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上肢力量训练体育器械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5974225发布日期:2023-11-09 16:08阅读:67来源:国知局
一种上肢力量训练体育器械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本技术涉及体育器械,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上肢力量训练体育器械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1、体育器械是锻炼,健身,复健的重要工具,而在利用体育器械对上肢锻炼时,需要对上肢的多块肌肉进行锻炼,同时同一块肌肉锻炼出的大小形状也有不同。

2、现有技术公开号为cn218046361u的文献提供一种上肢力量训练用体育器械,该装置通过支架主体、直杆导向限位组件、直杆;所述支架主体包括底座板、前支杆、后支杆、竖直导杆,所述前支杆、后支杆、竖直导杆自前而后依次设置在所述底座板上,所述直杆导向限位组件包括弧形导架,所述直杆设置在所述弧形导架上并与其活动连接。

3、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虽然通过现有技术的结构可以实现与有关的有益效果,但是仍存在以下缺陷:该装置通过训练者站立向下拉动弧形杆进行锻炼,对于上肢的锻炼范围较为局限,不能进行角度的变化,让上肢一定范围进行锻炼,在训练后会导致某一部分肌肉过大或不均上,影响训练的效果。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中,发明人认为在进行上肢的训练时,需要多角度多力度的对上肢进行均匀的训练,即使同一块肌肉的训练,角度的不同,也会形成不均匀的现象。

5、鉴于此,我们提出一种上肢力量训练体育器械。


技术实现思路

1、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2、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上肢力量训练体育器械的方法,解决了上述背景技术中的装置通过训练者站立向下拉动弧形杆进行锻炼,对于上肢的锻炼范围较为局限,不能进行角度的变化,让上肢一定范围进行锻炼,在训练后会导致某一部分肌肉过大或不均上,影响训练的效果的技术问题,实现了技术效果。

3、2.技术方案

4、本技术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上肢力量训练体育器械,包括

5、训练台;

6、调节箱,所述调节箱固定设置于训练台外壁;

7、收纳盒,所述收纳盒通过升降驱动滑动设置于调节箱内部;

8、力量训练组件,所述力量训练组件设置于收纳盒内部,用于上肢力量训练;

9、调节座椅,所述调节座椅通过移动组件滑动设置于训练台外壁。

10、其中力量训练组件位置的调节,可以根据不同的身高进行调节,同时可以调节训练者的拉动角度,在进行上肢的训练时,可以多角度多力度的对上肢进行均匀的训练且针对同一块肌肉的训练角度不同。

11、作为本技术文件技术方案的一种可选方案,所述升降驱动包括转动设置于调节箱内部的驱动筒,所述驱动筒内部滑动设置有升降杆,所述升降杆外壁开设有升降槽;

12、所述升降槽内部滑动设置有升降轮,所述升降轮固定设置于驱动筒内壁,且设置于靠近边缘处。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从而让力量训练组件进行受力角度的调节。

14、作为本技术文件技术方案的一种可选方案,所述力量训练组件包括固定设置于收纳盒内部的连接块,所述连接块外壁通过销轴对称转动设置有两个支撑杆,所述支撑杆外端通过销轴转动设置有连杆a,所述连杆a外端通过销轴转动设置有连杆b,所述连杆b外端通过销轴转动设置有连接杆;

15、两个所述连接杆之间固定设置有手持柱,所述手持柱呈u型结构设置;

16、两个所述连接杆、连杆b及连杆a之间的中部均固定设置有连接有固定杆,相邻所述固定杆之间设置有弹簧a。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手持手持柱拉动,从而让支撑杆,连杆a,连杆b及连接杆逐渐展开,而之间设置有弹簧a,从而随着展开距离的增加,拉力也将增加。

18、作为本技术文件技术方案的一种可选方案,所述连接块两侧均呈倾斜结构设置,且支撑杆沿着斜面设置;

19、所述连杆a沿着支撑杆斜面设置,所述连杆b沿着连杆a斜面设置,所述连接杆沿着连杆b斜面设置;

20、所述固定杆呈c型设置,且所述支撑杆及连杆a、连杆a及连杆b、连杆b及连接杆均呈v型结构设置,且方向相反。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此设置,实现了将力量训练组件收纳到收纳盒内部,进行收纳,同时可以适应不同的拉动角度。

22、作为本技术文件技术方案的一种可选方案,所述固定杆外壁固定设置有多个挂环,相邻所述固定杆之间的挂环相对应;

23、所述挂环与弹簧a挂接配合。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多个挂环的设置,可以根据情况增加弹簧a的数量,增加拉动的力度,进度大力度大强度的训练。

