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陆地用划桨船划水训练模拟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889552发布日期:2023-01-12 22:46阅读:56来源:国知局
一种陆地用划桨船划水训练模拟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划桨船运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尤其涉及一种陆地用划桨船划水训练模拟装置。


背景技术:

2.划桨船是在水中进行的一种比赛活动或趣味活动,划桨船的比赛精神是一种团队精神的体现。为弘扬这种竞技精神,让划桨船走进校园是中华文化的体现,划桨船运动可以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奋勇争先、团结拼搏的精神,还可以培育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学生通过模拟划桨船可以模拟在江河湖海中划行,为将来的划桨船实地训练打下了基础。划桨船文化也可以走进我们的百姓生活,在生活之余强身健体。
3.目前,由于划桨船项目需要设置在有水域的地方,才能有较好的体验感,因此受场地的影响比较大。大多数校园都是建造在离水比较远的地方或者百姓生活的场地不方便举行在水中进行体验或模拟比赛/训练的项目,我们很难感受到划桨船竞技划水的氛围。
4.因此,为了更好的体验划桨船活动,同时通过在体验过程中感受竞技比赛的气氛,同时,考虑到不受到场地的限制及成本的制约,有必要提供一种小型化、陆地用且模拟度高的划桨船划水装置是市场上迫切需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在陆地上可以体验划桨船竞技活动,根据上述提出场地约束及成本约束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陆地用划桨船划水训练模拟装置。本发明主要利用设置具有小体积的水池结构,采用支撑结构支撑划桨船船体,通过在不同位置上设置一个或多个传感装置,在让体验者轻松便利的体验到划桨船活动的同时感受到竞技体育的快乐,本实用新型占地面积小且通过相对移动的原理还原真实划桨船划水过程,具有寓教于乐于一体的效果。
6.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手段如下:
7.一种陆地用划桨船划水训练模拟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8.划桨船;
9.水池,其内部设有用于支撑所述划桨船的支撑结构,所述划桨船与所述支撑结构之间滑动连接,所述支撑结构与所述划桨船接触的支撑端部覆盖所述划桨船的座板区;
10.传感装置,至少设置在所述划桨船与所述支撑结构之间、所述划桨船与所述水池的系泊装置之间或者水池内,所述传感装置用于测量所述划桨船与所述支撑结构之间的实时滑动摩擦力、用于测量所述划桨船与所述系泊装置之间的实时拉力或者用于测量水流速度,所述传感装置与控制主机实现数据交互。
11.进一步地,所述划桨船底部设有滑块,所述滑块与设置在所述支撑结构上的滑轨相适应,使得所述划桨船在所述支撑结构上具有一定的滑动距离。
12.进一步地,所述水池的长度长于所述划桨船,所述划桨船的船头与所述水池侧壁之间设有绳ⅰ,所述划桨船的船尾与所述水池侧壁之间设有传感装置,所述传感装置分别通
过绳ⅱ、绳ⅲ与所述船尾、所述水池侧壁相连。
13.进一步地,所述支撑结构为横截面为“п”形状,所述支撑结构的支撑端部与所述划桨船底部随形。
14.进一步地,所述支撑结构与所述水池底部之间形成中空的用于水循环的水流通道,所述划桨划水产生的水流循环从所述划桨船两侧涌入到所述水流通道内与水流通道外的水流形成循环。
15.进一步地,所述水池与所述划桨船长度方向相对的水池侧壁上设有引流结构。
16.进一步地,所述支撑结构的两侧壁与水池侧壁之间的距离满足划桨在水池内扰动幅度,设置在30cm~120cm之间。
17.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陆地用划桨船划水训练模拟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18.划桨船;
19.支撑结构,用于承载所述划桨船,所述支撑结构与所述划桨船接触的支撑端部覆盖所述划桨船的座板区,所述划桨船与所述支撑结构之间滑动连接;
20.水池,设置为在所述划桨船两侧的水漕ⅰ和水漕ⅱ,所述划桨船的划桨在各自的水漕内划水扰动水流;
21.传感装置,至少设置在所述划桨船与所述支撑结构之间或者水池内,所述传感装置用于测量所述划桨船与所述支撑结构之间的实时滑动摩擦力或者用于测量水流速度,所述传感装置与控制主机实现数据交互。
22.较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采用占地面积小的水池与采用带有支撑结构的划桨船形式,使划桨船在陆上也能模拟划桨船划桨划水,扩展了划桨船使用场地。根据实际需要,选取在所述划桨船与所述支撑结构之间、所述划桨船与所述水池的系泊装置之间或者水池内设置传感装置的形式,可以实时测量划桨船与支撑结构之间的实时滑动摩擦力、划桨船与系泊装置之间的实时拉力或者测量水流速度,然后通过与控制主机实现数据交互,可以对划桨船的运动进行评估,还可以再多个划桨船之间进行模拟比赛,增强体验效果与训练测试强度。
23.综上,本实用新型具有设计合理,结构简单,成本可控,占地面积小,等优点,节约空间,节约成本,可以有效降低制作成本和使用水的耗材成本,同时有效增加体验者的体验感受。
附图说明
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以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5.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陆地用划桨船划水训练模拟装置的示意图。
