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复位扭腰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395327发布日期:2022-03-23 15:58阅读:495来源:国知局
自动复位扭腰盘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扭腰盘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自动复位扭腰盘。


背景技术:

2.扭腰盘是一种锻炼腰腹的健身器材。包括底座和转动设置在底座上的转盘。在锻炼时,人站在转盘上,进行左右扭动以锻炼腰腹。人们利用现有的扭腰盘进行锻炼时,需要手扶着固定物,才能完成左右扭动。如果手不抓住固定物,只是脚站在转盘上无法完成很好的扭动,由于转动盘的转动阻力很小,一是向左或向右转动的角度不好控制;二是关于对称平面向左扭转至第一位置后,再反向扭转时很难扭转至与第一位置关于对称平面相对称的第二位置,如此反复几次,人的扭动的对称平面会发生变化,不能关于某一固定对称平面进行扭动。而且手扶着固定物进行旋转时,一是需要找一个固定物,需要在有固定物的空间才能对扭腰盘进行使用;二是手扶固定物进行扭转时,其身体姿态还是会受到限制,扭转效果不佳。
3.因此,如何制作出一种扭腰盘,其可以解决以上问题,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复位扭腰盘,其具有复位结构,人在使用时,不需要手扶固定物即可相对于固定的中心平面进行左右扭转,锻炼效果较好。而且复位结构可以在人处于两侧位置发力时提供一个辅助的启动力,可以提高转动的频率。使运动健身效果更佳,因为单位时间,频率越高,转动的次数也就越多,效果也就更好,在生活节奏飞快的今天,让锻炼更省时间。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6.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自动复位扭腰盘,包括底座和转动设置在所述底座上的转盘,还包括使所述转盘复位至复位位置的复位结构,当所述转盘受外力作用相对复位位置顺时针和逆时针转动时,所述复位结构都产生阻力并蓄积使所述转盘复位的能量。
7.可选地,所述复位结构包括在所述转盘逆时针转动和顺时针转动时分别产生拉力和/或压力的弹性组件。
8.可选地,所述弹性组件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只产生拉力的第一弹性件,两个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两端均分别与所述底座和所述转盘相连接。
9.可选地,所述弹性组件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既可产生拉力又可产生压力的第二弹性件,两个所述第二弹性件的第一端均与所述转盘和所述底座中的一者相连接、第二端自由设置,所述转盘和所述底座中的另一者上设置有分别用于与两个所述第二弹性件的第二端在所述转盘转动时相抵的抵接件。
10.可选地,所述第一弹性件成弧形设置。
11.可选地,所述第二弹性件成弧形设置。
12.可选地,所述转盘和所述底座通过铰接件相铰接,所述转盘和所述底座上在相对应位置处设置有环形轨道槽以形成环形轨道,所述转盘和所述底座之间设置有滚珠安装架,所述滚珠安装架上沿周向间隔设置有多个滚珠,所述滚珠位于所述环形轨道内。
13.可选地,两个所述第一弹性件由一条弹力绳构成,所述转盘设置为盖体结构,所述转盘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贯穿孔,所述底座的底壁上设有第二贯穿孔,所述弹力绳穿过所述第一贯穿孔和所述第二贯穿孔并通过打成的、尺寸大于第一贯穿孔和第二贯穿孔的绳结与所述底座和转盘形成连接。
14.可选地,所述底座或所述转盘上设置有环形槽,所述弹力绳成弧形设置在所述第二环形槽内。
1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包括底座和转动设置在底座上的转盘,还包括使转盘复位至复位位置的复位结构,当转盘受外力作用相对复位位置顺时针和逆时针转动时,复位结构都产生阻力并蓄积使转盘复位的能量其具有复位结构,人在使用时,不需要手扶固定物即可相对于固定的中心平面进行左右扭转,锻炼效果较好。而且复位结构可以在人处于两侧位置发力时提供一个辅助的启动力,可以提高转动的频率。使运动健身效果更佳,因为单位时间,频率越高,转动的次数也就越多,效果也就更好,在生活节奏飞快的今天,让锻炼更省时间。
附图说明
16.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8.图1是一些实施例中示出的自动复位扭腰盘的透视图;
19.图2是图1中去掉转盘的透视图;
20.图3是图1中去掉底座的透视图;
21.图4是图1分解图;
22.图5是另一种实施例的分解图。
23.图中:1、底座;2、转盘;3、弹性组件;4、抵接件;5、环形轨道槽;6、滚珠安装架;7、滚珠;11、第二贯穿孔;12、环形槽;21、第一贯穿孔;31、第一弹性件;32、第二弹性件;81、螺栓轴;82、螺母;111、绳结。
具体实施方式
24.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以特定的
