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压力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5293阅读:303来源:国知局
一种压力袜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压力袜,该压力袜的袜身包括稳定区、压力渐变区和压力差异区。稳定区与袜脚相接,稳定区的长度参数和围度参数分别根据人体脚踝部位的长度参数和脚踝最细处的围度参数对应设置,稳定区内的界面压力保持一致;多个压力渐变区位于稳定区和袜口之间,且从下到上依次连接,每个压力渐变区内的界面压力从下到上逐渐递减,相邻压力渐变区在相接处的界面压力保持连续,每个压力渐变区内分别具有预设的压力递减梯度;压力差异区位于稳定区和/或压力渐变区包围的局部区域,压力差异区内的界面压力可为梯度分布或均匀分布。上述压力袜可以满足人体下肢不同部位特定的压力大小和分布。
【专利说明】—种压力袜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针织品制造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压力袜。
【背景技术】
[0002]压力袜,即医用压力袜,国内多称呼为弹力袜,是一种具有预防和治疗下肢静脉疾病、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心脏功能的产品。压力袜在脚踝部建立最高支撑压力,压力顺着腿部向上逐渐递减,例如,在小腿肚减到最大压力值的50%-80%,在大腿处减到最大压力值的20%-60%。压力的这种递减变化可使下肢静脉血回流,有效缓解或改善下肢静脉和静脉瓣膜所承受压力。
[0003]其中,压力大小是压力袜的剂量指标。目前,压力袜在使用过程中,用于提供界面压力的纬编织物会由于多向拉伸度而产生结构滑移,从而影响紧缩度,使得压力袜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压力过大或不足以及压力分布不规范等问题,直接影响压力袜的穿用效果。并且,在压力袜的实际使用过程中,腿部同一围度在不同方向上的压力是不同的,这与人体下肢横断面的结构和表面曲率有关,具体为,沿着大隐静脉位的压力相对于其他同一围度上的腿前部、外侧部和后部较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有效压力剂量不足的问题。
[0004]因此,如何令压力袜达到具体部位要求的压力大小,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压力袜,上述压力袜设置有具有针对性功能的压力差异区,且压力袜的界面压力由脚踝上部对应位置到袜口下部呈梯度递减式分段分布,满足人体小腿各个部位分别要求的压力大小。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7]—种压力袜,包括袜口、袜身和袜脚,所述袜身包括:
[0008]与所述袜脚相接的稳定区,所述稳定区的长度参数根据人体脚踝部位的长度参数对应设置,所述稳定区中间的围度参数根据脚踝最细处的围度参数对应设置,所述稳定区内的界面压力保持一致;
[0009]位于所述稳定区和所述袜口之间的多个压力渐变区,多个所述压力渐变区从下到上依次连接,每个所述压力渐变区内的界面压力从下到上逐渐递减,相邻的所述压力渐变区相接处的界面压力保持连续,并且,每个所述压力渐变区内分别具有预设的压力递减梯度;
[0010]压力差异区,所述压力差异区位于所述稳定区和/或所述压力渐变区包围的局部区域,所述压力差异区内的界面压力可为梯度分布或均匀分布。
[0011]优选地,在上述压力袜中,所述压力渐变区设置有三个,分别为:
[0012]与所述稳定区相接的第一压力渐变区,所述第一压力渐变区的下端靠近所述脚踝最细处对应位置且位于所述脚踝最细处的上部,所述第一压力渐变区的上端靠近小腿最粗处对应位置且位于所述小腿最粗处对应位置的下部;
[0013]与所述第一压力渐变区相接的第二压力渐变区,所述第二压力渐变区中间的围度参数根据所述小腿最粗处的围度参数对应设置;
[0014]与所述第二压力渐变区相接的第三压力渐变区,所述第三压力渐变区的下端靠近所述小腿最粗处对应位置且位于所述小腿最粗处对应位置的上部,所述第三压力渐变区的上端靠近所述袜口且位于所述袜口的下部。
[0015]优选地,在上述压力袜中:
[0016]所述稳定区包括稳定区主体和稳定区纵向增压带,所述稳定区纵向增压带的界面压力大于所述稳定区主体的界面压力;
[0017]所述第一压力渐变区包括第一压力区主体和第一纵向增压带,相同围度上,所述第一纵向增压带的界面压力大于所述第一压力区主体的界面压力;
[0018]所述第二压力渐变区包括第二压力区主体和第二纵向增压带,相同围度上,所述第二纵向增压带的界面压力大于所述第二压力区主体的界面压力;
