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灰化丝织品文物出土现场定型和提取的方法

文档序号:1734535阅读:26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灰化丝织品文物出土现场定型和提取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灰化丝织品文物出土现场定型和提取的方法,属古代丝织品文物保护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丝织品文物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状况的极其重要的珍贵史料,具有极其重要的考古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丝织品文物由于其材质的特殊性,出土时糟朽程度极为严重,甚至表现为严重的灰化、炭化状态,难以完整提取,使得后续的保护、研究和展示受到很大影响,也丧失了文物的基本价值,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尽管灰化丝织品文物在后期陈列展出时对观众的视觉效果欠佳,但其对于研究古代丝织品的技术发展史以及中华文明起源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史学和科学价值。因此,灰化丝织品文物出土现场的定型和安全提取,是保证丝织品文物后续的保护和研究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的 基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干提供ー种方法简便、成本低、效果好,可以有效提高灰化丝织品文物的強度,有利于丝织品文物保护,能够适用于不同含水率灰化状态的灰化丝织品文物出土现场定型和提取的方法。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灰化丝织品文物出土现场定型和提取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以下步骤;
I)、首先将苯甲酸无水こ醇溶液装入小型喷雾器中;
2)、在文物出土现场,用喷雾器将苯甲酸无水こ醇溶液喷洒至已显现出的丝织品文物表面,苯甲酸无水こ醇溶液喷洒过程要反复进行多次,以使苯甲酸无水こ醇溶液完全浸透丝织品文物;
3)、苯甲酸无水こ醇溶液喷洒完成后,等待I一5小吋,以使苯甲酸无水こ醇溶液中的无水こ醇挥发,并使苯甲酸无水こ醇溶液中的苯甲酸凝結,从而对丝织品文物起到定型和加强强度的作用;苯甲酸无水こ醇溶液喷洒完成后的等待时间视现场天气情况而定,天气睛朗温度较高,空气湿度相对较小时,等待时间为I一3小时,阴雨天气温度较低,空气湿度相对较大时,等待时间为3— 5小时;
4)、等待I一5小时后,丝织品文物表面有白色晶体析出,即表明苯甲酸无水こ醇溶液中的无水こ醇已基本挥发,苯甲酸已凝结,丝织品文物已经得到定型和強度加强;
5)、用竹片刀对已经得到定型和強度加强的丝织品文物进行剥离,剥离过程中动作要轻、要慢,同时丝织品文物的提升角度不宣过大,以避免丝织品文物折断,随着丝织品文物的剥离,将与丝织品文物面积大小相宜的宣纸逐步插入至丝织品文物的底部,以使宣纸对丝织品文物起一个托浮作用,剥离完成后,借助宣纸将丝织品文物一角提起,将与丝织品文物面积大小相宜的托板逐步插入至宣纸底部,使丝织品文物通过宣纸平摊与托板上,然后将丝织品文物通过托板运送到实验室;
