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夫球杆杆头和高尔夫球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018318发布日期:2022-08-05 19:34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高尔夫球杆杆头和高尔夫球杆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一种高尔夫球杆杆头和高尔夫球杆。


背景技术:

2.作为对于飞出距离有利的技术条件,已知使杆头大型化、使球杆长尺寸化、使杆身柔软而增大弯曲等。并且,通过不减轻杆头重量而减轻杆身,能够实现挥杆容易且反弹性能高的球杆。
3.另一方面,作为阻碍飞出距离的主要原因之一,有杆头趾部下降现象。在日本特开平11-267251号公报和日本特开平10-43332号公报中公开了杆头趾部下降现象。
4.现有技术文献
5.专利文献
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267251号公报
7.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0-43332号公报
8.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9.已经判明,对于飞出距离有利的技术条件,是增大杆头趾部下降。在以往的高尔夫球杆中,要权衡杆头趾部下降的抑制和飞出距离的增大,二者难以并存。


技术实现要素:

10.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能够抑制杆头趾部下降且飞出距离性能出色的高尔夫球杆杆头。
11.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手段
12.在一个形态中,高尔夫球杆杆头具有:形成打击杆面的杆面部;形成杆顶外表面的冠部;形成杆底外表面的底部;以及安装杆身并确定杆身轴线的杆颈部。所述冠部在所述杆顶外表面具有突出部。在从杆面侧观察的杆头的主视图中,所述突出部未构成所述杆头的外轮廓线。在沿着着地平面从杆头跟部侧观察所述杆身轴线相对于所述着地平面垂直且杆面角度为0度的杆头的杆头跟部投影图中,所述突出部构成所述杆头的外轮廓线。
13.发明效果
14.作为一个侧面,能够提供一种能抑制杆头趾部下降且飞出距离性能出色的高尔夫球杆杆头。
附图说明
15.图1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高尔夫球杆。
16.图2(a)是从杆面侧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杆头的主视图,表示基准状态的杆头。图2(b)是从杆面侧观察处于杆头跟部投影姿态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杆头的图。
17.图3是从杆顶侧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杆头的俯视图。
18.图4是从杆头跟部侧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杆头的侧面图。
19.图5是从倾斜杆头跟部侧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杆头的图,图5是杆头跟部投影图。
20.图6表示从杆头趾部侧且杆头背部侧的方向观察时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杆头的外轮廓线的一部分。
21.图7表示在沿图3的a-a线的剖面图中的、杆头外表面的剖面线。
22.图8表示在沿图3的b-b线的剖面图中的、杆头外表面的剖面线。
23.图9表示在沿图3的c-c线的剖面图中的、杆头外表面的剖面线。
24.图10表示在沿图3的d-d线的剖面图中的、杆头外表面的剖面线。
25.图11是由图7的四方形线q1围住的部分的放大图,在图11中追加记载了杆顶基面的假想延长线。
26.图12是由图9的四方形线q2围住的部分的放大图,在图12中追加记载了杆顶基面的假想延长线。
27.图13(a)是将图5的杆头跟部投影图剪影后的图,图13(b)表示此剪影的轮廓线的一部分,图13(b)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杆头的杆头跟部投影图的、外轮廓线的一部分。
28.图14是从杆顶侧观察第二实施方式的杆头的俯视图。
29.图15是从杆顶侧观察第三实施方式的杆头的俯视图。
30.图16是从杆顶侧观察第四实施方式的杆头的俯视图。
31.图17是从杆顶侧观察第五实施方式的杆头的俯视图。
32.图18是从杆顶侧观察第六实施方式的杆头的俯视图。
33.图19(a)表示从杆头趾部侧且杆头背部侧的方向观察第七实施方式的杆头时的、该杆头的外轮廓线的一部分,图19(b)表示从杆头趾部侧且杆头背部侧的方向观察第八实施方式的杆头时的、该杆头的外轮廓线的一部分。
34.图20(a)是第九实施方式的杆头的立体图,图20(b)是沿图20(a)的b-b线的剖面图。图20(b)省略了杆头主体的剖面的记载。
35.图21(a)是第九实施方式的杆头的杆头主体的立体图,图21(b)是沿图21(a)的b-b线的剖面图,在图21(b)中省略了杆头主体的剖面的记载。
36.图22(a)是第十实施方式的杆头的立体图,图22(b)是沿图22(a)的b-b线的剖面图,图22(c)是沿图22(a)的c-c线的剖面图,在图22(b)和图22(c)中省略了杆头主体的剖面的记载。
37.图23(a)是第十实施方式的杆头的杆头主体的立体图,图23(b)是沿图23(a)的b-b线的剖面图,图23(c)是沿图23(a)的c-c线的剖面图。在图23(b)和图23(c)中省略了杆头主体的剖面的记载。
38.图24表示水平挥杆击球中的高尔夫球杆的移动。
39.图25(a)和图25(b)是图示在位置9处作用于没有突出部的杆头的力的概念图,图25(c)是表示此杆头的击球处的姿态的概念图。
40.图26(a)和图26(b)是图示在位置9处作用于有突出部的杆头的力的概念图,图26(c)是表示此杆头的击球处的姿态的概念图。
41.图27(a)表示测试者1~9的杆头速度(h/s)的平均值。柱状图表的左侧为球杆a(无突出部)的结果,右侧为球杆b(有突出部)的结果,图27(b)表示测试者1~9的、打击点与杆面中心的距离的平均值,柱状图表的左侧为球杆a(无突出部)的结果,右侧为球杆b(有突出
部)的结果。
42.图28(a)表示测试者1~9的、杆面角度的平均值,柱状图表的左侧为球杆a的结果,右侧为球杆b的结果,图28(b)表示测试者1~9的、击准率的平均值,击准率通过球初速度(b/s)除以杆头速度(h/s)计算出,柱状图表的左侧为球杆a的结果,右侧为球杆b的结果。
43.图29(a)表示测试者1~9的、杆头速度(h/s)的标准偏差,柱状图表的左侧为球杆a的结果,右侧为球杆b的结果,图29(b)表示测试者1~9的、打击点与杆面中心的距离的标准偏差,柱状图表的左侧为球杆a的结果,右侧为球杆b的结果。
44.图30表示测试者1~9的、杆面角度的标准偏差。柱状图表的左侧为球杆a的结果,右侧为球杆b的结果。
45.图31是用来说明基准状态的概念图。
46.符号说明
[0047]2ꢀꢀꢀꢀꢀꢀ
高尔夫球杆
[0048]
4、60、80、100、120、140、160、180
ꢀꢀꢀꢀꢀ
杆头
[0049]6ꢀꢀꢀꢀꢀꢀꢀ
杆身
[0050]
10
ꢀꢀꢀꢀꢀꢀꢀꢀꢀꢀꢀꢀꢀ
杆面部
[0051]
10a
ꢀꢀꢀꢀꢀꢀꢀꢀꢀꢀꢀꢀ
打击杆面
[0052]
12
ꢀꢀꢀꢀꢀꢀꢀꢀꢀꢀꢀꢀꢀ
冠部
[0053]
12a
ꢀꢀꢀꢀꢀꢀꢀꢀꢀꢀꢀꢀ
杆顶外表面
[0054]
12b
ꢀꢀꢀꢀꢀꢀꢀꢀꢀꢀꢀꢀ
杆顶基面
[0055]
12c
ꢀꢀꢀꢀꢀꢀꢀꢀꢀꢀꢀꢀ
假想延长面
[0056]
12d
ꢀꢀꢀꢀꢀꢀꢀꢀꢀꢀꢀꢀ
假想延长线
[0057]
12e
ꢀꢀꢀꢀꢀꢀꢀꢀꢀꢀꢀꢀ
假想延长线
[0058]
14
ꢀꢀꢀꢀꢀꢀꢀꢀꢀꢀꢀꢀꢀ
底部
[0059]
16
ꢀꢀꢀꢀꢀꢀꢀꢀꢀꢀꢀꢀꢀ
杆颈部
[0060]
20、70、90、110、130、150、170、190
ꢀꢀꢀꢀ
突出部
[0061]
22
ꢀꢀꢀꢀꢀꢀꢀꢀꢀꢀꢀꢀꢀ
上表面
[0062]
24
ꢀꢀꢀꢀꢀꢀꢀꢀꢀꢀꢀꢀ
侧壁面
[0063]
174、198
ꢀꢀꢀꢀꢀꢀꢀꢀ
突出部件
[0064]
cl1
ꢀꢀꢀꢀꢀꢀꢀꢀꢀꢀꢀꢀ
从杆面侧观察的主视图中的杆头的外轮廓线
[0065]
cl6
ꢀꢀꢀꢀꢀꢀꢀꢀꢀꢀꢀꢀ
杆头跟部投影图的外轮廓线
[0066]zꢀꢀꢀꢀꢀꢀꢀꢀꢀꢀꢀꢀꢀꢀ
杆身轴线
[0067]
cg
ꢀꢀꢀꢀꢀꢀꢀꢀꢀꢀꢀꢀꢀ
杆头重心。
具体实施方式
[0068]
(本发明的基础知识)
[0069]
杆头趾部下降现象起因于杆头的重心的位置从杆身轴线分离而产生。在挥杆中,在杆头的重心作用离心力。如图1所示,杆头的重心cg位于比杆身轴线z靠杆头趾部侧。为此,由于上述离心力,杆身以杆头的杆头趾部侧降低的方式弯曲。并且,如图4所示,杆头的重心cg位于比杆身轴线z靠杆头背部侧。为此,由于上述离心力,杆身以杆头的杆头背部侧
