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绒蕾丝花边面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33696阅读:805来源:国知局
植绒蕾丝花边面料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蕾丝面料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植绒蕾丝花边面料。



背景技术:

植绒面料以布料为底布,正面植上尼龙绒毛或粘胶绒毛,再经过烘蒸和水洗加工而成,绒面丰盈、手感柔和、色泽亮丽、风格别致,博得消费者的青睐。植绒面料由于具有毛绒的效果,因此具有一定的毛绒的保暖,弹性,柔软的效果,尼龙纤维作为植绒面料的主要成份,由于尼龙纤维具有酰胺结构,与人体的氨基酸具有相类似的结构,尼龙纤维与人体皮肤具有由于的接触亲服感,因此在毛绒应用具有意义的优势,同时尼龙纤维本身具有优异的弹性,因此以尼龙作为毛绒基体在植绒面料上具有优异的弹性和亲肤性。

中国专利申请号2014106991756涉及在凹凸不平、稀密不均的面料上植绒的方法,包括:剪绒毛→绒毛染色→绒毛电着处理→粘合剂配制→按植绒制版对底布进行粘合剂涂覆→静电植绒,特点是在对凹凸不平、稀密不均的底布进行粘合剂涂覆前先对底布进行亲油性处理,同时在静电植绒时,控制植绒机的电压为100~120kV;优点是由于在对凹凸不平、稀密不均的底布进行粘合剂涂覆前先对底布进行亲油性处理,在静电植绒时,绒毛能够均匀地被粘合剂固着在底布上,使得植绒后的整体效果干净均匀整洁,同时在静电植绒时,采用特定的电压,使得植绒后底布上的绒毛密度和牢度都达到最佳,提升了植绒蕾丝面料等产品的档次。

中国专利申请号2011101504774涉及一种盘花植绒蕾丝面料,属于纺织面料领域。它包括面料本体(1),在所述面料本体(1)的上表面设有盘花层(2),盘花层(2)表面复合有蕾丝层(4),在所述面料本体(1)的下表面设有植绒层(3),所述蕾丝层(4)、盘花层(2)、植绒层(3)和面料本体(1)连接为一整体,所述盘花层(2)上设有盘花,所述植绒层(3)上设有绒花,所述盘花和绒花对称分布。凸起的盘花和绒花增强了盘花植绒蕾丝面料的层次感,并且手感柔软舒适。蕾丝的镂空效果为面料带来视觉上的变化,朦胧的感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植绒蕾丝花边面料。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植绒蕾丝花边面料,其分为四层结构,由上到下依次为植绒层,抗菌防螨层,防水层和支撑层;植绒层的原料为抗菌保健尼龙纤维,抗菌防螨层的原料为抗菌防螨尼龙纤维,防水层的原料为聚四氟乙烯纤维,支撑层的原料为聚乙烯醇纤维;植绒层的抗菌保健尼龙纤维与抗菌防螨层中的抗菌防螨尼龙纤维经编交织连接,抗菌防螨层中的抗菌防螨尼龙纤维与防水层中的聚四氟乙烯纤维经编交织连接,防水层中的聚四氟乙烯纤维与支撑层中的聚乙烯醇纤维经编交织连接。

所述的植绒层的厚度为300~600微米。

所述的抗菌防螨层的厚度为200~300微米。

所述的防水层的厚度为200~300微米。

所述的支撑层的厚度为200~300微米。

所述的植绒蕾丝花边面料的克重为300~800g/m2

所述的植绒蕾丝花边面料的顶破强度为1500~5000N。

所述的抗菌防螨尼龙纤维是由防螨剂,抗菌剂以及尼龙切片经熔融纺丝制备得到,是常规的工艺技术。

所述的植绒蕾丝花边面料以抗菌保健尼龙纤维,抗菌防螨尼龙纤维,聚四氟乙烯纤维,聚乙烯醇纤维,采用三维经编工艺制备得到植绒蕾丝花边面料。

多层结构设置的植绒蕾丝花边面料,并且聚乙烯醇纤维作为支撑层结构,对地面,玻璃和木板具有优异的抓合力,因此防止面料的打滑;同时以具有防水和阻燃性能的聚四氟乙烯为防水层材料,利用聚四氟乙烯的隔水和阻燃性,使植绒蕾丝花边面料能够阻隔水的渗透;并且抗菌放满层的尼龙纤维,在三维经编类似面料中,赋予了植绒蕾丝花边面料优异的抗菌和防螨虫的功能,同时在植绒层中以具有高粘度和高强度的增粘尼龙为原料,制备具有抗菌保健且高强度的尼龙纤维,赋予了植绒层优异的抗倒伏性,抗紫外性能和抗菌作用;

