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可动沉降装置的横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8863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有可动沉降装置的横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能以弹簧施力的沉降板在齿口将编织成的针织物的旧线圈下压的可动沉降装置的横机。
背景技术
从现有技术看,在横机的针床上,沿长度方向编织针与沉降片交互配置。线圈弧由以编织针引入针织纱形成的针编弧、和在形成针编弧时在编织针间由沉降片保持针织纱形成的沉降弧构成。沉降片,在将编织针引入针床形成新的线圈弧时、需要圆滑地进行使已经编织成的旧线圈脱出的脱圈。再者,当使编织针进入到齿口在前端接受喂入的针织纱时,还要具有防止随着编织针的进入已经形成的线圈弧在前端引起的扬纱的功能。
可进入到齿口并推压旧线圈的沉降装置,例如在欧洲专利EP 0681046B1号公报中已有展示。在该欧洲专利公报中展示了,滑架沿针床长度方向移动时,以设于滑架的三角机构使沉降片在齿口进退的构成。沉降片,在设于针床上方的辅助床的槽内滑动,滑架通过后、成与线圈弧不接触的位置那样,由三角机构进行位置控制。沉降片,能与滑动的槽之间的摩擦力保持位置,在向编织针的前端喂纱后,可根据需要进入齿口推压旧线圈。三角机构,由步进电机驱动,步进电机可在滑架移动间独立进行驱动。
本案申请人,在例如日本特公平5-83657号公报中展示了这样的横机的沉降装置可将配置于编织针间以前端的针织纱卡合部下压旧线圈的沉降板,由弹簧施力进入到形成于前后针床间的齿口。在这样的弹簧施力的沉降装置中,由于是一个个下压旧线圈,即使是不能均一地施加对针织物整体的下拉力那样进行编织动作,也可确实使下拉力作用于各线圈。如对针织纱施加超过弹簧向沉降板的施力力的力的话,沉降板前端自动从齿口后退,也不会对针织纱施加过大的力。而且,在向编织针喂入针织纱时,也设了沉降板从齿口自动退让的三角机构。
本案申请人另在日本特开平9-31806号公报中展示了这样的可动沉降装置由设于滑架的切换休止保持与解除的三角机构进行由弹簧对沉降板施力推压旧线圈的动作、和使沉降板保持于从齿口退让的休止位置的动作。在使用粗针织纱进行编织的情况下,如像通常那样为推压旧线圈沉降板进入到齿口,在使前后针床沿长度方向相对移动的位移时,有沉降板的针织纱卡合部擦伤针织物的危险。为了防止这一点,在滑架通过之后,将沉降板保持在其前端在齿口从推压旧线圈的位置退让的休止位置。作为使沉降板抵抗弹簧施力保持于休止位置的机构,在针床上设锁定用摇动板,由搭载于滑架的沉降控制三角使锁定用摇动板摇动,进行沉降板的休止保持与其解除。另外,在向编织针喂进针织纱时、以搭载于滑架的三角机构、使沉降板强制性地退让到休止位置。
欧洲专利EP 0681046B1号公报中公开的那样的未弹簧施力的沉降片中,在每一个线圈不能充分下拉针织物。在日本专利特公平5-83657号公报或特开平9-31806号公报中所展示的弹簧施力下压旧线圈的沉降片中,在向编织针喂纱的位置沉降板从齿口退让后,弹簧施力的沉降板回复到在前端下压旧线圈的状态。这种回复,由于在被弹簧施力的状态进行,成在沉降板的前端叩击旧线圈的针织纱。例如,在进行使针织物的宽度减小的包缝线圈处理的情况下,滑架必须多次往复进行1个线圈横列的编织,其间,对即使滑架通过不形成新的线圈弧、而仅保持已编织成的线圈的编织针,成由沉降板的前端重复进行对旧线圈的下压与解除。如由沉降板的前端反复对针织纱叩击,由于针织纱的性质,容易产生针织纱延长变细的“纱线劳损”或针织纱的纤维松开的“晕线”等。若产生“纱线劳损”或“晕线”等的对针织纱的损耗,针织物的质量风格即被损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以弹簧施力下压针织物的沉降片防止因复摇叩击针织纱而引起的损耗的具有可动沉降装置的横机。
