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六面加工中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16496发布日期:2018-09-11 22:22阅读:23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木工机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六面加工中心。



背景技术:

在木工机械技术领域中常涉及到木板的开槽、钻孔等工序。但是传统的木工机械具有以下几点缺陷:一、传统的木工机械设备功能单一,只能用于板件的开槽或钻孔,没有集开槽、钻孔成一体的木工设备,故在板件的加工过程中需要多次移动板件,十分麻烦,加工效率低,加工成本高。二、现有的木工机械只有上钻包或下钻包。故只能加工板件的五个面,却无法兼顾到上下两个面。当需要加工六个面时,需要人工取出板件后翻转在进行加工,增加工工序和加工时长,导致加工效率低,成本高。三、现有的木工加工设备中钻包一般设于机体下部,且下钻包的钻排的排列不合理,导致其占用面积大,导致下钻包设计困难,维护麻烦。四、现有的木工设备对半的夹持、定位设计不合理,定位不准确。五、各钻排、铣刀在对板件加工过程中由于夹持装置的夹持力度有限,并无对板件起辅助校正的装置,可能会导致板件的偏移,导致加工精度降低、或板件变形。六、传统的木工加工设备自动化程度低,需要投入一定人工。因此,急需研发出一种针对上述缺陷的木工加工设备。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六面加工中心,其具有设计合理、自动化程度高、钻铣一体、一次即可完成板件的六个面加工操作的优点。

一种六面加工中心,包括机体、所述机体上包括工作台面、龙门,所述工作台面设有加工区、滚轮,还包括

夹持装置,所述夹持装置包括设于机体一侧设有夹板滑轨,所述夹板滑轨上设有至少一个夹板机构,所述夹板机构包括第一夹板部、第二夹板部,所述第一夹板部安装于夹板滑轨,第一夹板部设有夹板电机,所述夹板电机通过第一齿轮与第一齿条啮合连接,用以驱动夹板机构沿夹板滑轨前后运动,所述第一齿条设于夹板滑轨上方;所述第二夹板部包括上夹板、下夹板,所述上夹板与第一夹板部可滑动连接使上夹板可沿第一夹板部上下升降运动,所述下夹板底部安装有一夹板气缸,所述夹板气缸的气缸杆连接上夹板,所述下夹板前部设有定位柱,所述上夹板设有与定位柱匹配的定位孔,所述上夹板、下夹板相对内侧还设有夹持部;

侧靠校正装置,所述侧靠校正装置包括主安装板,所述主安装板中部具有开槽,所述开槽对应加工区,所述开槽两侧分别设有一排平行主安装板的靠轮,所述靠轮安装于靠轮板,所述靠轮板固定于主安装板,各所述靠轮顶部设有顶轮,所述顶轮安装于顶杆上,所述顶杆固定于主安装板,所述主安装板一端与设于机体的第一侧靠滑轨连接,另一端与L型桥接板连接,所述桥接板上设有侧靠电机,所述侧靠电机通过第二齿轮与设于龙门后的第二齿条啮合连接,所述桥接板顶部与设于龙门上的第二侧靠滑轨连接,通过侧靠电机驱动主安装板沿第一侧靠滑轨、第二侧靠滑轨运动,使靠轮与顶轮对板件校正;

下钻包机构,所述下钻包机构位于加工区下,所述下钻包机构包括第一移动座,所述第一移动座一侧设有第一驱动电机,所述第一驱动电机通过第三齿轮连接设于龙门下部的第三齿条;所述第一移动座上设有移动座滑轨,所述移动座滑轨上设有可沿其上下移动的第二移动座,所述第二移动座背部与第一丝杆螺纹连接,所述第一丝杆底部连接第一丝杆电机,所述第二移动座上安装有下钻组、下钻组电机,所述下钻组一侧设有第一铣刀电机,所述第一铣刀电机设于第一铣刀座,所述第一铣刀座设于铣刀滑轨上,所述铣刀滑轨位于第二移动座上,所述铣刀座底部连接用于驱动第一铣刀电机升降的第一铣刀气缸;所述下钻包机构还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连接支撑气缸,所述支撑气缸通过安装杆固定于第一移动座上;