降低的方式弯曲。结果,由于上述离心力,杆身以杆头的杆头趾部侧和杆头背部侧降低的方式挠曲且扭转。杆身以杆头的杆头趾部侧降低的方式挠曲,且向杆面打开的方向扭转。此为杆头趾部下降现象。上述离心力越大,杆头趾部下降就越大。并且,杆头重心越是从杆身轴线分离,杆头趾部下降就越大。
[0070]
如上所述,由于离心力,杆头的杆头趾部侧降低,而且杆头的杆头背部侧降低。虽然这些现象分为杆头趾部下降和杆头背部下降进行说明也可以,但是在本技术中,将这些统称为杆头趾部下降。
[0071]
为了抑制杆头趾部下降,可以考虑缩短球杆长度。但是在此情况下,杆头的动能减少,飞出距离降低。为了抑制杆头趾部下降,可以考虑减轻杆头重量。但是在此情况下,也会杆头的动能减少,飞出距离降低。
[0072]
为了抑制杆头趾部下降,可以考虑缩短重心距离及/或使重心深度变浅。但是在此情况下,高反弹区域变窄,平均飞出距离降低。并且,杆面的朝向不稳定,平均飞出距离降低。
[0073]
为了抑制杆头趾部下降,可以考虑提高杆身的顶端部的抗弯刚性。但是在此情况下,球的弹道变低,飞出距离降低。
[0074]
为了减少杆头趾部下降产生的影响,可以考虑杆头倾角的角度大(英文:upright)、为左曲杆面(英文:hookface)。但是,杆头倾角的角度大且左曲杆面的高尔夫球杆难以瞄准击球。
[0075]
挥杆容易程度出色的高尔夫球杆,杆头速度增大。但是,由于增加的杆头速度,作用于杆头重心的离心力增加,杆头趾部下降变大。
[0076]
这样,使飞出距离增加的要素,会使杆头趾部下降增大。杆头趾部下降过量的话,打击点或杆头的碰撞角度变差。并且,在杆头趾部下降过量的状况下,杆头趾部下降量容易产生偏差,打击点或杆头的碰撞角度不稳定。因而,起因于杆头趾部下降,在击球时容易发生能力损失。
[0077]
这样,判明了,高尔夫球杆即使具有使飞出距离增加的要素,如果杆头趾部下降量大就会削减飞出距离。本发明者发现,通过用与以往不同的手段抑制杆头趾部下降,能够使杆头趾部下降的抑制和飞出距离性能兼得。
[0078]
以下,适当参照附图,根据优选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0079]
在本技术中,定义了基准状态、基准垂直面、杆头趾部-杆头跟部方向、杆面-杆头背部方向、上下方向、杆面中心、杆头跟部投影姿态、倾斜杆头趾部-杆头跟部方向和杆头跟部投影图。
[0080]
杆头以规定的杆头倾角载置在着地平面hp上的状态为基准状态。如图31所示,在此基准状态下,在相对于着地平面hp垂直的平面vp上包含杆身轴线z。杆身轴线z为杆身的中心线。所述平面vp为基准垂直面。规定的杆头倾角例如登载在产品目录中。
[0081]
在此基准状态下,杆面角度为0度。即,在从上侧俯视观察时,打击杆面的杆面中心处的切线与杆头趾部-杆头跟部方向平行。杆面中心和杆头趾部-杆头跟部方向的定义如后文所述。
[0082]
在本技术中,杆头趾部-杆头跟部方向是所述基准垂直面vp与所述着地平面hp的交线nl的方向(参照图31)。
[0083]
在本技术中,杆面-杆头背部方向是相对于所述杆头趾部-杆头跟部方向垂直且相对于所述着地平面hp平行的方向。杆面-杆头背部方向上的杆面侧也简称做“杆面侧”。杆面-杆头背部方向上的杆头背部侧也简称做“杆头背部侧”。
[0084]
在本技术中,上下方向是相对于所述杆头趾部-杆头跟部方向垂直且相对于所述杆面-杆头背部方向垂直的方向。换言之,在本技术中,上下方向是相对于所述着地平面hp垂直的方向。
[0085]
在本技术中,杆面中心按如下这样决定。首先,在上下方向和杆头趾部-杆头跟部方向上,选择打击杆面的大致中央附近的任意的点pr。接着,决定通过此点pr、沿该点pr处的打击杆面的法线方向延伸,且与杆头趾部-杆头跟部方向平行的平面。引出此平面与打击杆面的交线,决定其中点px。接着,决定通过此中点px、沿该点px处的打击杆面的法线方向延伸,且与上下方向平行的平面。引出此平面与打击杆面的交线,决定其中点py。接着,决定通过此中点py、沿该点py中的打击杆面的法线方向延伸,且与杆头趾部-杆头跟部方向平行的平面。引出此平面与打击杆面的交线,重新决定其中点px。接着,决定通过此新的中点px、沿该点px处的打击杆面的法线方向延伸,且与上下方向平行的平面。引出此平面与打击杆面的交线,重新决定其中点py。反复进行此工序,顺次决定px和py。在此工序的反复进行中,新的中点py与临近其之前的中点py之间的距离最初成为0.5mm以下时,该新的位置py(最后的位置py)为杆面中心。
[0086]
杆头跟部投影姿态,是使杆身轴线z相对于着地平面hp垂直且使杆面角度为0度的状态。此杆头跟部投影姿态在图2(b)和图5示出。在杆头跟部投影姿态,杆底的杆头跟部侧从着地平面hp较大分离,杆底的杆头趾部侧或杆头趾部侧的杆侧部(杆裙部)与着地平面hp接触。通过将基准状态的杆头旋转直至杆身轴线z相对于着地平面hp垂直,从而达成杆头跟部投影姿态。通过此旋转,杆头的杆头趾部-杆头跟部方向相对于着地平面hp倾斜(参照图2(a))。但是,在从上侧俯视观察时,由于此旋转,杆头趾部-杆头跟部方向没有变化。即,在杆头跟部投影姿态中,杆面角度仍然为0度。
[0087]
沿杆头跟部投影姿态中的杆头的所述杆头趾部-杆头跟部方向向量,能分解为与着地平面hp平行的向量v1,和与着地平面hp垂直的向量v2(参照图2(b))。与着地平面hp平行的向量v1的方向定义为倾斜杆头趾部-杆头跟部方向。倾斜杆头趾部-杆头跟部方向相对于杆身轴线z垂直。倾斜杆头趾部-杆头跟部方向上的杆头跟部侧也称作倾斜杆头跟部侧。倾斜杆头趾部-杆头跟部方向上的杆头趾部侧也称作倾斜杆头趾部侧。在图2(b)中,倾斜杆头跟部方向标记为s-跟,倾斜杆头趾部方向标记为s-趾。
[0088]
沿着着地平面hp从杆头跟部侧观察处于杆头跟部投影姿态的杆头的投影图,是杆头跟部投影图。换言之,杆头跟部投影图是将处于杆头跟部投影姿态的杆头沿着倾斜杆头趾部-杆头跟部方向在杆头跟部侧投影的图。图5是杆头跟部投影图。
[0089]
图1是包括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杆头4的高尔夫球杆2的整体图。图2(a)是杆头4的主视图。图2(a)是从杆面侧观察处于所述基准状态的杆头4的图。图2(b)是从杆面侧观察处于所述杆头跟部投影姿态的杆头4的图。图3是从杆顶侧观察杆头4的俯视图。图4是从杆头跟部侧观察杆头4的侧面图。图5是从倾斜杆头跟部侧观察杆头4的图。图5是杆头4的杆头跟部投影图。
[0090]
如图1所示,高尔夫球杆2包括高尔夫球杆杆头4、杆身6、握柄8。杆身6具有尖端tp
和柄端bt。杆头4安装于杆身6的尖端部。握柄8安装于杆身6的柄端部。
[0091]
高尔夫球杆2为发球杆(一号木杆)。通常,发球杆的球杆长度为43英寸以上。优选为,高尔夫球杆2为木型高尔夫球杆。
[0092]
杆身6为管状体。杆身6具有中空构造。杆身6的材质为碳素纤维强化树脂。从轻量化的观点出发,杆身6的材质优选为碳素纤维强化树脂。杆身6是所谓的碳杆身。优选为,杆身6使预浸片材硬化而成。在此预浸片材中,纤维实际上定向为一个方向。这样纤维实际上定向为一个方向的预浸处理,也称作ud预浸处理。“ud”是uniderection(单向)的缩写。也可以使用ud预浸处理以外的预浸处理。例如,也可以对预浸片材所含的纤维进行编织。杆身6包含金属线也可以。杆身6的材质不做限定,例如为金属也可以。
[0093]
握柄8是挥杆中由高尔夫球手握住的部分。作为握柄8的材质,例示橡胶组成物和树脂组成物。握柄8的所述橡胶组成物包含气泡也可以。
[0094]
虽未图示,但是杆头4具有中空构造。在本实施方式中,杆头4为木型。杆头4为混合型(多功能型)也可以。杆头4为铁型也可以。杆头4为推杆型也可以。作为杆头4的优选材质,例示金属和纤维强化塑料。作为此金属,例示钛合金、纯钛、不锈钢、马氏体钢和熟铁。作为纤维强化塑料,例示碳素纤维强化塑料。杆头4为具有金属部分和纤维强化塑料部分的复合杆头也可以。
[0095]
如图2~图5所示,杆头4具有杆面部10、冠部12、底部14和杆颈部16。杆面部10具有打击杆面10a。打击杆面10a是杆面部10的外表面。打击杆面10a也简称为杆面。冠部12形成杆顶外表面12a。底部14形成杆底外表面14a。杆颈部16具有杆身孔16a。
[0096]
如图1和图4所示,杆头4具有重心cg。在本实施方式中,杆头重心cg位于杆头4的内部(中空部)。
[0097]
在图1中由两箭头b表示的是杆头4的重心距离。重心距离b是杆身轴线z与杆头重心cg之间的距离。重心距离b并非实际的三维的距离,而是杆头4的正面观察中的距离。在所述基准状态的杆头中,杆身轴线z和杆头重心cg在所述基准垂直面vp上投影。重心距离b为此投影图像中的距离。
[0098]
在图4中由两箭头c所示的,是杆头4的重心深度。重心深度c是杆身轴线z与杆头重心cg之间的距离。重心深度c沿杆面-杆头背部方向测定。
[0099]
打击杆面10a具有如上述那样定义的杆面中心fc。
[0100]
杆头4的杆头重心cg不在杆身轴线z上。杆头重心cg从杆身轴线z分离。杆头4具有重心距离b和重心深度c。由于存在重心距离b和重心深度c,而发生杆头趾部下降现象。
[0101]
