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纹针织部分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733280阅读:35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罗纹针织部分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筒状织物上的罗纹针织部分的制造方法,其中在至少具有两个彼此对置的针床的亚麻针织机上通过各针在非罗纹针织区域里形成线圈。
背景技术
对于筒状织物,其中最多由第二针形成线圈,由于存在移圈过程所必需的自由针以实现所需的罗纹针织的织针排列,可以比较容易地形成罗纹针织部分。对于通过所有针形成的筒状织物,并不使用自由针,比较困难的是形成罗纹针织部分的织针排列。根据现有技术中的方法,至少各第二针必须从线圈中脱出。同样,罗纹针织物由各第二针针织,然而,罗纹针织部分与其相接的或位于之前的平纹针织部分相反地呈现较粗的网目。这种效果可能这样被减弱,即对于罗纹针织部分采用较粗的纱。但无论如何,罗纹针织部分比平纹针织部分要粗糙膨松的多。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通过采用所有的针在非罗纹针织部分形成筒状针织物的罗纹针织部分的制造方法,其外观和弹性与典型的1∶1或2∶2罗纹针织物特性近似。
这个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通过上述类型的本发明方法如此解决,即,为了形成具有1∶1-或2∶2罗纹针织物特性的罗纹针织部分,在第一针床上分别通过一针或两个相邻的针形成线圈并通过随后的两针或三针不形成线圈,以便在第一针织物面的罗纹针织部分的正面上形成右线圈,并至少在各第二针织横列中,在第二针床上且在形成第二针织物面右线圈的针之间的针上,分别通过一针形成左线圈且通过一针或两针不形成线圈,以便在第一针织物面的罗纹针织部分的正面上形成左线圈。
这样形成的罗纹针织部分具有右线圈罗纹,它与典型的1∶1-或2∶2罗纹针织部分的右线圈罗纹不同。在右线圈罗纹之间具有回收的左线圈部分,这些左线圈部分分别包括左线圈和越过针距的浮线。外观上几乎与典型的1∶1-或2∶2罗纹针织部分没有差别。与目前所采用的借助各第二针针织的罗纹针织部分的制造方法不同,在本发明方法中采用多针针织,这样,从外观上看,罗纹针织部分很致密。所形成的罗纹针织部分的纱线直径可以与相接的或位于前面的平纹针织部分的直径相等。
罗纹针织部分可以设置在整个织物的任意位置上,可以形成衣服的袖口或领口,也可以设置在织物的中部,实现确定的弹性和/或外观效果。该罗纹针织部分可以经筒状针织物的整个圆周延伸或只在一部分上延伸。
通过本发明方法的变型方案,特别是对于具有2∶2罗纹针织物特性的罗纹针织部分可以改变其罗纹针织部分的外观。由此,例如可以在形成相应针织物面的正面的一个或两个右线圈的针之间设置两空针并在针织横列连续变换时,首先在位于第二针织物面的右线圈之后的第二针床的第一自由针上,而后在位于第二针织物面的右线圈之后的第二针床的第二自由针上形成左线圈。由此,连续针织横列的左线圈彼此上下不在一线圈纵行上,而是交替错开。其左线圈部分准确地位于相邻右线圈部分之间。不会在左线圈和其两侧的右线圈之间产生不同的距离。
本发明方法另一可能的变型方案是,在各第二针织横列中形成集圈浮线以替代左线圈。通过这种方案,右线圈比左线圈更清晰。罗纹织物整体更膨松。对此,集圈浮线可以穿入事先形成左线圈的针中。
在另一变型方案中,在两右线圈的各第二组之间形成左线圈。为此,在连续的针织横列中形成彼此错开的左线圈。这种制造方法使得罗纹针织部分整体上相对平整。
在2∶2罗纹针织部分中加强右线圈是这样实现的,即为了在各针床上形成罗纹针织部分,根据相应的四针提供一空针并分别通过各针床的四针区域的两内针形成相应针织物面的正面的右线圈,而在横列变换时,通过在相应相对针床上的四针区域的外针之一形成相应针织物面的左线圈。
在所有的变型方案中,分别以尽可能多的针数针织。
