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下肢神经康复训练装置

文档序号:36033317发布日期:2023-11-17 16:26阅读:26来源:国知局
一种下肢神经康复训练装置

本发明涉及康复训练,特别涉及一种下肢神经康复训练装置。


背景技术:

1、下肢主要神经是坐骨神经、胫神经及腓总神经。坐骨神经损伤多见于髋关节后脱位时,表现为屈膝肌、小腿及足部肌肉瘫痪,大腿后侧、小腿外侧及足部感觉丧失。胫神经损伤见于股骨髁上骨折及膝关节脱位时,致使腓肠肌、比目鱼肌、屈趾肌及足底肌瘫痪和足部感觉丧失。腓总神经损伤见于腓骨小头或腓骨颈骨折时,导致小腿伸肌、腓骨长短肌瘫痪、足下垂。当患者出现下肢神经损伤时,治疗原则通常是加强血液循环,增强上部组织新陈代谢,改善神经细胞和组织的兴奋性,促使受累肢体的功能恢复。

2、腿部脚踏车作为下肢神经康复训练的一种常见装置,使患者在训练时通过腿部的屈膝、伸展能够延缓下肢肌肉萎缩、改善冠状动脉血流量,促进下肢的血液循环,加强运动神经传导并促进运动神经功能的恢复。现有的下肢神经康复训练的患者由于下肢存在功能障碍,为此,往往是通过在训练装置上设置一个给患者提供手动摇动的摇杆,患者在进行训练时,摇把位于座椅的前侧,在患者因下肢不便自主运动而使用摇杆辅助训练时,患者的手臂需要持续向前伸出,而下肢训练由于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往往需要持续30至60分钟左右的训练时长,而使用摇杆进行训练的过程中,前伸的手臂由于血液流通不畅的问题很快就会酸软脱力,使得患者无法持续摇动摇杆锻炼下肢,而持续锻炼才能使锻炼效果达到最佳,为此,现有的下肢训练装置给下肢训练带来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下肢神经康复训练装置以解决使用摇杆辅助训练时长时间手臂前伸给训练带来不便的问题。

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下肢神经康复训练装置并具体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后侧向上凸设形成有座椅部,在座椅部的顶面上设置有坐垫,在所述底座上且位于座椅部的前侧分别设置有脚踏单元和与所述脚踏单元传动配合的第一手摇驱动单元,所述第一手摇驱动单元的顶部具有位于所述脚踏单元和坐垫上方的第一摇杆,以使患者能够通过手动使用第一手摇驱动单元的方式带动脚踏单元运行,从而在患者将腿部置于脚踏单元后随脚踏单元进行运动;在所述座椅部上设置有与所述脚踏单元传动配合的第二手摇驱动单元,所述第二手摇驱动单元的侧方具有位于坐垫左右两侧上的第二摇杆,当摇动第一摇杆和第二摇杆之一时,所述脚踏单元运行以带动患者下肢运动,第一摇杆通过患者手臂前伸后摇动的方式进行,第二摇杆通过患者手臂自然下垂后摇动的方式进行,两种方式可交替使用,患者使用时能够根据需要更换使用方式,同时,第二手摇驱动单元和第二摇杆的设置能够在患者因使用第一摇杆导致手臂酸软脱力时,能够使手臂下垂恢复血液流动,且随第二摇杆摇动的手臂在活动中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手臂力量的恢复,以延长患者的运动时间,且患者在使用时不仅可以通过换姿势改善手臂脱离,还能够通过换手以单手操作的方式完成训练,增加装置的使用方式,给患者提供方便。

3、所述第一手摇驱动单元包括分别传动连接于所述第一摇杆和脚踏单元的第一传动组,所述第二手摇驱动单元包括分别传动连接于所述第二摇杆和脚踏单元的第二传动组;所述第二手摇驱动单元还包括转动设置在座椅部上并分别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的联动部,所述第二摇杆连接于所述联动部上并能够使联动部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当联动部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联动部传动连接于第二传动组,此时摇动第二摇杆,第二摇杆能够带动联动部云兄以带动第二传动组运行从而驱动脚踏单元运行,当联动部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联动部和第二传动组断开传动连接,此时姚笛第二摇杆则不会对第二传动部造成影响,同时,当患者使用第一摇杆时,使用第一摇杆相对更轻松。

4、所述第一传动组包括位于活动空间内且顶端连接于底座的支架以及设置在支架上的第一齿轮组,所述支架的顶端向上并朝向坐垫一侧延伸弯曲,所述支架的顶端上转动设置有两端分别朝向支架左右两侧延伸的转轴,所述第一摇杆设置在转轴上,以便于患者手臂朝前伸出后摇动第一摇杆,且所述第一齿轮组分别与所述转轴和脚踏单元传动连接,以使患者在摇动第一摇杆后,带动第一齿轮组和脚踏单元运行,脚踏单元则带动患者的退避座屈膝、伸展的脚踏运动。

5、所述第二传动组包括设置在座椅部内的第二齿轮组以及转动设置在座椅部内并平行于转轴设置的第一转杆,所述第二齿轮组分别传动连接于所述脚踏单元和所述第一转杆以使第一转杆能够随第二齿轮组同步转动,所述联动部与第一转杆的端部相配合,从而通过切换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于第一转杆配合达到于第二齿轮组传动配合的目的。