上钻包机构,所述上钻包机构包括第一安装座,所述第一安装座设于龙门上部的第一安装座滑轨,所述第一安装座背部连接第二驱动电机,所述第二驱动电机通过第四齿轮连接龙门顶部的第四齿条,所述第一安装座顶部还设有第二丝杆电机,所述第二丝杆电机连接第二丝杆,所述第二丝杆与第二安装座背部螺纹连接,所述第二安装座与固设于第一安装座的第一导向滑轨连接,所述第二安装座上设有上钻组,所述上钻组包括上钻组电机、水平钻排、垂直钻排、若干个压料轮,所述第二安装座上还设有第二导向滑轨,所述第二导向滑轨上设有第三安装座,所述第三安装座上固设有第二铣刀电机,所述第三安装座顶部连接第二铣刀气缸,所述第二铣刀气缸固定于第二安装座顶部;所述上钻包机构还包括一定位气缸,所述定位气缸位于上钻包机构前端。

进一步的,所述上钻组包括相互垂直排列的第一垂直钻排、第二垂直钻排、与第一垂直钻排平行的第一水平钻、与第二垂直钻排的平行的第二水平钻,所述第一水平钻前后方分别设有可下降压紧板件的第一压料轮、第二压料轮,所述第二水平钻的一侧设有第三压料轮,所述铣刀电机的前方设有第四压料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压料轮、第二压料轮、第三压料轮、第四压料轮分别与相应的压料气缸匹配连接,使各压料轮可独立升降。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垂直钻排、第二垂直钻排、第一水平钻、第二水平钻分别连接相匹配的第一升降气缸使各垂直钻排、水平钻排独立升降。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安装座顶部两端分别设有辅助气缸,所述辅助气缸连接第二安装座,辅助第二安装座升降运动。

进一步的,所述上钻组、下钻组、各铣刀电机周边设有相应的吸尘管。

进一步的,所述上夹板后部设有上夹板滑块,所述上夹板滑块连接固设于第一夹板部前端的第三导向滑轨,使上夹板可第三导向滑轨上下运动。

进一步的,所述夹持部为可拆卸更换的软质胶体。

进一步的,所述下钻组包括互相平行的第三垂直钻排、第四垂直钻排。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垂直钻排、第四垂直钻排分别连接第二升降气缸,使下钻组的各垂直钻排独立升降加工。

进一步的,所述夹持机构为2个。

进一步的,所述机体外围设有保护框。

进一步的,所述机体顶部设有控制箱。

工作原理:当进行板件的加工时,首先位于上钻包机构的定位气缸的气缸杆向下伸出后,将板件前端抵住定位气缸的气缸杆,板件的右侧靠在夹板机构的定位柱上即可完成板件的定位,便于后续加工。夹板机构的上夹板在夹板气缸的驱动下向下运动,使上夹板、下夹板夹紧板件,板件能够随夹板机构沿夹板滑轨前后运动。侧靠校正装置靠近板件的左侧使其上的靠轮、顶轮抵接板件的左侧边缘,防止板件在加工过程中偏位、变形,起到一定的校正作用。夹板机构将板件移动至加工区后由上钻组、下钻组分别进行相应的加工操作。当加工板件前端和和后端时,加工区下方的支撑板在支撑气缸的作用下升起抵住板件,防止板件受力不均向下偏移,或变形。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几点优点。

一、本实用新型通过夹持装置夹持板件前后运动,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动作灵活、能够夹持板件运动较长的距离。

二、本实用新型具有侧靠校正装置,在板件加工过程中,侧靠校正装置靠着板件的左端面,且具有顶部从顶部顶住板件,防止板件在打右侧孔时板件向左偏移,同时板件前后移动时均是靠着靠轮运动,起到定位校正作用。

三、下钻组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三垂直钻排、第四垂直钻排,与传统的复杂结构的下钻包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下钻包结构简单、节省钻排的空间,且下钻排加工时掉落的木屑较少,所以较少粉尘进入钻头内,对钻排的清洁等影响减小。

四、下钻包机构设有支撑板,使加工板件的前、后部分时,支撑板可以支撑板件,使板件受力平衡,防止偏移,减小误差,加工精度得以提高。

五、上钻组机构、下钻组机构均设有铣刀电机,铣刀电机带动铣刀,使本实用新型既可以钻孔有能够实现开槽,集多功能于一体。

六、本实用新型自动化程度够,各个步骤的进行均能自动完成,无需人工干预,加工效率高。

附图说明

下面将对实用新型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个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内部结构示意图一

