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押加训练设备

文档序号:32872841发布日期:2023-01-12 17:29阅读:66来源:国知局
一种押加训练设备

1.本实用新型涉及力量训练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押加训练设备。


背景技术:

2.押加,又称大象拔河,是藏族人民喜爱的一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现已被列为全国民运会表演项目。押加比赛时,在平地划两条平行线作为河界,中央又划一条中界,准备一条绳子式布带并两端打结,比赛由两人进行,双方各自把绳子套在脖子上,两人相背,将赛绳经过腹胸部从裆下穿过,然后趴下,双手着地,赛绳拉直,绳子中间系一红布为标志,垂直于中界。听到比赛开始的口令后,两人用力互拉前爬。用腿腰肩颈的力量拖动布带奋力向前爬,以将红布标志拉过河界者为胜。
3.为了能够在赢得比赛,参与人员大多需要通过专门的押加训练装置进行力量训练,公开号为cn211025052u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押加训练设备,通过设置的卡勾可改变固定块和滑块之间弹簧的数量,进而可对装置训练时的作用力进行调节,但其存在以下缺点,首先训练强度的调节需要手动更换弹簧的数量,操作比较麻烦,同时由于在底座上开设用于安装弹簧的矩形槽,矩形槽的存在会影响到训练人员的动作,因为押加训练需要人处于爬行状态,手脚一并施力,而矩形槽会使得训练人员的手掌无法接触到底座,难以施力,从而影响到训练的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押加训练设备,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的问题。
5.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押加训练设备,包括底座、安装箱、多个配重块、安装板和液压缸;底座的两侧开设有水平设置的滑槽,两个滑槽内对应滑动连接有滑块,两个滑块之间连接有训练架;安装箱设置在底座远离训练架的一侧;多个配重块滑动卡装在所述安装箱内,每个配重块两侧开设有通口,每个通口的内壁上均开设有水平设置的安装槽,安装槽内滑动连接有楔形块,楔形块与安装槽之间通过弹簧连接;安装板滑动卡装在所述安装箱内,且位于多个配重块的上方,安装板的顶部固定有两条牵引绳,两条牵引绳的另一端穿过安装箱的顶部后与所述训练架的两侧壁连接;液压缸竖直固定在安装板的底部,液压缸的输出端连接有驱动箱,驱动箱内设有驱动组件,驱动组件的输出端延伸至驱动箱外连接有两个对称设置的l形夹持杆,用于驱动两个l形夹持杆实现夹持功能。
6.优选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电机、齿轮两个齿条;电机固定在所述驱动箱的内壁上;齿轮套装固定在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上;两个齿条中心对称设置在齿轮的上下两侧,两个齿条均与齿轮啮合,每个齿条远离齿轮的一端分别穿出驱动箱后对应与两个l形夹持杆的顶端固定。
7.优选的,所述安装箱的侧壁上设有控制器,控制器与电源模块连接,所述液压缸、电机分别与控制器电连接。
8.优选的,所述安装箱的内壁两侧开设有竖直设置的限位槽,所述安装板的两侧侧
壁对应滑动卡装在两个限位槽内。
9.优选的,所述两条牵引绳远离安装板的一端均固定有挂环,所述训练架的两侧侧壁上分别固定有挂钩。
10.优选的,所述安装箱的外壁上设有两组滑轮组,两条牵引绳分别对应穿设在两组滑轮组上。
11.优选的,所述底座的顶部设有防滑垫。
12.优选的,所述训练架的外部套设有海绵套。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4.1、本实用新型能够通过调节配重块的数量来改变训练强度从而满足训练者的需求,而且底座上无需开槽,使得训练人员能够手脚能够充分的接触到底座表面,模拟爬行训练。
15.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的控制器,能够实现训练者手动输入调节强度指令,控制器来相应的控制液压缸以及电机工作,自动实现装夹配重块,从而实现自动调节训练强度,使得调节过程更加的便捷。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a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b-b处剖视结构示意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结合附图1到附图4,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1.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22.实施例1
