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偏心非圆齿轮—曲柄摇杆的剑杆织机引纬、打纬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7339阅读:21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偏心非圆齿轮—曲柄摇杆的剑杆织机引纬、打纬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一种偏心非圆齿轮一曲柄摇杆的剑杆织机引纬、打纬机构技术领域[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剑杆织机引纬机构和打纬机构,具体涉及一种偏心非圆齿轮一曲柄摇杆的剑杆织机弓I纬、打纬机构。
背景技术
[0002]引纬机构的作用是将剑杆织机主轴的勻速旋转运动转化为剑头的非勻速有规律性的直线往复移动。目前,在国内市场上出售的剑杆织机引纬机构主要有共轭凸轮引纬机构,该类型机构很容易满足引纬要求的运动规律,但是凸轮廓线加工精度要求相当高,如存在误差就产生冲击;变螺距螺旋传动引纬机构,该类型机构的变螺距螺旋副加工困难;平面六连杆送纬、四连杆接纬机构,可方便实现“接力”引纬,但其引纬运动规律设计灵活性不如共轭凸轮引纬机构;空间四连杆引纬机构,其引纬运动规律设计灵活性不如平面六连杆送纬、四连杆接纬机构。[0003]打纬机构的作用是将织机主轴的勻速旋转运动转化为摇轴的非勻速摆动,要求筘座在后心位置要有停顿时间或“近似停顿”时间,以便有充分的时间完成引纬动作。目前,在国内市场上出售的织机打纬机构主要有共轭凸轮打纬机构,该类型机构很容易满足打纬要求的运动规律,能实现左右的完全停顿时间,但是凸轮廓线加工精度要求相当高, 如存在误差就产生冲击;四连杆打纬机构,如果允许5mm左右的打纬位移,能实现65°左右的“近似停顿”时间,性能比共轭凸轮打纬机构差,主要用于非分离式筘座;六连杆打纬机构,如果允许5mm左右的打纬位移,能实现120°左右的“近似停顿”时间,其性能优于四连杆打纬机构,但比共轭凸轮打纬机构差,另外该机构铰链点较多,累计误差大,因此加工精度要求比四连杆打纬机构高。发明内容[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偏心非圆齿轮一曲柄摇杆的剑杆织机引纬、打纬机构,这套机构能满足剑杆织机织造的引纬和打纬工艺要求,实现具有“等腰梯形”加速度的剑头非勻速直线往复运动规律和“接力”引纬要求;同时满足筘座在后心位置有220°左右的完全停顿时间,加工装配方便,容易保证精度。[000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0006]电动机经过同步带将动力传给从动同步带轮,从动同步带轮固定在织机主[0007]轴上,织机主轴支撑在左右引纬、打纬机构齿轮箱上;织机主轴左右两边各有一套引纬、打纬机构,两套引纬、打纬机构的结构参数一致;每套引纬、打纬机构中,织机主轴上分别固定有引纬偏心齿轮和打纬偏心齿轮;其中,左边一套引纬、打纬机构的结构如下[0008]引纬机构中引纬偏心齿轮和共轭的引纬非圆齿轮相啮合,引纬非圆齿轮固定在第一轴上,第一轴支撑在左边引纬、打纬机构齿轮箱上;引纬曲柄的一端固定在第一轴的外伸端上,引纬连杆的一端与引纬曲柄的另一端相铰接,引纬摇杆的一端与引纬连杆的另一端相铰接,引纬摇杆的另一端固定在第二轴的外伸端上,第二轴支撑在引纬、打纬机构齿轮箱上;第一级主动圆柱扇形齿轮固定在第二轴上,与第一级从动圆柱齿轮啮合,第一级从动圆柱齿轮固定在第三轴上,第三轴支撑在引纬、打纬机构齿轮箱上;第二级主动圆柱齿轮固定在第三轴上,与第二级从动圆柱齿轮啮合,第二级从动圆柱齿轮固定在第四轴上,第四轴支撑在引纬、打纬机构齿轮箱上;主动圆锥齿轮固定在第四轴上,与从动圆锥齿轮啮合,从动圆锥齿轮固定在第五轴上,第五轴支撑在引纬、打纬机构齿轮箱上;剑轮固定在第五轴的外伸端上,剑轮上套有剑带,剑带的末端有引纬剑头;打纬机构中打纬偏心齿轮和共轭的打纬非圆齿轮相啮合,打纬非圆齿轮固定在第六轴上,第六轴支撑在引纬、打纬机构齿轮箱上;打纬曲柄的一端固定在第六轴的外伸端上,打纬连杆的一端与打纬曲柄的另一端相铰接,打纬摇杆的一端与打纬连杆的另一端相铰接,打纬摇杆的另一端固定在第七轴的外伸端上,第七轴支撑在引纬、打纬机构齿轮箱上;钢筘固定在第七轴的外伸端上。