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板移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605689发布日期:2020-05-01 22:04阅读:290来源:国知局
单板移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用于制造胶合板等叠层材(以下,称为“制品”)、由旋板机使得从原木切削的单板接合时的单板移动装置。



背景技术:

单板的与纤维方向垂直的方向(以下,称为“垂直方向”)的长度比制品长度短,且垂直方向长度每张不同,将上述多张单板在该方向顺序接合,大致成为制品长度。

该接合使得二张单板的垂直方向的端部之间无间隙地接近,通过接合用带、粘结剂、u字状钉的接合钉等的接合部件接合。

上述作业使用以下所示那样的以往装置实行。

其通过图1所示那样的装置,将单板的与纤维方向垂直的方向(以下,称为“垂直方向”)的两端部的不需要部分切断分离,使得单板的有效部之间在使得垂直方向的两端部接近的状态下,朝下一工序运送、接合。

在图1中,符号101是移动/停止自如的运入输送机(conveyer)。

符号103是砧辊105的旋转轴,与运入输送机101的移动/停止动作同步,旋转/停止自如。

在砧辊105的外周,沿着轴中心线方向隔开间隔,形成多条槽106,该槽106呈后述的选择开闭体的前端能进入的形状,在旋转方向连续。

符号107是检测单板的检测器。

检测器107沿着上述铁砧辊105的轴中心线方向隔开间隔,配置例如三个辊108。

各辊108通过转动中心109旋转自如地设于旋转自如地保持的棒状部件111的前端,棒状部件111的另一端与设定在常闭电路中的限位开关113的可动部碰接。

各限位开关113为并联电路,在图1状态、即不接触单板205的状态下均为接通。

在上述电路中,若辊108根据单板厚度提升预定量以上,所有限位开关113成为断开时,表示成为必要厚度的单板的前端检测信号传送到后述的控制器200。

此后,若从所需厚度状态,单板厚度变薄或消失,即使一个辊108比预定量低,限位开关113也接通,后端检测信号也同样传送到控制器200。

在运入输送机101和砧辊105,设有动作用的第一伺服电机115,如后所述,根据来自接受到检测器107的信号的控制器200的动作信号,以同样的速度使其移动/停止动作。

符号117是刀具,在向着砧辊105的旋转中心的方向,在图1所示的上升待机位置和如后所述的刀尖与砧辊105的表面碰接的单板切断位置之间往复移动。

在刀具117,设有使其在上述两个位置之间往复移动的伺服电机119。

如上所述,符号121是选择开闭体,相对于在砧辊105的外周形成的各槽106,设有多个。

各选择开闭体121构成为以轴123为中心,朝着箭头方向,在图1所示的待机位置和如后所述的其前端进入到槽106内的位置之间往复转动及在各位置停止自如。

在选择开闭体,一体地设有用于使其实行上述往复转动的往返转动部件125。

符号127是钩状部件,在选择开闭体121的下面侧,在从轴123侧到图2的左上方的前端连续设置的槽(未图示)内被导向,左上端部127a向砧辊105侧弯曲。

另外,在钩状部件127的右下端部,设有朝下方弯曲的弯曲部127b。

另外,为了使钩状部件127朝箭头方向往复移动,配置朝箭头方向往复移动的移动体129,其设有从上述箭头方向两侧保持弯曲部127b的保持部129a。

在移动体129,设置用于使其在图示方向往复移动的驱动源131,通过驱动源131的动作,钩状部件127也在同一方向上往复移动。

符号133、134、135为从动旋转辊,这些旋转辊在上述轴中心线方向隔开间隔设有多个。

符号137是由带绝对编码器的伺服电机139驱动旋转的驱动辊。

在图1中,各第一下运送带141架设在从左到右配置的从动旋转辊133、134、135及驱动辊137上。

同样,143、145、147、149为从动旋转辊,符号151是由伺服电机139驱动/停止自如的驱动辊。

在图1中,在上下方向,辊143设在与辊133大体相对的位置,辊145设在与辊134大体相对的位置,辊147、149设在与辊135大体相对的位置,辊151设在与辊137大体相对的位置。

另外,在图1中,与第一下运送带141相对,各第一上运送带153架设在从左到右排列的辊143、145、147、149及151上。

在上述构成中,在第一上运送带153和第一下运送带141之间,将单板分别配置在可夹持的位置。

另外,如后所述,两带141、153通过伺服电机139的驱动、停止动作,通过驱动辊137、151,一体且与运入输送机101及砧辊105以相同速度移动,并可停止自如。

此时,由伺服电机139,如后所述,用两带141、153运送的单板的在图1的左右方向的绝对位置的信息传送到控制器200。

如后所述,为了将单板之间接合,胶带供给粘接部160用于跨越两单板粘贴粘接胶带,符号155是保持上述胶带供给粘接部160的基台。

基台155在与图1的左右方向垂直的方向,如图2所示,成为比后述单板的纤维方向的长度长的构成。

直线导轨156由导轨154进行导向,上述基台155由直线导轨156进行导向,如后所述,一边在图1的上下方向保持固定位置,一边在左右方向移动自如。

在基台155设有以下各部件。

符号157是在基台155的底部左右方向贯通形成的阴螺纹158相匹配形状的阳螺纹。

通过阳螺纹157在箭头方向正转、逆转及停止,基台155在上述左右方向能自如地往复移动及停止。

符号159是带绝对编码器的伺服电机,用于一边控制阳螺纹157的转数,一边使其正反转或者使其停止。

由此,可以一边检测基台155的在图1的左右方向的绝对位置的信息,一边使其往复移动及停止。

在基台155的内部,在与图1箭头所示的第一下运送带141和第一上运送带153的单板运送方向垂直的方向,如图1所示,在相对的带141及带153组之间的位置,设置多个以下那样的带供给粘接部160。

符号161是卷取在带状的纸带的单面涂布热硬化型树脂粘接剂(以下,称为粘接剂)后在常温下进行干燥而制造的纸带163的卷带筒,卷带筒161的中心中空部从动旋转自如地插入支承在轴162。

在图1中,符号165是由伺服电机169驱动/停止旋转动作地控制的驱动辊,符号167是与驱动辊165之间的从表里两侧夹持纸带163的从动辊。

如后所述,符号171是将从卷带筒161卷回的纸带163向单板表面从上下两面引导的导向件。

在图2中,左右两端的173是垂直固定于基台155的支柱。符号176是作为移动部件一例的第一上摆动体,符号177是第一下摆动体,将各自的左右两端按如下说明那样上下移动自如地设置在各支柱173。

在各支柱173,作为直线轴承的导向部件179及180在上下方向空开间隔,如图2所示,相对固定。

作为受该各导向部179导向的直线轴承的各追随部件181如图3所示,固定在第一上摆动体176的端部。

另一方面,作为受导向部180导向的直线轴承的各追随部件183同样固定在第一下摆动体177的端部。

作为动作部件的一个例子,采用曲柄机构,构成如下。

在图3中,符号184是通过轴承(未图示)设在支撑部178的旋转轴。

旋转轴由伺服电机188控制,旋转/停止自如。

在旋转轴184固定圆盘186。

符号185、187分别是将下端与圆盘186通过轴承连接的连杆。

连杆185的上端通过轴承189与第一上摆动体176连接。

连杆187的上端通过轴承191与第一下摆动体177连接。

通过这些构成,通过伺服电机188的旋转及停止,第一上摆动体176和第一下摆动体177分别在后述的那样的上升位置和下降位置之间往复移动,并且在各位置停止,成为待机自如。

