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用于喷气纺纱机的纺纱部位的纱线形成元件以及在喷气纺纱机上准备接头过程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喷气纺纱机的纺纱部位的纱线形成元件,其中纱线形成元件 在端侧上具有进入孔,并且具有用于纱线的排放通道,此排放通道在进入孔的区域内起源 并在纱线形成元件的内部延伸。此外,还描述了一种在喷气纺纱机的纺纱部位上准备接头 过程(Anspinnvorgnang)的方法,其中纺纱部位包含纱线形成元件和在纺纱方向上设置在 纱线形成元件之前的纤维导向元件,该纱线形成元件具有用于在纺纱部位内部生产的纱线 的排放通道,该纤维导向元件具有用于传输至纺纱部位的纤维带的导向通道。
背景技术:
在喷气纺纱机上出现纱线断裂之后通常的做法是,在纱线断裂之前已在喷气纺纱 机的纺纱部位的内部生产的纱线的纱线端部再次局部地被容纳有纱线的缠绕装置展开,并 逆着原来的缠绕方向通过纺纱部位进行引导。纱线在此首先经过纱线形成元件的排放通 道,在它的外表面上在纺纱过程中通过有针对性的气流会使输入的纤维带扭转,并因此形 成纱线。在纱线端部通过设置在纱线形成元件的端侧上的孔口离开排放通道之后,该孔口 在纺纱期间作为进入孔用于已生产的纱线,它最后必须经过所谓的纤维导向元件。在纺纱 过程中输送纤维时,该纤维导向元件可避免,纤维带或在此阶段中产生的纱线的在进入孔 范围内出现的扭转任意远地蔓延到纤维导向元件的内部,并越过纤维导向元件蔓延出去。
借助气流来实现纱线端部的所述回授过程,此回授过程一直到提供待纺纱的纤维 带的供应轧辊和纤维导向元件之间的范围内,此气流通过单独的空气通道以尖角进入排放 通道,并通过进入孔离开此排放通道。例如从DE102008 050 874 Al得知这种解决方案。在 大部分情况下,借助所述气流都能无问题地在供应轧辊和纤维导向元件之间的范围内实现 纱线端部的回授,但不能完全排除错误情况。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建议一种用于喷气纺纱机的纺纱腔的纱线形成元件,并建 议一种准备接头过程的方法,它们可在一个范围内更有效地实现纱线端部的回授,在此范 围内纱线端部在接头过程中与待纺纱的纤维带接触。
在设备技术方面,此目的通过具有专利权利要求1特征的纱线形成元件得以实 现。
按本发明,纱线形成元件具有喷射通道,它至少局部地在纱线形成元件的包围着 排放通道的壁板的内部延伸,并通到排出孔,此排出孔位于纱线形成元件的外表面的范围 内。此喷射通道或排出孔在此优选这样设计,即在给喷射通道装入空气时可产生气流,此气 流从排出孔开始至少局部地在纱线形成元件的端侧的方向上延伸,此端侧具有进入孔。纱 线形成元件通常指纺纱锭子,即大多纵长形的、具有所述排放通道的物体,它的具有进入孔 的端侧按照相应的结构在纺纱部位的所谓涡流室中延伸。在纺纱过程中,在进入孔的范围内借助相应的喷丝嘴产生旋转的气流,大多由供应轧辊对提供的帯状纤维材料被此气流抓住。此气流至少使位于外面的纤维旋转,结果产生纱线,此纱线可通过排放通道从涡流室中拉出来。纱线形成元件因此既可指単体的中空锭子,但也仅指这种锭子的纺纱尖端,即指锭子前方的、优选可松脱设置的部段,此部段具有进入孔。在各种情况下,纱线形成元件具有所述的喷射通道,借助它可产生气流,此气流在纱线形成元件的已装配状态下沿进入口的方向并因此沿上述纤维导向元件的方向进行延伸。现在如果纱线端部为随后的接头过程朝纺纱方向通过排放通道移动如此之远,使得它进入涡流室中,则它被所述的气流抓住,此气流从排出孔通达纱线形成元件的表面区域一直延伸到已提到的纤维导向元件的导向通道中,并通过它离开纺纱部位。