所述引纬偏心齿轮和引纬非圆齿轮转动轴线组成的平面为水平面,引纬偏心齿轮的偏心率为0. 05 0. 15。所述打纬偏心齿轮和打纬非圆齿轮转动轴线组成的平面为水平面线,且与引纬偏心齿轮和引纬非圆齿轮转动轴线组成的平面处在同一水平面上,打纬偏心齿轮的偏心率为 0. 15 0. 25。所述钢筘处于前心位置的打纬时,左边引纬机构中的引纬偏心齿轮与左边引纬机构中的引纬非圆齿轮的啮合位置角比右边引纬机构中的引纬偏心齿轮与右边引纬机构中的引纬非圆齿轮的啮合位置角提前1(Γ15°,通过初始啮合位置角不同来实现“接力引纬”。所述钢筘处于前心位置的打纬时,打纬偏心齿轮的转动中心和打纬偏心齿轮的几何中心连线处于水平线的位置。所述第七轴在织机主轴的正上方,两轴之间距离为135 145mm。所述钢筘处于前心位置的打纬时,引纬曲柄和引纬连杆共线,且处于拉直状态,此时引纬曲柄与水平线夹角为50° 55° ;引纬曲柄长42、8mm,引纬连杆长98 103mm,引纬摇杆长175 185mm。所述钢筘处于前心位置的打纬时,打纬曲柄和打纬连杆共线,且处于重叠状态,打纬曲柄与水平线夹角为65° 70° ;打纬曲柄长38 42mm,打纬连杆长98 103mm,摇杆长 175 185mm。所述第二轴和第四轴组成的平面为水平面,该平面与过织机主轴的水平面距离为 125 130mm。所述打纬机构和引纬机构的齿轮都装在同一引纬、打纬机构齿轮箱内。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是能实现“接力引纬”和“等腰梯形”的加速度运动规律,减少纬纱张力和引纬的失误。实现钢筘在后心位置有220°左右的完全停顿时间,这样使得引纬箭头有足够的时间将纬纱引入梭口而不发生与钢筘的运动干涉,从而满足剑杆织机的织造工艺要求,完成送接纬动作和打纬动作。同时打纬机构和引纬机构的偏心齿轮加工装配方便,容易保证精度。


[0022]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主视图。[0023]图2是图1的左视图。[0024]图3是左边引纬偏心一非圆齿轮副啮合图。[0025]图4是左边打纬偏心一非圆齿轮副啮合图。[0026]图中E.左边引纬、打纬机构,F.右边引纬、打纬机构,1.从动同步带轮,2.织机主轴,3、3'.引纬、打纬机构齿轮箱,4、4'.引纬偏心齿轮,5、5'.打纬偏心齿轮,6、6'.引纬非圆齿轮,7、7'.第一轴,8、8'.引纬曲柄,9、9'.引纬连杆,10、10'.引纬摇杆,11、 11'.第二轴,12、12'.第一级主动圆柱扇形齿轮,13、13'.第一级从动圆柱齿轮,14、 14'.第三轴,15、15'.第二级主动圆柱齿轮,16、16'.第二级从动圆柱齿轮,17、17‘. 第四轴,18、18'.主动圆锥齿轮,19、19'.从动圆锥齿轮,20、20'.第五轴,21、21'.剑轮,22、22'.打纬非圆齿轮,23、23'.第六轴,24、M'.打纬曲柄,25、25'.打纬连杆, 26,26' ·打纬摇杆,27、27' ·第七轴,28J8' ·钢筘。
具体实施方式
