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具变形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811910阅读:219来源:国知局
玩具变形车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玩具变形车,包括车架、以及设在车架的第一轮子和驱动机构,还包括驱动轮、驱动连杆、以及可转动地设在车架两侧的腿部部件,车架、驱动连杆与两侧的腿部部件分别构成平面四连杆机构,腿部部件构成平面四连杆机构的相对的两连杆;驱动轮在其偏心位置与驱动连杆组合联动,驱动机构通过带动驱动轮、进而带动驱动连杆、再进而带动腿部部件翻转。实施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连杆机构的作用,带动腿部部件翻转伸出或收起,从而实现该玩具变形车在车子形态和动物形态之间的转换变形,结构完善且优良可靠;变形完全由驱动机构驱动完成,自动化程度高。
【专利说明】
玩具变形车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玩具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玩具变形车。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很多玩具车变形通常是通过手动实现变形,自动化程度低,变形过程费时较多,从而大大降低了把玩的乐趣。
[0003]进一步地,很多仿动物外形的玩具,只具有近似动物的外表,而不能仿照动物的动作,仿真程度低,趣味性低。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变形自动化程度高的玩具变形车。
[0005]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玩具变形车,包括车架、以及设在车架的第一轮子和驱动机构,还包括驱动轮、驱动连杆、以及可转动地设在车架两侧的腿部部件,车架、驱动连杆与两侧的腿部部件分别构成平面四连杆机构,腿部部件构成平面四连杆机构的相对的两连杆;
[0006]驱动轮在其偏心位置与驱动连杆组合联动,驱动机构通过带动驱动轮、进而带动驱动连杆、再进而带动腿部部件翻转。
[0007]优选地,在平面四连杆机构中,腿部部件构成的相对的两连杆的转动方向相反。
[0008]优选地,驱动轮与驱动连杆之间通过凹凸结构组合联动。
[0009]优选地,凹凸结构之间具有驱动轮与驱动连杆脱离联动的空程空间,以供驱动轮与驱动连杆接触联动或脱离联动,驱动轮与驱动连杆之间的联动状态包括:
[0010]驱动轮与驱动连杆脱离联动的第一空程状态;
[0011]驱动轮正向带动驱动连杆、进而带动腿部部件翻转伸出的正向联动状态;
[0012]驱动轮与驱动连杆脱离联动的第二空程状态;
[0013]以及,驱动轮反向带动驱动连杆、进而带动腿部部件翻转收起的反向联动状态;
[0014]驱动轮在驱动机构的带动转下重复地依次在第一空程状态、正向联动状态、第二空程状态和反向联动状态之间变换。
[0015]优选地,该玩具变形车包括设在车架的弹性机构;
[0016]驱动连杆在驱动轮的带动下在相对于弹性机构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弹性机构弹性作用于驱动连杆,以将驱动连杆定位在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
[0017]优选地,该玩具变形车包括设在车架的、由驱动机构带动的凸轮;
[0018]驱动连杆通过驱动轮带动进入第二空程状态、并进入凸轮的干涉范围或者结束第二空程状态、并离开凸轮的干涉范围;
[0019]在凸轮的干涉范围内,凸轮的凸起端和弹性机构的弹力相反地作用于驱动连杆,以分别向驱动连杆提供推力和回复力,带动驱动连杆往复移动。
[0020]优选地,腿部部件的末端设有第二轮子。
[0021]优选地,腿部部件的末端设有用于阻止第二轮子转动的止动卡位,第二轮子可滑动地设在腿部部件的末端,以离开止动卡位、或接触止动卡位并被卡住。
[0022]优选地,该玩具变形车包括可转动地设在车架的头部部件和/或尾部部件,驱动连杆通过连杆带动头部部件和/或尾部部件翻转。
[0023]优选地,驱动机构通过齿轮传动带动第一轮子转动。