在第一上摆动体176,符号193是槽状切口部,在图2左右方向隔开间隔形成,在图3中,进入左侧,下端开口。

将由加热器(未图示)加热的加热部195a固定在加热部支承体195的下端,将上述加热部支承体195插入到切口部193内。

加热部支承体195通过固定在第一上摆动体176的导向件197,在图2所示左右方向及前后方向定位的状态下,上下移动自如。

在切口部193内,在加热部支承体195的上方,设有自由长度的压缩弹簧201,其下端与加热部支承体195的上面连接,其上端与第一上摆动体176连接,处于各自连接的状态。

另一方面,如图2所示,在第一下摆动体177,在与各加热部支承体195相对的位置,按如下所述,设置加热部支承体203。

即,如图3所示,在第一下摆动体177的上端,与各加热部支承体195相对,固定各加热部支承体203。

在该加热部支承体203的上端,固定与加热部195a同样被加热的加热部203a,以便与加热部195a相对。

加热部195a及加热部203a的相对面是平坦面,且仅表示加热部203a,但z-z的箭头方向的截面形状如图2的圆199所示,呈具有多个尖处的锯齿状。该尖处如后所述,是用于切断纸带163。

加热部支承体195如后所述,通过将跨越单板需接合端部之间供给的纸带163向单板推压压接,加热涂布在纸带163的粘接剂使其固化,将单板接合。

这样的卷带筒161、轴162、驱动辊165、从动辊167、导向件171、以及加热部支承体195在图1的上下方向,相对设置相同部件。

在图1中,第一下运送带141及第一上运送带153配置在图示的位置。

符号200为控制器,接收来自检测器107的检测信号,发出使得各伺服电机115、119、125、131、139、159、169、188如后述那样动作的信号。

在图1中,p1和p2之间是区间(以下,称为接合区),预先设定在控制器200,使得基台155在该区间左右方向往复移动,进行后述的接合动作。

在上述那样的装置中,如下所述,将单板接合。

作为初始状态,根据来自控制器200的信号,将各部件按如下方式设定。

如图1所示,预先使得运入输送机101及砧辊105运行。

预先使得刀具117移动停止在上升待机位置,预先使得选择开闭体121及钩状部件127、移动体129移动停止在图示待机位置。

第一下运送带141及第一上运送带153的移动设为停止状态。

预先使得基台155的两带141及153在图1的左右移动处、且靠近砧辊105处的如图1所示待机位置停止待机。

基台155的各部件按如下方式设定。

将卷带筒161插入各轴,将纸带163倒带,使得纸带163夹持在驱动辊165和从动辊167之间。

接着,使得伺服电机169动作,使驱动辊165朝图1所示逆时针方向旋转,直到纸带163的前端到达加热部195a和加热部203a之间的若干右侧后,使驱动辊165停止。

在这样的初始状态下,如图4的(a)所示,将单板205以其纤维方向与运送方向垂直的状态载置在移动的运入输送机101上。

在用旋板刀切削得到的单板205中,在其运送方向下游侧端部及运送方向上游侧端部,有比所需要的厚度薄的部位的下游侧不良部(以下,称为前端屑)和上游侧不良部(以下,称为后端屑)。

使用具有这些薄处的单板制造的产品,由于是次品,所以需要切断和排除。

于是,如图4(a)所示,由运入输送机101运送的单板205的前端屑即使在砧辊105上到达辊108处,辊108也不提升到规定量以上,各限位开关113保持接通状态。

不久,如图4的(b)所示,若单板205的前端屑通过辊108处,成为必要厚度,则三个辊108根据单板205提升到规定量以上,若所有限位开关113成为断开,则在常闭电路中流动的电流断开。

这成为检测到从前端屑变化为所需要厚度的单板(以下,称为有效单板)的边界205b(以下,称为前端),将此作为前端检测信号,传送到控制器200。

接收到前端检测信号的控制器200将使其如下动作的信号传送给各伺服电机。

首先,通过伺服电机115的动作,使运入输送机101及砧辊105的运行停止。

该伺服电机115的动作由控制器200的延迟电路设定,当前端检测信号传输到控制器200后运入输送机101及砧辊105停止时,使得作为单板205的变化为上述有效单板的边界的前端来到后述的刀具117的砧辊105表面的切断位置处。

另一方面,如后所述,若从该状态输送单板205,从有效单板再次薄于所需要的厚度,即使一个限位开关113成为接通,由于是常闭电路,因此,电流流过。

这成为检测到从有效单板变化为后端屑的边界205c(以下,称为后端),将此作为后端检测信号,传送到控制器200。

接收到后端检测信号的控制器200如后所述,与前端场合相同,控制器200的延迟电路设定,当运入输送机101及砧辊105停止时,使后端处于后述的刀具117的切断位置。

通过接收到上述前端检测信号,如图4(b)所示,在运入输送机101及砧辊105停止后,根据来自控制器200的动作信号,使伺服电机119动作,将刀具117从上升待机位置降低到图5(a)所示的切断位置,切断单板205,将前端屑与有效单板分离。

接着,通过伺服电机119的动作,如图5(b)所示,将刀具117移动到待机位置,使其停止。

刀具117移动到上升待机位置后,使得伺服电机125动作,将选择开闭体121、钩状构件127及移动体129以轴123为中心,如图5(b)箭头所示,使其转动下降到该图所示位置后停止。

在该停止时,钩状部件127的端部127a进入前端屑206和有效单板205之间的间隙。

接着,根据控制器200发出的动作信号,使伺服电机131动作,使得移动体129如图6(a)箭头所示向右侧移动。

于是,在移动体129的保持部129a保持的弯曲部127b,即钩状部件127向右侧移动。

由此,前端屑206钩挂在钩状构件127的端部127a,向右侧移动,如图6(b)所示,从砧辊105上排除而落下。

在从这些砧辊105上排除前端屑206的时间,控制器200使得伺服电机125动作,如图6(b)所示,再次以轴123为中心,使得选择开闭体121、钩状部件127及移动体129如图中箭头方向所示转动,使选择开闭体121的前端没入砧辊105的槽106中,在图5(b)所示位置停止。

然后,控制器200使得伺服电机115、139动作,使运入输送机101、砧辊105、第一下运送带141及第一上运送带153如图7(a)所示,分别向箭头方向移动。

于是,单板205以其下游侧端部205b为先头,如图7(a)所示,从砧辊105上引导到选择开闭体121,进入第一下运送带141和第一上运送带153之间,接着,由这些带141、153继续输送。

如上所述,运送的单板205如图7(b)所示,其厚度薄的后端屑207处通过辊108的下方。

于是,若即使限位开关113之一接通,则如上所述成为常闭电路,因此,电流流过。

其结果,检测到从有效单板变化为后端屑的边界,作为后端,后端检测信号传输到控制器200。

接收到后端检测信号的控制器200与上述前端场合相同,通过延迟电路延迟,向伺服电机115、139发出停止信号,使得后端位于刀具117的砧辊105表面的切断位置。

其结果,如图8(a)所示,运入输送机101、砧辊105、第一下运送带141及第一上运送带153停止。

接着,由来自控制器200的信号使得伺服电机119动作,使刀具117从上升待机位置下降到切断位置,如图8(a)所示,切断单板205,分离后端屑207和有效单板(以下,为了与切断前单板205区别,设为205a)。

