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制带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27066阅读:357来源:国知局
一种制带机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缝纫机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制带机构。



背景技术:

布带是指由布料折叠而成的呈长条形的布制品,其可用于西装等衣物中肩膀处起支撑等作用。然而,现有的布带往往由人工手动对折后再进行缝制而成,不仅制作效率不高,且仅一次折叠后缝制而成的布带厚度较小,硬度不足。

为此,人们设计了一种具有自动卷边功能的缝纫压脚装置并申请了中国专利(其申请号为:200920211931.0;其公告号为:CN201534914),该缝纫压脚装置包括一压脚板通过连杆与缝纫机连接,压脚板的进布端设置有一卷边器,卷边器包括一定位底板以及形成于定位底板上的弧形卷边板。该压脚装置中的卷边板卷曲成锥筒状,将布料送入卷边板开口较大的一端时,布料沿着卷边板内侧的弧形面进给,随着卷边板内腔体的宽度逐渐缩小,布料两侧的端部沿着卷边板内侧壁翻卷,最终卷边板上的出口出布时布料进行翻折卷边。相对于人工操作来说,该压脚装置通过卷边器的设置实现了机械式地布料翻折卷边,不仅效率提高且效果均匀,利于工业生产。

上述压脚装置在对布料进行卷边后形成的布料虽被卷曲成布带状,但整块布料仍呈松散状,需要结合导引器作为轨道来保持其形状不散开,不仅使得设备结构复杂,操作繁琐,且其仅适用于服装包边。如需要缝制成型的不会散开的布带,需要将卷边后的布料导出并进行缝合,而布料导出后仍容易散开,缝制难度大,且容易导致缝制出的布带不均匀或厚度不够的情况,另外,布料卷边后再进行缝制,会在布带外侧面留下线迹,不仅不美观,且将布带应用到服装上后也会影响服装的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制带机构,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便捷地加工较厚的布带。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制带机构,包括呈板状的针板以及固定在针板的一侧的呈筒状的壳体,所述的壳体的后端具有进布口且壳体的前端具有出布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壳体内还固定有呈筒状的导筒且该导筒沿前后方向设置,所述的导筒的外侧壁与上述壳体的内侧壁之间形成能连通进布口和出布口的用于供布料通过的送布通道,所述的送布通道的宽度自进布口向出布口方向逐渐缩小。

本制带机构使用时,将针板固定在缝纫机的工作台上,则固定在针板上的壳体靠近缝纫机的机针,壳体后端的进布口的宽度大小与需要缝制的布料的宽度相同或略大。缝制时,将布料自壳体后端的进布口送入,经导筒外壁和壳体内壁之间的送布通道向出布口方向送出。布料在此输送过程中,因送布通道的宽度自进布口向出布口方向逐渐缩小,则布料在宽度方向上的两端会逐渐沿着送布通道的侧壁向中间靠近收拢并包覆住导筒。当布料自壳体的出布口送出时,通过缝纫机的机针对靠近布料在宽度方向上的两端的位置进行缝合,使得缝合后的布料呈筒状且套设于导筒外侧。此时,布料在宽度方向上的两端伸出缝合位置形成凸耳。之后,将布料上已送出壳体出布口的布料前端翻卷并从导筒的前端穿入,沿着导筒从导筒的后端拉出,则布料整个被翻出。最终出料时的布料外侧面为布料自壳体出布口送出时的布料的内侧面,内侧面则为自壳体出布口送出时的布料的外侧面,则缝合后布料上伸出缝合位置的凸耳即被翻转到筒状布料的内侧,不仅增加了最后缝制完成的布带的厚度,且因布料在出布口处已进行了一次缝制,布料不会散开,整个布带的宽度和厚度均较为均匀。上述整个操作过程也无需其它结构进行配合,只需自导筒后端将布带拉出即可使后续的布料依次被制成完整的布带,制作方便。

