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韦斯蕾丝面料的制造方法及列韦斯蕾丝面料与流程

文档序号:11648033阅读:895来源:国知局
列韦斯蕾丝面料的制造方法及列韦斯蕾丝面料与流程

本申请涉及一种列韦斯蕾丝(leaverslace)面料的制造方法及通过实施该方法而得到的列韦斯蕾丝面料。



背景技术:

现在,在时尚界,具有所谓的自然做旧感的制品成为一种流行。为了得到这种有做旧感的制品,对面料、在该面料中使用的纤维进行了种种分析(例如,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作为使制品破损的方法,实施有石洗加工、喷砂加工等。这种加工基本上是在得到最终制品后的加工。

关于蕾丝制品也存在这种流行,制品有时被称为破损蕾丝。破损蕾丝的代表为对蕾丝表面进行某种程度的磨损加工的破损蕾丝,或者在蕾丝制品的特定部位开有孔的破损蕾丝。制造这种开孔的蕾丝时,经过蕾丝面料的编织、染色、裁剪、缝制等工序而得到无破损的完成品以后,实施石洗等破损加工。这种破损处理有时优选在制品的特定部位实施。破损为开孔时,在采用蕾丝花纹或具有该蕾丝花纹的蕾丝的裁剪、缝制品中,需要考虑使用状态来确定孔的位置。

另一方面,蕾丝制品(尤其坯布)被制造为具有确定的蕾丝宽度。通常在蕾丝的编织中,几列的蕾丝在横向排列的状态下进行编织,并在宽度方向上确定的规定的位置使得蕾丝各部分彼此分离。这种技术公开在专利文献3、4、5中。专利文献3、4中公开的技术为使用抽纱的技术,专利文献5中公开的技术为切断在基本上设定于宽度方向上的分离处交叉的纱线的技术。

这些文献中公开的技术使用了编织链状线迹的同时进行形成线圈纵行的拉舍尔经编机。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7-17376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264390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1-159058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4-5582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0-328406号公报

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中所公开的技术并不是特意将蕾丝作为对象的技术,尤其无法处理要求对于孔的位置形成需要特别考虑蕾丝花纹或蕾丝的应用状态的技术。

而且,破损加工基本上是对破损以外的加工完成之后的最终阶段制品实施的加工,因此若对编织结束的蕾丝实施破损加工,则因蕾丝本身无法精密地维持形状,而使蕾丝图案发生变化(走样),错乱,难以得到良好的制品。

专利文献3、4中所示出的抽纱为将被编织的蕾丝面料沿编织方向分离的技术,并不是将形成本申请目的的孔作为目的。专利文献5中,通过切断连接纱线14a来同样进行沿编织方向的分离。

但是,专利文献3、4、5中使用拉舍尔经编机作为编织机。此时,如之前所示,若根据客户的要求,与花纹对应地改变设置于蕾丝的孔的位置或其个数等,则基本上在拉舍尔经编机中无法自由选择抽纱的位置,因此产生改变机器本身(例如,使用于抽纱的杼(reed)的选择或数量、在杼列中柕的位置等)的需要,仅该机器上的改变就需要数以月计的期间,因此交货期变长,无法应对多品种、少量生产的现今的需要。

另一方面,作为在纺织品上开孔的技术有使用溶解性纱线的技术,但该技术在染色前使溶解性纱线溶解,若溶解性纱线溶解则蕾丝本身走样,产生褶皱而使蕾丝的美观走形。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発明的目的在于,得到一种蕾丝的制造方法,其涉及一种装饰性高且能够在任意的位置自由地设置孔的开孔蕾丝的制造方法,并且其中即使经过例如染色的编织后的编织面料处理工序也不会发生例如褶皱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列韦斯蕾丝面料的制造方法,包括:将线圈纵行的相邻的线圈横列部位用纬纱适当地连接形成面料织物组织,其中每个所述线圈纵行均由筒管纱构成;通过将形成花纹图案的多个纹纱(patternyarn)编入所述底部织物组织而进行编织;并且形成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端边,所述两侧端边沿所述线圈纵行延伸,其中,