[0027]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0028]如图1所示,电动机经过同步带将动力传给从动同步带轮1,从动同步带轮1固定在织机主轴2上,织机主轴2支撑在左右引纬、打纬机构齿轮箱3、3'上;织机主轴2左右两边各有一套引纬、打纬机构E、F,两套引纬、打纬机构E、F的结构参数一致;每套引纬、打纬机构中,织机主轴2上分别固定有引纬偏心齿轮4、4'和打纬偏心齿轮5、5';其中[0029]左边一套引纬、打纬机构E的结构如下[0030]左边引纬机构中引纬偏心齿轮4和共轭的引纬非圆齿轮6相啮合,引纬非圆齿轮 6固定在第一轴7上,第一轴7支撑在左边引纬、打纬机构齿轮箱3上;引纬曲柄8的一端A 固定在第一轴7的外伸端上,引纬连杆9的一端B与引纬曲柄8的另一端B相铰接,引纬摇杆10的一端C与引纬连杆9的另一端C相铰接,引纬摇杆10的另一端D固定在第二轴11 的外伸端上,第二轴11支撑在引纬、打纬机构齿轮箱3上;第一级主动圆柱扇形齿轮12固定在第二轴11上,与第一级从动圆柱齿轮13啮合,第一级从动圆柱齿轮13固定在第三轴 14上,第三轴14支撑在引纬、打纬机构齿轮箱3上;第二级主动圆柱齿轮15固定在第三轴 14上,与第二级从动圆柱齿轮16啮合,第二级从动圆柱齿轮16固定在第四轴17上,第四轴 17支撑在引纬、打纬机构齿轮箱3上;主动圆锥齿轮18固定在第四轴17上,与从动圆锥齿轮19啮合,从动圆锥齿轮19固定在第五轴20上,第五轴20支撑在引纬、打纬机构齿轮箱 3上;剑轮21固定在第五轴20的外伸端上,剑轮21上套有剑带,剑带的末端有引纬剑头;[0031]左边打纬机构中打纬偏心齿轮5和共轭的打纬非圆齿轮22相啮合,打纬非圆齿轮22固定在第六轴23上,第六轴23支撑在引纬、打纬机构齿轮箱3上;打纬曲柄M的一端Al固定在第六轴23的外伸端上,打纬连杆25的一端Bl与打纬曲柄M的另一端Bl相铰接,打纬摇杆26的一端Cl与打纬连杆25的另一端Cl相铰接,打纬摇杆沈的另一端Dl 固定在第七轴27的外伸端上,第七轴27支撑在引纬、打纬机构齿轮箱3上;钢筘观固定在第七轴27的外伸端上。[0032]所述引纬偏心齿轮4和引纬非圆齿轮6转动轴线组成的平面为水平面,引纬偏心齿轮4的偏心率为0. 05 0. 15。[0033]所述打纬偏心齿轮5和打纬非圆齿轮22转动轴线组成的平面为水平面线,且与引纬偏心齿轮4和引纬非圆齿轮6转动轴线组成的平面处在同一水平面上,打纬偏心齿轮5 的偏心率为0. 15 0. 25。所述钢筘28处于前心位置的打纬时,打纬偏心齿轮5的转动中心和打纬偏心齿轮 5的几何中心连线处于水平线的位置。所述第七轴27在织机主轴2的正上方,两轴之间距离为135 145mm。所述钢筘28处于前心位置的打纬时,引纬曲柄8和引纬连杆9共线,且处于拉直状态,此时引纬曲柄8与水平线夹角为50° 55° ;引纬曲柄8长42、8mm,引纬连杆9长 98 103mm,引纬摇杆10长175 185mm。所述钢筘28处于前心位置的打纬时,打纬曲柄24和打纬连杆25共线,且处于重叠状态,打纬曲柄24与水平线夹角为65° 70° ;打纬曲柄24长38、2mm,打纬连杆25长 98 103mm,摇杆 26 长 175 185mm。所述第二轴11和第四轴17组成的平面为水平面,该平面与过织机主轴2的水平面距离为125 130mm。所述打纬机构和引纬机构的齿轮都装在同一引纬、打纬机构齿轮箱3内。右边一套引纬、打纬机构F的结构如下右边引纬机构中引纬偏心齿轮4'和共轭的引纬非圆齿轮6'相啮合,引纬非圆齿轮6'固定在第一轴7'上,第一轴7'支撑在右边引纬、打纬机构齿轮箱3'上;引纬曲柄8'的一端A'固定在第一轴7'的外伸端上,引纬连杆9'的一端B'与引纬曲柄8'的另一端B'相铰接,引纬摇杆10'的一端C'与引纬连杆9'的另一端C'相铰接,引纬摇杆10'的另一端D'固定在第二轴11'的外伸端上,第二轴1Γ支撑在引纬、打纬机构齿轮箱3'上;第一级主动圆柱扇形齿轮12'固定在第二轴1Γ上,与第一级从动圆柱齿轮 