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跳绳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310118发布日期:2022-01-01 00:46阅读:526来源:国知局
一种跳绳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健身器材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跳绳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2.跳绳运动是一人或众人在一根环摆的绳中做各种跳跃动作的运动,不但可以使人们全身的肌肉匀称有力,还能训练个人的反应能力,并且对场地的需求也较低。因此跳绳运动深得人们喜爱。
3.跳绳由绳体和绳体两端的手柄组成,手柄与绳体之间一般通过打结固定或通过外置螺栓锁紧的方式进行固定。针对上述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上述连接方式中绳体与手柄的拆装过程十分不便,且容易对绳体造成损伤,甚至导致绳体与手柄的连接位置出现断裂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使绳体与手柄的拆装过程更加方便,同时避免对绳体造成损伤,本技术提供一种跳绳连接结构。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跳绳连接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一种跳绳连接结构,包括手柄和绳体,手柄连接有转头,转头上开设有穿孔,穿孔内穿设有固定筒,绳体穿设于固定筒内,固定筒一端开设有成型槽,成型槽将固定筒端部分割为至少两个部分,成型槽连通固定筒内部和外部,固定筒外壁上靠近成型槽的一端一体连接有第一凸起,固定筒内壁上靠近成型槽的一端一体连接有第二凸起,第一凸起与穿孔内壁紧密抵接,第二凸起与绳体紧密抵接。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成型槽将固定柱的端部分割为多个部分,当固定筒和固定筒内的绳体同时穿入穿孔内,穿孔内壁会挤压固定筒上开设成型槽的一端,使固定筒端部的多个部分相互靠近,此时第二凸起将绳体夹紧在固定筒内,同时固定筒端部发生弹性形变后第一凸起与穿孔内壁紧密抵接,从而使固定筒被夹紧在穿孔内,实现绳体与手柄的连接,不仅使绳体与手柄的拆装过程更加方便,而且不会对绳体造成损伤,避免绳体与手柄连接位置出现断裂的情况。
8.可选的,所述成型槽开设有两个,两个成型槽的长度方向平行,且对称开设在绳体的两侧,成型槽长度方向的两端均贯穿固定筒的外壁。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固定筒上开设两个平行的成型槽,使固定筒端部被分割为四个部分,当固定筒和绳体插入穿孔后,两个成型槽之间的两个部分容易发生弹性变形并相互靠近,从而将绳体夹紧在转头内。
10.可选的,所述成型槽开设有四个,且沿绳体周向均匀分布,成型槽贯穿固定筒的厚度。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固定筒上开设四个成型槽,使得固定筒端部沿着绳体周向被均匀分割为四个部分,绳体与转头安装时,固定筒端部的四个部分在穿孔内壁的挤
压作用下会相互靠近,并将绳体夹紧在转头内。
12.可选的,所述固定筒呈圆筒状,固定筒的外径与穿孔的内径相等,固定筒的内径不小于绳体直径。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固定筒的外径与穿孔的内径相等,不仅便于将固定筒插入穿孔内,也能够确保第一凸起与穿孔内壁紧密抵接。使固定筒的内径不小于绳体直径后,不仅便于将绳体穿入固定筒内,也能够确保绳体被夹紧在固定筒内,提高了绳体与手柄的连接强度。
14.可选的,所述第一凸起的厚度由固定筒上开设成型槽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增大。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第一凸起的厚度由固定筒上开设成型槽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增大,不仅便于将固定筒插入穿孔内,也能够随着固定筒的插入过程使固定筒端部的多个部分逐渐相互靠近,进而逐渐将绳体夹紧。
16.可选的,所述第二凸起的厚度由固定筒上开设成型槽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增大。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第二凸起的厚度由固定筒上开设成型槽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增大,不仅便于将绳体穿入固定筒内,也能够随着固定筒的插入过程使第二凸起厚度较大的一端将绳体夹紧在固定筒内,确保绳体与手柄的连接强度。
18.可选的,所述固定筒外壁上远离成型槽的一端一体连接有限位环,穿孔一端同轴开设有限位槽,限位环位于限位槽内,且与限位槽相适配。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环不仅能够在固定筒插入穿孔的过程中对固定筒起到限位作用,也便于在绳体与手柄拆卸过程中将固定筒从穿孔中拔出,从而使绳体与手柄的拆装过程更加方便。
20.可选的,所述成型槽的深度大于第一凸起沿固定同轴线方向延伸的长度。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成型槽的长度过短时,固定筒开设成型槽的端部在受到穿孔内壁的挤压力后难以发生弹性形变,进而难以使固定筒插入穿孔内,也无法夹紧绳体。使成型槽的深度大于第一凸起沿固定同轴线方向延伸的长度,能够确保固定筒开设成型槽一端的弹性变形能力,使绳体在固定筒的作用下被夹紧在穿孔内。
