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向作业喷蒸方法

文档序号:1685343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向作业喷蒸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双向作业喷蒸方法,包括S01: 在地上建造一截面形如滑翔大雁的锅底,该滑翔大雁的锅底由左右对称结构的喷蒸部构成;所述喷蒸部包括路面及路面一侧的斜坡;S02:在所述斜坡上方设置一顶棚,所述顶棚与斜坡左右两侧的墙面形成一喷蒸腔;S03:在所述斜坡的表面埋设向所述蒸煮腔喷射蒸气的喷蒸管路;S04:在所述斜坡的底部设置有一排水口;S05:司机驾驶铲车将路面上的碎竹片或木屑铲入所述的蒸煮腔;S06:将所述蒸煮腔的两侧进口封住;S07:打开喷蒸气管路,蒸煮一预定时间;利用铲车进行出料;本发明以地面的斜坡为锅底,能双向进行作业,提高了木料喷蒸进料、出料的效率。
【专利说明】一种双向作业喷蒸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蒸煮【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双向作业喷蒸方法。

【背景技术】
[0002]木头、竹子是用于造纸主要原料,不过在造纸的过程中,需要对破碎的竹片或木屑进行蒸煮,现有蒸煮设备都是采用蒸煮锅,由于锅的结构特点,在蒸煮时,需要通过吊爪将碎竹片抓举到锅炉内,煮好后,再通过吊爪抓出,这样不仅效率低,而且蒸煮后的竹片、木屑比较松散,不容易抓取。此外,由于造纸所需的竹片、木屑量多,一次性蒸煮都需要以吨为单位,因此,对锅的体积及效率都有要求,然而现有的锅炉都无法满足要求,即使制造出大型的锅炉,其也必定存在着蒸煮效率低、人力资源浪费、进料和出料麻烦等问题。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向作业喷蒸方法,能实现竹子或木屑的快速蒸煮,做到铲车可双向直接进入装置内操作,改变了传统锅的概念,克服现有蒸煮效率低,人力资源浪费、进料和出料麻烦的问题。
[0004]本发明采用以下方案实现:一种双向作业喷蒸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301:在地上建造一截面形如滑翔大雁的锅底,该滑翔大雁的锅底由左右对称结构的喷蒸部构成;所述喷蒸部包括供铲车进行进料和出料的路面,所述路面的一侧具有一斜坡;
步骤302:在所述斜坡上方设置一顶棚,所述顶棚与斜坡左右两侧的墙面形成一喷蒸腔;
步骤303:在所述斜坡的表面埋设向所述蒸煮腔喷射蒸气的喷蒸管路;
步骤304:在所述斜坡的底部设置有一排水口,所述喷蒸部以该排水口为对称轴左右对称;
步骤305:司机驾驶铲车将路面上的碎竹片或木屑铲入所述的蒸煮腔;
步骤306:将所述蒸煮腔的两侧进口封住;
步骤307:打开喷蒸气管路,蒸煮一预定时间;
步骤308:打开蒸煮腔进口,铲车开进所述蒸煮腔,将蒸煮腔内煮好的碎竹片或木屑铲出。
[0005]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步骤304还包括将所述排水口经排水管路连通到一蓄水池,所述蓄水池设置有一第一抽水泵,所述第一抽水泵将蓄水池内的水抽引至所述斜坡上方由设置在所述顶棚上的若干个喷头喷出。
[0006]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的排水管路上设置有一第二抽水泵。
[0007]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顶棚为可升降顶棚。
[0008]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步骤303中,所述喷蒸管路相互平行且等间距埋设于所述斜坡表面。
[0009]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步骤303中,所述喷蒸管路的表面等距离开设有喷蒸孔。
[0010]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还包括在所述墙面埋设向喷蒸腔喷射蒸气的喷蒸管路。
[0011〕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斜坡具有一弧度。
[0012]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还包括在所述顶棚一端设置有一卷篷布,用于在蒸煮时盖住所述喷蒸腔的进口,不蒸煮时收起。