13'啮合,第一级从动圆柱齿轮13'固定在第三轴14'上,第三轴14'支撑在引纬、打纬机构齿轮箱3'上;第二级主动圆柱齿轮15'固定在第三轴14'上,与第二级从动圆柱齿轮16'啮合,第二级从动圆柱齿轮16'固定在第四轴17'上,第四轴17'支撑在引纬、打纬机构齿轮箱3'上;主动圆锥齿轮18'固定在第四轴17'上,与从动圆锥齿轮19'啮合, 从动圆锥齿轮19'固定在第五轴20'上,第五轴20'支撑在引纬、打纬机构齿轮箱3'上; 剑轮21'固定在第五轴20'的外伸端上,剑轮21'上套有剑带,剑带的末端有引纬剑头;右边打纬机构中打纬偏心齿轮5'和共轭的打纬非圆齿轮22'相啮合,打纬非圆齿轮22'固定在第六轴23'上,第六轴23'支撑在引纬、打纬机构齿轮箱3'上;打纬曲柄24'的一端Al'固定在第六轴23'的外伸端上,打纬连杆25'的一端Bl'与打纬曲柄 24'的另一端Bl'相铰接,打纬摇杆26'的一端Cl'与打纬连杆25'的另一端Cl'相铰接,打纬摇杆26'的另一端Dl'固定在第七轴27'的外伸端上,第七轴27'支撑在引纬、 打纬机构齿轮箱3'上;钢筘28'固定在第七轴27'的外伸端上。所述引纬偏心齿轮4'和引纬非圆齿轮6'转动轴线组成的平面为水平面,引纬偏心齿轮4'的偏心率为0. 05 0. 15。所述打纬偏心齿轮5'和打纬非圆齿轮22'转动轴线组成的平面为水平面线,且与引纬偏心齿轮4'和引纬非圆齿轮6'转动轴线组成的平面处在同一水平面上,打纬偏心齿轮5'的偏心率为0. 15 0. 25。[0045]所述钢筘观‘处于前心位置的打纬时,打纬偏心齿轮5'的转动中心和打纬偏心齿轮5'的几何中心连线处于水平线的位置。[0046]所述第七轴27'在织机主轴2'的正上方,两轴之间距离为135 145mm。[0047]所述钢筘观‘处于前心位置的打纬时,引纬曲柄8'和引纬连杆9'共线,且处于拉直状态,此时引纬曲柄8'与水平线夹角为50°飞5° ;引纬曲柄8'长42、8mm,引纬连杆9'长98 103mm,引纬摇杆10'长175 185mm。[0048]所述钢筘观‘处于前心位置的打纬时,打纬曲柄和打纬连杆25'共线,且处于重叠状态,打纬曲柄与水平线夹角为65° 70° ;打纬曲柄长38、2mm,打纬连杆 25'长 98 103mm,摇杆 26'长 175 185mm。[0049]所述第二轴11'和第四轴17'组成的平面为水平面,该平面与过织机主轴2'的水平面距离为125 130mm。[0050]所述打纬机构和引纬机构的齿轮都装在同一引纬、打纬机构齿轮箱3'内。[0051]所述钢筘观处于前心位置的打纬时,左边引纬机构中的引纬偏心齿轮4与左边引纬机构中的引纬非圆齿轮6的啮合位置角比右边引纬机构中的引纬偏心齿轮4'与右边引纬机构中的引纬非圆齿轮6'的啮合位置角提前1(Γ15°,通过初始啮合位置角不同来实现“接力引纬”。[0052]以左边一套引纬、打纬机构E为例,其工作原理如下[0053]如图2所示,左边引纬机构中引纬偏心齿轮4和共轭的引纬非圆齿轮6相啮合 (如图3所示),将动力传递给与共轭的引纬非圆齿轮6固定在同一根轴上的引纬曲柄8 ;通过由引纬曲柄8、引纬连杆9和引纬摇杆10组成的曲柄摇杆机构的作用,将动力传递给主动圆柱扇形齿轮12 ;主动圆柱扇形齿轮12和从动圆柱齿轮13啮合,将动力传递给与从动圆柱齿轮13固定在同一根轴上的主动圆柱齿轮15 ;主动圆柱齿轮15与第二级从动圆柱齿轮 16啮合,将动力传递给与从动圆柱齿轮16固定在同一根轴上的主动圆锥齿轮18 ;主动圆锥齿轮18和从动圆锥齿轮19啮合,将动力传递给与从动圆锥齿轮19固定在同一根轴上的剑轮21上,实现引纬。[0054]左边打纬机构中打纬偏心齿轮5和共轭的打纬非圆齿轮22相啮合(如图4所示),将动力传递给与共轭的打纬非圆齿轮22固定在同一根轴上的打纬曲柄M ;通过由打纬曲柄Μ、打纬连杆25和打纬摇杆沈组成的曲柄摇杆机构的作[0055]用,将动力传递给与打纬摇杆沈固定在同一根轴上的钢筘28,实现打纬。[0056]钢筘观处于前心位置的打纬时,左边引纬机构中的引纬偏心齿轮4与左边引纬机构中的引纬非圆齿轮6的啮合位置角比右边引纬机构中的引纬偏心齿轮4'与右边引纬机构中的引纬非圆齿轮6'的啮合位置角提前1(Γ15°,通过初始啮合位置角不同来实现“接力引纬”,减少纬纱张力。通过建立偏心非圆齿轮一曲柄摇杆的剑杆织机引纬、打纬机构运动学模型,可以看到该机构能实现“等腰梯形”的加速度运动规律。[0057]上述具体实施方式