因此,该气流从排放通道的进入孔开始获取了路径走向,纱线端部也应获取该路径走向,以便在涡流室的外面抵达接头区域中。換言之,产生气流,该气流在进入孔的范围内抓住纱线端部,并汇入纤维导向元件的导向通道中,并最后移动到纤维导向元件和供应轧辊对(或类似的供应设备)之间的范围内。因此结果是,也可使用纤维导向元件,它的导向通道关于排放通道的轴向偏置地设置,以防止纱线扭曲一直蔓延到涡流室外面的区域中,因为纱线端部通过按本发明的气流能够可靠地经过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存在的阶梯。此外还有利的是,纱线形成元件具有至少ー个在壁板内部延伸的空气通道,此空气通道以尖角通到排放通道中并且这样设计,即在给空气通道装入空气时在排放通道内部可产生指向进入孔方向的气流。在这种情况下,只借助两个气流就可通过纺纱部位实现纱线回授,其中从空气通道流入排放通道中的空气使纱线端部一直移动到涡流室的范围内,并且从喷射通道中排出的空气可确保纱线端部的引导,所述引导最終有利于纱线端部汇入纤维导向元件中。因为两个气流最终通过纤维导向元件的导向通道离开涡流室,所以在此范围内存在着流体,它的流动速度比排放通道内部的流动速度更高。纱线端部因此在纤维导向元件的内部承受了尤其高的牵引力,并因此在应カ下留在此范围内,从而可确保安全的回授。尤其有利的是,喷射通道和空气通道通到共同的空气供应通道中。纱线形成元件为此例如具有设置在壁板中的环形腔,此环形腔按照结构可在纺纱部位中与相应的超压源相连。现在如果在接头过程之前施加相应的超压,则空气既通过喷射通道也通过空气通道流动,此空气通道通到纱线形成元件的排放通道中。所述的气流最后在涡流室中在纤维导向元件之前统一,因此在此区域内存在着更高的空气速度,此空气速度确保纱线端部更稳固地导入纤维导向元件的导向通道中。非常有利的是,喷射通道和/或空气通道构成为洞ロ。在此,构成喷射通道的洞ロ从排出孔开始基本上在纺纱方向上延伸,即在纺纱过程中也拉出纱线的方向上。如果纱线端部的回授是期望的,则该洞ロ最后可装入空气,因此逆着纺纱方向产生气流。该气流最后从排出孔开始沿纤维导向元件的导向通道进行延伸。最后在此处通常强调,按本发明的纱线形成元件当然也可以具有上述通道中的多个。此外还有利的是,喷射通道至少局部笔直地延伸,并且笔直延伸的部段与排放通道的纵轴线围成ー个角,该角在1°和10°之间,尤其在1°和5°之间。尤其当纱线形成元件的前方区域(即直接与排放通道的进入孔相连的部段)具有锥形外表面,则喷射通道的所述取向确保了,气流从排出孔开始在纱线形成元件I的外表面上沿着进入孔的方向延伸。在此范围内,空气最后抓住待回授的纱线端部,并最终使纱线端部汇合,并通过纤维导向元件的导向通道来输送此纱线端部。备选的是,最后还可能的是,喷射通道和排放通道是平行设置的。同样还有利的是,纱线形成元件具有基体和盖板元件,其中喷射通道由基体的外表面的优选沟槽状的下陷部和盖板元件的相应对置表面构成(当然备选的是,该下陷部也可设置在盖板元件的内表面上,或设置在两个元件中,只要基体和盖板元件的相应的相对而置的部段构成按本发明的喷射通道)。尤其在从制造技术上看孔ロ有问题的情况下(例如在纱线形成元件中,它完全或部分由陶瓷制成),则在基体和盖板元件中提供上述部件。在这种情况下,喷射通道可铣削在基体的表面上,因此首先产生ー种沟槽,该沟槽优选在平面中借助排放通道进行延伸(即,下陷部和排放通道在纱线形成元件的侧视图中至少在一定范围内是重叠的)。如果基体最后与盖板元件相连,则产后全方位封闭的喷射通道。盖板元件当然应该这样构成,即它一直到排出孔的范围内都遮盖下陷部,以便允许空气自由地进入纱线形成元件的外表面的区域中。在随后的描述中还将详细阐述有利的备选方案。