在孔形成目标线圈纵行之间跨过规定数量的线圈横列交替地编入孔形成用交叉纱,所述孔形成目标线圈纵行位于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各个两侧端边内且为在蕾丝面料的宽度方向上相邻的一对线圈纵行,并且在所述孔形成目标线圈纵行之间,在蕾丝编织方向上的孔形成目标部位中,使所述纬纱停留在所述孔形成目标线圈纵行中的任一线圈纵行,

并且,通过仅在蕾丝编织方向上的所述孔形成目标部位以外的每个部位,

执行设置纬纱编入部位和纹纱编入部位的编织工序,其中,在所述纬纱编入部位中,在所述孔形成目标线圈纵行之间编入所述纬纱,在所述纹纱编入部位中,在所述孔形成目标线圈纵行之间编入所述纹纱,

执行对在所述编织工序中得到的列韦斯蕾丝进行处理的处理工序,

执行从编织面料去除所述孔形成用交叉纱的孔形成工序,而得到有孔的列韦斯蕾丝面料。

实施本申请所涉及的列韦斯蕾丝面料的制造方法时,基本上按照编织工序、处理工序、孔形成工序的顺序进行作业。

在编织工序中,执行基于预先制成的织物组织图的蕾丝的编织。在该工序中,例如在作为破损蕾丝而所需要的蕾丝的孔形成目标线圈纵行之间编入孔形成用交叉纱。并且经染色等处理工序之后,在实质上为最后工序的孔形成工序中,抽出在编织阶段事先编入的孔形成用交叉纱抽出。

但是,在能够省略处理工序的情况下,可以不进行实际处理而进行作业,或者在处理工序中实施的处理对列韦斯蕾丝面料的影响为轻度的情况下,可以按照编织工序、孔形成工序、处理工序的顺序进行作业。

本申请中所叙述的孔形成目标线圈纵行为蕾丝面料中在蕾丝面料的宽度方向上相邻的一对线圈纵行。因此,若将孔形成用交叉纱编织后从编织面料(蕾丝面料)进行抽出操作,则对于所述孔形成目标部位,在该对线圈纵行之间既没有纬纱也没有纹纱,因此所述孔形成目标部位会在编织方向上分离。另一方面,对于与孔形成目标部位不同的部位即纬纱编入部位、纹纱编入部位,在该线圈纵行之间编入有纬纱或纹纱,或者这两者,因此这些部位不会分离。

结果,例如,如图1a中图编号2所示,能够在特定的线圈纵行之间形成在编织方向上延伸的孔。

在本申请中,能够在蕾丝面料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端边之间的任意的位置形成任意的数量的这样的孔。而且,能够在蕾丝面料的编织方向上的任意的位置以任意的长度来形成所述孔。结果,根据形成于蕾丝面料的花纹,能够形成在编织方向上延伸的本申请独特的形态的孔,从而能够得到作为破损蕾丝的有孔蕾丝,并且能够得到例如图1a中所示的独特的设计的蕾丝。

而且,本申请中使用列韦斯花边机作为编织机,因此能够轻松地进行蕾丝面料宽度方向上的孔形成用交叉纱的位置调整。而且,也容易确定孔形成目标部位。

使用者也能够在拉舍尔经编机中进行这种調整,但这意味着改变拉舍尔经编机的规格,因此改变需要一个月左右,并不实用。并且,与每一个蕾丝花纹对应地在所希望的地方设置孔,或者先制成样品由客户评价以后,变更包括蕾丝面料宽度方向的孔的位置、长度等细微的调整在拉舍尔经编机中事实上是不可能的。

本申请中,将能够以机械方式制造列韦斯蕾丝的机械称为列韦斯花边机。列韦斯蕾丝具有丝条结构因此也有是纺织物的看法,但在为能够制造具有后述的结构(段落〔0024〕~〔0031〕)的列韦斯蕾丝的机械这一点上并无改变。假设立足于纺织物的看法的情况下,本申请中所谓的蕾丝面料的宽度方向相当于经纱(筒管纱)的排列方向,编织方向成为纺织的行进方向。

并且,在形成所述纬纱编入部位时,

还优选在所述蕾丝编织方向设置纬纱的编入密度不同的部位。

本申请所涉及的蕾丝面料中,在纬纱编入部位,在孔形成目标线圈纵行之间编入纬纱,因此在该部位不会形成如之前所说明的孔。但是,在孔形成目标线圈纵行之间由纬纱连接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调整该密度,在纬纱的密度较高的区域中成为沿编织方向线圈纵行充分地延伸的蕾丝部,而密度较低的区域比较松地连接,成为粗网格(网状)存在的部分。结果,例如,若在本申请独特的孔形成目标部位编织方向的编织行进侧及退回侧形成密集的区域,则能够明确形成孔,若设置稀疏区域,并将其前端设为密集,则能够实现依次从孔向密集的蕾丝织物组织过渡的构成。