接着,通过伺服电机119的动作,如图8(b)所示,使刀具117移动到上升待机位置,使其停止。

刀具117移动到上升待机位置后,由来自控制器200的信号使得伺服电机125动作,使得选择开闭体121、钩状部件127及移动体129以轴123为中心,如图9(a)箭头所示旋转上升,在图示位置使其停止。

此时,后端屑207保持载置在砧辊105上的状态,有效单板205a由第一下运送带141及第一上运送带153夹持。

在上升动作中,由来自控制器200的信号使得伺服电机131动作,如图9(a)箭头所示,通过移动体129,使钩状构件127向左上方移动,在图示位置使其停止。

于是,在移动体129的保持部129a保持的弯曲部127b,即钩状部件127也向左上方移动,在图示位置停止。

然后,由来自控制器200的信号使得伺服电机115动作,使得运入输送机101、砧辊105移动。

于是,载置在砧辊105上的后端屑207被运送到右侧,如图9(b)所示,落下而从砧辊105上排除。

另一方面,在运入输送机101运送后续的单板209,如图10(a)所示,其前端屑处在砧辊105上到达辊108的下方。

于是,控制部200接收到由限位开关113检测出的前端检测信号,实行与图4(b)所示的单板205场合同样的动作。

即,对于单板205,通过与从图5(a)到图6(b)所示的动作相同的动作,进行与图10(b)所示刀具117的切断动作、选择开闭体121、钩状部件127及移动体129的转动动作、进而钩状部件127及移动体129的移动动作同样的动作。

其结果,前端屑210从砧辊105上被排除,成为与图6(b)同样的位置关系,如图11(a)所示,选择开闭体121的前端没入砧辊105的槽106中待机。

在其待机时,从图11(a)可知,有效单板205a的运送方向上游侧端部205c和后続単板209的切离前端屑210后的相同方向下游侧端部209b成为相对状态(以下,称为对向状态)。

经过用于没入上述选择开闭体121前端的足够时间后,控制器200使伺服电机115、139动作,使得运入输送机101、砧辊105、第一下运送带141及第一上运送带153如图11(a)所示,分别向箭头方向移动。

于是,有效单板205a的上游侧端部205c和单板209的下游侧端部209b如图11(b)所示那样,一边保持上述对向状态,一边向右方输送。

不久,若成为单板209的后端屑209b处经过辊108的下方,则实行与从上述图8(a)到图9(b)所示动作同样的动作,等待(待机)单板209的后続単板213到达砧辊105上。

以后,对每个后续单板,重复同样的动作,通过由第一下运送带141及第一上运送带153仅仅夹持多块有效单板,顺序形成上述对向状态,且一边保持该状态,一边如图11(b)所示,向箭头方向输送。

这样的对向状态的形成如后所述,除了对到达接合区的对向状态的加热部195a及加热部203a的纸带163的接合尚未完成场合,优先进行。

另外,处于上述对向状态的二块有效单板的两端部之间(以下,称为接合部)的在上述运送方向的各位置信息,控制上述两带141及153的移动/停止,并如上述那样,由检测绝对位置的伺服电机139,依次传送到控制器200。

从控制器200,如后所述,根据这些位置信息,使伺服电机159、169、188动作,跨越上述上游侧端部205c和下游侧端部209b,压接纸带163,粘接接合。

上述接合在带供给粘接部160,将纸带163供给单板表面,通过加热部支承体195进行推压粘接。

但在该方法中,在发挥纸带163的充分粘接强度之前,需要持续推压例如10秒左右。

但是,如果在固定位置进行推压动作,则在该动作中不能搬运单板,生产效率差。

于是,在以往装置中,控制器200构成为使得推压单板的加热部支承体195追随两带141及153的运送状态、即单板的移动/停止动作而移动。

如上所述,由保持对向状态的端部205c和209b构成的接合部182由两带141及153输送。

不久,如图12所示,接合部182到达接合区后,靠近位于初始状态位置的基台155的上下设置的加热部支承体195之间,若根据伺服电机139的绝对编码器的信息检测到上述情况,则从控制器200发出动作信号。

于是,伺服电机159动作,使螺杆157旋转,基台155开始朝图12所示右方向移动。

接着,如图12所示,为使设于基台155的上下一对加热部支承体195的位置信息和接合部182的位置信息一致,使基台155加速移动或减速移动。

若不久由伺服电机139的绝对编码器的信息检测到上述两位置信息一致,则控制器200使得伺服电机159动作,发出使基台155的速度以与接合部182的速度相同的速度移动的信号。

在此状态下,使伺服电机188动作,使第一上摆动体176和第一下摆动体177移动,在图12的上下方向相互靠近。

其结果,在多处的带供给部160的两加热部支承体195从表面/背面两面分别向接合部182移动到推压位置。

于是,如图13及图14(从图13的双点划线w-w朝箭头方向的局部放大说明图)所示,纸带163跨越作为接合部182的单板205a、209a,且在表面/背面两面,在上面由加热部195a,在下面由加热部203a,分别推压加热。

一边保持该推压状态,一边根据来自控制器200的信号,与接合部182的移动/停止动作一致,使两加热部195a及加热部203a、即基台155移动/停止,如图15所示,继续加热。

即,例如通过该加热部195a和加热部203a将纸带163推压在接合部182时,由两带141和153夹持输送的单板205的上游侧端部与图11(b)相同,有时位于砧辊105上,并且检测到后端。

在这种情况下,在接合部182位于接合区内的条件下,根据来自接收到后端检测信号的控制器200的动作信号,与上述相同,停止运入输送机101、砧辊105、第一下运送带141及第一上运送带153,使单板205a、209a停止。

同时,控制器200也向伺服电机159发出信号,使螺杆157停止转动,基台155也停止。

这样,一边由两加热部195a、203a继续上述加热,一边与移动/停止的有效单板的接合部182同步,两加热部195a、203a也移动/停止。

如上所述,若继续加热,其时间经过预先设定的时间10秒,则控制器200与基台155的移动/停止动作无关地发出如下动作信号。

首先,使得伺服电机169动作,使得上侧的驱动辊165与上述相反,朝图1所示顺时针方向旋转,使得下侧的驱动辊165与上述相反,朝图1所示逆时针方向旋转。

于是,在由加热部195a和加热部203a推压在两单板205a、209a的状态下,纸带163一起受到如图1所示朝左侧的张力,由加热部195a和加热部203a的尖处切断,以一定长度的纸带163粘接在接合部182的表面/背面两面的状态下残留。

经过用于切断上述纸带163所需的时间之后,控制器200以与有效单板的接合部182及两加热部支承体195、203的移动/停止无关地发出信号,使伺服电机188动作,使处于推压位置的加热部195a和加热部203a分别向待机位置移动。

通过这些动作,在接合部182被切断而残留的纸带163的粘接剂固化,单板205a和209a接合。

接着,控制器200为了进行下一个接合动作,使得伺服电机162动作,使各驱动辊165与初始状态一样旋转,使纸带163a预先以规定长度进入加热部195a与加热部203a之间。

两加热部195a、203a进行10秒钟加热时,基台155的位置设为图15所示位置。

若控制器确认上述10秒钟经过,则控制器200发出动作信号,两加热部195a、203a开始向上述待机位置移动。

同时,控制器200发出进行准备动作的信号,用于使纸带163向成为有效单板209a和单板213a的接合部的第二个接合部204。

该准备根据以下二种场合执行不同的动作。

当接合部204未到达接合区场合,伺服电机159接收来自控制器200的信号,根据该伺服电机159的动作,基台155移动到图12所示的初始位置后停止,等待接合部204的到达.