如果要用平纹针织部分与罗纹针织部分相接,可以在过渡到平纹针织部分的罗纹针织部分末端,通过不携带线圈的针形成集圈浮线。对此有意义的是,通过形成集圈浮线的针,首先在再下一个针织横列中形成线圈。这样,防止了在开始形成新线圈纵行时产生孔。由集圈浮线形成的浮线盖住集圈浮线产生的小孔。
为了使平纹针织部分过渡到罗纹针织部分,可以通过移圈操作,在形成罗纹针织部分正面的左右线圈的第一和第二针床的针之间的至少一个针从线圈中脱开。
特别是所需要的其移圈操作借助配置在针上的移圈件完成。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筒状针织物,它包括至少通过本发明方法之一形成的罗纹针织部分。


下面,借助附图对本发明的方法和针织物的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
图1示出了具有多处罗纹针织部分的筒状针织物的示意图;图2示出了在亚麻针织机上制造筒状针织物的织针排列视图;图3示出了通过所有针制造筒状针织物的织针排列视图;图4示出了在针织物的起始处形成具有2∶2罗纹特性的罗纹针织部分的线圈分布;图5示出了从具有2∶2罗纹特性的罗纹针织部分到平纹针织部分过渡区的线圈分布;图6示出了在筒状平纹针织部分与具有2∶2罗纹特性的罗纹针织部分之间的线圈分布;图7示出了形成具有2∶2罗纹特性的罗纹针织部分的第一变型的线圈分布;图8示出了形成具有2∶2罗纹特性的罗纹针织部分的第二变型的线圈分布;图9示出了形成具有2∶2罗纹特性的罗纹针织部分的第三变型的线圈分布;图10示出了在针织物起始处具有1∶1罗纹特性的罗纹针织部分的线圈分布;图11示出了形成具有1∶1罗纹特性的罗纹针织部分与筒状平纹针织部分之间过渡区的线圈分布;图12示出了筒状平纹针织部分与具有1∶1罗纹特性的罗纹针织部分之间过渡区的线圈分布;图13.1-13.4示出了在针织物的起始处形成具有2∶2罗纹针织部分另一变型的线圈分布;图13.5-13.6示出了形成从根据图13.1-13.4的罗纹针织部分到筒状平纹针织部分的线圈分布;图13.7-13.8示出了平纹针织部分与根据图13.1-13.4的罗纹针织部分之间过渡区的线圈分布。
具体实施例方式
图1示出了由筒状成品织物制成的针织套衫,它具有起始于躯干部分和手臂的罗纹针织部分10和10’、在躯干部分中部区域的另一罗纹针织部分20和颈部的罗纹针织部分30。躯干部分2在罗纹针织部分10、20和30之间由平纹针织部分40形成。袖口10’上方的臂3也由平纹针织部分40构成。附图标记11、11’表示袖口10、10’的起始针织横列,12、12’表示平纹针织部分40、40’的过渡针织横列。15、15’表示罗纹针织横列。在罗纹针织部分20和30中,21表示从平纹针织部分40到罗纹针织部分20、30的过渡区域。12和12’再次表示从罗纹针织部分20、10’到平纹针织部分40、40’的过渡区域。
图2示出了形成筒状成品针织物的典型织针排列,其特点在于各第二针有助于形成线圈。由于存在移圈目前所必要的足够的自由针以实现罗纹针织的织针排列,采用这种织针排列可以随时形成罗纹针织部分。
然而,如果要生产致密而细的织物,优先选用图3所示的织针排列,其中各针参与线圈的形成,但在这种织针排列中,不能形成罗纹针织,因为不存在移圈过程所必需的自由针。
图4、7、8和9以及10和13示出了本发明形成罗纹针织部分的方法,其罗纹针织部分从外观上和其弹性特点上接近于典型的1∶1罗纹针织或2∶2罗纹针织并从平纹针织开始以图3的织针排列制造。
图4示出了线圈的分布,以在筒状成品针织物的始端形成具有2∶2罗纹特点的罗纹针织物。在横列RO中,在前后针床H上,通过抽线前后针织罗纹针织物的线圈。在横列R1中,其后针床从其初始位置向右横移两针。针a-b,e-f和i-j在其后针床H上形成后针织物面罗纹织针的线圈。其线圈c、g和k保持原针织技术特性。由此,浮线长度b-e、f-I、j-m缩短。在前针床V上的针D、H和L上的集圈浮线可靠置于针a-b,e-f,i-j上。
在针织横列R2中,其后针床H向左横移一针。为缩短浮线而形成的后针床H的线圈c、g和k移到前针床V的针D,H和L上。
在横列R3中,带有集圈浮线或线圈的前针床V的针D、H和L用于形成线圈。通过这样的针织横列,提高了网状针织横列的弹性。
在横列R4中,前针床V的线圈D,H和L移到后针床H的针c、g和k上。因此,在后针床H上形成后针织面罗纹针织物的针组。