所述的抗菌保健尼龙纤维的制备方法,其具体步骤为:

第一步抗菌保健尼龙母粒的制备

以均苯三甲酸和甲醇为原料,以浓硫酸为催化剂,在压力为0.25~0.35MPa,反应温度为105~120℃条件下,进行酯化反应,酯化反应2.5~3.5h后得到酯化产物均苯三甲酸甲酯,酯化反应结束后,酯化产物在100℃减压蒸馏出未反应的甲醇,然后再加入三溴新戊醇,然后在常压下,反应温度125~135℃条件下进行酯交换反应,酯交换反应时间为1.5~2.5h,制备得到固相增粘改性剂,然后采用固相增粘的方法,以低粘度尼龙切片为原料,通过高温增粘,高真空增粘工艺制备得到抗菌保健尼龙母粒;

所述的均苯三甲酸与甲醇的摩尔比值为1:3.5~1:4.5。

所述的催化剂浓硫酸的质量浓度为98%,所述的催化剂在原料中的质量分数为1.5~2.5%。

所述的均苯三甲酸与三溴新戊醇的摩尔比值为1:0.95~1:1.05。

所述的固相增粘改性剂在功能尼龙切片中的质量分数为10~20%。

所述的低粘度尼龙切片的特性粘度为1.6~1.8dL/g。

所述的固相增粘过程中高温增粘工艺为氮气保护常压增粘过程,其高温增粘温度为210~220℃,高温增粘时间为8~10h,高温增粘过程中控制切片中端羧基含量为35~50mmol/g;

所述的高真空增粘过程中控制增粘过程中真空度为300~60Pa,高真空增粘温度为160~180℃,高真空增粘时间为8~12h,高真空增粘过程中控制切片中端羧基含量为15~25mmol/g;

所述的抗菌保健尼龙纤维具有抗菌和远红外发射功能,同时以高粘度的尼龙为切片,制备具有高强度,抗倒伏性的尼龙为经编纤维原料,因此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

尼龙行为作为热塑性聚合物,其在燃烧过程中放出大量的热量,并且燃烧热远大于其熔融热,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导致大量的熔滴,熔滴不仅导致火焰继续蔓延和传播,同时还对接触人体的组织造成创伤,目前尼龙纤维阻燃体系,主要是围绕磷系的阻燃剂,并且以共混的方法实现磷系阻燃剂的共混添加,首先磷系阻燃剂在共混熔融纺丝过程中,由于磷系阻燃剂的析出,影响尼龙的纺丝和染色,导致毛丝过多,染色品质差,并且磷系阻燃剂其主要是加速熔滴,带走热量和火焰,避免尼龙继续燃烧起到的阻燃效果;因此不可避免的导致熔滴的扩大,而含溴阻燃剂具有优异的自由基捕捉能力,利用含溴阻燃剂本身燃烧后形成能够进行自由基捕捉的溴化氢,然后形成难燃的材料,进一步提升其阻燃性能,提高成碳性;本发明采用均苯三甲酸为原料,利用甲醇与羧酸酯化反应,从而提纯均苯三甲酸,避免由于均苯三甲酸本身的高反应活性,同时纯度较低等原因,难以直接与三溴新戊醇反应,导致其进一步酯化,而降低其本身的官能团结构,难以与后期酯化产物进行酯交换反应;通过甲醇制备得到甲氧基封端的均苯三甲酸甲酯,利用均苯三甲酸甲酯与三溴新戊醇进行酯交换反应,制备得到含有自由基捕捉功能的阻燃剂结构,其阻燃剂分子结构中含溴量为45.14%,阻燃剂分子中苯环结构进一步提升了其成碳性,提高阻燃效果,利用含溴官能团与苯环结构的协效作用,提升阻燃和成碳效果,进一步加强抗融性能;同时分子中含有可进行酯交换反应的甲氧基官能团,酯交换过程中甲醇为小分子,其沸点低于水分子,且挥发性好,饱和蒸气压远低于水汽分子,因此酯交换形成的甲醇利于缩聚过程中小分子的脱除,尤其是后期链段增长,粘度增加过程中,小分子脱除困难,难以达到链段增长过程;

