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氯酸钠印花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7741阅读:44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次氯酸钠印花工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新型印花工艺,主要用于全棉染色面料的破坏性印花工艺。
背景技术
次氯酸钠(NaClO)是钠的次氯酸盐,在印染工业中,作为全棉面料的漂白剂,主要用以去除天然色素及杂质,同时,对棉纤维具有一定氧化作用,可以降低棉纤维的聚合度, 损伤棉纤维。影响次氯酸钠漂白效果的主要因素有PH值、温度和浓度。PH = 2 4时,棉纤维聚合度较大,棉纤维损伤程度较小,漂白速率很快。但在此 PH值条件下,酸性溶液中将会有大量氯气逸出,造成环境污染,对劳动保护不利,所以酸性次氯酸钠漂白不可选用;PH = 7时,纤维聚合度最低,纤维损伤最严重,纤维强度受到严重损伤。表现为潜在损伤,因此,必须避免次氯酸钠中性漂白;PH为9 11时,棉纤维的损伤程度较小,且随PH值的增加,漂白速率减慢,因而碱性太强时,生产效率太低。所以次氯酸钠碱性漂白最适宜的PH值为9 11。当温度在35°C以下时,随温度升高,纤维聚合度的变化尚不大,而当温度超过 35°C时,随温度升高,聚合度急剧下降,纤维受到严重损伤。所以,漂液温度应控制在35°C以下。一般选择20 30°C,冬季漂液温度可维持在30 35°C,夏季漂液温度增高时,要适当降低漂液浓度和缩短漂白时间。在一定的温度、PH值条件下,漂液浓度应根据前处理情况、织物厚薄和对白度的要求来确定。一般绳状织物漂白浓度为有效氯2g/L左右,平幅漂白可稍高些,汽蒸煮练织物的漂白还可适当高些。浓度增加,白度有提高,但并非是成正比的;达到一定浓度后,白度也不再增加,相反将降低布料强力。公知的面料破坏性印染及后处理加工工艺中有针对涤棉混纺和包芯纱面料的酸烂花印花工艺及成衣悬浮石洗等后处理工艺。烂花印花工艺,是指经涤纶为芯,用棉、醋酸、粘胶、麻等纤维分别进行包覆或混纺后,织成织物。然后根据它们对酸稳定性不同的性质,在上述织物上酸浆腐蚀炭化其不耐酸的纤维(即棉、醋酸、粘胶、麻等纤维)保留其耐酸的纤维涤纶,这样就成了半透明的花纹。悬浮石水洗工艺,是在服装水洗时,加入一定量的悬浮石,在洗衣机滚动过程中, 由于强烈碰撞时,导致悬浮在悬浮石与洗衣机内壁间的服装,出现不规则的破损。根据以上公知技术得知(1)次氯酸钠在印染加工中,主要用途为全棉面料漂白工艺中的漂白剂。(2)采用次氯酸钠漂白工艺漂白时,当PH = 7、温度大于35°C或有效氯浓度过高 (大于2g/L很多)时,纤维受到严重损伤。(3)采用次氯酸钠漂白工艺漂白时,常规采用的工艺参数值当PH = 9-11,温度 35°C以下,有效氯2g/L左右。(4)公知的针对涤棉混纺和包芯纱面料的酸烂花印花工艺及成衣悬浮石洗等后处理工艺与次氯酸钠工艺对棉织物形成破损的机理、用途及结果存在本质上得差别。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次氯酸钠印花工艺。利用次氯酸钠在漂白过程中,采用非常规工艺参数值时,使得棉纤维产生损伤的缺点;将这一缺点运用于全棉染色面料的印花工艺中,经过这种印花工艺加工后面料的图案花纹处产生一种变色、破旧、损伤、裂纹的奇特效果。这种工艺产生的奇特效果与酸烂花工艺及悬浮石水洗工艺相比,具有本质上的差异。技术方案一种次氯酸钠印花工艺,包括以下步骤1、在60_70°C的温水中加入100_140g/l的次氯酸钠、海藻酸钠、纯碱、六偏磷酸钠,加水搅拌制成糊料后用冰醋酸将浆料PH值调到6-8,制作成印花浆料。2、通过机器连续印花或手工间歇式印花工艺,刻制花型图案的筛网或滚筒,把浆料印在匹状或片状面料上,于50-80度烘干。3、将上述面料制成服装后,进行水洗、砂洗或悬浮石洗涤。作为优化,在上述步骤1中,所述温水的质量为所述印花浆料质量的65-75%。作为优化,在上述步骤1中,所述次氯酸钠的质量为所述印花浆料质量的 0. 4-0. 56%。作为优化,在上述步骤1中,所述海藻酸钠的质量为所述印花浆料质量的6-8%。作为优化,在上述步骤1中,所述纯碱的质量为所述印花浆料质量的 0. 15-0. 25%o作为优化,在上述步骤1中,所述六偏磷酸钠的质量为所述印花浆料质量的 0. 45-0. 55%。作为优化,在上述步骤1中,温水中还加有甲醛,所述甲醛的浓度为40%,所述甲醛占所述印花浆料的质量百分比小于0. 11%。本发明将次氯酸钠印花后的面料制成的服装经过水洗、砂洗或悬浮石洗涤后形成特有的变色、破旧、损伤和裂纹效果。这种效果的变化范围可以通过次氯酸钠印花浆料的有效氯浓度、PH值、烘干温度及粘度进行调节。花型图案的形状、大小以及在面料、服装及布工艺品上的位置都可以通过前期花型图案设计、花版及花筒制作工艺任意调节。有益效果本发明利用次氯酸钠在漂白过程中,采用非常规工艺参数值时,使得棉纤维产生损伤的缺点;将这一缺点运用于全棉染色面料的印花工艺中,经过这种印花工艺加工后面料的图案花纹处产生一种变色、破旧、损伤、裂纹的效果。这种工艺产生的效果与酸烂花工艺及悬浮石水洗工艺相比,具有本质上的差异。这种效果是现有印染及后处理加工技术所无法达到的要求,可直接使用于全棉面料印花工艺、服装及布工艺品的破损、做旧工艺。在服装及布工艺品设计、生产及销售中中,具有显著的市场需求。