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索具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股纤维绳索具。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新型纤维材料的广泛应用,纤维绳索具的需求增长十分迅速,小到精密零件的吊装搬运,大到海洋系泊索的系泊定位,无不显现出纤维索具的发展优势。纤维绳索轻便,强度高,柔软不易碰伤工件,而且耐大多数酸、碱腐蚀,耐常用润滑油,污物腐蚀,免维护等,使纤维索具有很大的市场需求,尤其是在捆绑索具,快速安装索具,需要轻便,易携带等方面的应用,大有取代钢丝绳索具,链条索具的发展趋势。一般情况,和金属索具不同的是,纤维索应用受其自身特点的影响,多以单腿插编索,和绳网为主,很少出现类钢丝绳索具的多腿索具等,纤维索具结构的单一性无法满足实际使用中的需要。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股纤维绳索具及其插编方法,结构灵活多变,稳定性高,能够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多股纤维绳索具,包括:
一条多股自由纤维绳,对折成一个第一绳套,从第一绳套相交处延伸出一个第一绳段和一个第二绳段;
第一段穿插结构,包括:将第一绳段的绳头即自由端从所述第一绳套相交处附近插进第二绳段的绳芯部,沿绳芯部纵向向第二绳段的自由端穿通达第一距离,再从第二绳段的绳芯于第一抽出处抽出到第二绳段之外并抽紧;
第二段穿插结构,包括:将第二绳段的绳头即自由端从所述第一抽出处附近插进第一绳段的绳芯部,沿绳芯部纵向向第一绳段的自由端穿通达第二距离,再从第一绳段的绳芯于第二抽出处抽出到第一绳段之外并抽紧;
第一绳段和第二绳段从第二抽出处起形成的第一和第二条多股自由纤维绳自由段,具有一个另一自由端。
进一步地,包括一个由所述第一和第二多股自由纤维绳自由段之一对折成的第二绳套,从第二绳套相交处延伸出一个带有所述另一自由端的第三绳段和一个第四绳段;
第三段穿插结构,包括:将第三绳段的绳头即自由端从所述第二绳套相交处附近插进第四绳段的绳芯部,沿绳芯部纵向向第一绳套方向穿通达第三距离,再从第四绳段的绳芯于第三抽出处抽出到第四绳段之外并抽紧。
进一步地,包括一个由所述第一和第二多股自由纤维绳自由段之一对折成的第二绳套,从第二绳套相交处延伸出一个带有所述另一自由端的第三绳段和一个第四绳段;
第四段穿插结构,包括:将第一绳套从所述第二绳套相交处附近纵向插进第三绳段的绳芯部,沿绳芯部纵向向第三绳段的自由端穿通达第四距离,再从第三绳段的绳芯于第四抽出处抽出到第三绳段之外并抽紧。
进一步地,所述第四抽出处接近所述第二抽出处。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抽出处接近所述第二抽出处。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和第二多股自由纤维绳自由段的所余绳段,按所述第一和第二段穿插结构编插。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长度是所述纤维绳的直径的N倍,其中N=25-37。
进一步地,其中N=31。
进一步地,所述多股纤维绳的股数是M,其中M=8-16。
进一步地,其中M=10-14。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多股纤维绳索具,结构设计简单合理,重量轻,方便使用,多绳套结构能够在链接距离有差异的情况下,进行就近链接,实现快速捆绑,也可以同时联接多个连接点,实现多个目标的捆绑锁紧。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多股纤维绳索具的插编方法,简单易行,可以通过单根纤维绳实现插编制成多股纤维绳索具,使多股纤维绳索具结实耐用,插编方法灵活多变,能够插编出多种结构的多股纤维绳索具。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公开的多股纤维绳索具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公开的多股纤维绳索具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公开的多股纤维绳索具插编方法中第一绳套、第一段穿插结构以及第二段穿插结构的插编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公开的多股纤维绳索具插编方法中第二绳套与第三段穿插结构插编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公开的多股纤维绳索具插编方法中第二绳套与第二端穿插结构固定示意图;
其中:
11-第一绳套、12-第一绳段、13-第二绳段、14-第一段穿插结构、15-第一抽出处、16-第二段穿插结构、17-第二抽出处、21-第二绳套、22-第四绳段、23-第三绳段、24-第三段穿插结构、25-第三抽出处、26-第四穿插结构、27-第四抽出处、28-细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介绍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