所制备的固相增粘改性剂为端基含有低分子酯键结构,其在高温和高真空下均可与含有酰胺,酯键和羧基结构进行酰胺化,酯交换反应和酯化反应,从而提高尼龙的分子量,提升尼龙的聚合度;

固相增粘是制备高分子量的高聚物的主要方法,通过固相增粘工艺,实现尼龙切片的分子链增长过程,同时通过采用高温酯交换反应,使固相增粘改性剂能够在较快的时间实现酯交换反应,从而利于尼龙的增粘过程,同时利用高真空增粘过程,使尼龙分子中羧酸基团与氨基进行酰胺反应,从而提高尼龙的分子量,提高尼龙的聚合度,并且由于尼龙本身残留的己内酰胺通常会影响聚合物的分子量,因此利用低温高真空增粘工艺,以固相增粘改性剂与己内酰胺开环反应,不仅降低单体含量,同时也提高了尼龙本身的聚合度,提高纤维和面料的强度;

第二步抗菌保健尼龙切片的制备

以第一步得到的抗菌保健尼龙母粒为原料,以四针状氧化锌晶须和碳化硅为抗紫外改性剂,采用双螺杆共混的方式,经螺杆挤出造粒制备得到抗菌保健尼龙切片;

所述的四针状氧化锌晶须的平均粒径为50~80纳米,碳化硅的平均粒径为60~80纳米;

所述的四针状氧化锌晶须在抗菌保健尼龙切片中的质量分数为0.5~1.0%;

所述的碳化硅在抗菌保健尼龙切片中的质量分数为0.5~1.0%;

四针状氧化锌晶须具有优异的抗菌,抗紫外和远红外发射功能,能够吸收远红外线而发射到周围环境中,同时四针状氧化锌本身的针尖结构,具有良好的静电富集性能,因此所制备的经编花边面料具有优异的抗菌抗紫外和远红外发射功能以及抗静电的效果,作为植绒蕾丝花边面料具有优异的抗倒伏性;同时碳化硅本身为刚性的结构材料,在纤维中具有提高纤维的刚性的目的,因此提高所制备的植绒蕾丝花边面料有优异的刚性,提升抗倒伏强度;

同时通过固相增粘后,尼龙的强度提升,其抗倒伏性增加;

第三步抗菌保健尼龙纤维的制备

以第二步制备得到的抗菌保健尼龙切片和和高粘度尼龙切片为原料,通过熔融共混纺丝工艺,经高压挤出,侧吹风冷却,上油,拉伸和卷绕制备得到抗菌保健尼龙纤维;

所述的高粘度尼龙切片的特性粘度为2.45~2.65dL/g;

所述的抗菌保健尼龙切片在抗菌保健尼龙纤维中的质量分数为20~30%;

所述的熔融纺丝温度为245~265℃,纺丝压力为15~16MPa,侧吹风风温28~30℃,侧吹风风速为1.5~2.0m/min;拉伸倍数为2.5~3.5倍,拉伸温度为120~135℃,卷绕速度为4500~4800m/min;

以具有高粘度的尼龙为基体材料,所制备的改性尼龙强度高,刚性好,因此对于提升植绒面料的强度和抗倒伏性具有优异的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积极效果是:

植绒蕾丝花边面料其采用三维经编的工艺,通过设置支撑层,以对玻璃,木材具有优异的抓合强度的聚乙烯醇纤维为原料,提高植绒蕾丝花边面料对玻璃和木板的抓合力,避免植绒蕾丝花边面料在使用过程中打滑;同时已具有防水和阻燃功能的聚四氟乙烯为防水层材料,利用聚四氟乙烯的隔水和阻燃性,使植绒蕾丝花边面料能够阻隔水的渗透;同时以具有抗菌防螨功能的尼龙纤维为抗菌防螨层的原料,赋予了植绒蕾丝花边面料优异的抗菌和防螨虫的功能,同时以具有高粘度的尼龙切片和经固相增粘的改性尼龙切片为抗菌保健尼龙纤维原料,其具有强度高,抗倒伏性好,且通过添加具有抗菌,抗紫外和远红外发射功能的四针状氧化锌晶须和刚性结构的碳化硅为抗紫外改性剂,赋予了植绒层优异的抗倒伏性,抗紫外性能和抗菌作用;并且三维经编的花边经编工艺,具有优异的三维织物组织结构,其最大可能的保留和提升植绒蕾丝花边面料的强度,所制备的植绒蕾丝花边面料具有优异的抗倒伏性,阻燃,抗菌,防水等优异效果;在经编花边面料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植绒蕾丝花边面料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固相增粘改性剂的制备反应方程式;

图3为本申请植绒蕾丝花边面料均苯三甲酸甲酯的氢核磁共振图谱;

图4固相增粘改性剂的氢核磁共振图谱;

图5固相增粘改性剂的碳核磁共振图谱;

附图中的标记为:其中1为支撑层,2为防水层,3为抗菌防螨层,4为植绒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提供本发明一种植绒蕾丝花边面料的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请参见附图1,一种植绒蕾丝花边面料,其分为四层结构,由上到下依次为植绒层4,抗菌防螨层3,防水层2和支撑层1;植绒层的原料为抗菌保健尼龙纤维,抗菌防螨层的原料为抗菌防螨尼龙纤维,防水层的原料为聚四氟乙烯纤维,支撑层的原料为聚乙烯醇纤维;植绒层的抗菌保健尼龙纤维与抗菌防螨层中的抗菌防螨尼龙纤维经编交织连接,抗菌防螨层中的抗菌防螨尼龙纤维与防水层中的聚四氟乙烯纤维经编交织连接,防水层中的聚四氟乙烯纤维与支撑层中的聚乙烯醇纤维经编交织连接。

所述的植绒层的厚度为300~微米。

所述的抗菌防螨层的厚度为200微米。

所述的防水层的厚度为200微米。

所述的支撑层的厚度为200微米。

所述的植绒蕾丝花边面料的克重为300g/m2

所述的植绒蕾丝花边面料的顶破强度为1500N。

所述的抗菌防螨尼龙纤维是由防螨剂,抗菌剂以及尼龙切片经熔融纺丝制备得到,是常规的工艺技术。

所述的植绒蕾丝花边面料以抗菌保健尼龙纤维,抗菌防螨尼龙纤维,聚四氟乙烯纤维,聚乙烯醇纤维,采用三维经编工艺制备得到植绒蕾丝花边面料。

所述的抗菌保健尼龙纤维的制备方法,其具体步骤为:

第一步抗菌保健尼龙母粒的制备

以均苯三甲酸和甲醇为原料,以浓硫酸为催化剂,在压力为0.25~0.35MPa,反应温度为105~120℃条件下,进行酯化反应,酯化反应2.5~3.5h后得到酯化产物均苯三甲酸甲酯,酯化反应结束后,酯化产物在100℃减压蒸馏出未反应的甲醇,然后再加入三溴新戊醇,然后在常压下,反应温度125~135℃条件下进行酯交换反应,酯交换反应时间为1.5~2.5h,制备得到固相增粘改性剂,然后采用固相增粘的方法,以低粘度尼龙切片为原料,通过高温增粘,高真空增粘工艺制备得到抗菌保健尼龙母粒;请参见附图2。

所述的均苯三甲酸与甲醇的摩尔比值为1:3.5。

所述的催化剂浓硫酸的质量浓度为98%,所述的催化剂在原料中的质量分数为1.5%。

所述的均苯三甲酸与三溴新戊醇的摩尔比值为1:0.95。

所述的固相增粘改性剂在功能尼龙切片中的质量分数为10%。

所述的低粘度尼龙切片的特性粘度为1.6dL/g。

所述的固相增粘过程中高温增粘工艺为氮气保护常压增粘过程,其高温增粘温度为210~220℃,高温增粘时间为8~10h,高温增粘过程中控制切片中端羧基含量为35mmol/g;

所述的高真空增粘过程中控制增粘过程中真空度为300~60Pa,高真空增粘温度为160~180℃,高真空增粘时间为8~12h,高真空增粘过程中控制切片中端羧基含量为15mmol/g;