图3为本实用新型内部结构示意图二

图4为本实用新型内部结构示意图三

图5为夹持装置结构图

图6为夹持装置部分结构图

图7为夹板机构结构图

图8为侧靠校正装置结构图

图9为侧靠校正装置侧视图

图10为下钻包机构图一

图11为下钻包机构图二

图12为下钻包机构分解图一

图13为下钻包机构分解图二

图14为上钻包机构图一

图15上钻包机构图二

图16为上钻包机构仰视图

图17为上钻包机构分解图一

图18为上钻包机构分解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及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参考图1至图4:一种六面加工中心,包括机体1、所述机体1上设有工作台面2、龙门3。所述工作台面2包括加工区201、滚轮202,还包括

参考图5至图7所示的夹持装置4,所述夹持装置4包括设于机体1一侧设有夹板滑轨41,所述夹板滑轨41上设有两个夹板机构42,所述夹板机构42可沿夹板滑轨41移动。所述夹板机构42包括第一夹板部421、第二夹板部422,所述第一夹板部421安装于夹板滑轨41,第一夹板部421端部设有夹板电机4212,所述夹板电机4212通过第一齿轮4121a与第一齿条43啮合连接。所述夹板电机4212沿第一齿条43运动时,亦带动夹板机构42沿夹板滑轨41前后运动。所述第一齿条43设于夹板滑轨41上方。

所述第二夹板部422包括上夹板4221、下夹板4222,所述上夹板4221与第一夹板部421可滑动连接使上夹板4221可沿第一夹板部421上下升降运动。所述下夹板4222底部安装有一夹板气缸4223,所述夹板气缸4223的气缸杆连接上夹板4221,故在夹板气缸4223的驱动下可使上夹板4221可下降夹紧板件或上升松开板件。所述下夹板4222前部设有定位柱4224,所述上夹板4221设有与定位柱4224匹配的定位孔4225,当板件定位时板件的右侧是紧靠定位柱4224的,前端顶住定位气缸714的气缸杆。所述上夹板4221、下夹板4222相对内侧还设有夹持部4226,所述夹持部4226采用可拆卸更换的软质胶体,防止夹持板件时对板件压坏或夹伤。

参考图8、图9所示的侧靠校正装置5,所述侧靠校正装置5包括主安装板51,所述主安装板51中部具有U型凹槽51a,所述U型凹槽51a对应加工区201。所述U型凹槽51a两侧分别设有一排平行主安装板51的靠轮52,各个靠轮52在板件加工时抵靠板件的左侧面。所述靠轮52安装于靠轮板54,所述靠轮板54固定于主安装板51。各所述靠轮52顶部设有顶轮53,所述顶轮53安装于顶杆55上,所述顶杆55固定于主安装板51。

所述主安装板51一端与设于机体1的第一侧靠滑轨56连接,另一端与L型桥接板57连接,所述桥接板57顶部与设于龙门3上的第二侧靠滑轨510连接。所述桥接板57上顶部设有侧靠电机58,所述侧靠电机58通过第二齿轮581与设于龙门3后的第二齿条59啮合连接,通过侧靠电机58驱动主安装板51沿第一侧靠滑轨56、第二侧靠滑轨510左右运动,使靠轮52与顶轮53对板件校正。

参考图10至图13:下钻包机构6,所述下钻包机构6位于加工区201下面,所述下钻包机构6包括第一移动座61,所述第一移动座61一侧设有第一驱动电机62,所述第一驱动电机62通过第三齿轮621连接设于龙门3下部的第三齿条63,故通过第一驱动电机62可以驱动第一移动座61左右运动。所述第一移动座61上设有移动座滑轨64,所述移动座滑轨64上设有可沿其上下移动的第二移动座65,所述第二移动座65背部与第一丝杆66螺纹连接,所述第一丝杆66底部连接第一丝杆电机67。