另一方面,当接合部204已经到达接合区场合,从控制器200发出如下动作信号。

即,由有效单板209a的上游侧端部209c和下一块单板213a的下游侧端部213b构成的接合部204如果位于图15所示位置,则按以下方式动作。

即,控制器200得到接合部204的位置信息,伺服电机159接收到来自控制器200的信号,通过伺服电机159的动作,使得位于图15所示位置的基台155如图16所示,向着左方向移动,直到与接合部204相对的位置。

若详细说明,则实行如下动作。

基台155从图15所示位置开始移动,为了到达图16所示位置需要花费时间。另一方面,即使在该时间,接合部204向右方移动,其位置信息传送到控制器200,因此,基于该信息,使得基台155移动,直到两加热部195a、203a和接合部204相对的位置。

因此,实际上两加热部195a、203a和接合部204相对的位置成为从图15所示的接合部204的位置向右侧偏离的位置。

通过上述移动,如图16所示,加热部支承体195的位置信息和接合部204的位置信息一致,若控制器200确认上述两者相对,则根据从控制器200发出的信号,通过伺服电机159和螺杆157,使得基台155中止向左侧移动。

另外,与该中止同时,同样通过伺服电机159等,使得基台155与接合部204的移动同步,开始向右侧移动,同时,使伺服电机175动作,与上述同样,将两加热部195a、203a朝向接合部204推压。

之后,加热部195a、203a相对接合部204的推压动作,与接合部场合相同,与接合部204的移动/停止同步,实行加热部195a、203a即基台155移动/停止。

如上所述,即使对于接合部204,也进行与接合部182相同的动作10秒钟,粘接纸带163,接合上述两有效单板209a、213a。

经过这10秒钟时,基座155的位置如图17所示,有时位于接合区的右侧端部附近。

此时,若单板213的后续单板的正交方向长度短,则有时例如有二个接合部215、217到达接合区。

这种场合,首先使得基台155移动到位于移动方向最下游侧的接合部215处,对接合部215实行与接合部182相同的动作,粘接纸带163。

该动作中,如上所述,接合部215和基台155同步移动/停止,但若在经过上述10秒钟之前到达接合区的p2处,则根据控制器200发出的信号,使伺服电机115、139、159停止,使得加热部195a、203a与接合部215持续压接,直到10秒经过。

经过上述10秒钟后,根据从控制器200发出的信号,使得基台155移动到下一次接合的接合部217位置(从图17所处位置向右侧位置,移动上述接合部215移动的量),同样,使得加热部195a、203a与接合部217压接。

如上所述,接合各接合部,但即使某个接合部到达接合区的作为单板输送方向下游侧端部的p2处,使得加热部195a、203a压接持续时间没有经过10秒钟场合,优先使伺服马达115、139、159停止,设为使所有单板输送停止的状态,在接合区内持续压接10秒钟。

另外,依次接合的多块有效单板每当正交方向的长度成为规定长度时,通过刀具(未图示)切断后,依次堆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公昭36-296号公报

然而,在上述那样的接合装置中,存在如下问题。

即,构成接合部的二块单板的上述正交方向之间,如图14所示,由有效单板205a的上游侧端部205c和单板209的下游侧端部209b构成的接合部182的左右方向的间隙有时在上述两单板205a、209由第一下运送带141及第一上运送带153运送过程中变大。

在这样的状态下,如上所述,若例如通过纸带163将二块单板接合,则残留大的间隙。

这种单板在之后的工序中,在接合处分离,处理变得繁琐,或者用其制造的胶合板/lvl间隙成为外观上的缺点而使商品价值下降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课题,提出了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装置。

它是将与单板抵接的横压板18(符号为专利文献1中符号,以下均如此),在连杆25作用下前进,使该间隙变小。

但在这种装置中存在以下课题。

为了使得横压板18如上所述那样前进,需要支承框架23、弹簧24、连接25等部件,构成复杂,维护管理也很繁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就是为解决上述背景技术所存在的问题而提出来的,本发明的课题在于,二块单板的端部之间接合时,使得两单板间的间隔减小。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将板簧一端与一方单板的端部附近压接,利用板簧压曲变形而产生的力,使該単板向另一方单板侧移动,使上述间隙变小。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效果:

在本发明中,由于使用板簧使得一方单板朝另一方单板侧移动,因此,结构简单,维护管理也变得容易。

附图说明

图1是以往装置的侧面说明图。

图2是从图1的x-x朝箭头方向看到的放大部分正面说明图。

图3是从图2的y-y朝箭头方向看到的局部侧面说明图。

图4(a)是以往装置的动作说明图,(b)是以往装置的动作说明图。

图5(a)是以往装置的动作说明图,(b)是以往装置的动作说明图。

图6(a)是以往装置的动作说明图,(b)是以往装置的动作说明图。

图7(a)是以往装置的动作说明图,(b)是以往装置的动作说明图。

图8(a)是以往装置的动作说明图,(b)是以往装置的动作说明图。

图9(a)是以往装置的动作说明图,(b)是以往装置的动作说明图。

图10(a)是以往装置的动作说明图,(b)是以往装置的动作说明图。

图11(a)是以往装置的动作说明图,(b)是以往装置的动作说明图。

图12是以往装置的侧面说明图。

图13是以往装置的动作说明图。

图14是从图13的双点划线w-w朝箭头方向看到的局部放大动作说明图。

图15是以往装置的动作说明图。

图16是以往装置的动作说明图。

图17是以往装置的正面说明图。

图18是实施例的局部正面说明图。

图19是从图18的双点划线s-s朝箭头方向看到的放大部分侧面说明图。

图20是实施例的动作说明图。

图21是以往装置的动作说明图。

图22是实施例的动作说明图。

图23是实施例的动作说明图。

图24是实施例的动作说明图。

图25是变更例的局部侧面说明图。

图26是变更例的侧面说明图。

图27是变更例的局部侧面说明图。

图28是变更例的侧面说明图。

图29是从图28的双点划线t-t朝箭头方向看到的局部说明图。

图30是变更例的动作说明图。

图31是变更例的动作说明图。

图32是变更例的动作说明图。

图33是变更例的侧面说明图。

图34是变更例的侧面说明图。

图35是变更例的侧面说明图。

图36是图35的从支柱305的右侧看左侧的说明图。

图37是图35的从支柱303的左侧看右侧的说明图。

图38是从图36的双点划线q-q朝箭头方向看到的局部截面说明图。

图39是从图38的双点划线r-r朝箭头方向看到的局部截面说明图。

图40是变更例的动作说明图。

图41是变更例的动作说明图。

图42是变更例的侧面说明图。

图43是变更例的动作说明图。

图44是变更例的动作说明图。

图45是变更例的动作说明图。

图46是变更例的侧面说明图。

图47是变更例的动作说明图。

图48是变更例的动作说明图。

图中符号说明如下:

141第一下运送带

153第一上运送带

163纸带

176第一上摆动体

177第一下摆动体

182接合部

195a加热部

205a有效单板

209a有效单板

231移动用板簧

231b倾斜处

231c突刺部

233固定用板簧

233b弯曲处

233c突刺部

235承受台

303支柱

305支柱

311第二上摆动体

317第二下摆动体

347第三上摆动体

323气缸

333气缸

351气缸

具体实施方式

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实施例是在上述图1至图3说明的以往装置中,在基台155追加新的构成。

即,实施例的图18与图13(从单板运出侧看到的图)对应,如图18和从图18的双点划线s-s朝箭头方向看到的局部侧面图的图19所示,追加部件。

在图18中,符号230表示作为第二方向的一例的方向。

另外,在图19中,符号234表示作为第一方向的一例的方向,符号236表示作为第三方向的一例的方向。

这些方向在后面所述的图28及图33中也同样。

在图19中,符号231是作为板簧一例的移动用板簧,表示处于作为第一位置一例的上升位置的状态。

在图19中,单板从左向右输送。

如图19所示,移动用板簧231在第一上摆动体176的单板搬入侧,直线状的上部231a由螺栓232固定在兼作移动部件及第二移动部件作为一例的第一上摆动体176上。

另外,在其下部,设有倾斜处231b,其从作为一端的一例的端部231d到作为另一端的一例的突刺部231c,向有效单板205a侧倾斜。

再有,突刺部231c在与有效单板209a的表面正交的方向,如图18所示,下部前端形成为锐利状。

在图18、图19中,符号233是作为弹性体的例的固定用板簧。

固定用板簧233在第一上摆动体176的单板运出侧,在作为第三位置一例的图19所示位置,直线状的上部233a由螺栓232固定在第一上摆动体176。

另外,下部如图所示,设有作为(第二)一端的一例的端部233d、与其连续的压曲处233b、以及作为(第二)另一端的一例的与突刺部231c相同的突刺部233c。

在图18、图19中,符号235是作为支承部件一例的如图所示形状的承受台,表面用与单板的摩擦系数小的片材(未图示)覆盖。

承受台235在第一下摆动体177由螺栓237、螺母239如图19所示固定。

这样的上方的移动用板簧231、固定用板簧233、以及下方的承受台235的组合,在图18的左右方向,隔开间隔,设有多组,例如相对长度1米,设置4组。

实施例的装置如上所述构成,在与上述相同的初始状态下,固定在第一上摆动体176的移动用板簧231及固定用板簧233如图19所示,各突刺部231c、突刺部233c均在从单板朝上方离开的上升位置待机。

在图19以后的图中,下运送带141及上运送带153的不直接碰到单板处的图示,在复杂的情况下省略。

下面,说明其作用。

运入输送机101运送来的单板在砧辊105上由刀具117切断等,重复与以往技术相同的动作,从有效单板选出前端屑和后端屑除去。

接着,由第一下运送带141及第一上运送带153仅仅夹持有效单板,依次形成上述对向状态,且一边保持该状态,一边向箭头方向运送。

这样运送的多块有效单板不久经过在以往装置说明的图10(b),成为图11(a)所示状态,即,位于运送方向下游侧的作为第二单板一例的有效单板205a和位于运送方向上游侧的作为第一单板一例的有效单板209a排列,形成接合部182的状态。

在该接合部182处,如前所述,有时会产生间隙。

若这样的接合部182到达图12所示位置,则与以往技术一样,根据来自控制器200的动作信号,基台155一边与有效单板205a、209a的移动同步,一边向右侧移动,使伺服电机188动作,使第一上摆动体176和第一下摆动体177相互靠近地移动。

在图19的状态下,假设从端部231d向单板209a引垂线,将该垂线与单板209a交叉的点设为212,将端部231d和点212连接的双点划线v1设为第一假想线的一例。

在该第一上摆动体176的移动中,端部231d在图19所示的线v1上,经后述的图20、图21、图22,如作为第二位置的一例所示的图23那样,朝向有效单板209a移动。

在上述第一上摆动体176和第一下摆动体177的移动中,最初,如图20所示,各部件作用。

移动用板簧231和固定用板簧233从上方下降,移动用板簧231的下端与有效单板209a的上面抵接,固定用板簧233的下端与有效单板205a的上面抵接。

另一方面,从下方,承受台235上升,与有效单板205a和有效单板209a的背面接近,第一下摆动体177动作停止。

进而,继续移动用板簧231和固定用板簧233的下降,以及承受台235的上升,成为如下状态。

即,承受台235在从下侧背面支持有效单板205a和有效单板209a的状态下,移动用板簧231的突刺部231c进入有效单板209a突刺,固定用板簧233的突刺部233c进入有效单板205a突刺。

在这种状态下,如果继续下降及上升动作,则移动用板簧231为第二位置一例,固定用板簧233为第四位置一例,接近图21所示位置。

此时,如上所述,突刺部231c相对有效单板209a的在图20的左右方向的位置,在几乎不变的状态下,移动用板簧231下降。

其结果,端部231d在该方向接近突刺部231c,端部231d与突刺部231c之间的间隔变小。

于是,由板簧构成的倾斜处231b,如图21的用圆m所包围部分的放大图表示在上方所示,压曲而向上侧弯曲。

若该压屈现象发生,则移动用板簧231欲返回直线状的力起作用,在突刺部231c发生向右侧的力,在端部231d,发生向左侧的力。

端部231d与移动用板簧231连接,因此,端部231d几乎不会向左侧变形。

另一方面,突刺部231c突刺在有效单板209a,并且有效单板209a的下面如上所述由具有与单板的摩擦系数小的片材的承受台235支承。

于是,有效单板209a因作用在突刺部231c的上述力,受到在图21中向右的力,向有效单板205a移动。

与此相反,固定用板簧233的突刺部233c突刺到有效单板205a,如上所述,即使第一上摆动体176下降,也如图22所示,压曲处233b发生上下方向折叠那样的变形。

因该变形,弯曲处233b对突刺部233c只施加向下的力。

因此,从突刺部233c推压有效单板205a不是左右方向,而是朝承受台235的方向,该推压力增大。

其结果,有效单板205a即使受到使其朝左右方向移动的力,也能由突刺部233保持在固定位置。

如上所述,有效单板209a向右侧移动,而有效单板205a保持在固定位置。

其结果,如图22所示,有效单板209a与有效单板205a碰接或接近,位于上述接合部182的间隙修正为几乎没有的状态,或变小的状态。接着,若第一上摆动体176进一步移动直到下降位置,则与以往装置相同的动作,如图23所示,由加热部195a将纸带163推压到接合部182进行粘接,接合有效单板205a和有效单板209a。

对于由位于运送方向下游侧的有效单板和位于运送方向上游侧的有效单板构成的各接合部依次进行上述那样的动作,接合多张有效单板。

接着,所述接合的有效单板,与以往装置相同,每当在单板运送方向的长度成为预先设定长度时,通过刀具(未图示)切断后,顺序堆积。

这样接合的单板接合部的间隙如上述修正后接合,因此,消除以往装置中所存在的上述问题。

另外,在实施例中,还有如下效果。

如上述参照图19~图23所说明,在单板运送方向,位于接合部的下游侧的有效单板如上所述,多张有效单板依次接合而成一体化。

另一方面,位于接合部的运送方向上游侧的有效单板是新接合的一张单板。比较两者时,合计质量与一张有效单板相比,当然位于上述上游侧的有效单板小。

因此,如实施例所示,如果使得移动用板簧231作用在上述上游侧的重量小的有效单板,如上所述,可以通过小的力容易地朝向位于下游侧的有效单板移动,能够更准确地修正单板的接合部的间隙。

