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熨斗的底板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34096阅读:390来源:国知局
一种熨斗的底板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熨斗,特别涉及一种熨斗的底板结构。



背景技术:

中国专利文献号CN201660791U于2010年12月1日公开了一种电熨斗,具体公开了包括壳体、底板,壳体内部设置有水箱,底板上设置有汽化室和感温元件,所述水箱内设有喷射腔、以及将喷射腔内的水喷射至汽化室内产生蒸汽的喷水机构,喷水机构底部依次配合设置有隔热板和导水胶垫,所述隔热板和导水胶垫之间配合形成将喷射腔内的水喷射至汽化室的导水通路,所述导水通路的出水处至少有两个出水口,与之对应的,所述汽化室上也设置有至少两个与所述出水口连通的入水口。

中国专利文献号CN101424038B于2011年12月28日公开了一种蒸汽熨斗,具体公开了包括熨斗外壳;水箱;底板化汽室;泵身,其形成于水箱上部,具有上端敞口外沿,外沿周向设置有二个凹槽,中部为筒状壁,底壁上设有自水箱引水的进水管、向底板化汽室导水的第一出水管和直接向外界喷水的第二出水管;泵棍,其位于泵身上部,上端与一控制钮固定连接,下端与一导杆可轴向相对运动、且可传递扭矩地连接,泵棍下端固定有滑行于泵身筒状壁内的泵拍,泵棍上端设有可分别陷入所述二个凹槽或搭在所述上端敞口外沿的一凸肩;调节杆,自上而下包括导杆、可对所述进水管、第一出水管和第二出水管有选择地密封的选择密封部及蒸汽轴三部分,蒸汽轴穿过泵身底壁且下端设有落水槽;泵棍与选择密封部上表面之间置有一弹性件;蒸汽嘴,固定在水箱底部和底板化汽室之间,其设有连通水箱与底板化汽室的内孔,所述内孔直径与蒸汽轴直径相同,在该内孔上段的周向一部分开有切槽。

由上述检索文件公开的现有熨斗可知,现市面上的熨斗大多是只在底板前端设置单点下水的结构,在中高功率使用蒸汽功能时,由于底板只有前端的下水点,后端的热量往往利用不上,导致前后热量不均匀,且成热量损失。

因此,有必要做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蒸汽量大、利用率高、下水速度快、效率高的熨斗的底板结构,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

按此目的设计的一种熨斗的底板结构,包括底板组件和发热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组件包括配合装配的底板和底板上盖,彼此形成有蒸气室;所述底板上盖上设有两个以上且分别连通蒸气室前后端的下水孔。本结构通过设置多个下水孔,下水孔可同步下水,有效提高下水速度,而且水在同一蒸气室内变成蒸汽,较传统结构蒸汽量更大,大大提高了蒸汽的利用率。

所述底板上设有若干连通蒸气室的蒸汽孔,蒸汽最终从蒸汽孔排出,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所述蒸汽室包括相互连通的储水腔和输汽腔,下水孔连通储水腔,蒸汽孔连通输汽腔。水体从下水孔进入蒸气室,并储存在储水腔内,防止直接从蒸汽孔溢出,工作中,产生的蒸汽进入输汽腔,且从蒸汽孔排出,本蒸气室的结构有效确保水体的储存和蒸汽的输送,结构简单合理。

所述发热元件为U形或V形的发热管,其固定于底板上。发热元件的形状与底板配合,使整体结构更紧凑,整体性更强。

为配合发热元件,使产生蒸汽效果更好,所述储水腔设置于发热元件内侧;所述输汽腔呈U形或V形设置,且包围于发热元件外侧,输汽腔的一端或两端连通储水腔。

为配合输汽腔,若干蒸汽孔整体呈U形或V形布置于底板上。

所述下水孔连接机械滴落式输水结构或水泵式输水结构,除以上两种下水方式外,也可使用其他方式,其不局限于以上结构。

所述底板上设有顶部开口的腔体,底板上盖配合封闭该腔体的顶部开口,以形成封闭的蒸气室;下水孔设置两个,且分别置于底板上盖的前后端。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底板上盖的前后端分别设置下水孔,提高了下水量,进而提高了蒸汽量,其最大的蒸汽量比传统的熨斗增加了5g/min以上,有效解决了熨斗长期蒸汽工作中,而造成的烧保险丝的技术问题。具体是在底板上盖上设置两个下水孔,并同时通过两下水孔下水,水体在一蒸气室内变成蒸汽,最后统一从蒸汽孔排出,实现整个工作过程。其具有结构简单合理、蒸汽量大、利用率高、下水速度快、效率高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3为图2中A-A方向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下水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工作状态下的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工作状态下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参见图1-图6,本熨斗的底板结构,包括底板组件和发热元件2,其中,所述底板组件包括配合装配的底板1和底板上盖3,且彼此形成有蒸气室a;所述底板上盖3上设有两个分别连通蒸气室a前后端的下水孔3.1。本结构通过于底板上盖3上设置两个下水孔3.1,且下水孔3.1可同步下水,有效提高下水速度,而且水在同一蒸气室a内变成蒸汽,较传统结构蒸汽量更大,大大提高了蒸汽的利用率,具体比传统熨斗的蒸汽量增加5g/min,解决了熨斗因长期蒸汽工作中,而造成的烧保险丝的技术问题。

进一步说,所述底板1上设有若干连通蒸气室a的蒸汽孔1.1,蒸汽最终从蒸汽孔1.1排出,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进一步说,所述蒸汽室a包括相互连通的储水腔a1和输汽腔a2,下水孔3.1连通储水腔a1,蒸汽孔1.1连通输汽腔a2。水体从下水孔3.1进入蒸气室a,并储存在储水腔a1内,防止其直接从蒸汽孔1.1溢出,导致漏水现象。工作中,产生的蒸汽进入输汽腔a2,且从蒸汽孔1.1排出,本蒸气室a的结构有效确保水体的储存和蒸汽的输送,结构简单合理。

进一步说,所述发热元件2为U形发热管,其固定于底板1上。发热元件2的形状与底板1配合,使整体结构更紧凑,整体性更强。

进一步说,为配合发热元件2,使产生蒸汽效果更好,所述储水腔a1设置于发热元件2内侧,有效提高蒸汽的发生效率;所述输汽腔a2对应发热元件2呈U形设置,且包围于发热元件2外侧,输汽腔a2两端连通储水腔a1,使蒸汽可在输汽腔a2和储水腔a1之间活动。

进一步说,为配合输汽腔a2,若干蒸汽孔1.1整体呈U形布置于底板1上。

进一步说,所述下水孔3.1连接机械滴落式输水结构或水泵式输水结构,除以上两种下水方式外,也可使用其他方式,其不局限于以上结构。

进一步说,所述底板1上设有顶部开口的腔体,底板上盖3配合封闭该腔体的顶部开口,以形成封闭的蒸气室a;下水孔3.1设置两个,且分别置于底板上盖3的前后端。

上述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