26.图2为图1的剖视图。
27.图3为图1的俯视图。
28.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陆地用划桨船划水训练模拟装置的另一示意图。
29.图5为图4的剖视图。
30.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陆地用划桨船划水训练模拟装置的水池池壁设有分水结构和回水结构的示意图。
31.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陆地用划桨船划水训练模拟装置中划桨船上的座板示意图。
32.图8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带有传感装置的小型化陆地用划桨船划水训练模拟装置的示意图。
33.图9为图8的俯视图。
34.图10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陆地用划桨船划水训练模拟装置中的划桨船底部设有滑块的示意图。
35.图1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陆地用划桨船划水训练模拟装置带有划桨的示意图。
36.图12为图11的侧视图。
37.图1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水池为分体结构的小型化陆地用划桨船划水训练模拟装置的示意图。
38.图1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陆地用划桨船划水训练模拟装置的示意图,划桨船与支撑结构之间设置传感器。
39.图15为图14的侧视图。
40.图中:1、划桨船;11、座板;12、滑块;2、水池;21、水池侧壁;22、水池底部;23、凸起支撑;24、分水结构;25、回水结构;26、水漕ⅰ;27、水漕ⅱ;3、支撑结构;31、支撑端部;32、水流通道;33、滑轨;41、传感器ⅰ;42、传感器ⅱ;43、传感器ⅲ;5、划桨;61、绳ⅰ;62、绳ⅱ;63、绳ⅲ。
具体实施方式
41.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42.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43.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44.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同时,应当清楚,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己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
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向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45.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46.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
……
之上”、“在
……
上方”、“在
……
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位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
……
上方”可以包括“在
……
上方”和“在
……
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47.实施例1
48.如图8和图9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陆地用划桨船划水训练模拟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49.划桨船1;本实施例以龙舟为例,包括龙头、船身和龙尾,船身部分设置有座板11区(如图7所示)用于乘坐体验者,划桨船两侧根据体验者人数设置相应的划桨5。
50.水池2,其内部设有用于支撑所述划桨船1的支撑结构3,所述划桨船1与所述支撑结构3之间滑动连接,所述支撑结构与所述划桨船接触的支撑端部覆盖所述划桨船的座板区;
51.在划桨船1的底部设有滑块12(如图10),在支撑结构3的顶端设有滑轨33(如图3所示),所述滑块12与设置在所述支撑结构3上的滑轨33相适应,使得所述划桨船1在所述支撑结构3上具有一定的滑动距离,通常为了保证划桨船1的稳定性,此滑动距离控制在5~20cm之间。
52.传感装置,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设置1个或多个,设置位置灵活,根据需要检测的数据调整安装的位置。
53.传感装置可以在所述划桨船1与所述支撑结构3之间安装,用于测量所述划桨船与所述支撑结构之间的实时滑动摩擦力。可以在所述划桨船1与所述水池的系泊装置(所述划桨船1的主要重量是集中在支撑结构3上,而系泊装置为船头、船尾与池壁之间的连接绳索)之间,用于测量所述划桨船与所述系泊装置之间的实时拉力。所述传感装置还可以设置水池内或者水池壁上,用于测量水流速度,最终,1个或多个传感装置与控制主机实现数据交互。
54.实施例2
55.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举例传感装置设置在系泊装置上(如图8、9,图11所示)。具体
地,所述划桨船2的船头与所述水池侧壁21之间设有绳ⅰ61,所述划桨船1的船尾与所述水池侧壁21之间设有传感器ⅰ41,所述传感器ⅰ41分别通过绳ⅱ62、绳ⅲ63与所述船尾、所述水池侧壁21相连,三组绳选取具有一定伸缩力的绳索,可以配合船体在滑动过程中的位移,不至于过度拉扯影响测量。所述传感器ⅰ41为拉压力传感器,在船体移动的过程中获取拉压力信号,传输回信号接收装置。