此外还有利的是,盖板元件构成为套筒环,它至少遮盖或覆盖了喷射通道的一部分以及纱线形成元件的外表面的一部分。在有利的改进方案中,盖板元件为此具有内表面,此内表面的轮廓基本上相当于基体的外表面区域的轮廓。结果,盖板元件构成为了ー种具有中间孔ロ的盖板,基体的一部分在与盖板元件进行相应连接之后通过此中间孔ロ进行延伸。盖板元件优选具有截锥状的侧视图,该侧视图具有可能一个或多个阶梯,其中相对较薄的壁板(壁板厚度例如小于2mm)包围着局部容纳着基体的中空腔。还非常有利的是,盖板元件由塑料制成,以将制造成本降至最低。塑料应该构造得优选抗静电或导电的,以便避免扭曲在纺纱过程中的消极影响。此外,盖板元件可构成为旋转对称的,或具有保护涂层,以便通过可能预先涂上的纤维来克服磨损。还有利的是,盖板元件具有覆盖了排出孔的部段,该部段可在给喷射通道装入空气时带入空出排出孔的位置中。该部段在此要么(局部)由弯曲弹性的材料制成,要么可作为整体在空出了排出孔的位置和封闭了孔ロ的位置之间移动。这种构造方案的优点在干,可在纺纱运转时,即在喷射通道还没有装入空气的阶段中,封闭该孔ロ(即该孔ロ是这样构成的,即它无空气反压地移动到它的闭合位置中)。因此,可能从涡流室中吸出的纤维可不通过排出孔抵达喷射通道中,因此避免了它的堵塞。相反,如果空气压カ在喷射通道的装料过程中如此之高,使得现有的纤维或携帯的污物都有可靠地从喷射通道吹到涡流室中,则整个盖板元件也可以由僵硬的材料构成。此外还有利的是,盖板元件在喷射通道的范围内贴靠在基体的外表面上。由此,在喷射通道的外面避免了基体和盖板元件之间的气流。基体和盖板元件为此例如可彼此粘合
在一起。此外还有利的是,在基体和盖板元件之间设置密封元件,例如以密封环的形式。因此,还可避免基体和盖板元件之间的不期望的气流。密封环在此优选位于基体和/或盖板元件的环形下陷部中,并且可在需要时同样与上述零件中的一个或两个粘合在一起。还有利的是,盖板元件为了与基体相连具有(内)螺纹,该螺纹与基体的对置螺纹(它优选构成为外螺纹)共同作用。在本发明的这个改进方案中,盖板元件可构成为ー种锁紧螺母,它拧在基体上。在拧紧之后,通过遮盖基体的下陷部产生了期望的喷射通道,其中排出孔应该再次空出该喷射通道。
此外还有利的是,盖板元件与基体通过卡夹连接器(即例如基体表面中的下陷部和盖板元件的相应嵌入的隆起)型锁合地相连。除了制造技术简单以外,卡夹连接器还具有其它优点,即盖板元件可在需要时再次从基体上去除,并由新的盖板元件代替。
还非常有利的是,纱线形成元件或基体和/或盖板元件具有至少一个保险元件, 借助它可在装到纺纱部位中的状态下阻止纱线形成元件的旋转。该保险元件在此例如由隆起构成,它嵌入到另一贴靠在各自零件上的、已抗扭支承的零件的配套下陷部中。相应的保险螺栓、制动器亦或各种不同的凹槽-弹簧连接器也可以考虑。在各种情况下,纱线形成元件的上述元件中的一个或多个应该都具有相应的保险装置,它可在装到纺纱部位中的状态下阻止各自元件的旋转。换言之,通过构造方面的措施应该确保,不能改变喷射通道在涡流室内部的位置。以这种方式确保,在排放通道和纤维导向元件的导向通道之间具有轴向偏置的情况下,喷射通道基本上在导向通道的纵向延长部分上延伸(其中当然在导向通道和喷射通道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空间距离)。
