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锻炼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405065发布日期:2023-09-09 19:22阅读:32来源:国知局
下肢锻炼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一种下肢锻炼装置。


背景技术:

1、目前,临床上有些患者在下肢神经受损后,经过医院的治疗,后期还需要进行康复锻炼,以加快下肢的神经恢复,目前一般需要患者进行直腿抬高锻炼、屈伸锻炼、直腿外展内收锻炼和靠墙静蹲锻炼,对于卧床患者而言,除靠墙静蹲锻炼,其余锻炼方式均有必要在康复期间进行锻炼,但一般医院中,没有相应的锻炼装置,仅依靠医护人员搀扶患者下床走动进行锻炼,这样的锻炼既增加了医护人员的负担,又存在效率较低的问题,因此需要提供一种下肢锻炼装置;

2、现有专利文献中,申请号为201721019444.5,名称为一种神经内科下肢锻炼康复装置的专利文件中,提出了:一种神经内科下肢锻炼康复装置,包括底板,底板上表面的前端和后端均设有滑槽,滑槽的内部设有滑块,且两个滑块通过连接板固定连接,滑块和滑槽滑动连接,滑块的侧面设有螺杆,与螺杆对应滑块的侧面设有通孔,且滑块与螺杆滑动连接,螺杆的侧面中部设有限位螺母,且限位螺母的侧面与滑块的侧面接触,螺杆的左端与底板固定连接,且螺杆的侧面左端活动套接有弹簧和限位板,弹簧的左端与限位板固定连接,与限位板对应螺杆的侧面左端螺纹连接有固定螺母,固定螺母的侧面与限位板的侧面接触,螺杆的右端设有安装板,安装板与底板固定连接,安装板的上端设有支撑装置,且支撑装置的下端左侧与滑块连接,底板的左端设有开关组,开关组的输入端与外部电源的输出端电连接;

3、在该技术方案中,仅可以为患者提供下肢屈伸锻炼,锻炼种类单一,且占用体积较大,不便于收纳。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以上现有技术的缺点,提出一种下肢锻炼装置,本实用新型既可以为患者提供包括直腿抬高锻炼、屈伸锻炼、直腿外展内收锻炼在内的多种类锻炼,又可以折叠收纳,减小体积,减少占用的空间。

2、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的:一种下肢锻炼装置,包括坐板、锻炼组件和底板,坐板下端边沿设有侧板,锻炼组件包括两个腿部固定机构、两个第一强度调节机构和两个第二强度调节机构,并排设置于坐板下端,两个第二强度调节机构并排设置于底板上端,两个腿部固定机构均一端与坐板下端转动连接,且两个腿部固定机构分别与第一强度调节机构活动连接,两个腿部固定机构均另一端与第二强度调节机构活动连接,且腿部固定机构与第二强度调节机构滑动配合,腿部固定机构可折叠,侧板下端与底板活动连接。

3、进一步的,腿部固定机构包括第一伸缩架、第二伸缩架、小腿束紧带、脚部垫板和脚掌固定板,第一伸缩架一端铰接有转动连接板,转动连接板转动设置于坐板下端,且转动连接板与第一强度调节机构活动连接,第一伸缩架另一端与第二伸缩架一端铰接,小腿束紧带滑动套设于第二伸缩架上,脚部垫板设置于第二伸缩架另一端,脚掌固定板铰接与脚部垫板远离第二伸缩架的一端;第一伸缩架、第二伸缩架分别对应患者大腿与小腿设置,且第二伸缩架与患者小腿固定,利用第一伸缩架、第二伸缩架可伸缩的特性,适应患者下肢体位改变。

4、进一步的,第一伸缩架与第二伸缩架铰接的一端设有向外成型的限位凸台,限位凸台上螺纹连接有第一限位螺栓,第二伸缩架与第一伸缩架铰接的一端设有与第一限位螺栓相配合的第一限位孔;第一限位螺栓与第一限位孔配合,即可将第一伸缩架与第二伸缩架之间固定,从而保持患者下肢伸直,便于患者进行直腿锻炼。

5、进一步的,坐板下端设有多个滑杆,多个滑杆并排设置,每个滑杆中段均设有隔块,两个第一强度调节机构均滑动设置于多个滑杆上,且两个第一强度调节机构分别位于隔块两侧;结构简单,方便组装。

6、进一步的,第一强度调节机构包括齿条、多个第一限位块和多个第一推力弹簧,齿条滑动设置于最靠近腿部固定机构的一个滑杆上,多个第一限位块分别滑动设置于其余滑杆上,齿条与多个第一限位块位于滑杆的同一侧,多个第一推力弹簧分别套设于多个滑杆上,且第一推力弹簧位于隔块与齿条或第一限位块之间,齿条上设有强度调节块,强度调节块上设有多个活动连接的第二限位螺栓,多个第二限位螺栓分别与多个第一限位块之间活动连接,转动连接板的边沿沿圆周方向设有多个齿形凸台,齿形凸台与相应齿条之间啮合配合;设置的多个第一限位块和多个第一推力弹簧配合,可营造不同的锻炼强度。