本发明为一种具有可动沉降装置的横机,沿针床的长度方向设置的多个沉降板分别被弹簧施力,使前端的针织纱卡合部进入相向配置的前后针床间的齿口,借助沿针床长度方向移动所述沉降板的滑架的作用,在向编织针喂纱的位置使针织纱卡合部从齿口退让,至少在新的线圈形成后的脱圈时使针织纱卡合部进入到齿口并下压旧线圈,其特征在于,具有切换机构与保持机构,所述切换机构设于滑架,在进行编织针的编织动作的范围外预先设定的切换位置,即使在一个线圈横列内也可将由弹簧施力的沉降板的针织纱卡合部向齿口的进入量切换为包含作为最大进入量的第一阶段的多个阶段;所述保持机构设于每个沉降板,在由切换机构切换到沉降板向齿口的进入量比第一阶段小的第二阶段时、保持切换状态。
本发明的具有可动沉降板的横机的特征在于,所述沉降板具有在所述第二阶段抵接于所述保持机构的抵接部;所述切换机构在向所述编织针的喂纱位置与所述切换位置、使沉降板抵抗所述弹簧施力从所述齿口后退,在向第二阶段切换时进一步将所述保持机构切换到沉降板的抵接部抵接的状态。
在本发明中,具有可动沉降装置的横机的特征在于,所述保持机构具有为了在所述第一阶段与所述第二阶段切换成不同的姿势、所述切换机构可抵接的突出部;所述切换机构具有以保持机构的突出部于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间位移的范围以上的间隔对峙的一对推压部,在向第一阶段切换时与向第二阶段切换时,以任一方的推压部推压保持机构的突出部,也可切换到任一推压部都不推压保持机构的突出部的状态。
在本发明中,前述保持机构、在前述第二阶段由卡合于前述沉降板的抵接部而保持切换状态;该保持机构还包含有具有突起的板簧,该突起可在前述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分别保持保持机构的切换状态;
由前述切换机构进行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之间的切换时,保持机构跨越板簧的突起而位移。
在本发明中,前述切换机构具有形成前述一对推压部、在推压部间包括前述保持机构的突出部的位移范围地摇动位移的摇动三角;按照电气指令而被控制转动状态的步进电机;基于步进电机的转动输出使摇动三角摇动位移的连杆机构。
本发明的目的、特色与优点,从下面的详细说明与附图中可得到更明确的说明。


图1是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将可动沉降装置的主要部分切换成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比较沉降板2的摇动位移的行程示出的针床前端部的断面图。
图2是包含图1所示部分的针床整体的概略断面图。
图3是图2的滑架30的概略仰视图。
图4是图2的滑架30的概略右视图。
图5是图1所示可动沉降装置的零件图。
图6是表示在图1的可动沉降装置中、沉降板2的转动枢支部2b附近的构成、和垫60的突起60a附近的部分构成的沿针床长度方向的断面图。
图7是表示将图1的沉降板2切换到第一阶段的状态的部分断面图。
图8是表示将图1的沉降板2切换到第二阶段的状态的部分断面图。
图9是表示使图1的沉降板2续行切换状态的第三阶段的状态的部分断面图。
图10是表示使用图1的实施例的可动沉降装置编织针织物时的切换的例子的图。
图11是表示使用图1的实施例的可动沉降装置编织的针织物的例子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边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合适实施例。
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具有可动沉降装置的横机的可动沉降装置部分的概略构成的图。本实施例的可动沉降装置,沉降板2可摇动位移,由弹簧4的施力,沉降板2前端的针织纱卡合部2a进入到齿口6中,可下压编织中的旧线圈。这样的沉降板2、和省略了图示的横机的基本动作与功能,与日本特公平5-83657号公报或特开平9-31806号公报中所展示的内容相同。在本实施例中,可切换针织纱卡合部2a向齿口6的进入量到第二阶段。即,它可切换为图1(a)所示的针织纱卡合部2a大幅度进入到齿口6的第一阶段、和图1(b)所示的针织纱卡合部2a向齿口6的进入量比第一阶段小的第二阶段。