[0013]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还包括在所述喷蒸腔的两个进口均设有一开关门,所述开关门为对开门、侧开门、上下升降门或拉门。
[0014]本发明方法以地面的斜坡为锅底,利用铲车双向进出料,大大提高了碎竹片或木屑的蒸煮进料、出料的效率,而且蒸煮效果好,对于整条竹子或木头也能进行蒸煮,结构简单,具有一定的市场价值。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发明方法流程示意图。
[0016]图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结构剖面示意图。
[0017]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0018]图4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0019]图5是本发明蒸煮装置联排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0021]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碎竹蒸煮的实现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301:在地上建造一截面形如滑翔大雁的锅底,该滑翔大雁的锅底由左右对称结构的喷蒸部构成;所述喷蒸部包括供铲车进行进料和出料的路面1,所述路面的一侧具有一斜坡2 ;这里所谓的铲车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定制尺寸,也可以是一传送推车或者小型翻斗车等,这里并不以此为限制;
步骤302:在所述斜坡2上方设置一顶棚6,所述顶棚6与斜坡左右两侧的墙面形成一喷蒸腔;
步骤303:在所述斜坡的表面埋设向所述蒸煮腔喷射蒸气的喷蒸管路7 ;
步骤304:在所述斜坡的底部设置有一排水口 8,所述喷蒸部以该排水口为对称轴左右对称;
步骤305:司机驾驶铲车19将路面上的碎竹片或木屑铲入所述的蒸煮腔;
步骤306:将所述蒸煮腔的进口封住;
步骤307:打开喷蒸管路,蒸煮一预定时间;
步骤308:打开蒸煮腔进口,铲车开进所述蒸煮腔,将蒸煮腔内煮好的碎竹片铲出。较佳的,该排水口可依次设置过滤网9和排水阀,用于对排水的控制。本发明的方法以斜坡为锅底,可通过上述的铲车可两边同时将碎竹片转运到喷蒸腔内,进、出料效率高,且通过蒸笼式的蒸煮,可提高碎竹片、木屑蒸煮效率,结构简单,设备成本低,能做到铲车双向开进锅内作业,彻底颠覆了传统蒸煮锅的造型。
[0022]请参见图3,图3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示意图,为了充分利用水资源,特别是避免蒸煮产生大量的黑液,本实施例中,本发明方法可在所述排水口 8经排水管路10连通到一蓄水池12,所述蓄水池12设置有一第一抽水泵13,所述第一抽水泵13将蓄水池12内的水抽引至所述斜坡上方由设置在所述顶棚6上的若干个喷头14喷出。碎竹片的蒸煮会产生大量的黑液,黑液越多,后期黑液的处理成本越高,因此,通过上述的黑液循环利用系统,可以有效的减少黑液,且由于碎竹片在蒸煮过程需要加入碱液,可在蓄水池中添加药剂;为了提高喷蒸腔排水的效率,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排水管路上设置有一第二抽水泵11。
[0023]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请继续参见图2,本实施例中,本发明还包括在所述的斜坡四周开设导液槽17,所述导液槽17上盖有一盖板21 ;避免蒸煮的碎竹片堵塞住该导液槽;本实施例为避免黑液外流而污染环境,充分利用了斜坡的地势特点,在斜坡的周边开设导液槽17,由于坡口地势高、坡底地势低,即使在蒸煮过程有黑液外泄,也会顺着导液槽流到坡底的排水口。请继续参见图3,本实施例中,所述盖板仅覆盖喷蒸腔内的导液槽,且盖板的末端开设有过滤孔22。
[0024]本实施例中,该方法将所述的斜坡设计为弧形斜坡,即该斜坡具有一定的弧度,这样不仅可以增大碎竹片在斜坡内的接触面积,而且碎竹片不会因为斜坡的坡度而堆积在坡底,造成蒸煮不均匀,提高蒸煮效率。此外,为了进一步提高蒸煮的效率,所述喷蒸管路相互平行且等间距埋设于所述斜坡表面。该间距3可以为2(^50(:1,较佳的可以是200^30⑶、35 01,40 01,45这里并不以此为限制,还要说明的是,该种等间距布设只是一实施例,其也可以不等间距布设。所述喷蒸管路的表面等距离6开设有喷蒸孔25。该距离6可以为2(^40(?较佳的可以是20(^250^30(1^350^40(?,这里并不以此为限制。还要说明的是,该种等距离布设只是一实施例,其也可以不等距离布设。请参见图4,由于斜坡表面埋设有喷蒸管路,因此,埋设位置会出现少量积水,因此,本实施例在斜坡表面与所述喷蒸管路垂直的方向开设至少两个引水槽23,这样,黑液就会顺着该引水槽流到坡底,避免喷蒸管路周边积水。