在上述的一种制带机构中,所述的壳体上位于出布口处的端口具有向前凸出的导出部,该导出部沿前后方向设置且其横截面呈U形,所述的导出部内的凹腔与上述送布通道相连通。布料的两端收拢后自壳体的出布口送入到导出部内,由U形的导出部来对送布通道进行延续,保持布料被收拢后的形状,避免布料恢复初始状态,这里,导出部的高度小于布料两端收拢后的高度,即布料被送出后其两端均高出导出部,使得缝纫机可对直接对高出导出部的布料进行缝合,缝制方便。

在上述的一种制带机构中,所述的导筒的前端伸出上述导出部。导筒伸出导出部可由导筒和导出部对送出出布口的布料进行内外侧的同步限位,保证布料不会发生形变,避免收拢后的布料在送出时发生变形而需要重新手动整理形状的情况,方便了布带的加工。

在上述的一种制带机构中,所述的导筒的后端位于上述壳体内,所述的壳体侧壁上与上述导筒的后端端口位置对应处贯穿开设有布带出口。在壳体上重新开设一布带出口,使得成型的布带与自壳体后端的进布口进入的布料错开,自布带出口拉出,避免两者之间产生干涉而造成卡顿的情况,方便了布带的加工。

在上述的一种制带机构中,所述的布带出口处的壳体向内凹入并形成方便自导筒后端伸出的布料沿着布带出口向后送出的斜面。布料的送入依靠布带被拉出的拉力,在布带出口处设置凹入的斜面,使得布带能更顺畅地被拉出,使得布料的进给更顺畅,方便了布带的加工。

作为另一种情况,在上述的一种制带机构中,所述的导筒的后端自上述壳体的进布口伸出。在不考虑壳体的体积大小等情况下,可直接将导筒自壳体后端的进布口伸出,直接在壳体后端拉出成型后的布带。

在上述的一种制带机构中,所述的导筒通过呈板状或片状的连接件与上述壳体的内侧壁固连。减少导筒与壳体连接处的体积,使得布料能更多地收拢起来,增加布料收拢的高度,进而增加布带翻转后的厚度。

在上述的一种制带机构中,所述的壳体上的进布口处固连有呈板状的导板,该导板与上述导出部位于壳体上的同一侧且导板与壳体的连接处通过圆弧段过渡。导板以及圆弧段的设置,使得布料的进给更顺畅,避免布料进给出现卡顿的情况。

在上述的一种制带机构中,所述的壳体上位于进布口处呈扁平状,且上述导板连接于壳体进布口处的较长边一侧。扁平状的进布口的宽度与布料的宽度相一致或略大,方便布料的送入也减小壳体的体积。

在上述的一种制带机构中,所述的壳体的进布口处还设置有蛇形架,该蛇形架与上述导板固连。蛇形架用于让未进入壳体内的布料绕设,避免布料受到重力作用直接下垂而造成布料送料困难。

在上述的一种制带机构中,所述的送布通道上用于与布料抵靠的内壁为弧形面或U型面。弧形面和U型面能更好地使布料两端沿着光滑的侧壁收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制带机构通过将壳体、导筒以及针板这几个结构结合使得制作成型的布带厚度更大,适用于西装等服装上,且布带的宽度和厚度更均匀,布带缝制后的线迹被隐藏在布带内,提高了布带制作的质量,且整个加工过程只需将布料自壳体的进布口送入,再将缝制后的布料前端穿入导筒再拉出即可成型,操作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制带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制带机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制带机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制带机构的壳体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制带机构壳体处另一角度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布料自壳体的出布口送出并缝制后的截面视图。