在各阶段,像实线所示的那样、弹簧4使沉降板2进入到齿口6。在针织纱卡合部2a上作用着比弹簧4的施力大的力时,可使其摇动位移到虚线所示的状态。由于虚线表示的状态在第一阶段、第二阶段都是相同的,摇动位移所产生的转动行程、在第一阶段比在第二阶段的大。沉降板2的转动,以转动枢支部2b为支点进行。沉降板2的虚线所表示的状态,相对于转动枢支部2b,也可以借助从上方下压针织纱卡合部2a相反一侧的推压部2c来实现。在针织纱进入编织针时、由于要使针织纱卡合部2a从齿口6退让、以避开和从喂纱构件供给的针织纱干涉,可下压推压部2c。
齿口6,在具有至少前后一对的针床的横机上、形成于相对的前后针床间。前后一对针床、相对大致垂直的对称面6a成面对称配置。各针床成齿口6侧高、随着离开齿口6而变低那样倾斜。但是,为说明上方便,实际上使上下方向的对称面6a倾斜、在针床上使编织针进退方向左右成水平那样表示。沿各针床的长度方向,配置形成了多个槽的针床基板8。在针床基板8的各槽中,分别插入针板10,在形成于针板10间的针槽中分别配置编织针。编织针,借助助沿针床长度方向移动的滑架的作用进退于齿口6、进行针织物的编织。沉降板2,在针床基板8的齿口6侧的前端附近,在针床基板8的槽中,与针板10一同配置。在针板10的上部,设有由金属带等形成的止动件10a。止动件10a,在图1(a)所示的第一阶段,限定了由弹簧4施力使沉降板2按图中时针方向角位移时的上限。弹簧4的上端也受到止动件10a的推压。在针板10的中间部分,形成了可转动地支承沉降板2的转动枢支部2b的转动枢支槽10b。
如图1(b)所示,在第二阶段,由弹簧4使沉降板2向齿口6的进入、以作用保持构件12而限制。保持构件12,可以轴14为中心摇动位移,在保持用卡合部12a与沉降板2基端的保持用卡合部2d相卡合,可将沉降板2前端的针织纱卡合部2a向齿口6的进入限制为比第一阶段的小。在第二阶段,也是由施加于针织纱卡合部2a的针织纱的拉紧力、或向推压部2c的下压力,可使之摇动位移到虚线所示状态。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的切换,借助着向图中左右方向任一方推压突出于保持构件12的上方的突出部12b来进行。
图2示出了用于以设置着图1的可动沉降装置的针床进行针织物的编织的构造。在各针床的针板10之间,配置着编织针16,使其前端部分进退于齿口6可进行编织动作。在本实施例中,作为编织针16,使用舌针。在编织针16的前端形成钩部16a,钩部16a的敞开部分可以针舌16b开闭。针舌16b的开闭伴随着针织纱的编织动作进行。在编织针16的钩部16a与针舌16b打开的状态,若使编织针16进入到齿口6,可从作为喂纱构件的导纱器18将针织纱喂入钩部16a的敞开部分。但是,在这种喂纱时,压下压压部2c,使沉降板2的针织纱卡合部2a从齿口6退让。
用于编织的编织针16的移动,是使滑架30上所具有的编织三角32作用于连结编织针16的基端侧的推片20的控制针踵20a来进行。如滑架30沿针床的长度方向移动,导纱器18也连动移动。但是,导纱器18可多个交错使用,如使导纱器18交错、可进行针织纱的切换。在滑架30上,也设有下压沉降板2的推压部2c的固定压针板34,使之与编织三角32产生的编织针16的作动连动,可进行沉降板2从齿口6的退让。图1(a)与图1(b)所示的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的切换,一边由固定压针板34下压沉降板2的推压部2c、一边以设于滑架30上的切换机构40的摇动三角42摇动位移保持构件12来进行。摇动三角42通过连杆机构44、由来自步进电机46的驱动力使其摇动位移。
图3是仰视图2的滑架30的状态使图2的齿口6侧成上方表示的图。在编织三角32上,包括弯纱三角50a、50b,拉绒三角52,桥接三角54与导向三角56,进行图2的推片20的控制针踵20a的导向。在滑架30沿箭头30a的方向移动的情况下,以拉绒三角52使图2的编织针16进入到齿口6中,在A示的喂纱位置从导纱器18喂入针织纱,一边以弯纱三角50b使编织针16后退、一边进行脱圈。在A的喂纱位置,设置具有推压面58a的推压三角34a。脱圈后,以编织针进行编织动作的范围外的从B1到B2的位置为切换位置,进行摇动三角42的切换。在B1~B2的切换位置,为使固定压针板34作用、设置了具有推压面58a的推压三角34b。