[0025]请继续参见图1至图2,本实施例中,该方法将所述顶棚6设计为可升降顶棚,具体的,该顶棚一端铰接于悬空支柱上3上,另一端相对于斜坡可上下升降,请参见图2,图2中,该顶棚6的棚体下方设置有喷水管路,所述喷水管路20上设置有若干喷头14 ;较佳的,为了避免该喷水管路堵塞,所述喷水管路的末端还设置一排水阀24 ;本实施例中,该顶棚是通过设置在喷蒸腔的左、右墙体5、4上的升降机构15实现升降,该升降机构可以是升降吊绳、升降液压杆、齿轮升降或螺杆升降等升降机构。这样在使用时,如果铲车19比较高,就可以上升顶棚,铲车即可进入喷蒸腔进行进料或出料操作。
[0026]请参见图2,为了提高蒸煮的效率,本实施例中所述两个侧壁墙面均埋设有向喷蒸腔喷射蒸气的喷蒸管路7,该喷蒸管路的设置方式可以跟上述一样,这里就不重复累述。值得说明的是,本发明所述的左、右墙壁可以采用水泥墙,也可以用钢板;设置在它们上的喷蒸管路可以平行错位设置,即管路可以平行,喷孔可以错位设计,以增加蒸煮的均匀性。
请参见图2,本实施例中,所述顶棚另一端设置有一卷篷布18,用于在蒸煮时盖住所述喷蒸腔的进口,不蒸煮时收起。要说明的是,该篷布可以用一块尺寸符合进口的具有遮挡,且可避免蒸气大量外泄的布替代。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该篷布可以是具备自动伸缩的卷布,即可通过电机驱动实现自动放布和收布。值得一提的是,该篷布也可以用门来替代,即所述喷蒸腔具有一开关门,如图4所示,所述开关门为对开门、侧开门、上下升降门或拉门。
[0027]为了让一般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发明,这里以可升降顶棚结构的使用方式进行简单说明。在使用时,将升降顶棚升起,铲车司机驾驶铲车进、出喷蒸腔,并将碎竹片铲入喷蒸腔内;然后下降升降顶棚,将喷蒸腔的出口盖住,打开第一抽水泵13,将蓄水池12内的黑液对碎竹片进行喷湿第一预定时间;该第一预定时间可以是5~30分钟,但并不以此为限制;较佳的为5、10、15、20、25或30分钟;接着再打开喷蒸管路对竹片进行蒸煮一第二预定时间,该第二预定时间可以是3~8个小时,但并不以此为限制;较佳的为3、4、5、6、7或8小时;在蒸煮过程中,如果有设置第二抽水泵11的可打开,以利蒸煮过程中产生的黑液迅速排出,且设置在顶棚上的喷头可以采用以下模式对喷蒸腔内的碎竹片或木屑进行喷洒,模式一:可以在蒸煮过程中周期性对碎竹片或木屑进行喷洒;模式二:可以在蒸煮过程中不定时的对碎竹片进行喷洒;模式三:可以在蒸煮过程全程进行喷洒。该喷洒不仅能保证碎竹片或木屑整体蒸煮透烂,而且循环利用蒸煮过程产生的黑液,缓解了后续黑液处理的压力和成本。此外,在本发明上述实施例中,如果左、右墙壁设置有喷蒸管路,其还可以在蒸煮时,同时打开为竹片或木屑蒸煮;也可以在蒸煮到一第三预定时间时打开,该第三预定时间可以是1~2个小时,但并不以此为限制;较佳的可以是1、1 5或2小时,以缩短碎竹片蒸煮的时间。此外,本发明由于采用统一的黑液蓄水池,工作人员可根据需要在相应的蒸煮时间段向黑液蓄水池中加入药剂,以确保竹片或木屑蒸煮的性质,以产出想要的浆料品质,较佳的,本实施例中,还在黑液蓄水池上设置一黑液酸碱度自动检测装置,该自动检测装置包括酸碱度检测罐,所述的酸碱度检测罐28的入口与一小电泵29的出水端连接,该小电泵用于将黑液池中过滤的黑液抽入所述的酸碱度检测罐内进行检测,该过滤可通过在小电泵的头部设置过滤头30实现,酸碱度检测罐的出水口将水通过管路重新排入黑液蓄水池中,通过该自动检测装置,能提醒工人在黑液酸碱度超出预定值时,及时对池内的黑液添加药剂或者进行稀释,确保竹片和木屑蒸煮的品质。
[0028]还需说明的是,如图3所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在所述的顶棚和开关门的边缘都设置有绝热橡胶27,用以在蒸煮时保持喷蒸腔内的温度,避免热源的浪费。
