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电型积木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36739阅读:38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导电型积木之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系与积木有关,更详而言之,尤指一种直流电的导电型积木之装置,属于玩具用品。
目前,积木的组合排列,可以排列成各种形态,对于启发构思、建立组合概念,有很大帮助,不仅是儿童,连成年人也乐在其中。然而,习知积木是一块块相同或不同单元之组合,由于只是纯粹地堆积,容易倾倒下;因此,以后改成以单元积木与单元积木可以相互嵌合暂定位组合,可以使组合后的积木,不会散乱,又容易拆卸;然,目前社会走向更多元化时代,业者将积木外接电线及直流电源,再将灯泡放置于积木上,使积木有发光的灯泡,然此外接式的电线、灯泡,反而显得混乱,而且并非是益智积木动脑构思的一部分,纯粹是外接直流电源,使其灯泡发光,并无益智及启发构思可言。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导电型积木之装置。
本实用新型一种导电型积木之装置,其系包含有一电池座、一基板、数灯泡座及复数造型积木,该造型积木为各式形体,其底面为中空,内侧边设有数紧迫条,中央有圆筒,而顶面具有数凸环,凸环内为中空孔洞,基板上亦设复数凸环,供各积木之紧迫条压迫凸环侧边而定位;其特征在于该积木之凸环内可插入一导电柱,导电柱为一中空铜柱,上端有一束圈包覆,于电池座上设有两行排列之凸环,于电池座凸环底侧具有两行排列之导电片,导电片各连通电池的一端,且该电池座内侧面设紧迫条可嵌入基板上面,而基板内底面另设数导电片,分别贴合于凸环内底面,该灯泡座具有四凸环及一中心凹环,凹环可供积木内之圆筒嵌合,且凹环内设一灯泡,灯泡之两铜丝分别系于灯泡座之凸环上;据此,将电池座定位于基板预定处,并各插入导电柱于电池座及基板之凸环内,令电池座之导电柱与基板之导电柱相叠合,使基板整行导电片同时带正电或负电,基板上可嵌序叠积各式已插入导电柱之积木,并于积木内入灯泡座,使积木内之灯泡铜丝可接受来自电池座之正电及负电形成通路,灯泡可发光,达到积木可叠接而导通电源,并产生光源或动作。
其中,该电池座、基板、积木之凸环内壁设有凸出面可以紧贴导电柱之束圈,且凸环内之孔洞小于束圈之上环外径,令束环可以抵顶孔洞而不再下移。
其中,该导电柱系结合于束圈内且延伸至束圈下端,该导电柱一侧开一孔隙,使其入另一凸环内时,具有扩张伸缩弹性,贴合于另一凸环内之导电柱内。
其中,该灯泡座之凸环周边具有孔隙。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结构新颖,既能保持原来积木玩具的优点,又能从电学方面开发儿童智力,寓教于乐,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附图


图1.系本实用新型积木、导电柱及灯泡座分解之立体示意图。
图2.系本实用新型积木及灯泡座仰视立体示意图。
图3.系本实用新型灯泡座及灯座分解立体示意图。
图4.系本实用新型电池座立体示意图。
图5.系本实用新型电池座、基板及其导电片之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6.系本实用新型整体组合平面示意图。
图7.系本实用新型电池座平面示意图。
图8.系本实用新型基板上导电片之平面示意图。
图9.系本实用新型积木叠合于基板之剖面示意图。
图10.系本实用新型电池座定位于基板上之剖面示意图。
图中标号如下10.电池座11.电池 12.导电片121.铜片 122.孔洞13.导电片131.铜片 132.孔洞14.凸环141.凸出面 142.孔洞20.基板21.导电片211.导电片 22.导电片221.导电片 23.凸环 30.灯泡座31.凸环 311.孔隙32.凸环33.凸34.凸环 35.中心凹环36.灯泡 361.铜丝362.铜丝40.积木 41.紧迫条 411.圆筒42.凸环 421.凸出面 422.孔洞50.导电柱51.束圈 52.铜柱521.孔隙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述如下首先,请参阅
图1、图2、图3、图4及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导电型积木之装置,其系包含有一电池座10、一基板20、数灯泡座30及复数造型积木40,该造型积木40为各式形体,如图6所示有方形、房屋形体等,供组合于基板20或作叠合,灯泡座30及积木40可为透明材质,而电池座10、基板20或积木40底面为中空,都如同积木40内侧边设有紧迫条41,中间设有圆筒411(如图2所示),而顶面具有数凸环42,凸环42内为中空,以积木40内面周边之紧迫条41与另一积木顶面之凸环邻边相紧迫贴合(与一般习知积木相同组合的方式),本实用新型系增加电池座10、导电片22、导电柱50及灯泡座30,电池座10如图4、图7所示,于背面可嵌入数电池11,使其正电以一L型铜片121连接一导电片12,负电以另一铜片131连接一导电片13,而导电片12、13分别贴合于电池座10凸环14底面,并设有与凸环14相对之孔洞122、132,另基板20(如图5、图8所示)底面也贴设有与正电连接的导电片21、与负电连接的导电片22,于本实用新型之积木40凸环42内、电池座10凸环14内及基板20之凸环23内都可插入一导电柱50,导电柱50上端为束圈51,以束圈51包覆一中空铜柱52,铜柱52一侧设有孔隙521,使其具有开张弹性,而凸环42、14、23之内壁设有凸出面(如图4所示之凸出面141及