23.如图1到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押加训练设备,包括底座1、安装箱2、多个配重块3、安装板4和液压缸5;底座1的两侧开设有水平设置的滑槽101,两个滑槽101内对应滑动连接有滑块102,两个滑块102之间连接有训练架103,训练架103呈凸状;安装箱2设置在底座1远离训练架3的一侧;多个配重块3滑动卡装在安装箱2内,每个配重块3两侧开设有通口31,每个通口31的内壁上均开设有水平设置的安装槽32,安装槽32内滑动连接有楔形块33,楔形块33与安装槽32之间通过弹簧34连接;安装板4滑动卡装在安装箱2内,且位于多个配重块3的上方,安装板4的顶部固定有两条牵引绳41,两条牵引绳41的另一端穿
过安装箱2的顶部后与训练架103的两侧壁连接;液压缸5竖直固定在安装板4的底部,液压缸5的输出端连接有驱动箱6,驱动箱6内设有驱动组件,驱动组件的输出端延伸至驱动箱6外连接有两个对称设置的l形夹持杆7,用于驱动两个l形夹持杆7实现夹持功能。
24.在进行押加训练时,先对训练强度进行调节,调节时,通过控制液压缸5来伸长来带动驱动箱6进行竖直向下移动,驱动箱6竖直向下移动时会带动两个l形夹持杆7同步进行向下移动移动,并通过控制驱动组件使得两个l形夹持杆7处于夹持状态,两个l形夹持杆7处于夹持状态时,两者的间距会与小于每个配重块3上设置的两个楔形块33之间的间距,从而使得两个l形夹持杆7向下移动时会将每个配重块3上的楔形块33挤压至安装槽32内,当l形夹持杆7移动到楔形块33的下方时,在弹簧34的弹性作用力下,会使得两个楔形块33从安装槽32内伸出,此时当液压缸5带动两个l形夹持杆7上升时,会通过钩住两个楔形块33来带动位于l形夹持杆7上方的配重块3上升,从而使得牵引绳41承受到安装板4、液压缸5、驱动箱6、夹持组件、两个l形夹持杆7以及被两个l形夹持杆7钩住升起的若干个配重块3的重力,因此通过控制两个l形夹持杆7钩住配重块3的数量能够实现调节训练强度的过程,调节好后,控制液压缸5保持伸缩长度不变,然后训练人员站到底座1上,身体前倾,使得头部穿过训练架103,并使得肩膀抵住训练架103,手脚接地进行爬进训练,爬进时会抵住训练架103使其沿滑槽101滑动,并通过牵引绳41将重物升起,从而进行力量训练,训练结束后,控制液压缸5下降,将钩住升起的若干个配重块3放下,然后通过控制驱动组件使得两个l形夹持杆7处于放松状态,使得两个l形夹持杆7间距增大,并大于每个配重块3上设置的两个楔形块33之间的间距,然后控制液压缸5收缩,使得其带动两个l形夹持杆7上升到多个配重块3的上方,方便进行下次训练。
25.实施例2
26.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对驱动组件的具体结构进行限定,如图1所示,驱动组件包括电机61、齿轮62两个齿条63;电机61固定在驱动箱6的内壁上;齿轮62套装固定在电机61的输出轴上;两个齿条63中心对称设置在齿轮62的上下两侧,两个齿条63均与齿轮62啮合,每个齿条63远离齿轮62的一端分别穿出驱动箱6后对应与两个l形夹持杆7的顶端固定。
27.在通过驱动组件来实现两个l形夹持杆7的夹持与放松的功能时,通过控制电机61带动齿轮62转动,当齿轮62顺时针转动时,会带动两个齿条63同步水平远离移动,从而带动两个l形夹持杆7移动使其间距增大,当齿轮62逆时针转动时,会带动两个齿条63同步水平靠近移动,从而带动两个l形夹持杆7移动使其间距减小,因此通过控制电机61转动的方向即可控制两个l形夹持杆7的夹持与放松的功能。
28.进一步的,为了便于训练人员进行自动控制,因此在安装箱2的侧壁上设有控制器21,控制器21与电源模块连接,液压缸5、电机61分别与控制器21电连接,控制器21选用plc触屏一体机,控制器内设有液压缸5驱动模块以及电机61驱动模块,同时能够对训练强度进行显示,分为低级、中级、高级等,每一等级对应不同数量的配置块3,当训练人员选择某个训练强度时,控制器21会自动控制液压缸5执行相应的伸缩功能,以及电机61转动实现夹持配重块的功能。
29.实施例3
30.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如图1所示,为了能够在限制安装板2的移动位置,
使其能够在初始状态对液压缸5提供支撑,因此在安装箱2的内壁两侧开设有竖直设置的限位槽9,安装板4的两侧侧壁对应滑动卡装在两个限位槽9内。
31.进一步的,为了方便训练人员进入到底座1上进行训练,因此在两条牵引绳41远离安装板4的一端均固定有挂环42,训练架103的两侧侧壁上分别固定有挂钩43,训练人员进入到底座1上进行训练时可以将一侧牵引绳41上的挂环42从挂钩43取下,取下期间,由于限位槽9对安装板2起到支撑作用,因此牵引绳41不受压力,当训练人员进入到底座1后,再将挂环42重新挂在挂钩43上即可。
32.进一步的,为了避免在训练过程中,频繁的牵拉牵引绳41,牵引绳41与安装箱2接触的部分产生摩擦,容易造成牵引绳41受损,因此在安装箱2的外壁上设有两组滑轮组8,两条牵引绳41分别对应穿设在两组滑轮组8上。
33.更进一步的,为了避免在押加训练时,训练人员的脚部打滑,因此在底座1的顶部设有防滑垫104。
34.更进一步的,为了能够在训练时,对训练人员接触训练架103的部分提供保护,因此在训练架103的外部套设有海绵套105。
35.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地几个具体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