[0024]实施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玩具变形车设有驱动机构、驱动轮和驱动连杆,通过连杆机构的作用,带动腿部部件翻转伸出或收起,从而实现该玩具变形车在车子形态和动物形态之间的转换变形,结构完善且优良可靠;变形完全由驱动机构驱动完成,自动化程度高。
【附图说明】
[0025]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0026]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的玩具变形车的在车子形态下的立体示意图。
[0027 ]图2是图1的玩具变形车在动物形态下的立体示意图。
[0028]图3是图1中的玩具变形车的俯视示意图。
[0029]图4是图2中的玩具变形车的右视示意图。
[0030]图5是图1中的玩具变形车的右视示意图。
[0031]图6是图1中的玩具变形车的右视示意图(省略右侧的第一轮子)。
[0032]图7是图3中A-A位置的剖视示意图。
[0033]图8-10是本实用新型的玩具变形车的车架、驱动连杆和腿部部件构成的平面四连杆机构的示意图(车子形态)。
[0034]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玩具变形车的车架、驱动连杆、腿部部件、头部部件、头部连杆、尾部部件和尾部连杆构成的连杆机构的示意图(车子形态)。
[0035]图12是图2中的玩具变形车的俯视示意图。
[0036]图13是图2中的玩具变形车的右视示意图(省略右侧的第一轮子)。
[0037]图14是图13中B-B位置的剖视示意图。
[0038]图15-16是本实用新型的玩具变形车的车架、驱动连杆和腿部部件构成的平面四连杆机构的示意图(动物形态)。
[0039]图17是图13中B-B位置的剖视示意图。
[0040]图18-19是本实用新型的玩具变形车的车架、驱动连杆、腿部部件、头部部件、头部连杆、尾部部件和尾部连杆构成的连杆机构的示意图(动物形态)。
[0041]图20是图18中E部位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42]图21是图17中D部位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43]图22是本实用新型的玩具变形车的右视示意图(在车子形态下;省略车架、驱动机构、第一轮子、腿部部件)。
[0044]图23-26是本实用新型的玩具变形车的结构示意图(在动物形态下;省略车架、驱动机构、第一轮子、腿部部件)。
[0045]图27-30是本实用新型的玩具变形车的右侧的各连杆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46]图31-34是本实用新型的玩具变形车的左侧的各连杆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47]图35-37是本实用新型的玩具变形车的右侧的驱动连杆的结构示意图。
[0048]图38-40是本实用新型的玩具变形车的左侧的驱动连杆的结构示意图。
[0049]图41-44是本实用新型的玩具变形车的右侧的驱动轮的结构示意图。
[0050 ]图45-46是本实用新型的玩具变形车的左侧的驱动轮的结构示意图。
[0051 ]图47-49是本实用新型的玩具变形车的结构示意图。
[0052]图50是本实用新型的尾部连杆的结构示意图。
[0053]图51-54是本实用新型的头部连杆的结构示意图。
[0054]图55是本实用新型的玩具变形车的爆炸示意图。
[0055]其中,1.车架,4.第一轮子,5.驱动机构,2.腿部部件,21.第二轮子,22.止动卡位,
6.驱动轮,61.凸块,62.止转部,3.驱动连杆,31.凹位开口,32.受力部,71.凸轮,72.弹性机构,721.摆杆,722.弹簧,8.头部部件,81.头部连杆,9.尾部部件,91.尾部连杆,10.发条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0056]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玩具变形车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前”、“后”、“左”、“右”、“上”、“下”、“正”、“反”等术语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是指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57]如图1-55所示,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的玩具变形车,包括车架1、以及设在车架I的第一轮子4和驱动机构5,还包括驱动轮6、驱动连杆3、以及可转动地设在车架I两侧的腿部部件2,车架1、驱动连杆3与两侧的腿部部件2分别构成平面四连杆机构,腿部部件2构成平面四连杆机构的相对的两连杆。