6)、运送到实验室内的丝织品文物待苯甲酸在30— 40°C条件下升华后,即可进行后续保护和研究工作。所述的苯甲酸无水こ醇溶液由重量百分比为5%的苯甲酸和95%的无水こ醇混合制备而成,苯甲酸无水こ醇溶液的苯甲酸质量为99. 5%,无水こ醇质量为99. 7%。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I、通过本发明的方法,能够使灰化、炭化状态的丝织品文物得以定型和強度加强;同时也由于苯甲酸无水こ醇溶液中的无水こ醇在等待挥发过程中有一定的残余,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丝织品文物的韧性,避免文物因灰化程度严重,在提取过程发生移动或散落,使其组织结构等信息的丢失,影响文物价值;从提高了丝织品文物的机械强度,可使其安全从考古发掘现场运送到实验室。 2、本发明使用的苯甲酸可在实验室内完全升华,对丝织品文物不造成任何残留,不影响文物的后续保护和研究工作。3、本发明采用无水こ醇作为溶剂,与水可任何比例互溶,适用于各种含水率条件下的灰化、炭化状态的丝织品文物定型和提取。


图I是西安凤栖园张安世家族墓出土灰化丝织品文物(西汉)定型提取前图片;
图2是西安凤栖园张安世家族墓出土灰化丝织品文物(西汉)定型后提取前图片;
图3为湖北省荆州市八岭山出土战国灰化丝织品文物残片定型前灰化丝织品文物残片红外光谱 图4为湖北省荆州市八岭山出土战国灰化丝织品文物残片定型后灰化丝织品文物残片红外光谱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I :西安凤栖园张安世家族墓出土灰化丝织品文物出土现场的定型和提取;
首先按重量百分比将5%的苯甲酸和95%的无水こ醇混合制备成苯甲酸无水こ醇溶液,然后将苯甲酸无水こ醇溶液装入小型喷雾器中;苯甲酸无水こ醇溶液的苯甲酸质量为99. 5%,无水こ醇质量为99. 7%。在文物出土现场,用喷雾器将苯甲酸无水こ醇溶液喷洒至已显现出的丝织品文物表面,苯甲酸无水こ醇溶液喷洒过程要反复进行多次,以使苯甲酸无水こ醇溶液完全浸透丝织品文物。苯甲酸无水こ醇溶液喷洒完成后,等待3— 5小吋,以使苯甲酸无水こ醇溶液中的无水こ醇基本挥发,并使苯甲酸无水こ醇溶液中的苯甲酸凝結,从而对丝织品文物起到定型和加强强度的作用。等待3— 5小时后,丝织品文物表面有白色晶体析出,即表明苯甲酸无水こ醇溶液中的无水こ醇已基本挥发,苯甲酸已凝结,丝织品文物已经得到定型和強度加强。此时用竹片刀对已经得到定型和強度加强的丝织品文物进行剥离,剥离过程中动作要轻、要慢,同时丝织品文物的提升角度不宣过大,以避免丝织品文物折断,随着丝织品文物的剥离,将与丝织品文物面积大小相宜的宣纸逐步插入至丝织品文物的底部,以使宣纸对丝织品文物起一个托浮作用,剥离完成后,借助宣纸将丝织品文物一角提起,将与丝织品文物面积大小相宜的托板逐步插入至宣纸底部,使丝织品文物通过宣纸平摊与托板上,然后将丝织品文物通过托板运送到实验室;运送到实验室内的丝织品文物待苯甲酸在30°C条件下升华后,即可进行后续保护和研究工作。西安凤栖园张安世家族墓丝织品文物出土后,丝织品文物组织结构精美,是研究西汉纺织品技术史不可多得的材料。但因灰化程度严重,未经定型处理几乎不可能完成提取。通过本发明定型提取后,有效提高了丝织品文物的強度,最大可能地保证了出土丝织品文物的完整性(參见附图I一2)。实施例2 :湖北省荆州市八岭山出土战国灰化丝织品文物的的定型和提取; 首先按重量百分比将5%的苯甲酸和95%的无水こ醇混合制备成苯甲酸无水こ醇溶
液,然后将苯甲酸无水こ醇溶液装入小型喷雾器中;苯甲酸无水こ醇溶液的苯甲酸质量为99. 5%,无水こ醇质量为99. 7%。在文物出土现场,用喷雾器将苯甲酸无水こ醇溶液喷洒至已显现出的丝织品文物表面,苯甲酸无水こ醇溶液喷洒过程要反复进行多次,以使苯甲酸无水こ醇溶液完全浸透丝织品文物。苯甲酸无水こ醇溶液喷洒完成后,等待3— 5小吋,以使 苯甲酸无水こ醇溶液中的无水こ醇完全挥发,并使苯甲酸无水こ醇溶液中的苯甲酸凝結,从而对丝织品文物起到定型和加强强度的作用。等待I一3小时后,丝织品文物表面有白色晶体析出,即表明苯甲酸无水こ醇溶液中的无水こ醇已挥发,苯甲酸已凝结,丝织品文物已经得到定型和強度加强。此时用竹片刀对已经得到定型和強度加强的丝织品文物进行剥离,剥离过程中动作要轻、要慢,同时丝织品文物的提升角度不宣过大,以避免丝织品文物折断,随着丝织品文物的剥离,将与丝织品文物面积大小相宜的宣纸逐步插入至丝织品文物的底部,以使宣纸对丝织品文物起ー个托浮作用,剥离完成后,借助宣纸将丝织品文物一角提起,将与丝织品文物面积大小相宜的托板逐步插入至宣纸底部,使丝织品文物通过宣纸平摊与托板上,然后将丝织品文物通过托板运送到实验室;运送到实验室内的丝织品文物待苯甲酸在40°C条件下升华后,即可进行后续保护和研究工作。湖北省荆州市八岭山出土战国灰化丝织品文物残片定型前后物质组成和结构分析试验