最后,按本发明的、用来在纺纱部位上准备接头过程的方法的特征在于,已生产好的纱线的端部部段逆着纺纱方向通过排放通道吹入和/或吸入,并在从排放通道中排出之后由在接头过程的准备期间产生的气流抓住,并移动到纤维导向元件的导向通道中,其中该气流至少局部沿着纱线形成元件的外表面在导向通道的方向上延伸。该气流因此实现了汇合,并通过导向通道实现了继续输送,因此纱线部段在经过纤维导向元件之后可例如由机械手抓住,并为了接头过程与待纺纱的纤维带接触(即局部重叠)。在纱线端部成功回授之后,气流再次停止,因此纱线端部与纤维带一起导入纺纱部位中,并且新生产的纱线最后可通过排放通道拉出。排放通道优选在纱线端部的回授期间同样借助气流加载,该气流在其进入孔的方向上延伸,并在进入孔和导向通道之间的范围内与通过喷射通道产生的气流相连。因此与排放通道的内部相比,纤维导向元件的内部的流动速度更高,因此纱线端部总是处在一定的应力之下,此应力额外地协助纱线端部的回授。
以上阐述和/或在从属权利要求中复述的本发明的有利的改进方案都能单独亦或以任意的组合实现,除非在有 些情况下有明确的依赖关系或各备选方案各不相容。
下面将借助附图详细阐述了本发明及其有利的改进方案及其优点。其中分别在示意性的原理图中
开);
件;以及图1在局部剖开的侧视图中示出了在纺纱过程中按现有技术的纺纱部位;图2示出了在准备接头过程中按图1的纺纱部位;图3示出了具有按本发明的纤维导向元件的纺纱部位;图4示出了具有另一按本发明的纤维导向元件的纺纱部位;图5示出了具有按本发明的纤维导向元件的另一实施例的纺纱部位;图6在俯视图中示出了图5的纤维导向元件的基体(沿着图5所示的线A-A’剖图7在俯视图中示出了图6的纤维导向元件的基体,局部被遮盖并且具有盖板元
图8示出了具有按本发明的纤维导向元件的另一实施例的纺纱部位。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在局部剖开的侧视图中示出了按现有技术的喷气纺纱机的纺纱部位2。此纺 纱部位2包含纤维导向元件24,待纺纱的且大多作为牵伸的纤维带存在的纤维材料26通 过此纤维导向元件抵达纺纱部位2的所谓涡流室27中,在此涡流室中最终进行原来的纺纱 工艺。所述牵伸通常接管了设置在纤维导向元件24前面的牵伸机构,已牵伸的纤维带借助 拉出轧辊对从该牵伸机构中拉出。最后,纤维带优选由当作供应轧辊对23来用的轧辊对抓 住,该轧辊对应该设置得尽量直接地连接到纤维导向元件24上,以避免错误延迟。
在纤维材料26通过导向通道22经过纤维导向元件24之后,它抵达多个通常相切 地通到涡流室27中的喷丝嘴7的有效范围内。如果它在纺纱运行中通过相应的供应管路 25用超压加载,则会产生涡流空气,此涡流空气环流着纱线形成元件I的上方区域。如果朝 外伸出的纤维端部被气流抓住,则纤维材料26最后会产生期望的扭转,结果是生成期望的 纱线5,该纱线最后可通过进入孔3和与之相接的排放通道4从涡流室27中拉出。
如果现在纱线出现断裂、纤维材料26出现裂纹或纱线5被有意地切割(例如由于 直径波动太大),则已经生产的纱线5的纱线端部必须逆着纺纱方向通过排放通道4进行引 导,最后还通过纤维导向元件24的导向通道22进行引导,以使它与纤维材料26重叠,并与 纤维材料26 —起重新传输到涡流室27中(所谓的接头)。
为了让纱线端部通过排放通道4移动,纱线形成元件I优选具有空气通道10,它以 尖角通到排放通道4中。如果空气通道10现在与未示出的超压源相连,则会产生气流,此 气流从空气通道10开始通过排放通道4的上方部件,并从它的进入孔3通过涡流室27,最 后通过纤维导向元件24的导向通道22朝外延伸。
既使此气流在大多情况下足以使纱线端部通过排放通道4移动,并且随后还通过 纤维导向元件24移动,尤其在导向通道和排放通道4从侧面偏置时(如同图1和2所示), 也可能会导致纱线端部和纤维导向元件24的碰撞(见图2)。