在横列RKH中,后针床H的起始针织横列用于后针织物面的罗纹针织。其罗纹由针a-c、e-g、i-K形成。
在横列R5中,其后针床H从初始位置向左横移三针。其针A至B,E至F,I,J和M在前针床V上形成前针织物面的罗纹针织物的线圈。由此,缩短了浮线长度B-E,F-I,J-M。其在后针床H的针d,h和l上形成的集圈浮线可靠地置于针A-B,E-F,I-J上。
在横列R6中,后针床向右横移两针。为了缩短浮线而形成的前针床V的线圈C、G、K移到后针床H的针上。
在横列R7中,带有集圈浮线和线圈的后针床H的针形成线圈。由此,提高网状针织横列的弹性。
在横列R8中,其后针床H向右横移一针。这时又处于初始位置。后针床H的线圈d、h和l移到前针床V的相对的针上。因此,在前针床V上形成用于罗纹针织物的针组。
在横列RKV中,前针床V的完整起始针织横列用于前针织物面的罗纹针织。
在横列R9中,形成后针织物面左线圈的线圈移到前针床V的空针上。
R10表示罗纹针织重复的开始。后针床H的针a-b、e-f、i-j和m形成用于后针织物面的罗纹针织的右线圈,而前针床V的针C,G和K形成其左线圈。
在横列R11中,其后针床H从其初始位置向左横移一针。后针织物面的罗纹针织的左线圈移到后针床H的初始针的右相邻针上。由此,左线圈向中部方向在相邻右线圈之间移动,这样,使得其罗纹针织部分获得均匀结构。
在横列12中,其后针床H从初始位置向右横移一针。应成为前针织物面左线圈的线圈移到后针床H的空针c、g和k上。
在横列R13中,其后针床H又回到初始位置。前针床V的针A-B,E-F,I-J和M形成前针织物面罗纹针织的右线圈,而后针床H的针c、g和k形成相应的左线圈。
在横列R14中,其后针床H从初始位置向右横移一针。前针织物面的罗纹针织的左线圈移到前针床H初始针的右相邻针上。由此,还改善了在相邻右线圈之间的左线圈的对中。
R15表示罗纹针织重复的结束。其后针床H从初始位置向左横移一针。要成为后针织物面的左线圈的线圈移到前针床V的空针上。在横列R10-R15的针织操作后,在前后针织物面上,形成线圈横列罗纹针织物。从横列R10-R15的循环重复到罗纹针织部分到达所希望的高度。
图5以线圈的分布示出了具有2∶2罗纹特性的罗纹针织部分到平纹针织部分的过渡情况,其中所有针进行针织。ROH和ROV表示在后针床H和前针床V上的罗纹针织两最后针织横列。在横列R1H和R1V中,目前没有线圈的针带有集圈浮线。在随后的针织横列R2H和R2V中,通过所有针,除了带有集圈浮线的针形成线圈。其意义在于,通过具有浮线d,h,l,和c,g和k的针分布浮线,其浮线覆盖由集圈浮线形成的小口,从而在罗纹针织部分和平纹针织部分之间形成无孔的过渡。在横列RXH和RXV中,首次由前后针床H,V的所有针形成线圈。这标志着平稳针织部分的开始。
图6示出了从平纹针织部分到具有2∶2罗纹特性的罗纹针织部分过渡区域的线圈分布。ROH和ROV表示平纹针织的两最后针织横列,其中所有针还要形成线圈。在横列R中,后针床H的针d、h和l的线圈移到转移件^D,^H和^L上。接着,这些线圈由转移件转回到后针床H的相邻针e、i和m上。在横列R3中,将前针床V的线圈C,G和K以及O转移到转移件^C,^G和K,并从这里在横列R4中转移到前针床V的相邻针B,F,J和N。由此,形成前后针床V,H的横列R5H和R5V示出的织针排列,其中各第四针从线圈中脱开。随后,后针床H的线圈c、g、k和o形成后针织物面的左线圈,而前针床V的线圈D,H,L形成前针织物面的左线圈。
图7示出了形成具有2∶2特性罗纹针织物的另一变型。根据横列R1,针对第一针织横列中的后针织物面,在右线圈a,b,e,f,I,j和m及n之间的各第二缺经部分中形成左线圈。在横列R2中,所形成的左线圈转移到后针床H上。在横列R3中,要成为前针织物面的左线圈的线圈D和L转移到后针床H上并在后针床H进行相应的横移后转移到针c和k。在横列R4中,针对前针织物面,在右线圈之间的各第二缺经部分中形成左线圈,在横列R5中,它接着又转移回后针床V。在随后的针织横列R7和R10中,在右线圈之间的各第二空隙中形成左线圈,而其中左线圈在事先没有在针织横列形成左线圈的相应空隙中形成。接着,横列R1至R12重复到罗纹针织部分到达所希望的高度。
