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动感单车的下连接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786107发布日期:2022-02-08 11:59阅读:182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动感单车的下连接杆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运动器材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动感单车的下连接杆。


背景技术:

2.动感单车基本与普通单车相似,包括车把、车座、蹬板和轮子几个部分,车身稳固地联结为一个整体。与普通单车不同的是,它的结构可以做很大的调整,使骑行的人感觉更舒适。
3.为了提高动感单车骑行的舒适度,越来越多的动感单车的下连接杆会设计成具有缓冲作用的结构,而由于线缆需要固定在下连接杆上,使得在下连接杆起到缓冲作用的过程中,原本张紧的线缆会出现松弛,从而容易被下连接杆上的弹簧夹坏。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改善对线缆容易被下连接杆上的弹簧夹坏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基于动感单车的下连接杆。
5.本技术提供一种基于动感单车的下连接杆,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一种基于动感单车的下连接杆,包括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一侧设有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的底部右侧固定连接有连接块,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内部开设有延伸至所述第一连接杆顶部右侧的第一穿线槽,所述第一连接杆的顶部左侧开设有与所述第一穿线槽相连通的过渡槽,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左侧开设有与所述过渡槽相连通的第三穿线槽,所述第二连接杆的内部开设有延伸至所述第二连接杆顶部左侧的第二穿线槽,所述连接块的下侧壁对称开设有与所述第二穿线槽相连通的第四穿线槽,所述第二连接杆的外侧固定连接有定连接环,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外侧固定连接有外螺纹环,所述外螺纹环的外侧螺纹连接有动连接环,所述定连接环和所述动连接环之间固定连接有弹簧,所述定连接环和所述动连接环之间对称设有滑动环,两组所述滑动环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杆和所述第二连接杆滑动连接,所述滑动环的顶部固定连接有u形轮座,所述u形轮座的内部转动连接有导向轮,两组所述滑动环的外侧错位对称固定连接有第一牵引块,两侧所述第一牵引块的相对侧均固定连接有牵引杆,所述第一连接杆和所述第二连接杆的外侧壁相对侧错位对称固定连接有与所述第一牵引块相对应的第二牵引块,所述牵引杆与所述第二牵引块固定连接。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线缆可以通过连接块和第二穿线槽穿出后可以穿过第二连接杆和第一连接杆上对应的导向轮外侧,然后在经过第一穿线槽、过渡槽从第三穿线槽的内部穿出,使得在该下连接杆在对振动缓冲过程中弹簧被压缩时,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间距发生变化,从而通过牵引杆牵引两侧的滑动环和导向轮随之发生运动,使得线缆始终保持张紧,以防止线缆被夹坏。
8.可选的,所述滑动环的外侧壁开设有与所述导向轮相对应的斜槽,所述导向轮的外侧壁开设有凹槽。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斜槽用于供线缆穿过,防止滑动环对线缆造成磨损,凹槽可以对穿过导向轮外侧的线缆进行导向,防止线缆发生偏移。
10.可选的,所述滑动环的内壁对称固定连接滑动块,所述第一连接杆和所述第二连接杆的外侧壁对称开设有与所述滑动块相适配的滑动槽,所述滑动块滑动连接于所述滑动槽的内部。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滑动块与滑动槽的相互配合用于对滑动环的运动进行导向,防止滑动环发生转动。
12.可选的,所述外螺纹环的外部靠近所述弹簧的一侧固定连接有限位环,所述定连接环远离所述弹簧的一侧均匀固定连接有加强片,所述加强片与所述第二连接杆固定连接。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环用于对动连接环进行限位,加强片用于提高定连接环与第二连接杆的连接强度,提高定连接环的稳定性。
14.可选的,所述动连接环和所述定连接环的相对侧均固定连接有套管,所述套管套设于所述弹簧的内部。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套管的设置用于对弹簧进行导向,降低弹簧发生弯曲。
16.可选的,所述第一连接杆和所述第二连接杆的顶部均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u形压块。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u形压块用于将从而第二穿线槽穿出和从第一穿线槽穿入的线缆压紧固定。
