端表面转动连接在顶板后端表面;所述圆坐板上端表面后侧固定连接有靠板,靠板前端表面开设有大矩形通孔,顶板滑动连接在大矩形通孔内壁。

优选的,所述挡板后端表面固定连接有垂直向下的拉杆,拉杆外表面滑动连接有四个牵引伸缩杆,四个牵引伸缩杆后端表面均固定连接有一个键形板,键形板后端表面中部固定连接有螺纹筒,螺纹筒内壁螺纹连接有第二螺纹杆,第二螺纹杆上端表面固定连接有圆手柄;所述底板上端表面后侧固定连接有固定箱,所述键形板和螺纹筒均滑动连接在固定箱内壁,所述第二螺纹杆转动连接在固定箱内壁。

优选的,所述直齿条上端啮合有主动直齿轮,主动直齿轮左端同轴固接第一锥齿轮,第一锥齿轮前端左侧啮合有第二锥齿轮,第二锥齿轮前端同轴固接有第一斜齿轮,第一斜齿轮右端啮合有第二斜齿轮,第二斜齿轮上端同轴固接有恒星齿轮,恒星齿轮外侧啮合有三个分布均匀的行星齿轮,三个行星齿轮外侧啮合有一个内齿圈,三个行星齿轮均与按摩板同轴固接。

本实用新型结构新颖,构思巧妙,操作简单方便,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宫颈癌术后康复治疗装置,患者通过双腿向外侧移动脚踏板,可间接的锻炼患者的阴道、盆底肌以及膀胱,通过可前后移动的顶板,可被动的训练患者腰部的柔韧性,通过转动且又公转的按摩板,可对患者的臀部进行按摩,促进血液循环,整个装置成本低、操作简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宫颈癌术后康复治疗装置的整体外观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宫颈癌术后康复治疗装置的后端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宫颈癌术后康复治疗装置的圆坐板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宫颈癌术后康复治疗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宫颈癌术后康复治疗装置的按摩板下端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宫颈癌术后康复治疗装置的固定箱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宫颈癌术后康复治疗装置的圆坐板剖视图。

图中标号:1-底板、2-脚踏板、3-弧形板、4-弧形齿圈、5-直齿条、6-挡板、7-拉杆、8-牵引伸缩杆、9-螺纹筒、10-第二螺纹杆、11-圆手柄、12-固定箱、13-限位杆、14-第一螺纹杆、15-梯形手柄、16-顶板、17-靠板、18-圆坐板、19-主动直齿轮、20-第一锥齿轮、21-第二锥齿轮、22-第一斜齿轮、23-第二斜齿轮、24-内齿圈、25-行星齿轮、26-恒星齿轮、27-按摩板、28-键形板、29-支撑柱。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7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宫颈癌术后康复治疗装置,包括底板1,所述底板1上端前侧安装有两个可向外侧移动的脚踏板2,所述脚踏板2后端表面均固定连接有向内侧弯曲的弧形板3,两个弧形板3另端内侧表面均固定连接有弧形齿圈4,两个弧形齿圈4内侧啮合有一个可前后移动的直齿条5,所述直齿条5上端安装有可随直齿条5前后移动的顶板16;所述底板1上端安装有圆坐板18,圆坐板18中心处安装有三个分布均匀的按摩板27,所述圆坐板18下端安装有可控制三个圆坐板18自转的同时又可围绕三个圆坐板18中心处公转的结构。

底板1上端表面前侧固定连接有两个支撑柱29,支撑柱29上端表面均固定连接在圆坐板18下端表面,支撑柱29的作用是支撑圆坐板18;患者通过坐在圆坐板18上端表面,双脚放在两个对应的脚踏板2上,双腿向外侧张开,往复做可对患者的阴道、盆底肌以及膀胱进行锻炼,当患者在双腿向外侧撑开脚踏板2时,顶板16会从后向前移动,从而会顶住患者的腰部位置,使患者腰部向前端弯曲,训练患者腰部的柔韧性;在患者做锻炼时,三个按摩板27做自转的同时又可做公转,对患者的臀部进行按摩,有利于新陈代谢,增加局部血液循环。

所述直齿条5后端表面固定连接有挡板6,挡板6后端表面上侧开设有螺纹通孔,螺纹孔内壁螺纹连接有第一螺纹杆14,第一螺纹杆14后端表面固定连接有梯形手柄15,第一螺纹杆14前端表面转动连接在顶板16后端表面;所述圆坐板18上端表面后侧固定连接有靠板17,靠板17前端表面开设有大矩形通孔,顶板16滑动连接在大矩形通孔内壁。

