纱线存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6211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纱线存积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纱线存积装置,更具体地说涉及纱线存积装置的纱线存积辊的技术。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一种纺纱机械,通过纺纱装置对细纱进行纺纱,并通过卷取装置对该所纺纱的细纱进行卷绕而制造卷装。还公知一种纱线存积装置,在由纺纱装置纺纱的细纱被卷取装置卷绕之前,调整细纱的卷取张力。纱线存积装置具备纱线存积辊和挂纱部件(yarn hooking member) 0纱线存积辊被旋转驱动,并且使细纱卷缠到外周面上并存积。挂纱部件能够相对旋转地轴支持在纱线存积辊的旋转轴上,在与从纱线存积辊退绕并移动的细纱接触的同时,将细纱向下游引导。从纱线存积辊退绕并移动的细纱,与纱线存积辊的凸缘部(flange portion)接触地移动。所谓凸缘部是纱线存积辊的朝向纱线移动方向的下游端侧扩径的部分。日本特开 2006-306588号公报公开了一种纱线存积装置,从纱线存积辊的轴向观察,纱线存积辊的凸缘部构成为圆形状。日本特开2009-173419号公报公开了一种纱线存积装置,使从纱线存积辊退绕并移动的细纱与挂纱部件接触的位置变化,相对于因细纱的移动引起的磨耗而提高了挂纱部件寿命。该现有技术文献,作为上述纱线存积装置的一例而公开了如下的纱线存积装置从纱线存积辊的轴向观察,纱线存积辊的凸缘部构成为椭圆形状。然而,在纱线存积辊的凸缘部移动的细纱,由于下游的卷绕的影响而存在张力变动。由于张力变动,在通过与纱线存积辊相同的旋转轴进行旋转的挂纱部件的表面上,挂纱部件与移动的细纱之间的接触压力始终变化。日本特开2006-306588号公报所公开的纱线存积辊,凸缘部为圆形状。在该构成中,细纱在使与挂纱部件之间的接触压力始终变化的同时,在挂纱部件的相同部位移动。日本特开2009-173419号公报所公开的纱线存积辊,凸缘部为椭圆形状。在该构成中,细纱在使与挂纱部件之间的接触压力始终变化的同时、且在径向上移动的同时,在挂纱部件上移动。在挂纱部件上移动的细纱上,除了张力变化(接触压力变化)之外,还作用细纱本身的质量引起的离心力。因此,细纱不是常时在与纱线存积辊的凸缘部接触的同时进行移动,在该现有技术文献所公开的构成中,细纱有时在短径部中会从纱线存积辊的凸缘部浮起。在移动的细纱从纱线存积辊的凸缘部极端地浮起的情况下,有时会产生细纱的松弛,细纱会进入纱线存积辊的凸缘部和挂纱部件之间。此时,细纱卷缠在纱线存积辊的旋转轴上,有可能不能维持作为纱线存积辊的功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纱线存积装置,能够降低移动的细纱从纱线存积辊的凸缘部浮起的情况。该目的通过第一发明的纱线存积装置实现。根据第一发明,纱线存积装置具备辊主体和挂纱部件。辊主体被旋转驱动,并将细纱卷缠在外周面上。挂纱部件安装在上述辊主体的纱线移动方向的下游端侧。挂纱部件与上述辊主体相对旋转,并与从上述辊主体退绕的细纱接触,对细纱的退绕进行辅助。在上述辊主体上形成有朝向纱线移动方向的下游端侧扩径的第一凸缘部。在上述第一凸缘部的从轴向观察的投影图的轮廓的至少一部分,形成有曲率比该轮廓的圆弧的曲率小的圆弧、即不同曲率部。第二发明为,在第一发明的纱线存积装置中,上述不同曲率部形成为大致直线状。第三发明为,在第二发明的纱线存积装置中,上述不同曲率部形成为上述轮廓的圆周的1/2以下。第四发明为,在第二发明的纱线存积装置中,上述不同曲率部的中心角的合计形成为180度以下。