而且,

在执行所述编织工序时,

设置仅将所述纬纱编入所述孔形成目标线圈纵行之间的纬纱单独编入部位,并且设置将所述纹纱及所述纬纱这两者编入所述孔形成目标线圈纵行之间的纹纱及纬纱编入部位也是较佳构成。

通过形成纬纱单独编入部位或者纹纱及纬纱编入部位,能够形成网格单独部位及带有花纹的部分,能够以夹有孔形成目标部位等方式展现各种蕾丝图案。

而且,优选

在所述纬纱或所述纹纱的一部分纱线中使用第一纤维,并且在与第一纤维构成所述纬纱或所述纹纱不同的所述纬纱或所述纹纱的其他部分纱线中使用第二纤维,

使用比所述第二纤维粗的纤维作为所述第一纤维,

关于蕾丝面料的编织方向的编织织物组织,在该方向的区域之间的比较中形成所述第一纤维的密度高于所述第二纤维的密度的区域。

采用该制造方法的情况下,通过选择纱线的粗细,例如,能够以夹有孔形成目标部位等方式适当地调整观察由纱线覆盖蕾丝的孔的蕾丝面料的情况下的覆盖形态。

而且,如果针对特定的染料选择不同的显色性的纤维作为这种第一纤维、第二纤维,颜色的变化也能够根据蕾丝面料的覆盖形态来调整。

发明效果

以上,通过使用以上所说明的列韦斯蕾丝面料的制造方法,能够以机械方式且容易地制造在宽度方向上的各个两侧端边内具备在多个线圈横列中沿蕾丝编织方向延伸的孔的列韦斯蕾丝面料。

附图说明

图1a和1b是表示本申请所涉及的带有孔的列韦斯蕾丝的外观的图。

图2a和2b是表示列韦斯蕾丝的织物组织构成的说明图。

图3是表示编入孔形成用的交叉纱(cross-overyarn)的坯布的织物组织图。

图4a和4b是表示形成孔的过程的说明图。

图5是表示孔形成用交叉纱周围的纬纱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图。

符号说明

1-列韦斯蕾丝面料,2-孔,3-孔形成用交叉纱,4-底部织物组织,5-蕾丝面料连接用网纱,7-筒管纱,8-粗松螺旋花线(gimpyarn)(纹纱),9-衬垫纱线(lineryarn)(纹纱),20-孔形成目标部位,20a-左侧的孔形成目标部位,20b-中央的孔形成目标部位,20c-右侧的孔形成目标部位,21-偏离部位,21b-退回的部位,21f-行进的部位,22-纬纱编入部位,23-纹纱编入部位,24-不同织物组织的纬纱编入部位,24a-纬纱单独编入部位,24b-纬纱及纹纱编入部位,80-粗松螺旋花线层,90-衬垫纱线层,100-蕾丝面料主体,101-扇贝部,102-花纹部,bw-背面经纱(纬纱),bwl-背面经纱层,d1-蕾丝面料的宽度方向,d2-蕾丝面料的编织方向,fw-正面经纱(纬纱),fwl-正面经纱层,n-网格,w-线圈纵行,we-线圈纵行,wh-线圈纵行。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以下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a是表示从前表面侧观察本申请所涉及的列韦斯蕾丝面料1的外观的图。

如该图所示,本申请的特征在于,在列韦斯蕾丝面料1上形成有沿编织方向d2延伸的孔2,本申请独特的孔2也与由纹纱等构成的蕾丝花纹一起,形成蕾丝图案的一部分。在本申请所涉及的列韦斯蕾丝面料1中,能够自由地调整蕾丝面料宽度方向d1、蕾丝面料编织方向d2上的孔2的位置,并且也可以自由地调整孔2的长度及其前后的网格n的结构。

