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骨伤科用锻炼恢复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351355发布日期:2021-08-20 20:24阅读:105来源:国知局
一种骨伤科用锻炼恢复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康复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骨伤科用锻炼恢复装置。



背景技术:

中医骨伤科学是研究防治人体皮肉、筋骨、气血、脏腑经络损伤与疾患的一门科学,中医骨伤科学历史悠久,是在我国各族人民与外伤疾患长期斗争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并形成了丰富的理论体系,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中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医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但是现有技术中,现有的骨伤科的恢复辅助器械大多都比较简单,功能单一,只能对固定部位进行恢复,不仅不方便携带,而且在医院布置设施时也存在较大的工作量。

例如公开号为:cn212700356u的“一种骨伤科用手部护理锻炼装置”,该骨伤科用手部护理锻炼装置第一拉力器、第二拉力器以及大复位拉簧组合而成,所述大复位拉簧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拉力器可拆卸连接,所述大复位拉簧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拉力器可拆卸连接;本实用新型的骨伤科用手部护理锻炼装置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同时具备锻炼手臂与手指的功能,并且可通过拉力计对自身的手臂恢复情况进行观测,通过镂空结构的手握柄与小型风机能够加速握柄内空气流动速度并通过镂空处散出,使握柄与手的接触位置空气流动加快,使手部凉爽不出汗,握柄不会再因为汗液而打滑。

例如公开号为:cn111330226a的“一种骨伤科多功能康复训练装置”,其结构包括活动座椅、康复机,活动座椅与康复机拼装连接,活动座椅由靠座、扶手、底部架体机构组成,靠座与扶手安装连接,本发明患者可坐在活动座椅上通过操控控制代替行走,也可以在设备上进行锻炼,在进行康复训练时,活动座椅与康复机为拼接结构,患者在康复机的辅助下进行上下坐立动作;移脚器实现自动化将脚掌移动起到省力的作用,后支器配合固定实现下肢牢固在脚踏器上,配合上身进行坐立动作;背部升降装置与内扶手起到对患者进行康复动作时的辅助助力,延长了对下肢康复活动的训练时间,必要时只需要医生或家人一点点的帮助即可,使用非常方便。