[0058]驱动轮6在其偏心位置与驱动连杆3组合联动,驱动机构5通过带动驱动轮6转动、进而带动驱动连杆3、再进而带动腿部部件2翻转,从而带动腿部部件2翻转伸出或收起,实现该玩具变形车在车子形态和动物形态之间的转换变形。具体地,驱动轮6转动时,在组合处带动驱动连杆3移动,进而平面四连杆机构产生运动变形,使得腿部部件2翻转伸出或收起。在腿部部件2收起的状态下,该玩具变形车处于车子形态,可靠第一轮子4行走;在腿部部件2翻转伸出过程中,腿部部件2支撑起该玩具变形车,第一轮子4离开地面;在腿部部件2伸出的状态下,该玩具变形车处于动物形态。
[0059]腿部部件2的数量在此并不限定,只要可通过上述平面四连杆机构实现腿部部件2的翻转即可。在本实施例中,该玩具变形车包括分别设在车架I左右两侧的两个腿部部件2,共四个腿部部件2;设在同一侧的两个腿部部件2—前一后地设置。
[0060]其中,驱动机构5可通过齿轮传动带动驱动轮6转动。在本实施例中,驱动轮6按图中箭头方向转动。
[0061 ] 通过驱动轮6和驱动连杆3组合的带动作用,该玩具变形车可在车子形态和动物形态之间转换变形。
[0062]优选地,在上述平面四连杆机构中,腿部部件2构成的相对的两连杆的转动方向相反。具体地,设在同一侧的两个腿部部件2中,设在后部的腿部部件2向前翻转收起,设在前部的腿部部件2向后翻转收起,两者在收起状态下呈相对状态;换言之,设在后部的腿部部件2向后翻转伸出,设在前部的腿部部件2向前翻转伸出。
[0063]如图7、17、22_46所示,优选地,驱动轮6与驱动连杆3之间通过凹凸结构组合联动。该凹凸机构可以是驱动轮6设有凸块61、驱动连杆3设有凹位,也可以是驱动轮6设有凹位、驱动连杆3设有凸块61,驱动轮6与驱动连杆3之间通过凸块61陷在凹位中,实现两者在驱动轮6的偏心位置组合。在驱动轮6转动时,通过该凹凸结构带动驱动连杆3。在本实施例中,该凹凸结构具体如下,驱动轮6在其偏心位置设有凸块61,驱动连杆3设有凹位开口 31,凸块61陷在凹位开口 31中,实现两者的组合联动。
[0064]进一步地,凹凸结构之间具有驱动轮6与驱动连杆3脱离联动的空程空间,以供驱动轮6与驱动连杆3接触联动或脱离联动,驱动轮6与驱动连杆3之间的联动状态包括:
[0065]驱动轮6与驱动连杆3脱离联动的第一空程状态;
[0066]驱动轮6正向带动驱动连杆3、进而带动腿部部件2翻转伸出的正向联动状态;
[0067]驱动轮6与驱动连杆3脱离联动的第二空程状态;
[0068]以及,驱动轮6反向带动驱动连杆3、进而带动腿部部件2翻转收起的反向联动状态;
[0069]驱动轮6通过驱动机构5的带动转动来重复地依次在第一空程状态、正向联动状态、第二空程状态和反向联动状态之间变换,即是,在驱动轮6转动过程中,驱动轮6与驱动连杆3之间的联动状态重复地依次在正向联动状态、第一空程状态、反向联动状态和第二空程状态之间变换。其具体可如下。驱动轮6的凹位开口 31大于驱动连杆3的凸块61,只有当凸块61干涉到驱动轮6时,即是当凸块61与凹位开口 31侧壁接触并对侧壁产生作用力时,驱动轮6才会带动驱动连杆3。凹位开口 31中的空间中,不受到凸块61干涉的范围都是空程空间,所以,在驱动轮6转动过程中,凸块61干涉到驱动轮6时,驱动轮6带动驱动连杆3,从而带动腿部部件2翻转;凸块61在空程空间中移动时,凸块61不会干涉到驱动连杆3,驱动轮6不会带动连杆,从而不带动腿部部件2翻转。
[0070]于是,在驱动轮6转动一周的过程中,首先,凸块61在空程空间中移动,驱动轮6与驱动连杆3处于第一空程状态,该玩具变形车保持车子状态,可靠第一轮子4行走;然后,凸块61干涉到驱动连杆3,对凹位开口 31的一侧壁产生作用力,驱动轮6正向带动驱动连杆3,驱动轮6与驱动连杆3处于正向联动状态,进而带动腿部部件2翻转伸出,该玩具变形车向动物形态变形;再然后,随着凸块61的移动方向的变化,凸块61的移动方向背离上述侧壁,不对上述侧壁产生作用力,不再干涉驱动连杆3,驱动轮6与驱动连杆3处于第二空程状态,两者不联动,所以腿部部件2保持伸出状态,该玩具变形车保持动物形态;最后,凸块61干涉到驱动连杆3,对凹位开口 31的另一侧壁产生作用力,驱动轮6反向带动驱动连杆3,驱动轮6与驱动连杆3处于反向联动状态,进而带动腿部部件2翻转收起,该玩具变形车向车子形态变形。于是,在驱动轮6转动一周的过程中,驱动轮6与驱动连杆3之间的联动状态依次在第一空程状态、正向联动状态、第二空程状态和反向联动状态之间变换。从而,在驱动轮6不断转动过程中,驱动轮6与驱动连杆3之间的联动状态重复地在上述四个状态之间变换,该玩具变形车不断在车子形态和动物形态之间变形。