冠部12在杆顶外表面12a具有突出部20。突出部20是中空的。突出部20在杆顶外表面12a形成凸起,且在杆顶内表面形成凹陷。
[0102]
在从杆面侧观察的杆头的主视图(图2(a))中,突出部20看不到。在从杆面侧观察的杆头的主视图(图2(a))中,突出部20未构成杆头4的外轮廓线cl1。
[0103]
在本实施方式中,突出部20的整体设于杆顶外表面12a。如图3所示,杆头4具有杆头4的俯视图中的外轮廓线cl2。如图3所示,突出部20未到达外轮廓线cl2。突出部20未延伸到杆顶外表面12a以外的部分。
[0104]
此外,杆头4的俯视图是将基准状态的杆头在与着地平面hp平行的平面投影的投影图像。此俯视图(图3)也称作俯视观察。
[0105]
在杆头4的俯视图(图3)中,突出部20到达外轮廓线cl2也可以。换言之,突出部20形成外轮廓线cl2也可以。突出部20延伸到杆顶外表面12a以外的部分也可以。例如,突出部20从杆顶外表面12a延伸到杆底外表面14a也可以。例如,突出部20从杆顶外表面12a延伸到杆侧部(杆裙部)的外表面也可以。
[0106]
在从杆头趾部-杆头跟部方向的杆头跟部侧观察基准状态的杆头4的侧面图(图4)中,能够看到突出部20的整体。此侧面图具有杆顶外表面12a的外轮廓线cl3。在此侧面图中,突出部20未到达外轮廓线cl3。突出部20的整体处于比杆面中心fc靠杆头跟部侧。突出部20的一部分到达比杆面中心fc靠杆头趾部侧也可以。
[0107]
杆顶外表面12a具有杆顶基面12b。杆顶外表面12a中的没有突出部20的部分由杆顶基面12b构成。杆顶基面12b是圆滑连续的凸曲面。此凸曲面是朝向杆头4的外侧凸的曲面。如图3所示,杆顶基面12b包含杆头4的俯视图的图心cr。图心cr是由外轮廓线cl2构成的图形的图心。
[0108]
图6表示从杆头趾部侧观察时的杆头4的外轮廓线的一部分。图7表示沿图3的a-a线的剖面图中的、杆头4的外表面的剖面线。图8表示沿图3的b-b线的剖面图中的、杆头4的外表面的剖面线。图9表示沿图3的c-c线的剖面图中的、杆头4的外表面的剖面线。图10表示沿图3的d-d线的剖面图中的、杆头4的外表面的剖面线。图7~图10包含杆顶外表面12a的剖面线。
[0109]
突出部20具有轮廓线cl20、上表面22、侧壁面24。轮廓线cl20是杆顶基面12b与突出部20之间的边界线。在杆头4的俯视图(图3)中,突出部20的轮廓线cl20为大致四边形(大致梯形)。在本技术中,此“大致”的含义是,包括边弯曲了的(非直线)结构、角部具有圆弧的结构。在杆头的俯视图(图3)的轮廓线cl20中,边的曲率半径优选为25m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40m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50mm以上。在杆头的俯视图(图3)的轮廓线cl中,角的圆弧的曲率半径优选为10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7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mm以下。由轮廓线cl20形成大致四边形。
[0110]
上表面22和侧壁面24可由棱线划分。在突出部20的外表面的剖面线中,此棱线可确定作为曲率半径为5mm以下的点或折曲的顶点。此剖面线的曲率半径可因剖面的方向而变化,但是在为了确定所述棱线而决定曲率半径时,选择该曲率半径为最小的剖面。
[0111]
在杆头4的俯视图(俯视观察)中,突出部20可为大致多边形。当此大致多边形为大致n边形时,n可以是3以上的整数。n也可以是3以上且20以下的整数。
[0112]
轮廓线cl20具有第一边cl21、第二边cl22、第三边cl23和第四边cl24。第一边cl21构成突出部20中的杆头趾部侧且杆面侧的边。第一边cl21以随着趋近杆头趾部侧而趋近杆头背部侧的方式延伸。第一边cl21将第二边cl22与第四边cl24连接。
[0113]
第二边cl22构成突出部20中的杆头跟部侧且杆面侧的边。第二边cl22以随着趋近杆头跟部侧而趋近杆头背部侧的方式延伸。第二边cl22将第一边cl21与第三边cl23连接。
[0114]
第三边cl23构成突出部20中的杆头跟部侧且杆头背部侧的边。第三边cl23以随着趋近杆头趾部侧而趋近杆头背部侧的方式延伸。第三边cl23将第二边cl22与第四边cl24连接。第三边cl23是朝向杆头4的外侧凸的曲线。
[0115]
第四边cl24构成突出部20中的杆头趾部侧且杆头背部侧的边。第四边cl24以随着趋近杆头跟部侧而趋近杆头背部侧的方式延伸。第四边cl24将第三边cl23与第一边cl21连
接。
[0116]
第二边cl22、第三边cl23和第四边cl24分别成为侧壁面24的基点。即,第二边cl22、第三边cl23和第四边cl24分别构成侧壁面24与杆顶基面12b的边界线。另一方面,第一边cl21未成为侧壁面24的基点。第一边cl21构成杆顶基面12b与上表面22的边界线。
[0117]
在本技术中,沿杆头趾部-杆头跟部方向的剖面线也简称为横剖面线。图7是横剖面线的一例。杆顶外表面12a的横剖面线也称作杆顶横剖面线。图7包含杆顶横剖面线。在本技术中,沿杆面-杆头背部方向的剖面线也简称为纵剖面线。图9是纵剖面线的一例。杆顶外表面12a的纵剖面线也称作杆顶纵剖面线。图9包含杆顶纵剖面线。
[0118]
杆顶横剖面线中的回折点可成为构成轮廓线cl20的点。换言之,此回折点可成为突出部20的起点。杆顶基面12b的横剖面线是朝向杆头4的外侧凸的曲线。所述回折点是朝向杆头4的外侧凸的曲线向朝向杆头4的内侧凸的曲线变化的点。
[0119]
杆顶横剖面线中的折曲的顶点可成为构成轮廓线cl20的点。换言之,此顶点可成为突出部20的起点。杆顶基面12b的横剖面线是朝向杆头4的外侧凸的曲线。与此曲线相连,折曲而立起的线形成顶点。此顶点是朝向杆头4的内侧的顶点。此顶点可成为突出部20的起点。
[0120]
杆顶纵剖面线中的回折点可成为构成轮廓线cl20的点。换言之,此回折点可成为突出部20的起点。杆顶基面12b的纵剖面线是朝向杆头4的外侧凸的曲线。所述回折点是朝向杆头4的外侧凸的曲线向朝向杆头4的内侧凸的曲线变化的点。
[0121]
杆顶纵剖面线中的折曲的顶点可成为构成轮廓线cl20的点。换言之,此顶点可成为突出部20的起点。杆顶基面12b的纵剖面线是朝向杆头4的外侧凸的曲线。与此曲线相连,折曲而立起的线形成顶点。此顶点是朝向杆头4的内侧的顶点。此顶点可成为突出部20的起点。
[0122]
典型的情况是,可通过上述回折点或上述顶点决定轮廓线cl20。在选择用于此决定的剖面线时,杆顶横剖面线可优先于杆顶纵剖面线。在此情况下,在确定上述回折点或上述顶点时,使用杆顶横剖面线。在难以通过杆顶横剖面线进行所述确定的情况下,可使用杆顶纵剖面线。能够明确辨认的突出部20的轮廓线可被视为轮廓线cl20。
[0123]
突出部20是比杆顶基面12b突出的部分。可在突出部20的下侧确定杆顶基面12b所延长的假想延长面12c。突出部20是比假想延长面12c突出的部分。在没有突出部20的情况下,假想延长面12c可被视作形成于该突出部20的设置区域的杆顶基面12b。假想延长面12c与杆顶基面12b连续地形成。假想延长面12c是朝向杆头4的外侧凸的曲面。假想延长面12c与杆顶基面12b圆滑地连接。
[0124]
图11是由图7的四方形线q1围住的部分的放大图。图12是由图9的四方形线q2围住的部分的放大图。
[0125]
在图11的杆顶横剖面线描画了可构成假想延长面12c的假想延长线12d。假想延长线12d是朝向杆头4的外侧凸的曲线。假想延长线12d与杆顶基面12b的横剖面线圆滑地连接。假想延长面12c可通过假想延长线12d的集合而形成。
[0126]
假想延长线12d与突出部20的一方侧的横剖面线和突出部20的另一方侧的横剖面线圆滑地连接。假想延长线12d可描画为贝塞尔曲线。作为贝塞尔曲线,已知二次贝塞尔曲线,和三次贝塞尔曲线。在二次贝塞尔曲线,控制点为一个。在三次贝塞尔曲线,控制点为两
个。优选为,使用三次贝塞尔曲线。图11和图12的贝塞尔曲线为三次贝塞尔曲线。
[0127]
如图11所示,杆顶横剖面线具有第一起点p1与第二起点p2。第一起点p1和第二起点p2是轮廓线cl20上的点。
[0128]
为了定义第一起点p1处的有效的切线,在第一起点p1的与突出部20相反侧决定点p11和点p12。点p11是从第一起点p1间隔0.5mm的点。点p12是从点p11间隔0.5mm的点。这些0.5mm是沿杆顶横剖面线的路径的距离。点p11和点p12是杆顶横剖面线上的点。决定通过三个点p1、p11和p12的圆的、点p1处的切线l1。在点p1、p11和p12处于同一直线上的情况下,此直线可作为切线l1。
[0129]
同样,为了定义第二起点p2处的有效的切线,在第二起点p2的、与突出部20相反侧决定点p21和点p22。点p21是从第二起点p2间隔0.5mm的点。点p22是从点p21间隔0.5mm的点。这些0.5mm是沿杆顶横剖面线的路径的距离。点p21和点p22是杆顶横剖面线上的点。决定通过三个点p2、p21和p22的圆的、点p2处的切线l2决定。在点p2、p21和p22处于同一直线上的情况下,此直线可作为切线l2。
[0130]