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具体的,“前”指的是垂直于纸面向观看者靠近的方向,“后”指的是垂直于纸面向观看者远离的方向。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实用新型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或方法的例子。
25.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26.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例进行说明。此外,下面所示的实施例不对权利要求所记载的实用新型内容起任何限定作用。另外,下面实施例所表示的构成的全部内容不限于作为权利要求所记载的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所必需的。
27.参照图1-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自动复位扭腰盘,包括底座1和转动设置在底座1上的转盘2,还包括使转盘2复位至复位位置的复位结构,当转盘2受外力作用相对复位位置顺时针和逆时针转动时,复位结构都产生阻力并蓄积使转盘复位的能量。
28.如此,人使用自动复位扭腰盘进行锻炼时,脚站在转盘2上,此时转盘2在复位结构的作用下处于复位位置,人的朝向假设为北,人发力使转盘2向左和向右转动,其左右摆动会有一个对称平面,该对称平面位置不变,人的中心朝向始终是北。不需要手扶固定物进行定向。且在人处于中心位置向两侧扭动时处于发力状态,复位结构会产生阻力,该阻力使得人在转动时处于中心位置时转动速度最大,向两侧转动时速度逐渐变小直至停止。人在处于两侧位置发力时,复位结构释放能量推动转盘2及人向中心位置转动,起到一个辅助转动的作用,使得人不需要发很大的力即可完成回转动作,便于人控制扭转力度。人在进行锻炼时,转动较为平稳,是一个缓慢加速和缓慢减速的过程,锻炼效果好。而且复位结构可以在人处于两侧位置发力时提供一个辅助的启动力,可以提高转动的频率。使运动健身效果更佳,因为单位时间,频率越高,转动的次数也就越多,效果也就更好,在生活节奏飞快的今天,让锻炼更省时间。
29.复位结构包括在转盘2逆时针转动和顺时针转动时分别产生拉力和/或压力的弹性组件3。
30.复位结构设置为弹性组件3,结构较为简单,转盘2在转动时,弹性组件对转盘2产生弹性力作为阻力,并蓄积弹性势能,弹性势能释放时推动转盘2复位。
31.弹性组件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只产生拉力的第一弹性件31,两个第一弹性件31的两端均分别与底座1和转盘2相连接。
32.只产生拉力的第一弹性件31可以选择为弹力绳。弹力绳价格低,结构简单。如此,当转盘2相对底座1从中心位置向左(右)转动时,位于右(左)侧的弹力绳被拉长,产生的弹力形成阻碍转盘2转动的阻力,同时蓄积弹性势能待到转盘2从最左(右)端向中心位置转动时释放,拉动转盘2转动。
33.弹性组件3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既可产生拉力又可产生压力的第二弹性件32,两个第二弹性件32的第一端均与转盘2和底座1中的一者相连接、第二端自由设置,转盘2和底座1中的另一者上设置有分别用于与两个第二弹性件32的第二端在转盘2转动时相抵的抵接件4。
34.第二弹性件32可设置为弹簧,当转盘2相对底座1从中心位置向左(右)转动时,位于左(右)侧的弹簧的自由端将于抵接件4接触被压缩(由于位于右(左)侧的弹簧第二端自由设置不会发生形变),产生的弹力形成阻碍转盘2转动的阻力,同时蓄积弹性势能待到转盘2从最左(右)端向中心位置转动时释放,拉动转盘2转动。
35.第一弹性件31成弧形设置。
36.第二弹性件32成弧形设置。
37.因为转盘2在转动时其上的点的转动轨迹为弧形,第一弹性件31和第二弹性件32成弧形设置,可以使得其沿其自身弧线方向被压缩或拉长,使得弹性力的改变较为均匀,使得转盘2的转动较为平稳。
38.转盘2和底座1通过铰接件相铰接,转盘2和底座1上在相对应位置处设置有环形轨道槽5以形成环形轨道,转盘2和底座1之间设置有滚珠安装架6,滚珠安装架6上沿周向间隔设置有多个滚珠7,滚珠7位于环形轨道内。
39.此种结构,可以使得转盘2相对底座1转动更加顺畅,转动更加平稳。其中铰接件可以为螺栓轴81和螺母82。
40.两个第一弹性件31由一条弹力绳构成,转盘2设置为盖体结构,转盘2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贯穿孔21,底座1的底壁上设有第二贯穿孔11,弹力绳穿过第一贯穿孔21和第二贯穿孔11并通过打成的、尺寸大于第一贯穿孔21和第二贯穿孔11的绳结111与底座1和转盘2形成连接。
41.采用此种结构,较为简单,弹性组件3由一条弹性绳即可制成,成本较低。
42.底座1或转盘2上设置有环形槽12,弹力绳成弧形设置在第二环形槽12内。
43.增加第二环形槽12,便于弹力绳成弧形设置,便于其在转盘2转动时沿弧形发生形变,力的变化较为平稳。
44.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各实施例中相同或相似部分可以相互参考,在一些实施例中未详细说明的内容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中相同或相似的内容。
45.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后也在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