用来解释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是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对本实用新型做出的任何修改和改变,都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偏心非圆齿轮一曲柄摇杆的剑杆织机引纬、打纬机构,其特征在于电动机经过同步带将动力传给从动同步带轮(1),从动同步带轮(1)固定在织机主轴( 上,织机主轴(2)支撑在左右引纬、打纬机构齿轮箱(3、3')上;织机主轴(2)左右两边各有一套引纬、打纬机构(E、F),两套引纬、打纬机构(E、F)的结构参数一致;每套引纬、打纬机构中,织机主轴(2)上分别固定有引纬偏心齿轮G、4')和打纬偏心齿轮(5、5');其中,左边一套引纬、打纬机构(E)的结构如下左边引纬机构中引纬偏心齿轮(4)和共轭的引纬非圆齿轮(6)相啮合,引纬非圆齿轮 (6)固定在第一轴(7)上,第一轴(7)支撑在左边引纬、打纬机构齿轮箱(3)上;引纬曲柄 ⑶的一端㈧固定在第一轴(7)的外伸端上,引纬连杆(9)的一端⑶与引纬曲柄⑶ 的另一端⑶相铰接,引纬摇杆(10)的一端(C)与引纬连杆(9)的另一端(C)相铰接,引纬摇杆(10)的另一端⑶固定在第二轴(11)的外伸端上,第二轴(11)支撑在引纬、打纬机构齿轮箱C3)上;第一级主动圆柱扇形齿轮(1 固定在第二轴(11)上,与第一级从动圆柱齿轮(1 啮合,第一级从动圆柱齿轮(1 固定在第三轴(14)上,第三轴(14)支撑在引纬、打纬机构齿轮箱(3)上;第二级主动圆柱齿轮(15)固定在第三轴(14)上,与第二级从动圆柱齿轮(16)啮合,第二级从动圆柱齿轮(16)固定在第四轴(17)上,第四轴(17)支撑在引纬、打纬机构齿轮箱(3)上;主动圆锥齿轮(18)固定在第四轴(17)上,与从动圆锥齿轮(19)啮合,从动圆锥齿轮(19)固定在第五轴00)上,第五轴00)支撑在引纬、打纬机构齿轮箱C3)上;剑轮固定在第五轴OO)的外伸端上,剑轮上套有剑带,剑带的末端有引纬剑头;左边打纬机构中打纬偏心齿轮(5)和共轭的打纬非圆齿轮02)相啮合,打纬非圆齿轮02)固定在第六轴03)上,第六轴03)支撑在引纬、打纬机构齿轮箱(3)上;打纬曲柄 (24)的一端(Al)固定在第六轴03)的外伸端上,打纬连杆05)的一端(Bi)与打纬曲柄 (24)的另一端(Bi)相铰接,打纬摇杆(26)的一端(Cl)与打纬连杆(25)的另一端(Cl)相铰接,打纬摇杆06)的另一端(Dl)固定在第七轴07)的外伸端上,第七轴07)支撑在引纬、打纬机构齿轮箱(3)上;钢筘08)固定在第七轴07)的外伸端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偏心非圆齿轮一曲柄摇杆的剑杆织机引纬、打纬机构, 其特征在于所述引纬偏心齿轮(4)和引纬非圆齿轮(6)转动轴线组成的平面为水平面,引纬偏心齿轮(4)的偏心率为0. 05 0. 1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偏心非圆齿轮一曲柄摇杆的剑杆织机引纬、打纬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打纬偏心齿轮(5)和打纬非圆齿轮02)转动轴线组成的平面为水平面线,且与引纬偏心齿轮(4)和引纬非圆齿轮(6)转动轴线组成的平面处在同一水平面上,打纬偏心齿轮(5)的偏心率为0. 