[0071 ] 如图7、17、22-34所示,进一步地,该玩具变形车包括设在车架I的弹性机构72 ;驱动连杆3在驱动轮6的带动下在相对于弹性机构72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弹性机构72弹性作用于驱动连杆3,以将驱动连杆3定位在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优选地,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分别为腿部部件2伸出后和收起后的驱动连杆3的位置,驱动连杆3在经过正向联动状态后、处于第二空程状态,驱动连杆3处于第二位置,弹性机构72弹性作用于驱动连杆3、阻止驱动连杆3反向移动,以将驱动连杆3定位在第二位置,从而将腿部部件2定位在伸出位置;驱动连杆3在经过反向联动状态后、处于第一空程状态,驱动连杆3处于第一位置,弹性机构72弹性作用于驱动连杆3,阻止连杆正向移动,以将驱动连杆3定位在第一位置,从而将腿部部件2定位在收起位置。由于弹性机构72的定位作用,所以该玩具变形车在保持动物形态和车子形态时,驱动连杆3分别处于第二空程状态和第一空程状态,尽管驱动连杆3没有受到驱动轮6的带动、处于自由状态,其位置也不会偏移,腿部部件2的位置也不会偏移,有利于该玩具变形车会可靠地保持动物形态和车子形态,提高了在车子形态和动物形态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弹性机构72具体可如下,其设在驱动连杆3的一侧,包括设在车架I的摆杆721和弹性作用于摆杆721的弹簧722(未图示),该弹簧722可为扭簧,摆杆721在弹簧722的作用下抵住驱动连杆3,从而实现对驱动连杆3的定位。其中,图7、22为该玩具变形车在车子形态下,弹性机构72对驱动连杆3的定位状态,即是弹性机构72将驱动连杆3定位在第二位置;图17、23-34为该玩具变形车在动物形态下,弹性机构72对驱动连杆3的定位状态,即是弹性机构72将驱动连杆3定位在第一位置。
[0072]如图7、22-40、47_49所示,进一步地,该玩具变形车包括设在车架I的、由驱动机构5带动的凸轮71;驱动连杆3通过驱动轮6带动进入第二空程状态、并进入凸轮71的干涉范围或者结束第二空程状态、并离开凸轮71的干涉范围;在凸轮71的干涉范围内,凸轮71的凸起端和弹性机构72的弹力相反地作用于驱动连杆3,以分别向驱动连杆3提供推力和回复力,带动驱动连杆3往复移动。其中,驱动机构5可通过齿轮传动来带动驱动轮6转动。具体可如下。驱动连杆3在驱动轮6的带动下进入第二空程状态的同时,进入凸轮71的干涉范围,即是凸轮71在转动过程中,其凸起端会接触并推动驱动连杆3;驱动连杆3在驱动轮6的带动下结束第二空程状态并进入反向联动状态的同时,离开凸轮71的干涉范围,即是凸轮71在转动过程中,其凸起端接触不到驱动连杆3、不会推动驱动连杆3。而弹性机构72作则与凸轮71相反地作用于驱动连杆3、提供回复力。所以,在该玩具变形车处于动物形态下,驱动连杆3处于第二空程状态,即是处于不受驱动轮6带动的自由状态,所以可通过凸轮71的作用来克服弹性机构72的弹力、推动驱动连杆3,凸轮71每转动一周,其凸起端就会推动驱动连杆3 —次;在凸轮71的作用下,即是在凸轮71的推动下,驱动连杆3正向移动一段距离,进而带动腿部部件2往收起的方向转动一段距离;在凸轮71不作用于驱动连杆3时,驱动连杆3在弹性机构72的弹力作用下反向移动、回复原位,进而带动腿部部件2往伸出方向转动一段距离、回复原位。于是,在凸轮71不断转动的过程中,驱动连杆3在凸轮71的推力和弹性机构72的弹力作用下往复移动,进而带动腿部部件2往复转动,从而腿部部件2做出摆动的动作。其中,凸轮71转动的速度要快于驱动轮6转动的速度,即是驱动轮6在转动一周的过程中,凸轮71转动了多于一周,从而在动物形态下,腿部部件2可至少摆动一次。