为了应付此缺点,现在按本发明建议,纱线形成元件I具有喷射通道6,它至少局 部地延伸到纱线形成元件I的包围着排放通道4的壁板的内部,并通到排出孔8中,此排出 孔位于纱线形成元件I的外表面的范围内(在详细阐述本发明及其有利的构造方案之前, 在此提前阐明,按图3、4、5和8的纺纱部位2当然同样具有相应的喷丝嘴7,但它们为了视 觉清晰的原因在此没有示出;同样还可能的并在许多情况下还有利的是,图3、5和8所示的 纱线形成元件I额外地设置有一个或多个空气通道,如同已结合图1和2所描述的一样。
例如图3现在示出了按本发明的喷射通道6的重要优点。如同从此附图中可看到 的一样,借助喷射通道6 (它又连接到相应有超压源上)在纱线端部的回授期间产生了气流 9,此气流从排出孔8开始沿着纱线形成元件I的尖顶一直延伸到纤维导向通道22的导向 通道22中。如果现在待回授的纱线端部在它的旅程之后通过排放通道4经过进入孔3,则 它抵达此气流9的旋涡中,并最后可靠地汇入导向通道22的下方孔口中,并最终通过纤维 导向兀件24朝外传输。
优选的是,喷射通道6设置在导向通道22的轴向延伸部分中,但它也可以在其它 位置(例如在图3中)设置在排放通道4的右边。在各种情况下,都可通过喷射通道6来产生气流9,它通过纤维导向通道22获取路径,纱线端部在准备接头过程中也应获取此路径,因此实现了可靠的纱线回授。如同从图4中可知,同样可能的是,(在按图3的实施例中也可考虑)可把空气通道10与喷射通道6聚集在一起并通到共同的空气供应通道11中。如果现在此空气供应通道11在期望的纱线回授期间借助超压加载,则在排放通道4内部产生气流,此气流使纱线5在进入孔3的方向上移动,并最后在纱线形成元件I的外部与气流9统一起来,此气流是通过喷射通道6产生的。在进入孔3和纤维导向元件24之间的区域内以这种方式产生了气流9,其流动速度比在排放通道4中占优势地位的气流更高。纱线端部可牢固地抓住,并在纤维导向元件24导向通道22中传导,并最后朝外输送。因此,进入孔3还可实现期望小的直径,因为由此受限制的较小的空气体积流通过喷射通道6的额外气流9进行补充,在纱线5回授时在排放通道4的内部存在着该空气体积流。最后在图3和4的综述中可以得出,喷射通道6或者它的部段20不必强制性地与排放通道4的纵轴线平行地延伸,此部段连接到排出孔8并通常是笔直延伸的。倾斜的布局更有利,因此喷射通道6的笔直延伸的部段20与排放通道4围成1°和10°之间的角度。图5示出了按本发明的纱线形成元件1(它通常是中空锭子,或只是这种锭子的被称为纺纱尖端的単独的、可松脱的前方部段)尤其有利的实施方案。按前图的纱线形成元件I是构成为一体的,而按图5的纱线形成元件I由两个彼此相连的单个元件构成,即基体12和与之相连的盖板元件13。这种构造的重要优点是,喷射通道6的制造相对简单。它在一体的纱线形成元件I中大多必须作为洞ロ来实现,按图5的喷射通道6则可通过铣削或类似的表面加工方法来制造。因此适宜的是,在基体12的外表面中铣削出沟槽状的下陷处,它在放置盖板元件13之后朝外封闭。该盖板元件13在此尽可能完全地贴靠在基体12上,以确保吹入的空气只能通过喷射通道6漏出。此外,如同在图5至7的综述中可得出的一祥,喷射通道6优选沿着基体12的外表面延伸,并在此导致例如阶梯状的轮廓。在面向排放通道4的进入孔3的侧面上,喷射通道6最后通到排出孔8中,它称为下陷处14的未补盖板元件13遮盖的部段。为了使基体12和盖板元件13彼此能牢固地相连,所述的零件例如具有螺纹15和与之相配套的对接螺纹16,因此盖板元件13可像锁紧螺母一样通过基体12罩住,并与之拧在一起。最后在图8中还可得出基体12和盖板元件13的另一可能的连接方式。在此方案中,借助卡夹连接器19来实现这两个零件的连接,其中此卡夹连接器由基体12的下陷处和盖板元件13的相应的嵌入其中的隆起构成(当然,该下陷处也可设置在盖板元件13上,而基体12设置相应的隆起)。因为所述元件优选不是围绕着基体12的外圆周延伸的,因此它们同时作为盖板元件13相对于基体12的扭转止动器来用。如果盖板元件13不是完全轴対称的,则这一点是有利的(例如,如果同样或备选地朝基体12的下陷处14具有(一起)构成喷射通道6的下陷处)。还可考虑的是,如图8所示,盖板元件13的与排出孔8相邻的端部部段21构造得与纱线形成元件I的外表面分离,以便能有针对性地引开气流9。端部部段21还可备选地构成为柔韧的,因此只要喷射通道6没有借助空气加载,则该端部部段会封闭排出孔8。