如图3和图4所示,经过本发明定型后的荆州市八岭山战国灰化丝织品文物残片定型前和定型材料完全释放后进行红外光谱分析,分析结果显示,灰化丝织品文物残片红外光谱特征中的酰胺I、酰胺II、酰胺III的特征峰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因此,从红外光谱特征的比较来看,定型材料的使用对灰化丝织品文物没有造成影响。
权利要求
1.一种灰化丝织品文物出土现场定型和提取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以下步骤; 1)、首先将苯甲酸无水乙醇溶液装入小型喷雾器中; 2)、在文物出土现场,用喷雾器将苯甲酸无水乙醇溶液喷洒至已显现出的丝织品文物表面,苯甲酸无水乙醇溶液喷洒过程要反复进行多次,以使苯甲酸无水乙醇溶液完全浸透丝织品文物; 3)、苯甲酸无水乙醇溶液喷洒完成后,等待I一5小时,以使苯甲酸无水乙醇溶液中的无水乙醇基本挥发,并使苯甲酸无水乙醇溶液中的苯甲酸凝结,从而对丝织品文物起到定型和加强强度的作用;苯甲酸无水乙醇溶液喷洒完成后的等待时间视现场天气情况而定,天气晴朗温度较高,空气湿度相对较小时,等待时间为I一3小时,阴雨天气温度较低,空气湿度相对较大时,等待时间为3— 5小时; 4)、等待I一5小时后,丝织品文物表面有白色晶体析出,即表明苯甲酸无水乙醇溶液中的无水乙醇已基本挥发,苯甲酸已凝结,丝织品文物已经得到定型和强度加强; 5)、用竹片刀对已经得到定型和强度加强的丝织品文物进行剥离,剥离过程中动作要轻、要慢,同时丝织品文物的提升角度不宜过大,以避免丝织品文物折断,随着丝织品文物的剥离,将与丝织品文物面积大小相宜的宣纸逐步插入至丝织品文物的底部,以使宣纸对丝织品文物起一个托浮作用,剥离完成后,借助宣纸将丝织品文物一角提起,将与丝织品文物面积大小相宜的托板逐步插入至宣纸底部,使丝织品文物通过宣纸平摊与托板上,然后将丝织品文物通过托板运送到实验室; 6)、运送到实验室内的丝织品文物待苯甲酸在30—40°C条件下升华后,即可进行后续保护和研究工作。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灰化丝织品文物出土现场定型和提取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苯甲酸无水乙醇溶液由重量百分比为5%的苯甲酸和95%的无水乙醇混合制备而成,苯甲酸无水乙醇溶液的苯甲酸质量为99. 5%,无水乙醇质量为99. 7%。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灰化丝织品文物出土现场定型和提取的方法,属古代丝织品文物保护技术领域。本发明首先将5%的苯甲酸和95%的无水乙醇混合制备成苯甲酸无水乙醇溶液,然后将其喷洒与丝织品文物表面,从而对丝织品文物起到定型和加强强度的作用,然后用竹片刀对丝织品文物进行剥离,以避免丝织品文物因灰化程度严重,在提取过程发生移动或散落,使其组织结构等信息的丢失,影响丝织品文物的价值;本发明的苯甲酸无水乙醇溶液,采用无水乙醇作为溶剂,与水可任何比例互溶,适用于各种含水率条件下的灰化、炭化状态的丝织品文物定型和提取。
文档编号D06M13/188GK102817233SQ20121033397
公开日2012年12月12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11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11日
发明者吴顺清, 魏彦飞, 陈光利 申请人:荆州文物保护中心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