[0019]所述第三压力渐变区包括第三压力区主体和第三纵向增区带,相同围度上,所述第三纵向增压带的界面压力大于所述第三压力区主体的界面压力,并且,所述稳定区纵向增压带、所述第一纵向增压带、所述第二纵向增压带和所述第三纵向增区带依次相接,且界面压力依次递减,形成宽度为5-6cm的纵向带。
[0020]优选地,在上述压力袜中,所述纵向带位于所述袜身上与人体小腿内侧对应的位置。
[0021]优选地,在上述压力袜中,所述袜口采用罗纹组织编织而成,可采用双罗口或采用单罗口结构,所述袜脚中的袜头和袜跟采用平纹组织编织而成。
[0022]优选地,在上述压力袜中,采用不同线密度的弹力包纱以及不同的编织结构调整所述袜身的形态和界面压力。
[0023]从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压力袜通过无缝圆筒针织机编织制成,压力袜的界面压力由脚踝到袜头呈梯度递减式分段分布的同时,在局部目标部位增加了针对病患的压力差异区(界面压力增强或减弱)。可见,本实用新型在实现准确压力梯度的同时,对局部病患位特别设置差异化压力区域且符合梯度要求。
[0024]进一步地,在上述压力袜中,采用不同的衬垫结构结合用于织造袜身,沿袜身内侧设置纵向带,得到具有梯度递增效果的压力增强区,从而实现了压力袜具有同一围度压力差的性能要求。并且,单罗口结构的袜口减小了传统双罗口袜口产生的止血带效果,穿着更加舒适科学。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6]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具体实施例中提供的压力袜的功能区段划分图;
[0027]图2为人体小腿的部位区段划分图;[0028]图3-1至3-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五种衬垫编织结构;
[0029]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成圈系统和第三成圈系统的工作路径示意图;
[0030]图5-1和图5-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对多种标准规格衬垫结构弹力布样进行拉伸回复测试的测试结果图;
[0031]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具体实施例提供的压力袜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具体实施例提供的穿有压力袜的人体小腿的部位区段划分图;
[0033]图8-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压力袜的纵向带的结构拟匠图;
[0034]图8-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压力袜的袜身主体的结构拟匠图;
[0035]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压力差异区的布置结构示意图;
[0036]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压力差异区的布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7]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压力袜,上述压力袜设置有针对病患部位设置的压力差异区,且压力袜的界面压力由脚踝上部到膝盖下部呈梯度递减式分段分布,满足人体小腿各个部位分别要求的压力大小和分布。
[0038]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39]请参阅图1至图10,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具体实施例中提供的压力袜的功能区段划分图,图2为人体小腿的部位区段划分图,图3-1至3-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五种衬垫编织结构,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成圈系统和第三成圈系统的工作路径示意图,图5-1和图5-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对多种标准规格衬垫结构弹力布样进行拉伸回复测试的测试结果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具体实施例提供的压力袜