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线夹紧装置以及缝纫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86571阅读:288来源:国知局
上线夹紧装置以及缝纫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插入缝针中的上线进行保持的上线夹紧装置以及缝纫机。



背景技术:

在对被加工件进行缝制的缝纫机中,已知具备上线夹紧装置的结构。上线夹紧装置在缝制动作结束后进行了切线动作时,对插入缝针中的上线进行夹紧,在下次缝制开始时在不产生障碍的位置进行保持。在这样的缝纫机中,如果在由上线夹紧装置保持有上线的状态下缝针与被加工件相对移动,则有可能被上线夹紧装置保持的上线的端部拉拽被加工件,被加工件的位置发生偏移。因此,需要在缝制的过程中从上线夹紧装置释放上线。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上线夹紧装置,其进行由上线捕捉部捕捉上线的动作、利用上线捕捉部和上线夹持部夹持上线的动作、以及放开上线的动作。该上线夹紧装置为了使上线捕捉部移动至捕捉上线的位置、夹持上线的位置、以及放开上线的位置这3个位置,具有由电动机或气缸构成的多个驱动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167007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但是,在诸如专利文献1记载的上线夹紧装置这样的具有多个驱动部的结构中,上线夹紧装置有可能大型化。另外,通过使用多个驱动部进行驱动,与使用单一驱动部的驱动相比,有可能需要更多的能量。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得到一种能够实现小型化以及节能化的上线夹紧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实现目的,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具备:上线捕捉部,其能够沿直线方向移动,能够在第1位置处捕捉缝纫机的上线;上线夹持部,其在从第1位置沿直线方向离开的第2位置处,在其与上线捕捉部之间夹持上线;预紧部,其对上线捕捉部沿从第2位置朝向第1位置的第1方向施加预紧力;单一的驱动部,其对于被施加了预紧力的上线捕捉部,切换进行下述动作,即,沿第1方向施加第1驱动力的动作、沿从第1位置朝向第2位置的第2方向施加比预紧力大的第2驱动力的动作、以及不施加驱动力而成为对上线捕捉部施加了预紧力的状态的动作;以及制动部,其对于沿第1方向移动的上线捕捉部,沿第2方向施加下述制动力,即,在该制动力下,将不被施加驱动力而被施加了预紧力的状态的上线捕捉部向第1方向的移动,限制在第1位置与第2位置之间的第3位置处,并且使被施加了第1驱动力以及预紧力的状态的上线捕捉部,沿第1方向通过第1位置与第2位置之间的第3位置处。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具有下述效果,即,能够得到一种可实现小型化以及节能化的上线夹紧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缝纫机的斜视图。

图2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上线夹紧装置的分解斜视图。

图3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上线夹紧装置的斜视图。

图4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上线夹紧装置的斜视图。

图5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上线夹紧装置的斜视图。

图6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上线夹紧装置的俯视图。

图7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上线夹紧装置的俯视图。

图8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上线夹紧装置的俯视图。

图9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给排气装置的电路图。

图10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其他给排气装置的电路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上线夹持部的俯视图。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上线夹持部的剖视图。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上线夹紧装置的动作的图。

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上线夹紧装置的动作的图。

图15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上线夹紧装置的动作的图。

图16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上线夹紧装置的分解斜视图。

图17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上线夹紧装置的斜视图。

图18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上线夹紧装置的斜视图。

图19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上线夹紧装置的斜视图。

图20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上线夹紧装置的斜视图。

图21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上线夹紧装置的侧视图。

图22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上线夹紧装置的侧视图。

图23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上线夹紧装置的侧视图。

图24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上线夹紧装置的侧视图。

图25是表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上线夹紧装置的一部分的斜视图。

图26是表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上线夹紧装置的动作的图。

图27是表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上线夹紧装置的动作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上线夹紧装置以及缝纫机详细地进行说明。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缝纫机的斜视图。图1所示的缝纫机50是称为图案缝制缝纫机的缝纫机。缝纫机50具备作为上部构造体的缝纫机臂51、以及作为下部构造体的缝纫机底座52。

缝纫机臂51具有:缝针1,其插入有上线T;针棒2,其保持缝针1而使其向上下方向移动;天秤机构3,其提起上线T;上线调节部4,其调整上线T的张力;上线引导部5,其引导上线T;以及压脚装置6,其防止在缝制时提线而引起的被加工件W的翘起。