当决定所述切线l1与所述切线l2时,决定切线l1与切线l2的交点px。进而,决定点p1与点px之间的中点m1,决定点p2与点px之间的中点m2。
[0131]
将点p1作为起点、将中点m1作为第一控制点、将中点m2作为第二控制点、将点p2作为终点,能够引出贝塞尔曲线。在图11中,此贝塞尔曲线为假想延长线12d。由于控制点为两个,因而此贝塞尔曲线为三次贝塞尔曲线。
[0132]
可在杆面-杆头背部方向的所有位置定义假想延长线12d。可通过这些假想延长线12d的集合定义假想延长面12c。
[0133]
杆顶纵剖面线也可定义同样的贝塞尔曲线。如图12所示,杆顶纵剖面线具有第一起点p1和第二起点p2。第一起点p1和第二起点p2是轮廓线cl20上的点。
[0134]
为了定义第一起点p1处的有效的切线,在与第一起点p1的、突出部20相反侧决定点p11和点p12。点p11是从第一起点p1间隔0.5mm的点。点p12是从点p11间隔0.5mm的点。这些0.5mm是沿杆顶纵剖面线的路径的距离。点p11和点p12是杆顶纵剖面线上的点。决定通过三个点p1、p11和p12的圆的、点p1处的切线l1。在点p1、p11和p12处于同一直线上的情况下,此直线可作为切线l1。
[0135]
同样,为了定义第二起点p2处的有效的切线,在与第二起点p2的、突出部20相反侧决定点p21和点p22。点p21是从第二起点p2间隔0.5mm的点。点p22是从点p21间隔0.5mm的点。这些0.5mm是沿杆顶纵剖面线的路径的距离。点p21和点p22是杆顶纵剖面线上的点。决定通过三个点p2、p21和p22的圆的、点p2处的切线l2。在点p2、p21和p22处于同一直线上的情况下,可将此直线作为切线l2。
[0136]
当决定所述切线l1和所述切线l2时,决定切线l1与切线l2的交点px。进而,决定点p1与点px之间的中点m1,决定点p2与点px之间的中点m2。
[0137]
将点p1作为起点、将中点m1作为第一控制点、将中点m2作为第二控制点、将点p2作为终点,能够引出贝塞尔曲线。在图12中,此贝塞尔曲线是假想延长线12e。
[0138]
可在杆头趾部-杆头跟部方向的所有位置定义假想延长线12e。通过这些假想延长线12e的集合可定义假想延长面12c。
[0139]
此外,突出部有时会到达冠部的外周缘(外轮廓线cl4)(参照后述的图19(b))。在
此情况下,在杆顶横剖面线及/或杆顶纵剖面线中,形成于突出部与杆顶基面12b的边界的突出部的起点可仅为一个。在这样起点为一个的情况下,沿该起点的曲率半径的圆弧可作为假想延长线12d。即,在此情况下,假想延长线12d可以是通过作为该起点的第一点、从该第一点间隔0.5mm的第二点、从该第二点间隔0.5mm的第三点这三点的圆。
[0140]
在决定假想延长面12c时,杆顶横剖面线也可以比杆顶纵剖面线优先被使用。假想延长面12c可通过基于杆顶横剖面线的假想延长线12d的集合决定。在通过假想延长线12d的集合而不明确假想延长面12c的情况下,假想延长面12c也可通过基于杆顶纵剖面线的假想延长线12e的集合决定。
[0141]
突出部20的高度h1可定义为从假想延长面12c的高度。如图11所示,某个地点f1处的假想延长面12c的法线ln,具有与突出部20的外表面的交点f2。从地点f1到交点f2的距离,可定义为交点f2处的突出部20的高度h1。此外,在突出部与假想延长面12c的法线ln不交叉,而具有与杆顶基面12b的法线交叉的地点的情况下,其地点的高度h1被定义为从杆顶基面12b的高度。在此情况下,该法线的长度为高度h1。
[0142]
图13(a)是将图5的杆头跟部投影图剪影后的图。图13(b)表示此剪影的轮廓线的一部分。此剪影的轮廓线是杆头4的杆头跟部投影图的外轮廓线cl6。图13(b)是杆头4的杆头跟部投影图的外轮廓线cl6的一部分。
[0143]
在杆头4的杆头跟部投影图中,杆顶外表面的外轮廓线cl6具有凸部30。此凸部30也称作剪影凸部。如上所述那样,在杆头跟部投影图(图5)中,突出部20能够看到。剪影凸部30由突出部20形成。通过剪影凸部30,而杆头跟部投影图的剪影面积s1扩张。即,通过突出部20,而杆头跟部投影图的剪影面积s1扩张。剪影面积s1是由杆头跟部投影图的外轮廓线cl6形成的图形的面积,是图13(a)所示的剪影的面积。
[0144]
杆头跟部投影图的外轮廓线cl6中的回折点可成为剪影凸部的起点。杆头跟部投影图的外轮廓线cl6中的折曲的顶点可成为剪影凸部的起点。在本实施方式中,不是回折点,而是顶点,在剪影凸部30的两侧,成为剪影凸部30的起点。如图13(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剪影凸部30中,折曲的顶点p31、p32为剪影凸部30的起点。
[0145]
对于此剪影凸部30,也能够通过上述的方法引出三次贝塞尔曲线。在图13(b)中由双点划线表示的是此贝塞尔曲线。此贝塞尔曲线是将与剪影凸部30的两侧邻接的曲线圆滑地连接的曲线。此贝塞尔曲线可成为没有突出部20的情况下的杆头跟部投影图的假想轮廓线30a。由剪影凸部30的线和假想轮廓线30a围住的部分的面积是基于突出部20的附加面积s2。在本实施方式中,附加面积s2是图13(b)中由剖面线所示的部分的面积。附加面积s2是剪影面积s1中的基于突出部20的增量。
[0146]
此外,杆头跟部投影图中突出部构成杆头的外轮廓线cl6,但是有时不形成剪影凸部。例如,在突出部到达冠部的外周缘(外轮廓线cl4)且沿此外周缘延伸的情况下,有时不形成剪影凸部。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杆头跟部投影图中突出部也能够看到,该突出部使剪影面积s1增加。即,在此情况下,也存在起因于突出部的附加面积s2。例如,可考虑将突出部以假想延长面12c置换而将突出部去除后的杆头的剪影面积s11,和具有该突出部的杆头的剪影面积s12。面积(s12-s11)可成为附加面积s2。
[0147]
从杆头趾部下降的抑制和稳定化的观点出发,附加面积s2为30mm2以上令人满意、为50mm2以上更好、为100mm2以上更佳。从降低位置6处的空气阻力的观点出发,突出部的高
度和体积存在限度。从此观点出发,附加面积s2为500mm2以下令人满意、为400mm2以下更好、为300mm2以下更佳。
[0148]
从杆头趾部下降的抑制和稳定化的观点出发,比率(s2/s1)为0.005以上令人满意、为0.008以上更好、为0.015以上更佳。从降低位置6处的空气阻力的观点出发,突出部的高度和体积存在限度。从此观点出发,比率(s2/s1)为0.10以下令人满意、为0.08以下更好、为0.06以下更佳。s2/s1是附加面积s2相对于剪影面积s1的比率。
[0149]
参照图6,与杆顶外表面12a的交线pl形成闭合图形的平面,称作杆顶切除平面。在图6中,此杆顶切除平面cp1由双点划线示出。在图6的侧面观察中未图示,而在俯视观察时,杆顶外表面12a与杆顶切除平面cp1的交线pl在杆顶切除平面cp1上形成闭合图形。交线pl为无接头的环状线。图6为侧面观察,因此交线pl作为点示出。
[0150]
通过杆顶切除平面cp1切下杆顶外表面12a。由切下的杆顶外表面12a和杆顶切除平面cp1构成其外表面的立体,被称作切除立体。此切除立体的体积被称作切除体积。交线pl的长度为l(mm)、切除体积为v(mm3)。长度l为交线pl本身的长度。换言之,长度l是交线pl的路径长度。例如,在突出部为圆锥,杆顶切除平面cp1将此圆锥切除,交线pl为圆的情况下,长度l为此圆的圆周的长度。在图3的实施方式中,此交线pl可成为大致四边形的无接头环状线。在此情况下,长度l是此大致四边形的交线pl的路径长度。
[0151]
比率(v/l)可成为表示杆顶外表面12a的突出的程度的指标。比率(v/l)越大,突出的程度越大。杆顶外表面12a优选为具有比率(v/l)大于阈值x的部分。换言之,优选为,可在杆顶外表面12a设置比率(v/l)大于阈值x的杆顶切除平面cp1。
[0152]
比率(v/l)大于阈值x的部分可以是突出部20的至少一部分。优选为,比率(v/l)大于阈值x时的交线pl的全部为突出部20与杆顶切除平面cp1的交线较好。换言之,优选为,可在突出部20设定比率(v/l)大于阈值x的杆顶切除平面cp1。图6所示的杆顶切除平面cp1,也是交线pl的全部被设定于成为突出部20与杆顶切除平面cp1的交线的位置。交线pl的全部成为突出部20与杆顶切除平面cp1的交线时的切除体积v的最大值,相对于突出部20的体积为50%以上令人满意、为60%以上更好、为70%以上更佳。此外,突出部20的体积可以是在假想延长面12c切掉的部分的体积。当交线pl的全部成为突出部20与杆顶切除平面cp1的交线时,该杆顶切除平面cp1也可以与假想延长面12c交叉。
[0153]
从加大突出部20的突出的程度,加大杆头跟部投影图的附加面积s2的观点出发,阈值x为20以上令人满意、为30以上更好、为40以上更佳。过度的突出可能产生形状上的不协调感。从此观点出发,阈值x为500以下令人满意、为450以下更好、为400以下更佳。
[0154]
图14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杆头40的俯视图。此杆头40与上述杆头4的不同仅为突出部的形状。
[0155]