图3中示出用于形成孔2的经编织物组织的织物组织结构的例子,并且将其形成原理示于图4a和4b。

本申请所涉及的蕾丝面料是通过使用列韦斯花边机(未图示)来进行编织,然后对编织面料实施规定的处理之后,对本申请独特的孔形成用交叉纱3进行抽出操作而制造。

在以下的说明中,首先,对列韦斯蕾丝的织物组织进行说明。并且,关于所使用的纱线还示出具体例子,但这些例子仅为优选的例子。

在图2a、图2b中示出从编织面料前表面侧观察列韦斯蕾丝面料1时的织物组织。如图2a所示,在列韦斯蕾丝面料1中,将筒管纱7(纱线种类:尼龙、粗细:30~50旦尼尔)设置为经纱,所述筒管纱7形成织物组织的基础,且在被称为线圈纵行w的编织方向d2上延伸,该筒纱7上沿编织面料的宽度方向上编入背面经纱bw(纱线种类:以聚氨酯为核心的尼龙包覆纱线,粗细:140~420旦尼尔,或者粗细30~50旦尼尔的尼龙纱线等)。而且,对于由筒管纱7及背面经纱bw构成的织物组织,在背面经纱bw的前表面侧编入正面经纱fw(纱线种类:尼龙、粗细30~50旦尼尔)。这些背面经纱bw、正面经纱fw成为用于构成经编编织物的底部织物组织4(网格n)的纬纱。

每个背面经纱bw、正面经纱fw、或者后述的粗松螺旋花线8及衬垫纱线9的编织方向成为与之前所说明的编织方向d2正交的蕾丝面料的宽度方向d1。

每个背面经纱bw及正面经纱fw的纱线行程动作(yarnstrokemotion)以相同的线圈横列c在相邻筒管纱7之间或者规定数量的筒管纱7之间进行横动(traverse)而编织,如图2a所示,从编织面料前表面侧观察,所述背面经纱bw呈以下形态:其中纱线相对于筒管纱7进行右横动(rightwardtraverse)时位于筒管纱7的后表面侧,进行左横动(leftwardtraverse)时位于筒管纱7的前表面侧。与之相反,正面经纱fw以以下方式织造:相对于筒管纱7为右横动时位于前表面侧,为左横动时位于后表面侧。

列韦斯蕾丝面料1的底部织物组织4由筒管纱7(经纱)、背面经纱bw(纬纱)及正面经纱fw(纬纱)完成。并且,如图2b所示,列韦斯蕾丝面料1中,根据形成图案等目的,对于该底部织物组织4在正面经纱fw与背面经纱bw之间引入粗松螺旋花线8(纱线种类:阳离子,尼龙:或棉等,粗细:50~150旦尼尔左右),在正面经纱fw的前表面侧引入衬垫纱线9(纱线种类:尼龙,阳离子:或棉等,粗细:300旦尼尔左右)。

图2b为将单一的代表性粗松螺旋花线8及单一的代表性衬垫纱线9引入到图2a的底部织物组织4中。从该图可知,在粗松螺旋花线8中进行与之前所说明的背面经纱bw相同的纱线行程动作,在衬垫纱线9中进行与正面经纱fw相同的纱线行程动作。

在列韦斯蕾丝面料1的情况下,粗松螺旋花线8的数量通常为60个左右,衬垫纱线9的数量通常也为60个左右。

如图1b所示,关于列韦斯蕾丝面料1,从其厚度方向t观察编织面料时,其由衬垫纱线层90、正面经纱层fwl、粗松螺旋花线层80及背面经纱层bwl构成。

各纱线的编织面料前后方向(表里方向)上的位置关系由编织操作中的杼的位置关系决定。构成编织面料的关系上,各纱线显然在其前后方向上按照图2b所示的结构彼此交织。

就上述的蕾丝面料1中的各层(衬垫纱线层90、正面经纱层fwl、粗松螺旋花线层80及背面经纱层bwl)的在列韦斯蕾丝面料表里方向t上配置而言,也能够采用呈正面经纱层fwl、粗松螺旋花线层80在表里方向上调换的位置关系即从蕾丝面料1的前表面侧为衬垫纱线层90、粗松螺旋花线层80、正面经纱层fwl及背面经纱层bwl的结构。