6、所述座椅部的内部对称形成有两安装腔,所述联动部设置为两个并分别安装在两安装腔内,所述第一转杆的两端分别延伸至两安装腔内,且第一转杆的两端分别与两联动部相连接,以能够同时或分别通过两联动部实现于第一转杆之间的配合,从而使患者能够单手或双手操作以摇动第二摇杆。

7、在所述座椅部的左右两侧外壁上均开设有分别连通安装腔的连通孔,两所述联动部均包括固定设置在安装腔内的套筒、滑动设置在套筒上并与第一转杆同轴设置的滑杆、一端连接于滑杆且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套筒上的第一弹簧、设置在第一滑杆远离第一转杆一端上的滑块、通过一滑动结构转动设置在所述连通孔内的凸轮以及分别形成于第一转杆上和第一滑杆靠近第一转杆一端上的转换部,所述滑杆能够相对于所述套筒转动,在所述第二摇杆上铰接有与凸轮固定连接并同轴布置的连接杆,且所述凸轮远离连接杆的一侧朝向滑杆凸设形成有凸出端,在所述凸轮上对应于滑块的位置处沿凸轮的外壁经凸出端至靠近连接杆一侧开设有与滑块滑动啮合配合的滑槽,所述第一弹簧朝向凸轮一侧伸展并使所述滑块始终位于所述滑槽内;当通过所述滑动结构使得所述连接杆同轴于所述滑杆时,所述凸轮的凸出端朝向滑杆以使滑块滑动至凸出端处,且转换部使得第一转杆和滑杆传动连接以形成所述第一状态,此时摇动摇杆则能够带动连接杆、凸轮、滑杆转动以使第二齿轮组运行;当通过滑动结构使得所述连接杆垂直于所述滑杆时,所述凸轮靠近连接杆一侧朝向滑杆以使滑块滑动至凸轮靠近连接杆一侧处,且转换部使得第一转杆和滑杆之间断开连接以形成所述第二状态,此时转动摇杆则不会对第二齿轮组造成影响,同时,连接杆在垂直于滑杆后平行于座椅部的外壁,以减少连接杆和摇杆的产生妨碍。

8、所述滑动结构包括沿连通孔的一周凹设形成的呈环形的环形滑轨以及转动穿设在凸轮上并垂直于滑杆设置的球形滑脚,所述球形滑脚的两端分别活动穿出凸轮外,且球形滑脚的两端上均具有呈球形的滑动头部,两所述滑动头部均滑动设置在环形滑轨内,以使凸轮能够以滑杆的中心轴线为轴绕环形滑轨自转,在第二摇杆通过连接杆带动凸轮转动,从而带动与之滑动啮合的滑杆转动,同时凸轮能够以球形滑脚为轴进行转动,以使连接杆在同轴于滑杆和垂直于滑杆的两种状态之间转变,从而完成转换部与第一转杆之间的配合关系的变化;在所述座椅部的外壁开设有与连接杆相适配的收纳槽,在所述连接杆上对应于环形滑轨的位置处开设有避让槽,当所述联动部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连接杆位于所述收纳槽内,以使连接杆在未使用时收纳,从而避免患者或其他人与连接杆发生擦挂而造成不良影响,连接杆通过避让槽架设于环形滑轨上,以使连接杆在收纳于收纳槽内时,连接杆和环形滑轨之间互不影响。

9、所述转换部包括固定设置在第一转杆端部上的限位筒以及形成于滑杆面向第一转杆一端上的啮合齿,所述限位筒面向滑杆的一端上沿限位筒的轴向方向形成有卡合槽,所述卡合槽内形成有与啮合齿相适配的啮合槽,当联动部处于第一状态时,滑杆穿入卡合槽内且啮合齿啮合于所述啮合槽,以使滑杆在转动后能够带动第一转杆转动以实现传动配合。

10、在所述底座的顶面与座椅部前侧之间形成有一便于患者腿部活动的活动空间,所述脚踏单元包括固定连接于底座并位于活动空间内的支撑座、转动设置在支撑座上的转动盘以及分别连接在转动盘两侧边缘上并能够自转的两脚踏板,两所述脚踏板分别沿转动盘的径向方向朝向相反的方向布置,以患者的双脚在分贝放置于两脚踏板上后,两脚相对于转动盘的中心朝向相反的一侧,当转动盘转动时,患者两脚交替绕转动盘的外侧移动,所述转动盘与所述联动部传动连接,从而能够通过第一摇杆和第二摇杆带动转动盘转动。

11、所述脚踏单元还包括两可折叠地用于支撑患者腿部且可伸缩地支撑架,以使支撑架不仅能够支撑患者的腿部,还能够调节长度以适用于不同患者使用,两所述支撑架的一端分别铰接于座椅部的顶部、另一端分别铰接于两脚踏板,当转对盘在转动后,支撑架转动的转动而弯折摆动,从而支撑患者的腿部进行运动。

12、本发明的下肢神经康复训练装置,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脚踏单元能够供患者进行脚踏车训练,从而助于患者的腿部神经康复,而第一手摇驱动单元则能够使患者的手臂朝前伸出摇动第一摇杆的方式驱动脚踏单元转动,而第二手摇驱动单元则能够使患者手臂朝下伸出摇动第二摇杆的方式驱动脚踏单元转动,从而使患者能够通过更换手臂的姿势和体位来改善患者在摇动过程中手臂的疲劳程度,同时,可通过单手摇动的方式帮助患者在训练过程中恢复手臂力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