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具体实施例提供的穿有压力袜的人体小腿的部位区段划分图,图8-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压力袜的纵向带的结构拟匠图,图8-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压力袜的袜身主体的结构拟匠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压力差异区的布置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压力差异区的布置结构示意图。
[0040]压力袜一般包括袜口 1、袜身2和袜脚3,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具体实施例中,压力袜的袜身2包括稳定区11和多个压力渐变区,以及至少一个压力差异区。
[0041]其中,稳定区11与袜脚3相接,稳定区11的稳定区长度参数La根据人体脚踝部位的长度参数LA对应设置,稳定区11中间的围度参数B根据脚踝最细处的围度参数cB对应设置,稳定区11上端的围度参数B02根据人体脚踝上部(如跟腱与小腿后肌交界处)的围度参数cB02对应设置,稳定区11下端的围度参数BOl根据人体脚踝下部(如胫骨粗隆下面)的围度参数cBOl对应设置,稳定区11内的界面压力保持一致;多个压力渐变区位于稳定区11和袜口 I之间,并且从下到上依次连接,每个压力渐变区区域内的界面压力从下到上逐渐递减,相邻的压力渐变区相接处的界面压力保持连续,并且,每个压力渐变区内分别具有预设的压力递减梯度;而压力差异区位于袜身的局部区域,压力差异区内的界面压力可以保持一致均匀分布,也可以呈梯度分布,其界面压力可以大于与其相接的袜身的界面压力,也可以小于与其相接的袜身的界面压力。
[0042]在进行实际生产制造时,压力差异区与病患部位位置对应或位于具体部位具有特殊功能,其位置可以位于稳定区11内部被稳定区11包围,或位于压力渐变区内被其包围,或者位于稳定区11和压力渐变区的交界处,可见,压力差异区的位置和界面压力根据具体功能要求选择合适位置进行具体设计即可。当压力差异区位于两个压力渐变区之间且界面压力均匀分布时,其功能与上文中所述的稳定区11类似,可以看作是位于该部位的另一个稳定区。
[0043]例如,对于具有高压力级别的压力袜,如脚踝压力在34-46mmHg,膝盖部的压力有机会达到36.SmmHg的高压,加之织物相对低压织物更厚,当穿着者屈膝的时候,髌骨高点将承受更大的压力,长时间穿着会影响局部组织健康及引起压迫溃疡。为了避免这一问题,如图9所示,在压力袜中与膝盖头对应的位置,运用平纹结构设置第一压力差异区501,产生较压力袜主体区域502相对小的压力值,减少此处的高压状态。
[0044]但并不局限于此,压力差异区也可根据使用需要设置在压力袜的其他位置。例如,如图10所示,为了减少胭窝部位压力并增加局部透气性,在压力袜中与胭窝位置对应的部位设置第二压力差异区503,该压力差异区应用平纹组织和集圈组织形成网状镂空结构,从而形成较压力袜主体区域502透气性更好的透气功能区域,改善压力袜的穿着舒适性,保证局部组织健康。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于压力差异区的具体设置位置并不做具体限定。
[0045]在进行实际生产制造时,压力袜中的压力差异区不仅可以通过编制结构实现压力变化和特殊功能,还可以采用其他辅助材料实现,如采用硅胶、水凝胶或其它辅助材料以一定的形态和厚度设置在压力袜的目标部位,进行局部压力大小分布的加强或减小。通过此种方式得到的压力差异区,不仅实现了局部位置的压力变化,而且还可以改善压力接触面的特性和舒适感。
[0046]请参阅图1,在具体实施例中,每个压力袜袜身2中,从稳定区11上侧到袜口 I下侧依次设置有三个压力渐变区,分别为第一压力渐变区12、第二压力渐变区13和第三压力渐变区14。其中,具体如图1中所示:
[0047]第一压力渐变区12的下端靠近脚踝最细处对应位置且位于其上部,第一压力渐变区12的上端靠近小腿最粗处对应位置且位于其下部,第一压力渐变区12下端(即稳定区11上端)的围度参数B02根据脚踝上部的围度参数cB02对应设置,第一压力渐变区12的上端(即第二压力渐变区13下端)的围度参数B03根据小腿最粗处下部的围度参数c B03对应设置,其中,第一渐变区12的下三分之一处的围度参数BI与人体跟腱与小腿后肌交接处的围度参数cBl对应设置;
[0048]第二压力渐变区13的中间位置为小腿最粗处对应位置,第二压力渐变区13中间的围度参数C根据小腿最粗处的围度参数cC对应设置;