缝纫机底座52具有:釜7,其将穿过了缝针1的上线T向下线缠绕;线切断装置8,其切断上线T以及下线;保持装置9,其保持被加工件W;以及滑动板10,其形成对被加工件W进行加工的加工平面。在缝纫机底座52处,还可以设置使被加工件W在加工平面上移动的输送装置。

缝纫机50使被加工件W与缝针1在加工平面上相对移动而在被加工件W上形成缝制图案。在缝纫机50中设置有上线夹紧装置40,该上线夹紧装置40对插入缝针1的上线T进行保持。

图2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上线夹紧装置40的分解斜视图。图3、图4以及图5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上线夹紧装置40的斜视图。图6、图7以及图8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上线夹紧装置40的俯视图。如图2至图8所示,上线夹紧装置40具有:作为驱动部的复动型的气缸11;给排气端口12,其在气缸11中设置有2个;以及支撑金属件13,其支撑上线夹紧装置40。

气缸11具有缸体11a和活塞杆11b。缸体11与给排气装置30连接。给排气装置30经由给排气端口12向缸体11a的内部进行给气以及排气。活塞杆11b能够与缸体11a的内部压力相应地沿直线方向D移动。

给排气装置30能够切换进行以下动作,即,从缸体11a推出活塞杆11b的动作、向缸体11a拉入活塞杆11b的动作、将缸体11a向大气开放而成为不向活塞杆11b作用驱动力的状态的动作。下面,在活塞杆11b的移动方向即直线方向D中,将从缸体11a推出活塞杆11b的方向记为第1方向D1,将向缸体11a拉入活塞杆11b的方向记为第2方向D2。另外,将通过给排气装置30向第1方向D1推出活塞杆11b的力记为第1驱动力。另外,将通过给排气装置30向第2方向D2拉入活塞杆11b的力记为第2驱动力。

图9示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给排气装置30的电路图。给排气装置30具有电磁阀34、消音器35、气体供给源36、以及配管37。

电磁阀34是3位置中间排气(exhaust center)型的双电磁阀。电磁阀34经由配管37与气缸11连接。配管37中的第1配管37a与气缸11的2个给排气端口12中的第1端口12a连接。另外,配管37中的第2配管37b与气缸11的2个给排气端口12中的第2端口12b连接。

电磁阀34在第1配管37a侧的螺线管通电的情况下,将来自气体供给源36的气体经由第1配管37a供给至第1端口12a。在此情况下,对气缸11的活塞杆11b施加第1驱动力,向第1方向D1推出活塞杆11b。另外,在第2配管37b侧的螺线管通电的情况下,将来自气体供给源36的气体经由第2配管37b供给至第2端口12b。在此情况下,对气缸11的活塞杆11b施加第2驱动力,向第2方向D2拉入活塞杆11b。

另外,电磁阀34在两个螺线管未通电的情况下,截断气体供给源36侧的端口。由此,经由配管37将气缸11的第1端口12a以及第2端口12b与大气压侧连接。因此,在电磁阀34不通电的情况下,气缸11的缸体11a的内部以及配管37的内部向大气开放。在此情况下,不对气缸11的活塞杆11b施加驱动力。

另外,在第1配管37a处设置有速度控制器32。利用速度控制器32能够限制从气缸11排出的空气的流量,因此能够使向第2方向D2拉入活塞杆11b的速度减速。由此,能够防止上线T被上线夹持部18拉入时的切线。

另外,在第2配管37b处设置有排气阀33。利用排气阀33能够从第2端口12b快速地排出气体。由此,能够防止由于配管37的长度而使上线T的捕捉动作以及上线T的释放动作的速度发生变化。

此外,给排气装置30的结构不限定于上述结构。图10示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其他给排气装置31的电路图。在图10所示的给排气装置31中,代替作为3位置中间排气型的双电磁阀的电磁阀34,而使用2个2位置单流型的电磁阀38。通过将2个电磁阀38中的一个通电,从而能够进行向第1方向D1推出气缸11的活塞杆11b的动作、或者向第2方向D2拉入气缸11的活塞杆11b的动作。另外,通过将2个电磁阀38两者设为不通电的状态,从而能够将气缸11的缸体11a的内部以及配管37的内部向大气开放。