第五发明为,在第一至第四发明之一的纱线存积装置中,上述第一凸缘部的从轴向观察的投影图的轮廓形成为大致圆形状,上述不同曲率部是对上述圆形状进行切除而形成的。第六发明为,在第一至第五发明的纱线存积装置中,在上述第一凸缘部的从轴向观察的投影图的轮廓中,至少形成有3个上述不同曲率部。第七发明为,在第一至第六发明的纱线存积装置中,具备上游侧引导件和下游侧引导件。上游侧引导件配置在比上述辊主体的形成上述第一凸缘部一侧的相反侧更靠纱线移动方向的上游,将上述细纱向上述辊主体引导。下游侧引导件配置在上述辊主体的上述第一凸缘部的纱线移动方向的下游,对从上述辊主体退绕的纱线进行引导。第八发明为,在第一至第七发明的纱线存积装置中,上述辊主体具备上述第一凸缘部、第二凸缘部以及卷缠部。第二凸缘部形成在形成上述第一凸缘部一侧的相反端侧。卷缠部形成在上述第一凸缘部和上述第二凸缘部之间,形成为比上述第一凸缘部的外形及上述第二凸缘部的外形小,卷缠上述细纱。第九发明是具备第一至第八发明的纱线存积装置、纺纱装置以及卷取装置的纺纱机械。纺纱装置配置在上述纱线存积装置的纱线移动方向的上游侧,生成上述细纱。卷取装置配置在上述纱线存积装置的纱线移动方向的下游侧,将由上述纺纱装置生成的上述细纱向卷装进行卷绕。根据第十发明,纱线存积装置具备辊主体和挂纱部件。辊主体被旋转驱动,将细纱卷缠在外周面上。挂纱部件安装在上述辊主体的纱线移动方向的下游端侧。挂纱部件与上述辊主体相对旋转,并与从上述辊主体退绕的细纱接触,对细纱的退绕进行辅助。在上述辊主体上形成有朝向纱线移动方向的下游端侧扩径的第一凸缘部。在上述第一凸缘部的从轴向观察的投影图的轮廓的至少一部分,形成有直线部。第十一发明为,在第十发明的纱线存积装置中,在上述轮廓上,交替形成有上述直线部和曲线部。作为本发明的效果,发挥以下所示的效果。第一发明,在纱线存积辊的第一凸缘部的从轴向观察的投影图的轮廓的至少一部分形成有不同曲率部,由此能够使挂纱部件上的细纱的移动位置始终变化,并且能够降低移动的细纱从纱线存积辊的第一凸缘部浮起的情况。因此,能够减少细纱进入挂纱部件与纱线存积辊的第一凸缘部之间的机会,能够防止与此相伴的细纱向纱线存积辊的辊轴卷缠等的功能不全。第二发明在第一发明的效果的基础上,能够将纱线存积辊的直径变化保持为缓和。因此,从纱线存积辊退绕并移动的细纱能够在纱线存积辊的第一凸缘部顺畅地移动。第三发明在第二发明的效果的基础上,通过减少不同曲率部的比例,能够将纱线存积辊的直径变化保持为缓和。因此,从纱线存积辊退绕并移动的细纱能够在纱线存积辊的第一凸缘部顺畅地移动。第四发明在第二发明的效果的基础上,通过减少不同曲率部的比例,能够将纱线存积辊的直径变化保持为缓和。因此,从纱线存积辊退绕并移动的细纱能够在纱线存积辊的第一凸缘部顺畅地移动。第五发明在第一至第四发明的效果的基础上,作为不同曲率部,对圆形状切除而形成直线部,由此能够简单且高精度地制作纱线存积辊。第六发明在第一至第五发明的效果的基础上,能够通过最低限的工时数实现如下的纱线存积装置使挂纱部件上的细纱的移动位置始终变化,并且降低移动的细纱从纱线存积辊的第一凸缘部浮起的情况。第七发明在第一至第六发明的效果的基础上,能够实现具备上游侧引导件和下游侧引导件的纱线存积装置。由此,能够将细纱适当地引导到纱线存积装置,并能够从纱线存积装置适当地退绕细纱。第八发明在第一至第七发明的效果的基础上,能够实现具备第一凸缘部、第二凸缘部以及卷缠部的纱线存积装置。由此,能够通过第二凸缘部将细纱向卷缠部引导,并能够由卷缠部卷缠细纱并进行存积。第九发明在第一至第八发明的效果的基础上,能够实现具备发挥上述这些效果的纱线存积装置、纺纱装置以及卷取装置的纺纱机械。由此,能够通过纱线存积装置对从纺纱装置送出的细纱进行存积,并能够通过卷取装置将从纱线存积装置退绕的细纱向卷装进行卷绕。