其中图3为本申请植绒蕾丝花边面料均苯三甲酸甲酯的氢核磁共振图谱,利用均苯三甲酸与甲醇在硫酸催化剂条件下反应生成酯化产物,因此所得到的化合物中未检测到有羧酸以及醇羟基的特征吸收峰,而在图谱中只检测到苯环上氢的特征吸收峰(δ为8.90ppm)和甲氧基上氢特征吸收峰(δ为3.90ppm),因此反应在酯化反应过程中,由于醇的过量,使反应中均苯三甲酸上的特征羧酸完全参与酯化反应;

同时图4固相增粘改性剂的氢核磁共振图谱,分子中各个基团上的氢原子对应的化学位移如图4谱所示;其中由于均苯三甲酸与甲醇在硫酸催化剂条件下反应生成酯化产物均苯三甲酸甲酯与三溴新戊醇进行酯交换反应,从而使三溴新戊醇中的醇羟基转换为酯键,因此在图谱中未检测到三溴新戊醇本身的羟基的特征峰(δ为2.05ppm),而只检测到了三溴新戊醇本身的三溴新戊氧基基团中甲基官能团的特征吸收峰,且其对应的化学位移由3.45ppm转移到3.17ppm(b’),因此说明三溴新戊醇与均苯三甲酸甲酯进行了酯交换反应;同时在图谱中也检测到了甲氧基本身特征吸收峰c’(δ为3.89ppm),且c’基团特征峰对应氢原子峰面积与b’基团特征峰对应的峰面积的比值为3:1,因此对应的官能团上的氢个数比为3:1,既有三溴新戊醇与均苯三甲酸甲酯进行1:1摩尔比的酯交换反应;

图5为所制备的固相增粘改性剂的碳核磁共振图谱,图谱中也出现了三溴新戊醇与均苯三甲酸甲酯进行酯交换反应生成的阻燃改性剂的特征吸收峰,其中d和f对应的化学位移分别为δ为68.5ppm和35.8ppm,并且分子中均苯三甲酸甲酯的甲氧基官能团的特征吸收峰仍然存在,并且对应的化学的峰值比值与;三溴新戊氧基酯中的季碳原子的峰值比值为2:1,因此说明了均苯三甲酸甲酯与三溴新戊醇只进行了1:1的反应。

第二步抗菌保健尼龙切片的制备

以第一步得到的抗菌保健尼龙母粒为原料,以四针状氧化锌晶须和碳化硅为抗紫外改性剂,采用双螺杆共混的方式,经螺杆挤出造粒制备得到抗菌保健尼龙切片;

所述的四针状氧化锌晶须的平均粒径为50~80纳米,碳化硅的平均粒径为60~80纳米;

所述的四针状氧化锌晶须在抗菌保健尼龙切片中的质量分数为0.5%;

所述的碳化硅在抗菌保健尼龙切片中的质量分数为0.5%;

第三步抗菌保健尼龙纤维的制备

以第二步制备得到的抗菌保健尼龙切片和和高粘度尼龙切片为原料,通过熔融共混纺丝工艺,经高压挤出,侧吹风冷却,上油,拉伸和卷绕制备得到抗菌保健尼龙纤维;

所述的高粘度尼龙切片的特性粘度为2.45dL/g;

所述的抗菌保健尼龙切片在抗菌保健尼龙纤维中的质量分数为20%;

所述的熔融纺丝温度为245~265℃,纺丝压力为15~16MPa,侧吹风风温28~30℃,侧吹风风速为1.5~2.0m/min;拉伸倍数为2.5~3.5倍,拉伸温度为120~135℃,卷绕速度为4500~4800m/min;

实施例2

一种植绒蕾丝花边面料,其分为四层结构,由上到下依次为植绒层,抗菌防螨层,防水层和支撑层;植绒层的原料为抗菌保健尼龙纤维,抗菌防螨层的原料为抗菌防螨尼龙纤维,防水层的原料为聚四氟乙烯纤维,支撑层的原料为聚乙烯醇纤维;植绒层的抗菌保健尼龙纤维与抗菌防螨层中的抗菌防螨尼龙纤维经编交织连接,抗菌防螨层中的抗菌防螨尼龙纤维与防水层中的聚四氟乙烯纤维经编交织连接,防水层中的聚四氟乙烯纤维与支撑层中的聚乙烯醇纤维经编交织连接。