另外,如图2至图8所示,在活塞杆11b中的第1方向D1的端部固定有钩安装板15。在钩安装板15处通过螺钉固定有作为上线捕捉部的钩16。钩16具有用于钩挂上线T的钩槽16a。钩16通过在钩槽16a中钩挂上线T,从而捕捉上线T。通过由活塞杆11b沿直线方向D往返移动,钩16与活塞杆11b一体地沿第1方向D1以及第2方向D2移动。

钩16能够移动至捕捉上线T的捕捉位置P1、夹持上线T的夹持位置P2、以及放开上线T的释放位置P3这3个位置。此外,图3以及图6示出将钩16配置在夹持位置P2的状态。图4以及图7示出将钩16配置在释放位置P3的状态。图5以及图8示出将钩16配置在捕捉位置P1的状态。

在钩安装板15处固定引导销17。引导销17由引导板14的开口部14a引导。开口部14a沿直线方向D形成。在引导销17到达了开口部14a中的第1方向D1的端部的情况下,钩16配置于在第1方向上超过了捕捉位置P1的位置。另外,在引导销17到达了开口部14a中的第2方向D2的端部的情况下,钩16配置于夹持位置P2。利用引导销17以及引导板14,限制钩16相对于直线方向D向纵摆方向、横摆方向、以及偏摆方向的旋转。引导板14中的第1方向D1的端部固定于上线夹持部18。引导板14中的第2方向D2的端部固定于支撑金属件13。

另外,上线夹紧装置40具有上线夹持部18。上线夹持部18固定于引导板14中的第1方向D1的端部。上线夹持部18在夹持位置P2处在与钩16之间夹持上线T。上线夹持部18具有保持板18a、夹持弹簧18b、调整螺钉18c、以及安装螺钉18d。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上线夹持部18的俯视图。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上线夹持部18的剖视图。图12示出沿图11中的A-A线的剖面结构。图11以及图12示出在与钩16之间夹持有上线T的状态。

如图11以及图12所示,在夹持位置P2处,钩16以向第2方向D2被拉入的状态将上线T配置在保持板18a与夹持弹簧18b之间。利用夹持弹簧18b的反弹力,从保持板18a以及夹持弹簧18b向上下方向施加对钩16以及上线T进行夹持的力。利用夹住上线T的夹持力,在由钩16捕捉了上线T的状态下,在钩16、保持板18a、以及夹持弹簧18b之间夹持上线T。

在上线夹持部18中,也可以使用调整螺钉18c调整夹持弹簧18b的反弹力。通过调整夹持弹簧18b的反弹力,从而能够调整上线T的夹持力。通过调整上线T的夹持力,从而能够防止上线T从缝针1脱落,并且顺利地进行释放上线T时的动作。

另外,如图2至图8所示,上线夹紧装置40具有作为预紧部的螺旋弹簧20。螺旋弹簧20的第1方向D1的端部与钩安装板15抵接。螺旋弹簧20的第2方向D2的端部与缸体11a的第1方向D1的端部抵接。螺旋弹簧20在该缸体11a的第1方向D1的端部与钩安装板15之间以被压缩的状态设置。由此,螺旋弹簧20经由钩安装板15对钩16沿第1方向D1施加作为预紧力的弹性力。另外,螺旋弹簧20以在内部插入有活塞杆11b的状态设置。由此,能够对钩16施加预紧力而不使上线夹紧装置40大型化。

螺旋弹簧20的弹性力考虑活塞杆11b及钩16的质量以及摩擦阻力、和钩16从上线夹持部18脱离所需的力而进行设定。在实施方式1中,将螺旋弹簧20的弹性力设定为比由给排气装置30产生的第2驱动力小、并且在对钩16不施加第1驱动力而施加预紧力的状态下,钩16能够从上线夹持部18脱离的大小。

通过设置螺旋弹簧20,从而即使在未对活塞杆11b作用由给排气装置30产生的驱动力的情况下,也对钩16施加第1方向D1的预紧力。因此,钩16通过预紧力沿第1方向D1移动。另外,在通过给排气装置30对活塞杆11b作用第1方向D1的第1驱动力的情况下,对钩16作用第1方向D1的第1驱动力和第1方向D1的预紧力。因此,钩16通过第1驱动力以及预紧力沿第1方向D1移动。