因此,在由纺纱装置纺纱的细纱被卷取装置卷绕之前,能够调整细纱的卷取张力。第十发明,在纱线存积辊的第一凸缘部的从轴向观察的投影图的轮廓的至少一部分形成有直线部,由此能够使挂纱部件上的细纱的移动位置始终变化,并且能够降低移动的细纱从纱线存积辊的第一凸缘部浮起的情况。因此,能够减少细纱进入挂纱部件与纱线存积辊的第一凸缘部之间的机会,能够防止与此相伴的细纱向纱线存积辊的辊轴卷缠等的功能不全。第十一发明在第十发明的效果的基础上,能够将纱线存积辊的直径变化保持为缓和。因此,从纱线存积辊退绕并移动的细纱能够在纱线存积辊的第一凸缘部顺畅地移动。


图1是表示具备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纱线存积装置的纺纱机械的整体构成的示意图。图2是表示纱线存积装置的整体构成的示意图。图3是表示纱线存积辊的内部构成的侧面截面图。图4中,图4A是表示纱线存积辊的辊主体的侧视图,图4B是表示纱线存积辊的辊主体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纱线存积辊和挂纱部件之间的相对旋转的俯视图。图6是表示细纱从纱线存积辊退绕的状态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使用图1对具备本实施方式的纱线存积装置的纺纱机械进行说明。纺纱机械 20,沿着从纱条YS制造细纱Y的纱线移动方向,从上游侧起具备按顺序配置的牵伸装置 (draft device) 21、纺纱装置(spinning device) 22、清纱器(yarn clearer) 38、纱线存积装置M以及卷取装置(winding device) 25。纺纱机械20具备接头装置(yarn splicing device) 26,该接头装置沈设置于在多个纺纱机械20之间移动的接头台车48上。牵伸装置21通过辊夹入从未图示的条筒拉出的纱条YS而进行牵伸。牵伸装置21 从纱线移动方向的上游侧起具备按顺序配置的后辊对观、第三辊对四、中间辊对31以及前辊对32这4组辊。在中间辊对31的各辊上安装有龙带30。纺纱装置22对从牵伸装置21的前辊对32输送来的纤维束YD赋予捻回气流而制造细纱Y。清纱器38对向卷取装置25输送途中的细纱Y的纱疵进行检测。根据清纱器38的纱疵检测信息,除去细纱Y的缺陷部分,防止不良细纱向卷装YP卷绕。另外,清纱器38也可以构成为,不仅监视纱疵,还对细纱Y的纱线粗细的标准偏差进行监视。当从清纱器38向未图示的控制器发送纱疵检测信息时,控制器立即通过割刀37 切断细纱Y,并使牵伸装置21以及纺纱装置22等停止。接着,使后述的接头台车48移动到纺纱机械20之前。接着,使纺纱装置22等再次驱动,使设置在接头台车48上的接头装置 26进行接头,并重新开始纺纱以及卷绕。接头台车48具备吸管49和吸嘴50。吸管49在图1的双点划线所示的位置上, 对从纺纱装置22送出的纱头进行吸入并且捕捉,并在转动的同时将捕捉的纱头向接头装置26引导。吸嘴50在图1的双点划线所示的位置上,从卷装YP吸入纱头并且捕捉,并在转动的同时将捕捉的纱头向接头装置26引导。纱线存积装置M,在通过纺纱装置22纺纱的细纱Y由卷取装置25卷绕之前,对细纱Y的卷取张力进行调整。关于纱线存积装置M的详细内容将后述。卷取装置25将由纺纱装置22制造的细纱Y卷绕到筒管上而制造卷装YP。卷取装置25具备摇架臂45、卷取滚筒47以及横动装置(未图示)。摇架臂45被支持为能够以支持轴44为中心摆动,并将卷绕细纱Y的筒管支持为旋转自如。卷取滚筒47在与辊或卷装YP的周面抵接的同时旋转驱动。横动装置使细纱Y以规定宽度往复动。当通过电动马达(未图示)旋转驱动卷取滚筒47时,与卷取滚筒47接触的卷装YP从动地旋转,细纱Y 被卷绕到卷装YP上。