由上可知,现有的骨伤恢复器械功能比较单一,而且还比较不方便携带和使用,存在结构复杂的同时,使用不便的情况,存在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骨伤科的恢复辅助器械大多都比较简单,功能单一,只能对固定部位进行恢复,不仅不方便携带,而且在医院布置设施时也存在较大的工作,并且存在结构复杂的同时,使用不便的情况的缺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骨伤科用锻炼恢复装置,包括底部架体机构,所述底部架体机构包括底部支撑板,所述底部支撑板的上侧面一端处固定连接有转动连接架,所述转动连接架转动连接有传动触板机构,所述底部架体机构的下侧面上固定安装有一号导向滑轮组,所述转动连接架远离一号导向滑轮组的一侧对应底部支撑板上侧面处固定安装有二号导向滑轮组,所述一号导向滑轮组与二号导向滑轮组均连接在拉伸机构上,所述底部支撑板的上侧面与传动触板机构的下侧之间通过踩踏加重机构连接,所述底部支撑板的上侧面固定安装有推拉加重机构,所述推拉加重机构与传动触板机构之间固定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传动触板机构包括s型踏板,所述s型踏板的上侧面内嵌有多个防滑纹,所述防滑纹的一端上设有转动边,所述转动边与转动连接架之间转动连接,所述s型踏板远离转动边的一端外侧上固定焊接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所在的s型踏板的一侧边两端分别与拉套的两端之间固定连接,所述s型踏板的下侧面上触接有弹板,所述弹板远离s型踏板的一侧边与底部支撑板之间通过铆钉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踩踏加重机构包括限位环,所述限位环相对的两端外侧上均固定有限位滑杆,两个所述限位滑杆分别滑动插接在滑动吊杆的两端上,所述滑动吊杆远离限位环的一侧两端上均垂直固定焊接有双轨架杆,所述双轨架杆远离滑动吊杆的一端垂直固定在载重推行架板上,所述载重推行架板设置在两个限位滑杆之间,所述载重推行架板远离双轨架杆的一侧面上固定焊接有滑动连杆,所述滑动连杆的中间处固定安装有弹簧组,所述双轨架杆上固定有多组加重块。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推拉加重机构包括轴杆,所述轴杆的两端上均转动连接有三号导向滑轮组,每个所述三号导向滑轮组的两端均设有定位支板,所述定位支板与轴杆之间固定连接,所述定位支板的下端与底部支撑板之间固定焊接,每个所述三号导向滑轮组上均对应设有一个一号伸缩拉绳,所述一号伸缩拉绳的一端连接有蜗型弹簧,所述蜗型弹簧的中间处固定有顶杆,所述顶杆的两端对应固定安装在两个定位支板上,所述一号伸缩拉绳远离蜗型弹簧的一端上固定有端头绳固定架,两个所述端头绳固定架均固定安装在s型踏板的下侧面板上。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拉伸机构包括弹性脚套,所述弹性脚套的一侧边两端上均固定连接有连接扣,每个所述连接扣上均固定连接有二号伸缩拉绳,所述二号伸缩拉绳远离连接扣的一端上均扣接有吊扣,所述吊扣固定焊接在s型踏板的下侧面板上。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弹板包括u型板,所述u型板的中间节段设有多个弹杆,所述弹杆的内侧面两侧边上均固定有多个拨杆凸齿,每个所述拨杆凸齿的齿尖下方均触接有音叉,所述音叉的下端固定焊接在u型板上。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加重块包括载重块,所述载重块的两端处均开凿与卡槽,所述卡槽与滑动吊杆对应设置,所述载重块的上侧面内部固定有复位拉簧,所述复位拉簧远离载重块的一端与加固磁铁之间固定连接,所述载重块的上侧面中间处固定有定位嵌杆,所述定位嵌杆远离载重块的一端上固定焊接有把手环,所述载重块的下侧面板上开凿有与定位嵌杆契合的嵌槽。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滑动吊杆的中间处固定有伸缩吊绳,所述伸缩吊绳贯穿限位环设置,且所述伸缩吊绳远离滑动吊杆的一端与连接块之间固定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二号伸缩拉绳与一号导向滑轮组和二号导向滑轮组之间滑动连接设置,所述二号伸缩拉绳贯穿底部支撑板设置,所述二号伸缩拉绳贯穿绳体防脱箍环设置。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底部支撑板远离二号导向滑轮组的一端下侧面固定安装有橡胶固定吸盘,所述橡胶固定吸盘上方对应的底部支撑板处贯通设有开口。

本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1、本发明可以为患者的腿部进行摆腿训练和踩踏训练,同时还可以对患者的手臂部位进行推拉训练,大大提高了本发明在使用时的实用性与适用范围,同时本发明结构新颖,小巧方便携带,在使用时只需利用橡胶固定吸盘将本发明的一端吸附固定在地面上即可进行使用,方便携带和安设,大大提高了本发明使用时的便捷性。

2、本发明中,通过底部支撑板与s型踏板之间转动连接的设计来使得患者在踩踏s型踏板时,可以利用底部支撑板与s型踏板之间连接的踩踏加重机构和推拉加重机构来提供踩踏时的阻力,从而实现锻炼的效果,并且该设计还可以使用成按压方式,同时拉套的设计使得s型踏板可以被非常便捷地被拉起,该设计使得本发明在使用时可以具备踩踏、按压和拉动的形式,使得本发明具备锻炼患者腿部推开动作和手臂推拉动作的效果,提高了本发明在使用时的多样性。

3、本发明中,s型踏板与伸缩吊绳之间通过连接块连接的设计,使得当患者踩踏s型踏板时可以对伸缩吊绳进行拉伸,从而利用滑动吊杆、双轨架杆和载重推行架板的连接将加重块提起,达到增加踩踏阻力的效果,实现锻炼的目的,此时加重块的数量可以根据患者的需求进行调整,同时弹簧组的设计使得当加重块被拉动时,其所受拉力可以被缓冲,降低拉力变化的幅度,降低患者受伤的几率。