杆头40具有杆面部10、冠部12、底部14和杆颈部16。杆面部10具有打击杆面10a。打击杆面10a为杆面部10的外表面。冠部12形成杆顶外表面12a。底部14形成杆底外表面14a。杆颈部16具有杆身孔16a。打击杆面10a具有如上述那样定义的杆面中心fc。冠部12在杆顶外表面12a具有突出部50。突出部50是中空的。突出部50在杆顶外表面12a处形成凸起,且在杆顶内表面形成凹陷。
[0156]
与杆头4同样,杆头40,在从杆面侧观察的杆头的主视图中也看不到突出部40。突出部50的整体设于杆顶外表面12a。杆头40具有杆头40的俯视图(俯视观察)中的外轮廓线
cl2。突出部50未到达外轮廓线cl2。突出部50未延伸到杆顶外表面12a以外的部分。突出部50的整体处于比杆面中靠杆头跟部侧。
[0157]
杆顶外表面12a具有杆顶基面12b。杆顶外表面12a中的没有突出部50的部分由杆顶基面12b构成。杆顶基面12b为圆滑连续的凸曲面。此凸曲面是朝向杆头40的外侧凸的曲面。
[0158]
突出部50具有轮廓线cl50、上表面52、侧壁面54。轮廓线cl50是杆顶基面12b与突出部50之间的边界线。在杆头40的俯视图中,突出部50为大致四边形(大致梯形)。由轮廓线cl50形成大致四边形。轮廓线cl50具有第一边cl51、第二边cl52、第三边cl53和第四边cl54。
[0159]
第一边cl51构成突出部50中的杆面侧的边。第一边cl51以随着趋近杆头趾部侧而趋近杆头背部侧的方式延伸。第一边cl51与第二边cl52和第四边cl54连接。
[0160]
第二边cl52构成突出部50中的杆头跟部侧的边。第二边cl52以随着趋近杆头趾部侧而趋近杆头背部侧的方式延伸。第二边cl52与第一边cl51和第三边cl53连接。第二边cl52是朝向杆头40的外侧凸的曲线。
[0161]
第三边cl53构成突出部50中的杆头背部侧的边。第三边cl53以随着趋近杆头趾部侧而趋近杆头背部侧的方式延伸。第三边cl53与第二边cl52和第四边cl54连接。
[0162]
第四边cl54构成突出部50中的杆头趾部侧的边。第四边cl54以随着趋近杆头趾部侧而趋近杆头背部侧的方式延伸。第四边cl54与第三边cl53和第一边cl51连接。
[0163]
第二边cl52、第三边cl53和第四边cl54分别成为侧壁面54的基点。即,第二边cl52、第三边cl53和第四边cl54分别构成侧壁面54与杆顶基面12b的边界线。另一方面,第一边cl51未成为侧壁面54的基点。第一边cl51构成杆顶基面12b与上表面52的边界线。
[0164]
图15是第三实施方式的杆头60的俯视图。此杆头60和上述杆头4的不同仅为突出部的形状。
[0165]
杆头60具有杆面部10、冠部12、底部14和杆颈部16。杆面部10具有打击杆面10a。打击杆面10a为杆面部10的外表面。冠部12形成杆顶外表面12a。底部14形成杆底外表面14a。杆颈部16具有杆身孔16a。打击杆面10a具有如上述那样定义的杆面中心fc。冠部12在杆顶外表面12a具有突出部70。突出部70是中空的。突出部70在杆顶外表面12a处形成凸起,且在杆顶内表面形成凹陷。
[0166]
与杆头4同样,杆头60在从杆面侧观察的杆头的主视图中也看不到突出部70。突出部70的整体设于杆顶外表面12a。杆头60具有杆头60的俯视图(俯视观察)中的外轮廓线cl2。突出部70未到达外轮廓线cl2。突出部70的整体处于比杆面中心靠杆头跟部侧。
[0167]
杆顶外表面12a具有杆顶基面12b。杆顶外表面12a中的没有突出部50的部分由杆顶基面12b构成。杆顶基面12b为圆滑连续的凸曲面。
[0168]
突出部70具有轮廓线cl70、上表面72、侧壁面74。轮廓线cl70为杆顶基面12b与突出部70之间的边界线。在杆头60的俯视图(俯视观察)中,突出部70为大致五边形。由轮廓线cl70形成大致五边形。构成此大致五边形的全部的边具有侧壁面74。虽然在图15的角度看不到,但是与外轮廓线cl2最近的边也有侧壁面74。
[0169]
图16是第四实施方式的杆头80的俯视图。此杆头80与上述杆头4的不同仅为突出部的形状。
[0170]
杆头80具有杆面部10、冠部12、底部14和杆颈部16。杆面部10具有打击杆面10a。打击杆面10a为杆面部10的外表面。冠部12形成杆顶外表面12a。底部14形成杆底外表面14a。杆颈部16具有杆身孔16a。打击杆面10a具有如上述那样定义的杆面中心fc。冠部12在杆顶外表面12a具有突出部90。突出部90是中空的。突出部90在杆顶外表面12a处形成凸起,且在杆顶内表面形成凹陷。
[0171]
与杆头4同样,杆头80在从杆面侧观察的杆头的主视图中也看不到突出部90。突出部90的整体设于杆顶外表面12a。杆头80具有杆头80的俯视图(俯视观察)中的外轮廓线cl2。突出部90未到达外轮廓线cl2。突出部90的整体处于比杆面中心靠杆头跟部侧。
[0172]
杆顶外表面12a具有杆顶基面12b。杆顶外表面12a中的没有突出部90的部分由杆顶基面12b构成。杆顶基面12b为圆滑连续的凸曲面。
[0173]
突出部90具有轮廓线cl90、上表面92、侧壁面94。轮廓线cl90是杆顶基面12b与突出部90之间的边界线。在杆头80的俯视图中,突出部90为大致四边形。由轮廓线cl90形成大致四边形。构成此大致四边形的全部的边,具有侧壁面94。虽然在图16的角度看不到,但是与外轮廓线cl2最近的边也具有侧壁面94。
[0174]
图17是第五实施方式的杆头100的俯视图(俯视观察)。此杆头100与上述杆头4的不同仅为突出部的形状不同。
[0175]
杆头100具有杆面部10、冠部12、底部14和杆颈部16。杆面部10具有打击杆面10a。打击杆面10a为杆面部10的外表面。冠部12形成杆顶外表面12a。底部14形成杆底外表面14a。杆颈部16具有杆身孔16a。打击杆面10a具有如上述那样定义的杆面中心fc。冠部12在杆顶外表面12a具有突出部110。突出部110是中空的。突出部110在杆顶外表面12a处形成凸起,且在杆顶内表面形成凹陷。
[0176]
与杆头4同样,杆头100在从杆面侧观察的杆头的主视图中也看不到突出部110。突出部110的整体设于杆顶外表面12a。杆头100具有杆头100的俯视图(俯视观察)中的外轮廓线cl2。突出部110未到达外轮廓线cl2。突出部110的整体处于比杆面中心靠杆头跟部侧。
[0177]
杆顶外表面12a具有杆顶基面12b。杆顶外表面12a中的没有突出部110的部分由杆顶基面12b构成。杆顶基面12b为圆滑连续的凸曲面。
[0178]
突出部110具有轮廓线cl110、由顶点形成的棱线112、侧壁面114。棱线112通过侧壁面114彼此交叉而形成。突出部110不具有上表面。轮廓线cl110是杆顶基面12b与突出部110之间的边界线。突出部110由一根棱线112与两个侧壁面114形成。突出部110构成具有棱线的凸条部。
[0179]
图18是第六实施方式的杆头120的俯视图。此杆头120与上述杆头4的不同仅为突出部的形状不同。
[0180]
杆头120具有杆面部10、冠部12、底部14和杆颈部16。杆面部10具有打击杆面10a。打击杆面10a为杆面部10的外表面。冠部12形成杆顶外表面12a。底部14形成杆底外表面14a。杆颈部16具有杆身孔16a。打击杆面10a具有如上述那样定义的杆面中心fc。冠部12在杆顶外表面12a具有突出部130。突出部130是中空的。突出部130在杆顶外表面12a处形成凸起,且在杆顶内表面形成凹陷。
[0181]
与杆头4同样,杆头120在从杆面侧观察的杆头的主视图中也看不到突出部130。突出部130的整体设于杆顶外表面12a。杆头120具有杆头120的俯视图(俯视观察)中的外轮廓
线cl2。突出部130未到达外轮廓线cl2。突出部130的整体处于比杆面中心靠杆头跟部侧。
[0182]
杆顶外表面12a具有杆顶基面12b。杆顶外表面12a中的没有突出部130的部分由杆顶基面12b构成。杆顶基面12b为圆滑连续的凸曲面。
[0183]
突出部130被分割为多个(两个)。突出部130具有第一部分132、第二部分134。第一部分132与第二部分134彼此分开。在第一部分132与第二部分134之间形成分割槽136。此分割槽136弯曲地延伸。
[0184]
图19(a)表示从杆头趾部侧且杆头背部侧的方向观察第七实施方式的杆头140时的、杆头140的外轮廓线的一部分。杆头140具有突出部150。除了沿轮廓线cl20的第三边cl23的侧壁面24凹陷这一点外,突出部15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突出部20相同。在杆头140中,在突出部150的最高部位152与杆顶外表面12a之间形成空间sp。最高部位152是高度h1为最大的部位。高度h1的定义如上述那样。从提高位置9处的阻力的观点出发,优选为,空间sp设于轮廓接近壁面cw(后述)。
[0185]
图19(b)表示从杆头趾部侧且杆头背部侧的方向观察第八实施方式的杆头154时的、杆头154的外轮廓线的一部分。杆头154具有突出部156。突出部156到达冠部的外周缘(外轮廓线cl4)。在俯视观察杆头154时,突出部156的轮廓线的一部分与冠部的外轮廓线cl4。
[0186]
