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绞线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4533阅读:33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绞线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引导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绞线机构。
技术背景 在自行车、摩托车、汽车或者其他行驶装置中,往往通过传导线驱动鼓刹装置动作来实现刹车动作及传导动作,其中,传导线包括有传导线导管以及嵌套于传导线导管内的钢丝;需进一步解释,传导线导管一般包括有依次层叠设置的胶管、金属线层以及外围的包胶层,其中,金属线层为多根平行绞绕于胶管外周壁的金属线,包胶层为金属线层外围的塑胶保护层,传导线的钢丝嵌套于胶管内。在将多根金属线绞绕于胶管的外周壁的过程中,放线盘将所需数量的金属线放出,在现有技术中,经放线盘放出的金属线直接进入至成形入口(金属线绞绕于胶管外周壁的位置),而这种方式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存在缺陷,例如经放线盘放出的金属线往往由于张力不一致而导致传导线导管的平整度和直度不够。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导线机构,该导线机构可以使得每根金属线的张力一致,且能够有效地增加传导线导管的平整度和直度,进而提高传导线导管的质量。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绞线机构,包括有穿套管以及从前至后依次对齐且间隔排列于穿套管外周壁的第一穿线盘、第二穿线盘以及第三穿线盘,穿套管的芯部开设有供胶管通过的胶管通孔,第一穿线盘、第二穿线盘以及第三穿线盘分别于穿套管的周围开设有数目相等且呈圆周阵列分布的穿线孔,第一穿线盘的穿线孔的中心至胶管通孔的中心的距离较第二穿线盘的穿线孔的中心至胶管通孔的中心的距离大,第二穿线盘的穿线孔与第三穿线盘的穿线孔正对设置。其中,所述第三穿线盘的后端侧配装有从前至后依次对齐且间隔排列于所述穿套管的第四穿线盘以及第五穿线盘,第四穿线盘和第五穿线盘分别于穿套管的周围也开设有数目相等且呈圆周阵列分布的穿线孔,第四穿线盘的穿线孔数目与第三穿线盘的穿线孔的数目相等,第三穿线盘的穿线孔的中心至胶管通孔的中心的距离较第四穿线盘的穿线孔的中心至相应的胶管通孔的中心的距离大,第四穿线盘的穿线孔与第五穿线盘的穿线孔正对设置。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绞线机构包括有穿套管以及从前至后依次对齐且间隔排列于穿套管外周壁的第一穿线盘、第二穿线盘以及第三穿线盘,穿套管的芯部开设有供胶管通过的胶管通孔,第一穿线盘、第二穿线盘以及第三穿线盘分别于穿套管的周围开设有数目相等且呈圆周阵列分布的穿线孔,第一穿线盘的穿线孔的中心至胶管通孔的中心的距离较第二穿线盘的穿线孔的中心至胶管通孔的中心的距离大,第二穿线盘的穿线孔与第三穿线盘的穿线孔正对设置;工作时,多根金属线依次穿过第一穿线盘、第二穿线盘以及第三穿线盘相应的穿线孔,第二穿线盘与第三穿线盘之间的金属线会出现一平行段,该平行段能够使得每根金属线的张力一致,进而增加传导线导管的平整度和直度。故而,本实用新型具有提高传导线导管的平整度和直度、提高传导线导管质量的优点。

下面利用附图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说明,但是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图I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0012]在图I和图2中包括有I——第一穿线盘2——第二穿线盘3——第三穿线盘4——第四穿线盘5——第五穿线盘6——穿套管61——胶管通孔 7——穿线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实施例一,如图I所示,一种绞线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有穿套管6以及从前至后依次对齐且间隔排列于穿套管6外周壁的第一穿线盘I、第二穿线盘2以及第三穿线盘3,穿套管6的芯部开设有供胶管通过的胶管通孔61,第一穿线盘I、第二穿线盘2以及第三穿线盘3分别于穿套管6的周围开设有数目相等且呈圆周阵列分布的穿线孔7,即第一穿线盘