另外,在通过给排气装置30对活塞杆11b作用第2驱动力的情况下,对钩16作用第2方向D2的第2驱动力和第1方向D1的预紧力。由于将螺旋弹簧20的弹性力设定得比上述第2驱动力小,所以即使在由螺旋弹簧20产生的预紧力在第1方向D1上起作用的状态下,也能够使钩16沿第2方向D2移动。

另外,上线夹紧装置40具有作为制动部的制动弹簧19。制动弹簧19对钩16施加对第1方向D1的移动进行抑制的制动力。制动弹簧19形成为板状,固定于引导板14。在制动弹簧19中的第1方向D1的端部,设置弯曲部19a。弯曲部19a形成为V字状,向引导板14侧凸出。

弯曲部19a配置在引导销17的移动路径上。在引导销17沿第1方向D1移动的情况下,弯曲部19a中的形成为V字状的斜面与引导销17抵接。在引导销17与弯曲部19a抵接的情况下,从弯曲部19a的斜面沿第2方向D2受到力。该第2方向D2的力是制动弹簧19的弹性力中的第2方向D2的成分。利用该第2方向D2的力,抑制引导销17向第1方向D1的移动。

制动弹簧19能够沿相对于引导板14向反向翘曲的方向变形。通过对弯曲部19a的斜面沿第1方向D1施加力,制动弹簧19沿相对于引导板14向反向翘曲的方向变形。在由于制动弹簧19的变形而在引导板14与弯曲部19a之间形成了引导销17能够通过的空间的情况下,引导销17能够沿第1方向D1移动。

将制动弹簧19的弹性力设定为下述的力,即,在对钩16不作用第1驱动力而仅作用预紧力的情况下,限制引导销17向第1方向D1的移动,并且,在对钩16作用第1驱动力以及预紧力的情况下,引导销17能够沿第1方向D1通过。

另外,制动弹簧19设置在下述位置,即,在对引导销17的移动进行限制时使钩16配置于释放位置P3。在此情况下,通过由制动弹簧19限制引导销17的移动,从而能够维持钩16停止在释放位置P3的状态。

另外,上线夹紧装置40如图6至图8所示具有检测器21。检测器21在钩16配置于释放位置P3的情况下,将检测信号输出至缝纫机50。另外,检测器21在钩16从释放位置P3离开的情况下,停止检测信号的输出。由此,缝纫机50能够确认上线T的释放动作已完成。此外,也可以是下述结构,即,预先对钩16配置于释放位置P3的情况下的气缸11的活塞杆11b的位置进行测定,在活塞杆11b配置于该测定位置的情况下检测器21输出检测信号。

此外,检测器21也可以是下述结构,即,在钩16配置于夹持位置P2的情况下,将与上述检测信号不同的检测信号输出至缝纫机50。在此情况下,缝纫机50在检测出钩16配置于夹持位置P2之后,进行下次的缝制。由此,在开始下次缝制时,能够防止钩16与缝针1以及压脚装置6碰撞。

下面,说明如上述所示构成的上线夹紧装置40的动作。图13至图15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上线夹紧装置40的动作的图。如图13所示,在由缝纫机50对被加工件W正在缝制图案的期间,上线夹紧装置40使钩16在夹持位置P2处待机。在此情况下,上线夹紧装置40对活塞杆11b施加第2驱动力。由于第2驱动力比螺旋弹簧20的弹性力大,所以能够在对螺旋弹簧20进行了压缩的状态下使钩16在夹持位置P2处待机。

在对被加工件W形成图案后,通过线切断装置8切断上线T1以及下线T2。此时,上线夹紧装置40如图14所示使钩16移动至捕捉位置P1,对切断后的上线T1中的插入缝针1的一侧的端部进行捕捉。

在捕捉动作中,上线夹紧装置40对气缸11的活塞杆11b施加第1驱动力,使活塞杆11b沿第1方向D1移动。由于对活塞杆11b施加第1驱动力和螺旋弹簧20的预紧力,所以引导销17超过制动弹簧19而沿第1方向D1移动。另外,在使活塞杆11b沿第1方向D1移动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给排气装置30的排气阀33快速地进行排气。