图8示出了形成具有2∶2特性配置的另一变型。其横列R1-R6相当于图4中的横列R10-R15。其中在右线圈纵行之间的各空隙中形成前后针织物面的左线圈。然而,在横列R7中,没有以其规律继续进行,而是通过在横列R8中钩到事先形成左线圈的针形成现在的集圈浮线以替代左线圈。在横列R10中,以同样钩到横列中事先形成左线圈的方式形成前针织物面的集圈浮线。这样形成的2∶2罗纹针织部分增强了右线圈的作用。其针织物较膨松。
图9示出了具有均匀形成的左线圈部分的有2∶2罗纹特性的罗纹针织物的另一变型方式。对此,首先在以图4类似方式的横列R1-R5中,形成前后针织物面的右左线圈,但所形成的左线圈不转移到另一针床的相对针上,而是转移到邻近的针上。例如,左线圈C转回到后针床H的针d上。左线圈c转移到前针床V的针D上。在随后的针织横列中,根据横列R6-R10,借助在第一针织横列形成左线圈的针C,G,K或c,g和k形成左线圈,而这时,右线圈向左横移一针,使得左线圈此时紧密靠近右接的右线圈,而在针织横列R1和R4中,邻近于位于其左侧的右线圈形成其左线圈。通过其左线圈的变化构成,其左线圈区域显得更清晰。
图10示出了有1∶1罗纹特性的罗纹针织部分。在横列ROHV中,一抽线从前后针织出罗纹针织部分的线圈。接着,在横列R1,其后针床H从初始位置向左横移两针。其后针床H的针d,g,j和m形成后针织物面罗纹针织网状横列的线圈,而前针床V的针C,F,I和L形成集圈浮线。在横列RONH中,其后针床H横移回其初始位置,在横列R1中其前针床V的针C,F,I和L形成用于后针织物面的左线圈之前。在横列R3中,线圈转移到后针床H上。在横列R4中,其后针床H向右横移两针。前针床V的线圈D,G,J和M形成前针织物面罗纹针织网状横列的线圈,而后针床H的针b,e,h和k形成集圈浮线。在横列RONV中,其后针床H又移回其初始位置。在横列R5中,后针床H的针b,e,h和k形成前针织物面的左线圈,它们接着在横列R6中转移到前针床V上。在横列R7中,开始重复罗纹针织。后针织物面的左线圈转移到前针床V上。接着,在横列R8中,形成用于后针织物面的左右线圈。在横列R9中,左线圈移回到后针床H上,而在横列R10中,前针床V的左线圈移到后针床H上,即在横列R11中形成前针织物面的左右线圈之前。在R12中,所形成的左线圈移到前针床V上。横列R7至R12重复到罗纹针织部分到达所希望的高度。
图11示出了从1∶1罗纹针织部分过渡到平纹针织部分的情况。横列ROH和ROV表示罗纹针织部分的最后横列。在横列R1H和R1V中,通过还不带有线圈的针形成集圈浮线。接着,在横列R2H和R2V中,通过除了带有集圈浮线之外的所有针形成线圈。首先在随后的RXH和RXV中,初次由所有的针形成线圈。在集圈浮线上的浮线盖住由集圈浮线形成的织物上的小孔,使得几乎看不到它们并且从罗纹针织部分到平纹针织部分的过渡美观。
图12示出了从平纹针织部分到1∶1罗纹针织部分的过渡情况。横列ROH和ROV表示平纹针织部分的最后针织横列。在横列R1和R2中,后针床H的针b,e,h,k,n的线圈承接在属于前针床V针的转移件上。从其上它们被转移到后针床H的相邻针a,d,g,j,m上。在横列R3和R4中,以类似的方式,前针床V的针C,F,I,L,O的线圈借助后针床H的转移件转移到针D,G,J,M,P上。在横列R5H和R5V中,在后针床H上的针a,c-d,f-g,i-j,l-m,o和针A-B,D-E,G-H,J-K,M-N,P形成线圈。其罗纹针织的针排列用于形成前后针织物面。
图13.1-13.8示出了筒状产品针织物的2∶2-罗纹针织部分的另一变型方式,其中由所有的针形成平纹针织部分的线圈。
图13.1-13.4示出了可能的线圈分布情况,该罗纹针织部分形成筒状产品针织物的端部。
在横列RO中,通过抽线在前后针床H,V上针织事先形成的罗纹针织部分的线圈。接着,在横列R1中,其后针床H相对前针床V向左横移两针。针e,f,j,k和o,p在后针床H上形成后针织物面罗纹针织部分的线圈,而线圈d,g,i,l,n只用于缩短浮线长度f-j,k-o。在前针床V上,通过针D,I,N形成集圈浮线,它们使得线进入针e,f,j,k,o和p变得可靠。