[0073]其中,驱动连杆3可设有凸出的受力部32,凸轮71设在受力部32的一侧,驱动连杆3在驱动轮6的带动下进入第二空程状态的同时,受力部32进入凸轮71的干涉范围;凸轮71每转动一周就会推动受力部32—次,从而推动驱动连杆3。
[0074]如图1-34所示,进一步地,腿部部件2的末端设有第二轮子21,从而该玩具变形车在动物形态下可靠第二轮子21行走。
[0075]如图17、18、20、21所示,优选地,腿部部件2的末端设有第二轮子21和用于阻止第二轮子21转动的止动卡位22,第二轮子21可滑动地设在腿部部件2的末端,以离开止动卡位22、或接触止动卡位22并被卡住。具体可如下。第二轮子21上设有向一侧延伸的延伸部,延伸部上设有绕第二齿轮转轴布置的若干卡槽,延伸部近似于齿轮状;当止动卡位22卡在延伸部的卡槽中时,第二轮子21就被卡住了。止动卡位22设在第二轮子21的前侧,第二轮子21可在腿部部件2的末端前后滑动。如图18所示,当第二轮子21向前滚动时,其相对于腿部部件2向后滑动、离开止动卡位22,从而其可顺利滚动;如图17所示,当第二轮子21向后滚动时,其相对于腿部部件2向前滑动、接触止动卡位22并被卡住,从而其无法滚动。于是,第二轮子21只可向前滚动。
[0076]当该玩具变形车处于动物形态时,在凸轮71和弹性机构72的作用下,腿部部件2往复摆动,由于第二轮子21只可向前滚动,于是在腿部部件2的不断摆动下,该玩具变形车就会像溜旱冰一般,依靠第二轮子21不断往前行走。具体地,驱动连杆3在凸轮71的推动下反向移动,后部的腿部部件2向前转动一段距离、其第二轮子21可转动,前部的腿部部件2向后转动一段距离、其第二轮子21被卡住不转动,从而该玩具变形车往前行走一段距离;驱动连杆3在弹性机构72的弹力作用下正向移动,后部的腿部部件2向后转动回复原位、其第二轮子21被卡住不转动,前部的腿部部件2向前转动回复原位、其第二轮子21可转动,从而该玩具变形车往前行走一端距离。于是在腿部部件2的不断摆动过程中,该玩具变形车不断往前行走,模拟动物依靠腿行走的形态,提高了该玩具变形车的仿真程度和趣味性。
[0077]如图24-46所示,优选地,驱动轮6包括分别设在车架I左右两侧的左驱动轮6和右驱动轮6,驱动连杆3包括分别设在车架I左右两侧的左驱动连杆3和右驱动连杆3,左、右驱动轮6同步转动、并分别带动左、右驱动连杆3,左、右驱动连杆3分别带动左、右侧的腿部部件2;凸轮71包括分别设在车架I左右两侧的左凸轮71和右凸轮71,左、右凸轮71分别作用于左、右驱动连杆3;弹性机构72包括分别设在车架I左右两侧的左弹性机构72和右弹性机构72,左、右弹性机构72分别作用于左、右驱动连杆3。
[0078]进一步地,左凸轮71和右凸轮71的凸出端在周向上可相差一定的角度,从而左右两边的腿部部件2是异步摆动的,即是左右两边的腿部部件2轮流摆动,在不断摆动过程中,该玩具变形车向前行走。左右两边腿部部件2是异步摆动的方式更贴合真实的动物行走方式,提高了该玩具变形车的仿真程度。在本实施例中,左右两侧的凸轮71的凸出端在周向上相差180。
[0079]如图1-30、50-54所示,进一步地,该玩具变形车包括可转动地设在车架I的头部部件8和/或尾部部件9,驱动连杆3通过连杆带动头部部件8和/或尾部部件9翻转。如图18、19所示,车架1、驱动连杆3、腿部部件2、头部部件8、头部连杆81、尾部部件9和尾部连杆91构成平面连杆机构,驱动轮6带动驱动连杆3,进而带动整个该平面连杆机构运动变形,从而同时带动腿部部件2、头部部件8、尾部部件9翻转。具体可如下。头部部件8可转动地设在车架I前部,驱动连杆3通过头部连杆81带动头部部件8相对于车架I翻转,驱动轮6带动驱动连杆3正向或反向移动,进而带动头部部件8翻转伸出或翻转收起。同理,驱动连杆3通过尾部连杆91带动尾部部件9相对于车架I翻转,驱动轮6带动驱动连杆3正向或反向移动,进而带动尾部部件9翻转伸出或翻转收起。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左侧的驱动连杆3带动腿部部件2和/或尾部部件9。
[0080]可理解地,上述弹性机构72和凸轮71对驱动连杆3起到作用,可进一步同时对腿部部件2和尾部部件9起到作用。上述弹性机构72在将驱动连杆3定位时,也就同时将腿部部件2和尾部部件9定位了;驱动连杆3在上述凸轮71和弹性机构72的作用下往复运动时,也就进而同时带动了腿部部件2和尾部部件9往复摆动,提高了该玩具变形车的仿真程度和趣味性。