在捕捉上线T1的情况下,如图15所示,上线夹紧装置40使钩16移动至在第1方向D1上超过了捕捉位置P1的位置P0,然后将钩16沿第2方向D2拉回至捕捉位置P1。在拉回钩16时,上线夹紧装置40对活塞杆11b施加第2驱动力,使活塞杆11b沿第2方向D2移动。由于第2驱动力比螺旋弹簧20的弹性力大,所以钩16沿第2方向D2被拉回。在该钩16的拉回时,上线T1被钩槽16a钩挂。由此,上线T1被钩16捕捉。

在使用钩16捕捉上线T1后,上线夹紧装置40使钩16从捕捉位置P1沿第2方向D2移动至夹持位置P2,利用钩16和上线夹持部18夹持上线T1。在夹持动作中,上线夹紧装置40对活塞杆11b施加第2驱动力,使活塞杆11b沿第2方向D2移动。通过活塞杆11b的移动,钩16以及上线T1被拉入至上线夹持部18,利用钩16和保持板18a以及夹持弹簧18b夹持上线T1。在使活塞杆11b沿第2方向D2移动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给排气装置30的速度控制器32调整来自第1端口12a的排气。由此,能够防止上线T1被拉入上线夹持部18时的切线。

然后,在放开对上线T1的保持的情况下,上线夹紧装置40将在给排气装置30的电磁阀34处设置的2个螺线管设为不通电的状态。由此,气缸11的缸体11a的内部以及配管37的内部向大气开放,成为不对活塞杆11b施加驱动力的状态。因此,对钩16仅施加螺旋弹簧20的预紧力。

由于螺旋弹簧20的预紧力,钩16从上线夹持部18脱离,沿第1方向D1移动。由于钩16的移动,引导销17沿第1方向D1移动,与制动弹簧19的弯曲部19a抵接。由此,钩16在释放位置P3停止,上线T1被释放。

此外,在进行了上线T的释放动作后,有时在上线T缠绕于钩16的状态下上线T未被释放而直接进行下次的缝制。在此情况下,在下次的缝制时,被加工件W会被上线T拉拽,有可能发生被加工件偏移。在实施方式1中,在进行了上线T的释放动作后,钩16成为在释放位置P3处待机的状态。在此情况下,检测器21对缝纫机50继续输出检测信号。另一方面,在上线T由于被加工件W的移动而沿第1方向D1被拉拽的情况下,钩16以及引导销17一体地沿第1方向D1被拉拽。因此,引导销17越过制动弹簧19,钩16移动至沿第1方向D1从释放位置P3离开的位置。在此情况下,检测器21停止检测信号的输出。缝纫机50根据检测信号的输出停止,能够检测出异常。在此情况下,缝纫机50也可以进行将动作紧急停止的控制。

如上述所示,根据实施方式1,能够通过1个驱动源即气缸11,使钩16配置于捕捉位置P1、夹持位置P2以及释放位置P3这3个位置。由此,能够实现上线夹紧装置40的小型化。另外,由于驱动源为1个即可,所以能够实现节能化。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为了防止在开始了下次缝制时上线T1的端部被缝入图15所示的由上线T3以及下线T4形成的缝制图案内,在被加工件W与压脚装置6之间的位置处进行上线T1的捕捉,但并不限定于此。根据缝制图案的缝纫方向的不同,有时不会产生上线T1的缝入。在此情况下,也可以在压脚装置6与缝针1之间捕捉上线T1。在如上述所示在压脚装置6与缝针1之间捕捉上线T1的情况下,能够将上线夹紧装置40固定于更上方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上线夹紧装置40与被加工件W以及保持装置9发生干涉。

实施方式2

图16是表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上线夹紧装置60的分解斜视图。图17至图20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上线夹紧装置60的斜视图。图21至图24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上线夹紧装置60的侧视图。图25是表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上线夹紧装置60的一部分的斜视图。在实施方式2中,对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上线夹紧装置40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省略或简化说明。

如图16至图24所示,上线夹紧装置60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上线夹紧装置40同样地具有:作为驱动部的复动型的气缸11;给排气端口12,其在气缸11处设置有2个;以及支撑金属件13,其支撑上线夹紧装置60。

气缸11具有缸体11a和活塞杆11b。在活塞杆11b中的第1方向D1的端部固定钩安装板65a。在钩安装板65a中的第1方向D1的端部,通过螺钉固定作为上线捕捉部的钩16。钩16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具有用于钩挂上线T的钩槽16a。