通过成为这种构成,在纺纱机械20中,纱条YS通过牵伸装置21拉伸而成为纤维束YD,纤维束YD通过纺纱装置22纺纱而成为细纱Y,细纱Y通过纱线存积装置M输送,并通过卷取装置25卷绕而形成卷装YP。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纺纱机械20中,通过纱线存积装置M,将由纺纱装置22制造的细纱Y,向配置在纱线移动方向的下游侧的卷取装置25送出。但是,也可以构成为,在纺纱装置22和纱线存积装置M之间另外设置喂纱装置,通过该喂纱装置从纺纱装置22拉出细纱Y。喂纱装置具备送出辊和与送出辊接触以及离开自如地设置的夹持辊。喂纱装置通过送出辊的旋转驱动,将送出辊和夹持辊之间所夹持的细纱向卷取装置25输送。使用图2对本实施方式的纱线存积装置M进行说明。纱线存积装置M具备纱线存积辊39、挂纱部件52、电动马达42、上游侧引导件40、气缸43以及下游侧引导件41。纱线存积辊39为,在外周面上卷缠有细纱Y,通过电动马达42的旋转驱动而旋转。 另外,关于纱线存积辊39的详细情况将后述。挂纱部件52相对于纱线存积辊39安装成能够相对旋转。挂纱部件52根据条件而与纱线存积辊39 —体或独立地同心旋转。挂纱部件52在与从纱线存积辊39退绕并移动的细纱Y接触的同时,将细纱Y向下游侧引导件41引导。另外,关于挂纱部件52的详细构成将后述。挂纱部件52,在通过接触并移动的细纱Y施加规定负荷之前,与纱线存积辊39 — 体地旋转。如后所述,当在上游侧引导件40处于后退位置的状态下使纱线存积辊39向一定方向旋转时,细纱Y卡合在挂纱部件52上,在对挂纱部件52施加规定负荷之前,细纱Y 卷缠在纱线存积辊39上。然后,当对挂纱部件52施加超过上述规定负荷的负荷时,挂纱部件52相对于纱线存积辊39独立地旋转,卷绕在纱线存积辊39上并存积的细纱Y被依次退绕。此时,在对存积在纱线存积辊39上的细纱Y进行退绕时,挂纱部件52进行引导,以防止细纱Y的脱圈(sloughing)而使细纱Y从纱线存积辊39平均地开卷。另外,挂纱部件52 通过与细纱Y接触而对其施加适度的阻力,而使细纱Y的卷取张力适宜。上游侧引导件40配置在比纱线存积辊39靠纱线移动方向的上游侧,将细纱Y向纱线存积辊39引导。上游侧引导件40由气缸43支持。电动马达42以及气缸43经由托架51等固定部件支持在纺纱机械20上。通过成为这种构成,在上游侧引导件40处于图2的双点划线所示的前进位置时, 形成细纱Y与挂纱部件52不卡合的纱线通道。另一方面,在上游侧引导件40处于图2的实线所示的后退位置时,由上游侧引导件40和下游侧引导件41形成的纱线通道,与挂纱部件52的旋转轨道面相交,细纱Y与挂纱部件52卡合而卷缠到纱线存积辊39上。此外,通过上游侧引导件40移动到前进位置,由此防止如下情况例如在接头装置沈马上要进行接头之前,上游侧的纱头被拉入到纱线存积辊39侧,而不被引导到接头装置26。另一方面,通过上游侧引导件40移动到后退位置,由此在接头过程中防止如下情况 在此期间通过纺纱装置22纺纱的细纱Y滞留在接头装置沈的上游侧。此外,如果上游侧引导件40处于后退位置,则在通常卷绕时,使细纱Y卷缠到纱线存积辊39上而消除细纱Y 的松弛,并且调整卷取张力。下游侧引导件41配置在比纱线存积辊39靠纱线移动方向的下游侧,将细纱Y向卷取装置25引导。下游侧引导件41配置为,下游侧引导件41的上端与细纱Y的交点,位于纱线存积辊39的轴线上。下游侧引导件41经由托架51等固定部件支持在纺纱机械20上。利用图3对纱线存积辊39进行说明。纱线存积辊39具备辊主体60、螺母部件55 以及调整螺栓56。在辊主体60的纱线移动方向下游侧的端面上,形成有凹部68。螺母部件55 —体地固定在辊主体60的凹部68中。调整螺栓56与螺母部件55螺合。辊主体60、 螺母部件阳以及调整螺栓56各自的轴心被配置为一致。
8