图20(a)是第九实施方式的杆头160的立体图,图20(b)是沿图20(a)的b-b线的剖面图。图21(a)是杆头160的杆头主体160h的立体图,图21(b)是沿图21(a)的b-b线的剖面图。在图20(b)和图21(b)中省略了杆头主体的剖面的记载,对于杆头主体仅示出了外表面的剖面线。
[0187]
杆头160具有杆头主体160h、突出部170、固定夹具172。突出部170能够相对于杆头主体160h装拆。突出部170由突出部件174构成,突出部件174是与杆头主体不同的部件。突出部件174通过固定夹具172以能够装拆的方式固定于杆头主体160h。
[0188]
杆头主体160h具有杆面部10、冠部12、底部14和杆颈部16。杆面部10具有打击杆面10a。打击杆面10a为杆面部10的外表面。冠部12形成杆顶外表面12a。底部14形成杆底外表面14a。杆颈部16具有杆身孔16a。打击杆面10a具有如上述那样定义的杆面中心fc。冠部12在杆顶外表面12a具有突出部170。突出部170由突出部件174构成。突出部件174以能够装拆的方式固定于杆顶外表面12a。
[0189]
与杆头4同样,杆头160在从杆面侧观察的杆头的主视图中也看不到突出部170。突出部170的整体设于杆顶外表面12a。杆头160具有杆头160的俯视图(俯视观察)中的外轮廓线cl2。
[0190]
杆顶外表面12a具有杆顶基面12b。杆顶外表面12a中的没有突出部170的部分由杆顶基面12b构成。杆顶基面12b为圆滑连续的凸曲面。
[0191]
杆头主体160h具有口162。在本实施方式中,口162构成螺纹孔,该螺纹孔构成阴螺纹。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夹具172为阳螺纹。固定夹具172可与口162螺纹结合。此外,在图20(b)中,省略了口162和固定夹具172中的螺纹部分的凹凸的记载。
[0192]
突出部件174具有基部174a,和从基部174a立起的立壁部174b。立壁部174b形成在基部174a的边缘。在俯视观察时,突出部件174为大致多边形(大致四边形)。在俯视观察时,突出部件174具有多个(四个)边。其中,在一个边设有立壁部174b。基部174a具有插通固定
夹具172的贯通孔174c。
[0193]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突出部件174由固定夹具172螺纹固定。突出部件174的固定构造不限于螺纹固定。
[0194]
具有立壁部174b的本构造能够一边抑制位置6处的空气阻力一边增加附加面积s2。立壁部174b仅设于轮廓接近边cs(后述)。立壁部174b构成轮廓接近壁面cw(后述)。通过立壁部174b使附加面积s2有效地增大。
[0195]
图22(a)是第十实施方式的杆头180的立体图,图22(b)是沿图22(a)的b-b线的剖面图,图22(c)是沿图22(a)的c-c线的剖面图。图23(a)是杆头180的杆头主体180h的立体图,图23(b)是沿图23(a)的b-b线的剖面图,图23(c)是沿图23(a)的c-c线的剖面图。在图22(b)、图22(c)、图23(b)和图23(c)中,省略了杆头主体的剖面的记载,对于杆头主体仅示出外表面的剖面线。
[0196]
杆头180具有杆头主体180h、突出部190、固定夹具192。固定夹具192具有螺纹部件194和螺纹孔部件196。突出部190能够相对于杆头主体180h装拆。突出部190由突出部件198构成,突出部件198是与杆头主体180h不同的部件。突出部件198通过固定夹具192以能够装拆的方式固定于杆头主体180h。
[0197]
杆头主体180h具有杆面部10、冠部12、底部14和杆颈部16。杆面部10具有打击杆面10a。打击杆面10a为杆面部10的外表面。冠部12形成杆顶外表面12a。底部14形成杆底外表面14a。杆颈部16具有杆身孔16a。冠部12在杆顶外表面12a具有突出部190。突出部190由突出部件198构成。突出部件198以能够装拆的方式固定于杆顶外表面12a。
[0198]
与杆头4同样,杆头180在从杆面侧观察的杆头的主视图中也看不到突出部190。突出部190的整体设于杆顶外表面12a。
[0199]
杆顶外表面12a具有杆顶基面12b。杆顶外表面12a中的没有突出部190的部分由杆顶基面12b构成。杆顶基面12b为圆滑连续的凸曲面。
[0200]
杆头主体180h具有口182。在本实施方式中,口182为凹部。在此口182中固定螺纹孔部件196。此固定例如可通过粘接、焊接等实现。螺纹孔部件196具有螺纹孔196a。螺纹部件194与螺纹孔196a螺纹结合。此外,在图22(b)、图22(c)、图23(b)和图23(c)中,省略了螺纹部件194和螺纹孔196a中的螺纹部分的凹凸的记载。
[0201]
突出部件198具有基部198a,和从基部198a立起的立壁部198b。立壁部198b形成于基部198a的边缘。在俯视观察时,突出部件198为大致多边形(大致四边形)。在俯视观察时,突出部件198具有多个(四个)边。其中,在一个边设有立壁部198b。基部198a具有插通螺纹部件194的贯通孔198c。
[0202]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突出部件198也通过固定夹具192螺纹固定。在本实施方式中,螺纹孔由螺纹孔部件196形成。本实施方式不需要在杆头主体180h设置螺纹孔,这一点与第九实施方式不同。
[0203]
此外,螺纹孔部件196也能以可拆下的方式安装于杆头主体180h。例如螺纹孔部件196也可以通过螺纹结合而安装于杆头主体180h。在此情况下,能够更换螺纹孔部件196。通过此更换,能够调整螺纹孔部件196的重量。例如,能够在安装有突出部件198时使螺纹孔部件196比较轻,在没有安装突出部件198时是螺纹孔部件196比较重。在此情况下,能够减少在安装有突出部件198的情况下和在没有安装突出部件198的情况下的杆头重量的差。并
且,能够使杆头重量在安装有突出部件198的情况下和在没有安装突出部件198的情况下一致。
[0204]
图24表示水平挥杆击球中的高尔夫球杆2的移动。挥杆从向后引杆开始,经自上而下挥杆后过渡到水平挥杆击球而等待击球。随着水平挥杆击球的进行,杆头速度加速。并且,随着水平挥杆击球的进行,杆头的姿态改变。
[0205]
在水平挥杆击球中的一个时间点,高尔夫球杆2的杆身6与地面平行。此时的高尔夫球杆2的位置也称作位置9。并且,击球中的球杆的位置也称作位置6。位置9与位置6的中间的位置也称作位置7.5。在这些称呼中,将挥杆中的高尔夫球杆2看做钟表的表针。即,例如位置9起因于指针钟表(模拟钟表)中的9点的位置。
[0206]
水平挥杆击球中的杆头的姿态如以下所述。在水平挥杆击球中发生转腕(英文:wrist turn),杆面返回到击球的时间点。因而在击球时,杆头使其杆面侧先行移动。即,在击球时,杆头向杆面-杆头背部方向的杆面侧移动。直至发生转腕之前,杆头使其杆头跟部侧先行移动。以往认为,直至发生转腕之前,杆头都向杆头趾部-杆头跟部方向的杆头跟部侧移动。
[0207]
但是,本发明者发现,位置9处的杆头的进行方向,实际上并非杆头趾部-杆头跟部方向的杆头跟部侧,而是倾斜杆头趾部-杆头跟部方向的杆头跟部侧。即,发现了,在位置9处,杆头以杆头跟部投影图(图5)作为正面进行移动。通过从自上而下挥杆直到位置9作用于杆头的离心力,在位置9处,发生杆头趾部下降。并且,在位置9处,发生立腕(英文:wrist cock)的打开。当立腕打开时,球杆以握柄为中心旋转,杆头的姿态与杆头趾部下降相同地改变。由于这些原因,知道了位置9处的杆头的进行方向实际上为倾斜杆头趾部-杆头跟部方向。
[0208]
通过在冠部12设置突出部20,而增加所述杆头跟部投影图的剪影面积,从而在位置9处杆头4受到的阻力(空气阻力的力)增加。此阻力消除了作用于杆头重心cg的离心力的一部分。因而,通过此阻力的增加,使引起杆头趾部下降的力变小,抑制了杆头趾部下降。
[0209]
进而,通过设于冠部12的突出部20而可产生升力。在位置9处,空气向倾斜杆头趾部-杆头跟部方向流动。此空气与作用于飞机机翼的升力原理相同,对杆头4产生升力。通过设置突出部20,而提高了位置9处的升力。
[0210]
突出部20在从杆面侧的主视图中不能目视确认。突出部20在从杆面侧看的杆头的主视图中不构成杆头的外轮廓线。为此,突出部20实际上不会影响位置6处的阻力(空气阻力的力)。实际上,突出部20不会使杆头速度降低。
[0211]
图25(a)和图25(b)是图示了位置9处作用于杆头200的力的概念图。图25(c)表示击球处的杆头200。杆头200在冠部不具有突出部。图26(a)和图26(b)是图示了在位置9处作用于杆头4的力的概念图。图26(c)表示击球处的杆头4。杆头4为上述第一实施方式。
[0212]
离心力作用于位置9的杆头200。此离心力沿着将高尔夫球杆2的旋转中心与杆头重心cg连结的直线作用。此离心力分解为与杆身轴线z平行的成分f1,和与杆身轴线z垂直的成分f2。另一方面,在位置9的杆头200作用阻力(空气阻力的力)和升力。阻力和升力向消除离心力的方向作用。阻力和升力的合力分解为与杆身轴线z平行的成分f3,和与杆身轴线z垂直的成分f4。这些力f1~f4概念化地由箭头示出。离心力大于阻力和升力,产生杆头趾部下降。此结果是,如图25(c)所示,杆头200的杆头趾部侧下降,杆头200的杆头背部侧下
降,打击杆面10a打开。
[0213]