另外,钩安装板65a中的第2方向D2的端部向下方弯折,插入至基座板65b的开口部65d。下面,将该端部记为插入部65c。开口部65d沿直线方向D形成。在插入部65c插入至开口部65d的状态下,在该插入部65c连接上述活塞杆11b的第1方向D1的端部。通过由活塞杆11b沿直线方向D往返移动,插入部65c在开口部65d内沿第1方向D1以及第2方向D2滑动。由此,钩16与钩安装板65a一体地沿第1方向D1以及第2方向D2移动。

在支撑金属件13处固定柱塞(plunger)保持板63和引导板64a、64b。柱塞保持板63配置在活塞杆11b的上方。在柱塞保持板63处固定有作为制动部的一部分的球头柱塞(ball plunger)69a、69b。球头柱塞69a配置在柱塞保持板63中的第2方向D2的端部。球头柱塞69b配置在柱塞保持板63中的第1方向D1的端部。球头柱塞69a、69b在下方的端部配置球头。该球头通过弹性部件的弹性力被向下侧推入。

引导板64a、64b配置在隔着活塞杆11b的位置。在引导板64a、64b处设置引导槽64c、64d。引导槽64c、64d沿直线方向D形成。引导槽64c、64d对基座板65b进行引导。基座板65b能够沿引导槽64c、64d沿第1方向D1以及第2方向D2移动。在引导板64a处固定止动器71。止动器71用于基座板65b的防止脱落。

另外,上线夹紧装置60具有作为预紧部的螺旋弹簧20。螺旋弹簧20的第1方向D1的端部与钩安装板65a的插入部65c抵接。螺旋弹簧20的第2方向D2的端部与缸体11a的第1方向D1的端部抵接。螺旋弹簧20在该缸体11a的第1方向D1的端部与插入部65c之间以被压缩的状态设置。由此,螺旋弹簧20经由钩安装板65a对钩16沿第1方向D1施加作为预紧力的弹性力。在实施方式2中,将螺旋弹簧20的弹性力设定为比由给排气装置30产生的第2驱动力小、并且在对钩16不施加第1驱动力而施加预紧力的状态下钩16能够从后述的上线夹持部68脱离的大小。

在基座板65b中的第1方向D1的端部固定上线夹持部68。上线夹持部68在夹持位置P2处在与钩16之间夹持上线T。上线夹持部68具有保持板68a、夹持弹簧68b、调整螺钉68c、以及安装螺钉68d。

钩16以向第2方向D2被拉入的状态将上线T配置在保持板68a与夹持弹簧68b之间。利用夹持弹簧68b的反弹力,从保持板68a以及夹持弹簧68b向上下方向施加对钩16以及上线T进行夹持的力。利用夹住上线T的夹持力,在由钩16捕捉了上线T的状态下,在钩16、保持板68a、以及夹持弹簧68b之间夹持上线T。在上线夹持部68中,能够使用调整螺钉68c调整夹持弹簧68b的反弹力。

在插入部65c配置在开口部65d中的第1方向D1的端部的情况下,通过由活塞杆11b沿第1方向D1移动,插入部65c沿第1方向D1推压基座板65b。由此,基座板65b与插入部65c一体地沿第1方向D1移动。在此情况下,钩16与上线夹持部68一体地沿第1方向D1移动。

另外,在插入部65c配置在开口部65d中的第2方向D2的端部的情况下,通过活塞杆11b沿第2方向D2移动,插入部65c沿第2方向D2拉拽基座板65b。由此,基座板65b与插入部65c一体地沿第2方向D2移动。在此情况下,钩16与上线夹持部68一体地沿第2方向D2移动。

在基座板65b中的第2方向D2的端部固定滑板67。滑板67配置在引导板64a与引导板64b之间,与基座板65b一体地沿直线方向D移动。在滑板67处固定作为制动部的一部分而支承球头柱塞69a、69b的支承台69c。在支承台69c的上部形成圆锥形状的凹部。在凹部的底部,设置嵌入球头柱塞69a、69b的球头的孔部。