[0081 ]如图25-30、41-44、51、54所示,优选地,由于头部部件8较大较重,若是只靠驱动连杆3来维持头部部件8的伸出状态,则驱动连杆3、驱动轮6和驱动机构5的负荷较大,所以驱动轮6上设有向驱动轮6—侧凸起的止转部62,止转部62的一侧边缘呈圆弧状,用于在动物形态下阻止头部连杆81转动,;而头部连杆81与驱动连杆3之间具有一定的空程空间。头部连杆81的前端与头部部件8铰接、中部与驱动连杆3铰接、后端在止转部62的干涉范围内,并且头部连杆81的后端面与止转部62的圆弧面相匹配。在驱动轮6处于正向联动状态时,驱动连杆3带动头部连杆81,进而带动头部部件8翻转伸出,;在第二空程状态时,止转部62的圆弧面与头部连杆81的后端配合接触,从而阻止头部连杆81转动,进而维持头部部件8的伸出状态,而由于驱动连杆3与头部连杆81之间有一定的空程距离,所以此时驱动连杆3与头部连杆81处于脱离联动状态,从而驱动连杆3在凸轮71和弹性机构72的作用下往复运动时,不会干涉到头部连杆81;在驱动轮6处于反向联动状态时,止转部62与头部连杆81开始错开,而驱动连杆3与头部连杆81重新联动、开始带动头部部件8翻转收起,头部连杆81的后端开始与止转部62错开;在第一空程状态时,止转部62与头部连杆81完全错开,头部部件8处于收起状态。在动物形态下,依靠止转部62维持头部部件8的伸出状态,减轻了驱动连杆3、驱动轮6和驱动机构5的负荷,优化了该玩具变形车的联动结构,降低了对驱动机构5的性能要求,提高了该玩具变形车变形的可靠性。
[0082]进一步地,驱动机构5通过齿轮传动带动第一轮子4转动。从而该玩具变形车在车子形态下,可通过第一轮子4自动行走。在本实施例中,驱动机构5同时带动驱动连杆3、凸轮71和第一轮子4,所以在该玩具变形车变形时,第一轮子4也在转动。不过在动物形态下,第一轮子4会离开地面,所以该玩具变形车不依靠第一轮子4行走。
[0083]驱动机构5的具体形式在此不作限定,只要能带动驱动轮6转动即可,例如其可为电机。如图5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驱动机构5为牙箱,在通过发条把手10给牙箱上好发条后,牙箱就会提供驱动力。牙箱可通过现有技术实现,在此不再赘述。
[0084]于是,在驱动机构5的驱动下,该玩具变形车首先会保持车子形态行走一段距离,然后自动变形成动物形态,再然后通过腿部部件2往复摆动,依靠第二轮子21行走一段距离,之后再变形回车子形态行走。如此一边行走,在车子形态和动物形态之间不断转换变形。
[0085]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玩具变形车设有驱动机构5、驱动轮6和驱动连杆3,通过连杆机构的作用,带动腿部部件2翻转伸出或收起,从而实现该玩具变形车在车子形态和动物形态之间的转换变形,结构完善且优良可靠;变形完全由驱动机构5驱动完成,自动化程度高。进一步地,还设有同样通过驱动连杆3带动翻转的头部部件8和尾部部件9,通过驱动轮6和驱动连杆3的组合就和同时带动腿部部件2、头部部件8和尾部部件9的翻转变形,结构紧凑且优良。并且设有可将驱动连杆3定位的弹性机构72,提高了在车子形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通过凸轮71和弹性机构72的对驱动连杆3组合作用,可使腿部部件2做出往复摆动的动作,并依靠第二轮子21和止动卡位22作用于驱动连杆3的结构向前行走,模拟动物依靠腿部行走的形态,同时头部部件8和腿部部件2也可靠凸轮71和弹性机构72实现往复摆动的动作,提高了该玩具变形车的仿真程度和趣味性。
[008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组合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玩具变形车,包括车架(I)、以及设在所述车架(I)的第一轮子(4)和驱动机构(5),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驱动轮(6)、驱动连杆(3)、以及可转动地设在所述车架(I)两侧的腿部部件(2),所述车架(I)、所述驱动连杆(3)与两侧的所述腿部部件(2)分别构成平面四连杆机构,所述腿部部件(2)构成所述平面四连杆机构的相对的两连杆; 所述驱动轮在其偏心位置与所述驱动连杆(3)组合联动,所述驱动机构(5)通过带动所述驱动轮(6)、进而带动所述驱动连杆(3)、再进而带动所述腿部部件(2)翻转。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玩具变形车,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平面四连杆机构中,所述腿部部件(2)构成的所述相对的两连杆的转动方向相反。