本申请所涉及的列韦斯蕾丝中除了以上所说明的筒管纱7、纬纱(正面经纱fw,背面经纱bw)及纹纱(粗松螺旋花线8及衬垫纱线9)以外,在蕾丝面料编入本申请独特的孔形成用交叉纱3(纱线种类:尼龙、粗细:420旦尼尔左右)。而且,为了在蕾丝面料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端,以列韦斯花边机的单一的编织操作编织多个蕾丝面料1而使用蕾丝面料连接用网纱5(纱线种类:尼龙、粗细:420旦尼尔左右)。孔形成用交叉纱3为为了在蕾丝面料的特定部位(在本申请中将该部位称为孔形成目标部位20)形成孔2而编入蕾丝面料的纱线,蕾丝面料连接用网纱5为连接所述蕾丝面料1的操作纱线,每个所述蕾丝面料1在使用列韦斯花边机以单一的编织操作编织多个蕾丝面料1时作为单位。

以下利用图3、图4进行说明。

本申请所涉及的列韦斯蕾丝面料1经过编织工序、处理工序及孔形成工序成为在预期的蕾丝面料的任意位置形成有在编织方向上延伸的孔2的列韦斯蕾丝面料1。其中,在以下的说明中,一边适宜参考列韦斯蕾丝的织物组织图(图3、图4a和4b)一边按照工序顺序进行说明。但是,为了容易理解,图4a和4b中仅示出纬纱fw、bw及筒管纱7,并省略纹纱8,9。并且,不出现蕾丝面料连接用网纱5。

在这些图中,纵向的线分别表示形成线圈纵行w的筒管纱7的位置,横向的线分别与线圈横列c对应,在纬线方向上贯穿的线对应于纬纱(fw、bw)、纹纱(图示的例中主要为衬垫纱线9)、孔形成用交叉纱3、蕾丝面料连接用网纱5。

孔形成用交叉纱3进行与之前所说明的正面经纱fw相同的过线(yarnpassage),作为一对而设置的蕾丝面料连接用网纱5、5也进行与正面经纱fw相同的过线。

图3中,在图中左端一对蕾丝面料连接用网纱5被编入特定线圈纵行we,we之间。各蕾丝面料连接用网纱5设置为重复纱线行程动作的织物组织,在所述纱线行程动作中,网纱5每3个线圈横列在成为一对的线圈纵行we,we之间进行过线,并绕到筒管纱7的后表面侧或前表面侧,之后以纱线行进3个线圈横列的状态,再次退回到原来的线圈纵行we,we。

编入有所述一对蕾丝面料连接用网纱5的蕾丝面料连接区域的右侧成为蕾丝面料主体100的区域。在蕾丝面料主体100中,在端部侧设置有扇贝部101,花纹部102与其连续构成,在所述花纹部102右侧(从蕾丝面料观察为内侧)部位具有以上说明的孔形成目标部位20。在图4a和4b中例示地示出的织物组织例中,在这些孔形成目标部位20中,左侧的孔形成目标部位20a跨越大约30个线圈横列延伸,中央的孔形成目标部位20b大致跨越大约10个线圈横列延伸,而且,右侧的孔形成目标部位20c跨越大约30个线圈横列延伸。

从该织物组织图也可知,在各孔形成目标部位20(图4a中所示的20a,20b,20c)的线圈纵行w之间(筒管纱7之间),在图示的编织阶段,仅编入有之前所说明的孔形成用交叉纱3。图3中,虽将该孔形成用交叉纱3用深粗线和浅粗线来表示,但其为一根连续的纱线。图3中示出的例中的孔形成用交叉纱3的纱线行程动作构成为重复纱线行程动作的结构,在所述纱线行程动作中,交叉纱3每3个线圈横列在成为一对的线圈纵行wh、wh之间进行过线,并绕到筒管纱7的背面或前表面侧,之后在纱线行进了3个线圈横列之后再次返回到原来的线圈纵行wh、wh的纱线行程动作。图4a和4b所示的例中,孔形成用交叉纱3每5或6个线圈横列在线圈纵行wh之间进行过线。

并且,如图3所示,沿着编入有孔形成用交叉纱3的线圈纵行wh、wh之间的区域,在偏离孔形成目标部位20的部位21(在编织方向上退回的部位21b或者行进的部位21f),纬纱fw或bw(省略bw的图示)或者纹纱9或8(省略8的图示)跨坐所述线圈纵行wh、wh之间,从而形成网格n以及花纹。