I、第二穿线盘2以及第三穿线盘3的穿线孔7分别以相应的胶管通孔61的中心为圆周阵列分布的中心;进一步的,第一穿线盘I的穿线孔7的中心至胶管通孔61的中心的距离较第二穿线盘2的穿线孔7的中心至胶管通孔61的中心的距离大,第二穿线盘2的穿线孔7与第三穿线盘3的穿线孔7正对设置。需进一步解释,第一穿线盘I装设于放线盘的尾端侧,第三穿线盘3位于成形入口的前端侧,经放线盘放出的多根金属线依次经由第一穿线盘I、第二穿线盘2以及第三穿线盘3的穿线孔7并最终进入至成形入口 ;另外,第二穿线盘2的穿线孔7与第三穿线盘3的穿线孔7正对设置,可理解为第二穿线盘2的穿线孔7和第三穿线盘3的穿线孔7直径相等,且第二穿线盘2的穿线孔7的中心至胶管通孔61的中心距离与第三穿线盘3的穿线孔7的中心至胶管通孔61的中心距离相等。在本实施例一的绞线机构工作过程中,经放线盘放出的多根金属线依次穿过第一穿线盘I、第二穿线盘2以及第三穿线盘3的穿线孔7,其中,由于第一穿线盘I的穿线孔7的中心至胶管通孔61的中心的距离较第二穿线盘2的穿线孔7的中心至胶管通孔61的中心的距离大,且第二穿线盘2的穿线孔7与第三穿线盘3的穿线孔7正对设置,即第一穿线盘I与第二穿线盘2之间的金属线会出现一次收拢段,第二穿线盘2与第三穿线盘3之间的金属线会出现一次平行段,该一次平行段能够使得每根金属线的张力一致,进而增加传导线导管的平整度和直度。故而,本实用新型具有提高传导线导管的平整度和直度、提高传导线导管质量的优点。实施例二,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所述第三穿线盘3的后端侧配装有从前至后依次 对齐且间隔排列于所述穿套管6的第四穿线盘4以及第五穿线盘5,第四穿线盘4和第五穿线盘5分别于穿套管6的周围也开设有数目相等且呈圆周阵列分布的穿线孔7,第四穿线盘4的穿线孔7数目与第三穿线盘3的穿线孔7的数目相等,第三穿线盘3的穿线孔7的中心至胶管通孔61的中心的距离较第四穿线盘4的穿线孔7的中心至相应的胶管通孔61的中心的距离大,第四穿线盘4的穿线孔7与第五穿线盘5的穿线孔7正对设置。相对于实施例一而言,本实施例二于实施例一的导线机构的后端侧增设一引导段,该引导段能够使得金属线在进入至成形入口之前于第四穿线盘4和第五穿线盘5之间形成二次平行段,该二次平行段与实施例一的一次平行段结合,进而进一步地促使每根金属线的张力一致,并进一步增加传导线导管的平整度和直度。以上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
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权利要求1.一种绞线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有穿套管(6)以及从前至后依次对齐且间隔排列于穿套管(6)外周壁的第一穿线盘(I)、第二穿线盘(2)以及第三穿线盘(3),穿套管(6)的芯部开设有供胶管通过的胶管通孔(61),第一穿线盘(I)、第二穿线盘(2)以及第三穿线盘(3)分别于穿套管(6)的周围开设有数目相等且呈圆周阵列分布的穿线孔(7),第一穿线盘⑴的穿线孔(7)的中心至胶管通孔(61)的中心的距离较第二穿线盘⑵的穿线孔(7)的中心至胶管通孔(61)的中心的距离大,第二穿线盘(2)的穿线孔(7)与第三穿线盘(3)的穿线孔(7)正对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绞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穿线盘(3)的后端侧配装有从前至后依次对齐且间隔排列于所述穿套管(6)的第四穿线盘(4)以及第五穿线盘(5),第四穿线盘(4)和第五穿线盘(5)分别于穿套管(6)的周围也开设有数目相等且呈圆周阵列分布的穿线孔(7),第四穿线盘(4)的穿线孔(7)数目与第三穿线盘(3)的穿线孔(7)的数目相等,第三穿线盘(3)的穿线孔(7)的中心至胶管通孔(61)的中心的距离较第四穿线盘⑷的穿线孔⑵的中心至相应的胶管通孔(61)的中心的距离大,第四穿线盘(4)的穿线孔(7)与第五穿线盘(5)的穿线孔(7)正对设置。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绞线机构,涉及引导装置技术领域,其包括穿套管、第一穿线盘、第二穿线盘以及第三穿线盘,穿套管的芯部开设胶管通孔,第一穿线盘、第二穿线盘以及第三穿线盘分别开设穿线孔,第一穿线盘的穿线孔的中心至胶管通孔的中心的距离较第二穿线盘的穿线孔的中心至胶管通孔的中心的距离大,第二穿线盘的穿线孔与第三穿线盘的穿线孔正对设置;工作时,多根金属线依次穿过第一穿线盘、第二穿线盘以及第三穿线盘相应的穿线孔,第二穿线盘与第三穿线盘之间的金属线会出现一平行段,该平行段能够使得每根金属线的张力一致,进而增加传导线导管的平整度和直度。本实用新型具有提高传导线导管的平整度和直度、提高传导线导管质量的优点。
文档编号D07B7/02GK202786911SQ20122026479
公开日2013年3月13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7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7日
发明者萧嘉美 申请人:萧嘉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