但是,推压三角34a、相应于滑架30的移动方向改变位置。在滑架30沿与箭头30a相反的方向移动时,推压三角34a推压图2的沉降板2的推压部2c、移动到虚线所示的位置。导纱器18的喂纱位置也随推压三角34a的移动位置变化。在滑架30沿与箭头30a相反方向移动时的在B1~B2的切换位置摇动三角42的切换、在编织针16的编织动作之前进行。
而且,推压三角34b还具有比摇动三角42切换时进一步推入沉降板2的推压部2c的推压突起58b。相同的突起58b还设于相对编织三角32的中心线、与推压三角34b成对称位置设置的推压三角34c上。推压突起58b、设置它用来确实以沉降板2的针织纱卡合部2a结合偏织成的旧线圈。用于摇动三角42的切换的推压三角34b兼用于推压旧线圈的三角。设于其他位置也可以,但由于兼用、可望简化固定压针板34的构成。
图4是从图2的右方侧视状态表示滑架30与切换机构40的图。从固定压针板34的下面突出各推压三角34a、34b、34c的前端,下压图2所示的沉降板2的推压部2c。中间的推压三角34a,如前所述,相应于滑架30沿针床长度方向往复移动的方向,被切换于实线表示的位置与虚线表示的位置。
图5示出了构成图1所示可动沉降装置的主要零件的形状。针板10,示出了图1的齿口6侧的部分,在上部作为厚壁部形成了止动件10a的一部。在上方的厚壁部、形成凹部,在该凹部中插金属带。针板10的下半部也成厚壁部,形成转动枢支槽10b。沉降板2、弹簧4与保持构件12收纳于比针板10的上方与下半部上形成的厚壁部壁厚要薄的中间部分10c中。在中间部分10c中,还收纳了图1与图2中未图示的2个垫60、62。垫60以薄弹簧板形成,在配置保持构件12的近旁形成突起16a。垫62,具有与编织针同样的厚度,配置成埋入编织针16上方的空间。
图6表示沿针床长度方向的断面构成,图6(a)表示沉降板2的转动枢支部2b附近部分。在针床基板8上按一定间距形成槽8a,分别插入针板10的下半部的厚壁部。在针板10间的间隙里,收纳厚的垫62与编织针16。在垫62与编织针16和针板10的薄壁部10c间、收纳入薄的垫60和沉降板2与弹簧4。针板10与垫62的上部,由沿针床长度方向延伸的金属带64压着。图6(b)放大表示了垫60的突起60a附近的部分的断面构成。突起60a抵接于保持构件12的抵接部12c的一侧,可保持在第一阶段的姿势。如抵接于抵接部12c的另一侧,则可保持第二阶段的姿势。
图7示出了在图3所示的B1~B2切换位置使摇动三角42作动、沉降板2被切换于图1(a)所示的第一阶段的状态。沉降板2的推压部2c由固定压针板34的推压三角34a下压,摇动三角42的推压部42a从图的左方推压保持构件12的突出部12b,使在保持构件12中成轴14下方的部分离开沉降板2。在该状态下,垫60的突起60a抵接于在保持构件中成轴14下方的抵接部12c的一方侧。如滑架30移动、推压三角34a不下压推压部2c,沉降板2,在图1(a)状态抵接于针板10的止动件10a,由弹簧4的施力摇动位移,可使针织纱卡合部2a进入于齿口6。而且,由于垫60的突起60a抵接于保持构件12的抵接部12c的一方侧,保持构件12可保持作为第一阶段的姿势。
图8表示了在图3所示B1~B2的位置使摇动三角42动作、将沉降板2切换到图1(b)所示的第二阶段的状态。沉降板2的推压部2c由固定压针板34的推压三角34a下压。摇动三角42的推压部42b、从图的右方推压保持构件12的突出部12b,以轴14为支点发生角位移,由此在保持构件12中成轴14下方的部分接近沉降板2。保持构件12的抵接部12c从图7所示的状态推压垫60的突起60a,薄的垫60弯曲使突起60a后退而变形,越过突起60a切换到第二阶段的姿势。第二阶段的姿势、由垫60的突起60a抵接于保持构件12的抵接部12c的另一侧来保持。保持构件12的保持用卡合部12a、由于成可结合于沉降板2的保持用卡合部2d的位置,如滑架30移动推压三角34a不下压推压部2c,沉降板2由弹簧4施力摇动位移、至保持用卡合部2d抵接于保持构件12的保持用卡合部12a。在第二阶段中,可以以比第一阶段短的行程使针织纱卡合部2a进入到齿口6。