通过从辊主体60的径向旋入的固定螺钉69,辊主体60被固定在电动马达42的马达轴42A上。关于辊主体60形状的详细内容将后述。调整螺栓56具有在轴向上贯通的筒孔。在调整螺栓56的轴部的外周面和螺母部件阳的内周面上,形成有螺纹部75。通过该螺纹部75,调整螺栓56与螺母部件55螺合。挂纱部件52具备锭翼轴71和锭翼72。锭翼轴71插通于调整螺栓56的上述筒孔,相对于螺母部件55的内周面和调整螺栓56的内周面的双方,经由轴承74安装为旋转自如。锭翼轴71的前端从调整螺栓56以及辊主体60的端面突出。在锭翼轴71的前端固定有锭翼72。锭翼轴71在其轴向中间部具有直径稍微大的圆柱状部分73。圆柱状部分73 的外周面被设置为,与调整螺栓56的内周面隔开规定间隙而在径向上相面对。锭翼72为,沿着辊主体60的径向安装在锭翼轴71的前端,例如由陶瓷构成。锭翼72构成为与锭翼轴71 一体地旋转,并形成为朝向辊主体60弯曲。在挂纱部件52的圆柱状部分73的外周面上配置有永久磁铁76。在调整螺栓56 的内周面上配置有作为半硬质材料的磁滞部件77。永久磁铁76在圆周方向上被交替地磁化为N极、S极、N极、S极……。当永久磁铁76与磁滞部件77对置时,通过永久磁铁76和磁滞部件77的磁耦合,产生锭翼轴71相对于筒主体60的旋转阻力、即挂纱部件52相对于纱线存积辊39的旋转阻力。根据该旋转阻力,来决定挂纱部件52相对于纱线存积辊39是一体地旋转或者是独立地旋转的边界、即上述规定负荷。通过成为这种构成,当使调整螺栓56旋转而在轴向上移动时,永久磁铁76与磁滞部件77的对置面积变化,永久磁铁76与磁滞部件77的磁耦合变化,能够调整上述旋转阻力的大小。例如,当对置面积较大时,磁耦合变强、旋转阻力变大,相反,当对置面积较小时, 磁耦合变弱、旋转阻力变小。另外,纱线存积辊39也可以代替永久磁铁76而具备电磁铁。使用图4A和图4B对辊主体60的形状进行说明。图4A表示辊主体60的侧视图。 图4B表示辊主体60的从纱线移动方向下游侧观察的俯视图。辊主体60形成为,具备作为第二凸缘部的上游侧凸缘部(upstream flange) 62、卷缠部63以及作为第一凸缘部的下游侧凸缘部(downstream flange) 64。上游侧凸缘部62和下游侧凸缘部64具有缓和的倾斜面,该缓和的倾斜面随着朝向纱线移动方向的上游或下游的各个端面侧而扩径。卷缠部63 通过由大致相同直径构成的同心圆来形成,与上游侧凸缘部62以及下游侧凸缘部64无接缝地连续形成。从辊主体60退绕的细纱Y,在与下游侧凸缘部64的直径被最大扩径的部分接触的同时退绕,并朝向下游的下游侧引导件41移动。另外,卷缠部63也可以不通过由大致相同直径构成的同心圆来形成。具体而言, 卷缠部63也可以形成为直径随着从开始细纱Y的卷缠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而变小的锥状。 此外,形成为锥状的卷装部63也可以构成为,锥角随着向下游侧前进而阶段性地变缓和。 具体而言,也可以形成为,卷缠部63的上游侧锥区域的锥角比下游侧锥区域的锥角小。此外,卷缠部63的锥区域的数量也不限于上游侧锥区域和下游侧锥区域的2个,锥区域也可以形成3个。在辊主体60的下游侧凸缘部64(以下简称为凸缘部64)上,形成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平面部(planar portion)65和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曲面部 (curved surface portion)660在凸缘部64上,平面部65和曲面部66分别交替地形成, 不分别连续地形成。