通过设置突出部20,位置9处的阻力和升力增加。通过突出部20使杆头跟部投影图的附加面积s2增加,阻力增加。并且,通过突出部20,位置9的杆头4的上侧空气的流速增加,升力增加。通过阻力和升力的增加,力f3和力f4增加(参照图26(a)和图26(b)的涂黑的箭头)。作为结果,将离心力消除的力变大,杆头趾部下降被抑制。即,杆头4中向杆头趾部侧的下降和向杆头背部侧的下降被抑制,打击杆面10a的打开被抑制(参照图26(c))。
[0214]
此外,在图25(a)、(b)和图26(a)、(b)中,表示力的箭头的大小及其大小关系不正确。同样,在图25(c)和图26(c)中,杆头的姿态及其关系不正确。这些附图是用来定性地理解本实施方式的效果的。
[0215]
除了图17的实施方式,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突出部具有上表面,和从上表面延伸到所述突出部的外缘的侧壁面。通过设置侧壁面,能够加大突出部的高度h1,能够有效地增加附加面积s2。
[0216]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杆头4中,上表面22的高度h1随着趋近杆头中央侧而变低。杆头中央侧的杆头中央的含义可以是杆头4的俯视图中的图心cr(参照图3)。在上述基准状态的杆头中,可设定多个与着地平面hp垂直且与上表面22交叉并通过图心cr的平面。在基于这些平面的剖面中,上表面22的高度h1随着趋近杆头中央侧(图心cr侧)而变低。在此结构中,能够一边加大附加面积s2一边使突出部20的体积下降。并且,在位置9处的空气的流动中,空气的流动的紊乱得到抑制,空气容易沿着杆顶外表面12a流动。此空气的流动有助于升力的增加。
[0217]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杆头4中,上表面22的高度h1随着趋近杆面侧而变低。即,在沿杆面-杆头背部方向的剖面(上述的杆顶纵剖面线)中,上表面22的高度h1随着趋近杆面侧而变低。为此,可容易地构成附加面积s2大且从杆面侧看不到的突出部20。并且,对击球中的空气的流动(杆面-杆头背部方向的流动)的影响能够变小,对杆头速度的影响也能变小。
[0218]
在第四实施方式的杆头80中,上表面92的高度h1随着趋近杆头背部侧而变低。即,在沿杆面-杆头背部方向的剖面(上述的杆顶纵剖面线)中,上表面92的高度h1随着趋近杆头背部侧而变低。为此,击球中的空气的流动(杆面-杆头背部方向的流动)中紊流的发生得到抑制,杆头速度的降低得到抑制。
[0219]
在第七实施方式的杆头140中,在突出部150的最高部位152与杆顶外表面12a之间形成空间sp。具有此空间sp的结构,容易挡住空气的流动。此结构,有助于位置9处的阻力的增加。
[0220]
在第五实施方式的杆头100中,突出部110具有由顶点形成的棱线112,和从棱线112延伸到突出部110的外缘cl110的侧壁面114。在此结构中,能够一边加大附加面积s2一边减小突出部110的体积。在此突出部110,能够一边加大位置9处的阻力一边减小对击球(位置6)处的空气的流动的影响。
[0221]
在第九实施方式的杆头160中,杆头160具有构成冠部12的杆头主体160h,和以能够装拆的方式固定于杆头主体160h而构成突出部170的突出部件174。在此结构中,能够用与杆头主体160h不同的材质(树脂等)制造突出部170,能够使突出部170轻量化、提高突出部170的成形自由度。并且,通过突出部件174的装拆能够改变杆头的性能。突出部件174通过固定夹具172以能够装拆的方式固定于杆头主体160h。为此,能够使突出部件174的装拆
容易进行。并且,能够实现使用专用工具对突出部件174进行装拆的结构,容易适应规则。
[0222]
通过加大高度h1能够增加附加面积s2。从此观点出发,突出部中的高度h1的最大值为1mm以上令人满意、为2mm以上更好、为3mm以上更佳。从杆头重心位置的设计自由度的观点出发,突出部20中的高度h1的最大值为20mm以下令人满意、为17mm以下更好、为15mm以下更佳。
[0223]
比杆面中心fc靠杆头跟部侧的杆顶外表面12a的面积为sh(mm2)。并且,突出部的面积为st(mm2)。面积sh和面积st在杆头的俯视图(图3等)中测定。在图3中,面积sh是通过杆面中心fc且比沿着杆面-杆头背部方向延伸的直线lc靠杆头跟部侧的部分的面积。从在位置9处提高阻力和升力的观点出发,面积st在面积sh中所占的比例为5%以上令人满意、为15%以上更好、为20%以上更佳。从杆头重心位置的设计自由度的观点出发,面积st在面积sh中所占的比例为70%以下令人满意、为60%以下更好、为50%以下更佳。
[0224]
如在图3中说明的那样,突出部20具有轮廓线cl20。定义轮廓线cl20上的各点与外轮廓线cl2的距离d1。如图7所示,此距离d1被定义为横剖面线中的距离(直线距离)。
[0225]
构成轮廓线cl20的各边包括与轮廓线cl20最近的边。在图3的实施方式中,与轮廓线cl20最近的边为第三边cl23。此边是多个的边中与外轮廓线cl2最近的轮廓接近边cs。在图14的实施方式中,第二边cl52为廓接近边cs。轮廓接近边cs中的距离d1的最小值小于其它的边中的距离d1的最小值。轮廓接近边cs中的距离d1的最大值小于其它的边中的距离d1的最大值。轮廓接近边cs中的距离d1的最大值小于其它的边中的距离d1的最小值。
[0226]
如图3所示,轮廓接近边cs大致沿着外轮廓线cl2。外轮廓线cl2包括杆头的俯视图中的冠部12的外轮廓线cl4。轮廓接近边cs大致沿着外轮廓线cl4。
[0227]
通过设置轮廓接近边cs,突出部20接近杆头跟部侧的外轮廓线cl4。为此,能够有效加大杆头跟部投影图中的附加面积s2。从此观点出发,轮廓接近边cs的整体中的距离d1的最大值为25mm以下令人满意、为20mm以下更好、为15mm以下更佳。此最大值也可以为0mm。在突出部20到达冠部12的外轮廓线cl4的情况下,距离d1的最大值为0mm。
[0228]
优选为,轮廓接近边cs沿着外轮廓线cl4。在此情况下,能够有效地加大附加面积s2。从此观点出发,考虑轮廓接近边cs中的d1的最大值d1max与d1min。当轮廓接近边cs沿着外轮廓线cl4时,差(d1max-d1min)变小。从此观点出发,差(d1max-d1min)为15mm以下令人满意、为13mm以下更好、为10mm以下更佳。差(d1max-d1min)为0mm更佳。
[0229]
从有效增加附加面积s2的观点出发,轮廓接近边cs的长度为20mm以上令人满意、为30mm以上更好、为40mm以上更佳。从抑制向杆面侧的过度的延伸,降低位置6处的空气阻力的观点出发,轮廓接近边cs的长度为90mm以下令人满意、为80mm以下更好、为70mm以下更佳。此轮廓接近边cs的长度是(三维的)轮廓接近边cs的实际的长度(路径长度)。
[0230]
优选为,轮廓接近边cs具有侧壁面。即,优选为,突出部具有将轮廓接近边cs作为下缘的侧壁面。在图3的实施方式中,轮廓接近边cs具有侧壁面24。将轮廓接近边cs作为下缘的侧壁面24也称作轮廓接近壁面。轮廓接近壁面cw能够有效增加杆头跟部投影图的附加面积s2。
[0231]
通过增高轮廓接近壁面cw,能够有效增加附加面积s2。从此观点出发,轮廓接近壁面cw的上缘的高度h1为1mm以上令人满意、为2mm以上更好、为3mm以上更佳。从杆头的重心位置的设计自由度的观点出发,轮廓接近壁面cw的上缘的高度h1为20mm以下令人满意、为
18mm以下更好、为15mm以下更佳。
[0232]
从一边增加杆头跟部投影图中的附加面积s2一边使位置6处的空气阻力下降的观点出发,轮廓接近壁面cw的上缘在突出部20处也可以包括高度h1为最大的点。
[0233]
在图3的俯视图中,突出部20的轮廓线cl20的第一边cl21是与轮廓接近边cs相对的边。优选为,此相对边ps的长度比轮廓接近边cs的长度短。通过缩短相对边ps,能够一边增加附加面积s2一边减小对位置6处的空气的流动的影响。此相对边ps的长度为(三维的)相对边ps的实际的长度(路径长度)。相对边ps的长度为轮廓接近边cs的长度的90%以下令人满意、为80%以下更好、为70%以下更佳。相对边ps的长度为轮廓接近边cs的长度的0%也可以。
[0234]
通过降低相对边ps,能够使位置6处的空气阻力下降。从此观点出发,优选为,相对边ps不具有侧壁面。
[0235]
在杆头4的俯视图(图3)中,突出部20具有随着从轮廓接近壁面cw趋近相对边ps而宽度w1变小的锥状形状部。此锥状形状部有助于一边增加附加面积s2一边减小对位置6处的空气的流动的影响。宽度w1可沿着将相对边ps的两端连结的直线的方向的测定。
[0236]
(实施例)
[0237]
以下,使通过实施例产生的本发明的效果加以明确,但是并非根据此实施例的记载限定性地解释本发明。
[0238]
[检验1:实打评价]
[0239]
多个的测试者用有突出部的球杆a和没有突出部的球杆b进行实际打击,确认了突出部的效果。
[0240]
测试者是发球杆的杆头速度为34~39m/s的九名高尔夫球手。作为没有突出部的球杆a,使用了杰克希尔伊莱文(英文:xxio eleven,商标名)的发球杆(杆身挠度r、杆面倾角10.5
°