接下来,说明本发明的变更例。

1.在实施例中,接合有效单板之间时,由加热部195a使纸带163与有效单板压接所设定时间,持续加热。

对此,在上述接合时,若例如粘接带那样与有效单板压接,也有在短时间内发挥粘接力的材料。

在这种情况下,不需要如实施例那样,基台155跟随有效单板的移动而移动的构成。

因此,在变更例中,如图24所示,将作为实施例的由图19所示的基台155固定设置在固定台251上。

由此,加热部195a和与其对向的承受台235的在图24中的左右方向的位置确定。

在这种变更例中的动作如下所示。

各部件的符号使用与实施例相同符号进行说明。

经从图4(a)到图11(b)所示的动作,由第一下运送带141及第一上运送带153输送的、位于运送方向下游侧的有效单板205和位于运送方向上游侧的有效单板209构成的接合部182到达如上所述固定的基台155的加热部195a和承受台235之间的位置。

该到达的事与上述一样,若由伺服电机139的绝对编码器的信息检测得知,则从控制器200发出如下的动作信号。

首先,停止伺服电机139的动作,停止第一下运送带141及第一上运送带153的移动。

其结果,接合部182在如上所述固定的基台155的、加热部195a和承受台235之间的位置停止。

然后,使得伺服电机169动作,粘接带与上述相同,供给到上下相对的两加热部支承体195之间。

接着,使伺服电机188动作,与上述一样,使第一上摆动体176和第一下摆动体177相互靠近移动,进行从图19到图23的动作,将粘接带与上述纸带一样推压在接合部182上接合。

此时,由于使用粘接带,所以,推压时间短,可以使生产性良好。

2.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19所示,对于接合部,在有效单板的运送方向上游侧设有移动用板簧231,在运送方向下游侧设有固定用板簧233,如上所述,与有效单板压接。

但是,压接固定用板簧233的有效单板由第一下运送带141及第一上运送带153保持,所以不易偏移。

因此,可以省去固定用板簧233,仅仅将移动用板簧231设置在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位置,与运送方向上游侧的有效单板压接。

3.在上述实施例中,将移动用板簧231和固定用板簧233在与有效单板的运送方向垂直的方向230,如图18所示,偏离状态下,固定设置在加热部支承体195。

但是,如图25所示,将两板簧231、233通过螺栓232固定在加热部支承体195,可以将上述三个部件在方向230并排配置在同一直线上。

这种情况下,将加热部支承体195和两板簧231,233设为一体,结构稍微复杂,但具有如下效果。

即,在与有效单板的运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在大致相同的位置,使得移动用板簧231和固定用板簧233分别推压有效单板,接着,从接合部的正上方使得加热部195a与接合部推压接合,与实施例相比,能够更确实地保持上述修正两有效单板的间隙的状态。

4.作为接合有效单板的接合部件,除上述部件外,也可以使用粘接剂、作为u字状钉的钉等。

5.在实施例和图24所示的变更例中,通过移动用板簧231使得位于上述上游侧的有效单板向位于下游侧的有效单板移动,修正接合部的间隙后,在单板运送方向的相同位置,通过加热部支承体195使纸带163粘接到接合部,进行接合。

与此相反,也可以在上述方向不同场所进行上述那样对接合部的间隙进行修正的动作和对接合部进行接合的动作。

即,改变图24所示的基台155,如图26所示,设为固定在固定台251的基台240。

在基台240不具备带供给部160,与上述一样,设有用于修正单板的接合部的间隙的移动用板簧231和固定用板簧233。

另一个不同点是用于运送有效单板的运送带构成如下。

如图26所示,配置下驱动辊241、上驱动辊243,分别架设第一下运送带141及第一上运送带153,设在两带的运送方向下游侧端部。

另外,与下驱动辊241、上驱动辊243相对,在图示位置配置下从动辊245、上从动辊247。

进而,与此相对,在图示位置设有下驱动辊249、上驱动辊251。

在上述下从动辊245和下驱动辊249,在上从动辊247和上驱动辊251,为了增大与单板的摩擦系数,架设称为封装传送带的、在与单板接触面上设有多个弹性材料突起的带,即,第二下运送带253及第二上运送带255。

下驱动辊249和上驱动辊251由使下驱动辊241和上驱动辊243动作的第二伺服电机139控制,实行同步驱动/停止。

另一方面,在由下从动辊245和下驱动辊249输送的有效单板的表面,按如下所示设置用于将粘接带在上述运送方向连续粘贴的装置。

图26所示符号257是从卷绕的卷筒259倒带的粘接带,通过压接在有效单板表面的从动辊261粘接到该表面。

上述构成按如下动作。

通过移动的第一下运送带141及第一上运送带153,又通过同样移动的第二下运送带253及第二上运送带255,运送多张有效单板,若上述有效单板的接合部到达上驱动辊243与上从动辊子247之间的位置,则根据来自控制器200的信号使第二伺服电机139动作,使驱动辊243、251停止。

接着,与图24中说明场合同,使第一上摆动体176下降,使移动用板簧231和固定用板簧233作用在各有效单板上,如上所述,修正接合部的间隙。

在上述修正后,使第一上摆动体176上升待机。

然后,根据来自控制器200的信号,使第二伺服电机139动作,使驱动辊243、251移动。

因此,构成经修正的接合部的两有效单板由第二下运送带253及第二上运送带255输送。

两带253、255如上所述由与单板摩擦系数大的材质构成,因此,上述运送的各有效单板的在运送方向的位置关系,与两带253、255几乎不偏移,上述经修正的接合部的间隙状态大体保持不变。

在该状态下,若有效单板来到从动辊261处,则在运送方向有效单板的整体,粘接带带状地连续粘贴,有效单板之间接合。

这样接合的有效单板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每当在单板运送方向的长度成为预先设定的值时进行切断后,依次堆积。

6.在实施例中,利用第一上摆动体176的动作,使移动用板簧231直线往复移动,与单板抵接,使其弯曲。

但也可使移动用板簧231实行转动。

这种情况下,构成如下。

如图28及从图28的双点划线t-t朝箭头方向看到的图29所示,以固定在第一上摆动体176的、移动用板簧231及固定用板簧233为中心进行说明。

符号176是与实施例相同的上摆动体,可在上升位置和下降位置之间往复移动。

符号271如图28、图29所示,是隔开间隔固定在第一上摆动体176的轴承支撑体。

轴273的两端部分别通过轴承275,旋转自如地支承在两轴承支撑体271。

在图29中,在轴273的右端部固定作为齿轮的小齿轮277。

将形成与该小齿轮277啮合的凹凸的齿条279固定在构成直线轴承的滑动部285。

另外,同样,构成直线轴承,将滑动部285导向的导向件286固定在第一上摆动体176。

在齿条279的下端部固定支撑杆281,在支撑杆281的下端部,设有通过轴承(未图示)可旋转自如地从动的辊282。

另外,在齿条279的上端部固定突出体283,在第一上摆动体176固定止挡件287,通过上述突出体283与上述止挡件287碰接,限制齿条279因自重而下降。

由此,决定各部件的形状,使得辊282的下端周面的在上下方向236的位置位于移动用板簧231及固定用板簧233的下端前端的上方。

在图28、图29中,符号205a及209a分别为有效单板。

轴273如图28所示,固定旋转固定台289。

即,将轴273插入设于旋转固定台289的右侧端部附近的通孔(未图示),相互固定。

旋转固定台289如图所示,成为向左侧扩展的形状,在其左侧端面,由螺栓291固定移动用板簧231。

这样的构成与实施例一样,设置多组,在各移动用板簧231设置。

固定用板簧233使用与实施例相同的弹簧。

在该变更例中,在修正上述接合部时,各部件如下动作。

当第一上摆动体176在图28所示的上升位置待机时,齿条279因自重及包含旋转固定台289等的重量,承受向下的力,但固定在齿条279的突出体283与止挡件287碰接,阻止齿条279的下降,保持在图示位置。