球头柱塞69a、69b以及支承台69c对钩16施加制动力,该制动力对钩16向第1方向D1的移动进行制动。即,通过将球头柱塞69a、69b的球头嵌入至支承台69c的孔部,从而抑制基座板65b向直线方向D的移动。球头柱塞69a、69b的球头能够向上方推起。通过使支承台69c沿直线方向D移动,从而沿凹部将球头柱塞69a、69b的球头向上方推起,解除上述制动。为了使支承台69c沿直线方向D移动,在将插入部65c配置于开口部65d中的第1方向D1的端部的状态下,使活塞杆11b沿第1方向D1移动而沿第1方向D1推压基座板65b即可。或者,在将插入部65c配置于开口部65d中的第2方向D2的端部的状态下,使活塞杆11b沿第2方向D2移动而沿第2方向D2拉拽基座板65b即可。

将球头柱塞69a的球头压下的弹性力被设定为下述的力,即,在对钩16不作用第1驱动力而仅作用预紧力的情况下,限制基座板65b向第1方向D1的移动,在对钩16作用第1驱动力以及预紧力的情况下,基座板65b能够沿第1方向D1通过。

将球头柱塞69b的球头压下的弹性力被设定为下述的力,即,在对钩16不作用第2驱动力而仅作用预紧力的情况下,限制基座板65b向第2方向D2的移动,在对钩16作用第2驱动力以及预紧力的情况下,基座板65b能够沿第2方向D2通过。

如图25所示,在球头柱塞69a、69b的球头嵌入至支承台69c的孔部的状态下,钩安装板65a的插入部65c能够在开口部65d内沿直线方向D移动。由此,钩安装板65a以及钩16能够与上线夹持部68独立地沿直线方向D移动。在此情况下的钩16的移动距离设定得比实施方式1中的捕捉位置P1与夹持位置P2之间的距离短。

如图17、图18、图21以及图22所示,在球头柱塞69a的球头嵌入至支承台69c的孔部的情况下,基座板65b的移动被限制。在此情况下,通过使活塞杆11b移动,从而能够将钩16配置在待机位置P4或释放位置P3。

在将插入部65c配置在开口部65d中的第2方向D2的端部的情况下,如图17以及图21所示,钩16配置在待机位置P4。在将插入部65c配置在开口部65d中的第1方向D1的端部的情况下,如图18以及图22所示,钩16配置在释放位置P3。

另外,如图19、图20、图23以及图24所示,在球头柱塞69b的球头嵌入至支承台69c的孔部的情况下,基座板65b的移动也被限制。在此情况下,通过使活塞杆11b移动,从而能够将钩16配置在捕捉位置P1或夹持位置P2。

在将插入部65c配置在开口部65d中的第1方向D1的端部的情况下,如图19以及图23所示,钩16配置在捕捉位置P1。在将插入部65c配置在开口部65d中的第2方向D2的端部的情况下,如图20以及图24所示,钩16配置在夹持位置P2。

下面,说明如上述所示构成的上线夹紧装置60的动作。图26以及图27是表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上线夹紧装置60的动作的图。如图26所示,在由缝纫机50对被加工件W正在缝制图案的期间,上线夹紧装置60使钩16在待机位置P4处待机。在此情况下,上线夹紧装置60对活塞杆11b施加第2驱动力。由于第2驱动力比螺旋弹簧20的弹性力大,所以能够在对螺旋弹簧20进行了压缩的状态下使钩16在待机位置P4处待机。

在对被加工件W形成图案,切断了上线T1的情况下,上线夹紧装置60如图27所示使钩16移动至捕捉位置P1,对切断后的上线T1中的插入缝针1一侧的端部进行捕捉。在该动作中,上线夹紧装置60对气缸11的活塞杆11b施加第1驱动力,使活塞杆11b沿第1方向D1移动。对活塞杆11b施加第1驱动力和螺旋弹簧20的预紧力,支承台69c超过球头柱塞69a而沿第1方向D1移动。上线夹紧装置60使活塞杆11b沿第1方向D1移动,直至球头柱塞69b的球头嵌入至支承台69c的孔部为止。在开口部65d中的第1方向D1的端部,插入部65c沿第1方向D1推压基座板65b,因此钩安装板65a和基座板65b一体地沿第1方向D1移动。因此,在钩16从上线保持部68沿第1方向D1凸出的状态下,钩16和上线保持部68一体地沿第1方向D1移动。

