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织机的生克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3404阅读:37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针织机的生克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与针织机有关的产品设计,特别是一种应用于针织机下针盘上的生克环。
背景技术
一般的圆筒型针织机,有单面针织机以及双面针织机等等,而该单面针织机与双面针织机的差异在于双面针织机上设有两个针盘,一个为上针盘,另一个为下针盘,而单面针织机仅设有一个针盘。
如图1所示,是一种单面针织机10,其中单面针织机10上端的下针盘11的内部设置有一生克环20,用以带动造环沉片进行前后的位移动作,协助须针在钩纱作业中,进行纱线的成圈作业。
而双面针织机主要是在下针盘上端设有一上针盘,而双面针织机内部并未设置生克环,而直接利用上针盘与下针盘进行针织作业,故单面针织机与双面针织机并无法达到共享的目的,因此必须针对不同的需求,选择不同的圆筒型针织机。
此外,单面针织机10在针织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须针的上下运动以及造环沉片30的前后运动,而达到成圈的目的。当造环沉片30利用生克环20进行喂引纱线的动作时,如图2所示,该造环沉片30平放于生克环20的切槽25中,同时造环沉片30的喉部33设置生克环20的切槽25的内部。
而当造环沉片30在喂引纱线40的动作时,容易造成喉部33与纱线40产生钩扯的情形,因而产生棉絮。故当造环沉片30设置于生克环20的切槽25内部时,易使棉絮卡止于生克环20中。长期累积下,造成造环沉片30与生克环20产生干涉现象,而影响单面针织机10的运作。
故一般业者为防止绵絮累积造成自动停机,系统不灵活或棉团夹织于正常织物中,因而在针织机的上端设有风扇,以降低棉絮堆积的情形,如此不但造成制造业者生产上的不便,同时亦造成针织业者使用上的困扰。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鉴于上述种种问题,积多年从事该项产品的研究、设计、制造等丰硕经验,积极投入大量心血及精力加以研创,终于成功的开发出本实用新型的针织机的生克环。
本实用新型的针织机生克环的结构主要是大概呈一U字型的环状,其中生克环的外环与内环间具有一凹槽,同时生克环上设置有多数个可供造环沉片容置的切槽,使该切槽中央部分的深度较两侧略深,借以利用生克环的,使单面针织机与双面针织机得以共享。
本实用新型通过生克环呈凹状的结构,使造环沉片于生克环的外部成圈,进而使单面针织机与双面针织机得以共享。通过生克环内外环间设有的凹槽,使生克环的切槽中央部位的深度较两侧略深,当造环沉片容置于生克环上时,得以使造环沉片的喉部凸设于生克环的外侧,以防止绵絮累积。


图1是单面机结构示意图;图2是一公知生克环与造环沉片组设时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生克环的断面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时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生克环应用于下针盘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加引纱线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针织机的生克环的结构组成,请参阅图3所示,该生克环20的断面主要呈U字型的环状,其中外环21与内环22间设置有一凹槽23,同时外环21底部设置有一缺口24,而生克环20上设置有复数个供造环沉片容设的切槽25,使切槽25中央部位的深度略较两侧为深。
如图4所示,该生克环20主要设置于下针盘11的内侧,且生克环20上用以供造环沉片30设置,而当造环沉片30设于生克环20上时,在生克环20的外部成圈,当应用于单面针织机上时,即可通过下针盘11上所设置的须针以及造环沉片30进行纱线成圈的作业。而当应用于双面针织机上时,仅需要在下针盘11上端架设一上针盘12,以通过下针盘11、上针盘12通过双须针进行纱线成圈的作业,进而使该单面针织机与双面针织机可以共享。
如图5所示,当生克环20设置于下针盘11上时,主要利用外环21底端的缺口24摆放于下针盘11上,使生克环20置于下针盘11的内侧,并供造环沉片30容设于生克环20的切槽25中,使造环沉片30底端的凸出部31恰好容设于凹槽23中,并使造环沉片30的鼻部32凸设于生克环20外侧靠近下针盘11端,同时使鼻部32向后延伸所构成的喉部33位于生克环20带动造环沉片30,进行前后的运动,进而利用造环沉片30的喉部33于生克环20与下针盘11间进行纱线40的喂引。
如图6所示,当下针盘11上设置有须针50时,使整体针织机得以透过须针50的上下运动以及生克环20带动造环沉片30的前后运动,进行纱线40成圈的动作。
值得一提的是,该造环沉片30的喉部33主要是在生克环20与下针盘11间进行纱线40喂引的动作,因此利用喉部33喂引纱线40时,可使纱线40保持于生克环20的外部,困此可避免喉部33与纱线40间产生钩扯的现象。
同时若喉部33与纱线40不慎产生钩扯的现象时,其钩扯后所产生的棉絮亦无法进入生克环20上的切槽25中,故棉絮无法堆积,即不会影响生克环20与造环沉片30间的相对运动。使生克环20与造环沉片30间得以保持运动时的顺畅度,进而改善传统造环沉片30容易堆积棉絮的问题。
上述各部件的名称是为方便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所定,而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依据本实用新型结构所作的等效替换也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针织机的生克环,其特征在于所述生克环的断面主要大概呈U字型的环状,外环与内环间设有一凹槽,且生克环上设置有复数个供造环沉片容设的切槽,使切槽中央部位的深度略较两侧为深,以使造环沉片喉部凸设于生克环的外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机的生克环,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环底部设置有一缺口。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与针织给的生克环结构,该生克环主要大概呈一U字型的环状,其中生克环的外环与内环间具有一凹槽,同时生克环上设置有多数个可供造环沉片容设的切槽,使该切槽中央部位的深度较两侧略深,以利用生克环的结构,使单面针织机与双面针织机得以共享。
文档编号D04B15/06GK2782724SQ20052000503
公开日2006年5月24日 申请日期2005年2月25日 优先权日2005年2月25日
发明者屠耀松 申请人:屠耀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