横列R2是后针织物面的针织横列,其中通过后针床H的针d,i,n和前针床V的针D,I,N形成线圈。接着,在横列R3中,针D,I,N的线圈从前针床V转移到后针床H上。在横列R4中,通过前针床V上的针B,F,G,K,L和P形成前针织物面罗纹针织部分的线圈。在针C,E,H,J,M,O上形成的线圈用于缩短浮线长度B-F,G-K,L-P。在后针床H上通过针h和m形成两集圈浮线,它们使得线进入针F,G,K和L变得可靠。在横列R5中,通过前针床V上的针C,H,M和后针床H的针h,m形成线圈。在横列R6中,在后针床上形成的线圈转移到前针床V上。由此,得到在横列RKH和RKV中所示的在前后针床V和H上的针排列,分别形成由线圈占用的四针E至H和J至M以及d至g和i到l区域,它们分别由空针彼此分开。从其针排列可得出,前针织物面罗纹的右线圈由针B,F,G,K,L和P形成,而后针织物面罗纹的右线圈由针a,e,f,j,k和o形成。
在横列R7中,开始重复形成罗纹针织部分。在后针床H的四针区域边缘的线圈d,i,n转移到前针床上。接着,在横列R8中,在后针床上形成后针织物面的右线圈,而通过前针床V上的针D,I,N形成后针织物面的左线圈。后针床H的针b,g和l没有参与针织过程,但由线圈占用。
在横列R9中,后针织物面的事先形成的左线圈转回到后针床H上,即在横列R10中,其形成前针织物面的左线圈的线圈从前针床上转移到后针床H上。接着,在横列R11中,在前针床上形成前针织物面的右线圈,而在后针床上形成前针织物面的左线圈。前针床的针E,J和O没有参与针织过程,但由线圈占用。
在横列R12中,其在后针床上形成的前针织物面的左线圈再转回到前针床上。在横列R13中,线圈再从后针床H转移到前针床,以可以形成后针织物面的左线圈,如在横列R14中所示。这一次虽然不像在横列R7那样转移位于外左边缘的四区域的线圈,但转移右边缘的线圈。四针区域左边缘的线圈d,i和n不被针织。它们停留在其针上。在横列R15中,为了后针织物面形成的左线圈转回后针床H并接着在横列R16中,线圈从四针区域的左边缘转移到后针床H上,以形成前针织物面的左线圈。在横列R17中,形成用于前针织物面的右线圈和左线圈。其在横列R17中形成的左线圈在横列R18中再转回到前针床V。在右线圈始终由四针区域的两内针形成时,左线圈以更换横列的方式一次性地由右外线圈构成并一次性地由四针区域的左外线圈构成。
图13.5和13.6示出了在图13.1至13.4中示出的罗纹针织部分到平纹针织部分过渡区域的线圈分布,其中所有针进行针织。横列ROH是后针床上的罗纹针织部分最后的针织横列,而ROV是前针床上的罗纹针织部分最后的针织横列。针a,e,f,j,k,o,p携带右线圈,而针b,g,l携带在后针床H上的左线圈,针B,F,G,K,L,P携带右线圈,针E,J,O在前针床V上携带左线圈。其针d,i,n以及G,H和M由线圈占用,但在针织横列ROH和ROV中不参与针织过程。
在横列R1H中,目前呈空的后针床H的针由集圈浮线占用。在R1V横列中,与前针床V的空针相同。接着,在横列R2H中,通过除了携带集圈浮线的后针床的所有针针织线圈。相同的情况出现在横列R2V中的前针床V上。
首先,在横列RXH和RXV中,初次由所有的针形成线圈。由此形成平纹针织部分的第一针织横列。
图13.7至13.8示出从平纹针织部分过渡到图13.1至13.4的2∶2-罗纹针织部分的线圈分布。横列ROH和ROV示出了平纹针织部分的最后针织横列。在针织横列R1中,各第五线圈从后针床H的针过渡到在前针床V上设置的转移件上。在横列R2中,转移件将这些线圈过渡到靠近后针床过渡针左侧的针上。由此,目前针c,h和m呈自由状态。在针织横列R3中,以类似的方式,这些线圈从前针床V的各第五针上转移到后针床H上的转移件上。在横列R4中,将线圈转移到靠近前针床V过渡针左侧的针上,此时,前针床V的针D,I和N从线圈中脱出。由此,形成在图13.8中示出的针织横列R5H和R5V中的前后针床的针排列。后针床H的空针c,h,m和前针床V的空针D,I和N分别相对横移一针。根据横列R5H和R5V的针排列,可以开始形成图13.1至13.4的罗纹针织部分。
权利要求