56.此实施例中,在划桨船1滑动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传感器ⅰ41测量划桨船1在划水的过程中受到的拉压力信号,从而主控主机接收并记录在与其通信的记录仪上,通过后续处理,反映出在划水的过程中相关数据,再通过数据交互比较功能增加体验者的趣味性与互动性,还可以通过数据的比较转化为不同体验者之间的成绩竞技关系。
57.实施例3
58.如图14、15所示,可以在划桨船1与支撑结构3之间设置传感器ⅱ42,如在滑块12附近设置滑动传感器,用于测量所述划桨船与所述支撑结构之间的实时滑动摩擦力;或者在水池2中设置传感器ⅲ43,用于测量水流速度。需要说明的是支撑结构3也可以采用图14所示的形式,下部采用支撑腿结构,用于水流通过。
59.这些传感器可以通过各自的信号接收装置与处理器连接,最后将数据在显示器上显示,通过后续的处理做进一步的分析测定。
60.实施例4
61.为了进一步增加体验者在划水过程中的真实性,本实施例介绍一下在所述水池2内设设置的用于支撑所述划桨船1的支撑结构3(如图1、2所示),所述支撑结构3的横截面为“п”形状,所述支撑结构3的支撑端部31与所述划桨船1底部随形,所述划桨船1固定在支撑结构3上。
62.所述支撑结构3不与水池2的边缘接触,所述支撑结构3与水池底部22形成的通道可以作为回水的水流通道32,水流通道32是支撑结构3内部的中空结构形成的。划桨5划水时,水流从所述划桨船1两侧涌入到所述水流通道32内与水流通道32外的水流形成循环。
63.所述支撑结构3作为稳定划桨船1的主要结构,划桨船1的重量是完全承接在所述支撑结构3上的,可以保证体验者在上下船、划船的过程中,划桨船1稳定,从而保证安全性。
64.为了便于体验者上下划桨船,可以在水池2与划桨船1之间设置梯子,此设置为常规设置。
65.实施例5
66.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本实施例限定了水池2与划桨船1以及支撑结构3之间的关系,为了进一步增加体验者的体验感。
67.具体地,设置水池2长度为l,支撑结构3的长度为l1,l1的长度满足覆盖划桨船1的船身座位区部分即可。划桨船1的座位区要保证在水池2内,且由支撑结构3来支撑。如图1中所示,在l1的两侧距离水池侧壁21是有一定回水空间的,可以使得水流畅通,补水回水及时。
68.水池2的水池侧壁21的端部设置与划桨船1的船头船尾相匹配的凹槽即可,将划桨船1承接在凹槽中,凹槽与划桨船1相接处的位置可以做密封的结构处理,水池2不承载划桨船1的重量,如前述,划桨船1的重量由支撑结构3来承接。
69.所述支撑结构3的高度h1小于水池2的高度h,h1的高度满足可以将至少一半的船身
置于水中即可。划桨船1的上沿高度满足体验者坐在船上划桨时,其手臂握划桨8的舒适度为准,通常设置在15cm~30cm之间。通常情况下,水池内的水的深度是划桨船船宽的一半左右,如船宽l米、水深是0.6~0.7米。
70.另外,所述支撑结构3的宽度b1控制在宽于座板区宽度,窄于船宽即可满足稳定性的需求。所述支撑结构3的两侧壁距离水池2的水池侧壁21之间的距离b2满足划桨8在水池内扰动幅度和补水功能即可,具体地,b2的设计一是考虑到划桨8在水池内扰动幅度,二是此距离的水量可以满足划桨8(如4-5人同时划水),划水后在划过的路径部分会产生的凹面“水窝”,其余部分高出水窝部分的水会自动补给进来,将凹面填平,通常限定在30cm~120cm之间,优选为60cm~90cm。此范围可以很好的控制水池的宽度b,从而控制整个系统的占地面积及储水量,根据实际划桨船1的大小合理控制。
71.实施例6
72.如图4、图5所示,所述支撑结构是从水池底部22中间凸起的凸起支撑23,凸起支撑23同样满足支撑划桨船1的作用,其内部的中空环境用于流水通过,在划桨8带动两侧水流扰动时,水流随流动方向流入到中空回水循环结构中,实现循环。
73.实施例7
74.为了进一步增强水循环效果,增加体验感的同时,也利于划水的顺畅,可以在所述划桨船首尾两侧的水池侧壁21上设置分水结构24和回水结构25构成的(如图6所示)。
75.所述划桨船1的船头正对着的水池侧壁21上设置的分水结构24,使水流左右分流。所述划桨船1的船尾正对着的水池侧壁21上设置的回水结构25(即引流结构),使水流回流至划桨船1的支撑结构3的中空水流通道32内。
76.具体地,所述划桨船1的船头正对着的水池侧壁21上设有纵截面为“v”形的分水结构24,所述分水结构24的尖端部正对着划桨船船头,水流从划桨船支撑结构3的水流通道32内流出时,被分流结构左右分流;所述划桨船船尾正对着的水池侧壁21上设有纵截面为“v”形的回水结构25,所述回水结构25的尖端部正对着划桨船船尾,水流从回水结构25两侧引入至划桨船支撑结构3的水流通道32内,增强了水流的循环。
77.实施例8
78.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陆地用划桨船划水训练模拟装置,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支撑结构3是独立于水池结构的一部分,可以实心可以空心结构,用于承载所述划桨船1,保证船体的稳定性即可。所述支撑结构3与所述划桨船接触的支撑端部31覆盖所述划桨船1的座板区,所述划桨船与所述支撑结构之间滑动连接;水池2采用分体结构,分别是设置在所述划桨船1两侧的水漕ⅰ26和水漕ⅱ27,所述划桨船1的划桨5在两侧的水池内划水扰动水流形成循环。
79.传感装置可以在所述划桨船1的底部与所述支撑结构3之间安装,用于测量所述划桨船1与所述支撑结构3之间的实时滑动摩擦力,如在滑块12附近设置滑动传感器。
80.相应地,也可以在水漕中设置水流传感器,测试水流速度。
81.通过这些传感装置的设置可以通过各自的信号接收装置与处理器连接,最后将数据在显示器上显示,通过后续的处理做进一步的分析测定。
82.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
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