15^0. 2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偏心非圆齿轮一曲柄摇杆的剑杆织机引纬、打纬机构, 其特征在于钢筘08)处于前心位置的打纬时,左边引纬机构中的引纬偏心齿轮(4)与左边引纬机构中的引纬非圆齿轮(6)的啮合位置角比右边引纬机构中的引纬偏心齿轮) 与右边引纬机构中的引纬非圆齿轮(6')的啮合位置角提前1(Γ15°,通过初始啮合位置角不同来实现“接力引纬”。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偏心非圆齿轮一曲柄摇杆的剑杆织机引纬、打纬机构, 其特征在于钢筘08)处于前心位置的打纬时,打纬偏心齿轮(5)的转动中心和打纬偏心齿轮(5)的几何中心连线处于水平线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偏心非圆齿轮一曲柄摇杆的剑杆织机引纬、打纬机构, 其特征在于第七轴(27)在织机主轴(2)的正上方,两轴之间距离为135 145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偏心非圆齿轮一曲柄摇杆的剑杆织机引纬、打纬机构, 其特征在于钢筘(28)处于前心位置的打纬时,引纬曲柄(8)和引纬连杆(9)共线,且处于拉直状态,此时引纬曲柄(8)与水平线夹角为50° 55° ;引纬曲柄(8)长42、8mm,引纬连杆(9)长98 103mm,引纬摇杆(10)长175 185m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偏心非圆齿轮一曲柄摇杆的剑杆织机引纬、打纬机构, 其特征在于钢筘(28)处于前心位置的打纬时,打纬曲柄(24)和打纬连杆(25)共线,且处于重叠状态,打纬曲柄(24)与水平线夹角为65° 70° ;打纬曲柄(24)长38、2mm,打纬连杆(25)长 98 103mm,摇杆(26)长 175 185m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偏心非圆齿轮一曲柄摇杆的剑杆织机引纬、打纬机构, 其特征在于第二轴(11)和第四轴(17)组成的平面为水平面,该平面与过织机主轴(2)的水平面距离为125 130mm。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偏心共轭齿轮一曲柄摇杆的剑杆织机引纬、打纬机构, 其特征在于所述打纬机构和引纬机构的齿轮都装在同一引纬、打纬机构齿轮箱(3)内。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偏心非圆齿轮—曲柄摇杆的剑杆织机引纬、打纬机构。剑杆织机主轴两边各有一套相同的引纬、打纬机构。每套机构中,主轴上有两对偏心—非圆齿轮。其中一对偏心—非圆齿轮经过曲柄摇杆、两对圆柱齿轮、一对圆锥齿轮和剑轮,将动力传给引纬剑头,组成引纬机构,通过使剑杆织机左右两边的引纬机构中的偏心—非圆齿轮初始啮合位置角不同来实现“接力引纬”,通过优化偏心齿轮参数使得剑头的加速度规律为“等腰梯形”,减少纬纱张力。另一对偏心—非圆齿轮经过曲柄摇杆直接传给打纬钢筘,组成打纬机构,能实现筘座在后心位置有220°左右的完全停顿时间。该机构的偏心齿轮加工装配比共轭凸轮方便,容易保证精度。
文档编号D03D47/27GK202298003SQ20112037428
公开日2012年7月4日 申请日期2011年9月30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30日
发明者严江军, 王振元, 王英, 陈建能 申请人:浙江理工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