另外,凸缘部64上的平面部65和曲面部66的数量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具体而言,平面部65和曲面部66的数量也可以分别是3个或5个以上。S卩,通过分别至少设置3个平面部65和平面部66,由此能够防止细纱Y从凸缘部64浮起,而缠绕到纱线存积装置M的旋转轴上。凸缘部64上所形成的4个平面部65,相互对置的平面部65形成为相互平行,相互相邻的平面部65的延长面形成为相互正交。凸缘部64上所形成的4个平面部65是通过将凸缘部64的4个部位加工为平坦而形成的。另外,凸缘部64上所形成的平面部65的相互平行以及正交的关系,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但是,使对置的平面部65各自离旋转轴的距离相等。此外,使相邻的平面部65各自离旋转轴的距离不同。接着,关于凸缘部64的形状,使用辊主体60的从轴向下游侧观察的投影图的轮廓 64L来进行说明。辊主体60的从轴向下游侧观察的投影图的轮廓64L,由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作为不同曲率部的形成为大致直线状的直线部65L、以及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曲线部66L形成。在辊主体60的从轴向下游侧观察的投影图中,不包含上游侧的凸缘部64。直线部65L是从辊主体60的轴向下游侧对上述平面部65进行了投影的部分。 曲线部66L是从辊主体60的轴向下游侧对上述曲面部66进行了投影的部分。另外,直线部65L不限定于形成为大致直线状,只要是曲率比轮廓64L的圆弧的曲率小的圆弧即可。直线部65L的合计长度,形成为轮廓64L的圆周(包含直线部65L在内的整个圆周)的1/2以下。此外,直线部65L的中心角(将直线部65L作为以辊主体60的中心轴 60A为中心的弦来观察时的中心角)的合计,形成为180度以下。在凸缘部64的轮廓64L 中,上述直线部65L是对圆形状进行切除而形成的。如以上那样,由于在凸缘部64上形成有平面部65,所以细纱Y在与凸缘部64接触的同时从辊主体60退绕。在细纱Y与平面部65接触时,细纱Y从凸缘部65浮起,细纱Y 的张力降低而松弛。但是,在细纱Y与曲面部66接触时,所退绕的细纱Y与凸缘部64(曲面部66)接触而张力恢复,抑制细纱Y的松弛。即,在挂纱部件72绕纱线存积辊39转一周的期间,重复如下现象细纱Y的张力降低与平面部65的数量相对应的次数,细纱Y的张力恢复与曲面部66的数量相对应的次数。如此,即使张力降低、之后不久张力也会恢复,所以能够减少在凸缘部64上移动的细纱Y从辊主体60的凸缘部64浮起的情况。因此,能够减少细纱Y进入挂纱部件72与辊主体60的凸缘部64之间的机会。随之,还能够防止细纱向纱线存积辊39的辊轴的卷缠等引起的功能不全。例如,关于辊主体的凸缘部,在辊主体的从轴向下游侧观察的投影图的轮廓形成为椭圆形状的纱线存积装置中,曲率沿着轮廓的整个圆周进行变化。因此,在挂纱部件绕纱线存积辊转一周的期间,在短径部中细纱的张力降低,有时细纱也会从纱线存积辊的凸缘部浮起。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的纱线存积装置M中,在凸缘部64上形成有平面部65。 因此,在挂纱部件72绕纱线存积辊39转一周的期间,重复进行细纱Y张力的降低和恢复, 细纱Y不会从纱线存积辊39的凸缘部64浮起。此外,在辊主体的凸缘部为椭圆形状的纱线存积装置中,在短径部中细纱有时会从辊主体脱圈。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的纱线存积装置M中,平面部65在纱线存积辊39 的一周上分割地设置。即,与椭圆形状的情况相比较,在一个平面部65中细纱Y成为不稳定的时间较短。