4、本发明中,弹性脚套可以套在患者的脚掌上,也可以直接用手攥住,然后进行拉动,通过二号伸缩拉绳对s型踏板进行拉动,s型踏板被拉动时踩踏加重机构与推拉加重机构会对其施加对应的反作用力,从而增加弹性脚套被拉动时可以提供稳定变化的反作用力,达成锻炼的效果,进一步扩大本发明的实用性。

5、本发明中,通过设计的音叉与拨杆凸齿的互相配合,使得弹杆在被挤压变形时,拨杆凸齿会相对音叉移动,两者互相错位时使得音叉产生振动,从而发声,发声的频率根据患者踩踏的频率而变,从而使得患者可以清楚地根据声音节奏来进行锻炼,提高锻炼时的节奏性,减少因节奏不稳而导致的锻炼效果下降的几率。

6、本发明中,通过设计的蜗型弹簧使得本发明的一号伸缩拉绳在被拉动时,蜗型弹簧可以利用自身形变所产生的相互作用力来使得一号伸缩拉绳也可以通过端头绳固定架对s型踏板产生较强的反作用力,从而实现锻炼的效果,提高本发明在使用时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图1为本发明提出一种骨伤科用锻炼恢复装置的立体图;

图2为本发明提出一种骨伤科用锻炼恢复装置的踩踏加重机构连接立体图;

图3为本发明提出一种骨伤科用锻炼恢复装置的拉伸机构连接立体图;

图4为本发明提出一种骨伤科用锻炼恢复装置的推拉加重机构连接立体图;

图5为本发明提出一种骨伤科用锻炼恢复装置的弹板立体图;

图6为本发明提出一种骨伤科用锻炼恢复装置的底部架体机构立体图;

图7为本发明提出一种骨伤科用锻炼恢复装置的橡胶固定吸盘连接立体图;

图8为本发明提出一种骨伤科用锻炼恢复装置的传动触板机构立体图;

图9为本发明提出一种骨伤科用锻炼恢复装置的踩踏加重机构立体图;

图10为本发明提出一种骨伤科用锻炼恢复装置的加重块连接立体图;

图11为本发明提出一种骨伤科用锻炼恢复装置的推拉加重机构立体图;

图12为本发明提出一种骨伤科用锻炼恢复装置的拉伸机构立体图;

图13为本发明提出一种骨伤科用锻炼恢复装置的加重块立体图;

图中:1、底部架体机构;2、传动触板机构;3、踩踏加重机构;4、推拉加重机构;5、拉伸机构;

11、底部支撑板;12、橡胶固定吸盘;13、一号导向滑轮组;14、二号导向滑轮组;15、绳体防脱箍环;16、转动连接架;

21、s型踏板;22、防滑纹;23、转动边;24、连接块;25、拉套;26、弹板;

31、限位环;32、限位滑杆;33、滑动吊杆;34、伸缩吊绳;35、双轨架杆;36、载重推行架板;37、滑动连杆;38、弹簧组;39、加重块;

41、轴杆;42、三号导向滑轮组;43、定位支板;44、防脱定杆;45、蜗型弹簧;46、一号伸缩拉绳;47、端头绳固定架;

51、弹性脚套;52、连接扣;53、二号伸缩拉绳;54、吊扣;

261、u型板;262、弹杆;263、拨杆凸齿;264、音叉;

391、载重块;392、卡槽;393、复位拉簧;394、加固磁铁;395、定位嵌杆;396、把手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图6、图7和图8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骨伤科用锻炼恢复装置,包括底部架体机构1,底部架体机构1包括底部支撑板11,底部支撑板11远离二号导向滑轮组14的一端下侧面固定安装有橡胶固定吸盘12,橡胶固定吸盘12上方对应的底部支撑板11处贯通设有开口,底部支撑板11的上侧面一端处固定连接有转动连接架16,转动连接架16转动连接有传动触板机构2,底部架体机构1的下侧面上固定安装有一号导向滑轮组13,转动连接架16远离一号导向滑轮组13的一侧对应底部支撑板11上侧面处固定安装有二号导向滑轮组14,一号导向滑轮组13与二号导向滑轮组14均连接在拉伸机构5上,底部支撑板11的上侧面与传动触板机构2的下侧之间通过踩踏加重机构3连接,底部支撑板11的上侧面固定安装有推拉加重机构4,推拉加重机构4与传动触板机构2之间固定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计的底部架体机构1与传动触板机构2的组合来组成踩踏机构,可以锻炼腿部受伤的患者的腿部机构康复,通过设计的底部架体机构1、传动触板机构2和踩踏加重机构3来为本发明提供踩踏和拉伸时增加重量的功能,为不同恢复阶段的患者提供便利,同时底部架体机构1、传动触板机构2和推拉加重机构4的设计来进一步增加使用时患者需要提供的力,此外通过拉伸机构5、踩踏加重机构3和推拉加重机构4互相配合的设计来为拉伸提供便捷。