图9示出了不进行切换机构40的切换的状态。摇动三角42的推压部42a、42b间的间隔,比由保持构件12的突出部12b摇动位移可产生的幅度要大。如设定摇动三角42的切换位置为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的中间位置,可不接触被切换到第一阶段或第二阶段的保持构件12的突出部12b地通过。因此,可使切换到第一阶段或第二阶段的状态不管是哪种都继续维持原样。第一阶段或第二阶段的继续,如图7或图8所示,也可由突起60a抵接于保持构件12的抵接部12c的一方侧或另一方侧来保持。这样的位置保持,除突起60a的结合的情况之外,也可以由作用以弯曲等得到的滑动阻力来进行。另外,第二阶段的继续,也可以由保持构件12的保持用卡合部12a与沉降板2的保持用卡合部2d的结合来维持。而且,各阶段的切换位置,例如可设定原点以传感器检测、以原点为基准根据驱动步进电机46的脉冲数正确设定。
图10示出了使用本实施例的可动沉降装置编织针织物时、在同一线圈横列内进行沉降板2的行程的切换的例子。如图1(a)所示,“L”表示在第一阶段切换成长行程的姿势的范围。又如图1(b)所示,“S”表示在第二阶段切换成短行程的姿势的范围。“续行”表示不进行切换。例如,图10(a)示出了多个编织针65连续形成的区域66中交互切换成“L”与“S”的例子。滑架30横切过该线圈横列时、如图10(b)所示,切换机构40动作,切换到摇动三角42的位置。而且,图10(b)中,为说明上方便,将编织针65的间隔比图10(a)中放大了。
设定滑架30从左到右方向移动的情况,至摇动三角42的推压部42a的后端通过在图10(a)中成“L”的最初的区域66的最初编织针65a前,将摇动三角42切换到“L”侧。至推压部42a的前端通过该区域的最后的编织针65b、保持摇动三角42于“L”侧。而后,至摇动三角42的推压部42b的后端通过成“S”侧的区域66的最初的编织针65c、将摇动三角42切换到“S”侧。至推压部42b的前端通过该区域的最后的编织针65d、保持摇动三角42于“S”侧。这样做,可进行图10(a)中所示那样的每个区域66的切换。这样,在区域66的长度比摇动三角42的推压部42a、42b的从前端到后端的长度还大的情况下,相邻区域的编织针65b与编织针65c间的摇动三角42的切换中,推压部42a、42b的从前端到后端的长度有裕度,即使滑架30的移动速度为高速,也可充分进行切换。
如图10所示,在区域66外切换沉降行程进行编织的情况下,在相同切换状态连续于多个线圈横列时,如果是最初的线圈横列的编织开始时成被指定的区域66进行切换的话,在后边的线圈横列编织中,也可使摇动三角42处于“续行”状态。若还进行在线圈横列内的切换、而在线圈横列单位进行切换的情况下,也可以至开始线圈横列的编织切换摇动三角42。在跨过线圈横列,区域66变化的情况下,分别以序号指定线圈横列与编织针65进行切换。在作成针织物编织用的数据的设计系统中,也可以在作成编织数据时,可指定沉降行程不同的区域,按照指定输出切换用的控制数据。而且,如做成在摇动三角42的推压部42a、42b的后端部每到达各编织针65的位置进行切换的话,也可在每个编织针65切换沉降行程。
而且,在每个编织针65的切换中或在短区域66中,要一边高速移动滑架30、一边在正确的位置进行切换是困难的,也就是在切换部分有必要降低滑架30的移动速度。但是,一旦使切换状态续行时,不再需要降低滑架30的移动速度,可有效地进行编织。
图11示出了利用本实施例的可动沉降装置的切换功能、可进行合适的编织的针织物的例子。在图11中、利用前后针床等例如编织无缝筒状的针织品套衫70时,同时对右袖71、前后身大片72与左袖73进行起针,在中途,由于右袖71与左袖73比前后身大片72要长,中断了前后身大片72的编织。
例如,滑架在针床上从左向右移动,按右袖71、前后身大片72与左袖73的顺序进行线圈横列编织。而后,将滑架对从左到右的方向的反转,按左袖73,前后身大片72与右袖71的顺序进行线圈横列编织。由反复进行这样的编织,同时进行右袖71、前后身大片72与左袖73的编织。即,接着同时起针、分别编织右袖71、前后身大片72与左袖73的底襟部分71a、72b、73c,再到步骤R1、分别编织右袖71、前后身大片72与左袖73的下部分71b、72b、73b。其间,可以长行程进行编织。