[0049]第三压力渐变区14的下端(即第二压力渐变区13上端)靠近小腿最粗处对应位置且位于其上部,第三压力渐变区14的上端与膝盖下胫骨粗隆处下部位置对应,第三压力渐变区14下端的围度参数COl根据小腿最粗处上部的围度参数cCOl对应设置,第三压力渐变区14上端的围度参数D根据人体膝盖下胫骨粗隆处下部的围度参数CD对应设置,同时易知,第三压力渐变区14的上端靠近袜口 I且位于袜口 I的下部,袜口 I下端的围度参数DOl根据膝盖下胫骨粗隆处附近的围度参数c DOl对应设置。
[0050]综上可见,袜身2的四个主要围度参数(B、B1、C和D)根据人体小腿上相应的四个主要围度参数(cB、cBl、cC和CD)对应设置。
[0051]此外,易知,袜跟32到稳定区11中心(其围度参数为B)的距离Ilb,与人体站立状态下脚后跟与脚踝最细处(其围度参数为cB)之间高度Ib对应设置;袜跟32到第一压力渐变区12下三分之一处(其围度参数为BI)的距离llbl,与人体站立状态下脚后跟与“人体小腿跟腱与小腿后肌交接处”(其围度参数为CBl)之间高度Ibl对应设置;袜跟32到第二压力渐变区13中心(其围度参数为C)的距离11c,与人体站立状态下脚后跟与人体小腿最粗处(其围度参数为cC)之间高度Ic对应设置;袜跟32到第三压力渐变区14上端(其围度参数为D)的距离lld,与人体站立状态下脚后跟与人体膝盖下胫骨粗隆下部(其围度参数为CD)之间高度Id对应设置。
[0052]同时易知,第一压力渐变区12的长度参数Lb根据人体脚踝上部(其围度参数为cB02)到人体小腿最粗处下部(其围度参数为cB03)的长度参数LB对应设置,第一压力渐变区12的界面压力小于稳定区11的界面压力;第二压力渐变区13的长度参数Lc根据人体小腿最粗处下部(其围度参数为cB03)到人体小腿最粗处上部(其围度参数为cCOl)的长度参数LC对应设置;第三压力渐变区14的长度参数Ld根据人体小腿最粗处上部(其围度参数为cCOl)到膝盖下胫骨粗隆下部(其围度参数为CD)的长度参数LD对应设置。
[0053]此外,压力渐变区的长度参数也可根据压力袜从脚踝到膝盖部的压力梯度递减比例进行对应设置,压力袜袜口 I的高度Le也可根据要求可调。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上述具体设置并不做具体限定。
[0054]在生产过程中,应用LONATI LA-40ME电脑无缝圆袜机(此圆机直径为4英寸,机号为E28,具有4个成圈系统,共352枚针),采用不同线密度的弹力包纱以及不同的编织结构调整袜身的形态和界面压力。具体地,通过应用聚酰胺弹力包覆纱111和高弹力聚酰胺衬垫包覆纱112,由集圈、平针和浮线形成了具有不同力学特性和不同编织结构的衬垫组织结构。如图3-1至图3-5所示,相较于其他进行测试的织物,图3-1所示的衬垫组织结构在织物经向及纬向的抗拉性均适中(纬向50.3%,经向88.0%),且具有较好的拉伸线性度(经向:
1.19,纬向:0.89),因此,优选采用此衬垫组织结构作为袜身的主要编织结构。
[0055]在实际应用中,采用罗纹组织编织袜口 1,采用平纹组织编织袜头31和袜跟32。同时,为了减少袜头穿着时的禁锢感,压力袜袜口 I改变了传统双罗口的设计,采用单罗口结构,使袜口 I变轻薄且弹力减小,避免了现有技术中袜口出现止血带效果的现象,令压力袜在穿着舒适的同时而又不会滑脱下来。
[0056]此外,弹力包纱还可以采用银离子聚酰胺包覆纱或聚酯弹力包覆纱以及其他功能纱线。并且,以上编织结构可单独,或者几种组织结构混合编织于袜身的不同部位以满足不同拉伸及压力的穿着要求。因此,上述编织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据此容易设计出多种可行方案。
[0057]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上述压力袜的织造工艺包括:将人体腿部分成不同的部位区段,并且将压力袜分成不同的功能区段,功能区段的位置与部位区段的位置一一对应,功能区段的围度参数和长度参数分别根据与其位置对应的部位区段的围度参数和长度参数进行设置;使用不同线密度的弹力衬垫纱42和弹力包纱,通过无缝圆袜机织造压力袜;根据不同的功能区段调整编织横行数;通过步进马达调整针筒47高低以控制编织线圈的大小和织物密度;通过成圈三角(作为另一个线圈调整方法)调整控制线圈大小和袜筒横拉;通过张力送纱器43调整和稳定弹力衬垫纱42的张力状态;通过调整PYF(Positive YarnFeeder,积极纱线供给机)喂纱控制器44的齿轮转动速度控制参与编织的弹力衬垫纱42的量及张力大小;通过衬垫、平纹、集圈和/或浮线结构的组合变化实现织物不同的外观、厚度、弹力和压力。
[0058]在具体生产过程中采用上述压力袜织造工艺时,无缝圆袜机包括第一成圈系统、第二成圈系统、第三成圈系统和第四成圈系统。其中,第一成圈系统包含高弹力衬垫纱及弹力包纱,第二成圈系统包含弹力包纱,第三成圈系统包含高弹力衬垫纱及弹力包纱,第四成圈系统提供两种线密度弹力包纱。其中,第三成圈系统与第一成圈系统配合以控制和调整织物弹力压力;第四成圈系统用于编织袜脚基础织物层、袜头和袜跟,并且,上述四个成圈系统配合完成袜身基础织物层及袜口的编织,以及控制和调整袜筒尺寸。