从这种状态,与上述实施例一样,为了接合部的接合,第一上摆动体176下降。

因此,如图30所示,最初,移动用板簧231的突刺部231c与单板209a的表面碰接刺入,固定用板簧233的突刺部233c与单板205a的表面碰接刺入。

通过该突刺部233c的突刺,单板205a在图30中左右方向的移动被阻止。

在图30的状态下,假设从端部231d沿第三方向引朝向单板209a的线,将该垂线与单板209a交叉的点设为212,假设连接端部231d和点212的双点划线v1,其是第一假想线的一例。

如果从图30状态,第一上摆动体176进一步继续下降,如图31所示,辊282与有效单板209a碰接,阻止辊282下降,同时,与辊282成为一体的齿条279相对第一上摆动体176向上方作相对移动。

其结果,与齿条279啮合的小齿轮277开始向图示箭头方向旋转。

于是,与小齿轮277成为一体的轴273、旋转固定台289及移动用板簧231也朝同一方向开始旋转,端部231d以轴273为中心开始逆时针旋转。

即使该端部231d旋转,如上所述,刺入单板209a的突刺部231c相对单板209a,在图31所示左右方向234,不会偏移移动。

通过上述移动用板簧231的旋转,端部231d对于图30假设的假想线v1,在作为第二假想线一例的在上述左右方向的右侧曲线轨迹上移动,经图31,成为后述作为第二位置一例的图32。

其结果,如图31所示,倾斜处231开始压曲,向上侧弯曲。

若进而发生压曲现象,则与在上述实施例图21所说明的场合相同,倾斜处231b欲回复到直线状的力起作用,对突刺部231c产生向右侧推压的力。

因该突刺部231c的推压力,有效单板209a在图31中受到向右的力而移动,移动用板簧231为第二位置的一例,固定用板簧233为第四位置的一例,接近图32所示的位置。

如图32所示,能与有效单板205a碰接或接近,修正接合部的间隙。

上述修正后,与实施例相同,用纸带等接合后,第一上摆动体176返回直到上升位置停止,为下一次间隙的修正/接合待机。

7.在实施例中,显示将有效单板沿与纤维方向垂直的方向接合的场合,但也可以将单板在纤维方向的端部之间接合、即纵向场合实施本发明。

8.在实施例中,使用固定板簧233,但也可以是在上下方向可弹性变形、在左右方向几乎不变形的部件。

即,例如图33所示,在固定于第一上摆动体176的安装台295的下端,设有如下那样的部件。

符号297是作为弹性体一例的压缩弹簧,作为(第二)一端的一例的上端297a固定在安装台295。

又,在下端固定作为(第二)另一端的一例的保持器具301,其保持具有锋利前端的突刺体299。

压缩弹簧297如后所述在上下方向受力时,为了不向左右方向变形,在压缩弹簧297的内部,将上端固定在安装台295,下端插入位于从保持器具301朝上方离开的位置的圆柱部件302。

在这样的构成中,以与实施例的图20、图21相同的动作,若安装台295下降,压缩弹簧297在上下方向变形,突刺体299例如刺入图示的有效单板205。

其结果,有效单板205即使在左右方向受力也难以移动。

9.在实施例中,使第一上摆动体176下降,移动用板簧231的突刺体和固定用板簧233的突刺体几乎同时向有效单板突刺,但使得固定用板簧233的突刺体先刺入可以更准确地修正间隙。

10.在实施例中,在移动用板簧231及固定用板簧233设有突刺部,但不一定限于突刺形状,也可以用与单板的摩擦系数大的、对于单板难以偏移的材质构成。

11.在实施例中,显示以预先使得二张有效单板的端部之间接近形成接合部的状态下进行运送,但也可以按如下方式实施。

不使用固定用板簧233,而使得运送的先行的有效单板的运送方向上游侧端部停止在一定位置。

接着,将后续有效单板朝上述一定位置运送,当后续有效单板的运送方向下游侧端部接近停止在上述一定位置的有效单板的上游侧端部时,与实施例同样,使得移动用板簧231突刺后续有效单板的下游侧端部,使得固定用板簧233突刺停止的有效单板的上游侧端部。

12.在实施例中,如图18所示,移动用板簧231及固定用板簧233的突刺部的各前端在左右方向直线状排列。但是,也可以设为在图18的左右方向,各个前端在图18的前后方向交替错开状地偏离形状。

即,例如,在图19中的移动用板簧231场合,如图27放大突刺部所示,设为将突刺前端交替地左右离开的形状。

这样,在突刺单板时,难以产生沿单板的纤维方向连续裂纹。

13.在实施例中,将移动用板簧231与固定用板簧233设为一体,使其同时升降动作,但是,也可以是如下构成的变更例。

其详细构成如下所示。

由支柱303及支柱305等构成的整体的侧面说明图如图34所示。

在本变更例中,在第一下运送带141的运送方向上游侧,设有第一上运送带153,支柱303及支柱305在方向230在左右两侧隔开间隔(参照图36),在方向234,如图35所示,支柱305配置在支柱303的右侧。

进而,如图36所示,在方向230,配置为支柱305成为支柱303的内侧。

在支柱303的单板运送方向下游侧,即在图35中右侧,通过直线导轨307、307上下移动自如地设有第二上摆动体311,在其下方,通过直线导轨313、313上下移动自如地设有第二下摆动体317。

在各支柱303的上部和下部,同样在右侧,如图所示,以向右方向突出的状态,固定安装台319及安装台321。

另外,如图35、图36、图38所示,在上部的安装台319的下面,连接作为动作部件一例的气缸323的上端。

该汽缸323的活塞杆323a的下端,与作为移动部件一例的第二上摆动体311连接。

在图38中,从双点划线r-r朝箭头方向看到的局部截面说明图、即在图38中除去支柱305和设于其中的第三上摆动体347等各部件的图39所示,在第二上摆动体311设有以下各部件。

在图39的左右方向隔开间隔,由螺栓232固定与上述实施例相同形状的移动用板簧231。

如后所述,通过使气缸323动作,使移动用板簧231在上方的待机位置和下方的突刺单板的下方位置之间往复移动,在各位置停止自如。

另外,同样,在图39的左右方向230,隔开间隔设有多个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加热部325a,按如下所示设置。