在从步骤R1到R2间,在右袖71与左袖73中继续中间部分71c、73c的编织,但在前后身大片72中,中断了中间部分72c的编织。中断了编织的前后身大片72的线圈,在被保持于编织针的状态下等待右袖71与左袖73的中间部分71c、73c的编织。在这样的右袖71与左袖73的编织间,成滑架通过保持着前后身大片72的线圈的编织针的上面。这种情况下,可将前后身大片72的中间部分72c设定于短行程区域,而将右袖71与左袖73的中间部分71c、73c设定于长行程区域。在步骤R2以下,右袖71、前后身大片72与左袖73的上边部分71d、72d、73d可以长行程进行编织。而且在右袖71、前后身大片72在左袖73的长度相同情况下,可全部以长行程进行编织。而在前后身大片72比右袖71与左袖73长的情况下,也可在右袖71与左袖73的编织中途中断并设定短行程区域进行编织。
如以图1(a)所示那样的长行程的进入切换到可能的第一阶段,沉降板2的针织纱卡合部2a叩打冲击针织纱变大,有产生“纱线劳损”或“晕纱”,针织纱受损的可能性。若将进行包缝线圈部分切换到图1(b)所示的短行程的第二阶段,可使针织纱卡合部2a对针织纱的叩打冲击变小,降低损伤针织纱的可能性。另外,在第二阶段的切换状态,由于沉降板2进入齿口6的进入量小,也可降低在针床间相对滑动转移时伤及针织纱的危险。
而且在上述说明的实施例中,以2个阶段切换沉降板2的行程,但也可以成3个阶段以上。另外,前述以步进电机46为驱动源的切换机构40进行保持构件12的摇动位移,但也可以螺线管等其他的作动器使保持构件12摇动位移。还有,沉降板2的行程限制、不仅可由摇动位移的保持构件12进行,也可以由日本专利特开平9-31806号公报中作为第一实施例中展示的那样的滑动位移构件来进行。再有,编织针16,不仅可以是舌针,当然也可以是复合针。
本发明,在不脱离其精神与主要特征的情况下,也可以其他各种形态实施。从而,前述实施例在所有点上不过是单个的示例,本发明的范围为权利要求范围所示,不受说明书正文任何限制。属于权利要求范围的变型或变更全部属于本发明范围。
工业可利用性如依上述本发明,有可能由切换机构将弹簧施力的沉降板的针织纱卡合部进入到齿口并推下旧线圈时的进入量切换成最大的第一阶段、和比第一阶段小的第二阶段。如切换到第二阶段,以反复移动滑架的编织动作、在向编织针的喂纱位置从齿口使沉降板的针织纱卡合部后退之后,由弹簧施力的沉降板返回,即使反复如此,也可将针织纱卡合部叩击损耗针织纱的程度比成最大进入量的第一阶段有所降低。在对针织纱的损耗不成为问题的编织条件下,切换到沉降板对齿口的进入量成最大的第一阶段,可充分发挥针织纱卡合部对针织物的下压作用进行编织。
如依本发明,切换机构在向编织针喂纱位置使沉降板从齿口退让,可防止沉降板前端的针织纱卡合部等对从喂纱构件供给的针织纱等的干涉,在切换位置,切换机构使沉降板的位移与保持机构的切换连动、可进行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的切换。
如依本发明,在切换机构的一对推压部之间推压保持机构的突出部,可切换成在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有不同的姿势;由切换成任何推压部都不推压保持机构的突出部的状态,可继续沉降板的切换状态。
另外,如依本发明,保持机构,在第二阶段由结合于沉降板的抵接部保持切换状态,也可由板簧的突起分别保持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的切换状态。在由切换机构进行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间的切换时,由于板簧从保持机构后退,可使跨越突起。
再者,如依本发明,在切换机构中,形成一对推压部,在推压部间包含保持机构的突出部位移的范围进行摇动位移的摇动三角、被通过连杆机构以步进电机摇动位移,可进行对沉降板的向第一或第二阶段的切换,与向不改变切换的状态的切换。切换,可与滑架的其他动作分开进行,在针织物的编织线圈横列间切换向齿口的进入量,或者在一个线圈横列内切换进入量,形成沉降板的下压量不同的区域。