实施例2

如图1、图2、图3、图4和图8所示,传动触板机构2包括s型踏板21,s型踏板21的上侧面内嵌有多个防滑纹22,防滑纹22的一端上设有转动边23,转动边23与转动连接架16之间转动连接,s型踏板21远离转动边23的一端外侧上固定焊接有连接块24,连接块24所在的s型踏板21的一侧边两端分别与拉套25的两端之间固定连接,s型踏板21的下侧面上触接有弹板26,弹板26远离s型踏板21的一侧边与底部支撑板11之间通过铆钉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底部支撑板11与s型踏板21之间转动连接的设计来使得患者在踩踏s型踏板21时,可以利用底部支撑板11与s型踏板21之间连接的踩踏加重机构3和推拉加重机构4来提供踩踏时的阻力,从而实现锻炼的效果,并且该设计还可以使用成按压方式,同时拉套25的设计使得s型踏板21可以被非常便捷地被拉起,该设计使得本发明在使用时可以具备踩踏、按压和拉动的形式,使得本发明具备锻炼患者腿部推开动作和手臂推拉动作的效果,提高了本发明在使用时的多样性。

实施例3

如图1、图9和图10所示,踩踏加重机构3包括限位环31,限位环31相对的两端外侧上均固定有限位滑杆32,两个限位滑杆32分别滑动插接在滑动吊杆33的两端上,滑动吊杆33的中间处固定有伸缩吊绳34,伸缩吊绳34贯穿限位环31设置,且伸缩吊绳34远离滑动吊杆33的一端与连接块24之间固定连接,滑动吊杆33远离限位环31的一侧两端上均垂直固定焊接有双轨架杆35,双轨架杆35远离滑动吊杆33的一端垂直固定在载重推行架板36上,载重推行架板36设置在两个限位滑杆32之间,载重推行架板36远离双轨架杆35的一侧面上固定焊接有滑动连杆37,滑动连杆37的中间处固定安装有弹簧组38,双轨架杆35上固定有多组加重块39。

在本实施例中,s型踏板21与伸缩吊绳34之间通过连接块24连接的设计,使得当患者踩踏s型踏板21时可以对伸缩吊绳34进行拉伸,从而利用滑动吊杆33、双轨架杆35和载重推行架板36的连接将加重块39提起,达到增加踩踏阻力的效果,实现锻炼的目的,此时加重块39的数量可以根据患者的需求进行调整,同时弹簧组38的设计使得当加重块39被拉动时,其所受拉力可以被缓冲,降低拉力变化的幅度,降低患者受伤的几率。

实施例4

如图1、图4和图11所示,推拉加重机构4包括轴杆41,轴杆41的两端上均转动连接有三号导向滑轮组42,每个三号导向滑轮组42的两端均设有定位支板43,定位支板43与轴杆41之间固定连接,定位支板43的下端与底部支撑板11之间固定焊接,每个三号导向滑轮组42上均对应设有一个一号伸缩拉绳46,一号伸缩拉绳46的一端连接有蜗型弹簧45,蜗型弹簧45的中间处固定有顶杆44,顶杆44的两端对应固定安装在两个定位支板43上,一号伸缩拉绳46远离蜗型弹簧45的一端上固定有端头绳固定架47,两个端头绳固定架47均固定安装在s型踏板21的下侧面板上。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计的蜗型弹簧45使得本发明的一号伸缩拉绳46在被拉动时,蜗型弹簧45可以利用自身形变所产生的相互作用力来使得一号伸缩拉绳46也可以通过端头绳固定架47对s型踏板21产生较强的反作用力,从而实现锻炼的效果,提高本发明在使用时的可靠性。