在球头柱塞69b的球头嵌入至支承台69c的孔部后,完成钩16向补充位置P1的配置。然后,上线夹紧装置60进行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动作,使钩16捕捉上线T1。另外,在引导板64a处固定有止动器71,该止动器71防止基座板65b的脱落,并且防止由于对活塞杆11b施加的第1驱动力以及螺旋弹簧20的弹性力而使支承台69c超过球头柱塞69b沿第1方向D1移动。

在使用钩16捕捉了上线T1后,上线夹紧装置60使钩16从捕捉位置P1沿第2方向D2移动至夹持位置P2,使用钩16和上线夹持部68夹持上线T1。在夹持动作中,上线夹紧装置60对活塞杆11b施加第2驱动力,使活塞杆11b沿第2方向D2移动。通过活塞杆11b的移动,在基座板65b以及上线夹持部68的移动被限制的状态下,钩16以及钩安装板65a沿第2方向D2移动。钩16以及上线T1被拉入至上线夹持部68,利用钩16和保持板68a以及夹持弹簧68b夹持上线T1。在实施方式2中,通过与实施方式1相比缩短捕捉位置P1与夹持位置P2的距离,从而能够在缝针1的周围进行上线T1的夹持动作。

在夹持了上线T1后,上线夹紧装置60使钩16移动至待机位置P4。在该动作中,上线夹紧装置60对气缸11的活塞杆11b施加第2驱动力,使活塞杆11b沿第2方向D2移动。对活塞杆11b施加第2驱动力,支承台69c超过球头柱塞69b而沿第2方向D2移动。上线夹紧装置60对活塞杆11b施加第2驱动力,直至球头柱塞69a的球头嵌入至支承台69c的孔部为止。在开口部65d中的第2方向D2的端部,插入部65c沿第2方向D2拉拽基座板65b,因此钩安装板65a和基座板65b一体地沿第2方向D2移动。因此,在钩16以及上线T1被拉入上线保持部68的状态下,钩16和上线保持部68一体地沿第2方向D2移动。

如上述所示,在上线夹紧装置60中,在进行夹持动作后,使上线夹紧装置60退避至待机位置P4,因此能够防止钩16与缝针1发生干涉。

然后,在放开对上线T1的保持的情况下,上线夹紧装置60设为不对气缸11的活塞杆11b施加第2驱动力的状态,由于螺旋弹簧20的预紧力,钩16从上线夹持部68脱离,沿第1方向D1移动。由于钩16的移动,插入部65c向开口部65d中的第1方向D1的端部移动。在此情况下,球头柱塞69a在仅螺旋弹簧20的预紧力起作用的情况下成为嵌入至支承台69c的孔部的状态。由此,能够在不对活塞杆11b施加驱动力的情况下,使钩16在释放位置P3停止,释放上线T1,因此能够实现节能化。

如上述所示,根据实施方式2,钩16和上线夹持部68设置为能够一体地沿直线方向D移动,因此能够使捕捉位置P1与夹持位置P2的距离比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上线夹紧装置40短。由此,能够在缝针1的周围夹持上线T,因此在从捕捉上线T起至夹持上线T为止的期间内上线T不易从钩16脱落。

以上的实施方式所示的结构示出本发明的内容的一个例子,还能够与其他的公知技术组合,也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对结构的一部分进行省略、变更。

标号的说明

D直线方向,D1第1方向,D2第2方向,P0位置,P1捕捉位置,P2夹持位置,P3释放位置,P4待机位置,T、T1上线,T2下线,W被加工件,1针,2针棒,3天秤机构,4上线调节部,5上线引导部,40、60上线夹紧装置,7釜,8线切断装置,9保持装置,10滑动板,11气缸,11a缸体,11b活塞杆,12给排气端口,12a第1端口,12b第2端口,13支撑金属件,14、64a、64b引导板,14a、65d开口部,15、65a钩安装板,16钩,16a钩槽,17引导销,18、68上线夹持部,18a、68a保持板,18b、68b夹持弹簧,18c、68c调整螺钉,18d、68d安装螺钉,19制动弹簧,19a弯曲部,20螺旋弹簧,21检测器,30、31给排气装置,32速度控制器,33排气阀,34、38电磁阀,35消音器,36气体供给源,37配管,37a第1配管,37b第2配管,50缝纫机,51缝纫机臂,52缝纫机底座,63柱塞保持板,64c、64d引导槽,65b基座板,65c插入部,67滑板,69a、69b球头柱塞,69c支承台。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