1.一种筒状针织物(1)上的罗纹针织部分(10,10’,20,30)的制造方法,其中在至少有两个彼此对置的针床(V,H)的亚麻针织机上通过各针在非罗纹针织区域里形成线圈,其特征在于,为了形成具有1∶1-或2∶2罗纹针织物特性的罗纹针织部分(10,10’,20,30),在第一针床(V)上分别通过一针或两个相邻的针形成线圈并通过随后的两个或三个针不形成线圈,以在第一针织物面的罗纹针织部分(10,10’,20,30)的正面上形成右线圈,至少在各第二针织横列中,在第二针床(H)上且在形成第二针织物面的右线圈的针之间的针上,分别通过一针形成一左线圈且通过一针或两针不形成线圈,以在第一针织物面的罗纹针织部分的正面上形成左线圈,并且以类似的方式通过第二和第一针床(H,V)的针形成第二针织物面上的左右线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形成相应针织物面正面的一个或两个右线圈的针之间设置两个空针,在前后连续的针织横列中,首先在第二针床(H)的位于第二针织物面的右线圈之后的第一自由针上并随后在第二针床(H)的位于第二针织物面的右线圈之后的第二自由针上形成左线圈。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各第二针织横列中,形成集圈浮线以替代左线圈。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集圈浮线穿入在上述针织横列中形成左线圈的针中。
5.如权利要求1-4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两个右线圈的第二组之间形成左线圈。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连续的针织横列中,形成彼此错开的左线圈。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为了在各针床上形成罗纹针织部分,根据相应的四针提供一空针并分别通过各针床的四针区域的两内针形成相应针织物面的正面的右线圈,而在横列变换时,通过在相应的相对针床上的四针区域的外针之一形成相应针织物面的左线圈。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前后针床空针的针排列彼此错开设置。
9.如权利要求1-8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过渡到平纹针织部分(40)的罗纹针织部分(10,10’,20)末端,通过不携带线圈的针形成集圈浮线。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形成集圈浮线的针,首先在再下一个针织横列中形成线圈。
11.如权利要求1-10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为了根据平纹针织部分(40)形成罗纹针织部分(20,30),通过移圈操作,在形成罗纹针织部分正面的左右线圈的第一和第二针床(V,H)的针之间的至少一个针从线圈中脱出。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移圈操作借助配置在针上的移圈件完成。
13.如权利要求1-12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形成的该罗纹针织部分(10,10’,20,30)的纱线直径与平纹针织部分(40)的直径相等。
14.一种筒状针织物,它具有至少通过权利要求1-13之一的方法形成的罗纹针织部分(10,10’,20,30)。
全文摘要
一种形成筒状针织物(1)上的罗纹针织部分(10,10’,20,30)的方法,其中在至少具有两个彼此对置针床(V,H)的亚麻针织机上通过各针在非罗纹针织部分上形成线圈,在罗纹针织部分的正面上形成一个或两个相邻的右线圈,接着通过两针不形成线圈,并在自由针上形成左线圈的相对的针床上,通过一针形成左线圈,而通过一针不形成线圈。
文档编号D04B1/22GK1495307SQ03147070
公开日2004年5月12日 申请日期2003年9月4日 优先权日2002年9月4日
发明者T·施托尔, H·施密德特, A·乌尔默, T 施托尔, 艿绿 申请人:H.斯托尔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