[0029]请参见图4,本发明的双向作业喷蒸方法可以联排设置,即第二个喷蒸系统可以与第一喷蒸系统共用一个侧壁,其喷蒸腔外的导水槽连通起来,如果有两个以上的蒸煮系统,也可以采用该种联排设置的方式,它们之间可以通过共用一套蒸气发生装置和蓄水、排水管路,只要通过各自的控制阀控制即可;本实施例中,采用3个或5个喷蒸系统进行联排设置,其中在运行时可以采用以下模式:模式一,依序间隔预定时间运行,即第一个喷蒸系统可以运行两个小时后,第二个开始运行,依次类推,该种方式可以使铲车依序作业,并不需要多辆铲车同时作业,且系统之间的黑液循环利用,由于在第一个系统中已经加热,可以有效的提高热能的利用。要说明的是,上述的运行方式可以根据上述实施例的运行方式操作,这里就不在累述。
[0030]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发明的涵盖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双向作业喷蒸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骤SO1:在地上建造一截面形如滑翔大雁的锅底,该滑翔大雁的锅底由左右对称结构的喷蒸部构成;所述喷蒸部包括供铲车进行进料和出料的路面,所述路面的一侧具有一斜坡; 步骤S02:在所述斜坡上方设置一顶棚,所述顶棚与斜坡左右两侧的墙面形成一喷蒸腔; 步骤S03:在所述斜坡的表面埋设向所述蒸煮腔喷射蒸气的喷蒸管路; 步骤S04:在所述斜坡的底部设置有一排水口,所述喷蒸部以该排水口为对称轴左右对称; 步骤S05:司机驾驶铲车将路面上的碎竹片或木屑铲入所述的蒸煮腔; 步骤S06:将所述蒸煮腔的两侧进口封住; 步骤S07:打开喷蒸气管路,蒸煮一预定时间; 步骤S08:打开蒸煮腔进口,铲车开进所述蒸煮腔,将蒸煮腔内煮好的碎竹片或木屑铲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作业喷蒸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04还包括将所述排水口经排水管路连通到一蓄水池,所述蓄水池设置有一第一抽水泵,所述第一抽水泵将蓄水池内的水抽引至所述斜坡上方由设置在所述顶棚上的若干个喷头喷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向作业喷蒸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水管路上设置有一第二抽水泵。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作业喷蒸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棚为可升降顶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作业喷蒸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03中,所述喷蒸管路相互平行且等间距埋设于所述斜坡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作业喷蒸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03中,所述喷蒸管路的表面等距离开设有喷蒸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作业喷蒸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所述墙面埋设向喷蒸腔喷射蒸气的喷蒸管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作业喷蒸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斜坡具有一弧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作业喷蒸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所述顶棚一端设置有一卷篷布,用于在蒸煮时盖住所述喷蒸腔的进口,不蒸煮时收起。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作业喷蒸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所述喷蒸腔的两个进口均设有一开关门,所述开关门为对开门、侧开门、上下升降门或拉门。
【文档编号】D21C7/06GK104499331SQ201410726291
【公开日】2015年4月8日 申请日期:2014年12月4日 优先权日:2014年12月4日
【发明者】施小萍 申请人:施小萍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