7、进一步的,第二强度调节机构包括滑轨座、两个轨道杆、两个第二推力弹簧、一个轨道滑块和一个强度调节滑块,滑轨座为矩形框,两个轨道杆并排设置于滑轨座内,轨道滑块滑动设置于两个轨道杆上,且轨道滑块与脚部垫板之间通过铰接块铰接,且铰接块与轨道滑块之间活动连接,两个第二推力弹簧分别套设于两个轨道杆上,强度调节滑块也滑动设置于两个轨道杆上,第二推力弹簧一端与轨道滑块相抵,另一端与强度调节滑块相抵,强度调节滑块上端设有螺纹连接的限位顶丝,限位顶丝与滑轨座之间活动相抵,设置的第二强度调节机构,可在患者做屈伸锻炼时,提供阻力,即锻炼的强度,并可以通过调节强度调节滑块的位置,来营造不同的锻炼强度。

8、进一步的,第二强度调节机构还包括调节丝杆和丝杆滑块,调节丝杆转动设置于滑轨座上,且调节丝杆与轨道杆并排设置,丝杆滑块滑动设置于调节丝杆上,且丝杆滑块与调节丝杆螺纹配合,丝杆滑块与轨道杆滑动配合,调节滑块和强度调节滑块中段对应调节丝杆位置均设有通孔,调节丝杆穿过调节滑块和强度调节滑块上的通孔,丝杆滑块与调节滑块活动相抵;可以辅助重症无力的患者进行锻炼。

9、进一步的,底板上端沿边沿设有外围板,外围板高度与滑轨座高度相等,外围板上端与侧板下端活动连接;外围板与侧板配合,可在本实用新型折叠收纳时,遮挡坐板与底板之间间隙。

10、进一步的,侧板靠近转动连接板的一侧壁上设有缺口,外围板上对应缺口处设有铰接的盖板;结构简单,方便制作。

11、进一步的,下肢锻炼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2、步骤一:展开下肢锻炼装置,底板放置于水平面上,向上提拉坐板,使侧板与外围板之间脱开,横向移动坐板,并转动第一伸缩架与第二伸缩架,使第一伸缩架、第二伸缩架平铺于底板上方,而后将坐板也放置于水平面上;

13、步骤二:调节下肢锻炼装置,患者坐于坐板上,根据锻炼者腿长,调节底板位置,第一伸缩架、第二伸缩架随之改变长度,根据患者大腿腿长和小腿腿长,分别调节第一伸缩架、第二伸缩架长度,使第一伸缩架、第二伸缩架铰接处对应患者膝盖位置;

14、步骤三:固定患者下肢,患者脚跟搭在脚部垫板上,脚掌抵在脚掌固定板上并固定,小腿束紧带缠绕于患者小腿靠近膝盖位置;

15、步骤四:锻炼,根据患者需求,进行下肢屈伸锻炼、直腿抬高锻炼和直腿外展内收锻炼,锻炼过程分别如下:

16、①下肢屈伸锻炼:患者大腿与小腿协同发力,带动脚部垫板在第二强度调节机构上滑动,从而带动轨道滑块压迫第二推力弹簧,第二推力弹簧施加反向的弹力,为患者锻炼提供锻炼强度,调节强度调节滑块22初始位置,可调节强度大小;

17、监护人员可转动调节丝杆,带动丝杆滑块,以推动轨道滑块滑动,从而带动患者下肢做被动的屈伸锻炼;

18、②直腿抬高锻炼:解开铰接块与轨道滑块之间连接,并转动第一限位螺栓,使第一限位螺栓插入第一限位孔,则第一伸缩架、第二伸缩架之间无法转动,患者可自身大腿发力绷直抬起,抬起过程中,第一伸缩架、第二伸缩架随患者下肢体位改变作适应性伸缩;

19、③直腿外展内收锻炼:解开铰接块与轨道滑块之间连接,并转动第一限位螺栓,使第一限位螺栓插入第一限位孔,则患者可在下肢保持伸直的状态下,由大腿发力,向外转动,转动过程中,第一强度调节机构对转动连接板施加反向作用力,以提供锻炼强度;

20、步骤五:收纳,锻炼完成后,患者从坐板上下来,将第一伸缩架、第二伸缩架对折,第一伸缩架、第二伸缩架均位于坐板上方,再将侧板与外围板相连;操作方法简洁明了,便于患者和医护人员理解。

2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22、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设置的锻炼组件可折叠收纳于坐板与底板之间,见笑了整体体积,收纳时节省空间;

23、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设置的锻炼组件,通过腿部固定机构与坐板之间的转动连接,可以便与患者进行直腿外展内收锻炼,设置的第一强度调节机构,可以为患者直腿外展内收锻炼提供不同的锻炼强度;

24、通过设置的第一伸缩架与第二伸缩架之间铰接,可便于患者进行下肢屈伸锻炼,且通过设置的第二强度调节机构,可为患者下肢屈伸锻炼提供不同的锻炼强度;

25、设置的第一伸缩架与第二伸缩架可通过第一限位螺栓固定,以保持患者下肢伸直,从而便于患者进行直腿抬高锻炼,并通过设置的调节丝杆和丝杆滑块配合,可由医护人员辅助患者锻炼。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