所述的植绒层的厚度为600微米。

所述的抗菌防螨层的厚度为300微米。

所述的防水层的厚度为300微米。

所述的支撑层的厚度为300微米。

所述的植绒蕾丝花边面料的克重为800g/m2

所述的植绒蕾丝花边面料的顶破强度为5000N。

所述的抗菌防螨尼龙纤维是由防螨剂,抗菌剂以及尼龙切片经熔融纺丝制备得到,是常规的工艺技术。

所述的植绒蕾丝花边面料以抗菌保健尼龙纤维,抗菌防螨尼龙纤维,聚四氟乙烯纤维,聚乙烯醇纤维,采用三维经编工艺制备得到植绒蕾丝花边面料。

所述的抗菌保健尼龙纤维的制备方法,其具体步骤为:

第一步抗菌保健尼龙母粒的制备

以均苯三甲酸和甲醇为原料,以浓硫酸为催化剂,在压力为0.25~0.35MPa,反应温度为105~120℃条件下,进行酯化反应,酯化反应2.5~3.5h后得到酯化产物均苯三甲酸甲酯,酯化反应结束后,酯化产物在100℃减压蒸馏出未反应的甲醇,然后再加入三溴新戊醇,然后在常压下,反应温度125~135℃条件下进行酯交换反应,酯交换反应时间为1.5~2.5h,制备得到固相增粘改性剂,然后采用固相增粘的方法,以低粘度尼龙切片为原料,通过高温增粘,高真空增粘工艺制备得到抗菌保健尼龙母粒;

所述的均苯三甲酸与甲醇的摩尔比值为1:4.5。

所述的催化剂浓硫酸的质量浓度为98%,所述的催化剂在原料中的质量分数为2.5%。

所述的均苯三甲酸与三溴新戊醇的摩尔比值为1:1.05。

所述的固相增粘改性剂在功能尼龙切片中的质量分数为20%。

所述的低粘度尼龙切片的特性粘度为1.8dL/g。

所述的固相增粘过程中高温增粘工艺为氮气保护常压增粘过程,其高温增粘温度为210~220℃,高温增粘时间为8~10h,高温增粘过程中控制切片中端羧基含量为50mmol/g;

所述的高真空增粘过程中控制增粘过程中真空度为300~60Pa,高真空增粘温度为160~180℃,高真空增粘时间为8~12h,高真空增粘过程中控制切片中端羧基含量为25mmol/g;

第二步抗菌保健尼龙切片的制备

以第一步得到的抗菌保健尼龙母粒为原料,以四针状氧化锌晶须和碳化硅为抗紫外改性剂,采用双螺杆共混的方式,经螺杆挤出造粒制备得到抗菌保健尼龙切片;

所述的四针状氧化锌晶须的平均粒径为50~80纳米,碳化硅的平均粒径为60~80纳米;

所述的四针状氧化锌晶须在抗菌保健尼龙切片中的质量分数为1.0%;

所述的碳化硅在抗菌保健尼龙切片中的质量分数为1.0%;

第三步抗菌保健尼龙纤维的制备

以第二步制备得到的抗菌保健尼龙切片和和高粘度尼龙切片为原料,通过熔融共混纺丝工艺,经高压挤出,侧吹风冷却,上油,拉伸和卷绕制备得到抗菌保健尼龙纤维;

所述的高粘度尼龙切片的特性粘度为2.65dL/g;

所述的抗菌保健尼龙切片在抗菌保健尼龙纤维中的质量分数为30%;

所述的熔融纺丝温度为245~265℃,纺丝压力为15~16MPa,侧吹风风温28~30℃,侧吹风风速为1.5~2.0m/min;拉伸倍数为2.5~3.5倍,拉伸温度为120~135℃,卷绕速度为4500~4800m/min;