实施例5

如图1、图3和图12所示,拉伸机构5包括弹性脚套51,弹性脚套51的一侧边两端上均固定连接有连接扣52,每个连接扣52上均固定连接有二号伸缩拉绳53,二号伸缩拉绳53与一号导向滑轮组13和二号导向滑轮组14之间滑动连接设置,二号伸缩拉绳53贯穿底部支撑板11设置,二号伸缩拉绳53贯穿绳体防脱箍环15设置,二号伸缩拉绳53远离连接扣52的一端上均扣接有吊扣54,吊扣54固定焊接在s型踏板21的下侧面板上。

在本实施例中,弹性脚套51可以套在患者的脚掌上,也可以直接用手攥住,然后进行拉动,通过二号伸缩拉绳53对s型踏板21进行拉动,s型踏板21被拉动时踩踏加重机构3与推拉加重机构4会对其施加对应的反作用力,从而增加弹性脚套51被拉动时可以提供稳定变化的反作用力,达成锻炼的效果,进一步扩大本发明的实用性。

实施例6

如图1、图4和图5所示,弹板26包括u型板261,u型板261的中间节段设有多个弹杆262,弹杆262的内侧面两侧边上均固定有多个拨杆凸齿263,每个拨杆凸齿263的齿尖下方均触接有音叉264,音叉264的下端固定焊接在u型板261上。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计的音叉264与拨杆凸齿263的互相配合,使得弹杆262在被挤压变形时,拨杆凸齿263会相对音叉264移动,两者互相错位时使得音叉264产生振动,从而发声,发声的频率根据患者踩踏的频率而变,从而使得患者可以清楚地根据声音节奏来进行锻炼,提高锻炼时的节奏性,减少因节奏不稳而导致的锻炼效果下降的几率。

实施例6

如图1、图2、图9、图10和图13所示,加重块39包括载重块391,载重块391的两端处均开凿与卡槽392,卡槽392与滑动吊杆33对应设置,载重块391的上侧面内部固定有复位拉簧393,复位拉簧393远离载重块391的一端与加固磁铁394之间固定连接,载重块391的上侧面中间处固定有定位嵌杆395,定位嵌杆395远离载重块391的一端上固定焊接有把手环396,载重块391的下侧面板上开凿有与定位嵌杆395契合的嵌槽。

在本实施例中,当加重块39叠加放置时,载重块391上侧的定位嵌杆395与其下侧的嵌槽互相配合使得相邻的载重块391可以互相组合,增加叠加放置时的稳定性,同时通过设计的加固磁铁394来对相邻的载重块391进行吸附,进一步增加载重块391叠加放置时的整体稳定性,提高本发明在使用时的稳定性。

工作原理:

如图1-13所示,本发明在使用时,当使用者需要对腿部进行康复锻炼时,可以后脚跟踩在s型踏板21的下端上,然后脚掌放在防滑纹22上,然后进行踩踏即可对小腿部位进行锻炼,在踩踏时,u型板261与弹杆262被挤压产生形变,期间产生的反作用力为踩踏提供阻力,提高踩踏时的锻炼效果;

同时s型踏板21与底部支撑板11产生的相对位移还会导致s型踏板21通过伸缩吊绳34来拉动加重块39进行位移,期间产生的反作用力直接作用在s型踏板21上,从而提高踩踏锻炼时本发明所能提供的反作用力,并且此时s型踏板21所连接的端头绳固定架47会通过一号伸缩拉绳46拉动蜗型弹簧45,使其产生弹性形变,进一步提高s型踏板21在被踩踏时所能提供的反作用力,从而进一步提高本发明的锻炼效果;

使用手臂按压s型踏板21,对患者手臂进行锻炼时的原理与上述原理相同;

本发明设计的拉套25使得患者可以利用其来拉动防滑纹22,使其反向转动,利用踩踏加重机构3与推拉加重机构4来提供相对的反作用力,从而达到锻炼患者手臂内侧肌肉和腕部的效果,进一步扩大本发明的适用范围;并且本发明设计的弹性脚套51套在患者脚掌上时,患者可以通过摆腿动作来全方位锻炼患者的腿部,进一步提高本发明在使用时的便捷性。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发明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应用于其它领域,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