从以上说明可知,在本申请所涉及的列韦斯蕾丝面料1中,在蕾丝面料连接用网纱5所处的宽度方向上的各个两侧端边内确定在蕾丝面料的宽度方向d1上相邻的一对线圈纵行即孔形成目标线圈纵行wh、wh,在该确定的孔形成对象线圈纵行wh、wh之间隔跨过规定数量的线圈横列交替地编入有孔形成用交叉纱3。并且,在该孔形成目标线圈纵行wh、wh之间,在蕾丝编织方向上的孔形成目标部位20中,纬纱fw停留在孔形成目标线圈纵行wh、wh中的任一线圈纵行上,并仅在蕾丝编织方向d2的孔形成目标部位以外的部位21(21b,21f)设置在孔形成目标线圈纵行wh、wh之间编入有纬纱fw的纬纱编入部位22。并且,关于纹纱8,9,也仅在孔形成目标部位20以外的部位21(21b,21f)设置在孔形成目标线圈纵行wh、wh之间编入有纹纱8,9的纹纱编入部位23。

以上为本申请所涉及的列韦斯蕾丝的织物组织设计的基本构成,根据该基本设计概念,在编织工序编织坯布。该坯布中残留有孔形成用交叉纱3。因此,坯布在以后的操作中能够良好地保持其蕾丝图案。

结束上述编织以后,对得到的坯布实施染色、成型等预定的处理。该工序为处理工序。

实施上述处理,针对基本上达到制品水平的处理过的坯布,从处理过的编织面料中去除孔形成用交叉纱3。这就是孔形成工序。结果能够得到在根据蕾丝面料的基本设计的位置上具有在编织方向上延伸的孔的列韦斯蕾丝面料1。若采用该实施方式的制造步骤,则不需要使蕾丝面料独特的蕾丝图案散乱,便能够得到有孔的蕾丝面料,其中在制造的最终阶段进行孔的形成。

〔另一实施方式〕

(1)图3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示出纬纱编入部位22与纹纱编入部位23设置于大致相同的部位的例子,但如图5所示,在进行编织工序时,可以分别设置纬纱单独编入部位24a和纹纱及纬纱编入部位24b,其中在所述纬纱单独编入部位24a中,仅将纬纱fw、bw编入孔形成目标线圈纵行wh、wh之间,并且在所述纹纱及纬纱编入部位24b中,将纹纱8,9及纬纱fw、bw这两者均编入孔形成目标线圈纵行之间。

(2)而且,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关于纬纱或纹纱,并没有特别记载尤其关于纱线的粗细,但优选地,对于纬纱或纹纱的一部分的纱线使用第一纤维,并且对于由第一纤维构成的纬纱或纹纱不同的纬纱或纹纱的其他部分的纱线使用第二纤维,选择比所述第二纤维粗的纤维作为所述第一纤维,关于蕾丝面料的编织方向上的编织组织,在该方向的区域之间的比较中优选形成所述第一纤维的密度高于所述第二纤维的密度的区域。若采用这种构成,则在蕾丝面料的编织方向,能够形成覆盖率不同的区域,并且在染色状态时,能够实现颜色的深浅。

(3)另一方面,又如图5所示,在形成纬纱编入部位时,也可以设为在所述蕾丝编织方向d2,形成纬纱fw、bw的编入密度不同的部位(在图3的以图编号22所示的部位,纬纱fw交替地重复跳过3个线圈横列连续2个线圈横列的过线,与此相对,在图5的图编号24所示的部位,纬纱fw跳过3个线圈横列连续2个线圈横列之后再返回到原来的线圈纵行的过线)。若采用这种构成,则能够调整抽掉孔形成用交叉纱3之后的孔附近的蕾丝结构(是否充分地固定孔等)及图案。

(4)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最优选的例子,示出按照编织工序、处理工序、孔形成工序的顺序进行作业的例子,但如之前所示,能够省略处理工序的情况下可以不执行实质上的处理,或者在处理工序中实施的处理对列韦斯蕾丝面料的影响为轻度的情况下,可以按照编织工序、孔形成工序、处理工序的顺序进行作业。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以上,不需要使蕾丝图案较大地散乱就能够以机械方式制造装饰性高,在任意的位置自由地设置孔的开孔蕾丝。而且,能够得到即使经过染色等编织后的编织面料处理工序也不会产生褶皱等问题的蕾丝面料的制造方法。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