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编织机构,特别涉及一种可用于网眼机或圆织机的编织机构。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网眼机和圆织机的编制机构其梭船一般都是沿着栅门轨道进行滑动旋转,从而获得作圆周运动所必须的向心力。由于栅门轨道同时担负着经线分隔功能,栅门轨道并非全程连续,所以梭船上的梭底板在栅门轨道上滑动需要克服较大的摩擦力,并同时会发出较大的噪音。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工作环境、能耗、设备使用寿命等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现有编织机构的高噪音会损害作业人员的身心健康,高能耗不利于节能,易损件使用寿命达不到预期效果造成设备使用、维修成本较高。编制机构的这些缺陷不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加工方便,驱动阻力较小,低噪音、低磨损的编织机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编织机构,包括上门圈、下门圈,上门圈与下门圈之间设有梭船,梭船通过上梭轮与上门圈滚动连接,梭船通过下梭轮与下门圈滚动连接,所述上门圈在与上梭轮的接触面上、下门圈在与下梭轮的接触面上分别设有限制上、下梭轮滚动时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偏离圆周轨道的限位结构。由于上门圈、下门圈分别在上梭轮、下梭轮做圆周运动的离心力方向上设有限位结构,使得上梭轮、下梭轮在旋转时可以从限位结构上获得与其离心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向心力。这样上、下门圈之间无需为梭船设置专门的轨道,梭船依靠连续的环形限位结构获得向心力,由于上、下门圈与上、下梭轮之间为滚动摩擦,所以摩擦力较小,也不会产生较大的噪音,上、下门圈与上、下梭轮之间相互磨损也较小。
作为优选,所述限位结构为凸起,凸起呈环状,凸起位于上、下门圈所述接触面的外缘。
作为优选,所述凸起的横截面呈三角形或梯形,三角形或梯形的斜面朝向上梭轮或下梭轮。由于上、下门圈接触面凸起的横截面呈三角形或梯形,上、下两个斜面形成外小内大的反喇叭状,这样即使上、下门圈和上、下梭轮有磨损,上、下梭轮仍旧可以从凸起获得可靠向心力,使得上、下门圈和上、下梭轮可以延长其使用寿命。
作为优选,所述上门圈接触面内缘设有环状突起,突起的横截面呈三角形或梯形,三角形或梯形的斜坡朝向上梭轮;所述下门圈接触面内缘设有隆起,隆起的横截面呈“n”状。突起、隆起的设置使得梭船在异常情况下,也不会发生“飞梭”现象。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制造方便,制造成本降低15%左右;易损件的使用寿命较长,设备使用维护成本降低70%;驱动电机从原来的4.5千瓦调换为1.5千瓦,节能60以上%;降低噪音20多个分贝,保障作业人员的身心健康;由于设备故障减少,提高劳动生产率30%;由于梭船运行平稳,杜绝了断丝现象的发生,使得产品的编织质量得到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上、下门圈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中:上门圈1,下门圈2,梭船3,上梭轮31,下梭轮32,分隔条4,固定条41,接触面5,凸起6,斜坡7,突起8,隆起9,斜面1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并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说明:
实施例:一种编织机构,如图1、图2所示,包括上门圈1、下门圈2,上门圈1、下门圈2的外缘分别设置有去除材料形成的台阶,台阶内紧固连接有固定条41,上门圈1固定条41和下门圈2固定条41之间通过铁丝制成的多根分隔条4相连接,多根分隔条4平行等距布置用于分隔纬线,上门圈1、下门圈2相对两侧面之间设置有梭船3,梭船3通过上梭轮31与上门圈1滚动连接,梭船3通过下梭轮32与下门圈2滚动连接,所述上门圈1在与上梭轮31的接触面5上、下门圈2在与下梭轮32的接触面5上分别设有限制上、下梭轮32滚动时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偏离圆周轨道的凸起6,凸起6呈环状,凸起6位于上、下门圈2所述接触面5的外缘,凸起6的横截面呈直角梯形,凸起6的斜面10朝向上梭轮31或下梭轮32,斜面10与接触面5之间的夹角在5°至15°之间,优选为12°。所述上门圈1接触面5内缘设有环状突起8,突起8的横截面也呈直角梯形,突起8的斜坡7朝向上梭轮31;所述下门圈2接触面5内缘设有环形隆起9,隆起9的横截面呈“n”状。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较佳的方案,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在不超出权利要求所记载的技术方案的前提下还有其它的变体及改型。
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