挡板后端表面中部开设有小圆柱通孔,小圆柱通孔内壁滑动连接有限位杆13,限位杆13前端表面固定连接在靠板17后端表面下侧,限位杆13的作用是限制挡板和直齿条的运动,只能使直齿条和挡板前后滑动,弧形板3上端表面后侧均开设有圆柱通孔,圆柱通孔内壁均转动连接有转轴,转轴上端表面均固定连接在圆坐板18下端表面,转轴下端表面均固定连接在底板1上端表面;大矩形通孔上端内壁固定连接有两段滑轨,滑轨下端对应的顶板16上端表面处开设有相应的滑槽,滑轨在滑槽内壁滑动;每个患者的腰部柔韧性不一样,所以需要调节顶板16的顶出距离来配合每个患者柔韧度不同,通过转动梯形手柄15,梯形手柄15转动会带动第一螺纹杆14转动,第一螺纹杆14转动会与挡板6发生相对位移,所以第一螺纹杆14会带动顶板16向前或向后移动,从而调节顶板16向外侧顶出的距离;当患者双腿向外侧撑开脚踏板2时,脚踏板2会带动弧形板3向外侧运动,弧形板3会带动弧形齿圈4转动,弧形齿圈4转动会使直齿条5向前端移动,直齿条5向前端移动会带动第一螺纹杆14向前端移动,第一螺纹杆14向前端移动会带动顶板16向前端移动,顶板16向前端移动会顶着患者的腰部向前弯曲;从而被动的训练腰部的柔韧性。

所述挡板6后端表面固定连接有垂直向下的拉杆7,拉杆7外表面滑动连接有四个牵引伸缩杆8,四个牵引伸缩杆8后端表面均固定连接有一个键形板28,键形板28后端表面中部固定连接有螺纹筒9,螺纹筒9内壁螺纹连接有第二螺纹杆10,第二螺纹杆10上端表面固定连接有圆手柄11;所述底板1上端表面后侧固定连接有固定箱12,所述键形板28和螺纹筒9均滑动连接在固定箱12内壁,所述第二螺纹杆10转动连接在固定箱12内壁。

由于每个患者的腿部力量不一样,可通过调节牵引伸缩杆8的数量来调节患者锻炼时的负载牵引力,如图6所示,通过转动圆手柄11,圆手柄11转动会带动第二螺纹杆10转动,第二螺纹杆10转动会与螺纹筒9发生相对位移,第二螺纹杆10转动会带螺纹筒9向上或向下移动,螺纹筒9向上或者向下移动会带动键形板28向上或者向下移动,键形板28向上或者向下移动会带动牵引伸缩杆8向上或者向下移动,牵引伸缩杆8向下移动时,前端会与拉杆7发生脱离,通过控制牵引伸缩杆8套在拉杆7的数量来间接控制负载牵引力。

所述直齿条5上端啮合有主动直齿轮19,主动直齿轮19左端同轴固接第一锥齿轮20,第一锥齿轮20前端左侧啮合有第二锥齿轮21,第二锥齿轮21前端同轴固接有第一斜齿轮22,第一斜齿轮22右端啮合有第二斜齿轮23,第二斜齿轮23上端同轴固接有恒星齿轮26,恒星齿轮26外侧啮合有三个分布均匀的行星齿轮25,三个行星齿轮25外侧啮合有一个内齿圈24,三个行星齿轮25均与按摩板27同轴固接。

如图4、5、7所示,主动直齿轮19和第一锥齿轮20中心处固定连接有转轴,转轴外表面转动连接有轴承座,轴承座固定连接在圆坐板18下端表面,第二锥齿轮21和第一斜齿轮22中心处固定连接有转轴,转轴外表面转动连接有轴承座,轴承座固定连接在圆坐板18下端表面,恒星齿轮26和第二斜齿轮23中心处固定连接有转轴,转轴转动连接在圆坐板18内壁,内齿圈24固定连接在圆坐板18内壁,行星齿轮25和按摩板27中心处固定连接有转轴,转轴转动连接在圆坐板18内壁;当主动直齿轮19转动时,主动直齿轮19转动会带动第一锥齿轮20转动,第一锥齿轮20转动通过啮合会带动第二锥齿轮21转动,第二锥齿轮21转动会带动第一斜齿轮22转动,第一斜齿轮22转动通过啮合会带动第二斜齿轮23转动,第二斜齿轮23转动会带动恒星齿轮26转动,恒星齿轮26转动通过啮合会带动三个行星齿轮25转动,行星齿轮25转动在与内齿圈24的啮合下会使行星齿轮25做圆周公转转动,行星齿轮25转动会带动按摩板27转动,从而使按摩板27按摩患者臀部。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患者坐在圆坐板18上端表面,通过双腿用力向外侧张开,会使直齿条5向前移动,直齿条5向前端移动会带动顶板16向前移动,被动的训练患者的腰部柔韧性,与此同时,按摩板27开始工作,通过转动梯形手柄15,会调整顶板16移动到前端的极限距离,通过转动圆手柄11,会调节两个弧形板3之间的夹紧力。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代替,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