[0059]具体地,如图4所示,第一成圈系统和第三成圈系统中,弹力衬垫纱42 (具体可选用高弹力聚酰胺衬垫纱)的工作路径为:弹力衬垫纱42放在无缝圆袜机的第一成圈系统和第三成圈系统上,弹力衬垫纱42从纱筒40退绕,依次经过纱线稳定装置41、张力送纱器43和PYF积极喂纱控制器44后,进入导纱器及喂纱嘴45,再进入位于针筒47上的织针46的针勾。
[0060]以低压(18-21毫米汞柱)为例,采用多种具有不同线密度的弹力包纱在实施例中使用,如下表所示:聚酰胺弹力包覆纱I (线密度40丹尼尔,规格40D/40D)作为编织纱和聚酰胺高弹力包覆纱II (线密度256丹尼尔,规格26OT/20D)作为衬垫纱,用以编织袜身基布和袜口;聚酰胺包覆纱III (线密度70丹尼尔,规格70D/70D)用以编织袜头和袜跟。其中,“D”是DENIER (丹尼尔)的缩写,是化学纤维的一种细度表达方法,是指9000米长的丝在公定回潮率时的重量克数,也 称为旦数。
[0061]
【权利要求】
1.一种压力袜,包括袜口(I)、袜身(2)和袜脚(3),其特征在于,所述袜身(2)包括: 与所述袜脚(3)相接的稳定区(11),所述稳定区(11)的长度参数La根据人体脚踝部位的长度参数LA对应设置,所述稳定区(11)中间的围度参数B根据脚踝最细处的围度参数cB对应设置,所述稳定区(11)内的界面压力保持一致; 位于所述稳定区(11)和所述袜口( I)之间的多个压力渐变区,多个所述压力渐变区从下到上依次连接,每个所述压力渐变区内的界面压力从下到上逐渐递减,相邻的所述压力渐变区相接处的界面压力保持连续,并且,每个所述压力渐变区内分别具有预设的压力递减梯度; 压力差异区,所述压力差异区位于所述稳定区(11)和/或所述压力渐变区包围的局部区域,所述压力差异区内的界面压力可为梯度分布或均匀分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袜,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渐变区设置有三个,分别为: 与所述稳定区(11)相接的第一压力渐变区(12),所述第一压力渐变区(12)的下端靠近所述脚踝最细处对应位置且位于所述脚踝最细处的上部,所述第一压力渐变区(12)的上端靠近小腿最粗处对应位置且位于所述小腿最粗处对应位置的下部; 与所述第一压力渐变区(12)相接的第二压力渐变区(13),所述第二压力渐变区(13)中间的围度参数C根据所述小腿最粗处的围度参数cC对应设置; 与所述第二压力渐变区(13)相接的第三压力渐变区(14),所述第三压力渐变区(14)的下端靠近所述小腿最粗处对应位置且位于所述小腿最粗处对应位置的上部,所述第三压力渐变区(14)的上端靠近所述袜口(I)且位于所述袜口(I)的下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力袜,其特征在于: 所述稳定区(11)包括稳定区主体和稳定区纵向增压带,所述稳定区纵向增压带的界面压力大于所述稳定区主体的界面压力; 所述第一压力渐变区(12)包括第一压力区主体和第一纵向增压带,相同围度上,所述第一纵向增压带的界面压力大于所述第一压力区主体的界面压力; 所述第二压力渐变区(13)包括第二压力区主体和第二纵向增压带,相同围度上,所述第二纵向增压带的界面压力大于所述第二压力区主体的界面压力; 所述第三压力渐变区(14)包括第三压力区主体和第三纵向增区带,相同围度上,所述第三纵向增压带的界面压力大于所述第三压力区主体的界面压力,并且,所述稳定区纵向增压带、所述第一纵向增压带、所述第二纵向增压带和所述第三纵向增区带依次相接,且界面压力依次递减,形成宽度为5-6cm的纵向带(40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压力袜,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带(402)位于所述袜身(2)上与人体小腿内侧对应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袜,其特征在于,所述袜口(I)采用罗纹组织编织而成,且采用双罗口或单罗口结构,所述袜脚(3 )中的袜头(31)和袜跟(32 )采用平纹组织编织而成。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压力袜,其特征在于,采用不同线密度的弹力包纱以及不同的编织结构调整所述袜身的形态和界面压力。
【文档编号】D04B1/26GK203646518SQ201320723766
【公开日】2014年6月18日 申请日期:2013年11月15日 优先权日:2013年11月15日
【发明者】刘蓉, 朱罗润芬 申请人:加宝利服装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