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1一种次氯酸钠印花工艺,包括以下步骤1、在7000g的65°C水中加入120g/l的次氯酸钠400ml、海藻酸钠700g、纯碱20g、 六偏磷酸钠50g和浓度为40%的甲醛5ml,加水搅拌合成IOkg糊料后用冰醋酸将浆料PH值调到6-8,制作成印花浆料。 2、通过机器连续印花或手工间歇式印花工艺,刻制花型图案的筛网或滚筒,把浆料印在匹状或片状面料上,于65度烘干。 3、将上述面料制成服装后,进行水洗、砂洗或悬浮石洗涤。实施例2一种次氯酸钠印花工艺,包括以下步骤1、在6500g的60°C水中加入100g/l的次氯酸钠400ml、海藻酸钠600g、纯碱15g、 六偏磷酸钠45g,加水搅拌合成IOkg糊料后用冰醋酸将浆料PH值调到6-8,制作成印花浆料。2、通过机器连续印花或手工间歇式印花工艺,刻制花型图案的筛网或滚筒,把浆料印在匹状或片状面料上,于50度烘干。3、将上述面料制成服装后,进行水洗、砂洗或悬浮石洗涤。实施例3一种次氯酸钠印花工艺,包括以下步骤1、在7500g的70°C水中加入140g/l的次氯酸钠400ml、海藻酸钠800g、纯碱25g、 六偏磷酸钠55g和浓度为40%的甲醛10ml,加水搅拌合成IOkg糊料后用冰醋酸将浆料PH 值调到6-8,制作成印花浆料。2、通过机器连续印花或手工间歇式印花工艺,刻制花型图案的筛网或滚筒,把浆料印在匹状或片状面料上,于80度烘干。 3、将上述面料制成服装后,进行水洗、砂洗或悬浮石洗涤。
权利要求
1.一种次氯酸钠印花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在60-70°C的温水中加入100-140g/l的次氯酸钠、海藻酸钠、纯碱、六偏磷酸钠,加水搅拌制成糊料后用冰醋酸将浆料PH值调到6-8,制作成印花浆料;(2)通过机器连续印花或手工间歇式印花工艺,刻制花型图案的筛网或滚筒,把浆料印在匹状或片状面料上,于50-80度烘干;(3)将上述面料制成服装后,进行水洗、砂洗或悬浮石洗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次氯酸钠印花工艺,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步骤的质量为所述印花浆料质量的65-7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次氯酸钠印花工艺,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步骤酸钠的质量为所述印花浆料质量的0. 4-0. 56%。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次氯酸钠印花工艺,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步骤酸钠的质量为所述印花浆料质量的6-8%。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次氯酸钠印花工艺,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步骤的质量为所述印花浆料质量的0. 15-0. 2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次氯酸钠印花工艺,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步骤磷酸钠的质量为所述印花浆料质量的0. 45-0. 55%。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次氯酸钠印花工艺,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步骤加有甲醛。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次氯酸钠印花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甲醛的浓度为40%。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次氯酸钠印花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甲醛占所述印花浆料的质量百分比小于0. 11%。(1)中,所述温水 (1)中,所述次氯 (1)中,所述海藻 (1)中,所述纯碱 (1)中,所述六偏 ⑴中,温水中还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次氯酸钠印花工艺将有效氯加海藻酸钠加水制成糊料后再用冰醋酸将浆料PH值调到6-8,制作成印花浆料;通过机器连续印花或手工间歇式印花工艺,刻制花型图案的筛网或滚筒,把浆料印在匹状或片状面料上,于50-80度烘干;将上述面料制成服装后,进行水洗、砂洗或悬浮石洗涤。本发明利用次氯酸钠印花工艺加工后面料的图案花纹处产生一种变色、破旧、损伤、裂纹的效果。这种效果可直接使用于全棉面料印花工艺、服装及布工艺品的破损、做旧工艺。
文档编号D06P1/651GK102505528SQ20111031086
公开日2012年6月20日 申请日期2011年10月14日 优先权日2011年10月14日
发明者张华 申请人:南通斯得福纺织装饰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