22.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3.1.通过设置转头和固定筒,能够在固定筒的作用下将绳体夹紧在转头上的穿孔内,不仅使绳体与手柄的拆装过程更加方便,而且不会对绳体造成损伤,避免绳体与手柄连接位置出现断裂的情况;
24.2.通过设置第一凸起,能够与穿孔内壁紧密抵接,并在第一凸起的作用下使固定筒端部的多个部分夹紧绳体;
25.3.通过设置第二凸起,能够将绳体夹紧在固定筒内,提高了绳体与手柄的连接强度。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1旨在显示卡块的爆炸示意图;
28.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1旨在显示穿孔结构的爆炸示意图;
29.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1旨在显示固定筒结构的爆炸示意图;
30.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2旨在显示固定筒结构的爆炸示意图。
31.附图标记说明:1、手柄;2、转头;21、穿孔;22、卡块;23、限位槽;3、固定筒;31、内端;311、成型槽;312、第一凸起;313、第二凸起;32、外端;321、限位环;4、绳体。
具体实施方式
32.以下结合附图1

5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3.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跳绳连接结构。
34.实施例1
35.参照图1,一种跳绳连接结构包括手柄,手柄1一端转动连接有转头2,转头2上开设有穿孔21,穿孔21内插设有固定筒3,固定筒3内穿设有绳体4,固定筒3用于将绳体4卡紧在穿孔21内。
36.参照图2,手柄1内部中空,手柄1是由两个半壳沿其径向对接而成,且两个半壳相互卡接。转头2呈球状,且位于手柄1长度方向的一端,转头2上转动连接有卡块22,转头2的转动轴线与手柄1的长度方向平行,卡块22卡设于手柄1内。跳绳在使用时,绳体4能够带动转头2在手柄1上转动,避免绳体4与手柄1连接处出现打结的情况。
37.参照图1,穿孔21开设在转头2中心处,且贯穿转头2,穿孔21的轴线与手柄1的长度方向垂直。固定筒3呈圆筒状,且位于穿孔21的一端内,穿孔21靠近固定筒3一端的直径与固定筒3的直径相等,另一端的直径与绳体4的直径相等,且穿孔21靠近固定筒3一端的长度与固定筒3的长度相等。
38.参照图3,固定筒3的内径不小于绳体4的直径,固定筒3插入穿孔21内部的一端为内端31,另一端为外端32,固定筒3外端32与转头2的外壁齐平。参照图4,固定筒3内端31面上开设有两个成型槽311,两个成型槽311的长度方向平行,且对称开设在绳体4的两侧,成型槽311长度方向的两端均贯穿固定筒3的外壁,成型槽311的深度不小于固定筒3长度的三分之二,成型槽311与固定筒3内部连通,两个成型槽311将固定柱内端31分割为四个部分,固定筒3内壁与绳体4紧密抵接,外壁与穿孔21内壁紧密抵接。
39.参照图4,固定筒3内端31的外壁上位于两个成型槽311之间的部分一体连接有第一凸起312,第一凸起312的厚度由固定筒3外端32向内端31逐渐减小至于固定筒3外壁齐平,第一凸起312沿固定筒3轴线方向延伸的长度小于成型槽311的长度。固定筒3内端31的内壁上位于两个成型槽311之间的部分一体连接有第二凸起313,第二凸起313的厚度由固定筒3外端32向内端31逐渐减小至于固定筒3内壁齐平,第二凸起313的长度与第一凸起312的长度相等。
40.绳体4与手柄1安装时,将绳体4由穿孔21直径较小的一端穿入穿孔21内,然后将绳体4由固定筒3内端31穿入固定筒3内,并使绳体4穿出至固定筒3外端32,然后将固定筒3和绳体4由固定筒3内端31同时插入穿孔21内,随着固定筒3的插入过程,穿孔21内壁挤压第一凸起312,使固定筒3内端31位于两个成型槽311之间的部分相互靠近,并逐渐将绳体4夹紧在两个第二凸起313之间,此时在固定筒3内端31恢复力的作用下,第一凸起312与穿孔21内壁紧密抵接,从而使固定筒3卡紧在穿孔21内,实现绳体4与手柄1的安装过程,使绳体4与手柄1的拆装过程更加方便,并且避免对绳体4造成损伤。
41.参照图3,固定筒3外端32的外壁上一体套设有限位环321,穿孔21靠近固定筒3的
一端开设有限位槽23,限位槽23与穿孔21同轴设置,限位环321位于限位槽23内,且与限位槽23相适配。绳体4与手柄1拆卸时,通过限位环321将固定筒3从穿孔21内拔出,再将绳体4从固定筒3中取出,使绳体4与手柄1的拆卸过程更加方便。
42.实施例2
43.参照图5,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成型槽311开设有四个,四个成型槽311沿着固定筒3的周向均匀开设,四个成型槽311均贯穿固定筒3的厚度,并将固定柱内端31分割为四个部分,固定筒3内端31的四个部分呈十字分布。固定筒3内端31四个部分的外壁上均一体连接有第一凸起312,且固定筒3内端31四个部分的内壁上均一体连接有第二凸起313。
44.固定筒3内端31插入穿孔21时,随着固定筒3的不断插入,穿孔21内壁挤压第一凸起312,使固定筒3内端31的四个部分相互靠近,并逐渐将绳体4夹紧在固定筒3内端31四个部分的第二凸起313之间,此时在固定筒3内端31恢复力的作用下,第一凸起312与穿孔21内壁紧密抵接,从而使固定筒3卡紧在穿孔21内,实现绳体4与手柄1的安装过程,使绳体4与手柄1的拆装过程更加方便,并且避免对绳体4造成损伤。
45.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