25、作为本技术文件技术方案的一种可选方案,所述训练台内部开设有滑槽,所述移动组件包括滑动设置于滑槽内部的移动块,所述移动块呈u型机构设置;

26、所述移动块与调节座椅底面连接固定;

27、所述移动块中部转动设置有转动轴,所述转动轴设置于滑槽内部;

28、所述转动轴外壁开设有移动槽,所述移动槽内部滑动设置有凸轮,所述凸轮固定设置于移动块内壁。

2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移动组件的设置,可以让调节座椅进行移动位置,从而可以让座着的训练者,根据位置的不同使得所用的拉力不同,而且可以保持手臂不动,通过座椅的运动来实现练习的目的。

30、作为本技术文件技术方案的一种可选方案,所述滑槽内部转动设置有切换调节轴,所述切换调节轴中部同轴固定设置有锥齿轮a,所述锥齿轮a外壁啮合连接有锥齿轮b,所述锥齿轮b同轴固定设置有电机;

31、所述切换调节轴两端均设置有单向止转件,且一端通过单向止转件与转动轴,另一端通过单向止转件与换向轴同轴连接;

32、所述移动槽及升降槽均呈环形曲线闭合结构设置。

3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实现了双向双功能的驱动。

34、作为本技术文件技术方案的一种可选方案,所述单向止转件包括棘齿盒,所述棘齿盒内部转动设置有单向块,所述单向块外壁至少开设有一个摆动腔,所述摆动腔内部转动设置有棘爪,所述棘爪一侧固定设置有弹簧b,所述弹簧b与摆动腔内壁连接固定;

35、两个所述单向块均与切换调节轴同轴固定连接;

36、两个所述单向止转件呈中心对称结构设置;

37、其中一个所述所述棘齿盒与转动轴同轴固定连接,另一个与换向轴同轴固定连接。

3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单向止转件的设置,通过输出驱动的正反转动,即可实现调节座椅的运动及力量训练组件位置的调节,且可以进行单方面的调节,使得结构间可以紧密的配合,减少了器材的体积。

39、作为本技术文件技术方案的一种可选方案,所述换向轴包括两个带动块,所述带动块中部转动设置有多个切换轴,所述切换轴外端固定设置于铰座;

40、两个所述带动块相互垂直设置,另一个所述带动块上的切换轴外端固定设置有固定耳,所述固定耳与铰座通过销轴转动连接;

41、所述带动块一侧固定设置有转轴,所述转轴与驱动筒同轴连接固定。

4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换向轴的设置,有效的将水平的转动变化为竖直的转动,作用于升降驱动,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

43、本技术还公开了前述上肢力量训练体育器械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44、s1、首先,训练者在训练台上,此时根据身高的不同进行调整,接通外界电源;

45、s2、此时,通过电机转动带动了锥齿轮b转动,而锥齿轮b与锥齿轮a啮合,从而带动了锥齿轮a转动使得切换调节轴转动,从而可以带动转动轴或驱动筒转动转动;

46、s3、此时,当转动轴转动时,而移动块的凸轮会在移动槽内滑动,从而促使移动块带动调节座椅进行运动;

47、s4、此时,当驱动筒转动,会让驱动筒上的升降轮在升降杆的升降槽内滑动,从而让力量训练组件进行受力角度的调节;

48、s5、此时,通过手持手持柱拉动,从而让支撑杆,连杆a,连杆b及连接杆逐渐展开,而之间设置有弹簧a,从而随着展开距离的增加,拉力也将增加;

49、s6、当需要更大力度的训练时,将固定杆上的挂环之间均挂设上弹簧a即可。

50、3.有益效果

51、本技术技术方案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52、1.本技术通过将力量训练组件位置的调节,可以根据不同的身高进行调节,同时可以调节训练者的拉动角度,从而达到不同的效果,从而在进行上肢的训练时,可以多角度多力度的对上肢进行均匀的训练,让即使同一块肌肉的训练,角度的不同,也能达到不同的训练效果,而该装置设置了调节座椅,从而可以站立也可以坐下直立腰部进行训练,使得训练多样化,也可以进行上肢的训练。

53、2.本技术通过移动组件的设置,可以让调节座椅进行移动位置,从而可以让座着的训练者,根据位置的不同使得所用的拉力不同,而且可以保持手臂不动,通过座椅的运动来实现练习的目的。

54、3.本技术通过单向止转件的设置,通过输出驱动的正反转动,即可实现调节座椅的运动及力量训练组件位置的调节,且可以进行单方面的调节,使得结构间可以紧密的配合,减少了器材的体积。

55、4.本技术通过换向轴的设置,有效的将水平的转动变化为竖直的转动,作用于升降驱动,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