如图38所示,安装台327朝第二上摆动体311的右侧突出固定,在上述安装台327的右侧端面,如图39所示,上下方向连续形成多个在左侧切入的槽329。

在该槽329内,插入加热部支承体325,图39的左右方向的宽度与槽329大致相同。

在加热部支承体325的下端,通过螺栓331a固定加热部325a。

加热部支承体325在槽329内移动到上下方向的适当位置,通过螺栓331固定在安装台327。

由上述构成使汽缸323动作,使加热部支承体325在图38、图39所示的上方的待机位置和后述的加热部325a与单板上面碰接的下方位置之间往复移动,在各位置停止自如。

另一方面,如图35、图39所示,活塞杆333a的上端与第二下摆动体317连接,在下侧的各安装台321的上面连接气缸333的下端。

在第二下摆动体317设有以下各部件。

在图39的左右方向隔开间隔,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按如下设有在上端用螺栓337固定加热部335a的加热部支承体335。

在与各加热部支承体325相对的位置,如图35、图38所示,固定安装台334。

如图39所示,由螺栓339将加热部支承体335固定在该安装台334,使得加热部335a的上面位于第一下运送带141的运送面的若干下方的位置。

通过这些构成,使气缸333动作,使加热部支承体335在图35、图39所示的下方的待机位置和后述的与上方单板下面碰接的上方位置之间往复移动,在各位置停止自如。

符号341是作为支承部件一例的固定砧。

固定砧341如图35、图38、图39所示,从支柱303及支柱305的单板移动方向上游侧,经过在第二下摆动体317上部形成的切口部343内,到达下游侧。

另外,固定砧341在上下方向236,如图39所示,在移动用板簧231和后述的固定用弹簧233两方,在相对位置设置。

另外,在单板移动方向的两端部附近,如图38所示,在由各支承杆342支承的状态下设置。

再有,其上面如图38所示,固定砧341具有随着朝向上述移动方向的上述下游侧而上升的斜面341a,以及与斜面341a相连的面,位于第一下运送带141运送面的若干下方的平坦面341b。

在一方支柱305,如图38所示,通过直线导向件345,上下移动自如地设置第三上摆动体347。

另外,在支柱305上部,如图35、图38所示,与安装台319相同,以向右方向突出的状态,固定安装台349。

如图35、图38所示,活塞杆351a的下端与作为第二移动部件一例的第三上摆动体347连接,作为第二动作部件一例的气缸351的上端与安装台349的下面连接。

进而,在第三上摆动体347,设有以下部件。

在图35的左右方向,即单板的移动方向,在与上述各移动用板簧231相对的位置,通过螺栓232固定与上述实施例相同形状的固定用板簧233。

通过这些构成,使气缸351动作,使固定用板簧233在方向236在如图35、图38所示的上方的待机位置和后述的下方的与单板上面碰接的下方位置之间往复移动,在各位置停止自如。

在图35、图38中,符号353是检测由第一下运送带141及第一上运送带153输送的后続単板的端缘的第二检测器,符号355是检测同样输送的先行单板的端缘的第三检测器。

在图38中,符号357是控制器,传送来自第二检测器353、第三检测器355的上述检测信号,如后所述,也包含时间,输出控制汽缸323、汽缸333、汽缸351的动作的信号。

另外,在图35、图38中,符号163是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纸带,在本变更例中,为了粘接在单板的表面/背面两面,设置在上述表面/背面两侧。

本变更例由以上构成,其次,说明其动作。

在初始状态下,使气缸323、气缸333、气缸351动作,如图34、图35、图38所示,预先使得移动用板簧231、加热部支承体325、加热部支承体335、固定用板簧233分别在待机位置待机。

另外,预先使得第一下运送带141及第一上运送带153持续移动。

在上述状态下,如图34所示,作业者顺序使得有效单板354、356载置在第一下运送带141上。

在此,有效单板354、356朝右方向移动。

最初,如图38所示,如作为局部截面说明图的图40所示,检测到作为先行单板的有效单板354的下游侧端部通过第二检测器353的下方位置,该信号传输到控制器357,但此时不发出动作信号。

进而,如图41所示,检测到运送的有效单板354的下游侧端部通过第三检测器355的下方位置,该信号传输到控制器357。

于是,控制器357发出使得汽缸351动作的信号,如图41所示,使活塞杆351a向下方突出。

其结果,第三上摆动体347下降,与此一体的固定用板簧233也下降,如图42所示,以其突刺部233c突刺在有效单板354的上面的状态,将有效单板354推压在固定砧341的平坦面341b。

通过这些突刺和推压动作,由第一下运送带141及第一上运送带153驱动移动的有效单板354停止。

在该停止中,预先调整控制器357内的延迟功能、气缸351的动作速度等,使得有效单板354的上游侧端部在加热部325a的方向234大致正下方的位置停止。

如图43所示,检测到跟随上述停止的有效单板354移动的有效单板356的下游侧端部通过第二检测器353的下方位置,其信号传输到控制器357。

于是,控制器357发出使汽缸323和汽缸333动作的信号,活塞杆323a实行向下方移动的突出动作,另一方面,活塞杆333a实行向上方移动的突出动作。

其结果,第二上摆动体311下降,与此一体的移动用板簧231、加热部支承体325也下降,同时,第二下摆动体317上升,与此一体的加热部335a也上升。

因此,如图44所示,加热部335a继续接近有效单板354的下面,同时,移动用板簧231的突刺部231c与有效单板356的上面碰接。

当该碰接时,如图44所示,预先设定时间,使得在上述移动方向,在有效单板354和有效单板356之间,成为有间隙的状态。

进而,若上述两活塞杆323a和活塞杆333a继续上述突出动作,则移动用板簧231实行与上述实施例的从图20至图23所示的动作相同的动作,有效单板356向上述停止的有效单板354移动使其碰接,如图45所示,间隔359消失。

此时,横跨有效单板354和有效单板356的下面,加热部335a碰接。

接着,如图46所示,加热部325a在与加热部335a相对的位置,在有效单板354和有效单板356的上面及下面,分别横跨两单板,推压加热纸带163所设定时间。

由此,与上述实施例一样,有效单板354和有效单板356接合,一体化。

经过上述所设定时间后,控制器357发出使气缸323、气缸333、气缸351动作的信号,各活塞杆323a、333a、351a作后退动作,使得各部件如图47所示,在上述初始状态待机。

因此,一体化的有效单板354和有效单板356(以下,称为“一体化后的有效单板354、356”)仅仅由第一下运送带141及第一上运送带153作用,在图47中向右侧移动,同时,后续的有效单板358移动而来。

移动的一体化后的有效单板354、356的移动方向上游侧端部通过第三检测器355的下方。

于是,接收到该检测信号的控制器357实行与参照图41使固定用板簧233与有效单板354碰接停止的动作相同的动作,固定用板簧233与一体化后的有效单板354、356碰接,如图47所示,使其停止。

在该状态下,如图47所示,由第一下运送带141及第一上运送带153使得后续的有效单板358移动,若由第二检测器353检测到其移动方向下游侧端部,则该信号传送到控制器357。

因此,通过与参照图43、图44、图45、图46所说明动作相同的动作,一体化后的有效单板354、356和有效单板358如图48所示,接合成为一体化。

上述一体化后,对于新移动来的后续有效单板,通过重复与上述相同的动作,依次接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