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纱线存积装置M中,能够避免在处于平面部65时细纱Y从纱线存积辊39脱离的情况。使用图5对挂纱部件52与辊主体60之间的相对转动进行说明。在图5中,在挂纱部件52相对于辊主体60进行相对旋转时,挂纱部件52位于曲面部66时用实线表示、位于平面部65时用双点划线表示。在此,挂纱部件52的旋转轨迹为圆形,纱线存积辊39的凸缘部64的轮廓64L是包含曲线部66L和直线部65L的多边形。通过成为这种构成,当从纱线存积辊39的轴向(在图5中为相对于纸面垂直的方向)观察时,纱线存积辊39的凸缘部64的轮廓64L与挂纱部件52的锭翼72的交点,在挂纱部件52位于直线部65L时和位于曲线部66L时不同。换言之,根据挂纱部件52相对于纱线存积辊39的旋转位置的不同,而上述交点不同。纱线存积辊39上所卷缠的细纱Y,在与辊主体60的凸缘部64接触的同时移动,并在与挂纱部件52的锭翼72接触的同时移动, 而朝向下游侧引导件41被拉出到纱线存积辊39的轴线上。使用图6对细纱Y从纱线存积辊39被退绕的状态进行说明。在图6中,挂纱部件 52位于曲线部66L时用实线表示,挂纱部件52位于直线部65L时用双点划线表示。当挂纱部件52相对于纱线存积辊39进行相对旋转时,挂纱部件52与所退绕的细纱Y接触的位置,在宽度D之间变化。通过成为这种构成,挂纱部件52与细纱Y接触的位置变得不一定,具有规定宽度 D地变化。因此,对于细纱Y的移动引起的磨耗,在挂纱部件52中磨耗不会局部地发展,而能够提高挂纱部件52的寿命。因此,能够减少使纺纱机械20停止、由于挂纱部件52因磨耗折断等不良情况而交换挂纱部件52的情况,能够提高卷装YP的生产率。如此,使挂纱部件52上的细纱Y的移动位置始终变化。并且,减少移动的细纱Y 从纱线存积辊39的凸缘部64浮起的情况,并减少细纱Y进入挂纱部件52与纱线存积辊39 的凸缘部64之间的机会。因此,能够防止细纱Y向纱线存积辊39的辊轴上卷缠等引起的功能不全。
权利要求
1.一种纱线存积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辊主体,构成为被旋转驱动,并将细纱卷缠在外周面上;和挂纱部件,安装在上述辊主体的纱线移动方向的下游端侧,与上述辊主体相对旋转,与从上述辊主体退绕的细纱接触,对细纱的退绕进行辅助,在上述辊主体上形成有朝向纱线移动方向的下游端侧扩径的第一凸缘部, 在上述第一凸缘部的从轴向观察的投影图的轮廓的至少一部分,形成有曲率比该轮廓的圆弧的曲率小的圆弧、即不同曲率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纱线存积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不同曲率部形成为大致直线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纱线存积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不同曲率部形成为上述轮廓的圆周的1/2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纱线存积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不同曲率部的中心角的合计形成为180度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1 4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存积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凸缘部的从轴向观察的投影图的轮廓形成为大致圆形状, 上述不同曲率部是对上述大致圆形状进行切除而形成的。