图1所示之凸出面421),且凸环42、14、23内之孔洞(如图4所示之孔洞142及
图1所示之孔洞422)可容纳导电柱50之束圈51;如
图1、图3所示,灯泡座30有四凸环31、32、33、34及一中心凹环35,而中心凹环35内入一灯泡36,灯泡36之铜丝361、362分别绕于凸环31、32或33、34上,以中心凹环35供积木40之圆筒411嵌入结合,而导电柱50插入凸环42内、再入灯泡座30之凸环31内,灯泡座30之凸环31有孔隙311;藉由上述之构造组合,本实用新型一种导电型积木之装置,如图5、图6、图8、图9、
图10所示,预设导电片21、22于基板20背面导电片21、22可各再搭接较长的导电片211、221,将电池座10嵌入基板20上一预定位置,如
图10所示将导电柱50插入电池座10凸环14内,而此导电柱50之铜柱52亦会插入基板20之凸环23内,与凸环23之导电柱50连通电源,将正电源导通于导电片12之凸环14导电柱50再至凸环23导电柱50再至导电片21中,另一导电片22亦受电池座10另端的负电源,如图8所示,整排的导电片21、211或22、221分别带一正电源或负电源,因此于基板20上堆积叠合积木40,如图6、图9所示,积木40之凸环42可插入导电柱50,上端再叠合一积木40,正电源从导电片211上导电柱50至积木40之导电柱50,再至另积木40之导电柱50上,另一负电源亦与上述流程相同,而从基板20之导电片221,流通至积木40另边之导电柱50′上,而灯泡座30嵌入积木40底面,以积木40圆筒411入灯泡座30中心凹环35相嵌合,导电柱50入灯泡座30之凸环32,内铜丝362带正电,导电柱50′入灯泡座30之凸环31,内铜丝361带负电,而导通于灯泡36,使灯泡发光,如此堆积各积木,均可使积木内灯泡发光(积木为透明材质制成);另外,本实用新型可如同习知积木堆积成各种形体,只要可以连通直流电源的范围下,作积木40内灯泡36导电电源,且特定积木内,亦可插入小马达作转动轮子,可堆积机器人或令儿童明辨电源正、负,于基板20之凸环23可分两种色彩,如红色代表正电源、绿色代表负电源,便于堆积导通于灯泡座30电源,也可达成更高层次的导电型积木,而毋需另外接电线以导通电源。
权利要求1.一种导电型积木之装置,其系包含有一电池座、一基板、数灯泡座及复数造型积木,该造型积木为各式形体,其底面为中空,内侧边设有数紧迫条,中央有圆筒,而顶面具有数凸环,凸环内为中空孔洞,基板上亦设复数凸环,供各积木之紧迫条压迫凸环侧边而定位;其特征在于该积木之凸环内可插入一导电柱,导电柱为一中空铜柱,上端有一束圈包覆,于电池座上设有两行排列之凸环,于电池座凸环底侧具有两行排列之导电片,导电片各连通电池的一端,且该电池座内侧面设紧迫条可嵌入基板上面,而基板内底面另设数导电片,分别贴合于凸环内底面,该灯泡座具有四凸环及一中心凹环,凹环可供积木内之圆筒嵌合,且凹环内设一灯泡,灯泡之两铜丝分别系于灯泡座之凸环上;据此,将电池座定位于基板预定处,并各插入导电柱于电池座及基板之凸环内,令电池座之导电柱与基板之导电柱相叠合,使基板整行导电片同时带正电或负电,基板上可依序叠积各式已插入导电柱之积木,并于积木内入灯泡座,使积木内之灯泡铜丝可接受来自电池座之正电及负电形成通路,灯泡可发光,达到积木可叠接而导通电源,并产生光源或动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示之一种导电型积木之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电池座、基板、积木之凸环内壁设有凸出面可以紧贴导电柱之束圈,且凸环内之孔洞小于束圈之上环外径,令束环可以抵顶孔洞而不再下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示之一种导电型积木之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导电柱系结合于束圈内且延伸至束圈下端,该导电柱一侧开一孔隙,使其入另一凸环内时,具有扩张伸缩弹性,贴合于另一凸环内之导电柱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示之一种导电型积木之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灯泡座之凸环周边具有孔隙。
专利摘要一种导电型积木之装置,其包含一电池座、一基板、数灯泡座及复数造型积木,该造型积木为各式形体,而顶面具有数凸环,凸环内为中空孔洞,基板上设复数凸环,其特征在于:该积木之凸环内可插入一导电柱,导电柱为一中空铜柱,上端有一束圈包覆,于电池座上设有两行排列之凸环,凸环底侧具有两行排列之导电片,而基板内底面另设数导电片,分别贴合于凸环内底面,该灯泡座具有四凸环及一中心凹环,凹环内设一灯泡,灯泡之两铜丝分别系于灯泡座之凸环上。
文档编号A63H33/04GK2320300SQ9724872
公开日1999年5月26日 申请日期1997年12月9日 优先权日1997年12月9日
发明者陈金益 申请人:陈金益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