所述第二移动座65上安装有下钻组68、下钻组电机69。所述下钻组68一侧设有第一铣刀电机610,所述第一铣刀电机610设于第一铣刀座611,所述第一铣刀座611设于铣刀滑轨612上,所述铣刀滑轨612位于第二移动座65上,所述第一铣刀座611底部连接用于驱动第一铣刀电机610升降的第一铣刀气缸613;所述下钻包机构6还包括支撑板614,所述支撑板614连接支撑气缸615,所述支撑气缸615通过安装杆616固定于第一移动座61上。

参考图14至图18:上钻包机构7,所述上钻包机构7包括第一安装座71,所述第一安装座71设于龙门3上部的第一安装座滑轨72,所述第一安装座71背部连接第二驱动电机73,所述第二驱动电机73通过第四齿轮731连接龙门3顶部的第四齿条74。所述第一安装座71顶部还设有第二丝杆电机75,所述第二丝杆电机75连接第二丝杆76,所述第二丝杆76与第二安装座77背部螺纹连接,所述第二安装座77与固设于第一安装座71的第一导向滑轨78连接,在第二丝杆电机75的驱动下可是第二安装座77沿第一导向滑轨78上下运动。

所述第二安装座77上设有上钻组,所述上钻组包括上钻组电机79、水平钻排、垂直钻排、若干个压料轮,所述第二安装座77上还设有第二导向滑轨710,所述第二导向滑轨710上设有第三安装座711,所述第三安装座711上固设有驱动各钻头转动的第二铣刀电机712。所述第三安装座711顶部连接第二铣刀气缸713。所述第二铣刀气缸713固定于第二安装座77顶部,第二铣刀气缸713可驱动第三安装座711沿第二导向滑轨710上下运动。所述上钻包机构7还包括一定位气缸714,定位气缸714的气缸杆可伸出定位板件,所述定位气缸714位于上钻包机构7前端。

进一步的,所述上钻组包括相互垂直排列的第一垂直钻排715、第二垂直钻排716、与第一垂直钻排715平行的第一水平钻717、与第二垂直钻排716的平行的第二水平钻718,所述第一水平钻717前后方分别设有可下降压紧板件的第一压料轮719、第二压料轮720,所述第二水平钻718的一侧设有第三压料轮721,所述第二铣刀电机712的前方设有第四压料轮722。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压料轮719、第二压料轮720、第三压料轮721、第四压料轮722分别与相应的压料气缸723匹配连接,使各压料轮可独立升降。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垂直钻排715、第二垂直钻排716、第一水平钻717、第二水平钻718分别连接相匹配的第一升降气缸724使各垂直钻排、水平钻排独立升降。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安装座71顶部两端分别设有辅助气缸725,所述辅助气缸725连接第二安装座77,辅助第二安装座77升降运动。

进一步的,所述上钻组、下钻组68、各铣刀电机周边设有相应的吸尘管726。

进一步的,所述上夹板4221后部设有上夹板滑块4227,所述上夹板滑块4227连接固设于第一夹板部421前端的第三导向滑轨4213,使上夹板4221可沿第三导向滑轨4213上下运动。

进一步的,所述下钻组68包括互相平行的第三垂直钻排681、第四垂直钻排682。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垂直钻排681、第四垂直钻排682分别连接第二升降气缸617,使下钻组68的各垂直钻排独立升降加工。

进一步的,所述机体1外围设有保护框8。

进一步的,所述机体1顶部设有控制箱9。

当进行板件的加工时,首先位于上钻包机构7的定位气缸714的气缸杆向下伸出后,将板件前端抵住定位气缸714的气缸杆,板件的右侧靠在夹板机构42的定位柱4224上,夹持装置夹紧板件。夹板机构42的上夹板4221在夹板气缸4223的驱动下向下运动,使上夹板4221、下夹板4222夹紧板件,板件能够随夹板机构42沿夹板滑轨41前后运动。侧靠校正装置5靠近板件的左侧使其上的靠轮52、顶轮53抵接板件的左侧边缘,防止板件在加工过程中偏位、变形,起到一定的校正作用。夹板机构42将板件移动至加工区201后由上钻组、下钻组68分别进行相应的加工操作。当加工板件前端和和后端时,加工区201下方的支撑板614在支撑气缸615的作用下升起抵住板件,防止板件受力不均向下偏移,或变形。

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