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提花布料,尤其是涉及一种线条定位提花布料。
背景技术:
纺织品类别众多,提花面料为其中一大类别。提花,就是纺织物以经线﹑纬线交错组成的凹凸花纹。面料织造时用经纬组织变化形成花案,纱支精细,对原料棉要求极高。可分梭织、经编提花和纬编提花。
相比较绣花面料而言,造价成本更高,工艺更加复杂、而床品则更加柔和细腻、光泽度更好、手感更佳、质量和透气性能更好,而且更显高贵。提花面料又可分为家纺用料和时装面料,早在古丝绸之路,中国丝绸就以提花织造的方式名扬世界。
渐变是美学中一条重要的形式美规律,形状、巨细、方位、方向、颜色等视觉要素都可以进行突变。充沛感知颜色突变给画面带来的崎岖、韵律、层次等作用,体会颜色突变在天然及日子中的奇特魅力。为制成带有渐变色的面料,现有手段多采用具有渐变颜色的不同纱线编制而成,例如申请号为201420153544.7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具有丰富渐变感的面料,其由经线和纬线织造而成;其中纬线为多合股的纬纱线,包括主纬纱线,主纬纱线由单一色度的股线构成,各主纱线具有色度差并沿经向按色度差呈渐变方式排列;相邻两主纬纱线之间排列有与其同色度的两种股线构成的次纬纱。然而使用多种颜色的纱线,对纱线颜色色度要求较高,难以形成具有自然过渡效果的渐变;且需要准备多种颜色的纱线,对物料的生产成本及储存具有较高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具有自然过渡效果的线条定位提花布料。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线条定位提花布料,由经纱和纬纱交织而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纬纱包括颜色不同的第一纬纱和第二纬纱,所述的经纱为由第一经纱和第二经纱组成的双层经纱,第一经纱位于布料的A面,第二经纱位于布料的B面,B面为A面的反面;
所述的第一纬纱与第一经纱及第二经纱均匀轮流交织,每次交织时,第一纬纱在A面的浮起次数与在B面的浮起次数相同;
所述的第二纬纱与第一经纱及第二经纱轮流交织,第一纬纱与第二纬纱错开,每次交织时,第一纬纱在A面的浮起次数与在B面的浮起次数不全相同;
所述的第二纬纱在A面的浮起次数的总和沿经纱方向逐渐增多或逐渐减少。
所述的第二纬纱在布料一面的浮线整体呈交错线条状。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的经纱为30D/1尼龙。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的经纱密度为64根/cm。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的纬纱为精梳棉。
作进一步的,所述的纬纱为32S/1精梳棉。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利用第一纬纱与第一经纱及第二经纱均匀轮流交织形成布料底色,利用第二纬纱与第一经纱及第二经纱特殊的轮流交织方式,形成布料底色上的渐变色,只需两种不同颜色的纬纱即可实现,用料简单;使用双层经纱,使两种纬纱均能与经纱牢固交织,布料不易损坏。
(2)第二纬纱在布料一面的浮线整体呈交错线条状,利用线条密度形成过渡视觉过渡自然,富有美感。
(3)经纱为30D/1尼龙,配合适当的密度,使布料耐磨损、耐撕裂。
(4)纬纱为32S/1精梳棉,贴身穿着舒适,透气性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布料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布料的组织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为第一经纱;2为第二经纱;3为第一纬纱;4为第二纬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本实施例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为前提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线条定位提花布料,由经纱和纬纱交织而成,纬纱包括颜色不同的第一纬纱3和第二纬纱4,经纱为由第一经纱1和第二经纱2组成的双层经纱,第一经纱1位于布料的A面,第二经纱2位于布料的B面,B面为A面的反面;
第一纬纱3与第一经纱1及第二经纱2均匀轮流交织,每次交织时,第一纬纱3在A面的浮起次数与在B面的浮起次数相同;
第二纬纱4与第一经纱1及第二经纱2轮流交织,第一纬纱3与第二纬纱4错开,使第二纬纱4的浮线能完全露出布料表面,每次交织时,第一纬纱3在A面的浮起次数与在B面的浮起次数不全相同;
第二纬纱4在A面的浮起次数的总和沿经纱方向逐渐增多或逐渐减少,形成布料A面的渐变效果。
如图2所示,第二纬纱4在布料可视面的浮线整体呈交错线条状,沿经纱方向从上往下,线条密度逐渐增大,通过第二纬纱3与可视面的经纱的交织次数逐渐增多来实现,使整个布料在可视面呈现渐变色,达到自然过渡的效果。通过调整线条密度变化速度,可使颜色渐变速度相应变化。在布料的不可视面,则呈现相反颜色,即布料A、B面的颜色互补。
经纱为30D/1尼龙,密度为64根/cm,纬纱为32S/1精梳棉。
实施例2
经纱或纬纱可采用其他材料,例如腈纶、涤纶、经涤纶,经纱密度可根据需要来改变,例如80根/cm。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