6.根据权利要求1 5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存积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凸缘部的从轴向观察的投影图的轮廓中,至少形成有3个上述不同曲率部。
7.根据权利要求1 6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存积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上游侧引导件,配置在比上述辊主体的形成上述第一凸缘部一侧的相反侧更靠纱线移动方向的上游,将上述细纱向上述辊主体引导;和下游侧引导件,配置在上述辊主体的上述第一凸缘部的纱线移动方向的下游,对从上述辊主体退绕的纱线进行引导。
8.根据权利要求1 7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存积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辊主体具备上述第一凸缘部;第二凸缘部,形成在形成上述第一凸缘部一侧的相反端侧;以及卷缠部,形成在上述第一凸缘部和上述第二凸缘部之间,形成为比上述第一凸缘部的外形及上述第二凸缘部的外形小,卷缠上述细纱。
9.一种纺纱机械,其特征在于,具备根据权利要求1 8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存积装置;纺纱装置,配置在上述纱线存积装置的纱线移动方向的上游侧,生成上述细纱;以及卷取装置,配置在上述纱线存积装置的纱线移动方向的下游侧,将由上述纺纱装置生成的上述细纱向卷装进行卷绕。
10.一种纱线存积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辊主体,构成为被旋转驱动,并将细纱卷缠在外周面上;和挂纱部件,安装在上述辊主体的纱线移动方向的下游端侧,与上述辊主体相对旋转,与从上述辊主体退绕的细纱接触,对细纱的退绕进行辅助,在上述辊主体上形成有朝向纱线移动方向的下游端侧扩径的第一凸缘部, 在上述第一凸缘部的从轴向观察的投影图的轮廓的至少一部分,形成有直线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纱线存积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轮廓上交替形成有上述直线部和曲线部。
全文摘要
本发明为一种纱线存积装置(24),具备辊主体(60)和挂纱部件(52)。辊主体(60)构成为被旋转驱动并将细纱卷缠在外周面上。挂纱部件(52)安装在辊主体(60)的纱线移动方向的下游端侧。挂纱部件(52)与上述辊主体(60)相对地旋转,与从上述辊主体(60)退绕的细纱(Y)接触,对细纱(Y)的退绕进行辅助。在上述辊主体(60)上形成有朝向纱线移动方向的下游端侧扩径的第一凸缘部(64)。在上述第一凸缘部(64)的从轴向观察的投影图的轮廓(64L)的至少一部分,形成有曲率比该轮廓(64L)的圆弧的曲率小的圆弧、即直线部(65L)。
文档编号D01H13/10GK102267650SQ20111014428
公开日2011年12月7日 申请日期2011年5月31日 优先权日2010年6月2日
发明者冈正毅, 横田至 申请人: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