图7是布带自导筒后端送出后的截面视图。

图中,1、针板;2、壳体;2a、进布口;2b、出布口;2c、导出部;2d、布带出口;2e、斜面;3、导筒;4、送布通道;5、连接件;6、导板;7、蛇形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图5所示,本制带机构呈板状的针板1以及固定在针板1的一侧的卷曲成筒状的壳体2,该壳体2的后端具有进布口2a且壳体2的前端具有出布口2b。壳体2内还固定有呈圆筒状的导筒3且该导筒3沿前后方向设置,导筒3一侧的外侧壁通过呈板状或片状的连接件5与壳体2的内侧壁固连,导筒3的其它外侧壁与壳体2的内侧壁之间形成能连通进布口2a和出布口2b的用于供布料通过的送布通道4,该送布通道4的宽度自进布口2a向出布口2b方向逐渐缩小。

在本实施例中,壳体2大致呈方筒状且其设置方向与缝纫机的进料方向相一致,壳体2的出布口2b的位置靠近缝纫机的机针位置;送布通道4上用于与布料抵靠的内壁为弧形面或U型面。

壳体2上位于出布口2b处的端口具有向前凸出的导出部2c,该导出部2c沿前后方向设置且其横截面呈U形,导出部2c内的凹腔与送布通道4相连通,导筒3的前端伸出导出部2c的前端且导筒3的外侧壁与导出部2c的内壁之间具有供布料通过的间隙。

导筒3的后端位于壳体2内,且壳体2侧壁上与导筒3的后端端口位置对应处贯穿开设有布带出口2d,该布带出口2d处的壳体2向内凹入并形成方便自导筒3后端伸出的布料沿着布带出口2d向后送出的斜面2e。

壳体2上位于进布口2a处呈扁平状且固连有呈板状的导板6,该导板6连接于壳体2进布口2a处的较长边一侧且导板6与壳体2的连接处通过圆弧段过渡,导出部2c与导板6位于壳体2上的同一侧,而连接件5连接于壳体2上相对的另一侧,即导出部2c和连接件5分设于壳体2的两侧。壳体2的进布口2a处还设置有一蛇形架7,该蛇形架7与导板6固连。

本制带机构使用时,将针板1固定在缝纫机的工作台上,则固定在针板1上的壳体2靠近缝纫机的机针,壳体2后端的进布口2a的宽度大小与需要缝制的布料的宽度相同或略大。缝制时,将布料交替绕设在蛇形架7上并经过导板6自壳体2后端的进布口2a送入壳体2内,布料的前端经过导筒3外壁和壳体2内壁之间的送布通道4向出布口2b方向送出。

在此输送过程中,因送布通道4的宽度自进布口2a向出布口2b方向逐渐缩小,则布料在宽度方向上的两端会逐渐沿着送布通道4光滑的侧壁向中间靠近收拢呈U型并遮盖住导筒3。

当布料自壳体2的出布口2b送出时,布料前端输送至导筒3外侧壁和导出部2c内壁之间,此时,布料收拢的两端高度高出导出部2c,可通过缝纫机对布料上靠近布料在宽度方向上的两端的位置进行缝合,使得缝合后的布料呈筒状且套设于导筒3外侧。此时,布料在宽度方向上的两端伸出缝合位置形成凸耳,缝合后的布料截面如图6所示。

之后,将布料上已送出导出部2c且已经过缝合的布料前端翻卷并从导筒3的前端穿入,沿着导筒3从导筒3的后端送出,再通过壳体2侧壁上开设的布带出口2d拉出,则缝制后的布料整个被翻出。最终拉出的布带的外侧面为布料自壳体2出布口2b送出时的布料的内侧面,布带的内侧面则为自壳体2出布口2b送出时的布料的外侧面,则缝合后布料上伸出缝合位置的凸耳即被翻转到筒状布料的内侧,成型后的布带的截面如图7所示。最终缝制完成的布带相较于现有的布带来说,不仅增加了布带的厚度,且因布料在出布口2b处已进行了一次缝制,布料不会散开,整个布带的宽度和厚度均较为均匀。

除上述技术方案以外,在不考虑壳体2的体积大小等情况下,可直接将导筒3的后端自壳体2后端的进布口2a伸出,直接在壳体2后端拉出成型后的布带。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