最后图8示出了,在基体12和盖板元件13之间可设置密封件,例如以密封环17 的形式,以避免喷射通道6外部的错误气流。此外,基体12还具有形式为凹处的保险元件 18,借助它可防止基体12相对于纺纱部位2的固定设置的部段28进行扭转。
此外,本发明并不局限于示出的实施例。所述的单个特征的所有组合都是本发明 的内容,如同它们在权利要求、描述以及附图中示出或描述的一样,只要相应的组合在技术 方面看起来是可行或有意义的。
参考标记清单
I纱线形成元件
2纺纱部位
3进入孔
4排放通道
5纱线
6喷射通道
7喷丝嘴
8排出孔
9气流
10空气通道
11空气供应通道
12基体
13盖板兀件
14下陷处
15螺纹
16对置螺纹
17密封环
18保险元件
19卡夹连接器
20喷射通道的笔直延伸的部段
21盖板元件的端部部段
22导向通道
23供应轧辊对
24纤维导向元件
25供应管路
26纤维材料
27涡流室
28纺纱部位的固定设置的部段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喷气纺纱机的纺纱部位(2)的纱线形成元件,其中所述纱线形成元件(I)在端侧上具有进入孔(3),并且具有用于纱线(5)的排放通道(4),所述排放通道在所述进入孔(3)的区域内起源并在所述纱线形成元件(I)的内部延伸,其特征在于,所述纱线形成元件(I)具有喷射通道(6),它至少局部地在所述纱线形成元件(I)的包围着所述排放通道(4)的壁板的内部延伸,并通到排出孔(8),所述排出孔位于所述纱线形成元件(I)的外表面的范围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纱线形成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纱线形成元件(I)具有至少一个在壁板内部延伸的空气通道(10),所述空气通道以锐角通到所述排放通道(4)中并且这样设计,即在给所述空气通道(10)装入空气时在所述排放通道(4)内部可产生指向所述进入孔(3)方向的气流(9)。
3.如上述权利要求所述的纱线形成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射通道(6)和所述空气通道(10 )通到共同的空气供应通道(11)中。
4.如上述权利要求之任一项或多项所述的纱线形成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射通道(6)和/或所述空气通道(10)构成为洞口。
5.按上述权利要求之任一项或多项所述的纱线形成元件,其特征在于,喷射通道(6)至少局部笔直地延伸,并且笔直延伸的部段(20)与排放通道(4)的纵轴线围成一个角,该角在1°和10°之间,优选在1°和5°之间。
6.按上述权利要求之任一项或多项所述的纱线形成元件,其特征在于,纱线形成元件(I)具有基体(12)和盖板元件(13),其中喷射通道(6)由基体(12)的外表面的优选为沟槽状的下陷部(14)和盖板元件(13)的相应对置表面构成。
7.按上述权利要求所述的纱线形成元件,其特征在于,盖板元件(13)构成为套筒环,它至少遮盖或覆盖了喷射通道(6)的一部分以及纱线形成元件(I)的外表面的一部分。