具体实施例1: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多股(例如8-16中的任意股)纤维绳索具,本纤维索具由一根十二股纤维绳插编而成,包括:一条多股自由纤维绳对折成一个第一绳套11,从第一绳套11相交处延伸出一个第一绳段12和一个第二绳段13;将第一绳段12的绳头即自由端从第一绳套11相交处附近插进第二绳段13的绳芯部,沿绳芯部纵向向第二绳段13的自由端穿通达第一距离,其中,第一距离为25-37倍绳芯之中任意绳芯的整数倍距离。在本例中,第一距离为31倍的绳径,再从第二绳段13的绳芯于第一抽出处15抽出到第二绳段13之外并抽紧,构成第一段穿插结构14;
然后,将第二绳段13的绳头即自由端从所述第一抽出处15附近插进第一绳段12的绳芯部,沿绳芯部纵向向第一绳段12的自由端穿通达第二距离,其中,第一距离为25-37倍绳芯之中任意绳芯的整数倍距离。在本例中,第二距离为31倍的绳径,再从第一绳段12的绳芯于第二抽出处17抽出到第一绳段12之外并抽紧;构成第二段穿插结构16。
第一绳段12和第二绳段13从第二抽出处17起形成的第一和第二条多股自由纤维绳自由段,各具有一个另一自由端。
在本例中,多股纤维绳索具还包括一个由所述第一和第二多股自由纤维绳自由段之一对折成的第二绳套21,从第二绳套21相交处延伸出一个带有所述另一自由端的第三绳段23和一个第四绳段22;
将第三绳段23的绳头即自由端从所述第二绳套21相交处附近插进第四绳段22的绳芯部,沿绳芯部纵向向第一绳套11方向穿通达第三距离,其中,第三距离为25-37倍绳芯之中任意绳芯的整数倍距离。在本例中,第二距离为25倍的绳径,再从第四绳段22的绳芯于第三抽出处25抽出到第四绳段22之外并抽紧。
抽出后的第三绳段23的自由端在第二抽出处17的附近重新插进第一绳段的绳芯部,沿绳芯部纵向向远离第一绳套11的方向穿通第二距离后穿出,再次形成第二穿插结构,然后再形成第一穿插结构后再进行第二绳套21的插编,以此类推,进而根据需要形成具有一个第一绳套11和多个第二绳套21的纤维索具。
如图5所示,为保证结构的稳定性,在第三段穿插结构24与第二段穿插结构16或者第一段穿插结构14的连接部位,需要通过细线28反复缠绕,保持外形结构不变,保证使用时不发生形变。
具体实施例2: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同样公开了一种多股纤维绳索具,如图2所示,在本例中,第一绳套11、第一段穿插结构14、第二段穿插结构16的结构与实施例1中第一绳套11、第一段穿插结构14、第二段穿插结构16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第一绳段12和第二绳段13从第二抽出处17起形成的第一和第二条多股自由纤维绳自由段,各具有一个另一自由端。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包括一个由所述第一和第二多股自由纤维绳自由段之一对折成的第二绳套21,从第二绳套21相交处延伸出一个带有所述另一自由端的第三绳段23和一个第四绳段22;
将第三绳段23的绳头即自由端从所述第二绳套21相交处附近插进第四绳段22的绳芯部,沿绳芯部纵向向第一绳套11方向穿通达第三距离,其中,第三距离为25-37倍绳芯之中任意绳芯的整数倍距离。在本例中,第三距离为37倍的绳径,再从第四绳段22的绳芯于第三抽出处25抽出到第四绳段22之外并抽紧,构成第三段穿插结构24。
将第一绳套11以及第一段穿插结构14与第二端穿插结构16连同第四绳段22一同第三抽出处17附近纵向插进第三绳段23的绳芯部,沿绳芯部纵向向第三绳段23的自由端穿通达第四距离,其中,第四距离为25-37倍绳芯之中任意绳芯的整数倍距离。在本例中,第四距离为37倍的绳径,再从第三绳段23的绳芯于第四抽出处27抽出到第三绳段23之外并抽紧,构成第四段穿插结构26。
抽出后的第四绳段22的自由端在第二抽出处17的附近重新插进第一绳段的绳芯部,沿绳芯部纵向向远离第一绳套11的方向穿通第二距离后穿出,再次形成第二穿插结构16,然后再形成第一穿插结构14后再进行其他绳套的插编,以此类推,进而根据需要形成具有多绳套的纤维索具。
具体实施例3:
本实用新型还具体公开了上述多股纤维绳索具的插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首先,为提高纤维所的摩擦力效果,针对不同材料的纤维绳进行表面预处理工作。在本例中,采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绳制作纤维索具,因此,其表面预处理主要包括将整绳浸涂环氧树脂后,再在表面喷涂聚脲。
然后,如图3所示,按照实施例1中的方法插编第一绳套11、第一段穿插结构14以及第二段穿插结构16;
第三,如图4所示,按照实施例1中的方法插编第二绳套21以及第三段穿插结构24;
第四,抽出后的第三绳段23的自由端在第二抽出处17的附近重新插进第一绳段12的绳芯部,沿绳芯部纵向向远离第一绳套11的方向穿通第二距离后穿出,再次形成第二穿插结构16,然后再形成第一穿插结构14后再进行第二绳套21的插编,以此类推,进而根据需要形成具有一个第一绳套11和多个第二绳套21的纤维索具。
第五,当完成上述步骤后,只需要根据具体的实际需要,有选择性的重复上述针对第二段穿插结构16、第一段穿插结构14以及第二绳套21、第三段穿插结构24、第四段穿插结构26的插编方法即可。
第六,对于插编完成的纤维索具,可以编制护套,将整个索具全部包裹,保护索具。
第七,将多个索套捆缚,防止使用时索套相互干扰,外挂到不必要的地方,使用哪一个绳套,拆开哪一个绳套。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