)。作为有突出部的球杆b,使用了在上述球杆a的杆头的杆顶贴了由海绵模型成形的突出部的球杆。海绵模型由海绵材料(eva泡沫)构成,重量轻。并且,在球杆a和球杆b将杆头重量调整为相同。突出部的位置和形状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杆头4。
[0241]
九名测试者用各球杆各打击八个球。对于各个打击测定杆头速度、打击点位置、击球处的杆面角度和球初速度。根据这些数据,对各测试者的各球杆计算出杆头速度的平均值、杆头速度的偏差(标准偏差σ)、打击点与杆面中心的距离的平均值、打击点与杆面中心的距离的偏差(标准偏差σ)、杆面角度的平均值、杆面角度的偏差(标准偏差σ)和击准率。
[0242]
图27(a)表示测试者1~9的杆头速度(h/s)的平均值。柱状图表的左侧为球杆a(无突出部)的结果,右侧为球杆b(有突出部)的结果。各箭头表示突出部的有无导致杆头速度是增加还是减少。有无突出部,杆头速度都相同。确认到即使设置突出部杆头速度也不降低。
[0243]
图27(b)表示测试者1~9的、打击点与杆面中心的距离的平均值。柱状图表的左侧为球杆a的结果,右侧为球杆b的结果。各箭头表示突出部的有无导致此距离是增加还是减少。九名测试者中,此距离减少的为八名。确认到通过设置突出部,使杆头趾部下降恰当化(被抑制),打击点接近杆面中心。
[0244]
图28(a)表示测试者1~9的、杆面角度的平均值。柱状图表的左侧为球杆a的结果,右侧为球杆b的结果。各箭头表示突出部的有无导致杆面角度是增加还是减少。杆面角度为0°
最佳。九名测试者中,杆面角度接近0
°
的为五名,其中三名,球杆b的杆面角度几乎为0
°
。确认到通过设置突出部,使杆头趾部下降恰当化(被抑制),杆面的朝向接近平行。
[0245]
图28(b)表示测试者1~9的、击准率的平均值。击准率通过将球初速度(b/s)除以杆头速度(h/s)而计算出。柱状图表的左侧为球杆a的结果,右侧为球杆b的结果。各箭头表示突出部的有无导致击准率是增加还是减少。九名测试者中,击准率上升的为八名。确认到通过设置突出部,使杆头趾部下降恰当化(被抑制),改善了打击点、碰撞角度,提高了击准率。
[0246]
图29(a)表示测试者1~9的、杆头速度(h/s)的标准偏差。柱状图表的左侧为球杆a的结果,右侧为球杆b的结果。各箭头表示突出部的有无导致杆头速度的偏差是增加还是减少。有无突出部,杆头速度的偏差都相同。
[0247]
图29(b)表示测试者1~9的、打击点与杆面中心的距离的标准偏差。柱状图表的左侧为球杆a的结果,右侧为球杆b的结果。各箭头表示突出部的有无导致该偏差是增加还是减少。九名测试者中,此偏差减少的为六名。确认到通过设置突出部,使杆头趾部下降稳定化,打击点的偏差减少。
[0248]
图30表示测试者1~9的、杆面角度的标准偏差。柱状图表的左侧为球杆a的结果,右侧为球杆b的结果。各箭头表示突出部的有无导致该偏差是增加还是减少。九名测试者中,此偏差减少的为六名。确认到通过设置突出部,杆头趾部下降稳定化,杆面角度的偏差减少。
[0249]
[检验2:用挥杆机器评价]
[0250]
使用上述的球杆a和球杆b,观测用挥杆机器进行挥杆时的杆头趾部下降。作为挥杆机器,使用高尔夫实验室有限(golf laboratories,inc.)公司制的计算机控制挥杆机器(computer controlled hitting machine),将击球的杆头速度设定为40m/s进行检验。在杆身粘贴变形计量器具来观测击球中的杆身的弯曲量。此结果是,球杆b(有突出部)与球杆a(无突出部)相比较,向击球中的杆头趾部下降侧的弯曲量减少了4%(约3mm)。并且,使用感压纸测定了打击点的变化量。球杆b与球杆a相比较,打击点向杆头跟部侧且杆底侧移动了。此打击点的移动距离约为6mm。这样,通过借助挥杆机器的检验,确认到通过突出部使杆头趾部下降得到抑制。
[0251]
[检验3:空气动力模拟]
[0252]
通过模拟,确认作用于杆头的阻力和升力的变化。作为软件,使用西门子数字产业软件(siemens digital industries software)公司制的“star-ccm”,采用多面体后部细孔(polyhedral rear fine mesh,空气动力模拟模型名),进行模拟。突出部的形状和位置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杆头4相同,突出部的高度h1的最大值为3mm。将水平挥杆击球中的杆头速度在位置9设定为20m/s、在位置7.5设定为30m/s、在位置6设定为40m/s。此结果是,位置9处的阻力在位置9处的杆头进行方向(即倾斜杆头趾部-杆头跟部方向)上变大13%。另一方面,位置6(击球)中的阻力在位置6处的杆头进行方向(即杆面-杆头背部方向)上降低2%。并且,位置9处的升力在相对于位置9处的杆头进行方向(即倾斜杆头趾部-杆头跟部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变大28%。这些增加的阻力和升力使离心力消除,减少了在相对于杆身轴线垂直的方向上作用的力。增加的阻力和升力,导致在位置9处在相对于杆身轴线垂直的方向上作用的力减少了约1%。这样,确认到,通过突出部,阻力和升力在位置9处上升,杆头趾部
下降得到抑制。
[0253]
如这些评价结果所示,本发明的优势明显。
[0254]
关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公开以下的附记。
[0255]
[附记1]
[0256]
一种高尔夫球杆杆头,具有:
[0257]
形成打击杆面的杆面部;
[0258]
形成杆顶外表面的冠部;
[0259]
形成杆底外表面的底部;以及
[0260]
安装杆身并确定杆身轴线的杆颈部,其中,
[0261]
所述冠部在所述杆顶外表面具有突出部,
[0262]
在从杆面侧观察的杆头的主视图中,所述突出部未构成所述杆头的外轮廓线,
[0263]
在沿着着地平面从杆头跟部侧观察的、所述杆身轴线相对于所述着地平面垂直且杆面角度为0度的杆头的杆头跟部投影图中,所述突出部构成所述杆头的外轮廓线。
[0264]
[附记2]
[0265]
如附记1所述的高尔夫球杆杆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突出部具有上表面,和从所述上表面延伸到所述突出部的外缘的侧壁面。
[0266]
[附记3]
[0267]
如附记2所述的高尔夫球杆杆头,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表面的高度随着趋近杆头中央侧而变低。
[0268]
[附记4]
[0269]
如附记2所述的高尔夫球杆杆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突出部的所述上表面的高度随着趋近杆面侧而变低。
[0270]
[附记5]
[0271]
如附记2所述的高尔夫球杆杆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突出部的所述上表面的高度随着趋近杆头背部侧而变低。
[0272]
[附记6]
[0273]
如附记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高尔夫球杆杆头,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突出部的最高部位与所述杆顶外表面之间形成有空间。
[0274]
[附记7]
[0275]
如附记1所述的高尔夫球杆杆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突出部具有由顶点形成的棱线,和从所述棱线延伸到所述突出部的外缘的侧壁面。
[0276]
[附记8]
[0277]
如附记1~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高尔夫球杆杆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杆头具有构成所述冠部的杆头主体,和能够装拆地固定于所述杆头主体而构成所述突出部的突出部件。
[0278]
[附记9]
[0279]
如附记8所述的高尔夫球杆杆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突出部件通过固定夹具能够装拆地固定于所述杆头主体。
[0280]
[附记10]
[0281]
如附记1~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高尔夫球杆杆头,其特征在于,在俯视观察所述杆
头时,比杆面中心靠杆头跟部侧的所述杆顶外表面的面积为sh、所述突出部的面积为st时,
[0282]
面积st在面积sh中所占的比例为5%以上且70%以下。
[0283]
[附记11]
[0284]
一种高尔夫球杆,其特征在于,具备握柄、杆身,和附记1~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高尔夫球杆杆头,
[0285]
在所述杆身的顶端部安装有所述高尔夫球杆杆头,在所述杆身的后端部安装有所述握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