8.按权利要求6和7之任一项或多项所述的纱线形成元件,其特征在于,盖板元件(13)由塑料制成。
9.按权利要求6至8之任一项或多项所述的纱线形成元件,其特征在于,盖板元件(13)具有覆盖了排出孔(8)的端部部段(21),该端部部段可在给喷射通道(6)装入空气时带入空出排出孔(8)的位置中。
10.按权利要求6至9之任一项或多项所述的纱线形成元件,其特征在于,盖板元件(13)在喷射通道(6)的范围内贴靠在基体(12)的外表面上。
11.按权利要求6至10之任一项或多项所述的纱线形成元件,其特征在于,在基体(12)和盖板元件(13)之间设置密封元件,例如以密封环(17)的形式。
12.按权利要求6至11之任一项或多项所述的纱线形成元件,其特征在于,盖板元件(13)为了与基体(12)相连具有螺纹(15),该螺纹与基体(12)的对置螺纹(16)共同作用。
13.按权利要求6至12之任一项或多项所述的纱线形成元件,其特征在于,盖板元件(13)与基体(12)通过卡夹连接器(19)型锁合地相连。
14.按上述权利要求之任一项或多项所述的纱线形成元件,其特征在于,纱线形成元件(I)或基体(12)和/或盖板元件(13)具有至少一个保险元件(18),借助它可在装到纺纱部位(2)中的状态下阻止纱线形成元件(I)的旋转。
15.一种用来在喷气纺纱机的纺纱部位(2)上准备接头过程的方法,其中纺纱部位(2)包含纱线形成元件(I)和在纺纱方向上设置在纱线形成元件(I)之前的纤维导向元件(24),该纱线形成元件具有用于在纺纱部位(2)内部生产的纱线(5)的排放通道(4),该纤维导向元件具有用于传输至纺纱部位(2)的纤维带的导向通道(22),其特征在于,已生产好的纱线(5)的端部部段逆着纺纱方向通过排放通道(4)吹入和/或吸入,并在从排放通 道(4)中排出之后由在接头过程的准备期间产生的气流(9)抓住,并移动到纤维导向元件(24)的导向通道(22)中,其中该气流(9)至少局部沿着纱线形成元件(I)的外表面在导向通道(22)的方向上延伸。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喷气纺纱机的纺纱部位(2)的纱线形成元件,其中纱线形成元件(1)在端侧上具有进入孔(3),并且具有用于纱线(5)的排放通道(4),所述排放通道在进入孔(3)的区域内起源并在纱线形成元件(1)的内部延伸,按本发明规定,纱线形成元件(1)具有喷射通道(6),它至少局部地在纱线形成元件(1)的包围着排放通道(6)的壁板的内部延伸,并通到排出孔(8),所述排出孔位于纱线形成元件(1)的外表面的范围内。此外,建议了一种用来在喷气纺纱机的纺纱部位(2)上准备接头过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已生产好的纱线(5)的端部部段逆着纺纱方向通过排放通道(4)吹入和/或吸入,并在从排放通道(4)中排出之后由在接头过程的准备期间产生的气流(9)抓住,并移动到纤维导向元件(24)的导向通道(22)中,其中该气流(9)至少局部沿着纱线形成元件(1)的外表面在导向通道(22)的方向上延伸。
文档编号D01H1/115GK103014932SQ20121035645
公开日2013年4月3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21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21日
发明者彼得·阿茨特, K·齐格勒, 海因茨·穆勒, 乌韦·海特曼, M·库布勒 申请人:里特机械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