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玩具变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轮(6)与所述驱动连杆(3)之间通过凹凸结构组合联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玩具变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凸结构之间具有所述驱动轮(6)与所述驱动连杆(3)脱离联动的空程空间,以供所述驱动轮(6)与所述驱动连杆(3)接触联动或脱离联动,所述驱动轮(6)与所述驱动连杆(3)之间的联动状态包括: 所述驱动轮(6)与所述驱动连杆(3)脱离联动的第一空程状态; 所述驱动轮(6)正向带动所述驱动连杆(3)、进而带动所述腿部部件(2)翻转伸出的正向联动状态; 所述驱动轮(6)与所述驱动连杆(3)脱离联动的第二空程状态; 以及,所述驱动轮(6)反向带动所述驱动连杆(3)、进而带动所述腿部部件(2)翻转收起的反向联动状态; 所述驱动轮(6)在所述驱动连杆(3)的带动转动下重复地依次在所述第一空程状态、所述正向联动状态、所述第二空程状态和所述反向联动状态之间变换。5.根据权利要求4任一项所述的玩具变形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设在所述车架(I)的弹性机构(72); 所述驱动连杆(3)在所述驱动轮(6)的带动下在相对于所述弹性机构(72)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所述弹性机构(72)弹性作用于所述驱动连杆(3),以将所述驱动连杆(3)定位在所述第一位置或所述第二位置。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玩具变形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设在所述车架(I)的、由所述驱动机构(5)带动的凸轮(71); 所述驱动连杆(3)通过所述驱动轮(6)带动进入所述第二空程状态、并进入所述凸轮(71)的干涉范围或者结束所述第二空程状态、并离开所述凸轮(71)的干涉范围; 在所述凸轮(71)的所述干涉范围内,所述凸轮(71)的凸起端和所述弹性机构(72)的弹力相反地作用于所述驱动连杆(3),以分别向所述驱动连杆(3)提供推力和回复力,带动所述驱动连杆(3)往复移动。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玩具变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腿部部件(2)的末端设有第二轮子(21)。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玩具变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腿部部件(2)的末端设有用于阻止所述第二轮子(21)转动的止动卡位(22),所述第二轮子(21)可滑动地设在所述腿部部件(2)的末端,以离开所述止动卡位(22)、或接触所述止动卡位(22)并被卡住。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玩具变形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可转动地设在所述车架(I)的头部部件(8)和/或尾部部件(9),所述驱动连杆(3)通过连杆带动所述头部部件(8)和/或尾部部件(9)翻转。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玩具变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5)通过齿轮传动带动所述第一轮子(4)转动。
【文档编号】A63H3/04GK205494963SQ201620226399
【公开日】2016年8月24日
【申请日】2016年3月22日
【发明人】陈永錡
【申请人】陈永錡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