实施例3

一种植绒蕾丝花边面料,其分为四层结构,由上到下依次为植绒层,抗菌防螨层,防水层和支撑层;植绒层的原料为抗菌保健尼龙纤维,抗菌防螨层的原料为抗菌防螨尼龙纤维,防水层的原料为聚四氟乙烯纤维,支撑层的原料为聚乙烯醇纤维;植绒层的抗菌保健尼龙纤维与抗菌防螨层中的抗菌防螨尼龙纤维经编交织连接,抗菌防螨层中的抗菌防螨尼龙纤维与防水层中的聚四氟乙烯纤维经编交织连接,防水层中的聚四氟乙烯纤维与支撑层中的聚乙烯醇纤维经编交织连接。

所述的植绒层的厚度为400微米。

所述的抗菌防螨层的厚度为250微米。

所述的防水层的厚度为250微米。

所述的支撑层的厚度为250微米。

所述的植绒蕾丝花边面料的克重为600g/m2

所述的植绒蕾丝花边面料的顶破强度为4500N。

所述的抗菌防螨尼龙纤维是由防螨剂,抗菌剂以及尼龙切片经熔融纺丝制备得到,是常规的工艺技术。

所述的植绒蕾丝花边面料以抗菌保健尼龙纤维,抗菌防螨尼龙纤维,聚四氟乙烯纤维,聚乙烯醇纤维,采用三维经编工艺制备得到植绒蕾丝花边面料。

所述的抗菌保健尼龙纤维的制备方法,其具体步骤为:

第一步抗菌保健尼龙母粒的制备

以均苯三甲酸和甲醇为原料,以浓硫酸为催化剂,在压力为0.25~0.35MPa,反应温度为105~120℃条件下,进行酯化反应,酯化反应2.5~3.5h后得到酯化产物均苯三甲酸甲酯,酯化反应结束后,酯化产物在100℃减压蒸馏出未反应的甲醇,然后再加入三溴新戊醇,然后在常压下,反应温度125~135℃条件下进行酯交换反应,酯交换反应时间为1.5~2.5h,制备得到固相增粘改性剂,然后采用固相增粘的方法,以低粘度尼龙切片为原料,通过高温增粘,高真空增粘工艺制备得到抗菌保健尼龙母粒;

所述的均苯三甲酸与甲醇的摩尔比值为1:4.0。

所述的催化剂浓硫酸的质量浓度为98%,所述的催化剂在原料中的质量分数为2.0%。

所述的均苯三甲酸与三溴新戊醇的摩尔比值为1:1。

所述的固相增粘改性剂在功能尼龙切片中的质量分数为15%。

所述的低粘度尼龙切片的特性粘度为1.75dL/g。

所述的固相增粘过程中高温增粘工艺为氮气保护常压增粘过程,其高温增粘温度为210~220℃,高温增粘时间为8~10h,高温增粘过程中控制切片中端羧基含量为45mmol/g;

所述的高真空增粘过程中控制增粘过程中真空度为300~60Pa,高真空增粘温度为160~180℃,高真空增粘时间为8~12h,高真空增粘过程中控制切片中端羧基含量为20mmol/g;

第二步抗菌保健尼龙切片的制备

以第一步得到的抗菌保健尼龙母粒为原料,以四针状氧化锌晶须和碳化硅为抗紫外改性剂,采用双螺杆共混的方式,经螺杆挤出造粒制备得到抗菌保健尼龙切片;

所述的四针状氧化锌晶须的平均粒径为50~80纳米,碳化硅的平均粒径为60~80纳米;

所述的四针状氧化锌晶须在抗菌保健尼龙切片中的质量分数为0.75%;

所述的碳化硅在抗菌保健尼龙切片中的质量分数为0.75%;

第三步抗菌保健尼龙纤维的制备

以第二步制备得到的抗菌保健尼龙切片和和高粘度尼龙切片为原料,通过熔融共混纺丝工艺,经高压挤出,侧吹风冷却,上油,拉伸和卷绕制备得到抗菌保健尼龙纤维;

所述的高粘度尼龙切片的特性粘度为2.50dL/g;

所述的抗菌保健尼龙切片在抗菌保健尼龙纤维中的质量分数为25%;

所述的熔融纺丝温度为245~265℃,纺丝压力为15~16MPa,侧吹风风温28~30℃,侧吹风风速为1.5~2.0m/min;拉伸倍数为2.5~3.5倍,拉伸温度为120~135℃,卷绕速度为4500~4800m/min;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