权利要求
1.一种具有可动沉降装置的横机,沿针床的长度方向设置的多个沉降板分别被弹簧施力,使前端的针织纱卡合部进入相向配置的前后针床间的齿口,借助沿针床长度方向移动所述沉降板的滑架的作用,在向编织针喂纱的位置使针织纱卡合部从齿口退让,至少在新的线圈形成后的脱圈时使针织纱卡合部进入到齿口并下压旧线圈,其特征在于,具有切换机构与保持机构,所述切换机构设于滑架,在进行编织针的编织动作的范围外预先设定的切换位置,即使在一个线圈横列内也可将由弹簧施力的沉降板的针织纱卡合部向齿口的进入量切换为包含作为最大进入量的第一阶段的多个阶段;所述保持机构设于每个沉降板,在由切换机构切换到沉降板向齿口的进入量比第一阶段小的第二阶段时、保持切换状态。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可动沉降板的横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沉降板具有在所述第二阶段抵接于所述保持机构的抵接部;所述切换机构在向所述编织针的喂纱位置与所述切换位置、使沉降板抵抗所述弹簧施力从所述齿口后退,在向第二阶段切换时进一步将所述保持机构切换到沉降板的抵接部抵接的状态。
3.按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可动沉降装置的横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机构具有为了在所述第一阶段与所述第二阶段切换成不同的姿势、所述切换机构可抵接的突出部;所述切换机构具有以保持机构的突出部于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间位移的范围以上的间隔对峙的一对推压部,在向第一阶段切换时与向第二阶段切换时,以任一方的推压部推压保持机构的突出部,也可切换到任一推压部都不推压保持机构的突出部的状态。
4.按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可动沉降装置的横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机构、在所述第二阶段通过卡合于所述沉降板的抵接部而保持切换状态;还包含有具有突起的板簧,该突起可在所述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分别保持保持机构的切换状态;由所述切换机构进行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间的切换时,保持机构跨越板簧的突起而位移。
5.按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可动沉降装置的横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机构具有形成所述一对推压部、在推压部间包括所述保持机构的突出部的位移范围地摇动位移的摇动三角,按照电气指令控制转动状态的步进电机,基于步进电机的转动输出使摇动三角摇动位移的连杆机构。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能以弹簧施力压下针织物的沉降片防止因复摇叩击针织纱而引起的损耗。沉降板(2)的前端侧的针织纱卡合部(2a)在弹簧(4)施力下进入到齿口(6)的行程,在图1(a)所示的第一阶段较大;在图1(b)所示的第二阶段较小。在图1(b)中(第二阶段)借助将保持构件12的保持用卡合部(12a)结合于沉降板(2)的保持用卡合部(2d)来限制行程。在针织纱结合部(2a)复摇针织纱成叩击的编织处、切换到第二阶段,防止针织纱的“纱线劳损”或“晕纱”。
文档编号D04B15/00GK1656269SQ0381253
公开日2005年8月17日 申请日期2003年5月1日 优先权日2002年5月30日
发明者森田敏明, 中森岁德 申请人: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