18.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19.本技术通过的设置导向轮和牵引杆,使得在该下连接吸收振动时的能量过程中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之间的间距缩短时,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上的第二牵引块通过对应的牵引杆和第一牵引块带动两侧的滑动环和导向轮相向运动,导向轮在相向运动时将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之间的线缆拉紧,从而避免由于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之间的间距缩短,造成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之间的线缆松弛,线缆容易弹簧夹坏。
附图说明
20.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剖视图;
21.图2是本实用新型图1的a部结构放大图;
22.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连接杆结构侧视图。
23.附图标记说明:1、第一连接杆;2、第二连接杆;3、第一穿线槽;4、第二穿线槽;5、第三穿线槽;6、过渡槽;7、连接块;8、第四穿线槽;9、定连接环;10、加强片;11、外螺纹环;12、动连接环;13、限位环;14、弹簧;15、u形压块;16、滑动环;17、滑动块;18、u形轮座;19、导向轮;20、凹槽;21、斜槽;22、滑动槽;23、第一牵引块;24、牵引杆;25、第二牵引块;26、套管。
具体实施方式
24.以下结合附图1-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5.请参照图1,一种基于动感单车的下连接杆,包括用于连接动感单车前梁的第一连接杆1,第一连接杆1的一侧设有第二连接杆2,第二连接杆2的底部右侧固定连接有用于连
接动感单车后梁的连接块7,第一连接杆1的内部开设有延伸至第一连接杆1顶部右侧的用于线缆贯穿容纳的第一穿线槽3,第一连接杆1的顶部左侧开设有与第一穿线槽3相连通的便于将线缆从第三穿线槽5穿出的过渡槽6,第一连接杆1的左侧开设有与过渡槽6相连通的第三穿线槽5。
26.请参照图1和图2,第二连接杆2的内部开设有延伸至第二连接杆2顶部左侧的用于对线缆容纳的第二穿线槽4,连接块7的下侧壁对称开设有与第二穿线槽4相连通的用于供线缆穿入的第四穿线槽8。第二连接杆2的外侧固定连接有用于将弹簧14的一端固定的定连接环9,第一连接杆1的外侧固定连接有外螺纹环11,外螺纹环11的外侧螺纹连接有用于将弹簧14的另一端固定的动连接环12,定连接环9和动连接环12之间固定连接有用于在骑行时提供振动缓冲的弹簧14,外螺纹环11的外部靠近弹簧14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用于对动连接环12进行限位的限位环13,定连接环9远离弹簧14的一侧均匀固定连接有用于提高定连接环9与第二连接杆2的连接强度,提高定连接环9稳定性的加强片10,加强片10与第二连接杆2固定连接,动连接环12和定连接环9的相对侧均固定连接有对弹簧14进行导向的套管26,套管26套设于弹簧14的内部。
27.请参照图1-3,定连接环9和动连接环12之间对称设有滑动环16,两组滑动环16分别与第一连接杆1和第二连接杆2滑动连接,滑动环16的内壁对称固定连接滑动块17,第一连接杆1和第二连接杆2的外侧壁对称开设有与滑动块17相适配的用于对滑动环16的运动进行导向,防止滑动环16发生转动的滑动槽22,滑动块17滑动连接于滑动槽22的内部。
28.请参照图1-3,第一连接杆1和第二连接杆2的顶部均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用于将从第二穿线槽4穿出和从第一穿线槽3穿入的线缆压紧固定的u形压块15,滑动环16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用于对导向轮19提供支撑的u形轮座18,u形轮座18的内部转动连接有用于对线缆进行导向的导向轮19,滑动环16的外侧壁开设有与导向轮19相对应的用于供线缆穿过,防止滑动环16对线缆造成磨损的斜槽21,导向轮19的外侧壁开设有对穿过导向轮19外侧的线缆进行导向,防止线缆发生偏移的凹槽20,两组滑动环16的外侧错位对称固定连接有第一牵引块23,两侧第一牵引块23的相对侧均固定连接有用于将滑动环16与第一连接杆1或第二连接杆2连接的牵引杆24,第一连接杆1和第二连接杆2的外侧壁相对侧错位对称固定连接有与第一牵引块23相对应的第二牵引块25,牵引杆24与第二牵引块25固定连接。
29.本技术的实施原理为:
30.在安装时将线缆通过第四穿线槽8穿入,然后经过第二穿线槽4、右侧的导向轮19、左侧的导向轮19、第一穿线槽3和过渡槽6最后从第三穿线槽5穿出,然后将弹簧14从第三穿线槽5的底部套入第一连接杆1和第二连接杆2的外侧,然后将限位环13从第三穿线槽5的底部套入,并螺接固定在外螺纹环11的外侧,然后将弹簧14的两端分别与定连接环9和限位环13固定,然后将线缆拉动至张紧,让将u形压块15通过螺栓将线缆固定在第一连接杆1和第二连接杆2上,然后即可将该下连接杆固定安装在动感单车上,在动感单车使用过程中发生振动时,弹簧14被压缩,从而吸收振动能量,以减缓振动,从而提高使用者的舒适度,而弹簧14被压缩时,第一连接杆1和第二连接杆2之间的间距缩短,使得第一连接杆1和第二连接杆2上的第二牵引块25通过对应的牵引杆24和第一牵引块23带动两侧的滑动环16和导向轮19相向运动,导向轮19在相向运动时将第一连接杆1和第二连接杆2之间的线缆拉紧,从而避免由于第一连接杆1和第二连接杆2之间的间距缩短,造成第一连接杆1和第二连接杆2之间
的线缆松弛,使得线缆容易弹簧14夹坏。
31.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